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2022-04-30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急迫需要,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的特点,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本文选择四种典型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详细介绍不同模式的具体做法,指出制度保障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1:

校企合作培养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从材料学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出发,广泛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材料学科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一、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工业化国家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特别是我们国家,面临对国、内外的空前压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依旧是带动面广、稳定性好的支柱型产业。2013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沈阳机床集团时谈到:“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全面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协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制造业长久发展的必要动力。制造业领域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宝塔形特征。根基部分是数量最多的技术工人,大多来源于职业技术院校,在各类型企业中成为设备操作、生产制造的主力军。中间层是各类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是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以各类工程师为主体,承担工艺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造、质量监控等工作,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最上层则是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学历层次在硕士以上,从事基础研究、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工作。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中间层,到生产企业的一线岗位从事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要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兼备很强的工程实践及动手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企业生产中成为中坚力量。在装备制造业中,不断进步的传统材料加工技术如铸造、锻造、焊接、粉末冶金等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节能、降耗、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技术改造等领域大有可为,对这个层次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学科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毕业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表现在本科层次人才,需要具备工程师素养:即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上述要求,对于材料学科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在校内的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也不能局限于实验室进行简单的仪器设备操作,必须把学生带到生产实际中去,推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熟悉企业运行模式、基础扎实、上手快的高级技术人才。

黑龙江科技大学历来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办学定位。材料学科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材料研发、材料加工的技术工作,尤其需要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开展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平台+模块”的模式设计原则,设置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四个平台,每个平台由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精心设计的若干门课程或实践活动组成。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合理压缩认识实习、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学时比重,建立了认识实习、机械工程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完整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实习、实践总周数达到20周,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实习和实践锻炼,并将校内的专业理论教学穿插其中,让学生经过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过程。

近十年来,学院与长春一汽集团、哈电集团、哈轴集团、哈航集团、亚泰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锻炼、毕业实习,部分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培养了大批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半年之内便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独立完成技术工作,表现出了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与中国铸造协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等单位的合作,开展在校学生各类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50%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培训并取得见习铸造工程师、见习热处理工程师和国际焊接工程师等各类证书,为进入企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企业的欢迎。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我们积极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出以下一些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一)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与我国20世纪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的核心任务是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再需要承担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义务。尤其是生产型企业,日常的工作重点都放在订单的进度、生产过程的安全监控等方面,无暇顾及其他。与此同时,本科层次以上的人才招聘与录用,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各種类型的校园招聘会给了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互动平台,企业选任人才不再有行业对口、定向培养的模式。基于上述原因,绝大多数的用人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形式不尽人意

对于我们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现场实习和锻炼的去向都是生产型企业。涵盖发电设备、轨道车辆、通用机械、建材、造船、钢结构、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诸多领域。按照我们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三次现场实习锻炼,分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总共需要8~10周的时间。然而,由于企业的场地、生产节奏、作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每次接待现场实习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而且,出于安全性考虑,学生无法长时间在车间内或生产一线停留,基本是以参观的形式进行,更谈不上顶岗锻炼,实习效果不尽人意。

(三)合作培养成本高

由于我們合作的企业分布在多个工业领域,因此,企业在地理分布上也很分散。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都有我们的合作企业。这就造成了学生到现场实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增加,使得校企稳定合作出现了现实的困难。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积极想办法,与合作单位沟通、磋商,以多种渠道和形式化解困难。比如,针对合作稳定的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每年定向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合作,我们与中水六局、牡丹江水泥厂、中航贵州飞机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了定向输送毕业生的协议。这些学生在大四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题目。提前进入角色,效果很好,并在学生毕业后优先录用。

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的数量,利用寒暑假时间,将学生分散到多个基地进行现场实习,尽可能多地将学生送到生产一线锻炼。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我们经过多年的合作,与一汽集团解放分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轴集团、哈航集团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亚泰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集中接待我校学生。这些企业的产品类型、生产性质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材料学科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地理位置在东北三省,进行实习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为增加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机会,我们也积极与其他中小企业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比如哈尔滨吉星铸造公司、哈尔滨北方专用车厂、哈尔滨齿轮厂等企业。几年来的合作,学生实习效果很好,也推荐了一部分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四、结语

材料学科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是要立足于社会需求进行的,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以把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以现场应用为目的,目标明确、清晰,学习效果好,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一线生产需要,成为技术骨干。从这一需要实际出发,面临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空间,一方面与稳定的合作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既能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又推荐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将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进行实习锻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2]傅怀梁.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河学刊,2013,(11):165-167.

[3]王英,黄文准.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2,(6):131-132.

[4]胡天明,李洪智,党跃轩,徐丽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5):154-155.

[5]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09,(11):42-48.

[6]王作铁.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7]李亮亮.高校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6):176-178.

作者:徐家文 郑光海 刘爱莲 胡海亭 马波

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2:

基于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校企合作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急迫需要,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的特点,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本文选择四种典型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详细介绍不同模式的具体做法,指出制度保障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

Training Modes of Application Personnel by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Ability

LU Jinshan, LI Shuomei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chang, Jiangxi 330063)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ability; applied talents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与此同时,企业却难于找到合适人才,其根源在于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岗位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差。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的一种实践性办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是破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下面就四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分别介绍在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1 高校产学研基地模式

高校产学研基地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从双方发展和实际利益需求出发,利用各自软硬件条件优势,将科研创新、实践教学、工作生产有机结合的合作平台。高校产学研基地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项目联合攻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不仅有大量需要实习的学生,更有大批掌握专业知识的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对于人才培养和成果管理有着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做法,可以在产学研基地中发挥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而企业在技术的市场化应用、项目运行管理方面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两者优势互补,可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经济效益的多重价值。

高校产学研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高校始终处于主动性的地位,企业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意向进行研究与评估,针对基地建设方案、人员架构、规章制度等进行协商:对高校提出的学生校外实践积极配合,为实践教学提供场所、设施设备和指导人员,参与高校负责实习计划的制订、学生管理、实习效果和成绩评定。科研攻关方面,高校与企业可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建立研究院所;高校可向转让科研成果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企业主要负责提供有关平台,为科研成果顺利投产创造条件。

学校应该改变早期产学研基地仅依赖于企业的单一做法,扩大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及领域,可直接接受企业资金或设备赠送,借助企业的知名度、品牌等共建实验室,提升企业影响力;还可引进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共建实验室。为保障高校产学研基地要顺利发展,必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需要校企双方制度化的交流与研讨,研究解决双方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确保合作持久深入和良性发展。

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之一。这一模式要求企业先下订单到学校,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发展接收订单、招收学生,并与企业签订人才培训协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确保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等教学任务,学生毕业后进入该企业工作。

学校基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制定指向性明确的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优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开发、实践环节设置等等。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融入工作岗位。

订单式培养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及业务要求,直接或间接获得相关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办学成本补偿、创新项目投入、人事和社保服务等,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办学积极性,解除企业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3 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成功的实践,企业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参与工程教育,并从中获得受益。实行工学交替模式,学生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根据培养方案进行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学校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仿真企业生产环境,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整合。教学过程注重实践。以实践性问题作为载体,引伸出理论知识,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对接,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

工学交替模式另一种形式是学习阶段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一定时间,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设备、设施和生产环境,掌握业务需求和操作要领,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员工所需的基本工作经验。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可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感情。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4 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是在创新过程中引入协同理念,通过具有不同特征和利益诉求的主体之间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和效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是发达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石,以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提供了相关政策和资金强力支持,已成为近些年各地推动校企合作创新的全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践实习平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契合,使学生真正学到将来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在重点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容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企业往往因为看不到实际利益缺乏积极性,目前由政府设立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为这类院校提供了发展校企合作的难得机遇。

5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需要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地方高等教育也处于发展关键阶段,需要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政府教育部门在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实践平台投入不足;高校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很多地方院校缺少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政府角色不可或缺,可以起到引导和中介作用,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架起合作桥梁,从政策、资金、服务方面提供保障,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体系,更好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课题:南昌航空大学教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Y1424)

参考文献

[1] 牟蕾,李辉,刘西林.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1): 79-81.

[2] 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64-68.

[3] 李厚忠.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4):156-160.

[4] 金长义,陈江波.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7):27-29.

[5] 吴姗姗,黄向阳,康琼仙.工学交替模式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4):64-66.

[6] 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147-149.

[7] 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8] 赵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72-179.

作者:卢金山 李朔梅

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3:

材料类专业多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高质量材料类多用型人才是社会对材料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高校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在材料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材料类多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材料类专业 多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ak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Enrollment as an example

LIU Yula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73)

Key words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1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处于改革和创新阶段,虽然个别高校有创新并有些许成效,但这也是只在小规模内试行。就目前情况而言,材料类本科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3.5+0.5”四年本科制模式,前面7个学期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最后一个学期用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国内缺乏完全可以直接借鉴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1.2 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材料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以强调学科逻辑发展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突出 。课程体系大体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设置,而且课程设置主要以本专业内容为主,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衡。这些因素使得本专业学生知识专业面较窄,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基本上高校都能意识到目前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在具体如何解决及实践中存在太多难题。

2 加强多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探讨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材料物理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

2013年材料学院已全面施行大材料一本招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好的生源,因类施教,培养出高质量的继续深造的材料类研究型人才及步入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院目前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自身的特殊情况,培养出多层次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明确办学思路

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首先领导阶层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统领全局的发展。根据本专业整体发展形势及学生对专业的规划及选择,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明确多用型人才培养具体在研究性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区别。学术研究型教学主要是突出理论教学,强调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技术全面,注重理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往往在高校或研究所继续从事创新开发或更深入的研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为高技术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等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两者的不同表现在实践环节中尤为突出,如何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具体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要求、教学模式、教师分配等方面着手,严格实践教学每一环节。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院计划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全部进行一年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大二的材料类学生将面临一次专业分流,也就是进行自己的专业选择,基本上通过学校宣传、多媒体了解等多渠道学生对每个专业基本上有了大致的了解,学院目前暂设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化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其次在每个专业4~6个班的大二进入大三的学生中,学院可以组织人力进行统计调查,是考研继续学习还是就业每个同学心里基本上都有了答案,通过统计结果及往年的情况,综合考虑设1~2个考研班,其余班级为就业班级。对于就业班和考研班,学院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在公共基础课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区分对待,有意识地增加或调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课时比例,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工作或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正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改革。

2.3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传统教育在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附属于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纵向连贯性和系统性。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学院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上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知识结构和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的交叉融合,以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以应用型或研究型课程体系为模块。结合实际,以学生为主,实施自主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特别学分制等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班级设置上形势多样化,以基地班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以实践班来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形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4 研究型、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区分、组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对师资队伍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历、而且还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大学教师既需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又需要兼顾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若两者之间协调不到位,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精力,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协调好教师自身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关系,这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调解。在我校2014年全校中层干部大会校长讲话中已明确将教师人员结构的调整作为2014年学校的主要工作进行部署,具体从教师研、教分类、分级与分流政策,优化教师结构进行实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勇,孙丽丽等.高校面向“卓越计划”培养材料类创新工程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6):21-22.

[2] 田仕,王发洲等.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36-39.

[3] 李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4] 卞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 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6] 蔡培阳.地方院校材料类专业“三证”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7] 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作者:刘玉兰

上一篇:铁路隧道工程勘察地质环境论文下一篇: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