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国际化结构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现阶段,工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速度逐渐减慢,而我国工商业市场的竞争局势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工商业的发展逐渐走向了国际化转型阶段。我国工业上市公司要向国际化发展,就要思考如何选择正确的国际化途径。结合国内外市场环境以及发展特点,是国际化转型成功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市场国际化结构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市场国际化结构管理论文 篇1:

国际化知识与市场学习能力对企业市场适应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探讨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市场适应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能力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市场学习能力又对其市场适应性的影响呈正向显著的影响,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与其市场适应性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新兴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知识;市场学习能力;市场适应性

一、 引言

随着国际化竞争的不断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不断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许多优秀企业已不满足于“走出去”,而是努力争取“走进去”、“走上去”,并开始迈向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然而,对于新兴国际化企业而言却面临许多特有的挑战。Luo和Tung(2007)指出新兴国际化企业治理水平不佳,后期融入于管理困难,缺乏丰富的国际经验、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其产品、流程创新能力低下,市场知识不完善等。因此,这使得许多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中的适应性较差。新兴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有效利用国际化相关的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性和成长性,进而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尽管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获取国际化的相关知识,是获取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但Fletcher、Harris和Richey Jr(2013)的研究表明现有国际化营销文献中,研究者对国际化知识的理解及分类较为混乱,Johanson和Vahlne(2009)认为对新兴市场企业如何使用国际化知识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将着力探寻国际化知识与市场学习能力对企业市场适应性的影响机制。

二、 文献回顾

1. 国际化知识。Blomstermo等(2004)认为国际化知识是有关国际化一般性的经验知识。Madsen和Servais(1997)认为这种知识是国际企业进行营销运营中构建的国际化知识与经验,并且是可以在不同市场进行转移的,Welch 和 Luostarinen(1998)认为,在有关国际化进程的研究中,国际化知识的价值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在国际营销和国际化进程研究领域中,国际化知识可以分为市场进入类、本土化类和国际企业类三种。Madsen和Servais(1997)指出市场进入类的国际化知识是企业进入新的国际市场的必要资源,Fletcher等、Prashantham和 Young(2011)认为市场进入类的国际化知识包括适当的进入模式等知识。Cui、Griffith和Cavusgi(2005)指出本土化类国际化知识主要源自于环境、能力以及可行性策略方面的知识,而相关策略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当地市场环境,根据当地市场的状况制定而来的。

2. 市场学习能力。现有文献中关于市场学习能力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表述,研究者将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视为企业营销能力中的一部分,即根据企业收集到的知识信息,解读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应对市场环境变幻的能力,以便对环境变化做出回应,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绩效。Vorhies和Yarbrough(1998)认为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是企业面对相对市场需求、技术变化、竞争变幻等市场环境,对知识、技术和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3. 市场适应性。目前,市场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市场适应性是指企业能够感知并把握潜在的市场机遇,这被认为是国际企业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海外市场适应性是指企业通过开发适宜的营销战略,塑造自身在海外市场独特形象的过程。市场适应性涉及到企业能够对市场信号、潜在的市场机遇与威胁以及对收集到信息做出应对,同时国际市场适应性也体现在企业的国际营销的战略柔性上,适应性企业能够获得内部资源柔性以及资源分配柔性。

三、 研究假设

1. 国际化知识与市场学习能力。国际化知识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为应对市场竞争而必须拥有的资源,是企业罕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Cui、Gri-ffith和Cavusgil(2005)指出新兴国际化企业需要不断学习,从所处的环境中获取国际化知识,并将国际化知识转化为对市场机会的识别,才能发挥国际化知识的价值。Collis(1994)认为当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成为一种独特的,能够嵌入到特定发展历程中,才能体现并增加资源得罕有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对国际化知识存储与掌握,新兴国际化企业可以提高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与掌握,也就是企业在海外市场中的学习能力。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能力具有正向的影响;

H1a:新興国际化企业的市场进入类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能力具有正向的影响;

H1b:新兴国际化企业的本土化类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能力具有正向的影响;

H1c: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企业类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能力具有正向的影响。

2. 市场学习能力与市场适应性。在开展国际化和全球化经营时,企业可以更好地采用规范、合理的办法在各个市场中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会进一步促进企业营销策略、市场反应性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市场绩效。随着新兴国际化企业市场学习能力的增强,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和战略,开发并推广新产品,提高自身的营销适应性,也可以提高企业在各个市场中的反应速度,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等,以便应对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绩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市场适应性具有正向的影响;

H2a: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对其营销适应性具有正向的影响;

H2b: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市场反应性具有正向的影响。

由于本文假设新兴国际化的国际化知识能够影响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而其市场学习能力又能够影响其市场适应性。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3: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在其国际化知识与其市场适应性间起中介作用;

H3a: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在其国际化知识与其营销适应性间起中介作用;

H3b: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在其国际化知识与其市场反应性间起中介作用。

四、 研究方法

1. 数据收集。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30日,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在天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辽宁等地对新兴国际化企业进行调查。本研究发放纸质版调查问卷为主,部分通过电子问卷收集一些数据。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246份,经过筛选,剔除不是新兴国际化企业的样本,并剔除未完成问卷和连续出现同一选项6次以上者(含6次),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73份。

本研究的具体调研对象是新兴国际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包括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营销部长/经理等高层管理者,也包括营销部门、市场部门和战略部门的部门经理,以及海外市场区域的主要负责人通过上述资料的描述分析,本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新兴国际化企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符合本研究的主题。

2. 变量的测量。本研究借鉴Blomstermo等(2004)、Eriksson等(2000)开发的国际化知识量表,并根据Hilmersson(2012)、Sandberg(2014)在研究中使用的国际化知识测量量表,制定出包括市场进入类、本土化类和国际企业类3个维度的测量量表,共13个问项。Roberts和Palmer(2012)指出市场学习能力是企业能够习得市场状况、消费者需求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合适的营销策略等,本研究借鉴他们的研究,开发出市场学习能力量表,共5条问项,来测量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本研究借鉴Benner和Tushman(2003)、王睿智(2015)、Slangen和Dikova(2014)的量表,从营销适应性和市场反应性,来衡量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共2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问项,共8条测量问项。

五、 实证分析

1. 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将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对变量数据进行结构效度测量,所使用的工具是Amos 20.0,并计算个变量的建构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平均方差萃取率(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来检測模型的效度。CR值应达到0.7以上,而AVE值应达到0.5或以上。本研究中国际市场知识、市场学习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三个变量的CR值均超过了0.8,AVE值均不小于0.5,因此研究模型的效度良好。

2. 变量相关性分析。为检验双变量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对所收集的样本总体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际化知识、市场学习能力、国际市场适应性,两两相关且呈显著相关关系。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资源与其市场学习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0.423,P<0.01);同时,国际化知识与其国际市场适应性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0.471,P<0.01);市场学习能力与其国际市场适应性间的关系,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0.444,P<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初步验证了假设1、假设2。

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文首先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包括分维度)和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国际市场适应性的影响,得到其模型拟合指标,见表2;同时,本研究还得到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变量间的路径系数,见图1和图2。分析结果表明,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416,P<0.001),H1得到了支持性验证;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国际适应性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438,P<0.001),H2得到了支持性验证。由图2可知国际化知识分成多个维度时,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进入类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527,P<0.001),H1a得到了支持性验证;新兴国际化企业的本土化类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403,P<0.001),H1b得到了支持性验证;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企业类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191,P<0.05),H1c得到了支持性验证。同时,本研究也可以看到新兴国际化企业不同类型的国际化知识,对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学习能力影响差异较大。此外,在分维度结构方程模型中,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对其营销适应性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281,P<0.001),H2a得到了支持性验证;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市场反应性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433,P<0.001),H2b得到了支持性验证。

4. 市场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检验。本研究采用Baron和Kenny的三步骤检验方法,检验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对国际市场适应性(包括各个维度)的影响过程中是否起着中介作用。

(1)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与其市场适应性间的中介作用检验。为检验市场学习能力在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适应性的影响过程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Baron和Kenny(1986)的三步骤检验方法发现,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影响其市场适应性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第三步中,国际化知识对市场适应性的影响显著(β=0.111,P<0.05)。

(2)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与其营销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检验。同理,为检验市场学习能力在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其营销适应性的影响过程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三个步骤的分析发现,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影响其营销适应性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第三步中,国际化知识对营销适应性的影响不显著(β=0.013,P>0.1)。

(3)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与其市场反应性的中介作用检验。同理,为检验市场学习能力在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反应性的影响过程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通過三个步骤的分析发现,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影响其市场反应性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第三步中,国际化知识对市场反应性的影响显著(β=0.120,P<0.05)。

六、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新兴国际化企业不同类别的国际化知识资源,对其市场学习能力起正向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不同类型的国际化知识,对企业市场学习能力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市场适应性的影响呈正向显著的影响。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与其市场适应性间起中介作用。

国际化知识要求企业组织在学习过程中,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进行有效获取与转移。新兴国际化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国际化知识,能够帮助新兴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得发展。尽管资源基础观强调稀缺和难以模仿的核心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但企业还需要将知识资源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以便在市场中开展竞争。

虽然本研究对新兴国际化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知识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相应的测量量表,但还需要更多的检验与分析,以便增强信度和效度。此外,结构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度虽然已达到拟合标准,但有的指标并不是非常理想,有待深入分析各构成维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补充或修正测量问项,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模型的整体拟合度。

参考文献:

[1] Luo Y, Tung R L.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 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 siness Studies,2007,38(4):481-498.

[2] Blomstermo A,Eriksson K, Lindstrand A, et al.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network experiential knowledge in the internationalizing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4,10(3):355-373.

[3] Eriksson K, Majkgard A, Sharma D D.Path dependence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J].MIR: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0:307-328.

[4] 王睿智.营销能力、营销探索与开发战略对市场适应性的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5.

作者简介:李东进(1957-),男,朝鲜族,吉林省和龙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广告学等;秦勇(1973-),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冯永春(1987-),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的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企业管理。

作者:秦勇 冯永春 李东进

市场国际化结构管理论文 篇2:

上市公司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现阶段,工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速度逐渐减慢,而我国工商业市场的竞争局势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工商业的发展逐渐走向了国际化转型阶段。我国工业上市公司要向国际化发展,就要思考如何选择正确的国际化途径。结合国内外市场环境以及发展特点,是国际化转型成功的重中之重。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中基本上都是以大规模跨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忽视了国内行业的市场特点与国际化途径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企业国际化的定义与路径上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我国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国际化途径 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

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出,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质量有所优化,并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中还显示了我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44127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6.7%。根据海关总署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02.77亿美元,与去年相比下降9.26%,其中进口金额达到33.17亿美元,同比降低了1.50%;而出口贸易额达169.6亿美元,同比降低了10.6%。纵观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发现自2013年以来,工业的发展速度便逐渐缓慢下来,在这一发展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应当思考如何稳定地发展下去,转变发展思路,强化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优化机械质量与服务来实现市场的拓展。

1 企业国际化概述

1.1 企业国际化定义

Vernon(1966)提出国际化是一个企业为了研究与确定最佳生产地区及其方式而展开的国际化生产与经营活动,企业自然也会因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发展程度。之后Welch(1988)从动态的视角出发来阐述企业国际化,提出国际化是一个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横跨众多国家的从内部向外部逐渐移动的发展现象,其中内部生产活动是指给国际化发展在企业内部人事管理与组织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外部生产活动是指在企业国际化市场转型模式与国际化运行与经营模式的确定。此外,Hitt(1997)把“企业国际化”定义成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在不同国家市场的进入行为,比如出口贸易、特许生产与经营等经营形式。而我国经济学者提出,从发展的本质上说,企业国际化是双向性发展过程,也就是指内部与外部的国际化,其中内部国际化是指进口贸易、国内联合资金经营、技术专利购买以及成为外企的子公司等,外部国际化是指间接出口贸易、技术专利转让、联合经营以及国外子公司的建立。

由此可知,企业国际化就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范围涉及国内外市场,甚至可以直接在国外市场中实现经营;二是企业对国内外经济市场机制的需求相同,进一步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充分融合;三是企业生产与经营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际经济市场通行要求,而自身的制约体系能够符合国际竞争的基本标准;四是国内外市场上的企业要在组织结构、资金结构与生产与经营等多个方面实现联合,让国外市场的资本在国内市场的投资行为更具自由性。

1.2 企业国际化的路径

根据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企业国际化路径可以划分成四个基本类型。

贸易路径。这是指企业运用出口贸易把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中去,从而实现进入国外经济市场的国际化路径,这也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而简单的路径,且投入成本和风险系数较低,可以划分成直接与间接出口。

合同路径。这是指两个国家市场上的企业之间运用制定合同的方式来形成长期性的契约关系,基本上都是在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上进行转让,与贸易路径相比不同的是,合同路径向外输送的产品是抽象的,比如是生产技术、知识产权等,其类型可以分为特许经营、管理合同、制造合同、工程合同等多种路径。

投资进入路径。这一路径分成企业的绿地投资进入与跨国并购进入两种路径,其中绿地投资是指国际化发展企业在其他国家市场中严格根据国家法律对占有部分的或者是所有股权实现设置,包含了独立投资与联合投资;而跨国并购进入路径指的是企业为了进入预期中的国外市场而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者是能够对目标企业实现控制的股份,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战略联合路径。这是指为了能够加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并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从而让多家企业选择了合作,其中包含了研发联合、生产与经营联合等多种联合类型,但这一企业国际化路径只适合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2 我国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现状

自2015年之后,我国工业中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在逐渐降低,工业市场资金将要达到1500亿美元,但是企业的发展却不止于此,工业企业要进入国外市场,就应当按照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国際化发展渠道,比如是在国外市场建立生产厂区、兼并海外企业等不同路径来进入国际市场,对我国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本文从三一重工为例来进行分析。

三一重工成立于1994年,在规模上是我国最大、世界第六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有混凝土机械、起重机、筑路机械、挖掘机等,而其生产的混凝土输送泵车、输送泵以及全液压压路机在市场中更是占据了首要地位。三一重工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经了国内出口、国外代理以及建设国外市场子公司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三一重工在海外市场完成建设的国家有印度、美国、巴西以及德国等重要研发与生产厂区,而自身业务范围中已覆盖国家数量也超过了100个。在2009年,三一重工企业展开了国际化转型发展,并将其作为第三次创业时期,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三一重工加快了海外企业并购的速度,在2012年,对德国普茨迈斯特实现了收购,并进一步明确了三一重工在混凝土工业方面的领先地位,之后又收购了另一家企业,从而优化混凝土设备的生产模式,同时能够健全三一重工在欧洲市场中的发展布局,让自身在生产与经营上实现互补,并提升“三一重工”在市场中的品牌形象与知名度。此外,三一重工也注重战略联合伙伴的发展,以及整合全球工业结构。

3 我国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的思考

3.1 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3.1.1 国家因素

在国家因素方面,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会受到进入国家市场风险、经济发展水平、当地法律机制以及国家之间的文化与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在国家风险中包含了当地的政治、货币以及主权等,而表现形式则是政治转变、武装冲突、地区动乱以及自然灾害等,比如是当进入的国家状态正处于政策不稳定的阶段,在政治方面的风险会对我国在当地的投资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又或者是我国工业的出口市场始终集中在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但其市场的货币汇率通常具备一定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机械行业大宗贸易中存在匯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海外生产与经营风险。其次在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上,进入的国家与本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表现在社会价值观、群众生活习惯、本地风俗等多个方面,而当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较为显著的时候,企业在沟通上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在初期,企业就会选择更简便的出口贸易渠道,随着企业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就能够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国际化管理与经营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他投入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3.1.2 市场因素

在市场的发展规模上,从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平均经济收入等数据上都能够看出进入的国家市场规模,企业的发展规模具备了显著的经济特点,因此,进入的国家市场发展规模都对工业在选择企业国际化路径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若进入的国家市发展规模较小,那么工业自然无法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在企业国际化路径上会更多地选择出口路径或者是合同路径,又或者是将市场发展规模更大的国家作为核心来展开独资进入行为。

在建设的基本需求上,对企业而言,进入的国家在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是非常关键的。新兴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更快,国家基础建设的需求量也会更大,且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就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各种工业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对工业的发展是十分优良的机会,也对抢占新兴市场份额有着积极的作用。

3.1.3 企业因素

在企业方面的影响因素上,对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产生影响的有企业内外部资源、发展规模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实践经验等。首先,在资源上,企业的内部资源中包含了自身的资金、生产技术、经营网络、服务网络以及人力资源等内容,外部资源则是指企业和市场中其他经销企业在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其次,企业的发展规模体现在资产、营销额、生产总量、生产技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上,以上都会对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3.2 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3.2.1 注重国家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的作用

进入的国家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选择,对政治、法律以及经济等多个因素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国际化路径,并使进入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同时能够让外部环境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加大对市场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重视,从而保证企业国际化发展策略的进一步落实。

3.2.2 选择合理的企业国际化路径

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中的关键问题就是采用哪一种路径才能够实现国际化,我国工业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工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要合理掌握市场的后期发展趋势。按照企业的市场环境来选择合理的国际化路径,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是否成功。为了顺利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始终坚持合理的发展策略与方向,同时要具备科学的行动规划,比如是产品生产规划、营销规划以及企业品牌规划等。

4 结语

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的开发与开采以及国家安防等工程建设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施工机械。从工业的发展情况上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国家科学研究水准、装备制作能力水平以及国内行业的生产水平,由于市场发展环境的影响,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工业也是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得知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要求进一步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能够了解到工业上市公司国际化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因素采取发展策略才能够确保在企业国际化路径上的选择是正确的,确保企业国际化的顺利进行,推动我国工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刚.“一带一路”下的徐工国际化路程[J].中国工业评论, 2017.

[2] 严学锋,魏宁.徐工机械价值创造之道[J].董事会,2017.

[3] 韩香.坚韧如你——山工机械全系国三新品上市[J].中国公路, 2016.

作者:黄利刚

市场国际化结构管理论文 篇3:

勿奢望国际板改善治理

只有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充分具备的基础上,国际板的开设才能吸引大量的国际著名公司来国内市场上市,并确保其在上市和交易过程中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其资本的大规模流进流出对国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决策层的表态和媒体以及学者的评论来看,国人对国际板的推出寄予了厚望,充满了期待。但期待能否变为现实则取决于上海证券市场主板市场的环境。

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和部分国际著名企业来境内上市,无疑在量上有利于优化上市企业的整体分布结构,但在质上能否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治理水平和质量则难以定论。

依笔者的揣测,国际板的开设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质量的逻辑前提是,随着海外优质上市企业的增加,市场竞争机制将促使现有主板上市企业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和质量。然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外部治理机制仅仅是内部治理机制的补充。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激励和内部监督等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外部市场竞争的效果将会非常有限。因此,在当前主板市场上市企业治理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股权融资偏好和圈钱动机极强的情况下,仅靠引进几家外资企业来国际板上市就能够提升上市企业整体的治理水平和质量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相反,在主板市场现有的环境下,主板上市企业的融资行为很有可能使国际板上市企业产生追随效应,放弃其原有的理性融资行为,追随主板市场企业的融资偏好和圈钱行为。

国际板的推出对于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拓宽投资渠道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能否就此认为,国际板的推出能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平抑市场投机,培育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暂且不谈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是否真的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至少,造成当前我国流动性充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养老和医疗保险不足所导致的高储蓄和过度依赖外需导致的外汇储备激增等,其根本原因并不在资本市场。在此情况下,如果开设一个国际板,增加一些海外企业上市就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那么,流动性过剩也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品种不断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也不断上升,但市场投机倾向并没因此减弱,相反,在近几年却呈日益加剧之势。这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投机倾向和投资理念的形成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和基础性原因,并非仅仅只靠增加一些海外企业的股票上市就可以消除。

从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来看,国外企业的上市并非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决定因素。货币的自由兑换、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完善的监管制度、高质量的上市企业以及高素质的投资者等因素才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充分具备的基础上,国际板的开设才能吸引大量的国际著名公司来国内市场上市,并确保其在上市和交易过程中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其资本的大规模流进流出对国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如日本东京证券市场,其外资上市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但并没有对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影响。因此,寄希望于引进一批海外企业来国际板上市就能够将上海证券市场建成国际资本市场恐怕不太现实。

国际板的推出确实能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因素,但这些因素的影响效果最终取决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基础性条件。若在制度建设、交易者素质和水平、市场环境等方面本身存在短板,海外企业上市的作用也将会非常有限。

作者:潘敏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论文下一篇:产学视角下产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