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政策的不同取向,农村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瓶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1:

老龄化背景下云南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摘要:随着云南省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到来,农村社会保障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云南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老龄化对云南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云南省统计数据为研究依据,对老龄化进程中云南省农村社会保障受到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云南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挑战;对策

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农业大省,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有独特的一面,善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山区养老难、农村空巢化、家庭结构的转变等因素都在考验云南经济社会的抗压力。云南农村老龄化系数远高于城镇,空巢老人较多,社会化养老困难,主要依靠家庭的云南农村养老方式受到挑战,农村养老保障急需进一步完善。

一、 云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六普”数据,云南省城镇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114.43万人,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236.21万人,分别占全省老龄人口总数的32.64%、67.36%。城镇、乡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2.49%、5.14%,乡村的老年系数明显高于城镇。且据预测,云南省这种“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将会随着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一直延续到2040年左右。虽然近年来云南城镇老龄化上升速度很快,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村老龄人口占比依然很大,远远大于城镇老龄人口。未来一段时间内,云南农村老龄人口还将占全省老龄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对比“五普”和“六普”的数据可以发现,云南省乡村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已超过城市老年抚养比,比总抚养比高0.7个百分点,云南省农村养老负担将越来越严重。且云南空巢化问题严重,以玉溪为例,空巢老人8万余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3.6万,农村留守老人总数巨大。

云南省农村老年人口的就业率居高,93%以上的老年劳动力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其中以农业和畜牧业就业人数最多。同时,农村高龄人口占比较高,2009年底农村高龄老人有51.8万人,占高龄老人总数的84.35%,且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2010年,云南省百岁老人有779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有442人,占75.43%。

根据预测,云南省15-64岁人口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呈持续增长趋势,占总人口比例至2030年出现拐点,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处于人口红利期。同时,总抚养比下降,同样在2030年出现拐点。这个拐点的出现,很大的原因是老龄化指数的不断增长,其平均值达到14.72,2035年后老龄化指数呈现出绝对数大、增速快的特点,导致总抚养比的快速上升。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到2050年时接近或者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年龄在65岁以上。在这40年中,人口老龄化增长的速率为年平均14.09%。到2050年, 云南社会将面临人数高达千万的老年人口群。

二、云南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分析

选取1990-2011年的年度数据,根据Leff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云南省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进行估计时,可以得出老年抚养比每增长1个百分点,储蓄率就下降0.3154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每增长1个百分点,储蓄率就下降0.1905个百分点。说明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对云南省储蓄表现为负效应,但影响程度还不是很深。云南省老年抚养比总体维持向上的趋势,未来对云南储蓄率的负向拉动将越来越大。考察老龄化对云南消费情况影响时发现,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对消费产生正向拉动作用,并且考虑前期消费水平建模分析时比考虑当期消费水平建模分析时上升了0.77个百分点,表现为更高的弹性系数,说明前期有储蓄积累时,老年人口增多能带来更多消费。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主要依靠家庭供养和自己劳动,相比城镇,农村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更多的是对家庭的影响,增加了家庭总消费支出,对拉动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农村老年人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医疗保健方面,政府必须发挥好其宏观调控的职能,不断深化医疗改革,防止因病致贫,将这部分消费真正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据预测,未来20年内云南省劳动适龄人口将保持增长,少儿抚养比快速下降,速度快于老年抚养比的增长速度,总抚养比下降,“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但随着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和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人口老化会慢慢显现出来。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高龄化将从农业生产部门慢慢向工业部门转移,城镇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持续上升,劳动力供给结构被迫调整。劳动力价格上升,更多老龄劳动者将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同时,更多的劳动力替代技术将被运用,产业结构也将不可避免的随之发生改变。

从长期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都不利于云南经济增长。现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老龄人口抚养比上升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人口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是积极的。“人口红利期”内,生育水平下降和由此带来的社会抚养比的快速下降所营造的潜在发展空间势头强劲,老龄化初期并未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云南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云南省经济增长是否能适应老龄化发展的需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否能與之匹配,成为云南人口老龄化工作的一个难点。目前云南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快速、“贫困”的老龄化对云南省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化养老补充不足

由于人口调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青年一代偏好居留城市等原因,云南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核心家庭,家庭供养负担沉重,弱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使部分老年人甚至无法得到家庭供养。同时空巢、留守等问题也使得部分老人缺乏照顾、生活不便。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在农村的青壮年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家庭养老方式的缺陷将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急需社会化养老的补充。现今云南省社会化养老建设滞后,与农村老龄化的进程不相匹配。

(二)养老机构供给缺口巨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

到2010年3月为止,云南省共有农村敬老院656所,床位28725张,集中供养22505人,全省集中供养率达到10.1%,相对于农村236.21万的老年人来说,缺口依然很大。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加强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但依然存在数量较少、资金投入不足、收容能力有限、设施建设薄弱、功能单一、缺乏专业人员、医疗配套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三)农村养老保险支撑力度不足、管理水平较低

截止2011年底,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295.8万人,参保率达82.7%。群众对养老保险持积极热情的态度,但由于经济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广、待遇标准低等原因,群众参保愿望仍不够强、投保的保费较低,所享受的养老金难以真正的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征收、管理、发放 、监督的过程中都较为粗放,容易使民众产生不信任感,阻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更是一大难题。

(四)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养老保障针对性不强

现阶段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于扩大覆盖面、加强补助力度等方面,力使广大农村居民都能受惠。空巢、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和数量的激增对农村医疗、保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今的格局下,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是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趋势。老龄化对农村卫生机构数量、服务科目、药物目录、社会福利设施、应急救助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家庭养老模式日益衰弱下新型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应更多的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

四、云南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立

云南省于2012年初步完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相关工作尚未深入开展,惠及面、补助标准、经费配套等具体指标根据各州市实际情况还存在调整的空间。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对高龄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补助标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老龄服务体系。在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第三方的引进,对福利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服务项目分类管理,市场化运作老龄服务体系。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鼓励更多的人进行个人养老保障选择。同时,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居民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二)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为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弥补老龄化趋势下家庭养老方式的不足,云南省应在农村地区全力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扩大服务范围,就地培养专业服务人员,丰富養老机构的职能作用。二是要拓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筹资来源。鼓励个人、集体运用空置房或空闲地进行养老服务建设,以互助的方式设立小型养老中心,鼓励民间自发组织的养老互助团体。三是要同时注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有利于在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弱化的情况下减少家庭矛盾,强化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准入、监管、退出制度。对养老设施建设、服务人员准入、服务机构主体资格等设置标准,建立老年人服务机构基本规范。进一步细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关爱等各项具体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同时,应依托中心点,完善寄养、日托、居家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逐步向社区辐射,协调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实现在家就能获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部门应提倡农村养老互助组织的建设,利用当地资源,形成自愿、自发、自保、自助的新型农村基层养老组织。

(三)加快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老年人来说,云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解决云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必须考虑信息网络的建设。首先是各医院、养老机构、咨询机构、相关政府部门联系方式和具体信息的公布和宣传。其次是日常就医、咨询、养老金领取等通道的建设和通畅,特别是急救通道,必须保证有地找、有人问、不落空。再次是服务的拓展,使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联系上更多所需的居家服务。

(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现阶段的云南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应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引进第三方的参与,鼓励居民设立基层互助组织。同时,在相关制度和规范的制定、老年产业发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政府也应做好牵头和组织工作。(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J09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1):86-92.

[3]穆怀中.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研究[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张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04-01.

[5]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

[6]赵庆国.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4.

作者:廖颖波

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2: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政策的不同取向,农村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需要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宏观而深入的审视,对其弊端和不足加以揭示,在政策取向方面应更加注意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这既是现代政府治理的要求,也是对历史偏差的纠正。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政府责任

我国实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和对策

马继彬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较为落后,集体经济脆弱,大部分劳动者得不到集体帮助,农民家庭经济基础又极为薄弱,单个家庭保险能力有限,一旦风险发生,个人和家庭难以抵御。

2 劳动者保障由农民家庭承担,将进一步强化农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极不利于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与生育水平及出生性别比的降低。如果向人们提供养老保障,就可使生育率降下来,这已被墨西哥的实践所验证。由此可见,解决我国生育率偏高的途径不在于收紧政策,而在于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破除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从而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退化。就一个社会而言,每一代人都是有能力为自己养老的,代际之间的再分配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它必然要受到来自家庭内部结构变动力量的抵制和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制约。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农民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退化,实际作用也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大。总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补偿家庭保障功能,是广大农村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它关系着亿万农户的家庭幸福。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基本条件

19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人手,农业中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以小生产为基础的经营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低下的商品率,不可避免地与发展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大市场需求相矛盾,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正是为了促进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迈入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一)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

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目前全国虽达14854个,但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村民委员会的24%。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共济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国家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不能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阻碍了企业的优胜劣汰,影响了资源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目前以农村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全国虽有1100个县开办养老保险,但参加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积极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与集体在医疗保健上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社会保障对劳动者的生活保障作用,而且成为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

(三)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存在弊病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大体有四种:(1)仿城模式:社会保障基金完全由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费用,企业也没有储备。主要在经济实力雄厚的乡镇企业里实行。(2)福利模式:看病不要钱,养老不要钱,上学不要钱,用水不要钱,一切由村里负担。它在集体经济发达的乡村实行。(3)社区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筹集、管理和使用。(4)储蓄积累模式:由国家、集体、个人分别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由国家统一管理资金,保证合理利率。以上四种模式中,第一种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在城市里也难以为继。第二种模式,目前不易推行,一旦经济滑坡,就会彻底瓦解。而且这两种模式,承袭了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和企业包办的做法,使集体和企业背上了包袱。不利于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机制。第三种模式的困难是基金投保障,很难保证基金不被动用。第四种储蓄积累模式,基本上克服了它们的不足,并便于农民接受,是一种可行的模式。从整体看,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无法承担未来农村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冲击。

(四)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保证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形成法律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正常运转。投资风险和增值的高要求,使社会保障基金变为烫手的钱。

(五)社会保障管理分散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上看,部分地区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农村职工的社会保障统筹归劳动部门管理,医疗保障归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村养老和优抚救济归民政部门管理。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多家分割、条块分割、政事不分、缺乏监督,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另

外,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缓慢、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差等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和对策

(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哄起”

经济条件好的富裕地区,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地区,应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人手,创造条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投保时间、投保年龄、投保额彻底放开,集体补助由国家引导,集体和企业自定。总之,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二)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我国现时正处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阶段,资金短缺是阻碍我国大发展的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保障的出路只有坚持“国家政策引导,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保障,充分体现“自济互助”的特点。同时也要发扬我国家庭、亲友和邻里之间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倡导社会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美德。建立一种社会基本保障、家庭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村保障模式。

(三)坚持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

尽可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参加社会保障,但在具体步骤上,必须贯彻“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先搞好进城固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和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有企业农民职工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和失业保险,然后逐步把农村人口统进来,视经济发展情况,最后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飞跃。当然,对于务农和务工的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给付应该有所区别。

(四)建立个人账户,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建立个人账户,按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总额确定保障基金的发放标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委托国家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集中统一与财政部门直接办理购买国库券和国家特种公债,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充分利用。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社会保障的性质在于它的政府强制性和非盈利性,它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政府保障下的平等保障权利,目的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共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依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基金使用安全、高效,没有强有力的法制手段是不可想象的。

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述评

摘要:在过去的10多年中,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做过很大的努力?熏但至今在农村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力求全面了解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现状,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实践。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城市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潘 莉 常洪钧

上一篇: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整合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