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实践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30

摘要:《学记》对先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是先秦教育思想的大成之作,它被世界多国翻译,并且在各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学记》中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用于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智慧教育实践教学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智慧教育实践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篇1:

走近语文智慧课堂

摘 要:教育智慧的起点是理解。在理解学生、理解课程、理解教师自身的前提和基础上,教育智慧才可能生成和发展。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堂中的导入、活动设计和评价几个教学行为中加以透视,探究语文教学智慧的特征和内涵。

关键词:智慧课堂;阅读期待;活动设计;课堂评价

中国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有智慧的教育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智慧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应该是教育的本质之一.时代的发展在呼唤和催生着教育智慧和智慧型的教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学者对教育智慧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加和深入,但对教育智慧的实践性研究,特别是对具体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智慧的具体呈现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拟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作初步探讨。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1]这种综合能力系统既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也非心理学层面的智商,智慧的概念范畴更加广泛,它是个体指向实践的生存状态和方式,是每个人人生追求的理想存在境界。拥有智慧的人是能主宰自我,找到通向人类自由发展本质和人性解放自在状态道路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这里的“完人”也应该是达到美好教育理想的有智慧的人,教育在人的智慧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关爱而不断开启、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智慧的人。

教育智慧是智慧的一种,是教育者的智慧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特称,“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mindfulness)”[2],它是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教育者在具备成熟的专业素养的前提下,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教育问题和教育事件的敏锐感受力、准确判断力、深刻洞察力和即时有效、合情合理的行动能力的综合体现。高格的教育智慧把教学工作提升到艺术的境界,其过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JP2]语文课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呈现形式,必然渗透和弥散着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芬芳,所谓语文智慧课堂,就是教师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呈现出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把握教育时机,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突发事件处理,使课堂整体表现出真实自然、饱满充实又向善向美的教学过程。只有智慧的教师,才有智慧的课堂。

理解是教育实践智慧的起点并与教育智慧相伴生,贯穿于语文智慧课堂始末。教育学的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3],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对教材、对学生和对自身课堂行为实施的真正自觉理解,才有可能使教学达到一种自由境界,实现语文智慧课堂的理想。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智慧课堂有以下几点具体呈现:

一、关注阅读期待,把握教育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首次提出了“阅读期待”这个概念。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教学,阅读心理结构和阅读心理过程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背景下,利用头脑中的原有图式,对知识的理解和重建过程,学生不是空空的容器,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内容必然要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对接和融通。只有真正关注和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的阅读期待,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这一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行动才可能是适当的。

在语文教学备课中,教案的设计中一般存在导入环节,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这一环节简单落实为课前既定的与阅读文章篇目想关的程式话语,使的许多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成为走过场的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要内容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阅读文本是知、情、意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能促进教学创造和发展的知识;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丰富的潜在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内隐学习能力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与学生的个体经验产生联系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才成为可能。 “阅读期待”不仅是阅读的一种“蓄势”,一种“愤悱”的境界,更是发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实践智慧的教师关注并能及时洞察阅读进行之前学生的阅读期待,灵活利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创设适宜的教学气氛。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期待视野的不同,这一环节的呈现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知识背景的提供 ,可以是情感基调的营设,还可以是直奔主题式的学习紧张度的激发。不同与低效课堂一成不变的程式,智慧课堂的导入环节是适切自然,张弛有度,充满创造的惊奇和欣喜的。

二、动态生成的课堂活动设计

这里所说的活动设计是专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基于具体文本阅读教学中要达成的具体目标而对教学环节的预先设计,而非广义上的课程活动设计。

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有这样的体验,随着教龄的增长教案的编写也逐渐由详案变为简案,由无所遗漏的课堂教学执行的文稿逐渐转变为上课程序环节的提示,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体现。具备实践智慧的教师明白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教学内容的“过堂”行为,教学活动设计是要将学生学习行为确定化地予以规划,使学生的课堂习得行为得到具体化的描述,从而引领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行为优化,教学可反馈,教法与学法和谐的境界。

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中有确定具体的行为目标,避免使用诸如“理解”“领会”“把握”“欣赏”等含混不清的用语。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敏锐捕捉和充分利用文本、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动态生成资源,把握课堂节奏奏响师生间生命的和响。在语文课堂中突出的以语言形式表现的答问、质疑、讨论活动中,教师显现出自在的课堂驾驭能力,具有较强的“倾听”“整合”信息的能力,掌握讨论的进展和质量。

这样以来,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也是教师呈现教育机智,生成富有生命激情的智慧课堂的过程。

三、关注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

传统语文课堂评价往往注重测试学生学习的结果,常见“认知结论的评价”或给学生评分、分等级,而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

低效语文课堂讨论“失控”的重要表征是教师对学生个体讨论行为评价的缺席,这种缺席表现为不置可否的沉默或泛滥的“好”“很好”式的无意义应答,没有捕捉和甄别出学生讨论过程中显露出的生长点和话语意义。

智慧课堂的课堂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引导、激励和调整,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内隐知识的习得能力。在课堂讨论中适时担当起评价的角色,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着眼于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创新度;着重评价学生发言中的言语策略及讨论结果反映的认知策略;侧重学生参与讨论行为的频率、态度、习惯、方式的评价及相关能力成长的评价;注重评价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形态、教学生长形态等。从而使课堂讨论进行的主动、高效,真正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实达成学习目标。

注释: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3]同上

作者:庄 凤

智慧教育实践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篇2:

《学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五点启示

摘 要:《学记》对先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是先秦教育思想的大成之作,它被世界多国翻译,并且在各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学记》中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用于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学记》;中学语文;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林文金(1974—),男,福建南靖人,福建省南靖县第二中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学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书《礼记》中的一篇论著,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论述教育、教学的名著,它首次对教育、教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趋近成熟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学记》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阐述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时至今日都是我们研究教育史、教育思想史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一、中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教育有着强调乐知的良好传统。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就是乐知的良好表现。《学记》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如果没有广泛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必须让学生多进行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朗读课文,安排学生练习作文,并进行讲评,都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二、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

《学记》指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对学生传授知识“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不陵节而施”,就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中学语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是小学语文,往高处是为培养大学生语文能力服务的,要注意知识不能过浅,也不能过深。

三、中学语文教学要善于内化知识

“填鸭式”的灌输最终只会让学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就是说,虽然学习任务、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很快就会把学到的知识忘掉。学生只有在内化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后,才会“虽离师辅而不反”,牢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 ,并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知识要内化,教师要注意两个方法。第一得把握好教学进度,切不可贪多图快,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要充分;第二要“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是说,课堂内外要结合起来。课外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如写作文、做课外阅读的练习等,从而起到巩固课内学习、辅助课外学习的作用。

四、中学语文教学要运用启发诱导

《学记》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就是说墨守成规、搞教条主义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还不足以称为“人师”。一个好的教师,要使学 生学会思考,不仅要知道所学知识的“其然”,而且要知道知识的“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的大脑。“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教师对所要传授的知识非常熟悉,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十分了解,启发诱导才能有效。中学语文教师课下既要认真备课,熟悉所传授的知识 ,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师还要“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就是说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只作引导而不是强迫其学习,多鼓励学生而不要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的时候多加启发,而不要全部说尽,留白的效果更好。

五、中学语文教学要使用长善救失法

中学生成长的环境是复杂的,偏差错误在所难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学环境也是非常复杂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把控复杂情况的能力,利用积极的因素,克服不利的条件,使中学语文教学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中学語文教师应该“禁于未发”“当其可”“相观而善”。把握好教学的有利时机和有利条件 ,在学生坏苗头出现之前,就及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坚持课外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并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学记》,有助于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和技能的差距,才能不断鞭策自己,从而到达教学相长,这与当下提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方小慧,刘 洋.《学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教师,2017(27):26.

[2]章 艳.《学记》教学思想对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作者:林文金

智慧教育实践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篇3:

《师道》伴我从师路

从事教育工作已近十年。这十年间,我从一名受教育者成长为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向前辈们及优秀教师学习和汲取教学教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锤炼教学技能,在读书学习中拓展视野增加智慧之外,不能不提到《师道》对于我成长的重要作用。

关于教育教学的杂志很多,唯《师道》深得我心,教育叙事是她的主要特色,独特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教育深沉的思考,教师心灵文字等也在不同的栏目予以呈现,她致力于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

我尤其钟情于书中选登的一线教师以叙事为主体的教育故事、心灵感悟。每位教师都有有趣、难忘的经历,都会遇到难以解开的专业困惑,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了解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这些判断、矛盾的分析,成为教师们在专业成长中最宝贵知识。每当在《师道》中读到让我极有共鸣的文章时,总能激动半天,从他人的故事中,能够获得很多教育灵感,借鉴他们的教育智慧,使得我虽然身为年轻教师,但有了更加扎实的驾驭课堂以及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这么多年来,我在《师道》中搜集了很多一线教育素材,在与自己的课堂的比照中,获得很多升华。我将别的教师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在去除差异之后获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开始零星地撰写一些教育文章,并在我所在的小城日报上发表。这些成功的经验让我尝到学习和运用的甜头,这些甜头,都得益于《师道》所选稿件的优质,从中也不难窥见《师道》拥有优质且庞大的一线教师资源以及所受到的青睐。

作为年轻教师,我首先在阅读《师道》杂志中受到课堂教学的智慧启迪。虽然从事语文教学,但我总感觉朗读是自己的弱项,为师的第一年,遇到诗词课文时,几乎不作范读,因不作范读,所以也就很少让学生站起来诵读。当时我没意识到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直到看到李仁甫老师《从对话的角度看朗读》(2003年第4期)这篇文章,才清醒很多,他让我意识到随着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和诗歌分量加大,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我不仅自己开始学习朗诵,更是在教学中关注了朗读教学。正因为这一篇文章,使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鞭笞自己,将朗读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学。

其次,《师道》让我浸润在虔诚于教育的师德高尚的老师们的思想光辉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教学艺术的提升。一路读来,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叙述教育事实的过程中,会对自己所习以为常的生活和工作世界进行新的审视,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新的审查,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进行不断的拷问,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进行不断的追问,并将对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中去,从而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相互滋养的过程中都得到丰富和提高,无意之间,便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梁昌辉老师在《你的教育克制了么》(2009年第7、8期)一文中不无感慨地提出一个教育心得:克制是生命课堂的需要。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曾经年少轻狂,脾气不好,对待学生的顽张,常常以怒火来镇压,结果和学生之间产生隔阂,但自从读了梁老师的这篇文章,我领悟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克制是来自成人世界的理解,是对成长中的学生的生命关怀,同时,克制恰恰也是一种以正面能量来促进教学的科学和艺术。读到这篇文章的三年里,我没有在课堂上发过一次火,每次都点到为止,令人讶异的是,学生对我尊重有加,课堂上气氛融洽和谐,氛围宽松良好。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教育教学的工具书,而是启迪教学智慧,能够引领我们真正走上为师之路的视野宽阔的博览之书,《师道》以大视野来审视教育,审视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看世界,冲破了原来许多教育报刊眼睛只盯着教材、教法、学法等的框框,栏目丰富,可读性强。十年来,我有疑问,就会翻览《师道》寻求解答,而往往真的能找到良方。

感谢《师道》杂志多年来为我提供工作、学习、生活所需的多方面的营养,让我在各位同行丰富多彩的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由衷希望《师道》能继续在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多刊登一些关注新课改的文章,因为同样的课程改革在不同的教师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肯定不同,通过了解和学习同行们在课改中的叙事研究去关照新课程,并从内心深处去认知、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新课程。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第三中学)

作者:叶叶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创新能力下资源型区域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