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意境中心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层面,中国所占的地位可以与西方国家所占的地位相媲美。比如说,中国画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它不仅迎合了人们的审美理念,也在画中传达了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然而写意花鸟画又是中国画当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写意花鸟画以自身特有的形式传达着中国画的魅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面意境中心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面意境中心管理论文 篇1:

关于高职院校摄影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来看,高等摄影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摄影教育在目标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内涵发展为主加大改革力度,使

一、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现状

中国摄影的历史只有六十多年,摄影教育起步就更加晚了。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从无到有,在探索中求生,在寻求中发展。80年代初,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了摄影干部专修班,紧接着各大专院校的摄影大专班、专修班也相继兴办起来。90年代后,我国的摄影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办学规模逐渐正规、完善,办学层次也不断提高——从专科生到本科生,进而到硕士研究生。如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摄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开设有摄影系。步入21世纪,一些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国外教育机构都参与了办学。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中日合作的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等。而民办摄影学院也逐渐形成了气候,如江苏的南方摄影学院、陕西的雨果摄影学院等,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一)专业教师数量不够,素质不高

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缺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社会中许多从事专业摄影工作并卓有成就者因为没有那个文凭,不能进入高校中成为教师。而学院型教师又很难给学生系统的理论和实用知识,许多院校的摄影教师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宣传部门的持相机者,完全是把照相与摄影混为一谈,

(二)办学条件不够完善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少院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在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纷纷开办此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缺乏、实验室的不足加上对摄影教学规律认识得不够,阻碍了我国高等摄影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摄影教育缺乏自身特点

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直接衍生于照相,有的在光学照相的年代多少懂得一些用光、取景和暗房技术。什么逆光、反差、立体感等都有一些了解。顶多能照一些可称之为艺术照或人像、花卉特写镜头而已。但自从傻瓜相机出现,再到数码相机问世,那些看似玄而又玄的什么光圈、快门、景深、焦点都被高科技取代了。使原本残缺的教学思路进一步退化,觉得摄影人人都会,未必成为一种学科,缺乏自身特点。

(四)摄影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的摄影教育在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同先进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专业理论和教学思想水平仍非常落后。很多人还不曾了解到一张成功的照片的意境之美,政治内涵,社会学价值,人性光辉,那是要有高深的文学素养才能抓得住,表现得出来的。

(五)摄影教育层次单一

在我国摄影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各层次之间应是“金字塔”式结构。但目前高等专业的摄影教育过于集中在照、剪、后期处理等技术层面,而缺乏对生活原型的再创作因而拍摄不出直指人心,有震撼力的创新之作。

二、深化高校摄影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摄影教育是技术性、艺术性、文学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市场定位,解放思想,内涵为主,逐步推进高校摄影教学改革;高职摄影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市场急需的服务于市场需求的职业摄影人才,更要突出技术性、实践性的培养教育,更要求提高人文艺术综合素质。这就要加大高职摄影教学改革的步伐。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用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在信息时代摄影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高校摄影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调整改进摄影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更新摄影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摄影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的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人才。

(一)找准高职摄影教学的准确定位

高职摄影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为市场培养技能型的现代摄影技术人才,摄影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更新理念,调整专业,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而当前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进行影像成像、影像转换、影像贮存等方面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影像与视觉表现及相关知识的课程训练,缺乏涉及人文素养方面诸如“史论”课程的培养,只重视摄影材料纯粹性把握的传统摄影教育观念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要从视觉与传播的角度来把握摄影教育的基本构成,在思维方式更新的前提下,首先要考虑“摄影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摄影史”等方面的知识在今后摄影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入关于“视觉”(视觉心理,视觉表现,视觉书写和视觉解读能力)、“影像”(影像成像与转换的材料与技术)、“传播”(影像传播,影像审美经验的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界定关于“视觉”“影像”“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操作,掌握图片剪辑、影像管理及解读影像的技能,既能够在影像的书写方面,从整体表现的角度上合理地运用影像的句型和文法,又能够以影像作为主体的视觉语言符号,将创作的理念表现出来。同时建立包括材料使用等较为彻底的理论架构,使学生能够在今后不同的领域里从局部的工作中汲取整体架构当中的营养,在未来的影像时代中以更强的个人能力去应对影像文化产业的需要。

(二)在摄影教学中体现和加强素质教育

市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抓专业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摄影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综合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者必须能够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视觉去读懂社会,描写大自然,记录社会万象。所以,在职业摄影人的培养中,就要求加强对人的素质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摄影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并落实到实处,根据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党实施素质教育的执著精神,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理念上。二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中。教学计划的修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适应社会发展这一主线来设计课程。加强摄影史论、摄影基础理论的教学,并把第二课堂作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三是让学生们拿起相机,走入社会。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和表现社会的敏锐感觉和摄影能力。

(三)在高职摄影教学中突出与加强基础教育

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对中国摄影教育是非常大的推动,没有摄影基础教育就没有中国摄影的未来。加强高职摄影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做到:

首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四多”。1.多拍。摄影更多的是在现实空间的拍摄实践中取得经验和成功的,不能完全依靠书本上的描绘进行想象,摄影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去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进行拍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能用摄影的手段去表现,只有融入亲身体验,摄影的表现才能情真意切。2.多看。摄影是将现实三维立体空间的客观物象瞬间变化永久地记录在二维平面空间之中,将时刻运动的客观物象静止地表现给观众。时空的转换、动与静的转换,摄影人的眼睛在控制着一切。摄影基础教育应强调对学生敏锐观察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能使眼睛善于观察客观物象的不同面,客观物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不同光影效果,不同拍摄角度下客观物象的不同空间表现,发现客观物象的鲜明特征和个性表现。3.多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更新越来越快,从传统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每一种照相机各有各的特点和功能,只有熟悉照相机,才能熟练掌握照相机完成拍摄任务。照相机的光圈、速度的设定,快门的控制在几秒内完成,拍摄的时间就在几秒——几千分之一秒内完成,如果手的操控速度缓慢往往会失去拍摄的最佳时机,而前功尽弃。4.多想。摄影基础教育应在强调熟练操控照相机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对客观物象多看、多思考、多分析的良好习惯。当面对拍摄物象时能够瞬间捕捉到物象的美感之所在,拍摄出具有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拍摄前的思考是摄影作品成功的保障,摄影基础教育就是在学生们对摄影有初步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脑思考、认真分析、瞬间把握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摄影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交流。摄影的视觉语言包括两大部分:图形与色彩。在摄影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彩色摄影的训练。让学生在拍摄中,通过准确的视觉导向(指合理的摄影构图与视觉语言的运用)形成摄影作品的视觉中心(或称为趣味中心),吸引观众并引起共鸣,运用独特的摄影视觉语言完成摄影作品与人的相互交流。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摄影美学的教育,摄影美学在摄影基础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1.现代摄影中视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一幅完美的摄影作品,是由不同视觉形式要素按照一定的摄影视觉美的规律而组成的,同时必须具有独特的构思,摄影形式形态间的构筑、组合及超然的视觉美感。2.现代摄影中虚实对比产生的视觉美感和摄影画面意境的表现。摄影的虚实对比是通过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物距运用来完成的。摄影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正是摄影画面意境的魅力之所在。同时学生的不同文化修养和对美的理解将影响摄影作品体现的深度。

最后,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应将艺术学、艺术史、哲学、美学、视觉艺术理论、视觉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纳入到摄影的教育体系中,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作品拍摄,用设计的观念指导摄影,学生从开始构思到作品的拍摄、完成、装裱甚至展出,整个过程融入设计,运用逆向思维、借鉴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动感思维等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进行摄影的再创作,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和整体运作的能力。

(四)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

随着这些年来民用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迅速成为主流,使我们不得不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应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坚持摄影教育与培养与时俱进。不论是在新闻、纪实摄影教育中,还是在商业摄影教育中都应全方位地加强数码摄影教育。

数字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实现的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模式。对于传统摄影教学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只有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的教学内容,才能积极面对数字化革命的挑战。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而且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著名的布鲁克斯学院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中,加入了数码知识和数码图像设计课程,第二年设置了“数码转换”课程,让学生了解由模拟信号转至数码信号对提高影像质量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课程使用数码相机,以提高数码摄影的技能。这些数码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平面静态的摄影领域,还包括电视图像和电影技术等,突出有关数码摄影的各种方法、理论和应用。只有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让学生在数码影像、电子预印、网页设计、多媒体和电视与电影制作等方面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及时适应各种传播媒体、书刊杂志等领域的工作。由此可见,当代摄影教育,尤其是高职摄影教育的关键之一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地增加如《数码摄影》、《Photoshop》等数字化影像课程。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尤其是视觉媒体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师资和相关环境,同时和各类应用型单位密切配合,及时吸收最新的媒体应用等发展信息并且借助这些单位的第一线人才,充实和调整整个师资队伍的结构分配,形成适应高职摄影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建立应用技术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更为实际的基础条件。

我国高校的摄影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应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摄影教育艺术理念、观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摄影艺术人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建利.关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2]李毅.中国摄影教育定位的思考.中国科教,2005,1.

[3]刘文.试论摄影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时代,2006,4.

[4]于峰.浅谈高校摄影的基础教育.教育导论.

[5]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

[6]肯尼思·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刘智海.基础摄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宿志刚主编.《镜间对话》——与当代摄影师、艺术理论家的对话,吉林摄影出版社.

作者:郑奕凤

画面意境中心管理论文 篇2:

论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写意花鸟画的临摹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层面,中国所占的地位可以与西方国家所占的地位相媲美。比如说,中国画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它不仅迎合了人们的审美理念,也在画中传达了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然而写意花鸟画又是中国画当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写意花鸟画以自身特有的形式传达着中国画的魅力。从而在各高校的美术教育当中,写意花鸟画的课程必将成为美术教育课堂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写意花鸟画的课程精髓,将很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画的艺术体系。想要研究各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写意花鸟画的临摹,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画以及写意花鸟画的相关概念,其次探究教学中写意花鸟画的临摹,最后对写意花鸟画的临摹进行分析。依据以上几点内容来探究教学中的写意花鸟画。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临摹;教学;中国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大写意花鸟画临摹教学中关于“传承性”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WGL—045]

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写意花鸟画属于重要部分,但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审美理念有偏差,往往将一些粗俗的和肤浅的中国画作品作为模仿的对象。为了避免这些弊端,就必须通过临摹教学,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对中国画作品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并在其中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基础知识以及体会中国名画的特色风格。教学内容围绕的中心思想是传达中国画的写意思想,在画中渗透人的精神节操。设立中心思想,有效避免了在教学内容中出现偏离教学情况。

一、中国画以及写意花鸟画的相关概念

(一)中国画的相关概念

中国画是指按照中国特有的笔墨材料制成的一种绘画作品,相对于其它各地方绘画而言,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比如说与西方的绘画作品比较,在使用的色彩和画笔以及勾勒的线条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画不仅包括山水画和人物画,也包括了花鸟画等,在对象的划分上,与外国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画的绘画者,应用中国特有的工具,比如说笔、墨、纸、砚,来勾勒中国画当中的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在其间运用写意画、工笔画和兼工带写画的手法以及在中国画的构思过程中,都以立意为先为主要目的。中国画的绘画者凭借这些特有的方法、工具、构思以及技术来精妙地描绘各种作品,制作出一幅又一幅的传神佳作,给予观望者视觉上强大的冲击力,让观望者不自觉地投入到对中国画的喜爱之中。

(二)写意花鸟画的相关概念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种,中国花鸟画不是简单地描绘花鸟,而是將动植物的生活状况和情感连接起来,将其凝聚到作品之中,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善美,渗透自己的闲情逸致和精神追求,从而在花鸟画的绘画过程中,大多采用写意花鸟画的形式表现。在中国画当中,花鸟画相对于山水画以及人物画而言,比山水画和人物画更加细致和形象丰富。在勾勒花鸟画之中,善于强调主体,描绘细节,传达作者思想情感,从而制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更加细致和想象丰富的特点。花鸟画当中有山水画以及人物画所不能完成的功效,花鸟画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情趣,并能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从而在高校美术教育课堂中,将写意花鸟画作为美术课的重要学习对象那是必然的形式。

(三)中国画与写意花鸟画之间的关系

首先,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画当中的一种重要艺术体,凭借自身魅力的形体传扬中国画的艺术色彩,为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而表现出写意花鸟画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想要作一幅优秀的写意花鸟画,不仅仅要求其描绘的物体形象生动,还要求作画者基本功扎实,在绘画基本功上,必须掌握笔墨、构图和造型的基本功。由于中国与外国的使用工具不同,所以中国必须掌握好自己的使用工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中国画大多使用笔墨,在写意花鸟画中得到重要凸显,花鸟画十分注重笔墨的形态、轻重和长短等,从而表现出,写意花鸟画与中国画的使用工具是相同的。最后,在著名的八大山人花鸟画中凸显出了创作者的创作精神,打破了中国画传统的审美观念,为中国画带来了创新元素,开辟了新的领域。

二、对教学中写意花鸟画的分析

(一)高校美术课程中写意花鸟画的现状

在各高校美术教育课堂中,写意花鸟画已经被纳入到重点教学范围之中。教育者想要学生学习写意花鸟画,必须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提升基本理论基础,最后在临摹当中提升创作能力,并将对写意花鸟画的临摹作为重要讲解部分。对写意花鸟画的临摹,有益于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内容,以及对笔法灵活运用,最终有益于学生自身创作写意花鸟画。在美术教学临摹课堂之中,教师指导学生范画、读画以及在其中渗透讲解基本知识,为学画者建立夯实基础。大体上来说,的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大致上能让学生领悟写意花鸟画的基本知识,但学生大多在临摹过程中,对物品采集得似是而非就进行临摹,最终的临摹结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二)教学的几个阶段

在临摹期间,教学者首要的是教学生选择如何范画。范画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在范画选择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画面意境深秀、综合传统观念和创新观念、符合当代人审美观念的作品。其次是读画,让学生在对范画观察和赏析的过程中学习构思和方法,最终在自身作画中得到应用。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对写意花鸟画的临摹,在此之前,已经对临摹的施行做好了基础。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在其中掌握笔和色的运用。不同的笔法体现出不同的质感,同样,不同的色体现出的形象也是大为不同的。老师需要在其间指导,并作出用笔和上色的示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最后指导改进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在高校美术课堂之中,通过以上几个阶段来实现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写意花鸟画的基础知识,并培养相应的人才。

(三)写意花鸟画的影响因素

首先,由于学习临摹过程是学习写意花鸟画的重要阶段,而范画作为临摹的首要阶段,选择的范画的质量的好坏,将影响着学生的基础知识。选择一幅好的范画,将带动学生学习其中的精髓,让其有较好的构图和色彩运用的思维方式。其次,由于不同的笔法产生的效果不同,它决定着线条的质量和走向。至于转折和飞白等笔法基本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如果不能对笔法灵活运用,将无法完成对作品的临摹,因为笔法基本功严重影响着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最后,由于笔与用色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所以仅仅有笔的基本功是不够的,还要学会用色。在用色时避免与美术中的水粉画的应用技法混淆,灵活掌握用色的方法和忌讳。以上几点因素影响着写意花鸟画的制作成效,在写意花鸟画的制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上几个因素。

三、对写意花鸟画的临摹的分析

(一)临摹的前期的分析

在临摹的前期阶段,学生主要是选择范画。选择一些具有经典意义的大师的作品,比如说可以选择像齐白石以及八大山人等人的范本。尽量选择一些靠近现代的作品,可以有效避免落后于当今时代的倾向。选择的范本时尽量选择一些通俗性的物品,不要选一些难度过于高的物品,否则在读画过程中很难了解其中的深意。其中在选择范画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在意画的构图形式。在临摹的前期阶段,主要体现了对范画的重复选择,只要选择的范画范本融洽,就有利于学生在读画阶段的运用。期间没有过多的艺术含量,只需选择恰当的范畫即可。其次,在读画过程中对范画进行赏析和分析,了解其中的构思和方法。

(二)临摹的后期的分析

在临摹的后期阶段,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并对范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学生在这一阶段的重心往往会放在线条、墨以及上色上,然后无形之中忽略了之前的基本方法,最终造成二者的严重脱离,制作出知识运用混乱的写意花鸟图。在临摹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对笔和色协调配合,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三种因素缺一不可,实践过程中,则体现的是对三种因素的巧妙运用。由于智者多变,所以在创造过程中需要加入许多创作因素,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效果,避免千人一面的效果。

(三)对解决临摹阶段弊端的方法分析

想要解决临摹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施行。首先,教育者需要采取由浅到深的方法来教育绘画者,让绘画者逐步吸取前辈的经验。其次,在学生选择范图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提出指导建议,避免学生选择不合理或者无意义的范图。然后,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加强学生在基础技术上的运用,并在学生忽略画势的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避免学生将重心全部放在线条、墨以及上色上,忽略基本方法。在其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避免学生草率地对物象进行临摹,造成浪费时间却创作没有意义的作品的现象。

四、结语

在高校的中国画教学课堂之中,老师对学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指导学生掌握和领悟中国画的内涵,最终创造出优秀的写意花鸟画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急于求成,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到深的指导。为学生的实践阶段打下一系列的必要基础,才能促进学生的绘画发展,最终传承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许栋.当今写意花鸟画的创新[J].艺海,2011,(07).

[2]吴猛.写意花鸟画“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境界[J].大家,2011,(15).

[3]范楚月.王瑜聪.浅析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及技法变化[J].大众文艺,2011,(15).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王晓东

画面意境中心管理论文 篇3:

“汉舞”:汉服运动语境下的载体

一、什么是“汉舞”

“汉舞”一词,伴随着汉服运动的进展,开始频繁地见诸互联网上的某些汉服网站,同时,也每每出现在汉服社团的户外“雅集”活动的节目单上。但“汉舞”作为一个新词,尚未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究竟何为“汉舞”?“汉舞”在中国社会的某些局部的文化空间里悄然流行的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很值得研究者深思的一个新问题。

据北京汉服协会杨娜介绍,“汉舞”最早可能是始于2005年10月,在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于北京举行之际,北京网友“小狐仙”穿汉服跳了一段后来被称之为“汉舞”的舞蹈,相关视频随后在网络上流传,受到汉服同袍们的追捧。于是,随后在全国各地的汉服“雅集”活动中,穿汉服表演“汉舞”,便成为一项常规或保留节目了。

此种“汉舞”的起源和命名,与其说它是固有或传统的,不如说它是当代汉服爱好者的一种新的文化创造,则要更加符合实际。“汉舞”,按照相关网站,例如,百度贴吧的“汉舞吧”的讨论和某些致力于“汉舞”复兴事业之人士的说明,就是汉族的传统舞蹈。这个概念,大体上包括中国古典舞蹈(例如:汉唐时期的古典舞蹈,或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教研室的研究对象)和汉族民间舞蹈(例如:全国各地的秧歌舞、狮子舞、龙灯舞、花鼓、花灯舞等)。不过,在有关“汉舞”的言说中,古典舞则要比民间舞更受重视,甚或认为只有古典舞才是真正的“汉舞”。

在汉服背景的语境下,“汉舞”是一个相对于少数民族舞蹈而言的概念。中国少数民族均能歌善舞,相对而言,公众就有一种印象:似乎汉族就不够能歌善舞。借用某位网友的话就是,“一个没有舞蹈的民族注定不会快乐”,因此,这成为一个令汉服爱好者耿耿于怀的缺憾。汉族果真是不能歌善舞吗?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但假定这个命题成立,那么,汉族何以不善歌舞,则是有多种解释,例如,有人以为这是因为儒教的浸润,使得汉族逐渐失去了能歌善舞的能力;但在汉服运动和“汉舞”复兴的言说中,“汉舞”的谱系或者流脉,是被异姓王朝的摧残所斩断的。“汉舞”爱好者对于“汉舞”消亡之原因的解释,和汉服爱好者对汉服消亡之原因的解释如出一辙。这是一个悲情式的解释,同时,也是对当今中国舞蹈界和文化界状况的不满。

在“汉舞爱好者”们看来,当下的国家盛典(例如,春节联欢晚会等),往往是以少数民族舞蹈和外来舞蹈作为主要的演出节目,而汉族的舞蹈则退居其次,甚或没有。例如,在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中,选手们热衷于采用“民族舞蹈”和“民族服饰”来展示自己,但他们这些汉人却无一例外地是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和表演少数民族舞蹈,他们中间居然没有任何人能够想起穿汉服,跳“汉家乐舞”。甚至在庆祝汉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时,历年的“春晚”也是以少数民族歌舞为主打。如果把“汉舞”解释为主要就是古典舞而无视或忽视当代汉族的“民间舞”的话,那个曾经“飘逸雅致、神魂激荡”的“汉舞”似乎确实是已经失传了。

由于“汉舞”的理念和表述,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丰富性而对称的,它被用以突显汉族舞蹈文化的缺失,以及爱好者们对于此种现状的愤愤不平。因此,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一个汉服运动创造出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中国历史上那些一股而言无法确认为某少数民族或某边裔方国之舞蹈,皆可以算作“汉舞”;在当代中国,除了少数民族舞蹈和外来舞蹈,“剩下”的便是汉族舞蹈。眼下,正是在上述逻辑和理念之下,“汉舞”爱好者讲述的中国舞蹈史,正在不断地有新的表述。

中国古典舞蹈起源甚早,它发轫于先秦,大成于两汉,鼎盛于唐宋。中国古典舞蹈以宫廷舞为基本形式,而宫廷舞蹈除了专供皇亲国戚们消遣之外,基本上也是为政治权力所用。古代王朝非常重视歌舞,除了歌舞升平,歌功颂德,还因为它是古代政治形态之“仪式政治”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典舞是美化皇权、形塑“天下”意识形态的基本手段。大约在两宋时期,世俗化和市场化一定程度的发展,曾促使民间舞蹈异军突起,诸如“村田乐”、“社火”、“旱龙船”、“竹马舞”、“狮子舞”、“腰鼓”、“踏歌”等,可谓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并且有很多均为后世所继承。其中即兴随意、自娱自乐的“踏歌”,尤为汉服爱好者所推崇。

二、典型的“汉舞”:踏歌

中国古典舞蹈的最重要的风格特点是飘逸如行云流水,这和汉服爱好者对于汉服的想象、追求和建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典舞蹈的节奏,一般是比较舒缓,这和民间舞蹈经常以锣鼓伴奏的强劲节律有所不同;古典舞蹈的舞步、舞姿和舞蹈语汇,通常是以“云”、“气”为最高审美意象。作为大干宇宙之精粹的“气”流转周回,循环而又无常,这便成就为“云”的形态,以飘逸为美感。古典舞蹈对舞者的手足和腰身的约束和设计,主要是以袖手、束腰、舞步轻盈为大方向。所谓舞袖如轻云蔽月,舞腰则云气欲生,舞步便回旋有凌云之志。中国古典舞学者孙颖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对汉族传统文化的挖掘,编排出当代古典舞《踏歌》等舞蹈,由于优雅的舞姿展示了汉服的飘逸美感,以及舞蹈动作相对易学,受到了汉舞爱好者热烈追捧,并模仿学习。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刘歆在《西京杂记》记道:“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踏歌能够应用的场合非常普遍,各种场合都可以随时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为节,起舞踏唱。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如唐朝的“踏谣娘”舞蹈。宋《宣和书谱》记:“南方风俗,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婆月夜中,最为盛集。”王安石在《秋兴有感》中写下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踏歌》是在群舞的整齐划一动作中体现韵律感,孙颖认为,此舞最美之处应是动作转换过程中刹那间的重心失控之时。其次,《踏歌》从“顺”中寻找韵味,动作虽然顺手顺脚,却依然遵循着“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轨迹,依然运用着“提、沉、冲、靠”的动作元素。再次,《踏歌》对脚下步法处理新颖,弥补了既往古典舞舞姿丰富而舞步贫乏的不足;呼吸深浅的控制、幅度大小的把握以及重心的闪动、变化都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孙颖先生通过《踏歌》等一系列中国古典舞蹈剧目,创建了古典舞蹈民族体系学派,形成世界上惟我独有的形式和风格。

但致力于“汉舞”复兴爱好者们的目标,则是要创作出优美、明快的“汉家乐舞”,所以,复兴“汉舞”的思想,同样具有追求汉文化之“纯粹性”、“原初性”的意味。然而,即便汉唐时代的乐舞,其实是以“由四方裔乐而华夏遗声的民族交融”为基本特点的,可它依然能够被视为是“汉家乐舞”,这也就意味着和汉服的建构性一样,“汉舞”也是当代人的发现与发明。因此,在笔者看来,汉服和“汉舞”范畴,均是对汉民族这一巨型集团的文化表象的解释,大家热衷于这一类表象的实践,致力于建构文化而乐此不疲。“汉舞”复兴的实践,也是以互联网为中心而渐形成气候的。爱好者们在网络上交流和积累有关“汉舞”的知识,也就各种具体的“汉舞”活动动态交换信息。例如,分享有关“汉舞”教学的视频,调剂汉服“雅集”活动用于“汉舞”的道具(例如,用于为“长绸舞”增加飘逸感的红绸之类),交流各种比较简单、好学的“汉舞”(例如,踏歌)的心得等等。汉服“雅集”活动中的“汉舞”,似乎都不需要特别高难的动作,因此,组织者常号召有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

三、“汉舞”的展演秀

我们从互联网上看到,汉舞爱好者具有明显的精英意识,她们所创作的“汉舞”从曲目的选择到动作的编排,都极具汉文化元素。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汉服同好,利用“汉舞”这种表演形式,“积极参与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主导的多种话语及相关活动,努力使汉服不断介入社会公众的政治生活,从而突显了汉服运动的政治性”。

2014年中秋,笔者参加了北京华夏文化研习会举办的“甲午中秋汉文化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汉舞爱好者表演了独舞、群舞。网友“南月菊香、风萧萧、落尘、若水”等人,表演了群舞《冰菊物语》,其中网友“罗敷”表演的单人扇舞《卷珠帘》着汉服袄裙,手持折扇,舞曲则采用2013年《中国好歌曲》第一期节目选手霍尊谱曲的新古典歌曲《卷珠帘》,舞蹈动作编排借鉴了2001年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的中国古典舞《扇舞丹青》,在汉族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特定的日子,该舞蹈从服饰、舞曲到动作编排都强调了中国的汉族文化。

北京汉服协会筹备委员会,作为北京汉服志愿者自发组建的第一个组织,在2009年正式启动,协会成员以“振兴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华夏衣冠”的共同理想信念而走到一起,以组织汉服活动、宣传汉服文化为主要活动形式。汉服北京的汉舞研习小组,曾在2014年“七夕节”着汉服直领襦裙,表演汉舞《兰心弄巧》,这可以说是该组织汉服活动的新发展。

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挂牌成立于2011年,是受政府领导、管理和扶持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其前身“汉未央”社团作为民间自组织建立于2005年。多年来,汉未央以不断高涨的专业能力、持续规范的组织素养和始终保持的群众态度,致力于华夏民族服饰文化、礼乐文明、岁时节日、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弘扬,成为上海汉服汉文化领军组织,是中国青年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旗帜性组织。2013年6月12日,上海汉未央汉舞团参加首届上海市民舞蹈大赛决赛,表演了原创汉唐群舞《汉舞风华))。现场,身着玫红色大袖曲裾,梳着高耸的堕马髻,舞姿悠扬、裙裾翩翩的女舞者,和威武刚毅、身披铠甲、手执戟盾的武士形成鲜明对比,再伴以气势磅礴的鼓声,整支舞蹈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大开大阖,灿若云霓。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赢得了专业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跻身上海市100支优秀市民舞蹈团队的行列,并成为其中唯一的汉唐舞团队。

2014年7月6日下午,第20届人类表演学国际大会静安社群文艺演出,在静安寺下沉式广场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国内外300余名表演学爱好者前来观赏。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汉舞团应邀展演经典汉舞《相和歌》。飘逸灵动、古典雅致的“汉舞”,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与本届人类表演学国际大会主题“先锋·传统·社群”中的“传统”相呼应,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汉舞的独特魅力。

2014年7月15日,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开营式在上海隆重举行。在开营式演出上,来自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汉舞团的青年舞者为各国青少年奉献了汉舞《礼仪之邦》。长袖翩翩、飘逸灵动的舞姿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汉文化的优雅与诗意,赢得了在座观众的阵阵掌声,让青少年们感受到了古典汉文化的独特魅力。

厦门缘汉汉服、汉礼推广中心是厦门首家专研汉服、汉礼与传统民俗的机构,秉承千年华夏文明,探讨现代的中国生活方式,包括:服饰、汉礼、民俗。2014年端午节厦门缘汉汉服、汉礼推广中心参加了“联发2014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并身着汉服曲裾表演汉舞《北方有佳人》、《蝶飞花舞》、《相思明月》。

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是广州一个致力于恢复汉服的民间团体,成员都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汉服爱好者。2009年研习会“糖糖舞蹈兴趣小组”在“七夕节”表演了汉舞《桃夭》。

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汉舞组,在2014中秋晚会着汉服直领襦裙表演汉舞《芙蓉池》。

无锡汉服·花仙家族着汉服直领襦裙表演汉舞《帝女花》。

大同汉服社同袍在2012“端午节”着汉服直领襦裙表演汉舞《北方有佳人》。

咸阳汉服社同袍着汉服曲裾表演汉舞《重回汉唐》。

中国地质大学华裳汉服社自编汉舞《落花》,表演者着汉服曲裾、交领襦裙。

世界各地的华人组织也积极参与汉服运动,并在中国传统节日表演汉舞。2014年中秋加拿大多伦多礼乐汉服社汉舞表演。2014马来西亚第七届华夏生活营活动。2011加拿大温哥华多元文化节上汉服学社表演汉舞。

从上述信息可知,汉服爱好者作为小众阶层,在当代语境下需要寻求文化体系支撑,这种体系包括精神的、物质的两个方面。服饰作为物质的表象,对文化的述求更加直观,借用“汉舞”弥补汉服单纯展示的作用来建构自我的文化语境。舞蹈是一种略去了人们的声音语言,而单靠其身体动作语言构成的画面意境。而汉服更追求汉服意境的造型艺术,汉舞更能够体现人们对汉服飘逸的表达,这种演艺(精神)服饰带有强烈的功利特征。通过舞蹈动作张扬服饰所表达的文化造型符号,而符号表征的意识多于意义。汉舞自然需要汉族服装搭配,于是问题又回到汉服。和汉服运动一样,致力于复兴“汉舞”的努力,无疑也是一些文化建构实践的行为,唯此类实践与汉服,亦即所谓“正统”的汉民族服饰的理念互为表里。换言之,跳“汉舞”就应该穿汉服。

由于复兴“汉舞”的实践是从汉服运动派生的,是在汉服运动的逻辑延长线上引申的,因此,它同时也是汉服运动的一部分。汉服运动的文艺化趋势,乃是为了给汉服创造出更多地展示和登场的机会,于是,“汉舞”在汉服“雅集”活动中便成为“汉服秀”的一种机制。逐渐地,爱好者们中间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致力于对当下那些可被称为“汉舞”的舞蹈服装进行纠错,这就牵涉到“汉舞”的服装形制等非常专业性的问题;二是暂时对“汉舞”的服装问题不做苛责,而集中关注“汉舞”本身的相关问题,诸如“汉舞”的历史传统、舞风特点、眼下复兴“汉舞”之复原作品的得失等等。由此可知,从作为亚文化的汉服运动中,正在分化出一个叫做“汉舞”的舞蹈亚文化。

“汉舞”这种当代中国的舞蹈亚文化现象,非常值得我们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去做深入、持续的调查研究。

作者:李宏复

上一篇:小抄写员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粮食土地流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