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规范做人的标准和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反应,留下记忆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磨炼意志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要求等方面的品德。因此强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的个性品德,指导学生一生的成长,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

第一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议幼儿思想品德教育

幼儿期是心灵最敏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幼儿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等基本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他们在这个时期初步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知道向往什么、厌恶什么……所有这些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社会上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重视孩子身体发育好,会识字就可以了,却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孩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在生活中以“我”为中心,“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为此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教师要正确地爱护幼儿

对孩子的爱,是幼儿教师的天职,但不能溺爱,应严中有爱,使爱、尊重、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更不能偏袒或偏爱。迁就放任不是真正的爱,打与骂也不是严格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蕴藏在心里,教师只有真诚地爱幼儿,才能使幼儿“亲其师,信其道”。

二、重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结合

所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儿童,或通过对个别儿童教育影响集体,使每个幼儿懂得按集体的要求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教育幼儿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提高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三、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也一样有效。榜样、示范由于具体形象,容易被幼儿接受,这样也会使幼儿信服和仿效。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有权威的人,幼儿对教师的品德,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一切言行。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精神上给幼儿以滋养,使他们心灵美好、纯洁。

四、重视道德行为的习惯训练

作为教师應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游戏、劳动、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引导幼儿道德行为。在行为习惯训练中要采用多种形式,不断重复,每次重复都要给予肯定或表扬,以增加幼儿的兴趣,使其不断深化,这样就能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条件。

五、注意思想品德的连续性

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也应各有不同,即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要长抓不懈。

为此教师有义务做好家长的工作。因为幼儿的品德是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道德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是家长的责任,这就要求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总之,用科学的方法,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来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的要求,也需要我们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思想品德健康地发展。

作者:郑永山?孙丽萍

第二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更新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规范做人的标准和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反应,留下记忆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磨炼意志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要求等方面的品德。因此强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的个性品德,指导学生一生的成长,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如何使思品教育具有长效性呢?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进而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以提高教学实效作回报。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县驯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蒋作礼

第三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部分院校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接着阐述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最后总结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议。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教育建议

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手段改革属于关键环节。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逐步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0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1.1 教学方式问题

灌输式教学方式理念过深,大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据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一昧的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灌输式在教学知识传输中具备较大单一性,进而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难以与教师产生共鸣,无法确保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1.2 领导认知问题

学校领导缺乏认知,及个别学校认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升学率没什么益处,进而学与不学没多大关系,甚至缺乏专业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派遣的是其他教师,无法为学生构建客观的实验条件,难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3 教师认知问题

教师缺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认知,在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中,社会各界逐渐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虽然明确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延伸到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依旧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主体。

1.4 教学手段问题

教师没有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未能合理应用多媒体、微课等教学手段,进而无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提升。

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议

2.1 转变教学观念

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教学活动的评估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必须要明确,只有在正确的教学观念下,才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进而更好的完成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任务。

2.2 突破教学难点

在平时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 怎么把重点问题和同学们讲清楚,把每堂课的难点问题突破,一直以来都是棘手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将其引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能够突出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仅仅只能依靠老师的口头表述,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新课改下,在课堂氛围上要求的是创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自身的思维,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挥出来,进而全面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2.3 重视实践教学

小学生之所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枯燥感,存在神秘难懂的印象,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脱离实际,难以与知识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去设计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走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生活中一些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相关点的引入, 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这门学科结合起来, 既可以掌握更多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以此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4 发挥主导地位

教材担任着学生的知识教育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基于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教材编制者,还是教学着均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得学生能够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密切接触,全面提升学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引导,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逐步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思维方式,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促使自身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生命观。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能够得知,当前我国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意义,注重教学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积极探索有效育人、有效合作、有效探究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发周.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71(08):192-194.

[2]朱俊杰.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22):5+9.

作者:陈伟

上一篇:公司纳税筹划论文下一篇:机电一体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