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审计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科研经费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现状出发,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应发挥自身优势,从管理入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人力资源审计管理论文 篇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录入的信息规划

摘 要: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复信息进行分析、规划,以减少各个部门对教职工信息的重复录入,减少系统中的冗余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减少录入错误。

关键词:信息冗余;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一般按照工作职能和工作规划划分的部门进行。根据工作需要,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理的信息,是以教师自然状况、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的形式采集,这种形式割裂了信息的完整性,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容易出现工作重复、信息重复录入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在信息系统中的流动来规划人力资源信息的结构,减少信息在系统中的冗余。

一、高校人力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重要的资源,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与管理,才能使学校在同行中具有竞争力。高校人力资源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工的活动,即高校中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工劳动能力的总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高校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征以外,还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高校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因此,高校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及其教书育人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

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

为了记录、管理高校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被信息化,为了反映高校教师的情况,高校各个部门在录入数据时,数据库中高校教职工的信息主要包括:

1.教师自然状况信息集(N):固定码、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

2.社会状况信息集(S):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编制、党派、最后学历、从事专业、聘任资格、职称等级、工作时间、工资类别、工龄、行政职务、出国情况、培训情况。

3.科研情况信息集(I):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发表的论文数、科研兼职情况、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4.工资情况信息集(L):固定工资、活工资、岗酬、月标、工资补贴、粮贴、回补、地方补贴、合工补贴、驾驶补贴、政特、审计津贴 。

5.教学信息集(T):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所任课目、课时、学生评价。

三、人力资源信息生成过程

为全面反映教师的情况,各部门收集了尽可能准确全面的信息,从上面的信息集合可以得出N=S∩L∩I∩T,这4个集合中都包含子集N,由于各部门为了尽可能全面掌握教职工信息,使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出现了冗余。把信息的输入过程表示成一个有向图,如图1所示,教职工的自然情况信息被其余4个子系统重复录入。因为集合N包含在其他集合中,自然情况信息在系统中就可能存在5份冗余,使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冗余。为了减少冗余,需要重新规划信息流,并设计子系统(见图1)。

四、信息图的树化

把信息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图,为了减少信息的重复,把图的虚拟边删除,就形成一棵有向树,使信息沿着树的边流入,减少重复。每个子系统是树的节点,信息在节点得到完善和修改。自然信息通过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共享,不会在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中存在冗余数据。规划后的信息流树见图2。

五、规划后的子系统

图1显示通常的数据录入,存在重复录入的现象,经过树化后,子系统S、L、I和T可以利用N录入的信息,不再需要重复录入教职工的自然信息,这样就可以减少系统中的重复,信息节省存储空间,也避免了信息重复录入的不一致和错误录入。工作顺序则如图3所示。

通过对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合理规划,改变信息的流入顺序,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录入和使用顺序,就能合理减少信息的冗余,达到高效利用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也平.基于校园网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J].微机发展,2002,(2).

[2] 深志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03.

[3] 晋松亭.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9).

[责任编辑 李 楠]

作者:吕鸿略

高校人力资源审计管理论文 篇2:

发挥内审优势,做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摘 要:随着科研经费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现状出发,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应发挥自身优势,从管理入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时有院士、大学教授科研经费腐败事件发生,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不但成为国家监管重点,而且成为社会热点。

为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管理,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连续发文就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重要意见。主要文件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在这三个文件中,就高校科研行为的总体要求、具体规范以及建立健全高校科研行为管理机制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对科研经费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即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长对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承担法律责任。

而在此之前,科研经费一直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所属院系部门不干涉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而代表学校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又难以对全校庞大的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实际运行中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流于形式,导致了种种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以上述三个文件出台为节点,在之前的科研经费审计中,主要是根据科研经费拨款单位的要求,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主要为本校的管理服务,在独立性方面与社会审计组织相比稍差,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力量也稍差,一般仅有几个人,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等任务,对于广泛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力不从心。

新文件的出台,不但明确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三级管理体制,而且明确要求“学校要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此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就要想办法扬长避短,既要发挥自己对学校管理情况比较熟悉了解的优势,又要避免人力资源不足的劣势,在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发挥内审优势,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

相对于社会审计组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一大优势在于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情况比较熟悉,更容易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因此,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内审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从管理入手,贯穿科研立项、预算编制及调整、合同管理、经费使用及审批、资产管理、绩效及责任追究等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梳理本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促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以求发挥审计的预警作用,从源头上降低和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管理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在合规性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经费拨出单位以及学校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我们进行审计的依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逐级梳理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检查在本校的执行落实情况,从而对本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的控制,除了学校在财经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严格审核科研业务的相关资料和凭据之外,还需要院系单位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于重复立项问题、科研业务的真实性、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性等问题,学校一级行政单位往往由于不了解具体业务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审计过程中要注意检查院系一级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包括是否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如何等。

2.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追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限于发现有多少经费使用没有按照预算执行,或者是发现多少不合法的票据,而更要进一步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改进管理、防范风险。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工作,我们不但要审核预算编制的结果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还要对预算编制的流程进行检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并不熟悉财务管理,更不了解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往往为了应付差事,随意编制预算。可想而知,这样的预算必然存在缺项、漏项、以及经费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作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我们就不应该仅仅指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该从预算编制的控制流程入手,揭示其风险,建议学校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健全学校的预算编制控制流程,从源头上消除大量的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3.以多种方式灵活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不应仅限于针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结项审计,而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既可以开展全校范围的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审计,又可以针对某些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还可以将科研经费审计融入二级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对于某一阶段反映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可以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对于风险较小、资金量不大的审计项目则可以以审签方式进行。以多种方式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又可以将对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

4.提高被审计科研人员的参与度,避免消极抵抗情绪

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查找问题。大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中违规并不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出于对规章制度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与科研人员探讨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避免由于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较少、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审计结果,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专家或者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提高审计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中国内部审计,2014.3:81—82

[2] 裴华,何学,黄显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4.3(上):76—77

[3] 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会计之友,2014.16:104—105

[4] 郑克强,沐得力.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研究综述.价值工程,2015.1:193—194

[5] 陈照,刘飞宇.关于内审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财经界(学术版),2015.2:236—237

作者:韩月艳

高校人力资源审计管理论文 篇3:

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现阶段高校风险管理的总体水平较低,表现出风险管理理念不强,以财务管理风险为中心,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轻视隐性的风险管理,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致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的特征。因而,应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强化内部审计相结合的途径,以推进高校风险管理,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风险管理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柳清秀(1954- ),男,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湖北 黄石 435002)熊峰(1983- ),潮汕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东 普宁 515343)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立项课题“高校风险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7Y120)

一、高校风险管理的内涵

高校风险管理,事实上是组织风险管理理论在高校中的特殊应用,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风险(risk),一般被认为是目标和愿望实现历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当前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观点是我国学者田德录总结出的观点,即所谓风险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差值,差值越大,风险越大,反之亦然。由于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管理性等特征,以及人们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得出风险是可以管理的,“风险管理”的概念由此产生。张坤在《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一书中这样解释,风险管理是指组织为达到目标而确认和分析相关风险,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①。我们结合这些描述以及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特点与对风险管理的有关认识,得出这样一个有关高校风险管理的内涵:高校组织为达到其办学和发展的目标,在对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有关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将各种风险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并制订实施方案和监督实施过程,从而妥善、有效处理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的整套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如果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管理文化或思维方式进行推广,进而形成一种管理理念,那么,就可以降低高校风险概率,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高校风险管理的内容应包括:高校所面临的风险预测、风险分析与评估、制定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方案、获取风险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管理及监督措施、管理成本与效益等。我们明确高校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相关内容是为进一步认识当前我国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服务。

二、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从总体水平看,现阶段高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已经开始起步,但是,风险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将风险管理评审明确纳入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还颁布了《审计机关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实际上也将高校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之中。高校由于过去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经费和招生就业计划全由国家“统分统配”,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也无须考核学校的办学效益,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不作为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评价指标之一。因此,高校财务和大学生就业趋向无风险,高校风险意识也就不强,风险防范措施相对贫乏,风险管理层面的建设也被忽视。近年来,高校面临的环境发生骤变,财务风险如办学经费紧张问题尤为突出。根据有关统计,199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仅个别学校向银行贷款,贷款金额不足5亿元,到2002年仅几年间,已经有70%的高校向银行贷款,贷款总额高达88亿元,校均贷款1.2亿元②。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高校举债风险已经诞生,关注高校的负债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并未对上述现象提高警惕,在扩招的环境下一味地进行办学规模的扩张,有“圈学”的嫌疑。盲目扩招、举债办学、征地扩建、合并重组在给高校提供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混乱、教育培养成本提高、招生不足和就业困难等风险。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高校发挥能动性进行风险分析,但高校的反应不是积极的,并没有放慢步伐,合理规划,冷静地发展,反映出高校领导者风险管理理念不强,管理方向不够明确,难以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以抵制风险、防范损失。这些举动也将会打破高校正常发展的格局,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2.从风险管理的倾向看,高校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较为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高校倾向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这与风险管理“以财务安全为中心”的要求吻合,符合当前高校发展中紧张的财政波动现实:高校办学规模迅速膨胀,招生数量猛增,大众化教育比例不断上升,办学成果不断涌现,发展背后也存在着风险和危机。一方面,它引起了高校财务的剧烈波动,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另一方面,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决策管理层为保证学校在高速发展和重组、整合中取得规模和竞争的优势,纷纷决定投入巨资改善办学条件,大规模举债办学。这使得高校财务危机突出,财务风险陡增,高校财务当前面临着高风险;也意味着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由无风险管理进入有风险甚至高风险管理时期。这种显性风险已被人们重视,而隐性风险却被忽略。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是以风险的暴露程度及人们对它的意识水平来划分的。显性的风险管理是对易暴露、暴露程度较高的且易被人们意识到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反之,则是隐性的风险管理。在当前,高校注重显性的风险管理与高校对风险的把握程度及高校风险所特有的事实密切联系,如对于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财务风险防范等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而且对基本建设、经济活动也格外警惕。像北京化工大学已经在2003年7月开始与正处级干部签订责任书,防止腐败给学校带来风险的。目前,一些高校纷纷效仿。但高校忽略了对某些隐性的风险管理。如国家为使优秀学子不因为贫困而失去深造机会,2000年就实施无担保信用贷款政策,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各高校助学贷款拖欠率大约在10%~40%之间。由于风险管理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的助学贷款管理制度对高校并不具约束力,校方只承担50%的风险补偿金。虽然经济损失微小,但带来的隐性的社会声誉风险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此外,制度风险、就业风险等对高校的影响也是间接、隐蔽的,但危害严重。高校需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由此可见,高校风险辨别和评估及全面分析风险能力的缺乏,制约着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风险事故时刻潜伏,不利于保障高校可持续发展。

3.从风险管理的机制看,高校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资讯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缺乏依据。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风险管理本身应有一套风险资讯管理系统。从风险理论看,任何产权明晰的经济体都有“风险厌恶”的倾向,管理层一般不愿意接受风险性方案,因为他们不希望决策出现失误,但事实证明许多决策失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决策时有关资讯不足,如高校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诱发风险。当前的会计制度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在这种制度下,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中绝大部分是垫付款未核销数,实际上已经形成支出,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不符。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折旧的,而高校固定资产中建设用物、实验仪器和科研设备的折旧速度是不同的,有些已失去实际使用价值,账面数据仍为原来数据,如此作出决策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③。当前高校系统的复杂性,给高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统计带来困难。我们以为高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应该涵盖:(1)高校物质资产,如物理装置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硬件的选择及可靠性,处理瓶颈等;金融资产筹集的方案、经费的使用、举债负担;人员资产中学者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平均寿命、工龄、学生的流失率等情况的记载。(2)对于信息系统,如计算机本身软件的可靠性,数据的存取和控制等信息的贮备。(3)对于风险管理经费的预算和筹措方案、分配、支出等信息的记录。(4)最容易发生风险事故的部门、环节以及发生风险事故的类型、频率等均应纳入信息记录范围。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高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由于这一系统尚未建立,因而,高校风险管理缺乏依据。

三、加强高校风险管理的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提高高校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高校各种风险的前提就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在2007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顾海良就认为,构筑高校可持续发展机制,树立风险意识,规避办学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大风险(办学风险、财务风险、校办产业风险),是高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应意识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统一认识,加强风险防范。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危机教育,使全体教职工都能牢固地树立危机意识,在思想意识中时刻绷紧各自工作内的风险这根弦。危机教育的方法可以采用讲座、会议和电视短片等形式。管理者还应结合国家政策、法律和制度以及新举措来号召员工讨论。如果高校管理者提前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且以此警戒各部门的员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风险。二是开展高校风险管理的经验交流,使高校之间形成横向沟通,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2005年6月27日,江西省教育厅在南昌市召开风险管理工作会议,来自全省37所高校分管学校安全工作的校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处长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04年以来高校建立风险管理及安全防范工作的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这种交流方式为高校建立教育行业风险管理防范和转移学校风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三是加强高校风险预测,应用高校发展风险评估框架的有关内容对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测量,识别出高校的风险源和内容。四是加强对危机风险的预防,争取在尚未形成风险事故以前,根据事实判断风险的预期走向,做出合理的预测,制订防范方案,根据风险管理程序做好布控。五是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风险一旦发生或发生过时,按照风险管理目标要求,力争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保障各项工作的安全运行,使高校得以持续发展。

2.强化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六号——风险管理审计》规定:“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过程。”也就是规定了风险管理过程的前提是对各种不确定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然后才能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关于对风险识别和评估,需要借助一定的认识工具。李望平、肖东生在《高校发展风险评估框架的建构》一文中,在总结一般组织风险管理理念与高校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发展风险评估框架的三个部分。他们认为:高校发展风险评估首先应从大环境风险源审视开始,归纳可能带来组织风险的具体因素,然后分析这些风险是通过风险域内各要素的安排而暴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风险暴露的分析,发现危机,最后预测它们可能会带来的后果④。因此,高校应运用现场调查法、风险列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各种风险识别办法进行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办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识别上述风险,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和选择最佳的管理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认知依据,从而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

3.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资讯系统,加强高校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资讯系统是用来确保风险管理决策有据可依。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是保证风险管理各部分、各环节的严格落实,强化事后监督功能,保证管理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完整性。高校建立有效的风险资讯管理系统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信息的全面性包括高校所有部门可能存在的所有风险因素,同一部门可能存在的所有风险及其每一可能存在风险的详细信息。其二,要确保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是确保决策合理正确的关键,因此对信息需要辨别清楚,适时进行加工和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三,要确保资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重要信息要留存备份,防止信息的丢失或者被破坏。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是确保高校沿着正确方向运行的保证。高校风险管理工作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1)风险识别与分析。通过审核组织的强项、弱点、机会和威胁,识别所有的风险,并对风险的来源、可能性及后果作出分析。(2)风险评价与控制。根据现有管理能力、技术、程序及风险偏好程度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控和不可控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3)风险规避与处理。对于可接受水平的风险,应通过减少后果、减少可能性、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等来加强控制力度,对于不可接受风险,则应规避⑤。高校风险管理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扮演好控制与服务的双重角色,而且实践证明这一双重角色是极其有效的。2007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顾海良说:“对于办学风险、财务风险、校办产业风险,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去年年初我们进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预算……同时加强审计监督,这实际上已经规避了很多风险。”这表明对高校风险管理的审计与监督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风险管理审计和有效的风险资讯管理系统的结合可以监督各环节无漏洞,保证风险的预测、防范、控制、事后监督管理的有序、严密和完整性,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张坤,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

②李素芳.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3(5):28-29.

③赵炳起.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153-156.

④李望平,肖东生.高校发展风险评估框架的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24-25.

⑤张君,赵群.高校内部审计的拓展方向[J].渤海大学学报,2004(5):86.

[参考文献]

[1]刘志锋,金民忠.浅析高校贷款风险及偿债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2]张雷,张伯威.论我国巨型集合大学的内涵与管理创新[J].教育科学,2005(4).

[3]叶孝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金融,2006(2).

作者:柳清秀 熊 峰

上一篇:独立审计风险防范策略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教学创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