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机制、观念等原因,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在积极探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将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优化整合,科学构建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新框架,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品德教育论文 篇1:

印度尼西亚高校品德教育途径探究

【摘要】2013年8月2日,教政法12号文件《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确实落实高校学生政治法制意识与品德教育,切实开展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生品德行为修养。由此可见,提升我国高校品德教育水平是我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的工作,本文旨在探究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的途径为我国高校品德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  品德教育  途径

品德教育简称德育,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思想意识教育、爱国意识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是旨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祖国养成良好的日常品德行为习惯。在印尼,没有鲜明的品德教育,其高校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潘查希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课程学习和社会服活动来开展德育工作。

1.宗教教育

1966年临时人民协商会议关于宗教教育与文化的第27号决议规定,印尼各级学校需要开设不同程度的宗教教育课程以鼓励学生信仰宗教、提升自身品德修养。高等教育阶段宗教教育课程往往体现在公共必修课上,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进行研修宗教获得宗教教育课程学分并辅之以宗教祷告活动实践学分。缺少宗教教育课程学分,将被视为没有精神灵魂的人,品德操行是严重不合格从而丧失毕业的资格。大学生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日常宗教祷告和宗教课程学习。大学生的宗教教学往往教授学生宗教教义的哲学起源、宗教的作用、宗教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明白宗教的产生以及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坚守宗教价值观,成为品行良好的宗教信徒。

2.潘查希拉道德教育

1989年,国民教育系统法案2号决议规定,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必须把潘查希拉道德教育严格落实课堂教学与及课程学习当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潘查希拉价值体系、潘查希拉的哲学考察、潘查希拉道德价值体现与运用、形而上学的潘查希拉哲学观、潘查希拉道德核心价值观、潘查希拉道德规范与准则、潘查希拉民族道德价值观等。通过潘查希拉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旨在:首先,使大学生深刻认识潘查希拉原则;其次,让大学生接受和在日常行为当中遵守和执行原则;第三,敦促学生发扬和坚持潘查希拉中蕴含的人类优秀、崇高的道德品质,把巩固人民崇高的道德价值观置于首要的地位。

3.公民教育

2003年,印尼共和国国家宪法第20号37条规定,印尼公民教育是加强公民国家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公民教育的本质是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国家与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拥护民主与法制制度。具体而言,通过公民教育主要使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第一,价值观方面:(1)积极正面看待社会现象;(2)用公民教育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问题;(3)理解印尼民主社会赋予的权力以及勇于独立承担国家给予的义务。第二,个人能力方面:(1)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做行为良好的社会公民;(2)拥有理想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具有强烈批判意识;(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变革的中间力量;(4)具备基本的公民知识与技能,能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三,思想政治方面:(1)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含义;(2)具备社会基本人权意识;(3)懂得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

4.社会服务活动

自7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文化教育将社会服务作为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高等学校三项任务之一,许多高校纷纷把社会服务活动作为“实际工作课”,并且还将社会服务活动计入实践学分,要求高校师生必须每年用3-6个月的时间到农村中举行社会服务实际工作课程。大学生在农村中主要对工、农、渔、牧业、教育、节育、医疗卫生、扫盲、兴修水利、公路绿化以及农村经济开发等方面进行农村建设调研或相关的协助与指导,一方面要进行工作总结、完成实践报告,另一方面还需要形成社会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通过实际工作的社会服务课程,实际上是从实践中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课,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认清祖国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还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服务与奉献社会的意识,塑造了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品德行为。

5.启示与借鉴:

印度尼西高等教育部,强制性地要求私立和公立高等院校进行宗教教育、潘查希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这种显性的品德教育模式增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另一方面,印尼高等院校通过社会服务活动训练这种隐性的品德教育模式,在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我国高校品德教育比较倾向于显性的教育,特别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教育,主要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修养的理论意识,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实践活动。一定意义上,我国高校应当将显性的品德教育模式结合隐性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使品德教育更加完善从而切实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焕元. 印尼教育[M]. 广州市:广东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07.

[2]Dr.H.Sirajuddin M,M.Ag.,MH. The Urgency of Civic Education at Ptain (State Islamic University) in Indonesia (Evaluative and Methodogical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Vol.2 No. 9;May 2012.

[3]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蔡昌卓. 东盟教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黄俊霖,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盟教育。

作者:黄俊霖

高校品德教育论文 篇2:

构建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品德教育新模式

[摘要]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机制、观念等原因,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在积极探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将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优化整合,科学构建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新框架,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三位一体” 品德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卢琰(1971- ),女,浙江富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高校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10-ZX-13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缺乏诚信、没有责任心、不讲公德等现象屡见不鲜,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比率也逐年上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必须引起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却“步履维艰,收效甚微”。

高校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高校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发现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基本上是相对独立、各行其是,有些在内容和形式上是重复的,没有充分发挥其认识、指导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将三者的内容和形式优化整合、全方位渗透,科学地构建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探讨空间。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内容,把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要学习五门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要保证系统性、逻辑性、严谨性,课程内容就要避免出现交叉重复的现象。为避免教师重复劳动和学生吃剩饭而对政治课感到疲倦乏味的现象,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以整合、科学提炼,把精华的部分凸显出来。同时,还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适当增加进去,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

在大一阶段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把“适应人生新阶段”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大一新生的心理调适”相结合,可以把“驾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与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抗御人生的挫折”相结合。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在讲解“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可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进去,使同学们懂得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意义,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容得到升华。对于课程的重复部分,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应组织各门课程的骨干教师,认真地把教材内容系统梳理一下,把课程中交叉重复的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整合。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内容,可以整合后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统一进行讲解。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部分教师的备课任务量,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避免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

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目的,注重教育创新,主要分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可把职业道德、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职业心理和择业心理的调适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普及率和教育的实效性,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比如就业指导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安排上,可以给大一新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新生的心理调适,对于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这样安排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并且针对性、实用性比较强,容易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受益。

二、结合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

(一)以课堂讲授为基础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设立一些有特色的专题,组织教学团队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开设讲座。比如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生命教育”专题,可以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挖掘、整理、提炼,使学生系统获得生命教育的知识。在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领悟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课堂讲授为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培养生命意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打下理论基础。

(二)开展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

1.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团委、学生处要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举行不同规模的课外活动,例如学生会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仪式活动、节日活动等。每次活动必须有一个主题内容,让学生参与策划。比如为了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红歌比赛和征文大赛,以此提高大学生对共产党九十年风雨发展的认识,增强对党的信任,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建设祖国的爱国情感。关于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可以通过观看有关生命起源的科普片,认识生命起源,体会生命的价值。可以学习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革命者的高尚情操;也可以收集近期社会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在现实中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比如“药家鑫事件”等。关于心理健康的課外活动形式更多,团体心理辅导就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分享感受并获得启示,最终可以在朋辈的互动中共同成长。

2.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为今后踏入社会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单位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学,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体验和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说,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就是对大学生行动上的一次锻炼,思想上的一次洗礼。例如,学生特别喜爱开展野外生存拓展训练,我们就可以利用假期精心设计“攀山越岭”“野外探险”等形式(注意确保安全,不提倡冒险活动),让学生挑战生命极限,从而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训练目的。开展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找到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架起书本知识与现实之间多层次的立交桥,帮助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情操。

(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网络服务

现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网络作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新路径,构筑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网络传播途径。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化、自由化、隐蔽性、平等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青睐。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解除种种束缚,表达自我,交流感情,宣泄不良情绪,并且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教育工作者也要利用网络直观、双向互动等性质,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说教变成平等信任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发挥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辅导。比如设立心理咨询网站,普及心理知识,进行网上心理测评,开设在线心理咨询等形式。总之,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拓展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构筑三者整合的网络工作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网络服务。

三、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

社会是一所学校,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熔炉。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应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本”的方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完善其人格和个性,塑造新时期合格的建设者。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①。“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强化自律精神,进行良性引导。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共同探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多给予理解、关怀、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安全的港湾。

总之,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效整合,做到资源共享、互补互益、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使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逐渐形成教育与指导、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体验与感悟、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注释]

①周先进,张颖颖.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8.

②梅国英.大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121.

[参考文献]

[1]单常艳,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2]洪冬美.基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方法[J].科技咨询,2010(35).

[3]吴威威.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张敏,朱平,姚本先.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差异性探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8(3).

[6]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2008(2).

作者:卢琰

高校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关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改进措施的研究

【摘 要】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笔者将探究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 思想品德教育 改进措施 研究

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频繁交流,人们越来越重视交往对象的品德,因而品德教育越显其重要性。教育工作者们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做新时期的“四有”人才,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工作中。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总结改进高校思想品德的教育措施,以期能够帮助高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 抓好“两课”教学,树立正面的引导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依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思想品德教学计划。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二 抓两头,带中间,形成德育工作的链条

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以及离校教育。对于入学初期的基础教育,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新生入学之始,对其进行以军训为主的传统革命教育、形势教育以及校风校纪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次,学生在校期间,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教育、疏导教育以及示范性教育,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主要是进行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这时可邀请往届有成就的学生回学校进行报告会,通过现身说法,引导毕业学生正确地处理自身和社会的关系,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断地磨炼自己。

三 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首先应改革德育课。德育课要聘用专门的教师担任,促使德育课逐步地走向课程化,将教学工作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其次,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师德关系到学校学风和校风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精神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流畅地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程中。第三,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网络,进行全面的综合育人。学校要建立一支由党委、学生处、班主任以及教学、管理、服务人员构成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全面贯彻到学校教学的各项工作中。

四 与时俱进,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忽视了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就会缩小教育的空间。因而,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也需要尽快地实现现代化,积极地扩宽思想品德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对待网络的渗透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引导,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教育和武装现代大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冷静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真伪,通过这些手段增强学生抵御网络垃圾的影响的能力。

学校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具有可接受性的校园信息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软件,来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像交融、图文并茂的优势,将思想品德教育从平面教育逐步地引向立体教育,从单向教育引向多特色的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学校还需普及网络的使用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在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辨信息、选择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互联网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 学以致用,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化

人的成长是在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的,因而加强学生的实践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种方法能磨炼学生的思想意志,使学生真正地走向成熟。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将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真正地服务社会,奉献人民,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真正地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其爱国热情真正转化为报效祖国的行动,实现大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其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因而高校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高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外,还需要丰富教育内容,不断地改进教育的形式,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冰、刘文东.对增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7):47

[2]赵芸.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258

[3]杨凤英.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

[4]张双宁、郑玉中.浅谈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J].丝绸之路,2009(18):103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成亚伟 王杰

上一篇:技术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基础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