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关系密切,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促进就业是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要]近年来,体育院校的就业率渐低,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查找原因,探索应对的策略对体育院校自身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王豪杰,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卢进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体育专业的规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体育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大增。但由于体育院校毕业生自身条件、专业局限性较大,再加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体育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综合类院校及理工类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令人担忧。

二、影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因素分析

造成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客观因素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吸纳力下降。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轨阶段,传统主渠道吸纳毕业生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近些年政府机构精简、企事业单位改制、缩编等使主渠道吸纳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数有限,体育专业毕业生传统社会需求岗位减少。另外,随着形势发展,非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参与到体育相关单位部门竞聘,岗位竞争更加激烈,势必造成体育人才就业市场的萎缩。

2.就业指导体制与就业制度不适应。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在这种体制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教育部取消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之后,体育毕业生全部面向人才市场,通过就业市场实现就业。很多体育院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体制,就业指导不规范,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就业指导课程不被重视,师资多为兼职,且结构和比例不够合理,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没有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与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势必造成就业指导体制与国家的就业机制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不充分。

3.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所需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在不断扩大,只满足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由于体育院校教学体制改革速度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体育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很多体育院校还是只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三种主导专业,依然把培养目标主要定格在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健身指导员等体育教育人才,没能很好地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背离的局面。

4. 培养层次相对较低。由于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尽合理,毕业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考取研究生的概率较低,导致毕业生学历相对较低。但近几年,由于买方市场地位的转变,部分用人单位不考虑用人实际,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如:高校受国家评估的影响,出现了新增岗位学位要求必须是硕士生以上;部分公办中学甚至也打出了体育教师学历要求硕士生等现象。沿海一些普通中学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本科学历,且有一定教学经验,这就和体育院校的培养层次产生了差异。

(二)个体因素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我国目前的体育发展趋势,决定了需要知识结构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复合型人才。但体育类考生除了专项技能比较突出外,入校的“门槛”是比较低的,有些学生入校后不重视各种知识的学习,造成知识结构单一,走上工作岗位多项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例如计算机、外语能力、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自控能力、写作及表达能力等,从而造成在综合素质方面与非体育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2.就业观念落后。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体育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交通、住房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毕业后都想留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这些地区和行业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3.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变化不关心,对职业目标很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很好结合,有意识地为将来的发展作准备。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应从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从低年级了解自我,到高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不能对自己作出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实力、兴趣和相关工作岗位的关系,并依此作出职业规划。

4.择业能力水平相对不高。由于体育生的文化等综合素质缺乏竞争优势,或者未能通过英语、普通话和计算机等考级,难免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在择业时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优势。

三、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解决对策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从目前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来分析,要摆脱“就业难”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限制办学规模

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的体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体育院校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

伴随着体育事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体育院校应坚持大体育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课程和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力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就业。如:为社区群众体育服务的社区体育方向,为人们健身娱乐服务的健身休闲方向等,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

(三)挖掘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的追求逐渐向提高生活质量、崇尚身体健康方面转移,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行业等发展较快。据有关职能部门的调查,全国除西部部分贫困边远地区外,每个县级以上的城市里都有健身娱乐、运动休闲经营场所。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新时尚,体育运动消费与运动系列产品消费也在逐年提高。这不但拉动了经济发展,同时,在体育产业与体育经营方面也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学校应及时捕捉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挖掘就业空间,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提高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这就要求体育院校一方面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文化环境的熏陶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要增加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潮流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一方面,尽力去和一些用人单位合作,不断地为毕业生寻找实习和见习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力求让学生取得如中高级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从而成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五)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应该把它纳入高等教育整体教育之中,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入学教育、适应教育、职业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结合起来。就业指导教师要和他们保持联系,及时发现、解决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事情。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教育和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主动寻求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把握就业机会,务实就业。

(六)毕业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是目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毕业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一是从“精英学子”到 “普通员工”的转变。要增强继续接受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努力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心态,适应工作环境;二是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创业的转变。不但要有就业的紧迫感,而且要有就业目标,要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要积极主动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三是从一次就业定终生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择业方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不能盲目自大。四是转变非行政、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去的就业观。专业对口、职业稳定是多数毕业生的工作理想;但社会需求的现实和僧多粥少的局面,又要求体育毕业生不能再只走独木桥。要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急需体育人才的地方去。

总之,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有加强教育,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才能逐步摆脱,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陈晓星.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4).

[4]张智颖,等.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J].体育学刊,2005,(6).

作者:王豪杰,卢进伟

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浅析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对大学生 就业能力培养的渗透

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关系密切,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促进就业是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通过对河北地区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新诉求的调研,围绕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的开展,针对当前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服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使思政课更加贴近体育专业学生,在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的同时,多管齐下,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要在全社会实施全民健身行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鲜明指出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的重视,无疑给专业体育院校带来了福音,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20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874万余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人,在当前国内外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体育院校相较于其他综合类院校思政课基础薄弱,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薄弱、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兴趣等问题。针对体育院校面对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效果隐性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同时,更应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用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当前河北地区体育院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基本结构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同时由于受到资金、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体育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未能有效的与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有机结合,进而也不能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實践教学。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初步的感知社会、应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基础性平台。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在形式上更具多样性,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有专题讲座、经典阅读、爱国故事重现课堂、观看记录影像等方式;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有寒暑假社会调查及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过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巩固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和水平、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等,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 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关联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理论实践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支持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动员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参军入伍等。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艰难,尤其需要重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质的塑造,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用知识,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同时,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特长服务社会。同时,当前的就业模式为“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就业和公平竞争平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和能力等各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非专业技能因素方面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且体现在各类招聘的笔试、面试等各个环节之中,而这恰恰是体育专业学生所亟需提高的方面,因此,体育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更应该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实践内容和方式方法,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体现出课程育人、思政育人、过程育人。

3 体育院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可行性路径探究

通过调查,体育院校学生对思政课在培养自身就业能力方面期望值较高,绝大多数学生明晰大学阶段“有必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当实际工作机会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冲突时,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在回答“你希望思政课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所帮助”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同样票数排名并列第一,“更好的认识社会”和“促进人际交往”名列二、三。体育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提出了较高要求,面对就业两难选择,需要思政课进一步加强引导。思政课要主动担起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素质的重任。体育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1 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广泛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

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不仅仅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丰富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问题。作为高校而言,体育院校需切实做到重专业技能轻人文教育的教学理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努力发掘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日常训练、竞赛和就业工作等方面的切入点,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重要功能;作为思政课教研组方面,应多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联性的教学研讨,通过举办专家讲座、问题调研、教学反思等活动,使思政课教师深刻领会实践教学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3.2 创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场所和机会

体育院校要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使之能够真正做到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基本素养的手段,首先应积极创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提供更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可结合学生专业特征,组织学生前往沧州、保定等地,调研本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或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等;同时,可以依托体育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学生较多的情况,和本专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进行对接,在學习成功做法的同时,积累社会经验,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定位,同时树立服务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活动,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创业基地相结合,学校提供创业场馆和资金支持,学生设计创业计划,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积累创业经验,加深对专业技能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依据学生专业特长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良性互动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应该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密切结合,使学生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又能够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例如河北某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系每年开展的“体育+健康”——“体育送下乡,运动促健康”志愿公益活动,在活动中组织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为社区居民进行人体成分、血压、血糖、骨密度、精神压力、糖尿病风险等各项身体检测、进行养生功法的教授和指导等。活动本身属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但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运动医学等知识服务社会,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因此,把学生所学专业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不仅能实现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共同提升,进而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实践层面的帮助。

3.4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创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的硬软件教学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这就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以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体育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支持,但体育院校因办学经费有限,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针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相对紧张的现状,体育院校可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可以共同筹集资金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可以依托校外场所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立尽可能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促进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情,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夯实实践基础,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不仅仅是一门思政课,更是一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课程。

4 结语

当前,体育院校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开始重视自身实践能力与思想品质的塑造。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逐渐重视实践教学,但当前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程度需要进一步加深、夯实。只有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体育专业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1.河北体育学院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JYZHD04。2.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体育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GJJG379。

(作者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作者:周德胜 苏凤兰 王滨 魏汉琴 孔宁宁 闫琨然

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摘 要: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大学生业就一直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又增加了新的挑战,就业变得更加困难。简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新要求,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基金项目:2017年度校级人文社科课题“供给侧视域下95后‘慢就业’现象研究及对策分析”(5180002193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一直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需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优化,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1]。因此,企业需要引入大量優秀人才,满足企业升级的需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保证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要输出机构,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忽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出现困难。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困难,企业单位在招聘中找不到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人才供给的有效性。

1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匮乏

普通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让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中比其他人员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大学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或者生活中遇见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在大学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普遍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感受不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校中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导致在考试中经常挂科,补考成为常态,因此,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非常弱。大学生走出校门在求职过程中就能深刻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当招聘者让学生用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无法进行专业分析,因为其在校没有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导致求职过程中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胜任企业的工作,因此,大学生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

1.2 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让自己的工作变得简单、轻松,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愉快。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学校的学生会和社团没有兴趣,更加热衷于电子游戏竞技,不重视人际交往。很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只局限在自己的宿舍,不积极主动地融入社团与他人进行交往,经常回避与他人主动交往,不熟悉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的内向和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内心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但是不知道如何去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注意言语的表达,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会对未来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2]。

1.3 实践训练环节薄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随着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够立刻在企业展开工作。现在高校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导致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无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大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 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新要求

2.1 提升大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

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也随之降低。大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强大的就业能力,拥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技能,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

2.2 学校要加强对人才需求侧的分析

在供给侧改革的视域下,学校的供给侧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侧,导致人才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但是,高校的人才教育模式没有从市场需求侧来考虑,使得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要。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调节人才市场供需平衡,需要充分考虑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4]。高校可以通过改变目前的教学内容,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为人力资源市场增加有效的供给,达到供需平衡。

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以学习为主,注重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大学生在学校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要认真对待大学的每一节课,按照讲师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完成自己的必修课程,选修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学生还要多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跃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对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定位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职业规划,大学生可以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并且为之努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要制定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目前所欠缺的能力,制定自己专业课的学习计划,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学生要正确地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理想,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清晰的定位,这样制作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要时刻做好就业准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5]。

3.3 要積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就业经验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有利于明确就业目标。大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6]。可以通过参加教授组织的实验课题,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科学实验中去,可以有效地检验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高校中有众多的学生社团,大学生可以积极地参加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学生可以策划社团活动,参加学校志愿者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管理能力,还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走向社会,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兼职工作,感受工作的过程,积累就业经验,为以后的求职就业做好准备。

3.4 高校要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

就业指导也是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求职素养。在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学校就业指导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学校会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让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形成大学生就业素养。大学生在校学习一年,会对自身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应聘能力和求职技巧的培养。当大学生处在毕业学期,学校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交流沟通了解问题,缓解学生的压力。学校的老师要指导学生面试的技巧和方法。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招聘管理者到学校给大学生讲解企业招聘的要求、面试和笔试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大学生招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7]。

3.5 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可以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训,学习企业的基础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增加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8]。

4 结语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能力不足,学校的供给侧与企业的需求侧存在矛盾。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国家需要完善就业机构,加强就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协调供给侧的平衡。同时,大学生也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最终达到人职匹配。

[参考文献]

[1] 孙保营.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当代经济,2019,23(1):146-151.

[2] 孙月红.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商情,2019,21(18):242,244.

[3] 范莉莉.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某高校听力残疾大学生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100-109.

[4] 吴宇梦,丘晓静,徐超.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1(3):9-11.

[5] 曾秀兰.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政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6,14(9):52-56.

[6] 张阳.阶层固化背景下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8(9):40-45.

[7] 王卫英.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增强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青年时代,2018,31(7):209-210.

[8] 朱舒晴.“互联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12(2):123-124.

Study on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Xie Meng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 213164, China)

Key words:supply-side reform;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untermeasures

作者:谢梦

上一篇:饭店非价格竞争营销论文下一篇:观察记录下幼儿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