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绩效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政府绩效管理在我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了政府绩效管理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目标。论文围绕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做了系统描述: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法制化现状、法制化内容体系、法制化路径,以及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行政机关绩效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机关绩效管理论文 篇1:

法治中国背景下的法治北京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法治中国进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中国,目标恢弘,但必须着眼当下。没有切切实实的落实,法治只能是一句空话。法治中国的落实,既在于国家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在于地方法治的创新推动。

建设地方法治的正当性

建设地方法治的正当性首先体现在法治的社会性。法治是一种依据良法而治理的社会状态,必然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区之间差异极大,区域的特殊性非常显著,甚至出现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同时并存的“时态杂合”现象。中国各个地方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地方法治化的程度和要求势必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地方法治的发展与要求是对中国国情的一种自适应性调整。

建设地方法治的正当性还来自于法律适用中事实与规则的不对称性。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其运行的核心要素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即通过法律方法将特定的事实置于规制之下从而得出某种判断,以此判断作为评价之标准与行为之依据。然而,这一思维过程面临的永恒难题是待处理事实与规则之间的不对称性,即事实来自于生活世界,永远是个别而具体的,而规则来自于法律世界,往往是一般的、抽象的。为了让这一过程更为确定与合理,社会通常会将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权限进行分配,由低一级的立法机关制定出更为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从而为规则的具体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规范性陈述。如果说,依据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的话,那么其他的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乃至其他规范性文件就确立了不同层次的、更为具体而细密的制度。法治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宏观的制度或者框架是否良善,也取决于那些看似细微的具体制度的合理与正当。省市是一级重要行政区域,省市政府在政治上具有被法律认可立法权限以及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限。省市政府制定的各种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构建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制度体系,通过适用作用于社会生活,从而形成了区域的社会秩序。因此,地方法治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执法与司法解决事实与规则的不对称性的必然结果。

地方法治的正当性也体现于制度的竞争性流变。在中国的政治架构下,一个区域的制度供给主要有两个提供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往往就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产权结构等基本的框架提供总体的制度设计,并通过政治过程和行政管理过程确保这种发展思路实现。而地方政府则依据不违背或不抵触的原则在总体制度框架下,根据自身的发展禀赋和地方人民的意愿,在众多可能的发展选择中,提供更适用于地方的制度产品。制度竞争、选择、淘汰进而实现变迁,不仅发生在中央所提供的制度产品,更发生在地方所提供的制度产品。地方制度产品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不仅取决于制度产品能否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各种要素实现优化的生产组合,培育出稳定而优质的增长点,而且取决于制度产品能否在外部资源的争取和配置中获得更为优势的地位。中国改革历程中,中央统一制度框架下,地方以差异化的制度产品为方式的相互竞争起着极为独特的作用。

北京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法治建设也是面临的重要任务。法治北京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践地方法治的重要战略。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又做到权利的均等化进程与公共资源使用的调整与重构保持合理的张力,对于北京这个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的特大城市而言,是建设法治北京的重要实践命题。

建设法治北京的实践基础

北京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实现法治北京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服务科学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是法治建设的前提,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历来重视社会稳定,特别强调通过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近年来更是以“平安北京”战略为指导,不断强化系统性、综合性、社会化的社会安全稳定的防控格局,从而实现了科学发展促安全稳定、安全稳定保科学发展的良性互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日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日渐完善,社会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分区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社会服务和管理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途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初步实现了规范化、信息化,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北京地方立法制度不断完善,党委发挥领导作用、人大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基础作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地方立法重大问题的党委决策制度、法规预案研究工作机制、立项论证制度、法规审议制度、立法后评估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凸显了北京地方立法的时代感和创新性。以行政机关绩效管理制、依法行政考核制、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等制度为基础,以旨在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以信息公开效能监察制度、依申请公开收费明示制度、政府官网信息公开制度为推动,北京法治政府水平再上新台阶。北京司法机关以司法公开化、司法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的司法管理制度、有效的司法监督制度、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核心,以多种主体参与的监督司法机制和司法风险应对机制为保障,积极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大局,缔造了一个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体系。

以权益保障为依归,坚持法治为民。北京地方立法已经将“规范约束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整合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规范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保障、增进社会福利和保护特殊群体权益等方面的民生立法已经成为新的立法重点。在行政执法上,严格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资质,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认真落实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行政执法协调等制度,确保北京市各级执法部门严格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纠纷解决中,通过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建设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推动行政复议的和解、调解结案,切实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降低了当事人的诉累,提高了法律的实效。

作者:张真理

行政机关绩效管理论文 篇2: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述评及展望

摘 要:政府绩效管理在我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了政府绩效管理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目标。论文围绕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做了系统描述: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法制化现状、法制化内容体系、法制化路径,以及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立法现状;立法内容;立法路径

政府绩效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大规模引入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在我国随着政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以制度化的方式开始嵌入传统的政府管理中。我国学者对“绩效管理及评估”的研究已有20多年,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需求,以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国内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概述

“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是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深化和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将检索时间段限定为2004—2014年,以“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和“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为主题检索词,分析文献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现状研究;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路径研究;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以下将对这五个方面进行评述。

二、国内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主题

1.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避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流于形式化,成为昙花一现的政治运动,政府绩效管理及评估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薄贵利[1]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大多数通过政府文件规范,弱点是权威性不高、规范化不够、稳定性不强,随着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需要法制化完善,如此才能通过政府绩效评估发现问题和修改完善,使得绩效评估不流于形式。其次,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可行性研究,笔者[2]提出新公共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部委和地方政府法制化提供实践经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国务院制定统一的政府绩效行政法规的可行性。杨秋军[3]的硕士论文中对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可行性进行论述,提出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提供了立法动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提供了立法实践基础;现有的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性文件提供立法依据和参考;国外政府绩效管理立法为我国立法提供了经验,行政问责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供了相关制度支持。

2.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有关政府绩效管理的专门中央立法还没有,只有地方人大及政府出台的地方立法,如《哈尔滨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等,学者们对相关地方立法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建议。陈岩[4]将我国不同层次法律中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规定进行分析,包括宪法、公务员法、国务院及职能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指出现有政府绩效管理立法虽有一些零散的、笼统的规定,缺乏高层次的专门立法。单国俊[5]对《哈尔滨政府绩效管理条例》的立法模式与定位进行介绍,提出创新地提出绩效计划、绩效诊断分析和反馈、绩效监督,以及绩效问责制度,并且在扩大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实现了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的多元化。

3.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

从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角度,潘小娟[6]等提出法制化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绩效管理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组织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活动的人或机构,客体是指绩效管理行为;二是绩效管理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三是绩效评估方法和程序;四是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五是绩效管理的法律责任和申诉救济。从系统论角度,石富覃[7]提出绩效评价的技术系统、操作系统和监管系统等“三大系统”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既规范绩效评价行为的行业法,又成为规范绩效评价管理的监管法。

4.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路径

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路径,学者们提出了人大立法和政府制定规章两种主要路径,这两种路径最终目标都是全国人大统一制定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律,实际反映了学者们对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成熟度的不同判断。

大多数学者提出人大立法路径,单国俊[8]指出人民主权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绩效管理的立法必须由权力机关而非行政机关来制定,因为权力机关制定法律“体现公众意志”,“符合公众利益”,也“增强绩效管理法规的权威性和可信赖性”。胡税根[9]提出法制化应遵循从上到下的立法路径,即首先在国家层面制定一部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基本法,之后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绩效管理进行详细的规范。但是,常有有[10]认为目前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统一适用于全国的法律的条件还不具备,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应先由省级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规范政府绩效管理。

5.关于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主要是介绍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经验和特点,并提出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启示。

林鸿潮[11]指出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简称GPRA)作为美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法律,全面规定了实施政府绩效管理的目的、内容、责任及其实施进程,具有规范效力的统一性、推行实施的渐进性、管理评价方面的分权以及内容的灵活性等特征,认为政府绩效评估立法是解决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困境的一个根本途径。何文盛[12]将GPRA与GPRAMA(《政府绩效与结果修正法案》)从颁布背景、政府绩效管理内容、报告形式、项目管理和法案实施效果五个方面比较两者异同,指出GPRAMA的主要目标与宗旨与GPRA没有根本性的差异,GPRAMA是对GRPA的进一步修正完善。袁娟[13]对比美、日政府绩效评估法律提出两国的共同点:立法目的都注重公民导向和结果运用;评估主体为政府部门;评估方式以自评为主;具体操作都重视计划;评估目标都要求可量化;评估结果需提交报告给国会;都强调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注重跨部门统筹协调。范柏乃[14]提出借鉴韩国经验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应与行政改革结合起来,提高公民对绩效评估的参与度,将绩效评估要与管理模式相适应。

三、结论:可能的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大多数是从管理学和政治学角度,论述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缺乏从行政法学角度构建内容体系;二是对现有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的构建,多是提出笼统的法制化框架,对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哪些内容可以法律化,哪些内容是不可法律化的研究没有;针对我国现有的大量政府绩效管理相关规范文件也没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法制化意见。

对于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语境下的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构建。目前学术界多从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理论内容出发,或者只借鉴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框架构建,缺少从法律责任与权利角度思考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理论基础,应充分考虑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目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制度构建内容体系。二是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立法实践效果研究。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政府绩效管理专门立法,但是已经有多个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如《哈尔滨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等。对于这些地方立法实践,学者们研究多集中于内容体系分析,对于立法后的实践效果研究很少见。对于地方绩效管理立法实践的效果研究,将为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也为进一步全国性立法提供经验支持。三是研究方法多样化。相对于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多种类的研究方法,国内研究大多使用规范研究方法,还尚未充分使用内容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定量分析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薄贵利.建立和推行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44-47.

[2]冉敏.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2(3):91-95

[3]杨秋军.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央党校,2013.

[4]陈岩.政府绩效管理面临的法律困境与道路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17-19.

[5]单国俊.政府绩效管理地方立法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29-31.

[6]潘小娟.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9(4):7-10

[7]石富覃,包国宪.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监管法制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甘肃省社会科学,2011(3):109-112.

[8]单国俊.政府绩效管理地方立法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29-31.

[9]胡税根,金玲玲.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法制化问题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104-127.

[10]常有有.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11):145-149.

[11]林鸿潮.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述评[J].行政法学研究,2005(2):100-106.

[12]何文盛,等.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立法演变分析:从GPRA到GPRAMA[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4-99.

[13]袁娟,沙磊.美国和日本政府绩效评估相关法律比较研究[J].行政与法,2009(10):39-42.

[14]范柏乃,程宏伟,张莉.韩国政府绩效评估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公共管理学报,2006(2):21-28.

作者:冉敏

行政机关绩效管理论文 篇3: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建议

摘 要: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是有效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监督财政基金正确使用的有效手段,也是现代绩效管理制度的一项有效内容。我国各级地方管理部门就应认真学习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相关文件、政策精神,编制科学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监控,加强预算支出效果绩效评价,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管理,监督地方预算资金的正确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刀刃上,并制定出加强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制度。

关键词:地方管理部门 预算绩效 管理措施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是有效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监督财政基金正确使用的有效手段,也是现代绩效管理制度的一项有效内容。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到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问责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2005年、2009年,我国财政部相继出台了指导中央和地方财政评价的办法,地方的绩效评价开始试点并逐步发展,2011年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确保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预算管理与地方绩效预算也作为一种新兴工作,在全国各地均得以有效开展,一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也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的实践确实对改善财政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但整体来看,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些方面与环节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地方预算绩效的定义与具体分类

1.1 地方预算绩效的定义

根据我国财政部的文件,预算绩效(Budget Performance)指的是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地方预算绩效管理(Local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则指的是地方现代社会行政机关绩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看重的是结果,由结果来反推过程,本质是一种反向管理的预算绩效管理方式。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的预算绩效管理,必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来开展,每一笔预算资金,都得强调使用效率、使用结果与使用过程,必须向人民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预算资金的开支,必须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每一笔资金都应有正确的流向,还得本着节约、节俭的原则,花小钱来办大事,主要满足民生需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

1.2 地方管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分类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大概念,涉及到多个领域的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就可以把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分为不同的子概念。从预算管理本身来看,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分为内部绩效管理和外部绩效管理;从预算管理的内容看,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则可分为预算收入绩效和预算支出绩效。预算收入绩效是指预算资源获取也即组织财政收入的绩效;预算支出绩效是指预算资源使用也即财政支出的绩效。

2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要点

2.1 编制科学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

地方管理部门要想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先必须设定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应该涵盖绩效管理标准、绩效管理内容与绩效管理指标这3个方面。具体而言,地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在编制下一年度的年度预算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的相关文件,结合该地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根据地市的财政收入与资金需求情况,来编制预算绩效计划,绩效计划目标的编制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过于滞后,必须与该地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一致。绩效管理指标还具备可供衡量、可供操作,不能不切实际、凭空设想。绩效管理标准包括绩效管理的工作方法、信息资源、工作程序等环节,各个部门在实施绩效管理监控与评价时,就可以各司其责、相互分工、相互合作。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制定完毕并提交后,地方财政部门和审计局就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对预算资金收入的可行性与预算资金支出的合理性进行系统的绩效管理目标审核,审核无误的,就正式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制程序;审核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就应返回到编制单位进行修改、调整,然后提交审核,最终通过审核。预算绩效管理目标通过审核后,就应提交地方人大进行表决,只有通过地方人民大表大会的举手表决后,财政部门才能正式批复同意预算绩效管理目标。

2.2 强化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管理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还需要加强过程监控,地市财政局、纪委、审计署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过程监控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绩效运行信息数据,对预算目标中各项资金的动向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与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资金的流向与预算绩效目标相一致,确保年度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3 加强预算支出效果绩效评价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预算支出效果绩效评价。预算正在执行或之行结束后,财政局应组织相关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支出情况、资金流向与支出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对该年度资金预算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秩序效率进行科学评价。财政局先制定出预算支出效果绩效评价方案,设计出评价指标、选择好恰当的评估方法,利用合理的评价工具,进行绩效结果评价。其中,每家地方预算执行单位也应做好自我评价工作,提交自评报告,将评价结果与当初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如存在不一致的环节,还需要提交情况说明;财政局审计局除了开展整体绩效评价之外,还应对各个执行单位的自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与抽查,对各个执行单位提交的自评报告进行汇总,形成整体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地方管理部门备案。

3 地方管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建议

3.1 完善地方管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地方管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机制,地方管理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跟地方管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首先,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机制,这需要地方管理部门作为主导,在市委、市纪委的领导指导下,财政局、审计局、市人大等机关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发挥监督作用,加强对预算执行单位的过程与结果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财政局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各个关键点、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管理,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供顶层指导;最后,各个预算执行单位完善部门规章制度建设,要根据该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制度、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细则与工作流程,在源头上做好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3.2 建设完善的配套机制

我国地方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财政制度,确保跟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在法律率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既不能损害公共利益,又不能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还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变相改变预算资金了流向等。管理部门探索出完善的管理機制,做到有制度可循、有法律可以,在阳光、公开的环境中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3.3 加大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优秀人才来执行,我国地方管理部门在继续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应引进优秀的财务人员来实施预算的制定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确保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卓越,徐国冲.2005—2011:西方政府绩效预算最新趋势[J].政府改革与创新,2012(3):89.

[2] 孙克竞.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 牛美丽.地方管理部门绩效预算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蔡凤芹

上一篇: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科研院所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