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艺术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艺术素养教育论文 篇1:

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探讨

摘  要:该文主要针对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然后从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文学修养3个层面分析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现状,最后针对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提出了几点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等。将艺术专业人才的资源和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提高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水平,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艺术  素养教育  现状  实施路径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内部的重中之重,备受高职师生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通过加强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范围拓展开来,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创新意识,将学生的人格进行健全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为学生艺术修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确保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良好的实施效果。

1  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

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  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 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 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 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  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 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 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 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

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可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促进高职艺术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施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过程中,要将提高文化成绩、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内在思想素质、将艺术专业人才的资源和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等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翁娜.浅谈如何深化艺术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4.

[3] 王奎强.浅析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与对策——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艺术科技,2015,28(10):55.

[4] 胡莉.人文艺术素质培养与艺术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8(10):172-173.

作者:徐震宇

高职艺术素养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摘要】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艺术素养;高职院校;方法;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实际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得以发展壮大,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但是由于资源相对短缺、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激烈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传输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普遍有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但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重视。本文就以我院为例对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做进一步研究。

一、艺术素养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1]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首先得确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目标体系、艺术素养教育目标,这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指明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向和实施要求,而且为构建艺术素养教育的运行机制、建立艺术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终生收益,促进学生就业、择业。笔者探讨了以下加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

1.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增加开设《美学》、《艺术欣赏》、《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工艺美术基础》、《设计基础》等课程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2.抓好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

高校应建立多层次的大学生艺术社团,重视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制定完整的后备团员招收培养计划,配备专兼职指导教师,提供固定的活动场地,落实专项活动经费,保障艺术社团的正常排练、演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长期坚持艺术社团训练、演出和比赛活动,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记入学分,并在评优、学生升本时作为重要依据。如云南省教育厅以省大学生艺术团为平台,开展省级大学生艺术节,并每年开展一次全省优秀大学生艺术团评选活动,就是面向社会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实践活动。

3.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強宣传工作和组织形式等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艺术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4.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高校要根据艺术专业和艺术公共课教学及学校艺术活动需要配备数量足够的专兼职艺术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根据教育部规定,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数应占50%以上。[2]要创新用人机制,实行艺术教师互聘、共享,提高办学效益。要关心艺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的进修、观摩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时代在发展,艺术素养教育也应该不断前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自内而外的全方位地塑造人才的过程,应该着眼于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审美水平,强调人的潜能发挥,最终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而全面地发展。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类学生的教育现状以及特殊性,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最终使高职院校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标准的人才服务,这是我们每个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紧迫而长期的责任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卢文汇.加快高职教育发展必须重视艺术教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2-25.

[2]李耀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能没有艺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12-21.

作者:王小密

高职艺术素养教育论文 篇3:

本土与再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视觉素养教育的一种尝试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本土视觉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从课程入手,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课程结构的创建,开展一系列课程设计和实施实验。对课程实施效果做出调查和分析,指出问题所在,并对今后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本土视觉素养 高职 艺术设计 课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图”、“文”在信息传播中的平衡被打破,图形图像已经取代文本,成为当代视觉信息的主要载体,视觉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空间也从原先真实空间转向数字化的赛博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可视性被广泛看重,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随处可见以振兴本土传统文化为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华丽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图形图像,这种西方视觉信息的富裕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本土的视觉文化匮乏。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中内容创意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6]徐俊.论国产三维动画片本土化探索历程[J].电影文学.2013.4.

[7] 顾燕.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J].轻工科技,2012.10.

(本文为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资源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式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GZYLX2011208)研究成果之一。)

徐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作者:徐俊

上一篇:构建德育教学模式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