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

2024-06-04

高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精选8篇)

篇1:高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

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

我国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常见的特征有:在人文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混乱含糊,用字选词随意错漏,文体格式知识欠缺,基础知识储备匮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有效互动;在人文情感方面,欠缺必要的同情心。

第一篇: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激增,高职生人文素养日益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牵制要素。

针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经典诵读作为高效的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手段应运而生。

本文对经典诵读与高职生人文素养进行解读,进而阐述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促进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职生;人文素养;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在社会各界的作用愈发重要,使得各行各业在高职人才的选聘上更加重视其人文素养。

由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层次普遍偏低,故严重制约着高职人才在社会中发挥自身价值。

高职院校需要以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作为教育契机,狠抓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积极采用有效经典诵读方式,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使得高职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因此,探索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经典诵读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概述

(一)经典诵读的涵义及作用

经典诵读,即指将人类悠远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智慧书目熟读或背诵出来。

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书目种类较多,能够代表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最有价值的精神文化,如中国代表性的经典书目之“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经典哲理,是我国古代祖先智慧的凝结,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指导依据。

自我国教育部发起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全国各类学校纷纷掀起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经典书目的诵读与演绎之中,经典诵读现已深入校园、社区以及村庄,使得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耳濡目染地将经典精神内化升华,并有效地实现经典书目精神的传承。

可见,经典诵读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显著。

(二)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生人文素养,即指高职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所反映出的基本状态以及品质修养。

我国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常见的特征有:在人文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混乱含糊,用字选词随意错漏,文体格式知识欠缺,基础知识储备匮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有效互动;在人文情感方面,欠缺必要的同情心,

对他人尊重以及关心不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缺失,缺乏矛盾化解能力;在价值观方面,思想信念偏重于对金钱的渴求,理想模糊不清,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忽视精神内涵的丰富,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

由此可见,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亟待落实的重要事项。

二、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一)促进高职生人文知识的提升

高职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感受到经典书目中的文化意境,体会出经典书目中所蕴含的人类社会精神境界,感受到经典书目所涉及作家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置身于经典的文化意境中,

体会到意境的语言艺术、文化情怀以及自然旋律,使得高职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之美,从而激起高职生对于经典书目内容与精神的汲取,提升高职生对于经典文化的积累,进而实现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如借助经典诗歌诵读,能够让高职生深刻感受到诗歌独特的意境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经典诗歌的反复诵读,使得高职生在诗歌慷慨激昂或优美欢愉的韵律中,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情趣,

从而实现与诗歌作者的情感共鸣,体会到诗歌带来的审美感受,激发高职生对于经典诗歌的记忆热情,进而积淀了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二)增强高职生人文情感的积淀

经典诵读所涉及的经典书目,包括人们各方面的处事哲学,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标杆。

因此,高职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有效丰富与人交往的经验知识,开拓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眼界,摆正高职生人际交往的心态,扭转高职生错误的处世原则,使得高职生具备乐观、开朗以及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能够关心尊重他人,孝敬父母长辈,积极化解矛盾,乐于帮助弱者,积极面对困难,进而实现高职生人文情感的增强。

如经典书目《论语》的诵读,高职生通过反复诵读其中的儒家学派思想,可将儒家学派的仁德、孝义等处世哲学内化为个人修养,有效完善高职生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式,提升高职生为人处世的技巧,进而使得高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愈发得心应手,有效增强高职生人文情感的积淀。

(三)利导高职生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够借助经典书目蕴含的精神转变高职生不健全的价值观,帮助高职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引导高职生确立清晰且长远的人生目标,丰富高职生的精神内涵,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高职生能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进而实现高职生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如高职生通过反复诵读经典书目《道德经》,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老子的思想,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受到老子淡泊名利思想的洗涤,从而达到转变高职生价值观的目的,让高职生清楚精神境界的提升比物质的满足更具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而尤为重视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提高,故在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较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往往忽视品德素养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培养出的高职人才综合素养缺失。

因此,高职院校方面,一是需要积极借助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发掘高职生普遍存在的人文素养缺失症,针对人文素养缺失现状确定经典诵读书目;二是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宣传,充分借助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师资力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高职生参与选修课程的激情,进而实现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如开设经典诗词鉴赏课程,可以借助校园海报、广播以及校刊等载体进行宣传,并聘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资深专家执教,从而产生最广泛的辐射效应,有效实现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对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开展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

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校园学生社团组织,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相应的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学院成立经典诗词研读协会、《论语》参悟协会以及诗歌鉴赏协会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以及策划运筹等能力,使参与社团活动的高职生能够受到经典书目蕴含思想的熏陶。

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联合举办相应的经典诵读竞赛类活动。

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参与的高职生提升人文素养,还增强学院广大师生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培养高职生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实现经典诵读对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如高职院校之间联合举办经典诗词大赛,可给予高职生经典诗词的范围,并设定类型丰富的奖项数目,从而提升高职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增强经典诗词大赛的影响力。

(三)发挥高职教师的`利导效能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教师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类知识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利导效能。

高职院校要积极重视人文素养类教师的配备,针对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教师的欠缺情况,要积极予以补充丰富。

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教师,一是要正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责任,充分发挥榜样引领重任,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高职生;二是重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研究开发,注重高职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分析,关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促进高职生将人文素养类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高职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内化。

如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教师执教《经典诗歌鉴赏》课程时,需要充分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知识,细致分析执教对象的学情,运用信息化等新型教学手段,使教学知识点顺利渗透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知识体系中,进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丰富。

(四)构建经典诵读活动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借力经典诵读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要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关注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构建经典诵读活动的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一是需要立足高职生人文素养现状,针对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予以关注,对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给予必要的制度、资金以及人员的支持;二是要加大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统筹安排以及运筹管理,积极解决经典诵读活动开展面临的障碍,从而确保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序开展。

篇2:高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

一、在语文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语文课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品格培养

当前,高职学生在文学知识基础方面相对较差,而学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而通过高职语文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主要通过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编排和选取的,其中有中外经典著作,名家名篇等。选取的这些文学作品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表现了国人的情怀气度、品格,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的人格修养,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与内心修养,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无不表达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这些都给人带来重要启发。这些内容都是高职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选择其中的经典之作进行阅读鉴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传达其中的情感神韵,使学生将文字内化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使情感得到升华和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获得熏陶与感化,进而提高对社会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国人的母语。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扎实的语文文化知识是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媒体的发展,现在大多学生更多喜欢用电脑上网,在手机上浏览网页,很少阅读经典著作,致使他们连一些简单的文学知识都不清楚,缺少基本的文化素养,这无疑成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拦路虎”。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广泛阅读中外经典的著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在高职语文教材中编排有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如唐诗、宋词、元喜剧、清代小说等,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学习,用文学氛围去感染他们,用文学情趣熏陶他们,用文学形象激励他们,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人生,热爱中国文化的热情,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学校还可以安排一些有关中国文化文学的讲座,让他们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

高职语文课的实用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这种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表现在学生日常的口语交际和应用写作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与人打交道,跟人进行语言交流,尤其是在求职应聘和工作社交应酬的场合中。现在不少工作岗位把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招聘和选拔人才重要标准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求职应聘的成败,不少毕业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在应聘时遭受失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前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话剧表演等语言训练活动,以个人、分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开展。这些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个人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今后迈入职场打好基础。再有,在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应用文写作,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条据、证明、通知、启事等日常事务类应用文,同时还应该学习求职信、简历、申请书、述职报告等一些工作中会用到职场类应用文。这是所有毕业生在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些特别的专业,比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合同、协议、招标书、投标书等一些经济活动类应用文书;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各类公共行政类应用写作文书,根据实际情况熟练运用不同的文种,处理工作日常事务。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技巧,对学生以后迈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总结

篇3:高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人文素养教育

近年来,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 人文素养教育建设反而显得落后,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之后, 各种学科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些挑战与机遇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绝不能再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 还要培养承担社会职能的全面人才,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才, 培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应从提高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师德建设不单纯是个人的品质问题, 它关系到一代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 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未来。但是, 历经时代的变迁,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逐步地世俗化, 这种趋势使得大学教师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知识分子, 固守人文精神境界, 追求心灵之寄托, 而日益疏于自身的修为, 在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缺失。

1. 转变观念, 坚持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并重。

应该转变传统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不能单纯地以就业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的标准, 专业技能也并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而应把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 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可以通过鼓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也可以设立人文素养教育先进奖, 获奖教师在考评、职称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等。除此之外, 各高职院校还可统一设置人文素养类课程, 根据情况, 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转变高职教师的观念, 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 突出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特点, 使高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并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有力促进者。

2. 以专业课为依托,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目前,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其实, 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 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 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 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 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 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 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 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 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 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 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 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 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 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4. 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 一言一行, 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 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 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 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 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 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 重视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学会学习, 善于读书, 研修人文经典, 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 提高文化底蕴, 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 潜心钻研, 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 教学上,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 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才能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 重建教育理念, 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 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 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 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性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 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性功能, 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 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 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 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 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 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 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 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 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 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 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 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 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 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 (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 、行为文化 (校风、教风、班风) 、制度文化 (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 、精神文化 (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 。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 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针对人文课程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制。

只有从制度上给予促进和保障,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 应该对人文类课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目前各所高校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考评体制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 而且多以开卷或老师划定范围形式, 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 它既不是选择题, 也不是问答题, 这种考评体制显然难以真正地评估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建立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考评机制既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又可以自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 对学生人文课程的评价, 不仅只停留在考核其掌握或接受人文课程的程度, 还应把学生的实际行为等纳入进考评体制中。这一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2) 考评应将平时表现占到一个重要位置, 改变单纯的期末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 单纯地看书, 到课程结束的时候, 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 所以应该将平时表现纳入考评机制, 比如课堂上的回答问题, 欣赏某部作品后的感受, 对某一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论等; (3) 考核评价应该是多方位的, 不应将其量化、细化、固定化、程序化和模式化, 比如可以以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文体活动、艺术表演、知识竞赛等的表现作为标准, 考评也可以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考核,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4) 考核和评价更应体现人文关怀, 不应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 比如上课方式既可以必修, 也可以是选修或辅修, 考试方式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实践活动, 最终的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分数。

总而言之, 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应该是厚重丰满的, 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都应从教师身上得到彰显和传播, 人文精神的博大和美好也应从教师身上得以展示与演绎。社会和高职院校应该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制度保障, 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弘扬人文精神, 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平.高职生应努力提高人文素养[A]//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1.

[2]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5, (30) .

[3]王珍.职业教育要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02) .

[4]单铭磊, 袁宇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7) .

[5]沈汉达.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职教论坛, 2008, (17) .

[6]王一丁.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7]范格劫.论现代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构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8]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曲宏明.学术研究应当具备的精神——献给教师节的思考[J], 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03) .

篇4:高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技能水平或者是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即文化素质与内在品质;以及对于职业素养即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为技能加素养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当与社会需求同步,积极的探索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为其融入社会、胜任岗位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再次展现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效果。

1.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探究,文章首先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简单介绍,以为整个探究提供相关的参考,并证实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人文素养与其必要性

人文素养的定义尚未约定熟成,但是按照社会以及教育界的主流观念来说,人文素养主要可以归纳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基础知识、价值判断以及人内在精神品质方面形成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交流以及道德价值判断观念的教育,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进而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处事的优秀品德,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格魅力,获得社会的认可。

1.2职业素养与其必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员工所表现出的对于职业的专业性、积极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职业素养是社会职业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达标、对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岗位发挥技能水平的适应期就会被大大的延长,进而其与职业的融入性以及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很难表现出来。

1.3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成为学院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产业专业性的加强,学生如果只是凭借自己单一的操作技能而不能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走入社会,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将会被大大的降低。而如果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化水平的提升、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个人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完善,则在毕业时,学生可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人文素养来获得专业型公司的认可,进而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得到优化,发展的机会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浅析

在明确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后,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高校教育经验,对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探究,以增强这两方面教育的可行性,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方面的发展。

2.1加强人文基础课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比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学生进校后教育课程的安排往往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开展,因此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道德教育的工作较为忽视。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无法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新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以后,高职院校应当适当的安排入比例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行企业文化课程,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植入课程,对学生不断地加以强化。

2.2校企合作,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只是通过校内的实训课程,学生获得的只是单方面的技能提升,其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能有效的提升,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抓住机会,与社会企业合作,一方面接受企业需求的指导,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HR和能工巧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抓住企业提供的机会,以顶岗实习的机会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得学生与社会的磨合时间大大的被缩短。

2.3规范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虽然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或缺,更应加强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活动、班级班会、辅导员教育课程都会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而停止。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改变这一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开放、学习积极、工作规范的校园环境,进而为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三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过度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只能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而缺少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跟随社会的步伐,对教育工作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当开设有效的文化基础与道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校企合作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应当得到加强,进而在学院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使三方面教育合理有效的展开,不断的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将学院人才教育的效果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 谭苏,石艳芝,李杭亲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103-104.

篇5:高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校,只有更好地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更佳的人文素质、不断的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获得良好的成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论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仅需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所谓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对理性的崇尚、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个性的张扬,它更关注于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相比于技术或者工具的理性,人文素养更强调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与实用主义相比,它更追求人的精神与理想主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则主要体现在追求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二、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

经过相关人员的走访调查,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诸多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缺少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是单纯的将文凭与收入作为学习的目标。正是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甚至从未重视对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缺少对于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而言,诸多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灌输,单纯的使学生理解文章原意,而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却从未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无法产生对人文因素的重视,进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对于学生的疑问不管不问,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自身更是无法提升人文素养。

(四)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

若想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然而实际的教学则为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对于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小,难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虽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仍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作者通过某篇文章向学生传递较强的人文思想,深刻的揭示人生的真谛,极力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的将上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加强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极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此教师应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教师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的进行意志表达。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需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努力进行解决。

第三,努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可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高职院校应大力的开设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度,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以此来提升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的设置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人文素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加深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等,从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来感受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只有努力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时刻向学生传递高尚的民族思想与爱国主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发挥人文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五,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人文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采用的仍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就进行积淀,进而无法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为此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篇6: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

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

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

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

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

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

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

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

[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

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2014年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

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二、手机在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

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

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

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

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2015年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

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

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

由于高职生对这些课程信息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课程资源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批量购买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菜单,供他们自由选择,适时学习。

学校甚至可规定在线学习人文课程的门数或学分,以网上学习学分替换校内课程学分,限定选课范围和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指尖上的媒体”自主学习。

(二)通过手机图书馆阅读经典人文作品

人文经典能够经受历史考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树立起不朽的价值丰碑。

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能够领略其丰富的文史哲艺内涵,架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互通的桥梁,接受经典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浸润,从而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传承《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弘扬“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秉持《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操守,塑造《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6]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为当代社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助推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生产,其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超乎想象,能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人文经典囊括无遗。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枢纽,能承担引导、指导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重任,让大学生通过访问WEB网页、访问基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字资源、扫描电子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等方式,将图书馆“装入”手机中。

图书馆应该编制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本校高职生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的专业可稍有侧重,联手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制定阅读考核办法,使人文经典阅读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阅读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从制度上约束、推动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

诱导他们逐渐疏离娱乐化的浅俗阅读,投身激发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获取人文资讯

信息时代高职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浩如烟海的资讯有时也难辨真伪和良莠。

篇7: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

2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与体现

人文素养一般而言是指文化素质和文化品质,狭义上的人文素养是指道德品质、人文修养等精神内涵,而广义上的人文素养内涵更为丰富,包含知识(文学、历史、哲学等广泛的知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观察力和反应力;以及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分析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能力等[3]。其中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态度、行为举止、专业教学能力等,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各品质之间不是相互分割,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2.1情感

情感作为表达情绪的一个词,在此处并不只是意指一种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是指高职教师对待自身职位和工作的情感态度。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必定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有着敬仰和认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严谨地处理科研事务,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作,怀着尊敬、认真负责地工作[4]。一位优秀的高职教师还应当像对待家人、朋友一样关爱尊重学生,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挥学生做事,关爱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对之予以帮助。

2.2态度

态度是指高职教师在对待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以及教学事务时有着严格的自身底线和鲜明态度。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对待自身的工作态度必须是认真的,在教学时不仅要严谨还需宽严有度。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作为高职教师还需要有着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不断学习行业最新知识,传授学生最新、最前沿的技能,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行为举止

个人修养是一个人内涵的体现,而行为举止则是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的人不仅在气质和品质上保持着优秀的水准,其行为举止也是如此,一言一行都是个人内涵、修养的体现[5]。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外,还需要时刻在日常行为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和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来引导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4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篇8: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现代科技,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心理、身体素质。所以,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一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高职教育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广泛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是现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历史要求,也是现代职业学校面临的历史使命。

一、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人的重要素质,而且是一种深层的素质。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学会做人则必须以人文素养做底蕴。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给自己塑造高尚品德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去提高自己。人文素养可以而且必然会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催化剂,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高职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健全的精神人格。如果高职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能从中也学到人文理念,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高职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应外部环境,积极地面对人生。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合格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 在办学理念上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目前,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不必在人文教育上浪费时间,高职院校一味强调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

2. 学制安排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突显的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而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院校短得多,实训实习时间比较长,虽然说是3年学制,但在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有两年,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3. 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为功利化目的而读书,被动接受的人文知识很难内化成个人人文素养,从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并进而提升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等素养。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即分专业授课,强化专业、弱化了人文基础学科教育,致使高职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才“完善”人格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涵,是教育科学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缺失,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没有读书写作的习惯。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也使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人文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大量的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人,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高职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低,就可能片面逐物,唯利是图,难以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而且即使由于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由于其人文底蕴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而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缺少学历的优势,要想扭转被动局面,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加大力度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手段

1. 在教育理念上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薄弱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种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需要从人类优秀文化思想中去寻找支撑。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掘人文知识蕴含的人文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对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的培养,所谓健全的社会人格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符合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的总和。健全的社会人格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生活和工作能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作为一名当代高职学生,始终肩负着对人类繁荣、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社会承担和历史使命。高职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既是良好的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培训的真正的、终极的目的,也是对技能、事业、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在人文精神的理念指导下,高职学生容易树立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更易于在职业岗位上做出出色的成绩。丰厚的人文底蕴易于激活高职学生的职业热情与创新潜质的良好发挥,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拥有灵活的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且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使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能够选择升学,以便满足不同求学者渴望得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人文精神。

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作用,并可以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学生从步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置身于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接受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素养、有进取的人。

校园文化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学术研究大赛等,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讲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文讲座可以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新方法,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式,对高职学生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邀请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激发大学生听讲和学习的热情,潜移默化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高职院校应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培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修炼。

3.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

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方面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能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应该深度融合专业课程,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糅合合理的人文知识,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和价值,使不同的专业门类的学生共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文观、价值观,最终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人文精神的培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人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所以,课程改革的设计应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折不扣体现情感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确定等方面的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关注生活世界,处理好学生实际生活与可能性生活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关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上要多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专业课程之外的人文课程的设置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要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各专业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辅修第二专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校内大力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院还应专门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给学生系统讲授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办企业的条件与程序等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为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的高技能人才拓展途径。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提升文化素质。首先,学校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工作,不仅仅是提高文化课老师的人文素养,还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文化课老师传授文化的观念,努力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文化修养的教师,树立起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其次,高校领导一定要改变认为人文课程可有可无的观念,切实保证人文课程开设的数量、质量,切实把人文课程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当中,保护人文课程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种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的人文精神氛围。还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人文讲座等形式,让品格高尚、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师传播经验,传授人文知识,让广大教师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强化他们的人文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空间。

高职院校应把课外活动纳入课程化、学分制管理框架之中,把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融进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每年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支农,了解民情。这种来自现实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让学生更清楚专业要求和职业前景,从中培养爱岗敬业思想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促使学生及早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对未来职业生涯作出准确判断。同时,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全真的实习环境中,学习了解先进技术设备、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可促使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真正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不仅教会学生做事,而且教会学生做人,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通过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阻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职学院应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转变培养方式,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必要性,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2]岳阳.从软实力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8(5)

上一篇:关于学习刀会祥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下一篇:追梦人在路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