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新农合制度大力拓展的背景下,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医疗保障现状存在大量问题。如何使这一特殊群体真正实现“病有所医”是建设留守老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现状、参与新农合困境着手,为完善其医疗保障提出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论文 篇1: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 要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论对于农民还是对于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农村 医疗保障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内涵与重要性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以农村居民为对象,由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医疗预防保健基金,并按一定比例补偿的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是一个具有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基本形式包括:传统的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商业医疗保险、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家庭合同保健、孕产妇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等八种模式。其中合作医疗是主要形式。

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保障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稳定。而在生产力及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制度制定以及实施更是关系到中国八亿多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当前农村,造成农民贫困或返贫的诸多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因病致贫,因此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资金筹集难度大

社会政策不能离开经济资源而获得有效执行,因此,医疗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障的一项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尤其是合作医疗的筹资坚持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尤其是合作医疗的资金收集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首先,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不足。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及其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最后,不少农民仍然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的筹集。

(二)基层卫生单位服务水平低下

主要表现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人才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农村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突出表现为房舍和设备的短缺以及抢救必备设备或紧缺或老化。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来看,许多医生都是以前的赤脚医生或经过短期进修的村医转化而来。乡镇卫生院一般缺乏优秀的管理人员,并且由于卫生服务人员素质较低和设备等原因,导致卫生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医疗保障的城乡二元化也比较明显。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使社会配置给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较少。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民主监督的权利及意识。群众无法参与对制度的监督,使得农村医疗体系管理混乱,没有一套完善的、稳定的监管模式。另外,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举办层次大部分仍局限于以村为基础,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报账手续不全或过于繁琐,部分地区甚至存在挪用农民医保费的现象,以及医疗机构看人治病,看级别治病,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打击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使农民对医疗保障制度的信赖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

三、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强调政府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重视并支持卫生工作,是中国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基本保证。卫生医疗事业是公共产品,因此鉴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政府对其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除了要加大投入外,还要加强管理,强化准入制度和行政监督,除了保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投入外,还要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以解决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中存的供需矛盾。对各乡镇的财政也要进行严密监管和群众监督,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和贪污浪费。

(二)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一是要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要对农村的卫生所等医疗机构加大扶持力度。还应当合理配置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打破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卫生医疗网点的做法,并将县、乡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机构有效整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民就医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市。二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可以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政策,以留住在乡镇工作的医务人员。

(三)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还应当包括医疗救助制度。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要把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卫生扶贫作为促进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是完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更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因此,应当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江志良.对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东岳论丛.2007(02).

[2]齐鹏.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3]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西南财大出版社.2006.

[4]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左学金,王耀忠.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2003(12).

作者:石佳佳

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论文 篇2:

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障问题探讨

摘要:在新农合制度大力拓展的背景下,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医疗保障现状存在大量问题。如何使这一特殊群体真正实现“病有所医”是建设留守老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现状、参与新农合困境着手,为完善其医疗保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新农合;医疗保障

社会转型的加速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等方面转移。由于自身经济状况、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很难举家迁移到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渐渐形成儿童、妇女和老人三个特殊的留守群体,而老人则更容易成为照看家园、维持农业生产的最终留守者。在我国新农合制度大力推广的背景下,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状况并不乐观。

一、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现状

(一)健康状况

子女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面临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另外,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要照护孙辈,由本应接受照料者转变为提供照料者,更加重了留守老人的身心负担。沉重的劳动负担和生活压力、较差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及不完善的农村医疗条件等使得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而且在留守老人中有许多老人属于亚健康,其中女性和中、高龄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更不理想。

(二)生活照料

子女的外出使得留守老人获得的照料微乎其微,很多老人处于“照料风险”中。在生活中留守老人及配偶承担最主要的照料责任,亲属也会提供一些照料支持,但能力微弱。邻居、同辈等地缘关系网络成员虽能够在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扶助、就医和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这种支持力度也同样微弱。同时,村集体和政府严重缺位,并没能为留守老人提供照料支持。另外,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社会化照料服务机构发展落后,有限的资源只能勉强保障农村“五保户”,留守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料。而社会也未对留守老人问题引起关注,留守老人也更缺少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关爱。

(三)精神慰藉

与物质赡养相比,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具有很大程度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子女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现今的子女却往往把对老人的赡养仅理解为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却忽略了老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对于留守老人来说,子女的外出时间长、回家频率低、在家停留时间短减少或阻断了亲子间的交流,以打电话为主的方式也因其局限性并未成为情感互动的最有效途径。同时,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外出造成的精神生活空白又很难从社区公共生活或与其他群体的交往中得到补偿,致使很多留守老人陷入精神赡养危机。

二、留守老人参与新农合的困境

自2003年在全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民参与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留守老人参与以及从该制度中切实获得好处的人数却并不乐观。致使留守老人参保获益难的阻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经济收入低,参保持续性难保证

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经济收入低。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自己及配偶的劳动收入,大部分留守老人通过从事农业或其他副业自养,但这些收入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时甚至不能自养,农村留守老人中多于40%的人属于贫困状态。他们之中也只有少数获得过政府帮扶或其他社会支持,大部分留守老人并不在农村“五保户”及特殊困难户的扶助范围之内。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收入水平、贫困线标准都已相应提高,但留守老人经济困难,受保障水平有限的现状依旧未得到实质改变,这就为留守老人参与新农合的长期可持续性带来考验。

(二)报销程序繁琐使获益受阻

新农合制度的各项参保手续、报销流程等较繁琐,且患者与医疗机构间存在信息交流的不对称,使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村老人在参保获益过程中极为被动。很多老人不清楚各项费用是否在报销范围内,甚至没有清楚的保险意识,加之缺少子女的协助就更难理解。而在报销过程中,各部门不能及时下发补偿金,使因病虚弱、行动不变的留守老人参保获益的有效性大减,挫伤了留守老人参保的积极性。此外老人们因农时或照顾孙辈不愿意或无法多次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他们会有“报销的钱还不够路费”此类抱怨。

(三)慢性病、康复保健等花费得不到有效补偿

留守老人整体健康状况较差,很多患有各种慢性病,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病等,且他们的疾病别患病率顺位比较特殊,患椎间盘疾病比例更高,可能是日常的劳动负荷大导致。这些疾病很难治愈且需长期护理,这大大增加了家庭医疗支出,很可能成为老人家庭最重的负担。而我国的新农合以“大病统筹”为主,很多慢性疾病、中草药及康复保健器械等并不在补偿范围。很多贫困留守老人只能用最廉价的方式来维持可以忍受的极限,只有病情恶化、更为严重时才接受治疗。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的情况时刻威胁着老人们的生命。

(四)村镇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有限

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硬件设备和人员素质较低,诊疗能力不足,因此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不能准确诊断,无法解决老年人的疾病痛苦。同时,由于留守老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经济能力,使得他们患病时无法到县医院或省市一级的医院就诊,大部分最终只能选择村卫生室,检查和治疗也无法做到细致全面。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也使得其身体康复状况不理想,也严重制约了新农合的有效运行。

三、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障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老人医疗保障体系

1.加大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在人、财、物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留守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对于生活贫困的留守老人,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扶助政策,如对高龄老人定期发放补助,减低留守老人参保缴费等。同时应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实现优质卫生资源有序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设备与人才实力。

2.改革完善新农合制度。促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一要加强新农合制度的宣传,提高留守老人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扩大覆盖面,提高参合率;二要强化筹资建设,健全由各级政府专项补助、农村集体组织适当资助与农民自己缴费相结合的筹资体系,提升医疗保障能力;三要改革完善支付体系,要针对留守老人患病特点,加大对老年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同时简化核销程序,提供及时有效的医保服务。

3.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医疗救助制度。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无稳定收入,且各类老年性慢性病、重急性病患病率高,单纯依靠个人和社会医疗保险还不够,应有针对性的建立完善农村留守老人专项医疗救助制,动员各方面力量从人物财上对生活困难、体弱多病的留守老人提供援助,减轻其医疗负担。

(二)加强农村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大农村健康宣传的力度,培育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另外,村卫生室可以为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登记在册的留守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能及时发现老年人患病风险并使老人就医方便快捷。

(三)开展老龄组织建设及社会关爱活动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照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老年人组织可以丰富老人的生活,帮助老人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帮助。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各级政府要重视老年人组织的建设,要对此进行整体规划,发挥老年人组织的作用,使老年人互相帮助,为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等让老年人找到归属。同时,加大社会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力度。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给老人们在精神上带来更多的安慰。(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吴梅

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论文 篇3:

“十三五”时期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2003年国家实施新农合政策,极大缓解了农村因病致贫及因病返贫问题,但仍未得到完全解决。统计数据显示,农村贫困地区比城市地区人力资本健康状况差,这也凸显出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发展中的城乡不公平。文章着眼于2016年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健康及医疗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关键词]贫困;医疗救助;医疗保障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80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失衡、地区冲突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因此,解决贫困的途径之一就是解决健康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也证明,农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健康。当前,我国农村仍然是以家庭为活动单位,农村老龄化和少儿抚养比高于城镇[1],家庭医疗负担重;近年来农村各种急性病、新传染病病种发病率增大,贫困家庭往往无力承担疾病治疗的费用,急需医疗保障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模式,加强各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能力提高,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改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促进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因此,本文分析农村贫困地区健康及医疗问题,提出完善医疗保障的措施,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农村。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的发展理念出发,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发展存在创新不足、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质量低、城乡医疗资源投入不公平、管理成本高和协调管理不强等问题,因此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1 背 景

我国农村严重贫困的地区有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区和贫困县。《2011—202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按这个目标要求,我国制定了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即“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至2014年,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为当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800元。虽然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在不同年份的数值不同,但代表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同。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到2014年年底,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更为艰巨。2014年有13个中西部省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其中有6个中西部省份的农村贫困人口在5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省份还有10个[2]。这些贫困人口以老年人、残疾人为主,还有许多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脱贫条件差,脱贫难度大。见下表。

我国贫困人口面临的各种外在风险中,疾病风险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主要的致贫因素之一。它对于健康家庭的冲击不仅表现在看病就医的费用支出会直接对家庭当前的经济结构产生影响,更为致命的是疾病引起的家庭成员有效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能力的降低乃至丧失,以及家庭对其他成长性投资的减少将对其长期收入能力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使其陷入持久性贫困[3]。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中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达到42%[4]。在贫困山区,由于无力支付医药费用,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比例为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高达89%。农村很多人的病是先天不足和儿童营养不良造成的[5]。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在会上,习近平提出到2020年,中国政府将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发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的作用,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促进贫困地区家庭和个人的脱贫,实现民生安居。

2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医疗现状

2.1 农村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状况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城市,城乡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与老年人口结构相同,农村的老年抚养比一直高于城镇,其中城镇老年抚养比从 1964 年的 5.0%上升到 2010 年的 10%,农村老年抚养比从 1964 年的6.6%上升到 2010年的 14.1%。农村老龄化严重;在农村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均高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总抚养比明显高于城镇,农村人口抚养负担较重。据2010年人口普查,农村失独家庭占41.9%,经济困难,无人养老,医疗负担重。从农村人口结构分布可以看出,农村地区非常需要完善的医疗保障支援。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健康状况差,表现在大病冲击影响持久、二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高、健康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自感健康状况差等[6];从农户视角下研究表明,贫困农户较一般和富裕农户健康状况更差,更容易遭受疾病的影响[7];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处于绝对贫困线下家庭的儿童中,大约有一半人至少患有轻度营养不良(发育不良),高达90%的贫困儿童感染慢性蠕虫病,微量元素贫乏症在贫困人口中仍然常见;最贫困的 1/4的农村人口的传染病发病率是最富裕的 1/4的农村人口的 3 倍,婴儿死亡率是后者的2倍[8]。在农村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及慢性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医疗卫生投入的绩效看,对大病的医疗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干预[9]。恢复健康需要一笔很大的支出,大多数贫困患者无力承担,选择带病生活。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病种及大病出现,发病迅猛,农村贫困居民无力承担。

2.2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10]。其中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障和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还没有完善地建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目前依然处于探索期,各地区医疗保障的水平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而定。

2.2.1 新农合发展现状

我国合作医疗萌芽于 20世纪 40 年代,建立于 50 年代,兴盛于 60-70 年代。政府从2003年起试图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的新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11]。截至2014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农村医疗保障保大病兼顾门诊,门诊报销从村级报销60%,镇级报销40%,至二级医院报销30%,三级医院报销20%。大病报销从2016年开始,报销比例有了很大提升,8000元到5万元可以报销65%,5万到8万元报销80%,到了8万元以上可以报销90%。而有研究证明,新农合的参合率及实行情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相关关系,即贫困地区的参合率低。新农合的自愿参合和起付线导致贫困农村人口逆向参合,没有起到医疗保障的作用。

2.2.2 医疗救助发展现状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是五保户、贫困户家庭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农村的福利制度,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一种是开展合作医疗地区资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另一种是针对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中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医疗救助制度再给予适当的救助[12]。通过对成都市贫困人口的研究发现,贫困人口社区医疗救助项目成本低廉,政府应给予合理补偿,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机制。2016年2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对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做了划分,对于救助标准做了规定,但新政策前后,贫困地区医疗救助水平显低。新农合和医疗救助难以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

3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供给不足

3.1.1 供给现状

农村医疗保障供给主要有制度设计、医疗产品供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管理体系保障供给等。陕西榆林农村贫困区调研和宁夏山区贫困地区调研表明,近几年国家在农村投入新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机构等改善农村医疗服务,但调查发现医疗资源环境未变,一是医疗现状持续,如医疗救助、卫生状况差等;二是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待遇有限,当青黄不接时,医生收入不能满足生活,大部分年轻医务人员因待遇和环境不会选择在乡镇工作;新农合和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医疗机构服务有限,常常看到私人组织为贫困患者众筹集资高额医疗费用。农村贫困地区医疗需要可以诊治疾病的高技术医务人员、大病急诊可以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能力、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绿色的卫生环境建设等。但农村医疗保障基础薄弱,政府责任缺失。因此,医疗供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医疗效率低。

3.1.2 家庭健康护理观念缺失

国际卫生组织对于家庭健康护理概念的完整阐述是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帮助个人、家庭、社区进行诊疗并帮助他们促进健康。这些专业人员通过在患者家中花费大量的工作时间与患者以及家人相处帮助个人和家庭战胜疾病、克服长期由于丧失劳动力带来的困难以及各种压力。家庭健康护理最早由欧洲的国际卫生组织在1998年提出。我国农村居民缺乏健康护理知识和意识,加上生态环境差,医疗资源匮乏,引起健康隐患最终导致贫困。农村卫生室起不到健康护理的作用,医疗健康护理供给缺失。

3.2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低

农村贫困地区主要医疗场所有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贫困地区就医主要在村镇级医院。首先医生年龄结构老化;每个村配备村卫生室但具备服务能力的村卫生室数量有限;卫生院等自身发展前途堪忧,优势医生难以留任;生态卫生环境差,医疗卫生基础薄弱,跟不上发展需要,导致整体水平低;医务人员医德和医疗服务态度的认知偏差,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水平低。其次,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及执行者掌握着较多的信息,患者拥有信息少,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对自己得了什么病,病到何种程度,诊断治疗需要的时间及费用了解不清楚,医生不会主动告诉患者全部信息,有可能问及会告诉,或者问及也不告诉。因此,治疗中降低服务质量,患者对自身健康了解不够,导致病情加重,也会造成医疗服务中低效。

3.3 农村贫困地区缺乏医疗发展自主支持力

农村贫困地区农业收入少,乡镇企业少,低收入、无收入及收入不稳定者多,自付医疗费用者多,筹资难度大,参加合作医疗的家庭如何持续续保也是问题。其次,农村贫困地区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支持力度弱,有些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医疗保障管理中,政府机构、医疗行业对农村贫困地区健康管理责任缺失,成为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的阻力。

3.4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面临新挑战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供给与预期效果能否一致。首先,农村医疗投入是否解决了贫困居民面临的真正健康问题。其次,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性供给单一,缺少专门针对的诊疗;贫困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主体新农合和救助制度还不完善,没有其他辅助医疗保障制度;针对农村特殊人群及特殊的救助政策刚起步,效果甚微。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与“市场化”关系表现为,城市医疗发展中引入“市场化”有经济发展做支持,但农村医疗属于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如果医疗各关系受市场化影响将使原本少的政府投入变成杯水车薪,浪费国家资源,降低人民信任,反而恶化健康产出水平。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管理存在问题。2016年22岁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患病化疗不治身亡,引发人们对莆田系医药发展史的了解,对网络竞价排位的质疑,广大民众对健康诊疗担忧。从莆田系事件可以看出,首先,医疗行业管理混乱和不规范,公立医院在“市场化”过程中对医院管理松散,不遵从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展现出医德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医务人员对生命的不重视和对患者生命认知不够。其次,医院发展关系着医疗保障的发展,如果医院因技术落后、管理不规范、医生等问题而使医疗质量低下及效率低下,那医疗保障的实施将变得没有意义。

4 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4.1 创新农村贫困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方式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创新方式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例如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建设农村医疗基础建设。借鉴国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医疗领域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制定发布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推行特许经营等方式,促进开发农村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提高民生工程质量。这一过程中要严把质量,严格管理,为实现地区繁荣发展和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

改善民生,第一,要改善农村医疗从业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合理收入,拓宽医疗沟通渠道,加强交流合作,东部医疗支援西部医疗,城市支援农村,加强农村医生业务指导;第二,更新农村贫困地区医生老龄化年龄结构,培养掌握新技术的农村医生,医疗作为服务业,要加强医疗服务教育;第三,完善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加强质量管理;第四,创新模式,借鉴先进发展观,增加农村家庭健康保健知识的传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卫生环境;第五,加强监管,保障医疗真正为民服务。

4.3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服务合作网络治理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合作网络治理指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医院管理机构(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者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公共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治理是政府的职能,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涉及利益群体广、权力与意识形态竞争的复杂过程,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政府部门等共同运作的合作网络体中,政府部门作为主体引导,应规范管理流程,透明管理过程。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或者医疗外包管理,在医疗行业各部门都应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前提,摒弃医疗行业由于市场化带来的不顾生命、完全利益化的倾向、管理秩序混乱等问题。避免发生像莆田民营医院参与公立,本意是好的,由于管理不善,经营趋利,导致失败的事例再发生。所以各部门应合作经营,政府掌舵,社会资本及私营部门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优势互补,降低管理成本。政府部门应当简政放权,明确权限和责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

4.4 探索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道路

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改善农村医疗环境,为农村贫困地区养老群体、就业群体、失业群体提供健康保障。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在农村贫困地区发挥作用,应做好农村医疗保障的整体衔接工作,做到医疗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做好辅助医疗保障发展,各级政府要本着量力而行、兼顾现实需要与实际可能的原则,编制社会医疗救助资金预算,保证实施医疗救助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准确定位医疗救助。借鉴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保障发展经验,提高医疗保障发展层次和水平。

4.5 发展农村智慧医疗,传播家庭健康护理知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在农村电商发展逐步开始,物联网技术下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也会成为农村医疗发展的趋势。中商情报网讯: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当日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人,相比2014年年底增加了800万人。由此看出未来农村发展中互联网将融入日常生活,网上医疗在农村的发展是创新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契机。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如引进信息技术、培养专业人才、为互联网医疗在农村发展提供基础,借鉴网络平台传播健康知识。同时,加强职业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管理。发挥社会医疗保障安全的屏障作用,减少城乡不公平。

参考文献:

[1]赵颖智.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分析[J].社会学,2015(6).

[2]吕晖.基于疾病经济风险的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卢洪友.贫困地区农民真的从新农合中受益了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2):4.

[4]余少祥.弱者的救助中国农民医疗保障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9.

[5]于晓微.中国贫困人口健康问题研究述评[J].社会保障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6]李晓敏,陈玉萍,丁士军.我国贫困地区农户的健康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5):1.

[7]马敬东.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家庭健康风险模型与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陈彦勇.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9]陈志宏.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10]张仲芳.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J].“三农”问题研究·求实,2009(9):2-5.

[11]王静.农村贫困居民疾病经济风险及医疗保障效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徐林山,程晓明,陈东明,等.成都市贫困人口社区医疗救助项目成本测算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3):46-48.

作者:王蕾 马英楷

上一篇:体系开发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保险公司客户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