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要素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从治理主体、管理过程、资源投入、信息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的协同发展模型,运用调查问卷及统计学方法对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子系统的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复合系统协同度在相同基期水平的经费取得、使用和结算阶段由低到高逐渐上升,而在相邻基期水平均呈低度协同状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财务要素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财务要素研究论文 篇1:

财务要素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财务要素在财务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财务要素应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要素是本金,第二层次的要素为资产、收益、成本、现金流量、财务风险,第三层次的财务要素为包括财务管理要素在內的要素。这种分类能够合理解决财务要素与财务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构造逻辑严密的财务要素体系。

关键词:财务要素 财务管理要素 本金 财务要素体系

2007年開始执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将财务管理活动从内容上概括为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许多学者称其为财务管理要素。笔者发现,财务管理要素概念以及内容的界定非常混乱,甚至有人将其等同与财务要素,实际上财务要素与财务管理要素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本文探讨财务要素的构成及体系,划清财务要素与财务管理要素的界限,以期对完善我国财务理论体系有所裨益。

一、财务要素相关文献述评及其原则确立

(一)财务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郭复初教授(1998)在《财务通论》中指出本金是财务的基本元素,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根据本金的运动规律提出了本金理论,并以本金理论为起点建构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对财务学的建设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献中(1998)将财务要素概括为五大要素:资产、权益、现金流量、收益与财务风险,其立论的依据是将财务要素分为存量要素与流量要素,并指出财务要素仅指财务活动要素。冯巧根(2000)指出:财务要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隐性要素和显性要素,隐性要素包括本金运动与收益运动,显性要素是指财务机制和财务能力。第二层次针对隐性要素,为通常所说的财务要素,包括本金运动和收益运动,第三层次为五个具体要素:本金、资产、现金流量、收益、成本,其构想的依据是把财务要素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袁春生(2003)将财务要素分为财务的基本要素——资本以及由财务基本要素扩展的具体要素:资产、收益、成本、财权。认为资本是财务的基本要素,资本是现代财务体系的核心概念,应围绕资本运作构造财务要素。王锋、吴国灿(2001)将财务管理要素归纳为:资本(本金)、企业价值、资金流量、资产收益率、资产组合、资金运行、资金结构、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通货膨胀价值、财务竞争和财务数学模型等,但并未对财务管理要素的概念加以界定。吉全贵(2001)认为:财务管理要素是构成财务管理活动的诸必要元素,是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存在的基本因素,由理财主体、理财客体、理财目标、理财信息、理财方法等元素组成。高香林(2003)认为财务管理要素包括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手段。

(二)财务要素原则的确立

以上文献对财务要素的归纳有值得商榷之处,对财务要素的界定过多借用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方法,未能准确把握财务要素的内涵,从而防碍了财务要素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此外,不同的观点对财务要素的认识分歧较大。而对财务管理要素的认识则更加混乱,不同的观点差别较大,对财务管理要素的归纳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本文认为,把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手段归纳为财务管理要素不合理。此外,以上文献中都未说明财务要素与财务管理要素的联系与区别,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理论界关于财务要素的界定相对来讲科学一些,而对财务管理要素的界定则比较模糊,对其内容的归纳也比较凌乱。虽然学术界关于财务理论体系有许多争议之处,但一般都认为财务是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统一,要想了解财务的变化发展规律,就有必要研究财务的构成要素。正如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要素是财务对象的具体化,它反映财务活动的规律,体现财务关系的内涵。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要素的研究对于了解事物之间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一个要素能否作为财务要素要满足以下基本原则(冯巧根,2000):内涵要严密,外延要宽泛;既要精简,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体现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本质特征;要有助于财务理论体系的完善;要具备实务上的可操作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财务要素的确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财务要素必然会有所发展。

二、财务要素的相关经济活动分析

(一)第一层次财务要素——本金分析

本金理论认为,财务是本金的投入产出活动(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有经济关系(财务关系)(郭复初,1997)。对财务的研究包括对财务活动的研究和对财务关系的研究,由于财务关系已经内含于财务活动之中,笔者认为,研究财务要素体系只需研究财务活动要素即可。财务活动从本质上表现为本金运动,本金应作为基本财务要素,即财务要素的第一层次。本金是指各类经济组织与个人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郭复初等,2005)。本金具有物质性、运动性、社会性、增值性等性质,但更多的表现为增值性,本金运动的规律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渗透到与财务相关的各个领域和主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化,本金常被称作资本。从国民经济范围考察,属于本金的资金主要包括国家本金、企业本金和家庭(个人)本金。之所以把本金作为基本财务要素原因在于:一是本金是构建财务理论体系的起点(郭复初,1997)。纵观财务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无论是传统的西方财务学理论,还是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财务学理论,其共同的逻辑起点均为本金,均研究本金的投入产出活动及其形成的特有经济关系。财务理论体系大体可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发展理论三大部分,三大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本金。从基础理论看,本金概念可引出财务的本质、内容、规律、职能等一系列概念,可概括为本质理论,本金的主体、特征与运动规律可引出财务管理的主体、目标、原则、体制、方法等理论,可概括为管理理论。从财务基础理论又可引出财务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由此可见,本金是构建财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是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金要素着手开展研究,有利于从小到大、层层展开,从而构造完整的财务理论体系。二是本金运动规律是研究财务管理原则与方法的依据(郭复初,1997)。财务管理原则是组织财务活动与处理财务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些基本准则的确定,虽然要考虑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但更主要的是依据财务活动自身的规律,如本金运动与基金运动和物资运动相结合的规律,要求财务管理真实地反映本金运动对基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相互影响状况,从而要求财务管理贯彻整体性原则。又如本金投入与收益相结合规律,要求财务管理贯彻权益性原则等。财务管理方法是进行财务管理的操作程序与技能。财务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将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是各种管理操作程序与技能是否符合本金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如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的平衡法是建立在本金运动内部综合平衡的规律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比例法,是建立在本金运动与基金运动相结合、本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二)第二层次财务要素——资产、收益、成本、现金流量、财务风险分析

这一层次的财务要素所包含内容是:

(1)资产。财务学界定“资产”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资产的经济实质,并反映财务活动的基本特征。从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来看,资产是由本金派生出来的概念,是本金的转化形态或占用形态。在企业中作为经营本金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的资产就是经营资产。本金具有强烈的增值性,而这种增值性是通过其转化为资产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资产的有效运转和资产的周转使用,增值是不可能产生的。这充分表明资产必须为未来创造效益,这就是资产的经济实质。因此,财务学中的“资产”可定义为:资产是企业直接占有、支配和处理的并为其创造未来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资产的实质是创造未来利益;强调企业的财权,即占有、支配和处理的权利,从而与会计要素中的资产加以区分;突出创新资产的内涵,即不仅局限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是将各种创新的财务事项,如衍生金融工具等均包容于这一要素之中。

(2)收益。会计学中关于“收益”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经营收益观和总括收益观。经营收益观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业务经营中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包括经营收入(总量)和经营利润(增量)。经营收益观强调收益产生的原因在于经营,而且是企业主要的、正常的活动,经营收益观的目的旨在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和对经营者(董事、经理)业绩的考核,特别是对经营者主观努力所创业绩的评价。总括收益观认为:收益包括企业在业务经营和非业务经营时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增加。除了经营收益之外,还包括利得。利得的产生与企业正常经营无直接关系,属于一种非常收益。总括收益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利得或损失事项增多的基础之上的,该观念立足于企业实体确认收益。既能反映经营者主观努力获得的经营收益,又能反映客观原因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从而能总括反映企业的收益,全面提供不同种类收益的信息,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财务学收益不同于会计学的收益概念,会计收益的概念界定主要立足于收益的确认与计量,而财务学收益概念的界定更侧重于经济学的收益性质,即坚持总括收益的观点。据此,财务学收益是指:为了实现实物资本保全的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增量。该定义包含:与本金运动所要求的增值性相呼应;有利于确认企业的真实收益。建立在实物资本保全基础之上的财务收益有可能将资产价值变动产生的权益增加量确认为收益;以总括收益观为基础,进一步拓宽了收益的内涵。

(3)成本。财务学中的“成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制造成本,也包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获取收益而消耗的各项费用的总和。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看,财务学中的“成本”概念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系统,既包括产品从研究、设计开始到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包括资本经营等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更强调成本的管理、成本的预测、决策以及成本的分析、控制、考核。此外,财务学中更强调资本成本的概念,即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资本成本是一个特殊的成本范畴,因为,一方面某些资本成本是实际的资金耗费,但并未都构成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资本成本也并非都是现实的账面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并未发生任何资金耗费,此时,资本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使用自有资金而放弃的将资金让渡给他人而获得利息或股利等收益的机会成本。

(4)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按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总称。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为现金的净流量。这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包括各种货币资金以及投资项目需要投入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现金流入一般表现为: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取得的现金;产成品通过销售取得的现金;其它资产销售取得的现金。现金流出一般表现为:支付现金购置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现金支付利息、股利、上交稅金等。现金运动也即本金运动是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企业收益的形成是本金流动的结果,流量的大小、流速的快慢取决于财务的控制与调节,这种调控要求财务人员深谙本金运动的规律,切实掌握调节手段和方法。与会计学中的现金流量相比,财务学中的现金流量更侧重于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现金流量的计算以及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之后的净现值的正负与大小已成为理财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要素,其重要性表现在:首先,现金流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现金流量作为资本运动的动态表现,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筹资、投资、耗费、收回)的全貌。通过对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差额及其在时间上的均衡性的考察,可将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建立在更加全面可比的基础上,现金流量排除了会计政策的影响,用其考评更具客观性。其次,现金流量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制定决策的依据。投资者和债权人向企业注入资本时,要以现金流量的大小和风险的高低作为分析依据。现金流量能够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预测未来很可能用股利或利息形式派发给他们的现金数额。此外,现金流量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投资者和债权人根据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用贴现的方式计算股票和债券的现值,确定公司的总体价值来决定是否向企业投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实际上是对公司现金流转情况综合评价后作出的。

(5)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不管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收益形成与分配活动都存在着风险,而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取决于它能给企业所有者带来的报酬。企业的价值与未来不可分割,而未来总是与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相关,因此,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财务风险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难以捉摸,虽然总体风险可以通过概率计算,但某一特定风险何时发生,怎样发生难以预计。三是对等性。风险与收益一般情况下具有对等性,即风险大,如成功则收益大,失败则损失大。四是厌恶性。风险主体一般都企图规避风险,虽然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但一般来讲,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企图规避风险。从本金的运动规律出发,可以分析风险的形成机制,本金运动涉及到筹资、投资及分配,即在筹资、投资、分配阶段都有风险的可能性,因而,按照本金运动环节的存在形态,可把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收入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这样细分风险就可以从源头上寻求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与对策。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出发,联系一般风险的特征,可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

(三)第三层次财务要素——财务管理要素分析

新《通则》对财务管理内容的规范主要是围绕着市场经济下与企业设立、经营、分配、重组、清算等过程而产生的财务活动展开,同时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六个方面所发生的财务行为如何组织、协调等进行规定。认为财务管理要素包含上述要素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新《通则》的内容,认为只要是财务管理的对象都应该纳入到财务管理要素之中。实际上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千头百绪,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全部归纳为财务管理要素是不全面的。作为要素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要素完全可以纳入到财务要素体系之中,可以在衍生财务要素的基础上派生出若干财务管理要素作为第三层次的财务要素:对资产的管理形成资金筹集、资产营运两个要素;对收益的管理形成收益分配要素;对成本的管理形成成本控制、资本成本两个要素;对现金流量的考虑形成现金流转、资本预算两个要素;对财务风险的注重形成风险管理要素。至于信息管理和财务监督应贯穿于上述财务管理要素之中。因此,可把财务管理要素视为财务要素的第三层次,从这个角度上讲,财务管理要素包括十大要素,这些要素构成财务要素的第三层次,经过这样的归纳可以构建完整的财务要素体系。财务要素中各个要素按一定的逻辑组合起来形成财务要素体系,即财务要素的构成具有层次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基于财务活动的本质是本金的投入产出活动形成第一层次也即最基本的要素——本金;本金的投入形成资产、成本要素,由于本金的增值性,本金的收益形成收益要素,本金运动具有风险性,在本金投入与收益的过程中要时刻注重财务风险并在投资决策、筹资决策时考虑现金流量,从而形成第二层次的财务要素;对资产、收益、成本、现金流量、财务风险等要素的管理形成第三层次的十大财务要素,即财务管理要素。三个层次财务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以上对财务要素的划分明确规范了财务要素的构成要素,体现了财务要素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新《通则》规定的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六个财务管理要素相吻合,同时又涵盖了新《通则》未能涵盖的资本成本、现金流转、资本预算、风险管理等内容,这对于加强财务学理论研究、完善新《通则》和促进财务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万 玻 万立全

财务要素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的协同研究

[摘 要]  本文从治理主体、管理过程、资源投入、信息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的协同发展模型,运用调查问卷及统计学方法对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子系统的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复合系统协同度在相同基期水平的经费取得、使用和结算阶段由低到高逐渐上升,而在相邻基期水平均呈低度协同状态。子系统有序度在经费取得阶段,仅有管理过程为中度有序;在经费使用阶段,管理过程、资源投入和治理主体有序度较前上升;在经费结算阶段,信息环境、资源投入和治理主体较前期提升明显。探究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对J大学科研经费治理要素协同演化趋势测度,可为准确把握我国大学科研经费治理困境和提高治理效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科研经费;协同度模型;财务治理;指标体系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大学已成为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科技生力军,担负着国家的大量科研任务,但随着我国大学科研经费体量的增大,其财务治理难度愈加明显[1]。如何高效低耗、合法合规使用科研經费是国家治理体系对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效能的新要求。因此,建立和健全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能力才能使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能够为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创新提供完善的支撑保障机制和良好的服务保障环境。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大多从宏观治理角度在大学治理主体协同合作[2]、信息平台环境建设[3]和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与流程[4],以及科研经费协同治理路径[5]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但对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过程中多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业务的过程、资源的相互协同研究的很少,特别是在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层面,国内几乎找不到相关的文献。本研究以J大学为例,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微观治理角度,采用客观、准确的数学计算方法,试图从治理主体、资源投入、管理过程、信息环境等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去探究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的协同演变和要素间协同程度,这对提高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效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的协同模型构建

“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是指大学科研经费相关管理部门、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纵向科研项目团队群体通过三层委托代理关系相互影响、作用、制约而构成的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有机闭合系统,包含以下四个子系统:①治理主体:是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组成的基础。②资源投入:通过对主体、过程提供内外部资源来对它们产生影响,是协同能力的体现。③管理过程:在大学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结算阶段,财务管理需要将项目使用经费全程协同从而避免它们之间的矛盾。④信息环境:信息环境是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的基础和协同载体,没有信息共享就很难有高效协同。四个财务治理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结构,以非线性作用方式影响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的协同运行,促进该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6]。在演化过程中,信息环境子系统处于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的协同低端,对治理主体、资源投入、管理过程要素起到控制作用;治理主体、管理过程是实体对象;资源投入位于顶端,通过对治理主体、管理过程的供给以及共享来影响系统的运行,从而影响信息的变化,是系统运行的重要支撑。根据以上设计,本研究建立了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子系统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一)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为了方便数据量化及模型建立,用X={X1、X2、X3、X4}代表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用X1—X4代表:X1资源投入子系统、X2治理主体子系统、X3管理过程子系统、X4信息环境子系统,用U表示大学。

用Xij,∈{1,2……n},n1表示子系统Xi,i∈{1,2,3,4}包含的序参量即系统评价指标。用αij,βij代表系统稳定临界点上指标的上下限,分别表示序参量Xij的下限和上限,其值采用研究期内指标的最小和最大值,研究期t∈[1,m],先假设研究期内第i个子系统的序参量统计的序列为:xij(1),xij(2),…,xij(m),其中αij≤xij≤βij,i=1,2…n;j=1,2…ki;根据协同理论可知:随着序参量的增大,子系统有序的趋势增加,假设当j=1,2,…p时,序参量xij对系统体现正功效;而随着序参量增大,子系统有序度趋势减少,假设当j=p+1,…,ki时,序参量xij对系统体现负功效。另外,假定Xi1,Xi2,……,Xip,p∈[1,n]为正向指标;Xi(p+1),Xi(p+2),……,Xin(p+1)为逆向指标。由此,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中子系统的序参量xij的有序度为:

Ui(Xij)=Xij-aijβij-aij,j∈[1,p]正功效

βij-xijβij-aijj∈[p+1,n]副功效。(1)

由(1)式知Ui(Xij)∈[0,1],且Ui(Xij)值越高,对子系统的总体贡献就越大。本研究选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子系统有序度为:

Ui(Xi)=Σnj=1WjUi(Xij),0≤wj ≤1, 且Σnj=1Wj=1。(2)

由(2)式可知Ui(Xi)∈[0,1],且Ui(Xi)值越高,子系统有序度越高。式中Wj是权重系数,表明在子系统运行过程中各序参量的重要程度,可用熵权法求得,熵权法获取该评价指标客观权重。

(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假定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4个子系统在经费取得阶段t0的有序度分别为U10(X1),U20(X2),U30(X3),U40(X4),在其动态演变过程中的经费使用阶段t1和经费结算阶段t2分别为U11(X1),U21(X2),U31(X3),U41(X4)和U12(X1),U22(X2),U32(X3),U42(X4),而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ρ=θn|∏4i=1U1i(Xi)-U0i(Xi)|。(3)

θ=mini(U1i(Xi)-U0i(Xi)〉≠0

mini(U1i(Xi)-U0i(Xi)〉≠0。(4)

其中,n表示子系统个数,i∈{1,2,3,4,},由(4)式知,如果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的4个子系统有序度大小逐渐增加,则θ=1,表明系统在[t0,t1]处在积极有序的发展状况。否则,若有一个出现下降情况,则θ=-1,这会导致复合系统协同度为负。按照科研经费财务治理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动态分析去判断复合系统协同度,则是通过子系统有序度来分析两者复合过程的协同状态。当两子系统在t1时的有序度均大于二者在t0时的有序度,sig(θ)值为1,p为正值,表明系统处在协同发展状况;若两个子系统有序度的提高幅度是一高一低,这时,复合系统协同度正值很低,表明系统处在协同发展的低水准状况,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去提高[7]。模型中Ui1(Xi)-Ui0(Xi)为子系统Xn在研究期间内有序度的差值。

通常情况下Ui1(Xi)-Ui0(Xi)∈[-1,1],因此,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复合系统协同度p∈[-1,1],其数值越大,提示大學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的协同状态越好,协同效果越好。

(三)系统的协同度形态

为合理评价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协同度,本研究参考相关学者做法[8-9],并咨询有关专家,将其值按5种状态区分,包括不协同、低度协同、一般协同、高度协同、协同一致(见表1)。

(四)熵权法进行客观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运用熵权法来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10]。设样本关于某种属性Ui的观测值xij做样本xi属于k个类别的测度为:(μi1,μi2,…,μijk),满足:0≤μijk≤1,即μijk具有某种概率性质。此时熵为:H=-1logk∑kk=1μijk·logμijk。(5)

当μijk=1/k时,H=1为最大,表明不肯定的程度越大,即指标Ui的研究值使得样本xi在各类的隶属度是一样的,则从区分开xi属于哪一类来讲Ui指标不起作用,Ui对于区分样本xi所属类别的贡献值为0[11]。

若存在一个μijk=1,则其余样本的隶属度等于0。此时,Ui指标使得样本xi非常确定的属于Ck类,这时Ui指标对于区分样本xi的类别归属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同理,(μi1,μi2,…,μijk)的分量取值越集中,Ui指标对于区分xi的类别所起的作用越大,分量取值就越离散,Ui指标对于区分xi的类别所起作用越小,

令vij=1+1logk∑kk=1μijk·logμijk。(6)

显然,0≤μijk≤1,令Wij=vij/∑mj=1vij。(7)

则0≤μijk≤1,这样Wij越大Ui对识别样本越重要,所以,我们用向量W=(Wi1,Wi2,…,Wim)T作为U属性集的权重向量,即为其熵权。

首先确定二级评价指标的权向量,W=(Wi1,Wi2,…,Win)。然后运用公式:

Wi=∑nj=1vij/∑mj=1∑mj=1vij。(8)

然后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权向量:W=(W1,W2,…,Wn)。

1.样本数据无量纲化处理采用非线性标准化的方法进行

Yij=Xij-XJSj。(9)

其中,Sj是样本标准差,sij=1n-1+∑ni=1(Xij-XJ)2。

2.熵权法计算权重

(1)计算指标值的比重Pij

根据4个子系统的相应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矩阵R=(rij)m×n,按照公式(8)计算指标值的比重Pij,

Pij=rij∑mj=1rij(i=1,2,3…,n;j=1,2,3,…,m)。(10)

(2)子系统中第j个指标的熵值

ej = -k∑i=1m  ρij ln(ρij) ,

0≤ej≤1(j=1,2,3,…,m)。(11)

其中,k=l/ln(m) ,m为子系统数量。

(3)子系统中第j个指标的熵权

Wj =dj/∑nj=1dj,其中,0≤Wj≤1且Wj=1。(12)

按所得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得加权矩阵Z=(Zij)m×n

Zij=Wij×Yij(i∈M,j∈N)。(13)

(4)确定最优解Sj+和最劣解Sj-

Sj+=max(z1j,z2j,…,zmj),

Sj-=min(z1j,z2j,…,znj)。(14)

(5)计算评价指数

Fik=Wjk×Xijk。(15)

二、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要素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本文根据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协同度内涵,明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目的性原则:找出4个子系统之间不协同的原因,达到通过识别子系统和序参量评价协同度的目的。2.科学性原则:所筛选出的指标必须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大学科研经费治理系统运作主体的协同程度、它们之间协调时产生的问题和主要的工作方向。3.系统性原则:体现为4个子系统的匹配与协调。4.适用性原则:考虑我国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特点,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明确指标的具体含义,设定合理的指标数量,充分考虑协同度测度的难度及数据的易得性,以反映不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协同的共性。并以此为准绳,筛选出了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就该草案征求了部分专家意见,进行适当修改,最终通过形成了《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初建

为了获取具体评价指标,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利用中外数据库资源,检索和分析大学科研经费治理、系统协同度等相关文献,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构建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表2)。

2.指标体系的确定

表2中35个三级指标均采用SPSS 23.0版软件进行集中度、离散度和变异系数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所有三级指标均满足数据集中趋势,具有均衡性、稳定性,保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可满足进一步统计学处理要求。

为确定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的协同度指标体系,本文选用微信问卷星共发放了300份电子问卷,请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及J大学的科研经费相关管理人员、纵向科研项目团队负责人及科研人员进行打分,用{1,2,3,4,5,6,7}分别代表{很差、较差、差、一般、较好、好、很好},共回收282份(有效267份),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汇总。

为评价267位专家对实际得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克隆巴赫信度检验得出Alpha系数是0.959,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霍特林T方检验得出T方为287.270,而显著性检验p<0.001。通过Friedman卡方检验,结果为x2=SS项之间/MS人员内部=334.919/1.200=279.152,p<0.001,认为评分者之间存在差异,与我们选择的三大主体人群对待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中治理主体、资源投入、管理过程、信息环境等四个要素的协同的认识不同。

最终确定了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的协同度指标体系的4个治理要素的35个评价指标,见图1。

三、系统协同度案例分析

(一)案例的选取与简介

据2020年J大学官网公开发布的信息,近5年来,该校科研经费达41亿元;承担“973”和“863”计划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自科项目、国社科项目及相关部委项目达1万余项,正式刊登及国际会议录用论文12 000余篇;获授权专利1 62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共148项。

(二)数据采集

本文通过邀请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科委科研经费管理人员、J大学科研经费相关管理人员和纵向科研项目团队负责人进行打分,采用微信问卷星方式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发放60份(回收59份),其中57份有效。采用10分制半定量评价法对J大学科研经费治理过程的三个阶段(取得阶段、使用阶段、结算阶段)的协同情况进行打分,将回收的57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处理,具体见表3。

(三)熵权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利用公式(2)中的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Wj,所有子系统指标各个阶段标准化结果和熵值、熵权见表4。

(四)子系统及复合系统协同度

1.子系统有序度

利用公式(1)和(2),计算求得资源投入、治理主体、管理过程、信息环境子系统协同度在经费取得阶段、经费使用阶段、经费结算阶段的相同基期,经费取得—使用阶段和经费使用—结算阶段的相邻基期的结果,见图2。

根据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中的数值,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在大学科研项目实施时,当某阶段各个子系统有序度相对于前一阶段均增加时,而这一阶段系统协同度相对于前一阶段也是增加的。此时,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复合系统协同度才能是正值。通过协同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协同度在经费使用阶段数值为正,说明其协同程度相对于在经费取得阶段来说有所增加,但通过与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协同度等级及评价标准(表1)对比分析,发现其在经费取得阶段处于低度协同形态,经费使用阶段处于中度协同形态,经费结算阶段处于高度协同形态。但两个相邻阶段均呈低度协同状态。表明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的整体协同情况尚可,伴随着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进展过程,呈现出逐阶段提升的状态,但仍未达到最理想状态,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复合系统协同度

利用公式(3)和(4)计算求得复合系统协同度在经费取得阶段、经费使用阶段、经费结算阶段的相同基期,经费取得—使用阶段和经费使用—结算阶段的相邻基期的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得出,各子系统在经费使用阶段和结算阶段的有序度均大于取得阶段,说明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正处于有序演化的良性发展过程中。在经费取得阶段,除了管理过程属于该阶段有序度中等的子系统,其余子系统有序度均较低,说明在此阶段这三个要素的有序状态相对较差,提示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需要下大力气提升各子系统有序度,着重针对资源投入、信息环境、治理主体这三个要素来重点挖掘改变,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科研经费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经费使用阶段,管理过程、资源投入和治理主体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高,其中资源投入较前期提升最为明显,说明此阶段主体资源协同明显加强,信息环境在此阶段提升也较为明显,与各主体逐渐熟悉、整合各自的经费使用管理系统有关,但管理过程和治理主体提升较缓慢,与来自不同目标的三大主体沟通、信任、过程输入及达成共识有很大关联。在经费结算阶段,资源投入、信息环境、管理过程和治理主体子系统有序度均较高,尤其是资源投入子系统,说明在大学科研项目完成实施经费结算时,主体资源协同达到了高度有序状态。其中信息环境较前期提升最为明显,资源投入和治理主体提升也较为明显,间接说明了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系统的复合协同度由低向高的协同趋势,提示对J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采用协同治理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定量测度能清晰地了解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的协同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虽然在经费取得阶段、经费使用阶段、经费结算阶段的治理主体、资源投入、管理过程、信息环境子系统协同度在逐渐提高,同样,复合系统协同度也呈由低向高的提升趨势,但是,相邻各阶段之间的复合系统协同度较低,这与高效协同仍有较大的差距。以上结论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J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的短板。故建议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团队能缩短科研项目周期或降低科研项目成本且保质保量完成相关任务目标的同时,按照国办最新颁布的“以过程合规为前提、以结果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科研管理模式,加大奖励和明确项目团队应承担的风险及应掌握的权力[12],并严格要求和监管科研项目团队负责人合法合规合理使用纵向科研经费。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科研经费治理效能,不仅要加大治理主体的协同参与互动,更要充分利用信息环境、资源投入和管理过程去实现各治理要素自身及相互之间的有序发展。通过实际案例的测度,印证了基于熵值法的系统协同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适合我国大学科研经费财务治理这种复杂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探究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对大学科研经费治理要素协同演化趋势测度,可为准确把握大学科研经费治理困境和提高治理效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 曹广喜、高升、孙会荟:《“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管理新举措》,《教育财会研究》2018年第1期。

[2] 张淑玲:《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管理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卢黎:《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会计师》2014年第13期。

[4] 张栋梁:《浙江大学科研项目协同管理机制研究——基于流程再造的新范式》,《中国基础科学》2018年第2期。

[5] 毛亮:《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协同治理路径创新研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5期。

[6] 张波、白丽媛:《“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7] Yuan YQ,Jin MZ,Ren JF,et al.:“The dyna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 environment-tourism-economy system:a case study from western Hunan Province,China”,Sustainability,No.8,2014,pp.231-251.

[8] 刘和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研究——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9] 周正柱:《城镇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科技与经济》 2018年第1期。

[10] Rodolfo EH, Raul MT, Agustin G:“Optimal fuzzy control system using the cross-entropy method: a case study of a drilling process”,Information Sciences,20 No.3,180,2010,pp.2777-2792.

[11] 戚安邦:《项目评价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281页。

[12] 王文杰:《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与现实情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Research on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Element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Fund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ynergy Model of Composite System

QI Tian,  LI Xue-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Key words:university; research funds; synergy model; financial governance; index system

(責任编辑 刘永俊)

作者:齐天 李学伟

财务要素研究论文 篇3:

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要素的研究与探讨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含义及其功能的深人研究,以期建立一个符合高校特点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理论框架,从而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质量,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控制要素;控制目标;控制范围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投入的多元化与高校经济活动的复杂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要求。从近年来的巡视、审计、检查发现,高校在落实领导责任、执行财经纪律、完善财务制度、提升经费使用绩效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已成为学校稳步、健康、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1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含义

伴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人类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在不断地取得进步和深化,先后出现了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等内部控制观念。

目前,国内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通过借鉴理论界对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研究成果,从控制目标、范围、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本文将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定义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是为了确保高校教育事业活动有秩序和有效地运行,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确定的一系列组织、计划、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可以调节控制的开放性监控体系。

2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2.1高校财务部门定位不当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很多高校的财务部门定位过分偏重会计核算职能,而在财务管理方面或者完全没有或者只局限于资金的收付上,对资金使用效率缺乏重视,置内部管理职能于不顾而过分地强调部门的服务功能。由于高校财务的特殊性,财政拨款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依赖性过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的购置缺乏合理规划,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考核机制。显而易见,现行的财务定位亟需转变和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将影响高校的运转和发展。

2.2高校财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财务工作的中心正由核算转变为管理,学校资金量日益增大,相应的管理要求大幅度提高,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适应新的形势,未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陈旧的思维定式、落后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例如成本效益观念不强、缺乏绩效评价管理意识等问题,直接会造成资产的隐形流失。高校是高职称、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场所,但是学校的相对封闭也影响会计管理职能的行使,高校会计人员的角色过于单调,实践水平和应对社会变化能力与企业会计人员存在一定差距。

3高校财务管理整体优化改进对策

3.1優化财务管理内部环境控制

首先,尽快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机制和财务决策机制,总会计师制度。其次,明确岗位职责和问责制度,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的效益。最后,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具体包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优化财务知识结构,增强财务管理责任意识、资金绩效意识、风险防范意识等;管理者在培养财务人员时,应注重培养协调和沟通能力,在遵守相关财务的原则及规范的前提下,解决好实际问题。

3.2优化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3.2.1建立预算管理机制,专项资金专项管理,最大程度的利用资金。资金的跟踪管理不仅要跟踪资金使用状况,还要跟踪资金是否合法、合规使用。

3.2.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将绩效考评的目标和标准明确并细化到各个部门,与每个人的工作表现相关联。学校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考核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只有当财务管理绩效与各个部门、各个科室、个人的利益挂钩,财务部门才能更加有效的运行。

4高校内部控制框架

根据以上对要素的影响因素分析,可构建出内部控制环境模型为:

控制环境模型={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管理风格、管理权责、权力机构决策}

风险评估模型={战略风险、决策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信息风险}

控制活动模型={管理层绩效分析、系部绩效分析、信息处理控制、实物控制、职责分工}

信息与沟通模型={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内部沟通、外部沟通}

内部监督模型={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估、报告缺陷}

上述五个要素相互关联:控制环境是高校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控制活动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要素,而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为选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控制活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控制体系,实施控制活动,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高校内部信息有效的沟通并实施有效的监控以保障内部控制的质量。

5校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原则

5.1合法性原则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必须符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和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并以此为前提建立内部控制框架。

5.2面性原则

高校内部控制必须渗透到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涵盖高校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部门和岗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应与高校的规模大小相适应,突出高校自身特点,依据高校资金运动和管理规律具体适用。

5.3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构建和运行是会发生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控制效果越好,但相应的控制成本也可能越高。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既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又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5.4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高校应根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控制责任范围,同时授予其与履行控制责任相适应的权利,并根据其履行控制责任的情况进行奖惩,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6结语

本文以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进行定义,并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以此为导向,从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理论框架。期望在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从而实现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质量,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2]潘庆阳.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7).

作者:张忠伟 邵明华 张燕

上一篇:外贸企业研究论文下一篇:校本教研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