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影响论文

2022-04-22

[摘要]加入WTO后如何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国际市场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认为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三个基本问题,并以此提出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影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影响论文 篇1:

探究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融合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趋向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融合的经济走向也愈发明显,在探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实质上只是同一企业的差异性选择。所以两种理论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基准。因此,对这两种理论在新经济形势背景下的相互融合,我们应当进行更多的探讨与思考,并逐步搭建起将两者合二为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回望我国的贸易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两者都是因国际分工而产生的,所以,以国际分工理念作为两者融合的基础,是下文研究内容的主要着手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融合;趋势

鉴于两者理论前提的差异性,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其实大体来看是无法相容的,虽然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对两者进行过许多的探索与尝试,但最终得到的成效都并不理想。以现有的研究结论作为前提,如果我们能够对两种理论发展的现况以及长久以来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忽略的国际分工理念重新进行审视,并将国际分工理念在两种贸易理论融合的过程中加以渗透,那么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两种理论也将会更好的融合在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当中。

一、 研究理论的追溯及融合现状

(一) 传统理论的相斥性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当中,经济市场是完全处于竞争状态的,且所获的回报及竞争的规模都是固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价格差距,决定价格差距的因素是成本差距,决定成本差距的因素是各个国家生产因素及价格方面的差距,而决定生产差距的因素是各个国家的富足程度。所以,正是因为各国之间富足程度及生产要素的差距,才使国家之间在不同类型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价格上的优势及劣势。因此,一个国家通常会对使用充裕生产要素制造出的产品进行出口。而对使用较为稀缺生产要素制造出的产品则会进口。这样一来,国际贸易的大体格局也就依据各国的资源优缺大致决定了下来。可以看出,在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内,国际贸易并未给国家直接投资理论存留任何可发展的空间。

现今的许多跨国企业,在其自身的对外投资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当中,也都对传统国际贸易的理论的假设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些企业认为,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会加强市场的完全性,但在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当中,市场的不完全性,特别是技术与知识资源的不完善,才是促使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因素。也正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善性,跨国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发挥出其自身在劳动力、技术、知识及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跨国企业在生产、规模及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大面积垄断优势,是能够保证其有利可得的基础前提,也是国际投资理论的支撑。所以不难看出,以上对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框架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框架是完全相斥的。

(二) 两者融合的探究

早期将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理论融合到统一分析框架的时候,美国学者是以“产品周期理论”来对企业贸易活动中在出口、许可证形式及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决策进行详细解读的。并且将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企业生产的区域抉择连接起来。并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区分为新产品时期、产品成熟期以及产品规范化时期。企业想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就必须要考虑到对外的直接投资,当产品进入了规范化时期之后,价格竞争战役的最终结果,就是将产品的转配及生产等工作环节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明产品的国家则采取进口的措施来获取产品。在后续的发展当中,更有学者放弃了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要素无法在两国之间流动的假设,并引入了第三要素,即是知识,并且提出劳动、资本及知识三种因素可以进行国际性流动的观点,这使得进一步拓展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共通。

此外,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是截至目前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如果用折衷理论来解析国际生产活动的话,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共识来体现,即是“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假如具备公式当中的三个条件,国际直接投资,将会是最好的贸易形式选择,但如果缺少了区位优势,那么可以选择对外贸易,但如果只具有所有权的优势,且地域的优势并不明确,那么则可选择许可证贸易。这些不断完善的理论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之间密切关系的解析,使得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当中,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三)理论研究现况

早期的日本的学者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同时放在了国际分工的框架之下进行细化探究的方式,为我们对于两种理论进行结合的设想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日本学者的基础思路是从传统的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出发的,在H-O理论的基础框架之内,先确定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联,再依据国际分工原则来对施适合的投资产业进行决策。

后期国际上有了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其主要的论点表明:各个国家并不一定要依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来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不是完全为了对国家资源优劣进行对比,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范围及此收入递增作为驱动的。这时的学者,将重点转移到了国家之间要素的差异,并以此来对跨国公司的产生及国际贸易的结构进行解读。要素禀赋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间可以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差距较小的国家则可以以业内贸易为主。如果在要素禀赋差异过大且平等的市场贸易已经无法使要素价格达到均等时,国际直接投资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便有了跨国公司的产生。

之后的美国学者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是以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这一微观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进行解读的。其逻辑上的线索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竞争力又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规划。所以这一观点是以产业层次为起点,自下而上进行总结的,即从“企业”这一微小层面,逐渐拓展上升到国家这一大层面上。这也是对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式扩展。

从我国学者的角度来看,以往对于这两种理论的融合探究,滞留在了借鉴与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局面上,直到近期,才有学者提出在比较优势下对两种理论进行融合的观念,并对两方的同一方式及融合渠道进行了探讨。但是,截至目前我国的学者还并没有对这类两种理论的融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也并未有新的理论框架出现,所以在框架建设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借鉴先进国家的优秀经验,并更好的应用新的理论框架推动两种理念的融合。

二、新融合理论框架的经济学意义

通过以上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融合理论分析框架的具体分析及解读,可以看出其理论框架的经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抉择的差异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导致的。生产参数、成本参数、收益参数、及利润参数的多方权衡与对比,则是企业在做出抉择之前必须要实施的实效性研究。在文中的理论分析框架当中,对于每个企业,我们都可以将看成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体,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效益收成与最大的效能发挥,会采取边际分析对每个可能选取的行为模式进行资源分配与计算,之后再从多个模式当中,选取最为合理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融合方式,这样的两部抉择程序方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边际分析模式。

其二,交易收益的最大化与高效率,是市场组织结构成型、改善及逐步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因素。而从国际贸易到国际直接投资、从国内企业到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则是市场组织结果转变过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分工水平的提升对市场的组织结构转变及后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想要提升分工水平,则只有先对自身的交易效率进行强化与改善才能够做到。正是因为交易资金的存在,才能使企业的专业化决策有了更深层的经济学意义。也只有在专业化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贸易资金时,企业才会从自给自足的状态,逐步转换到分工状态,国际直接投资理念与国际贸易理念能够成型与发展,也都是因为其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及交易效率,使市场组织结构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而其分工的水平,则是决定着国际贸易水平的主导因素,同样的,国际直接投资,也是国际分工所产生的结果,其贸易水平,自然也是由分工水平所决定的。

其三,前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轮,都是从不同的基础解析单位、不同的基础假设,并用不同的基础理念两者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目的、本质及演变做出不同理解的过程,两者基础前提的差别,使得其在研究方式及理论认知方面都产生了差别,是以是两者产生了不可互通性。但在经过具体的分析之后,我们对基本的假设及基本分析单位都进行了统一,并应用同样的基础理念与分析框架来进行探讨,这会使两者的理论内容更加具有互通性,以国际分工作为两者相互连接的纽带,将这两种理论融合进同一系统当中,便可以对企业的具体决策进行更加综合性的分析,进而得到一个从国内市场结构到国际市场结构、从国内企业制度到跨国企业制度的较为完善的演变路线及过程。

其四,前期的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研讨工作,都是在两个的理论框架之下进行的,而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同一框架之下进行具体的解读。这样,整体的分析过程将变得更加严谨,进而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这对直到现在为止的研究成果而言,是一个进步。并且能够为后续的经济学相关研究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其五,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每个消费者都必须经由市场来购入所需要的产品,而不能对其自身的供给水平进行选择,也不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进行选择。企业对其专业化水平进行抉择时,通常是由分工所能得到的益处来决定的,而分工则与市场规模呈现出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在个体做出这种的抉择之前,企业这一单位是并不存在的。只有当个体选定了较高的分工水平,并用劳动市场来对分工进行具体的调整时,企业制度才会出现。也只有当个体决定选取劳动市场来对分工进行调整时,企业的生产参数,才能够作为个体生产参数的组合呈现出来。在以上的分析当中,我们则是把企业制度的产生及、转变以及新模式的出现,解读为生产函数随着数值在不同临界点间的转变及在不同分工组织结构间的非连续跳跃,而一个新模式下的企业,一个新的生产参数,就很可能在这样的跳跃过程当中产生出来。

结语

总体来说,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国际化经济发展路线,已经成为了新型国际贸易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基础,两种理论一体化的研究,以国际分工作为基础,一跨国公司作为主体,以竞争优势作为研究角度,则必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贸易理念一体化研究体系。(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阳代杰.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融合趋势[J].中国经贸,2014(10).

[2]张艳华,赵玉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3(36).

[3]白春梅.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关性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2(3).

[4]曹滨,徐国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趋势及理论解释[J].中国商贸,2010(10).

[5]汪耿.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融合研究[J].现代商业,2011(7).

[6]龚晓莺,杨小勇,成家蔚. 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以中国与东盟为例[J]. 特区经济,2012(07).

作者:于鑫

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影响论文 篇2:

浅谈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营销的战略对策

[摘要]加入WTO后如何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国际市场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认为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三个基本问题,并以此提出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国际营销营销策略国际市场

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空间变得广阔,发展更有条件,但竞争也更激烈,一方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更要面临国际上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寻找走出国门的机会,开拓国外市场。面对国际上经营战略创新加速的状况,中国企业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在国内迎接国外企业、商品在国内的“抢滩”和挑战;又要让自己的企业突破狭隘的区域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经营者应站在战略高度考虑发展的问题:首先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善于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国际营销观念;其次要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国际市场,选择目标市场;最后要依据选择的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和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采用适当的国际营销战略和策略。

一、国际市场的经营观念问题

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有全球化的意识,要强化国际化的经营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化的商品观念。在国际市场上,商品不仅包括一切有形商品,而且包括土地、矿产资源、劳动力、软科学成果、商标、信息、技术诀窍、人才、资本等。商品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只有当产品能够满足目标市场上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时,企业才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2、国际化的市场观念。国际市场是完全以市场作为调节杠杆的,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企业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决策,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生产和出口的出发点和归宿。

3、国际化的竞争观念。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以价格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转变为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高效的工作和新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作为竞争制胜之本。

4、国际化的风险观念。国际市场既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也使企业面临更多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企业必须制定各种防范措施,变风险为机会或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压缩到最低限度。

5、国际化的信誉观念。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信誉高,在融资上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可以弥补产品质量偶然出现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中,交易双方远隔重洋,信誉就更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竞争要素。

6、国际化的法制观念。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除应遵循本国的法律之外,还要服从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有关法律及诸多国际公约和惯例。在经营中遵循国际准则。

这些国际化的经营观念,是经营者进行国际营销应具有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没有这些,说明经营者进入国际市场可能是盲目的。

二、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问题

国际市场是相对国内市场而言的,它是商品交换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产物,表明商品交换关系突破了一国的界限,因此从空间上看,国际市场是一个地理的概念。但国际市场的形成有其从萌芽、形成和不断发展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从时间上看,国际市场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国际市场在其不断发展中又受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影响,由此国际市场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分析国际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要从多维度进行,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国际市场,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国际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般包括:

1、国际市场的构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市场范围日趋广阔,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国际商品大流通之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又形成了一些区域市场,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等,它们既是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区域市场,它们的活动对整个国际市场都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国际市场是由各种不同的具体商品市场构成,这些具体的商品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其贸易条件、交易做法、价格水平等都不相同,因此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对国际市场具体的区域、具体的商品市场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是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基础工作。

2、国际市场商品的结构在国际市场中,商品结构一般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构成,其各自占的比重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有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初级产品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工业制成品和服务贸易占的比重越来越高。1937年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为63.3%,1980年为40.6%,而制成品1937年为36.7%,到1980年为57.3%。90年代后,更是达到70%以上。这告诉我们,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是有市场的、是具有竞争力的。

3、国际市场的容量随着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国际市场的容量也进一步扩大,如:世界出口值从1950年的603亿到1980年的约2万亿,增长33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这是发展机遇。

4、国际市场的垄断程度虽然国际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但绝大多数份额集中在少数大的跨国公司手里,存在着较高的垄断,因此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应考虑市场的垄断程度对自己的影响。

5、国际市场的贸易自由性贸易自由化随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大幅度降低关税,放宽和取消进口限制,实施普遍优惠制等,这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仍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国家和行业中还很严重,因此,企业如何突破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这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6、国际市场的竞争性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就是竞争的结果,由于国内市场的有限,促使企业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特别是一些国家为争夺全球资源,极力促使企业扩大出口,这使得国际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国企业在商品的质量、性能、花色、品种、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另外,在国际环保的压力下,节能和环保的要求也促使企业为此进行激烈竞争。因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有这样一种趋势:价格竞争的手段不断减少,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大大增加了。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消除对国际市场的一些错误认识,为正确选择国际目标市场,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理解目前可能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问题:

国际市场需要最好的产品一般认为国际市场需要高档次、质量最好的产品。不用置疑,高档次、质量最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是很有竞争力,但国际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中档次的产品也很有市场,特别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并不是只需要高档产品。因此国内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生产产品去国际市场上竞争,关键就是要有正确的国际营销策略。

国际市场就是发达国家的市场不可否认,发达国家的市场是国际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也很发达,因此我们在讲国际市场时也经常以发达国家的市场来代表。但是决不意味着国际市场就是发达国家的市场。国际市场从地域组成来看,就是除本国市场以外其它国家所组成的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市场。所以企业在考虑进入国际市场时,不要只盯着发达国家的市场,还应看到广大的不发达国家的市场,而且这些市场是我国企业以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就可能比较容易进入的市场,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更是如此。

国际市场的容量无限国际市场的需求量相对国内市场来说大多了,因此一些跨国公司包括一些中小企业都千方百计地开拓国际市场,以至于认为国际市场的容量是无限的,需求是无限的,只要能生产出来进入国际市场就能销售完。实际上这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片面理解,不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规律。国际市场的容量是很大,但也不是无限的,而且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消费水平也不同,需求总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要认真分析国际市场的需求量,有针对性地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

国际市场不需要中国的“大路货”中国的企业大多数生产水平不高,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功能一般、并且从外观上看没有个性特色、价格也低廉。这样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被人们喻为“大路货”,也意味着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市场的,更不用说进入国际市场。这是对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一种片面的看法。实际上我国有许多优秀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很高,款式也好,并且价格也便宜,在国际市场上是很有竞争力的,比如一些家电产品像冰箱、彩电、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都纷纷进入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并且还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另外国际市场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市场也不成熟,所需求的产品就可能不需要高档次的,只要质量可靠,价格便宜,并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就可。因此我国企业应充分考虑这样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也是大有作为的。我国企业生产的黑白电视、日用消费品等大量进入非洲和拉美市场就是一个明证。

国际市场的竞争比国内更激烈我国企业认为进入国际市场将要面对国外企业的直接竞争,竞争比国内更激烈,这是一种误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国别界限基本上已没有了,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全球争夺市场,每个国家的企业在国内就要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更不用说同国内企业的竞争,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就相当于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家电业的发展就是随着同进入国内的跨国企业竞争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竞争的残酷性我们是知道的,一大批的家电企业跨了,但有一批企业却发展壮大了,在国内占据重要的地位,并趁势进入国际市场,如像海尔、长虹、康佳等。

三、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问题

1、进入策略的选择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市场营销的一种延伸和集合。市场的国际化将营销的诸多方面整合起来。占有统治地位的战略方式、国际标准以及主要的决策在国际经营整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国际市场营销中面对的是各国的不同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需使用不同的营销技巧。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战略的过程中,通常运用以下三种基本策略:①、“分步国际化”。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营销人员在陌生的国外市场对产品的前景毫无把握,于是他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国内的产品开发人员,从而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的营销战略逐步得以实现。②、“一步到位”。这是最受欢迎也是最有前景的营销策略。营销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分析,努力发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相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非常敏感。营销人员始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来开拓国际市场。③、“跟着感觉走”。就目前跨国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而言,“凭感觉”的战略使用最为频繁。虽然前两种策略的风险都小得多,但常常会坐失良机。事实上,当跨国公司为全球市场开发产品时,起初往往都不是针对全球市场而是针对国内市场开发的,而且许多年里也一直只在国内销售。市场开拓者决不盲目地将这些国内畅销产品推向国外市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测试,并对产品加以调整,但在产品内涵上仍和国内原产的保持一致。这些产品确立了国内市场的相对地位,并以“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根据这三个基本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成败的关键,在进行进入策略选择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入国和本国的市场环境、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

2、进入方法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这么几种方式:贸易式、契约式和股权式。贸易式进入是通过向对象国出口商品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一般而言,当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但有机会或必须进入国际市场时,为避免进入风险,选择间接出口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当企业熟悉国际市场,且国际市场增长较快、利润率较高时,可考虑直接出口进入国际市场。企业与对象国法人签订非股权性质的契约,将自己的无形资产使用权授予对象国法人,允许其制造、销售经营本企业产品(服务),或提供服务、设备、技术支持等,以获得报酬并进入国际市场,称为契约式进入。目前有这几种形式: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管理合同、合同生产和交钥匙工程。这些进入方式是企业有意识、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在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回避国际贸易壁垒所考虑的选择方式。股权式是国际化经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而拥有对象国某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以达到对该国外企业既有所有权,又有经营管理权,从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一般来说,通过股权式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解决好这么两个问题:独资还是合资,如果是独资,还需考虑是收购还是创建。

国际化经营企业选择进入方式时,要根据这几种方式的特点,综合考虑对象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自身优势,正确定位,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陈启杰:《现代国际市场营销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胡左浩:《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五期。

3、李德溥等:《现代国际营销之思考》,《经济师》2002年第九期。

作者:李晓华 朱海敏

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影响论文 篇3: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融合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贸易与投资渐渐的发展成为一体,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在战略选择上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上与国际直接投资考虑的因素一致,但是我们也知道任何国家里的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都是相互制约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知层面,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两种不同的跨国界分配资源的方式,这两种国际化的经营方式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中的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国际贸易的概念是以商品的形式在做跨国界流动,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是以资金的方式进行国际贸易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贸易往来和投资经营已经成为各国关系良好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枢纽,所以在当下不能够孤立地看待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政治和经济中展现的影响力。

一、早期的理论分歧

我们知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这是因为在国际贸易理论建立之初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贸易只属于市场产品的交换和流动,而资金的跨国流动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国际贸易一度占据着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出现相对很晚,最初形成于1966年美国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献,作者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都归类于产品生命的周期之下,他认为一个产品的出现其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只能生存于国内市场,当这个产品研发和生产慢慢的趋于成熟和完善,就会引起无数企业的竞相关注进而投资生产,企业的生产更多的是关注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他们会考虑是在国内生产再出口还是直接投资到国外环境中。往往一个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那么在本地区的市场竞争就会变成以价格为基础的竞争,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把生产的厂区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去,这样不但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而且也开辟了新的市场,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就这样应运而生。

二、理论融合的发展

如果说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发展中有一些交叉现象,那也不是人们主动研究的结果,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去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20世纪后期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而跨国贸易逐渐变成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们才清晰的看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都是为了促进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两者的经营方式大不相同,但是两者的本质最终是二合为一,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理论体系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内在的联系用一种合理的解释阐述出来。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作了成功的解释,他认为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永远无法消除始终存在差异,产业之间的贸易不会被彻底代替,即使是实现了产品要素的均等化,国际贸易分工也会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之间贸易的发展。而国际直接投资虽然会引发产品技术的革新,但是它从另一方面为产品创造出了新的优势,这样的结果是国际直接投资带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三、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影响

我们知道国际贸易要早于国际直接投资很多年,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成熟的条件和环境。商品的出口不但为企业积累了原始的资本,也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引入了不同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因此引发进口国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随着进口国家企业对该类产品的研究和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加,出口国的企业为了保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优势就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将生产设备和厂区迁徙至进口国家,进而引发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大大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社会经济缓慢恢复并发展,通过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贸易策略,使得贸易量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所增长[1]。国际贸易促生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出现,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加速发展,这促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结合的行为趋势愈发明显[2]。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企业的商品、生产要素等进入国际市场的两种主要模式。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贸易投资一体化成为主导贸易趋势[3]。 二者已经趋近于融合,相信未来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最终会走向一体化。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理论阐述和市场现状的分析,中国的市场經济接受国际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对外贸易,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加强导致了对外出口贸易额的逐步增大;另一方面,大量的出口产品也吸引着国际资金的流入,是中国慢慢的变成理想的制造业大国。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市场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龚晓莺,杨小勇,成家蔚.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2,(07):42-45.0

[2]曹滨,徐国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融合趋势及理论解释[J].中国商贸,2010,(10):31-34

[3]杜贵涛.浅谈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J].电子测试,2013(18):108-111

[4]张艳华,赵玉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3,(36):45-50

作者简介:

阳代杰(1993—),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洛阳理工学院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作者:阳代杰

上一篇:企业并购中审计风险研究论文下一篇:商品房销售的房地产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