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文化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平台是高校科研任务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文章就高校实验平台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安全培训、完善管理制度、改善实验设施、激发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等建议,旨在为师生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实验环境,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文化论文 篇1:

“新工科”背景下凸显专业特征的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摘 要]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针对“水处理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实际问题,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标准为指引,紧跟学科前沿与行业发展,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地位,打造实验室安全文化,融入实际案例和科研成果,开发新型数字化教学素材,线上线下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层层递进串联整合实验内容,开展项目式综合创新实验,凸显“水处理”专业特征,搭建多层次教学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新工科建设;“水处理”专业特征;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信息化的环境类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2020JGA195);2019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新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GY2019090);2020年度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环境微生物实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专项整合与建设”(2020B06)

[作者简介] 宋晓红(1990—),女,广西荔浦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环境毒理学研究。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不断提质增效,对水行业的工程人才需求迫切。“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估的开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需求。“金课建设”计划的施行,为实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将“水课”建设为“金课”,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水處理生物学实验”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等在水体净化和水处理工程中的作用机理和规律[1] (P136),具备运用实验方法与技术研究水处理生物学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随着微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与丰富,其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愈加广泛。2020年疫情的爆发,给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汇聚各大医院、城市生活废水的污水处理系统也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关注对象,更突显出微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深刻改变着高校师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2]。传统的“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教学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教学体系专业特征不强,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验教学资源匮乏选择有限,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实验教学手段单一模式落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实验教学评价不够系统科学,教学驱动力量不足。

为突显“水处理”专业特征,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水行业卓越工程师,教学团队顺应发展趋势,契合行业人才需求,以“金课”标准为指引,注重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相应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调整实验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对“水处理生物学实验”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实践(见下图1)。

一、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打造实验教学安全文化

授课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需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打通课程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桂林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年顺利通过了住建部第三次本科专业评估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在学院围绕着“水污染控制”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建设和改革,获批了“水污染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学团队依托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水污染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人文环境与实验环境并重,启用“实验室安全培训与管理系统”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增设了实验室安全标识、安全视频、广告,努力营造实验室安全氛围,隐性渗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课堂上,以“生态文明、生物安全、生物伦理”为核心思想,结合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和各类实事案例,强调学生的实验室安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挖掘专业核心特征,“产教融合”线上线下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一)编撰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水处理工程实验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

教学团队编著了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水处理工程实验技术”作为本课程的教材,其中第三篇为“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包括“水处理微生物的基本研究方法”“水处理相关的微生物学实验”“水处理微生物常用的生理生化鉴定”和“水处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实验”4部分,共计45个实验内容,教材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匹配度高,为必修实验部分的预习和实验操作提供参考,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方便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实验参阅。

(二)针对实验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多种类型实验教学资源素材库

建立水处理微生物分类图谱: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微生物识别与分类始终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团队利用微生物智能鉴定系统,基于历年科研与教学的积累,建立水处理中常见的典型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数字化图谱,编撰鉴别指南,为实验过程中微生物的分类识别及活性污泥活性评价提供实际依据和样本。

建设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图库:结合各个实验的重点内容,针对性地整理实验现象和结果图库,让学生预习阶段对实验形成直观印象,提高预习效果。例如,“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实验中,提供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的不同菌落形态图片等,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即可形成清晰的认识。教学团队经过课堂实践对比发现,提供实验结果的参考图谱后,学生学习目的清晰、实验操作更准确快速,无须教师的反复指导和讲解,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丰富实验操作视频库:根据实验内容设置基础性实验操作的视频库,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无菌操作、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无菌平板和斜面的制备等,直观展示实验操作技巧和关键步骤,有助于学生把握实验细节,切实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三)加强不同课程的联系,共享优秀精品课程和丰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基于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典型案例解析”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污染控制工程”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在预习阶段学习与水处理微生物相关的章节,为课堂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

学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基于高排放标准的城市生活污水净化典型AAO工艺实验实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项目的教学网站设置了大量水处理工艺相关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学生课前在教学网站上学习AAO水处理工艺,再在课堂上开展好氧池微生物的观察,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不同课程或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

(四)科教融合,产教结合,整合实验内容相关学术文献和工程实例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基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增强与污水厂、水厂、环保单位及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的交流,让最新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案例走进课堂,将现行国家标准方法融入教材,建设优质实验教学项目,增加课程实用性。

在课前预习阶段,为学生提供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文献、水质标准等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基于本校“高盐度采油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高硫高氮有机废水处理中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模式研究与应用”等历年“水处理方向”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水处理工程案例和科研实践,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科研潜力、建立学生科研思维。

三、提升实验教学内容连贯性,结合实际开展项目式实验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本课程独立成课,实验学时增加到16学时。围绕着“水处理”核心,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融入实际案例,开展项目式实验教学。目前课堂教学开设了7个实验,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

(一)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案例,注重基础夯实根本,培养扎实的操作技能

基础性实验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配置培养基、灭菌物品的洗涤和包装准备、高压蒸汽灭菌等基本操作,为综合创新实验学习阶段夯实基础。微生物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工作,运用污水处理的微生物生物相诊断技术,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调控污水处理工艺。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桂林市污水厂AAO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实际样品,通过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生物类群的观察和分类识别,根据微生物的状态评价污水厂活性污泥活性和工艺运行状况。本实验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先复习其他课程所讲述的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知识,为学生提供“AAO污水处理工艺”相关的模拟动画或视频,让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教学中,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应用情景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污水厂技术人员的角色扮演,开展活性污泥状态的日常镜检工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程基于实验室的微生物数码互动系统[3],通过计算机实现图像、语音的网络互动,实现师生间的直观、即时、有效的交流,将讲解、示教、观察、问答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

(二)有机整合实验内容,开展项目式综合创新实验,凸显“水处理”专业特征

综合实验部分主要围绕着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污水处理站开展实验。该污水站用于集中处理校区的生活污水和景观水,通过中水回用工程解决校园绿化用水量大、景观用水蒸发量大的问题。本课程结合污水处理站的运行工艺和中水回用水质监测,将课程零散的实验单体项目有机串联,设置了“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的微生物监测”综合实验。

围绕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所有的微生物检测指标,参考相关企业單位的监测实践,学生自行采集污水站进水、出水(中水回用景观水)和自来水3类水处理工艺不同阶段的水体,运用最新的国标法开展水中细菌总数测定与大肠菌群数的测定实验项目,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观察不同培养基上各类细菌的形态特征,对培养的细菌开展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其中,污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实验部分,还精心设计了不同浓度氯消毒对大肠菌群的杀菌效果比较环节,模拟污水处理站的氯消毒工艺,梯度性的实验结果让学生直观明了的观察氯消毒的杀菌效果。学生将5个实验内容的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整理成综合实验报告,根据水质指标进行结果讨论,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数据分析、科研思维和写作能力。

教学团队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元素和知识点,基于思维导图将7个实验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实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明晰各个实验之间的联系,提升对实验的理解。通过显微镜的直接检测分别观察了活性污泥中的大型微生物和菌胶团的形态,这些都是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主体;通过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准备后续5个实验所需实验用品,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综合创新实验中,学生参与了采样、检测水质微生物指标、分离培养细菌、测定自己培养的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整个过程,通过细菌的连续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融入性和成就感,建设了浓厚的专业气氛,凸显“水处理”的专业特征,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四、搭建全过程考核与反馈评价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多层次实验教学考核:按照实验实施过程开展实验预习考核、课堂出勤考核、基本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多层次考核体系。预习报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考核,考察其是否认真预习;课堂上除了注意学生基本操作是否规范,还要结合实验习惯是否良好予以评判,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实验报告分为基础实验报告和综合性实验报告,重点关注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考察其对实验的理解程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创新能力。

注重實验教学过程管理:应用“铭牌制度”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归属感,利于“一对多”课堂下教师对学生的客观和有效评价,并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开展反向教学,展示错误操作和结果,对比正确的操作,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建立实验考核题库、评分准则和《实验指导手册》,培养学生实验安全环保理念、实验卫生习惯。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搭建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开展教师同行评价、督导组检查和学生网络评价,教学评统一,通过课堂实时问卷形式开展学生对实验场所、教师授课、课程安排的满意度,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难点等学情调查,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不断改进实验教学。

五、结语

针对“水处理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的问题,教学团队结合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以“金课”标准为指引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学科前沿与行业发展,围绕“水处理”专业特性,开展“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全过程教学改革与探讨。融入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开发新型数字化教学素材,将纸质教材与网络衔接,线上线下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项目之间的连续性,开展项目式综合创新实验,搭建多层次教学考核体系,促进学生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内化,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夏声,胡洪营,文湘华,等.水处理生物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张大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

[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

[3]李艳红,曾鸿鹄,林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处理生物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91-9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Highlighted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king the Course of Water Treatment Biology Experiment as an Example

SONG Xiao-hong1,2, LI Yan-hong1,2, ZHANG Li-hao1,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2.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Key words: Water Treatment 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water treatm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reform

作者:宋晓红 李艳红 张立浩

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文化论文 篇2:

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平台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平台是高校科研任务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文章就高校实验平台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安全培训、完善管理制度、改善实验设施、激发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等建议,旨在为师生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实验环境,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科研实验平台;安全管理;问题;建议

高校實验室是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承接对外服务项目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和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科研实验室平台的安全管理,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安全服务保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的加大,实验室平台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从而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1]。尤其是很多综合性大学为了提高仪器和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建立了开放型科研实验平台。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导师和不同课题组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可以申请在平台上做实验,这就使得科研平台具有人员组成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使这样的一个群体能够在同一平台上高效有序地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研究效率,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尤为重要[2][3]。本文针对开放型科研实验平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开放型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一、开放型科研实验平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缺乏安全教育

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一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事故,1博士后实验人员死亡,经调查爆炸物是叔丁基锂,是一种有机锂化合物,该物质高度易燃,遇水也会燃烧,由此可见,安全管理意识在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所有从事科研的学生和人员中都应该灌输,加强研究生的实验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对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而言,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有毒和有害的化学药品、放射性物质和使人致病的微生物等,如果实验操作不规范,不但会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在开放型科研平台上做实验的所有工作人员也会受到严重伤害[4],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进入实验室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而在我国的许多大学,都是博士生带硕士生、硕士生带本科生做实验,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并未开展系统和规范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盲目追求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最基本的安全管理问题[5]。

(二)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健全

由于开放型科研实验平台的学生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导师,学生在各自导师的实验室里开展实验时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差别较大,有些实验室的管理比较规范和严格,有的实验室管理粗放松散点,学生进入科研平台后难免会将以前的一些陋习带入到平台上。有些导师经费多,只要学生愿意做实验,什么条件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只重视科学研究的效益,养成了学生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而忽略了安全管理,试剂领用等细节,不但造成了浪费,而且在试验过程中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仪器使用、试剂领用等制度是减少浪费,提高科研效率,确保实验操作安全的重要保证[6][7]。

(三)废弃物处理较随意,污染环境

学生在各自导师实验室里做实验时,由于有些实验面积有限,缺乏专门管理的人员,实验室没有设置专门收集废液和有毒物质的区域,也没有专门的废弃物和废液收集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液体一般就直接倒入水池,一些强酸、强碱和具腐蚀性的液体很容易使排水管道发生破裂,从而使有毒废液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一些被污染的废弃物直接扔进垃圾桶,有些废弃物会挥发刺激性气味,污染了实验室的空气。为了方便和提高实验效率而忽视了实验习惯,废弃物处理很随意,不仅伤害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而且也污染了环境[8]。

(四)实验平台结构布局不合理

高校的科研实验平台一般是由几个实验室整合而来,建设过程中更偏重于学科专业和实验技术领域,而忽略了实验室安全风险和安全建设方面的问题,一些实验仪器和设施装备哪有位置就安装到哪里,没有进行周全和长远的考虑,有些实验室布局上不合理又没有进行合理改造,导致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9]。有的实验室没有设置专门的通风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需配置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溶液时,不能在通风橱中进行,导致挥发刺激性气味污染整个实验室,严重影响实验室人员的健康;有的实验室核酸染色没有划分专门的区域,使得溴化乙锭(EB)污染整个实验室台面和仪器,有的研究生使用EB时不带手套,或者带着手套将EB从污染区带到非污染区,使得污染区域扩大。

(五)危险试剂缺乏专人管理

生物实验中,由于涉及到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个别试剂使用量较大,部分化学试剂属于易燃易爆、强酸强碱、甚至有毒或者制毒类,如果存放不规范、管理不当和非正常使用都是实验室安全隐患之所在[10][11]。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学医学院某研究生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30毫升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使得同宿舍舍友被投毒致死,如果这些有毒或危险试剂有专人管理,就不会酿成这一悲剧。

二、加强实验平台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普及消防知识和开展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培训

科研实验平台中集中了较多的大型精密仪器,如: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这些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操作繁琐,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使用者也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的仪器使用原理;有些仪器在启动时会产生瞬间高压,运行过程中由于功率较大,易高温,也具有很强的辐射,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仪器损坏而引发安全事故;有些仪器操作过程中大量散热,如电热鼓风干燥箱和电炉等,如果操作不慎,极易引起火灾;有些压力容器,如高压蒸汽灭菌锅,真空泵等,还有一些精密仪器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些载气,如氢气、氩气、氮气、氧气等,这些气体需要用高压气瓶盛装,如果这些设备存放和操作不当,也极易引发爆炸事故,给实验室安全造成很多安全隐患[12]。针对上述情况,当实验室安装这些仪器时,可以请该公司的工程师进行专门授课,对大型仪器的原理进行细致讲解,对使用和操作流程进行示范,通过工程师的专业培训,使操作人员具备使用这些大型精密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保障了大型仪器的使用规范和安全。对于防火培训,可以请当地公安处消防员给全校师生讲解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相关知识和安排演练,同时把该培训作为研究生一年级入学时的必修课程[13]。

(二)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体系

参考一些发达国家实验室的做法,研究生尤其是生物学方向的研究生,在进入科研实验平台前,应该根据自身拟开展的研究方向[14],参加相关培训,通过相关考试后,方可进入平台开展实验,培训内容具体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与安全操作;放射性材料的安全使用与管理;实验动物和微生物的使用与安全管理;工作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安全处置;实验室内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等。

(三)规范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制度

由于开放科研型实验平台对全体研究生开放,这就要求管理该实验平台的人员需要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节约意识,并负责对新进实验室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严格的实验操作技术培训[14],具体内容包括:实验仪器的安全使用和登记;危险性化学药品使用规程和登记;实验结果的规范记录;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大型仪器的操作技能培训等各方面的内容,从而保证来自不同实验室的人员可以在该实验平台上有序地开展和顺利完成实验。对于技术要求高、操作原理复杂的设备,安排专人管理,避免由于操作程序复杂和使用者缺乏基础知识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四)实行研究生导师责任制

研究生的导师不仅传授给研究生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在开放实验平台上可以实行导师责任制,强调导师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从导师层面对研究生提出严格要求,养成好的实验习惯,这样也减轻了专业实验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管理效力[15]。

(五)充分发挥高年级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

在实验平台上做实验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数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操作习惯和实验风格对刚进入该平台的研究生起着直接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高年级研究生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会感染实验室其他人员,这种积极的“传帮带”作用需要不断强化,使实验平台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研究机制并不断传承下去。

(六)鼓励研究生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

由于开放实验平台具有承担课题数量多,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型精密仪器较集中,化学试剂和易耗品种类齐全数量繁多,而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比例失调、严重缺乏的特点,使得实验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实验室更是缺乏专人管理,使得不安全因素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为保证开放实验平台能够高效、有序、安全地运转,应该鼓励平台上的研究生积极参加日常的管理和卫生工作。通过研究者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角色互换,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比、学、帮的管理氛围,使实验室始终有人管,逐渐使在平台上做实验的师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到主动参与实验管理,这样可以使管理更高效,也有利于化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七)完善实验室设施

学校应当定期检查仪器的使用年限,“超龄”仪器必要时可进行报废;及时上报需要维修的损坏仪器,通过定期检查和维修将仪器自身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对实验室的线路和负荷进行排查,对老化线路进行改造,拆除违规线路。根据各实验室仪器的功率合理设计电容量,避免大功率仪器集中放置,设计漏电、短路和过载保护装置;生物化学类实验室必须安装通风橱,以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从而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每个实验室和走廊内应该配备灭火器和消火栓等灭火工具,以提高实验室的防火减灾能力。每个实验室内设置紧急出口,并在醒目位置处贴上安全疏散的引导牌。为避免实验室财产的丢失,可将一些放置贵重仪器的房间安装门禁卡,对进出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需要,必要时安装摄像头,及早地发现和排查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以防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三、结束语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双一流”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日趋繁重,高校的科研实验平台的安全管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新挑战,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创建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需要[16],而实验室安全管理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权威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重视开展安全教育和专题培训,加大精密仪器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才能保障高校科研型实验平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丹枫,林风屏,唐良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89-191.

[2]温光浩,周勤,陈敬德,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5-8.

[3]董平军,刘勃,王涛.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浅析[J].安全管理,2013,13(3):51-53.

[4]解胜利,高飞.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与管理[J].化工时刊,2010,24(11):64-67.

[5]樊广华,谷淑波,高居荣.加强研究生管理保障科研实验室安全[J].实验室科学,2009(5):137-139.

[6]谷淑波,贺明荣,樊广华.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J].实验室科学,2013,16(3):193-195.

[7]唐满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4):162-164.

[8]孙立国,姜宪凯,张艳红,等.科研实验室开放与大学生实验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2015(4):6-8.

[9]骆燕,毛诗焙,胡晓君.打造实验室安全文化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J].广州化工,2015,43(22):239-241.

[10]李承花.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心得体会[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229-231.

[11]张建英.农业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26-29.

[12]吴青凤.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64-166.

[13]田今朝.研究生在生物学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8):58-59.

[14]王海鹰,黄瑞生,唐玉英.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的科学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66-267.

[15]何刚.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人才开发,2004(3):28-29.

[16]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作者:庄华 岳海梅

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文化论文 篇3:

关于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问题管理的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了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建设现状问题,我们提出了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一是积极建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二是优化建立好实验室安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努力构造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联动运行机制,四是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氛围。

关键词: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问题;管理

一、前言

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工作因为其自身环境及人员的特点,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有毒、腐蚀、易燃或易爆的药品、物品与试剂,在对这些物品进行化学检验分析时,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也会不时地接触到高压气体,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科学实验较多使用现代化的科技仪器时,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就会存在。所以说,要从机制上、措施上来保障实验室的电气安全规范对人员与仪器设备的安全问题显得极为重要的,毕竟任何科研生产与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保证科研院所实验室工作安全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做好基础。

二、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建设现状问题

1.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隐患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益发展,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步突出。生物样本材料本身即具有潜在危险性,如动物血液可能传播或携带病菌病毒、植物样本存在病变因子、致病微生物易引起环境污染和人体组织病变,具有影响生物免疫系统甚至导致死亡的潜在危险性。病原微生物或具有潜在危险的重组DNA,直接或间接地给人或动物带来影响或损伤。生物安全不仅涉及种类繁多的生物因子,而且还涉及样品的采集、提取、分离培养等操作环节,这就增加了生物威胁因子侵染人体的途径和可能性。

2.实验室中的药品管理存在混乱

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当中的药品种类也非常之多,有时候实验过程中化学实验也会涉及较多的危险化学品,有些实验室工作的药品管理不太到位,保管不善就极易发生案例事故,造成较重损失。如前几年的上海某高校医学院研究生遭他人投放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死亡,这些剧毒化学品均来自实验室,事故表明实验室药品尤其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存放、管理和使用存在很大的漏洞。另外,随着科研院所实验资源的整合,对实验室管理也提出新的挑战,诸如实验人员各自订购实验药品,造成重复订购、药品过期、手工记账难及库存查询不便等现象。

3.科研院所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的污染问题

科研院所实验室产生危险废弃物的途径有很多,比方说,过期的废弃药品、固体废弃实验污染物、废液废试剂等,如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的环境与人类产生较为严重的伤害性。目前环保部门尚未列入环保检测的其他特殊实验危废项目,这是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问题的一大漏洞。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废试剂量多,种类成分复杂,甚至含有不确定性,给回收工作造成很多困难,隐患较多。例如,实验楼的下水道与生活污水共管排放,含酸、碱和重金属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腐蚀管道,给周围土壤造成不可逆破坏。

三、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代下,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的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建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

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其实包含了较多的情况,设立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策略,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健全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这是搞好实验室安全的基本保证。制度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保障。因此管理要实现制度化,不应依靠临时性的通知来完成,应制度先行。首先要建立规章制度。制度不仅能确保实验高效有序的完成,并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应定期进行完善,每一类安全管理项目都应有详尽的规章制度,都应能找到执行和操作的依据,避免“制度落空”,另一方面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保证制度能落到实处。制定的管理制度,对实验人员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可以使实验室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为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也应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

另外,要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这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基础教育及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危险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发情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

2.优化建立好实验室安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总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完善科研院所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体系,积极推进成立安全工作委员会及下设的各安全工作小组。

众所周知,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所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平台、系统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所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所领导任所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所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所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科研院所要積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召开安全委员会工作会议;综合管理所安全工作;领导、协调所下设安全工作专项小组各项工作;负责科研院所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和培训考核工作;监督科研院所各部门贯彻安全责任制、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职责。包括内外部因素和相关方的需求;要建立员工协商和参与的机制:科研院所要管理好员工及实验室的相关活动;在组织方面要努力促进组织的安全文化的建立。各研究所职能部门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所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平台、系统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努力构造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联动运行责任机制

团结力量大。我们认为,要积极建立多种安全部门协作管理的运行机制。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到的单位、部门特别多,我们要努力团结包括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实验室平台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科研院所要层层签订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年终进行综治考评,将各部门的量化考核同综合评估相结合。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相关工作流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坚持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科研安全工作形势的分析和研判,有效应对科研院所的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并逐一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到科研院所的每个人,形成协作责任机制。

4.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氛围

有经验的管理学家曾指出,短期安全靠的是运气,中期安全靠的是管理,长期安全靠的是文化。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其它文化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安全文化需要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网络中心及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管理系统、微信平台等开展覆盖全院所员工的安全教育宣传。针对院所群体发放安全指南宣传单、张贴科研院所安全提示、开展安全专题讲座、举办消防知识竞赛,使科研院所安全意识入脑、入心。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引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科研院所安全管理项目,使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通过微信平台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加强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是直接关系整个科研院所科研生产及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问题、财产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安全责任高于一切的宗旨,规范细节,落实行动,加强实验室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推动安全文化的营造,保障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运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蕾.有关化工实验室安全问题与其管理探究[J].石化技術,2015(4):194-195.

[2]束军,孙耕耘.医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及其防范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4,25(6):30-32.

[3]于浩,胡春辉,郭立忠等.微生物科研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77-278.

作者:梅俊杰

上一篇:机场行业战略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电信企业财务管理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