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是推进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有效切入点;分析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描述当前的典型设计、揭示技术应用本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结构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篇1:

浅谈班主任在课堂教学结构管理中的奖惩策略

摘 要: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中为教师呈现出了新的教学观,其强调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性。教师在此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于陌生的课堂教学结构难免会让教师和学生变得手足无措,这时就需要班主任来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管理。围绕班主任在课堂教学结构管理中所实施的奖惩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奖惩策略;课堂教学结构管理;班主任

班主任在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会不约而同地采用奖惩方法这一教育手段,但不同的班主任所取得的管理效果是不同的。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奖惩制度制定得不合理和落实得不到位。因而笔者必须从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注重奖惩制度的落实和关注奖惩制度的后续三方面来进行深入钻研,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指的规矩也就是制度,由此可见制度的重要性。有了制度的约束,人们所有的行为才不会陷入混乱。因此班主任实施的奖惩策略中,科学的奖惩制度是基础性的存在。班主任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有教师和学生两者,因而他们在制定奖惩制度时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

1.对教师所制定的奖惩制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掌控者,他们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的转变让教师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他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研究。这时班主任针对教师所制定的奖惩制度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包含进去。例如:班主任会定期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其中成绩优秀的教师可以得到奖励,成绩较差的教师则会得到惩罚。再例如:班主任会不时地组织班级里其他任课教师去进行听课活动,并对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课堂氛围到教师所发挥的引导作用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都可以列入评价的范畴之中。班主任会结合其他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

2.对学生所指定的奖惩制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处于上位者的层级,他们的表现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也因此无法在一堂45分钟的课堂中集中注意力。这时班主任就需要为学生量身打造奖惩制度,从而让他们在制度的约束中可以帮助教师将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列入奖惩制度的内容中。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时扣一分;在课堂上与他人说闲话时扣一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加一分;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加一分等。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最低和最高两个分数限制,并且每个星期都对学生进行分数的统计。当超过最高限制的,教师就可以进行奖励,没有达到最低限制的,教师则需要进行惩罚。

二、注重奖惩制度的落实

班主任所制定的奖惩制度如果没有落实到位,奖惩制度也就会无法起到约束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它的存在也就毫无意义。而班主任在落实奖惩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及时执行

在奖惩制度的落实中,时效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班主任不管是对其他教师或者学生进行奖励还是惩罚,都需要“趁热打铁”,而不是“拖泥带水”。前者会让受奖励的教师或者学生干劲十足,让受惩罚的教师或者学生及时止损;后者则会让受奖励的教师或者学生热情尽失,让受惩罚的教师或者学生失去改正的最佳时机。

2.专人负责

班级管理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程,班主任也因此并不能及时地将奖惩制度落实到位。这时班主任就需要采取專人负责制度,通过将奖惩制度的落实具体到人,既可以减轻自己的管理压力,还可以保证奖惩制度的及时落实。例如:班主任在落实奖惩制度时,就可以让一名班干部去负责记录学生的扣分情况和加分情况,让另一名班干部通过记录去落实每周的奖惩制度。

三、关注后续发展

当班主任对其他教师或者学生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之后,他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管理工作并没有结束,还需要对后续的发展进行关注。这一点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的。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性格特点中的不稳定因素会导致很多现象的发生。或许接受奖励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就会骄傲自满,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又或许接受惩罚的学生无法彻底改正自己的行为,他们在约束一段时间后就会故态复萌。因此班主任必须对学生奖惩的后续加以关注,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作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教育。当学生一直保持优秀的表现时,班主任就可以接着对学生进行奖励;而当学生彻底改正错误时,班主任也需要对其进行奖励。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想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适应改革后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得他们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有效地进行,就必须充分发挥奖惩策略的作用。班主任不仅要为其他教师和学生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还需要进行奖惩制度的有效落实,并且重视学生的后续发展。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云.浅析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J].中华少年,2017(11):238.

[2]柯燕枝.新课标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结构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7(7):61-62.

作者:范梅斐

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篇2:

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摘 要] 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是推进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有效切入点;分析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描述当前的典型设计、揭示技术应用本质。文章以16个智慧教室环境下的优秀教学课例为分析对象,采用视频分析法,微观分析教学活动系统要素,中观分析教学方法结构序列,从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学生—技术”关系、“教师—学生—内容”特征、教学方法结构序列四个方面呈现可供实践参考的设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教学媒体在创建高低教学结构上各具优势,而技术在低结构教学实施中更能凸显其应用价值;面向真实情境的概念应用知识适用于低结构实施;不同的学科及课型中教学结构序列存在着差异,强调课堂生成的低结构教学实施成为智慧教室环境下高效课堂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 智慧教室; 教学结构; 结构序列; 视频分析

[作者简介] 管珏琪(1986—),女,江苏常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的研究。E-mail:guanjueqi2008@126.com。

一、引 言

美国教育部在2010年《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指出,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需要利用技术支持根本的结构性变革[1];我国教育部今年四月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强调,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架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是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核心内容。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去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从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伟目标[2]。

智慧教室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及时深度互动的新型教室”[3],是探索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实践智慧教育的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Newhouse认为,技术会影响到教室环境内发生的各种交互行为[4],智慧教室中学生不仅仅是从环境中汲取资源和服务,而是与环境进行良好的互动。已有研究表明,Laptop项目增加了学生使用技术的频率和广度;增加了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和基于问题的学习[5];较之简易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为导”的互动行为和以“学生为主”的互动行为比例接近1:1[6];智慧教室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7]。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结构的研究是教育技术理论建构的原点[8],本研究将在智慧教室环境教学应用研究基础上,分析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窥探技术在教学结构变革中的作用,提炼技术增强的教学结构的典型设计,丰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结构的研究。

二、技术发展与教学结构变革

(一)技术发展对教学结构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已阐明任何事物都是有结构的,教育教学这一复杂系统亦具有结构性。“结构”是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方式[9];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10]。系统具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教学结构涉及的两个主要问题。对于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已有研究基于着眼点的不同,还存在着“三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等观点;对于要素之间的关系,已有理论和实践讨论的焦点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的不同看法或师生行为表现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构,如“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主导—主体型”。完整的课堂教学表现为一定的教学活动进程,教学结构即教学过程的结构;而在研究教学过程时,人们会指向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不同层级,以此理解教学结构时,教学结构表现出层级性:在宏观层面体现为教学模式的结构,在中观层面体现为教学策略、方法和活动的结构,而在微观层面则体现为各个教学要素的结构[11]。

“变革”是指事物(多指社会制度)本质发生改变的活动及其结果[12];“变革”预示着对现有状况的一种改变,是旧的逝去和新的降生。教学结构变革是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的實质,改变原本知识单向传输的师生行为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当下及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教学结构最为本质的变革。以往教育改革实践中,技术的作用影响着教学系统要素种类、要素数量、要素比例、要素联结方式的变化[11],进而影响着教学结构的发展,促进教学结构变革。(1)要素种类的变化。文字、印刷术的出现推动教材的产生,实现教学结构由教师和学生的“二要素”向教师、学生、教材的“三要素”变革;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教学媒体”成为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表现为“四要素”的联系与作用。(2)要素数量的变化。改变系统要素数量而转变结构,典型的是网络教育、MOOC等通过学生数量规模化而实现的教学创新。技术的发展、知识开放与共享理念催生出各类在线课程形态。虚拟学校通过网络为各阶段学生提供相应课程,MOOC则是一类在线、开放、支持大规模人数参与的新型课程模式,两者消融时空界限,呈现一种开放的在线学习结构,对教育广度有着深刻影响。(3)要素比例的变化。改变系统诸要素在系统中的比重,“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主导—主体型”三类不同的教学结构凸显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同。“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这一经典五步教学法长期存在,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日益受到发现式学习的影响和冲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凸显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突破以知识为中心的设计,却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对个性、优质、创新的教育需求,“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结合两者优势,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4)要素间联结方式的变化。媒体资源辅助教师展示讲解、学习终端及数字资源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不同技术及其与学习活动的整合深度形成不同的教学系统要素间的联结与作用,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构。此外,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将课堂教学主结构由讲解、练习、评阅发展为自学、测练、研学,表现为教学方法结构及其联结方式转变所带来的教育改革实践。

(二)教学结构变革的动因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变革来自两种动因,一是行动系统间信息或能量交换的过量,进而改变了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信息和能量的输出;二是来自信息或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系统内部或外部结构的重新调整[13]。前者可以视为一种理念引领以谋求变革的思路,后者则是问题驱动顺应变革的姿态。

1. 理念引领以谋求教学结构变革

教育理念是建立于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远见卓识”[14],为事物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以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与现有教学结构的冲突将促使人们主动寻求教学结构的变革,通过调整教学结构各构成部分逐步实现教学系统内部及与其他系统之间信息和能量的平衡。这种变革的结果是构建适宜的教学结构,并由教学结构变革来推进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如实现公平、均衡、开放的教育体系结构,高效、民主、和谐的治理结构,便捷、丰富、适需的服务结构,促成蕴含教育理念的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 问题驱动教学结构变革

社会学领域,结构功能主义者将“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主张从事物的“结构”出发探讨事物的“功能”。结构决定功能,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优化结构就会产生最佳功能。而功能亦反作用于结构,功能输出的不适应必将引起结构的变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个体发展将是教育的首要功能,其他一切功能(如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是“发展了的人”与社会环境作用而体现的。从古代教育到近代教育,再到现代教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需求下,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逐步凸显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寄希望于教育培养出各类紧缺人才以提高国家竞争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背景下,信息技术作用的全球经济需要更多具有先进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工作者,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面对教育功能的演进需求,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输出不适应的各方“耦合”将导致教学结构的变化,此时教学结构不寻求变革就难以产生所需的教育功能,“不满”的信号会驱动寻求变革的方向以适应当下及未来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

在智慧教育理念及当前教育发展难题双驱动力作用下,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以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有效切入点。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从教学结构层面分析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与学,有助于呈现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则,揭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本质。教学视频分析是课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下将选择16个优秀课例,分析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分析框架

Jacobson依据学生所获“指导”的不同,将教学方法的结构划分为高结构化的教学方法(以“H”表示,如教师讲座)、低結构化的教学方法(以“L”表示,如发现学习),并形成SPS(Sequencing of Pedagogical Structure)框架,区分了四类教学结构序列:高高型(HH)、高低型(HL)、低高型(LH)、低低型(LL)[15]。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新增地位特征和时序特征形成修订后的SPS框架[11],区分了11种混合学习系统的结构序列。

根据教学结构层级性,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分析将以完整课例为分析单位,以教学视频为分析对象,开展两个层面的分析:I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系统,以时间轴为主线将课堂教学进程解构为具有教学意义的活动片段,再以教学活动为单位微观描述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作用;II 分析教学结构序列,串联解构后的教学活动,参考修订后的SPS框架确定课例的教学方法结构序列,具体见表1。基于课例分析研究教学方法结构间的联结方式,将为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应用设计及教学结构研究提供相对深入的视角。

(二)分析过程

参考TMISS等视频分析基本步骤,通过样本选取、教学环节分析、教学活动编码、教学结构序列分析、结果分析的过程,完成对智慧教室环境下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1. 样本选取

研究选择的16个优秀课例来自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以及“智慧好课堂”邀请赛,具体见表2,课例内容为现场摄像记录下的课堂真实状态。课例具体包括语文(5个)、数学(5个)、英语(3个)三个学科的基础性课程以及科学探究(3个)的拓展性课程;分布于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

2. 教学环节分析

在“导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升华总结”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基础上,因学科及其课型的不同,课堂连续事件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进程。以基本环节为分析框架,通过观察课例,记录活动持续时间并概括活动主题,解构每一个课例的同时建构出案例涉及学科及其课型的教学环节。

3. 教学活动编码

以解构后的教学活动为单位,参考表1中列出的编码体系,细化描述活动中的师生角色、教学媒体及其使用主体、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程度及其指向的认知目标。

4. 教学结构序列分析

参考修订后的SPS框架,根据教学活动系统分析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的结构类型;根据教学方法持续时间所占比例确定结构的地位特征,以大写字母(H、L)表示所占权重大,小写字母(h、l)表示处于辅助地位;根据教学活动进程中不同教学方法发生的时序性确定结构的时序特征,两种教学方法同时发生用加号“+”表示,顺序发生则用箭头“→”表示,由此确定教学结构序列,完成单个课例的分析。

5. 结果分析

经上述分析,从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学生—技术”关系、“教师—学生—内容”特征、教学结构序列四个方面描述16个课例的分析结果。

(三)分析结果

1. 课堂教学环节

初步观察教学视频后,可以发现16个课例中,C1-C4为语文阅读课,C5为作文评改课;M1-M5为数学探究课;E1-E3为英语听读课;R1-R3为科学探究课,具体见表3。语文阅读课呈现课堂导入、泛读感知、精读品味、迁移训练和总结提升的教学过程,其中精读品味环节的授课时间最长,教师在该环节设计了基于资源的学习(C1)、基于电子教材的学习(C2、C3)等活动;其中C3与C4是两个课时的读写结合设计,C4主要是学生内容创作(写话练习)的过程。C5的作文评改课可归纳为教师佳文评析、学生自主/协作修改习作的过程。数学探究课是典型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表现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应用巩固、升华总结的教学过程,其中问题解决可以是多个问题的迭代过程。M1的比赛场次方案、M2 的植树方案、M3的梯形面积计算方案、M4的铺地砖方案等,均是指向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究过程。英语听读课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对话、学生自主听读、自主测试、小组对话活动为主。科学探究课是任务驱动的探究学习过程,课堂时间集中于学生的共同探究,R1中通过实验探究而得出水质变化情况,R2中设计模型、创建杯垫,R3中设计实验、预测热传递现象。

2. “教师—学生—技术”关系

编码记录了每一个教学活动中的技术使用主体及时长,统计发现,16个课例中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比例均值为49.95%。根据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具体技术的描述,教师与学生交互过程中呈现三类媒体功能:辅助教师展示讲解,支持学生体验内容、表达展示,支持学生调查研究、内容创作,不同的功能角色将产生不同的“教师—学生—技术”关系。

杜肯大学的Jones根据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技术的控制不同来分类“教师—学生—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16];映射至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三类媒体功能可以细化描述三类教学关系,具体见表4:(1)教师直接控制(以T/D表示)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及技术操作,此时技术作为媒介辅助教师向学生讲授、示范或提供交互引导,表现为高结构化的教学过程;(2)教师直接控制学习活动,学生直接控制(以S/D表示)、教师间接控制(以T/ID表示)学习内容和技术,学生通过电子教材/Flash等自主加工、协调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体现为低结构化的教学过程;(3)学生直接控制三者,教师间接控制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此时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自主/小组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创建作品,亦是低结构化的教学。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教学媒体在创建高低教学结构上各具优势;高、低结构教学中技术与教师和学生亦体现出不同的联结方式,体现了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的不同深度。

3. “教师—学生—内容”特征

16个课例解构后的教学活动中,认知目标“理解”所占比例最大。英语听读课和语文阅读课以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认知目标为主;而作文评改课、数学探究课和科学探究课则呈现出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建的高阶认知目标走向,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基础上,要求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内因分析,或针对内容完成评价,或对知识的内化通过“创建作品”进行再构建和外化表现。其中科学课与探究性活动的适配性最高,學生在探究新知过程中以教师适当引导下的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为主。

学习内容根据结构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良构领域的知识、劣构领域的知识,后者是前者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时产生的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语文阅读课中的字词理解、文本结构等内容,英语听读课中的词句理解、文本朗读等内容属于良构领域的知识,指向低阶认知目标,此时的学习往往是封闭的、预设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为讲授者,学生为知识接收者;教学过程以班级活动为主,教师控制整个活动过程,教学结果趋于封闭。数学探究课中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究、科学探究课中的实验探究都属于情境化任务,指向高阶认知目标,此时的学习是开放的、生成的,主张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反思去发现知识;教师成为帮促者,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知识的构建者;教学过程中互动主体更为丰富多元,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增多,师生共同管理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开放不确定并具有创新性。

在16个课例中,数学、科学课更多围绕劣构领域的知识展开探究式学习,采用低结构化教学方法,指向高阶认知目标;相应地,良构领域的知识更多采用高结构化教学方法,面向低阶认知目标。

4. 教学结构序列

根据教学活动进程及教学方法的结构特征、地位特征和时序特征分析,形成表5的各课例的教学结构序列。语文阅读课(除C4外)、作文评改课、英语听读课采用HL型教学结构序列设计;其中英语听读课(E1,E2,E3)中高结构化方法持续时间所占比例高于语文阅读课(C1,C2,C3),低结构化教学中仍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以“L+h”表示;C5中高、低教学方法接近同等地位,且以顺序进行。数学探究课采用LH型教学结构序列设计,先由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或内容创作,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与升华,其中高结构化方法所占时间比均低于低结构化方法,但课堂强调教师的引导与总结。科学探究课(R1,R3)连通课内、课外设计,呈现出LL型教学结构序列,低结构化教学更适合于结构不良的实验探究活动。C4是语文阅读课读写设计中写的部分,R2是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前者为LH型、后者为HL型教学结构序列,其中低结构化方法持续时间所占权重大,高结构化方法占辅助地位,两者以顺序进行。

上述分析表明,智慧教室环境下已较少出现HH型课堂,即教师讲授辅以学生练习的纯高结构化课堂形式;而学科、课型中教学结构序列也存在差异,不同结构序列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与使用范围。

四、分析结果讨论

(一)教学结构序列设计

表5呈现了智慧教室环境下不同学科课型教学结构的具体设计,为“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拓展与丰富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案例。在结构特征方面,低结构教学强调课堂生成,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适用于劣构领域知识,此时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高结构教学则是面向良构领域知识,教师基于预设通过直接任务施以教学,技术主要辅助教师展示讲解。具体教学中,如何从单纯的教材知识发展为情境的、真实的问题任务,从而低结构地实施教学,是智慧教室环境下实现学生主体性、教与学实践创新、技术应用价值三者融合统一的关键。

观察地位特征时,16个课例中高、低结构教学兼顾,总体呈现出低结构教学为主、高结构教学为辅的设计趋向。高、低结构教学的地位应根据学科及课型、学习者特征等因素确定,如科学探究课易出现与传统课堂截然相反的纯低结构化实施。但低结构实施中大都贯穿着教师的引导(多以“L+h”表示低、高结构教学同时发生),正如已有研究所表明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学生,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自主学习将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17]。

考虑时序特征,16个课例中未出现HH型结构序列,说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已不再是纯粹的高结构实施。HL型结构序列先以教师主导的师生对话为主,再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但此时的自主学习目标通常面向理解、应用、分析认知目标,重在理解词句、应用表达、体验分析内容,适用于语文阅读、英语听读课的课堂教学。LH型和LL型结构序列中学生先进行探究活动,课堂对话内容是分析推理“为何”“怎么样”“可能会”等指向高阶认知目标的问题,课堂设计留白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过程并且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两类设计适用于数学、科学探究课,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多元、更深度的互动。Jacobson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对“电流”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理解的前后测中,LH型结构序列有显著差异,而HH型结构序列无差异[15],即从低结构到高结构序列的学习效果要好于纯高结构教学。但仍需更多的实践来验证分析不同结构序列的学科适应性与有效性。

(二)技术应用价值

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存在着“慢性”特征,并未能像医疗、交通、金融那般因技术带来的便利性而被人们广为应用,原因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性只是附加价值,为学生创建良好学习体验才是核心价值。不同的“教师—学生—技术”关系对应不同的活动组织形式、教与学的行为,体现技术与学习活动不同程度的整合。技术从辅助教师展示讲解,到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技术在低结构教学实施中更能凸显其应用价值,此时的教学更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以有效引发其学习体验,实现意义建构而促成学生发展。

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性质[18],大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无法获取教师的即时反馈,课堂信息传输是单向的,此时的教学互动是低效益的;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成为信息对称的教学空间,技术的参与使得师生之间的交互反馈建立联结,教学交互呈现出即时性、个性化。以往教学中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智慧教室环境的技术丰富性及低结构教学中的技术参与性使得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建构知识或解决问题。正如对课例M1的FIAS分析显示,“学生操作技术”编码稳态格中记录的数字(270)远远高于其他编码对应的数据,表明学生使用技术学习的行为持续时间长;同时,课堂上学生语言比率(59.6%)高于教师语言比率(29.25%),学生应答与主动发言比率(24.6%)也表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多地在教师设置的开放性问题中主动发言;课堂上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例(110%)、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比例(207%)均大于1,说明教师将直接指导转变为间接方法,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宗凯.从信息化视角展望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6):5-8.

[2] 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11):76-81.

[3]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4] NEWHOUSE C P.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n instrument for computer-supported learning environment[J].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2001(2):115-138.

[5] ZHENG B, WARSCHAUER M, LIN C, CHANG, C. Learning in one-to-one laptop environment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6,86(4):1052-1084.

[6] 張屹,祝园,白清玉,等.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43-48.

[7] 李葆萍.智慧教室中影响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3):50-55.

[8] 张立国.从“教学结构”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对教育技术理论建构的哲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6):19-21.

[9]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918.

[10] 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11] 胡立如,张宝辉.混合学习:走向技术强化的教学结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4):21-31.

[12] 张传燧.论教育变革的文化动力[J].教育文化论坛,2012,4(4):4-6.

[13] 钱民辉.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一种社会学的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24-30.

[14] 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现代教育管理,1999(1):31-34.

[15] JACOBSON M J, KIM B, PATHAK S, et al. To guide or not to guide: issues in the sequencing of pedagogical structure in computational model-based learning[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013, 23(6):715-730.

[16] JONES T H, ROCCO P.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imensions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on learning outcom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1999, 32(1):17-27.

[17] KIRSCHNER P A, SERLLER J, CLARK R E. 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 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 discovery, problem-based, experimental,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6, 41(2): 75-86.

[18]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巴黎:教科文组织,2015.

作者:管珏琪 陈渠 楼一丹 祝智庭

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篇3:

谈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实施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中,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运用信息技术,以此来提升高校运行管理的效果,实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实施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下,被广泛运用到了各个行业中。所以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组织,要从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入手,做好变革与完善工作,主动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应用,以此来满足发展的要求,实现建设的目标。

1、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学运行中的作用分析

1.1保证教学运行管理的规范性

信息化其实就是对教学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在存储与共享的基础上来实现管理目标。所以说在教学运行中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坚持从信息化上来进行。通过开展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信息主要是各教学单位与管理岗位中进行汇集与上报的,所以在采集、处理以及存储过程中就需要运用规范化的管理标准,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则刚好可以满足教学信息规范化的要求,实现统一化管理的目标,满足实施的要求。所以说在信息化技术下,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总结经验,找出教学管理中的规律,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的水平。如对于教学任务书来说,就是教务处根据管理系统中的教学计划来下发给教学单位的,人饭后教学单位结合任务书来确定好实际内容,做好各项处理工作,并及时将执行计划纳入到数据库中,这样也就保证了上报数据的科学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便于后期进行信息的查询。在系统中也具备了打印与核查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数据存档的效果,保证了教学运行管理的规范化。从教学调度与场地调度上来说,是教学运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调、停、补课通过开展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对新课标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同时也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了冲突等问题的出现便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查询。做好教学场地调度信息化管理能够确保数据库的更新与有效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打印等来保证操作的有效开展开展,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校的平稳发展提供支持。所以说操作信息化不仅可以规范好教学运行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实现监督管理的目标[1]。

1.2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想要维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要确保教学运行管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学校中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事项繁杂等的特点,从学籍管理道成绩管理,从教学任务下达到落实等,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上述工作的简化,同时与额可以提高调度的准确性,保证信息共享的合理性。所以在实际一种要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完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来实现监督与管理的目标[2]。

1.3保障学分制的推行

学分制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也需要具备完善的选课管理机制与学籍管理机制等,所以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所以在实际中要确保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以此来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满足发展的要求[3]。

2、高校教学运行中信息化管理的状况分析

2.1软件系统科学性不足

对于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来说,有着专业性较高的特点,且大多是专业的程序员来设计的,但是由于设计者对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这样也就难以把握好教学管理在不同环节中的联系,加之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认识不足,所以在教学管理思路与概念等方面也没有深入的探究。从实际的高校教学管理上来说,各大院校基本采取了相同的信息软件,这样也就使得软件的实用性严重不足,与高校中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由于软件设计者并没有了解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内容,这样也就难以把握好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最终也就使得所设计出的软件系统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

2.2硬件的不足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甚至一些高校中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但是受到生源扩张与技术等因素的不断发挥在那,就需要对现阶段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或是升级。然而由于高校对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升级认识不足,所以在硬件的投入也是相对较少的。如现阶段的一些高校中所运用的设备是价格相对较低的服务器,并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出数据库,这样当大量用户进行实时访问时,也就很容易出现新的问题。其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用与校园网络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一些高校中的校园网络性能相对较差,这样也就降低了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利用效果。

2.3管理人员素养的不足

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上来说,管理人员大多是由学校中的任课教师来担任的,这样也就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在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也就难以发挥出信息化的效能,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与文字操作上,使得教学管理主要以人工化为主。其次,信息化工作人员在使用信息化系统时,只能运用简单的功能,而对于其他的功能来说,却并没有进行尝试与探索,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不足所造成的。所以说高校中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想要提高工作的效果,要主动学习与利用好信息技术,展现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最后,在進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时,并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在安排固定人员时也存在着随意性的现象,加之对人员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这样也就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最终也就难以满足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求,难以实现发展的目标[5]。

3、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3.1有效整合各类管理系统功能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教务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完善系统与有效分析的基础上却想成为能够适应自身工作的平台。所以说在高校信息化发展中,不同系统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部门系统数据之间没有实现共享,这样也就使得在工作中各个部门需要借助人工的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增加了工作量,同时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管理系统功能的整合工作,真正将基础数据建立成为统一的数据接口,如可以在人事部门中进行共享教师数据,在资产部门中则可以实现对教学设备基础资源的共享等。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确保教学管理中信息的准确性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管理资源基础数据的开放与完善,便于教学设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校数字化發展奠定基础[6]。

3.2重视信息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对教学运行管理进行监控与评估,能够确保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现阶段中高校主要以日常检查、领导听课与教学督导等为主,虽然在每一个学期中都进行了教学检查,但是检查的结果却并不能够说明实际情况。但是借助校园一卡通,能够实现对教师出勤与教学时间情况等的监控。在多媒体监控技术的参与下,也可以实现多媒体控制,远程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实时检查,保证检查的全面性,缩减常规教学中所需要投入的人力与物力等。

3.3施行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就需要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发展的依据,主动进行工作创新,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不足,在创新教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来讲现代化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中去。所以在实际中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管理思想,保证模式的准确性,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中的教学管理改革经验进行研究,能够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法。首先,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确保教学信息处理与智能化的结合。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管理的效果与水平,同时也可以为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提供支持,确保全校师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所以说只有真正熟练掌握好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的目标。

3.4重视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要清楚认识到这一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意义所在。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实际中要从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入手,以此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由于高校中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因此,在实际中就可以采取不同的筹资渠道,落实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与政府等积极参与到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资金,能够实现对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与硬件设施更新,同时也可以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其次,是要做好校园网络的建设工作,以此来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落实,为管理与发展提供支持。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来完善管理信息化系统,遵循教学管理原则,促进高校内部改革与建设,创新管理机制。最后,要清楚认识到网络信息环境是高校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所以要做好资源共享与完善工作,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等,以此来为查询等公揍提供支持。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时,要掌握好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落实各项责任,确保工作环节的便捷性。通过建立出专门的学生管理环节,以此来实现管理的目标,保证数据资源的规范性[7]。

3.5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效果

第一,在传统的管理方法中,主要是借助纸张等形式来进行手工填报的,而对于信息化管理来说,则可以实现数据从基层进入到教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中,并由其他院系将执行计划录入到数据库中,从而保证数据的规范性,便于信息的查询,节约了工作的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系统有着报表打印的功能,可以按照计划来进行分组打印,便于后期的审核,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第二,对任务书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教学任务书来说,是由教务处结合专业的执行计划来向各个院系下达的,且各个院系也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书中的内容来确定好班级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情况等。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将教学任务按照职能单位进行了划分,主要包含了实践教学、教材选用以及理论教学等。但是在信息化管理中,教学任务书能够将教学任务书、实践任务书以及教材任务书等综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管理的目标。各个院系直接将教学情况与教材使用等信息进行记录,不仅实现了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果,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规范化的工作目标。第三,对调课的信息化管理。在传统的调课情况中,主要是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手工记录,但是由于记录的完整性不高与准确性不高,所以也就很容易出现失误等问题。所以进行调课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现对课程安排的有效构建,同时也可以在保存调课信息的基础上来更新课程安排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对教室调度的管理。在过去的管理中,往往是由管理人员手工记录的方法来对教室资源进行记录的,这样也就使得资源信息仅限于管理人员的手中。但是对于教室调度信息化管理来说,能够在保存教室使用信息的基础上来更新教室的占用数据库,同时也可以保证数据的更新性与准确性。当教室的占用情况发布在校园网以后,能够便于教师与学生查阅,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教室的管理效果。第五,排课与选课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排课软件与选课软件来说。在高校中已经运用了许多年了,在运用技术与管理上都是比较成熟的。但是由于二者在使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且在开发单位上也是不同的,所以也就使得这两种系统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但是对排课与选课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借助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效连接,且以此作为纽带,能够将所需要的信息直接从数据库中进行关联导入,或是可以实现自动化生成,这样也就使得原本独立存在的功能实现了融合,并运用到了教学运行管理系统中,在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来提高准确率。第六,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通过开展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运用好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数据之间的联系。所以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好各项工作环节,把握好管理规律。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可以找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将诶额居方法,确保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满足教学管理的发展要求。

结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融合,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与完善,确保教学管理的公开化,真正从运行与组织管理上来实现发展,满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韩庆万. 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实施[J]. 现代教育科学, 2009,(01):184-185.

[2]王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资讯, 2017,(34):115-115.

[3]吕品.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7,(06):67-68.

[4]李红玫. 张素芬. 刘燕娟.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02):23-25.

[5]贺琳桢.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 外语与翻译, 2013, (02):224-225.

[6]刘纳新.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04):26-28.

[7]朱琼.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高校教育管理, 2006, (01):71-74.

作者:刘洪英 田红茗

上一篇:城市治理模式论文下一篇:视觉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