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想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矛盾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言语形式的质疑,帮助学生实现对作者言外之意的窥探,从而挖掘出作者的言语表达意义,最终实现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 篇1:

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充分把握好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进而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提供必要的基础。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的相关策略等内容,希望本文分析能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阅读教学 实效性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着重关注课堂阅读教学工作,进一步有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此从根本上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从具体情况来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往往为了张扬个性,大胆创新,可能盲目地追求技巧,挖空心思来实现创新,但这只是表面的,会导致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实现更高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使其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相对应的改进。

一、要针对课本进行深入的钻研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而言,着重做好课文的探究和钻研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教材相关内容都是专家学者通过精心的优选和编排制作而成的,因此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科学性,合理性,所以要想体现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从课本教材下功夫,进行深入的钻研。要打造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课堂,需要着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针对教科书中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为基准更有效地理解文本,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把握各类因素,选取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以此在更大程度上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如果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针对语文的教材和文本进行深入理解,没有吃透,对于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的明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学偏差,不能落实教学重点内容,甚至存在南辕北辙的情况,而这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的预习

要想实现更加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使有效性进一步增强,需要着重做好学生的阅读预习和引导工作。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来讲,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在课前着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让学生做好初读,对文章进行初读之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实效性。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很多字音或者词语往往没有读准,读顺,对于某些词语或者重点段落不能深入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进行针对性的解答,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和训练,让学生在切实预习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得出自身的体会或者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有效培养语感,进而提升其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没有针对整个课文形成总体的印象,对于课文的重点不能充分熟悉就进行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深刻或理解得十分肤浅,不能充分掌握整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因此,着重做好课前预习工作,针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掌握,这是十分关键的内容。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时刻提醒学生 “书不读熟不开讲”。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要逐步引导学生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且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有效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对应的解答,并且提前进入到学习状态,同时要着重做好课前检查工作,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针对相关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学习,整理,以此更有效地把握文本的内容,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同时需要针对具体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品读,特别是针对核心段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确保学生和文本能夠真正意义上紧密的接触,通过更加生动细致的语言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走近本本,实现学生和文本能力的交流,以此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要体现出应有的实效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此确保教师的作用和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进一步把握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真正意义上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之下,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教师要真正意义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引领者,同时还要成为学生阅读和学习理解的设计者、主持人,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的倾听者、激发者。例如,针对课堂教学工作而言,要着重做好朗读指导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设置比较多的朗读环节,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每一段话,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例如齐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范读、引读等等,不厌其烦,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示范,通过领读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进行读准读好,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体现出应有的教学实效性。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好对话、练笔等相关指导工作,在效果方面要体现出生命力和精准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不断的改进和重新,进一步实施全新的策略,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进行自主探究,使其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为其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基本条件。

四、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升其实用性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针对多媒体手段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追求观赏价值,要充分地增强其实效性。对此,就需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利用教学工具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欣赏性和丰富性,要充分体现出教学重点,例如,在针对诗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配乐诵读,画面映衬等相关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视听氛围中进一步增强整体阅读的丰富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才能体现出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着重把握实际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节奏进行充分的控制,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把它当成至关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使学生能够在视听感受中进一步沉淀内心,对于实际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要想进一步提升語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着重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也是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反思环节要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然后查漏补缺,落实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实践反思的思路。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着重针对备课,上课,实际课堂的教学气氛等一系列相关环节进行高度的关注,着重把握好教师、学生、语文教材等一系列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反思的基本点,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指导水平,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同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能够突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逐步成长学会教学,在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探究,我们能够充分看出,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做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实际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高度关注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此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完善,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实现创新,以此增强整体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2] 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马泰田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 篇2:

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想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矛盾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言语形式的质疑,帮助学生实现对作者言外之意的窥探,从而挖掘出作者的言语表达意义,最终实现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矛盾分析法的含义

矛盾包含了语义矛盾、情理矛盾等,教师将作品中存在的矛盾点作为突破口,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矛盾分析法,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的根本,解读语言、文字及词句等,理解文章的逻辑;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实际语境运用矛盾分析法,将文章中的内容与言语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实现对作者撰写所表达意义的窥探,挖掘文章蕴含的真实价值。

二、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1.重视语义矛盾,理解文章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言语的矛盾入手进行研究,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章,结合矛盾分析法分析文章蕴含的形式与意义,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内涵。

语义矛盾是指将两个具有矛盾的词语混搭在一起,能够产生对立或者相左的现象。从语句表面来看,这样的方式违背了语言逻辑的发展,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正是因为它揭示了内部事务的发展规律,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在特定的言语表达环境下表达复杂的情感,所以是可以让人们理解并符合实际语言逻辑的,能够有效表达作者的情感,促进读者对文章的深思。

如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一段中“平安”与“大去之期不远”之间有着一定的语义矛盾。这时,学生就会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父子之间的情感不合已经非常久了,父亲的书信想要表达的就是“求和”。朱自清曾经说过,在写《背影》一文时,他阅读信件也是泪如泉涌,所以学生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能够分析文章的语义矛盾,更能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原谅”,明白作者的悔恨与深情。

2.借助情理矛盾,理解文本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不仅语言表达独到经典,还传递出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学生就会发现他的文章中比较善于使用矛盾点来刻画人物形象。鲁迅先生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晚的戏非常好看。但是,仔细阅读文章就会找到更多的细节。如从“‘我’感到疲惫、在支撑、其余人打哈欠”等描述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认为有那么好看,但是文章结尾处又形容其“好看”,所以这两部分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掌握这一情理上出现的矛盾变化,就能够将看戏的过程还原出来,让学生在文章的发展中探究作者对社戏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先是轻松,再到急切,最后沉静自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独特的情感。通过梳理文章中的情感发展逻辑,学生能够还原文章存在的矛盾,调动学生阅读文章的好奇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教师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实现对教学文章的解读。教师只有先抓住教學的重点,才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林新洪.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12).

[2]李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促进写作的途径研究[J].名师在线,2020(6).

[3]乐梅玉.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6).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作者:薛丽娜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 篇3:

浅议问题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际,本着积极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由“教”到“学”的统一,对问题设计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语文课堂结构有其特殊性,这是由其本质属性和教学规律所致,也因此,不论是从哪一个理论视角出发去理解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其内涵中永远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一定会反应其所组成的各个成分及其关联。问题教学设计正是建构于在这种关联基础之上,是教师设计与开展教学的逻辑体现。

一、问题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结构的作用

1、呈现文本知识结构语文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态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此类知识往往属于描述性知识,如概念知识,事实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等等,具体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本体裁、表现手法等等。掌握此类知识不需要具备过高的认知水平,但是掌握此类知识之后也不会很快地转化为自身能力。另一种知识指的是能够将静态转化为能力的知识,也就是动态知识。此类知识也可以理解为方法,或者说程序性知识。在语文课程中诸如阅读方法、分析方法、写作技巧、解题策略等都属于此类知识,其等同于能力。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所指向的不仅是学生对于静态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动态知识的生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课文来学习和掌握新的语篇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分析它的豪华等等。这其中前者为点状性知识,后者则是线状和面状性知识。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这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而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这一支撑,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文本中的元素進行提取,然后再转化为教学内容,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就会随之展开。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是否准确、完整,知识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学生能否有效地接纳和内化。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文本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既然是对话,就离不开互动问答,所以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每一个目标明确的问题都会由其所对应的教学内容,单个的问题可以呈现,有组织的多问题也可以呈现,而且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性。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圆明园的美分别是什么和什么?”将文中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信息浓缩于问题当中,但却没有反映出文本结构,在此之后还可以连续追问:“圆明园的这些美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建筑美是哪几个自然段?”“景物美是哪几个自然段?”“文物美是哪几个自然段?”“作者集中描写了哪一部分?”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而且也关注到了文章的内容结构,借助四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习逐渐深入,最终生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2、关照认知结构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一般是呈渐进性的,即从感知文本到理解文本,再到文本释义与文本欣赏。遵循这一过程特点,教师可以参照着实施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完成其在相应阶段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其文本阅读理解达到对应层级。同样地,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来为学生呈现出相应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需要具备释义,解码和评鉴三个层级,三个层级保障学生阅读能力的有序有效发展。释义层级主要解决的是一些基础问题,如字、词、句、段基本意思,句子、段落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来从整体上品味和理解文本等等。解码层级主要是解决有关文本结构和表达特点、技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该层面需要教授的知识一般是教师从文本中提取的策略性和程序性知识。

二、问题设计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是近些年由一线教育工作们构建出的一种由问导学的课堂教学范式。该模式以发挥问题的功能为主,具体操作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将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板块建构成问题集,从而进行进阶性的导学。问题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围绕问题设计教学,践行以问导学的观念,其中“学”是该模式的组织核心,而“思”是导学的机制,也是教学的最终指向。结合当前理论研究来看,问题导学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相关操作策略主要包括问题推进,语文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思维提升以及个性化追求等。该模式实现了传统语文课堂阅读的四大转变,从教转向学,从主教转向主问,教师的备课从备教材转向备方法,教学核心也从教内容转向教思维。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的实践运用需要教师注重起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考量。

此外,组织教学问题的序列也是多样的,有因果、递进关系的链式问题,有并列关系的扇形问题,也有对立矛盾关系的对角式问题,以及总分、分总关系的树状问题等等。教师切忌不要为了设问而提问,而是要体现文本的内涵,关照到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向学生素养培养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设计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理顺了当中的师生定位,学生由老师引导进入学习状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学习建构起属于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语文世界。问题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及实施中的具体落实,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取向的一个缩影,是教师教学思维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同教学风格和不同教学思维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必然会体现出不同的切入角度和思维路径。

参考文献:

[1]苟淑香,施晓军.立足核心问题 引领有效阅读——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问题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19(32):185+187.

[2]符念.语文阅读问题设计视角探析[J].新教育,2019(29):89-90.

[3]吴小娟,兰兆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09):8-9.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中心小学 黄永铀

作者:黄永铀

上一篇:学校文化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团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