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论文

2022-04-20

【摘要】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有利于防止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的滥用,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由于我国《公司法》及其三个司法解释都没有涉及于此,导致实践中处理相关案例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我国应当在借鉴外国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并完善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以更好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论文 篇1: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律制度理论与中国实务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以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现象接踵而至。拟从公司人格能力及其否认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公司人格能力及其否认做出进一步分析,以期对我国相关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 人格;能力;否认

公司的法律人格独立,这是现代公司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内容,严格遵循和确保该制度的执行,对于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和分散股东的投资风险,鼓励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司法人人格的基本理论及面临的问題

(一)公司人格基本理论

公司(company)是数人出于共同目的而进行的组合,常常是为了营利而经营业务,对于合伙难以胜任的联合,常常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公司是一个法人团体,这是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一个完全区别于组成该团体一切成员的法律实体(legal entity),即使公司的成员发生变动,但公司仍然继续存在。

法人人格(corporate personality)是指法人团体或法人在法律上被视为是能够享有维持和行使权利同时承担义务的实体,有如一个自然人一样。法人团体的人格完全不同于任何作为法人成员的个人的人格,它是与其发起人(promoters)、董事(directors)和成员(股东)(members)的人格截然分开的社会组织。这种法人人格的理论,是公司法的根本原则,其最重要的好处在于公司签署的契约和所欠的债务由公司负责而不是由公司成员承担,公司成员对公司债务承担的是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

有限责任制度是指公司应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在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场合,尽管会出现承担责任的能力在范围上小于债务的情况,但公司债权人仍不得请求股东承担超过其出资义务范围的责任,公司亦不能将其债务转换到股东身上。换言之,股东没有对公司或公司债权人支付超过其股份价值财产的义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是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只以其所拥有的股票面额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法人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即公司依自己的意志并以自己独立的财产承担法律责任、财产责任,不涉及他人的财产。

第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即公司法人的投资者(股东)仅在其投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这也就是公司法人独立人格性和有限责任性的完整统一,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两大基石。我们可以看出:法人具有独立人格与社员承担有限责任原则,构成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最基本法律特征。法人具有(独立)人格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

(二)公司独立人格理论面临的挑战

法人制度之所以得以建立,是因为法人与其成员的双重分离实现了以法人为中心的法人出资者群体与法人债权人群体的两极利益的平衡,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价值。法人制度之所以在世界各国推行和发展,是因为法人制度建立的公平权益体系赢得了社会不同利益的法律主体群体对法人独立人格的承认与赞誉。法人制度建立的公平权益体系表现为:

1. 法人的出资者通过将其出资的财产移交给法人组织体,并承认法人对这些财产的所有权,换取了法人的债权人群体对出资人仅对法人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容忍。这是法人与其成员财产权层次上的分离。

2.法人出资者在获得对法人债务仅负有限责任的超然优势法律地位的同时,将其对法人出资财产的经营权让渡给了一个法人债权人相对信任的部门——法人机关,从而获得了债权人群体对与法人的交易安全的信任。这是法人与其成员经营权层次上的分离。

这样就使得分离原则成为公司法人制度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民法中投资人风险自负的责任原则,改变了民法经典中的法律行为应与法律后果等价的公平原则。公司法人与股东的双重分离就实现了以公司法人为中心的公司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的两极平衡体系:一方面股东放弃对出资的直接支配和控制权,只享有股东权,同时承认公司对出资形成的财产享有所有权,从而获得对公司只承担出资义务的有限责任,实现了投资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债权人虽然不能直接追究股东的民事责任,却因为与公司法人集中进行经济交往而节省了大量的交易费用。

正因为如此,公司法人制度一经确立,就在世界各国推行和发展。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司法人制度的深入运行,公司在追逐效率价值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虚假出资,逃避出资义务,滥用公司人格,利用公司人格诈欺交易伙伴,进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等。原因在于:(1)表现在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法人制度中潜藏着一种“道德危险因素”,即存在将风险经营所产生的成本转移给债权人的诱因,这在资本不充分而使无辜的非自愿债权人承担出资人风险经营的损失时表现得最为明显。(2)公司运作毕竟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人即股东,公司人格的确立虽然在公司股东与公司之间筑起了一道法律屏障,但并未割断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联系,股东还享有因出资所派生的各种权利,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地会脱离公司法人制度的宗旨,给公司债权人利益带来极大的损害,使公司法人制度下的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失去平衡,向股东利益倾斜。

由此可见,公司法人制度中法人的独立人格一旦确立即在法人成员与法人的债权人之间筑起一道法律屏障,使得债权人不能越过法人直接向法人成员追究债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的要求,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基本理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制度,是指法人人格在某一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因被滥用、规避法律义务或逃避契约义务,而丧失独立法人人格之特性时,司法机关采取否认法人的独立人格和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的一般原则,而直接要求法人的出资者对法人的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以校正失去平衡的法人出资者群体和法人债权人群体之间两极利益体系的制度。简言之,就是对已经丧失独立法人人格的公司,进行一种法律上的确认,直索其背后股东的个人财产,以保护债权人合法债权的实现。

法人人格否认的实质在于公司本身就是为社会经济生活而设立的,如果这种制度危害了社会经济的需要或危害了其他的公共利益,国家当然会利用公法的权利,在某一个案中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存在,让其出资者承担无限责任。这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维护,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完善和补充,是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不是对公司人格全面和永久的否认,其效力范围仅限于特定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公司独立人格在某方面被否认,但其在其它方面仍是一个独立的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实体。公司人格独立是公司法结构的一般规则,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例外。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个例外可以减少有限责任的社会成本。因为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虽然为公开持股公司的专业化功能的有效运作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使公司在某些情况下将从事风险经营的成本外在化。如当公司无充分的资产以偿付债权人的请求时,实际上是让从事风险经营的股东享有全部利益而不承担全部成本,债权人承担了这部分成本,这实际上增加了有限责任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下,若在从事过度风险活动诱因最大的地方将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这堵高墙钻一个小孔,则可以给股东等公司成员以震慑。为避免因非法目的而造成公司人格被否认,其也将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经营成本的外在化,从而有效地减少有限责任的社会成本。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体现出了它对社会的效力,其效力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仅限于就该否认的具体法律关系发生效力。它同因公司解散,破产或被行政责令撤销而导致公司法人资格消灭的效力完全不同。

第二,仅就该特定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发生效力。即使在实质上是相同法律关系的其他当事人之间,公司人格存在的效力并未遭到否认。

第三,公司人格否认的效力,仅在实体法上承认否认了公司人格,而在诉讼法上并不认为其有直接的效力,在诉讼法上公司的诉讼主体资格仍是存在的。所以从它的法律效力的角度来分折,就充分理解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实质。

三、实践中我国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形

鉴于我国正在进行以公司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形非常普遍,我们有必要掌握和揭示这些濫用的情形,从而完善在我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制度。

1.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形。由于我国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加上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行政指挥的影响,工商、验资等部门监控不力(包括审查上的不能与不为),企业注册资金不实的情况大量存在。企业作为目前以及未来市场经济展中的主要经营主体,其资本显著不足严重损害了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客观上威胁健康、有序、诚信、公平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建立。公司义务的承担是以财产的承担来实现的,如果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时,该公司与债权人签订的任何商务合同都失去了履行的基础和保证,显然将过多的投资风险压在了与之发生商务关系的债权人身上,如此一来,该公司的设立或存在已有悖于公司法人制度的公平价值目的。因此,在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况下,可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要求公司背后的股东承担清偿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

2.虚假公司的情形。公司资本虽然不足但其仍然是真公司。虚假公司是其股东完全是在假公司之名自行其事,虚假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是骗局,通常我们称之为“皮包公司”。“皮包公司”的情形在我国非常普遍,其股东利用这类虚假公司,扰乱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严重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公司情形存在时,当然要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直索”其股东承担无限责任。

3.企业“脱壳经营”行为。如在企业兼并、破产案件中,有些破产或被兼并企业的股东或主管部门,将企业中的积极财产剥离出来,新设独立的公司,以此绕开法律规定,侵害债权人的利益,这称为企业“脱壳经营”。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地区以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为由,将企业中的积极财产剥离出来用于设立新的公司法人,使原有企业徒具形式。老企业通过“脱壳经营”,使原有资产转移到新法人,造成老企业在事实上已无偿债能力,而新法人又不承担原来的债务,导致债权人要债无门。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些企业一分为二,一边是背着债务的老企业,只留下几张办公桌、几个人看家,而另一边则是“金蝉脱壳”后的新企业,然后新老企业按照《公司法》第185条规定:公司分立前的债务按所达成的协议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新老企业在协议中约定由老企业承担一切债务,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有必要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由新法人的股东或主管部门对债权人承担债务,或由分立后的新企业对老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4.为不合法目的,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法律义务的情形。这种情形通常是指股东对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规避,以获取更多的非法收益。如股东利用重复设立的公司避税、费等。这种情形的受侵害人往往是国家。

5.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契约或侵权债务的情形。这种情形有以下几种状况:(1)一套人马,数块牌子的情形;数块牌子也即是数个相互独立的公司,同一的股东设立数个相互独立的公司的目的在于其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控制的每一个公司来对付债权人,在使用那一个公司进行业务活动对其有利时,就使用那一个公司;当使用其中一个公司对其不利时,其股东则可随意地放弃这一个公司,从而使债权人的债权落空,达到侵害债权人利益实现自己非法利益的目的。(2)按契约约定,负竞业禁止等不作为义务的主体,设立由自己支配的公司,并以设立的公司经营契约约定的竞业禁止业务的情形。(3)经营高度危险性作业的股东,为分散公司风险,而将一个公司的作业分散给其设立的数个公司进行经营的情形。以上情形都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应揭去公司面纱,把数个公司及其股东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追索。

6.母公司对子公司过度控制的情形。上述情形在我国较为普遍的是“二级法人现象”,即总公司下设的全资子公司,虽然具有法人资格,但往往被其总公司用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7.挂靠的情形。这里说的挂靠是指某些个人或非法人组织为享受或谋取公司法人的各种资质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从事经营活动、获取个人利益,而以交管理费的形式使用公司法人的资格进行经营活动的行为。挂靠者实际上是个人在从事经营活动,当对其不利时,或损害债权人时,挂靠者则以被挂靠之法人为挡箭牌,自己却溜之大吉。这种挂靠实质上是“拉大旗作虎皮”,一方面以法人形式取信债权人进行欺诈交易,另一方面又享有国家赋予法人的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所以当被挂靠之法人不能清偿债权人的债权时,就可适用法人人格否认追究挂靠者个人的无限责任,以保护债权人利益。

8.搞“假法人登记”的情形。这些“法人”虽然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为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实际上是违规虚挂全民或集体企业法人之名,只是由个人、家庭投资或合伙人出资。这些“法人”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全民或集体企业的声誉,获得经营上的信用。开办者一方面利用国家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优惠政策,将经营收益完全据为已有,另一方面对外又主张承担有限责任,从而坑害债权人的利益。

四、对策研究

1.当出现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出资不足、公司解散未履行清算义务等情况,有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即可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2. 当股东设立公司的目的是为了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在此种情况下则法院可以据此否认其公司法人人格,而直接判令各出资的股东承担无限的连带责任或刑事责任。

3.当母公司对子公司过度控制,对子公司日常经营决策、人事任免予以干预或将母、子公司的资产混同,对子公司经营成果予以占有时,由母、子公司中的利益承受方承担对债权人的责任。

4.当股东以较少资本注册公司后从事高风险业务,而对债权人隐瞒事实时,债权人可要求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尽管现行《公司法》已经确立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我们还应建立与《公司法》相互关联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从整体上完善我国的公司法人制度。公司制度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滥用公司人格的现象普遍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司法人制度的健康发展。这一不良后果不单纯是由于公司法本身不健全所造成的,也不仅仅是源于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要在我国完善传统的法人制度,不是单纯依赖创设某一制度,或者修改某一部实体法就能解决问题的。是需要对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密切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的全面建设,如公司资本保持制度、公司重整制度以及公司破产制度等,并注重公司法人制度与金融法、税法、劳动法、侵权行为法、保险法、产品质量法等实体法的协调建设,从而使这些实体法充分发挥其协调各个公司主体依法经营,保证交易安全的作用,制裁公司违法行为,救济受损害的相关利益群体。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对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法律制度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要共同建成一个能够有效规制公司法人行为的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充分地发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传统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作用,既使公司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又能对公司的其他相关群体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同样予以有效的保护,实现公司法人制度的正常化。

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我国《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会逐步被修正和完善。在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正视我国现实的法制状况,又要注意吸收国外公司法律制度中关于公司法人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还要通过适用公司法之外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达到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整效果;更要意识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只是对债权人进行保护的众多法律法规的规范措施中的一种。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对公司法人制度的维护,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交易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南振兴、郭登科.《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法学研究》.第19卷,第2期(总第109期)

[4]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作者:王军武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论文 篇2:

公司法人人格反向否认制度探析

【摘要】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有利于防止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的滥用,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由于我国《公司法》及其三个司法解释都没有涉及于此,导致实践中处理相关案例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我国应当在借鉴外国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并完善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以更好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法人人格 反向否认 人格混同 社会利益

公司法人人格独立与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特征,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当这两大基石被滥用并导致当事人间的利益严重失衡时,可以对公司法人人格予以否认,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公正。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单纯运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不能有效解决,于是就发展出了公司法人人格反向否认制度。根据请求否认公司人格者及对手各自所处的相对地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人反向否认”,指当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损害股东债权人债权时,股东债权人(外部人)要求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将公司财产视同为股东财产,从而以公司财产来清偿该股东对其债权人的负债;另一类是“内部人反向否认”,指公司特定股东(内部人)由于某种原因,主动请求否认公司独立人格,将公司与该股东看作同一个主体,导致公司可以享受本来只能由股東以自然人身份享受的权利。

公司法人人格反向否认的典型案例与法律原则

公司法人人格反向否认制度发端于英美法系国家,由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创制并不断丰富,其中尤以美国最为典型和完善。

在外部人进行公司法人人格反向否认上,美国各州法院在早期案件中的态度总体而言颇为保守,强调公司对股东的“反向控制”。其认为只有在公司对股东能够充分控制、过度介入时,才应当由公司为股东的债务承担责任。然而,这种反向控制是极其罕见也很难证明的。20世纪80年代,“反向控制”这一条件逐渐被淡化,在几个联邦税务案件中法院支持了国税局的反向否认请求,要求公司承担股东个人应负担的税务责任。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以及理论认识的深入,美国法院支持外部人反向否认请求的案件逐渐不再限于联邦税务案件,而是扩及到了其他领域。外部人反向否认成立的条件主要是:公司与股东人格混同,并且股东利用公司对其善意债权人进行了欺诈;审理案件的州有反向否认公司人格的先例。但是总的来说,无论在联邦还是州法院,外部人反向否认的适用始终非常审慎,因为此种案件必须平衡公共利益与公司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等特定主体的利益。虽然外部人反向否认案件得到法院支持的不少,但是同样遭到法院拒绝的也不在少数。因为如果允许外部人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就意味着要将公司的资产用来偿付股东个人债务,这有可能损害公司无过错股东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关于内部人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案件,美国法院的处理也不尽相同。美国联邦法院以及肯塔基等州法院,尽管承认反向否认理论本身,但是对内部人反向否认请求罕有支持。然而,美国其他一些州法院,如佛罗里达、伊利诺伊、密歇根、蒙大拿和新泽西等州,对此类案件的态度是支持的。这些州审理支持的案件主要涉及禁止高利贷法的适用、不动产租赁限制、不动产转让限制、关联公司相互间的债务承担、确认母公司对其子公司员工的雇主身份等。法院在这些案件中表述的支持理由不尽相同,但必须符合:其一,强调公司与股东之间人格混同,公司是股东的第二自我,这是前提条件。其二,强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院会在公司债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当公司债权人利益与美国法律中某些专为保护自然人的制度(如宅地豁免权等)相冲突时,往往是选择维护该法律制度的规定,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完善公司法中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和第六十四条规定了传统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是没有直接规定公司法人人格的反向否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已经对此问题有所涉及,但它仅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这个狭窄的适用范围。相比于立法的滞后,司法实践中出现有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要求的案件已并非个案,因此,有必要在借鉴美国反向否认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司法进行完善。

完善外部人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规则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保护特定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出于规避偿还债务的目的,股东将自己财产转移至公司,然后再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主张财产的独立性,使自己的债权人无法实现债权,这是外部人反向否认制度呈现出的最典型的情形。这时支持股东债权人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请求,认为股东与公司混同,就可以用公司财产来清偿股东个人的债权,从而保护股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同时也是对该股东逃避债务行为的一种否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制裁该股东。

二是有利于维护特定公共利益。当股东的债权人是代表国家利益的某个主体时,股东为了逃避自己的债务而向公司转让财产,就会使特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这种情况在税收领域表现最为集中和突出。例如,企业纳税人常常利用不同税务管辖区法律规定的差异,通过公司间的关联关系来实现“利润留置”、“价格转移”,进而损害税务机关所代表的国家利益。这时允许反向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有利于国家税款的征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是公司其他善意股东的利益并不一定会被损害。外部人反向否认的案件涉及的大都是一人公司,公司的股东往往只有一个,根本不存在其他的善意股东。即使公司有其他的善意股东,在用公司财产清偿特定股东的债务时,仅以该股东非法转入的财产范围为限承担连带责任,从而避免损害其他善意股东利益。

四是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并不一定会被损害。首先,并不是每一个被请求反向否认人格的公司都有债权人。其次,即使该公司存在债权人,反向否认也不必然对债权人产生损害。如果公司财产充足,在清偿了该股东的个人债务后,还完全可以足额清偿公司的债务,那么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就不会受到影响。只有在公司财产不足,不能同时全部清偿涉案股东债务以及公司债务时才会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最后,虽然公司应该以其全部财产为其债务担保,但如果公司的某部分财产是股东非法转入的,那么这部分财产就不应该属于公司,自然不能列入对公司债权人的财产担保范围,也就谈不上是对公司债权人债权利益的侵害。

五是具有独特存在价值。当股东出于非法目的将财产转移至公司而无力清偿自己的债务时,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可以将股东持有的公司股权予以变卖、拍卖,以达到偿还股东债务的目的。然而,相比于土地、房屋、机器设备、库存产品等实物有形资产,股权的估价、出售程序等更为复杂,从而影响顺利实现法院的变卖、拍卖程序。另外,同一股东控制之下的姐妹公司之间也会出现人格混同,而且不一定相互持股,这时就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可以拍卖的标的。

完善内部人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规则的必要性。从美国司法实践中可知,內部人反向否认规则对某些领域公共利益的实现起到巨大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因此,反向否认可以此为目的在中国借鉴适用。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收入和财产时,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生活必需品。这种执行适度原则目的是为了平衡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利益,当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利益与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存权相冲突时,选择保护后者,因后者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此种立法价值选择出现在公司领域时会怎样呢?按照公司的基本原理,公司是独立法人,当公司经营失败破产倒闭时,公司债务应以公司全部财产清偿。但如果这是一人公司,股东将其个人财产全部投入公司之中,而且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若为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将该公司的全部财产都予以执行,那么该股东将没有任何财产,就会使该股东与家属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这时,允许股东从内部请求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请求法院保留股东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更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也体现了人权高于债权的立法理念。

因此,出于更高价值的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我国公司法有必要引入内部人反向否认制度。然而,内部人反向否认是公司或股东采取的一种抗辩债权人手段,容易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应该慎重使用。

结语

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有利于防止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的被滥用,是公司法人制度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我国应当引入并完善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然而,反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对实质公正的追求和实现是以破坏规则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代价的,对于该制度的不正当应用,将会动摇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石,使公司失去整体有效性和吸引力。因此,反向否认应当注重个案正义,考虑相互冲突利益之间的平衡,并且应当持极其审慎的态度,严格遵守主体要件、行为要件、主观要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本文系2010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揭开公司的面纱’—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LX526)

作者:叶海燕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论文 篇3: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摘 要: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自2006年1 月1日实施起,已有两年多时间,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发挥着重 要作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增加更是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文章根据公 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及法律实践,分析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和完善。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 否认 法理 制度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 司法》)自2006年1月1日实施起,已有两年多时间,公司法制度的核心—公司法人独立人格 和 股东的有限责任在我国得以确立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股东滥用 权利,采取虚假出资、转移公司财产、将公司财产与本人财产混同等手段,造成公司可以用 于履行债务的财产大量减少,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为此,新《公司法》在为公司的 设立和经营活动提供较为宽松条件的同时,为防范滥用公司制度的风险,保证交易安全,保 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增加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有关规定。 笔者试图根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及立法实践,分析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和制度的完善。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基础及意义

何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又称“刺破公司面纱”或“揭开公 司面纱”,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 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 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 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法人人格否认实际上是对已丧失独立人格特征 之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确认。正义是法律制度的首要价值,更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标。“公 司法人人格独立——有限责任”自产生以来,合理地分配了社会分工合作产生的利益与负担 ,实现了一种效率与公平相对统一和谐的社会秩序,因而实现了分配正义。但是,分配正义 的实现并不能代表个人正义的必然的实现,法律适用的普遍性和实用对象的一般性,对具有 特殊性的个别情况可能导致违背自身目的的非正义现象的出现。“公司法人人格独立——有 限责任”在现实中出现变异,股东在享受有限责任所带来利益的同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 从事不正当营业,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了法律制度的分配正义和债权人的个人正义。公司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矫正公司人格为己任,在实现一般正义的基础上,于具体的法律关系 中 ,将利益与负担重新分配于当事人之间,使得正义在公司制度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得到贯彻, 由此形成法人制度中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确立,是运 用平衡法矫正公司人格独立制度不合目的性的产物,是法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 的 体现,它与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共同构筑了现代公司法人制度相互倚靠的两极。因而对实现法 律制度的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历程及突破

我国1986年的《民法通则》建立了法人制度,随后的《公司法》规定了公司法人制度, 但二者都没有关于法人人格否认的法律规定。在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中,开始体现 了法人人格否认的立法精神。在随后的国务院一些规范性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正式写入新《公司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够体现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历程及突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有:1990 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在清理整顿公司中被撤并公司债权债务清理问题通知 》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公司虽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但实际上没有自有

 资金,或者 实有资金与注册资金不符的(国家另有规定除外),由直接批准开办公司的主管部门或者开 办公司的申报单位、投资单位在注册资金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第五条规定 “注册资金是国家授予企业法人经营管理财产或者企业法人自有财产的货币体现。各级机关 和单位已向公司投入的资金一律不得抽回。公司的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如有抽逃、转移资金 ,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应将抽逃、转移的资金和隐匿的财产全部退回,偿还公司所欠债务 。如有剩余的,凡是党政机关投资的,一律作为国有资产,由直接投资单位收回,属于集体 企业投资的,应退回原投资单位。”1994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回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 院《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消或者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的批复》第一条第二项规定: “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已经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实 际投入的自有资金虽与注册资金 不符,但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第(七)项或 者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并且具备了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具备法人资格, 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该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其財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 开办企业应当在该企业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与注册资金差额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第三项 规定“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虽然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实际没有投入自有资金,或者 投入的自有资金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十五条第(七 )项或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或者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不具备法人 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开办该企业的企业法人承担。” 1995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复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破产债权能否与未到位的注册资本抵销问题的复函》中也有类似 的内容,即公司的债权人在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的限度内,要求股东承担责任。这两个复函 规定了注册资金不实和不符合其它法人条件,法院可在个案中对其法人资格进行认定,一种 情况是认定其法人资格,另一种是否定其法人资格。

如果说前述司法解释与真正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有所差异,那么2002年12月,最高 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最终提出了适用公司法人 人格否认原则的指导规范意见。他指出:“公司债权人因公司股东存在滥用公司人格的失信 行为导致公司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偿债义务,而以公司股东为被告提起诉讼的,人民法 院应当受理……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股东责任,股东出资不足的,应 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偿还责任;其出资不足导致公司的注册资本低于 公司法规定的最低标准,使公司的法律人格未能合法产生的,应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 任;股东抽逃公司资产,导致公司履约能力不足的,应在抽逃公司资产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 承担连带责任。股东资产与公司资产混同,股东业务与公司混同的,公司的人格即被股东所 吸收而不再独立,股东应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至此,我国司法界给予公司法人 人格被滥用而遭受损失的债权人或利益群体以救济,初步确认了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 。

2006年1月1日生效的新《公司法》最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新 《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损害公司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 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法条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并日趋完善。

三、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针对幕后股东滥用职权损害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而设定的。 根据新《公司法》第二十条之立法精神,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应符合下列构成要件。

1.公司股东有法律、法规、章程禁止之行为,该行为对正常交易秩序具有明显的危害 性,对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2.由于公司股东故意行为,对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群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后果。

3.股东的行为与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受害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据此,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主要适用以下情形:

一是成立公司时,公司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履行出资义务后抽逃出资的。在实行股东有限 责任的情况下,公司资本作为公司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最低担保,对公司的债权人关系重要。 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三大原则是贯穿于公司设立、运行的一条主线,也是相对人 与公司发生交易参与的主要依据和信赖内容。在成立公司时,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使应有资 本未达到法定的最底限额,大大降低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债务的实际清偿能力,交易发生 后,债权人利益受损则不可避免。因此,对于情节严重的,不仅是揭开公司面纱问题,而且 各国一般会采取撤消公司人格的形式对公司法人人格加以彻底否认。

二是利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规避法律义务。即受强制性法律规范制约的当事人利用新设 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人格,以实现其自身无法达到的目的,以迂回方法人為地改变强制性法 律的适用前提,规避应承担的法律义务,而使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人受到损失。如: (1)设 立一人公司。投资者为了规避《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借用妻子、父母 、子女或亲友的姓名进行登记,成为公司空头的挂名股东,而公司实际出资并操纵的只有一名 股东。 (2)设立多牌公司。即一套人马组成多个公司,各公司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在财产利益 、盈余分配等方面溶为一体,其目的就是要分散风险、规避债务。 (3)设立虚假母子公司。 表面上看,这些子公司系独立法人实体,但实质上均由其母公司操纵、控制,成了母公司规避 法律义务的工具。

三是法人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法人财产与法人成员财产彼此独立是法人的人格特征之一 ,也是法人成员对法人债务以出资为限负有限的基础。如果财产发生混同,则不仅难以实行有 限责任,而且也极易使一些不法行为借此隐匿财产,非法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也会使某些法 人成员非法侵吞公司财产。

四、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公司法人人格的法理依据是公平正义原则和民法中的诚信原则。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 为正是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及诚实信用原则。

从我国公司法人否认制度的立法历程和现有法律制度来看,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还很不完善,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与调整公司法人人格滥用行为已迫在眉睫。具 体而言,应完善以下制度:

1.建立严格的公司设立审查制度。对企业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如股东身份是否真实、 出资是否全部到位等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公司,一律不予登记为公司法人 。

2.严格区别吊销营业执照与注销公司人格的情形。吊销营业执照只意味着公司丧失其 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能力,其法人资格仍在,只有办理了工商注销登记后,其法人资格才归 于消失。因此,公司被注销前必须进行债权债务清算,未经清算的公司不得进行注销。

3.规定一套人马不得设立多家公司。一套人马设立多家公司容易实现公司财产转移, 债务逃避。因此,当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公司股东设立新公司时,应当将新设公司的独立法 人资格予以否认,将新旧公司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对债务负连带责任。

4.对于母子公司和挂靠公司,应明确规定,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对债权人或 相关权利人造成利益损害时,母公司或挂靠的主管部门应承担连带责任。

5.公司董事、经理或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使债权人或其他社会利益人受到损害的, 除承担相应的行政、刑事责任外,还要对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总之,建立和健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无疑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债权 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有利于实现公司法人制度中的公平、正义之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平,李国光.最新公司法培训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6

2. 佟柔.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6

3. 田永伟.论揭开公司法人面纱制度.法律图书馆网,http://www.law-lib.com/

4. 李勤模.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中国法律网,2004.10.29 http://www.cnfalv.com/

5. 朱慈蕴.论公司人格法理的适用条件.中国法学,1998(5)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责编:纪毅)

作者:肖陆平

上一篇:概念教学高中物理论文下一篇:出口贸易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