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方法论与全球化趋势论文

2022-05-0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一文蕴涵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全球化是资本逻辑驱动的产物,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特征;它体现了资本革命性的一面,同时也揭示出剥削他国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追求资本增殖的资本主义本性,因而使得全球化呈现不公正不合理态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方法论与全球化趋势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克思方法论与全球化趋势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渊源

摘 要:全球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十分丰富的全球化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和实际进程得益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的变迁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寓于全球化的进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渊源;传播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物,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分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剖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基于全球化进程基础之上。马恩运用全球化的思维方法,阐明了早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两重性,揭示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指出全球化必将走向共产主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每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改变着自己的形式与内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背景和根据,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在世界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推动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渊源极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寓于全球化的进程中。

一、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根据

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全球化”这个术语,但他们早在160多年前就天才地发现并考察了全球化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里,马恩提出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和“自由人联合体”等视角,不仅在全球化研究上具有方法论的开创性意义,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不平等的海外殖民贸易,“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全球化殖民掠夺等分析,马恩得出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并且天才地预见了“资本”的历史宿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学说,它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即“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全球化思想昭然若揭,说明马克思主义在诞生时期就开始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从而也使自己的“主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而呈现出“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全球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恩一直紧贴时代的脉搏,追踪全球化脉络,从剖析资本主义,注视欧洲革命,瞻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到考察亚细亚社会,预测世界革命;正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世界历史”走向“全球化时代”的过程,并发现了资本主义资本增值的秘密,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展现了自己理论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马恩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现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种世界体制,其实质就是把全球经济合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和扩展的过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驱动力,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互为动因。资本的经济全球化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把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商品成为天生的平等派,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种经济全球化击垮了落后国家的旧世界的同时并未给他们创造一个新世界,只是使它们沦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殖民地,“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使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马恩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这种扩张具有两面性,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颠覆与破坏。广大的殖民地和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全球化中必须要完成两个使命:一个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的封建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个是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马恩肯定了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的普遍交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彻底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只有全球性的普遍交换才能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的交往中才能产生、成长和得到彻底的解放。马恩认为大工业产生的无产阶级必须加强国际普遍交往才能实现工人的国际联合,工人才能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成长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如果没有实现国际性的普遍联合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所以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告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印证了马恩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预见,如全球“网民”的自由发展越来越接近马克思关于“自由人”的发展不受分工和交往局限、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曙光初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赖全球化

不仅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也依赖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即美国著名全球化研究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全球化的1.0版,这个阶段的全球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老欧洲国家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这些列强把世界由大尺寸缩成中尺寸,推动全球化的主要行动者是国家,国家的实力角逐,击垮了殖民地国界的藩篱,把世界变成了统一的市场。

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质性的传播和落地生根是列宁主义的出现,这得益于全球化2.0版时期的推动。这个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促使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促使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列宁一针见血地把垄断资本主义叫作帝国主义,深刻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影响世界的全球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亦是全球化的产物。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努力学习以近代资本主义为中心内容的西洋文明,学习怎样复兴民族和现代化,“师夷之长技”,追赶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但老师总侵略学生,打破了学生学习西方的迷梦,使学生失掉了实现社会大变革的全球化语境。在帝国主义时代,落后的中国想通过资本主义化来实现本国社会进步和富强已经不可能。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瓜分了中国,几个列强在中国圈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在相互矛盾和竞争中形成了对中国社会的交织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被堵死,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大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迫着人们,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封建主义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不通过革命的暴力就不能推翻反革命的暴力。最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充满社会冲突的时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化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如果没有革命的行动,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理想。这表明社会革命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关系密切。革命的本质就是要为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一个民族要真正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首先是要独立,不能是半殖民地。政权不独立就无法对外交往,就会缺少参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对内就会缺少发展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其次是要反封建,不能是半封建社会,要解决土地问题,打破地主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才是全球化的制度化平台。经过多年的寻找,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革命是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以一个民族国家的姿态真正进入全球化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这种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想,其立场和价值追求正是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传播到中国,契合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所以说,马克思主义通过苏俄在中国的出场本身就是全球化使然。

三、全球化的变迁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

全球化的变迁,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回顾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如果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被挟持地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话,那么1978年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历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为主动、逐渐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马克思主义者曾对20世纪中期全球化的变迁认识不足,错误地判断了时代主题,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给中国和世界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包括“三个世界”的理论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刻准备打仗”等等。毛泽东全球化思想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挑战被动回应的产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则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化发展新动向,对时代主题做出了新判断,提出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尤其在苏联解体、柏林墙被推翻后不久,邓小平及时地南巡并且发表一系列讲话,针对全球化的重大变迁进行主动的回应,提出不再空谈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看到了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对抗、对立逐步走向互存、共存的趋势,提出我国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和市场经济的杠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对20世纪末全球化的变迁做出的主动积极的回应至今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面对苏东解体后的居安思危,警醒全党以苏共为镜,尊重全球化世界趋势,具备全球化视野,从面向世界到融入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全球化的催生物,又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寓于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断创新。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欧洲传播到亚洲;十月革命促使全球化时代开始产生质的变化,全球化不再只是资本主义的一元性的。十月革命创立的社会主义全球化运动,给中国和世界人民以深刻的鼓舞和启示,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全球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在全球化的历史变迁中,先后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既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同时各自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与时俱进的历史,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国情和世情相结合的历史。

总之,全球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丰富的全球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实际进程也来源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源远流长,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还是实际进程都寓于全球化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敖云波

马克思方法论与全球化趋势论文 篇2:

《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一文蕴涵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全球化是资本逻辑驱动的产物,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特征;它体现了资本革命性的一面,同时也揭示出剥削他国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追求资本增殖的资本主义本性,因而使得全球化呈现不公正不合理态势。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是正确认识与深刻剖析当代反全球化现象的重要指南。当代反全球化现象的本质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私利,并损害他国利益的不负责任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蕴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全球化;当代价值

全球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开辟世界市场的产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具有丰富的全球化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全球化的本质,现当代全球化种种现象,以及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共产党宣言》中丰富的全球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蕴涵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

首先,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世界市场的产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深刻揭示出了全球化的诞生与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以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意图为逻辑起点,在历史地理上以“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为开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1]新大陆的发现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资本主义生产开始“出国”了。这正是全球化的开端。

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步运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使得行会工业经营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要,被工场手工业所取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场手工业亦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要,从而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现代资产大军不断涌现,从而取代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催生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正是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而美洲的发现,只是一个突破口。“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2]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使生产与贸易走向全球,世界市场得以建立,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由此开启了全球化的历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界定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的历史。”[3]马克思这样举例,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夺走了印度和中国无数劳动者的饭碗,从而引发了这些国家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项发明就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实;法国咖啡的匮乏引发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也表明在19世纪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由此,他界定,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证明的,是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人,通过吃、穿、住、用等体验得到的。由此观之,世界历史是从资本主义打破封建封闭状态开始的,是资本走出国门,在国与国之间深刻交往的历史,也就是经济交往与文化交往全球化的历史,简言之,是全球化的历史。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全球化一方面体现出资本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却隐藏着极为不平等的深刻矛盾。全球化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为摧毁崩溃的封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灭亡,新的社会形态将以不可战胜的力量取代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因而,全球化的进程,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5]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称资本为“现代之子,现代的合法的嫡子”[6],也恰当地表达出了这样的观点。

全球化是资本运动的产物。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就必然开辟海外市场,从而经济全球化应运而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7]资本家在所在国家掠夺资源,在当地建立工业,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确立自由贸易形式,从而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这种变化发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各个方面,从而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8]资产阶级通过所开拓的世界市场,把野蛮民族卷入到文明阵营中来了。资产阶级所主导的现代化道路,是不折不扣地“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语)。这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世界,它遵循着资本逻辑,价值增值是其根本宗旨。

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与发展,并非为着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资本家阶级的私利,因而他们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只是用来剥削工人的工具,进而呈现出罪恶的一面。资产阶级利用全球化市场不断改革生产工具,从而实现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陳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9]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充满了不公正的肮脏的交易。资本家并非大发慈悲,为了穷人的生活而进行自由贸易,恰恰相反,他们推行全球化,旨在从世界市场上获取更多的价值增殖。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这样的现象:当他们获利的目的难以实现时,或者说当他们发现这个全球化不能为他们带来更丰富的利润时,他们便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挠全球化的进程。

最后,《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深刻揭示出,真正公正的全球化目标,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思维和阶级分析方法,来揭示全球化发展的未来愿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不公正的全球化,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化,必须消灭资本逻辑,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加速了南北贫富差距,他们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工厂,剥削当地工人的剩余价值,严重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源,掠夺当地的物质资源,这一切都使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痛苦的生活之中。他们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着不公正的经济贸易。“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0]这种不公正的贸易必然引起世界工人阶级的反抗。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一一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1]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得到成长和发展,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将同时存在。争取人类自身解放的事业,首先是在一国内进行,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全球化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看要给我们强调的是,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在制造矛盾与问题的同时,客观上也大力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因而为人类自身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人类自身解放的事业,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在反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中进行。《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2]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真正的全球化,不是一般的全球化,而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全球化,即共产主义的全球化。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至此,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伟大事业便完成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在现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成为我们正确认识与深刻剖析当代全球化发展及进程中所际遇的矛盾与问题的重要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全球化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以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深刻剖析当代反全球化浪潮意欲何为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们逐渐认识到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贸易行为正在伤害发展中国家。因而,反全球化思想与运动开始产生。1999年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示威,被认为是“反全球化浪潮”的开始。事实上,反全球化浪潮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其一现象表现为,反全球化浪潮的主旨并不在于全反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全球化;反对在全球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弊端,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不公平结果;反对全球化直接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直指资本逻辑的输出和利润的输入。总而言之,反全球化的宗旨是要反对“殖民化”、“西方化”或“美国化”的全球化。由此可见,由“西方化”和“美国化”所主导的全球化,试图将爪牙伸向世界各地,为其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目的,实现了由隐蔽到显现的认识过程,现在已全然暴露于世界人民。因而反全球化现象代表着摧毁不合理的旧秩序,争取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力量。

反全球化现象的另一种现象体现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收缩。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要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却采取了反全球化的逆向思维和运动。当全球化浪潮央及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时,他们一方面认为其在海外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失,而另一方面看到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发展起来,深刻感受到他们所谓“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便采取各种手段试图退出全球化,以便遏制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迅速成长。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为,从现象上看上去是逆全球化或退出全球化的表现,但本质上是要阻挠新兴国家的发展,以保持其曾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获取的丰厚利润不缩水,同时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性的外在表现。资本的力量充当全球化的开拓者,用自由贸易的手段开始了追逐利益的征程,而他们所导演的反全球化现象,依然站在这个立场上行事。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利益是行为的基础,利益决定行动,利益支配行动。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论来科学判断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现象。利益分析方法认为,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动因。全球化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因而资本逻辑会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或动因。通俗地讲,你不能动我的“奶酪”。当资本家发现其他国家从中获得了更多利益,或者他们从中所获利益少于以前时,他们便开始反对全球化,反对世界市场。欧洲国家自1648年民族国家体系开创以来,便有“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传统。在此价值观指导下,一切国际交往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价值观。历史上,美国前总统布什退出《京都仪定书》,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都是为了美国利益,而断然抛弃国际责任的行为。美国政府主张的“规则修正主义”政策,声称要重新制定21世纪贸易规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认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美国应该制定这些规则”。这些行为,无不站在维护美国经济利益、保持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的立场上。

当下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现象,依然体现出资本逻辑的表达方式。近年来出现的“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现象”正是这种逆全球化的典型表现。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法国右翼政党崛起等反全球化浪潮,均凸现出在经济发展乏力的大背景下,以伤害他国利益为手段,达到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特朗普上台后的各项政策,无不表明了这一点,他支持和赞同英国脱欧;颁布的“零容忍(zero tolerance)移民政策”;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甚至还想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全球贸易上面,美国欲维护自己在贸易领域的霸主地位,不顾及盟友的关系,与欧盟、北美、日本等国发生贸易摩擦,与中国发生的贸易摩擦正在和将要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在外交上公然声称“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等。特朗普声称他的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实现“让美国人再次强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目的。在2018年9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上,特朗普再次表示“我们抛弃全球主义(We reject globalism)”和“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他直言不讳地表达出了美国资本家追逐自己私利的本性,丝毫未曾考虑到世界其他各国的利益,当然也不忘记蓄意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以便让自己永远处于优势地位。

我们依然可以用“利益分析”方法剖析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关税与反对自由贸易的思维。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的制度,目的是要在某个国家要建立大工业的工具,这样做也会使这个国家依赖于世界市场,从而对自由贸易也有了依赖性。同样,保护关税的制度,还可以促进国内自由竞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国家要竭力保护关税,是它反对封建主义制度的武器,并实现国内自由贸易而不是国际自由贸易的手段。关税保护的制度是保守的,而自由贸易制度会对资本主义制度起着破坏作用,会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升级到顶点,从而威胁到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15]马克思并非一般地赞同自由贸易,而是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赞同自由贸易。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给我们的启迪,让我们可以清楚地認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反对全球化、制造贸易战的内在目的和真正动因。

从国际责任视角看,反全球化浪潮是反人类利益和国际化失责的表现。特朗普在外交上打出的 “美国优先”、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孤立主义(isolationism),并非他的首创。在美国历史上,一战、二战后,美国曾出现过强大的孤立主义思潮。他们声称要放弃“世界领导者”、“世界警察”的角色,这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在《外交政策始于国内:办好美国国内的事》一书中表现得十分明了。美国这样做,不是把世界领导者让位于别的国家,而是主动抛弃国际责任,专注于美国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负责任的退缩,正如其不负责任地干预一样,同样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会使得国际金融秩序动荡、地区冲突升级、恐怖主义猖獗。美国不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反全球化浪潮中显露无遗。

当然,我们要看到美国国际化失责的背后,并非真正的收缩,并非真正拱让世界领导权地位。而是相反,要巩固世界领导权的霸主地位。美国的策略在于以退为进,以达到维护本务利益为目的。当它发现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挑战后,要保护与巩固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和世界警察角色,就一方面要打击新兴市场国家,并阻挠其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发展本国的经济,以自己强大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做支撑,彰显其制度优势和价值观优势,进而实现其制度输出和价值观输出的内在目的。从而,达到不可撼动的世界霸主地位。至此,反全球化浪潮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已昭然若揭。

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看待全球化形势的发展。反全球化并非在于反对全球化本身,而只是反对全球化失灵的机制和失调的秩序状态,需要通过全球治理来有效纠正失灵现象。因而,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国际规则体系,有效管理国际事务。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的发展、能源危机以及网络安全等新问题不断涌现,不能用国际关系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也不可能单独依靠一国的力量,而是要通过新方法、新思路来予以解决。面临反全球化现象,我们应当加速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与改良,在风险与危机中探索出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中国智慧可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视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时代化、中国化特点。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球化发展态势做出了科学的研判。习近平总书记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世界历史的预言,如今已成为现实,历史与现实均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这构成了他科学研判全球化形势的思想源头。他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16]各国的发展需要开放共赢、积极合作的良好局面,需要不依赖于别人、更不掠夺别人的公正交易,需要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和考察现实的基础上,对国际形势与全球化态势做出了科学的研判,认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7]。在别的地方习近平还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18]他充分表达了全球化浪潮的不可逆转性。世界需要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要求各国通力合作而不是对抗,各国要求相互承认多样性的文化而不是搞文化与普世价值输出,要求自由贸易而不是保护关税。正是基于如此科学的研判,才使得我们有正确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愿景。

其次,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之中。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需要用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思维,来思考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指出,一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他国的交往、交换、交流与合作。质言之,全球化已成为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重要路径,它代表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我们切不可逆历史潮流而动,而是认清形势、积极所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必要的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以便更新并优化自身结构的特性。封闭的系统必然阻隔了与外部世界联系,从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通道,从而自身的结构也无法得以优化,系统会导致无序运行,最终走向消亡。系统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开放性——交互作用。开放可以搞活,封闭导致僵化。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体系,成为全球化正态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与贡献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为全人类发展事业做出努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要求我们既立足于国情,又放眼世情,既有历史眼光,又有世界视野。这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同时又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继承与发展,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结晶。中国传统智慧中所讲“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正是对封闭性发展的讽刺与批判。习近平引用中国传统智慧“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充分表达了改革开放乃时代潮流使然。他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顺应了中国人民需要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并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同样需要发展、需要合作、需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9]我们决不能搞封闭,“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全球化预示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决不可逆历史发展规律行事。“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0]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因闭关锁国而导致巨大损失和阻碍国家发展的沉痛教训,需要我们引以为诫。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合作正是顺应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思想表达,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引领世界朝着增长、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方向前进。他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全球化进程,拓展“金砖+”合作,支持自由贸易。这是对反全球化现象的有力批判。

最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的进步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承担起了大国责任。十九大报告总结道,中国的过去五年的生态发展“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1],出色地完成了國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从而,“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22]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有效途径,为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步伐却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与民族,提供了多方位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与国际矛盾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有所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系改革与建设,将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立足于这个时代潮头,中国不仅为解决好国内的建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更要为人类进步事业、人类解放,做出应有的努力。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为世界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断奋斗的政党,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因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3]这必然成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自由人联合体”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2][4][5][6][7][8][9][10][11][12][13][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32-33、36、33、175、35、35、34-35、45、38、50、53、538.

[3][14][1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286、759.

[16][2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22.

[17][19][21][22][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34、6、7、58.

(责任编辑:育 东)

作者:李谧

马克思方法论与全球化趋势论文 篇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全球化”这个概念,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没有全球化思想。事实上,马克思总是能够从全球的视野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马克思以宽广的眼界,放眼全球,从对各民族经济交往扩大所形成的世界体系的分析中,考察和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中,向人们展示了他关于全球化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观察和处理全球化问题的理论武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制定应对全球化的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意义

文献标识码:A

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辨析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价值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1.1 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方法论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虽然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拼命开拓世界市场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货币的追逐,因而在资本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对市场的开拓,“到各地追逐黄金使一些地区被发现,使新的国家形成”,从而,“把遥远的大陆卷进交换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因此,创造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一个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轨道。“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它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积极的实在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我国的发言权,也才有可能谈得上赶超发达国家。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既然是由资本的运动引起的,那么,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并非只是机遇,更大的其实是挑战,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的同时,还必须警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1.2 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另外,马克思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世界历史的未来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对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现时代来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来看,必然是共产主义的胜利实现。也就是说,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从目前来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最终趋势来看,却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因此,我们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树立信心,积极推动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可能逐步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使其向着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把西方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变成融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

2 对当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通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弊相间的“双刃剑”,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观察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合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2.1 把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市场的扩大使比较优势拥有更多的实现机会,要素的流入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资有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先进产业的形成。

其次,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可以增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更好地争取国际社会发言权,在修订国际规则、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制约发达国家恣意妄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我们用世界眼光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博采众长,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合作,大量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进一步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垄断特征和掠夺本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进一步积累和加深,并且扩展到全球范围。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地域上的极限,今后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客观条件。

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世界市场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促进自身发展和构筑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2.2 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是不能否认,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斗争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也带来了许多“全球问题”,如南北经济差距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與和平问题、文化发展与人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仍然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资产阶级总是利用这种主导地位力图向全球输出其生产方式,安排对其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私利。全球化进程中的这一残酷现实决定了全球化必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资本优势以及跨国公司的实力,通过不平等的交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资源,推销其剩余产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做出的结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还要敢于同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作斗争,维护国家主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获得全球市场资源的合理再分配,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份额,从而维护本国的权益。只有同国际资本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抵制国际资本独霸全球市场的企图,我国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在世界經济秩序中的弱势地位,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对策、利用多种渠道、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呼吁和推动清理、修改过时的、不符合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规则;修改不公正、不合理的规则;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的谈判,订制新的游戏规则。只有积极参与改革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进程,才有可能改变由少数发达国家单方面主导谈判进程的局面,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使国际规则能更多地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它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以达到世界“西化”的目的。

因此,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谋求最大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又要在思想、政治、国家安全等领域保持独立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全球化的发展终究不能代替主权国家的发展。面对全球竞争格局,能够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既能推动本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能融合外来文明和一切先进的积极因素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加速发展的重要课题。凡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消化能力尽量地加以吸收;凡是损害我国利益,特别是损害我国根本利益的要求、条件和做法,则应坚决加以拒绝。

另外,全球化也带来了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其一,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不少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避免国内环境污染,借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之机,把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极大地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其二,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依然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依仗其有利的贸易地位进行生态掠夺,肆意挥霍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环境恶化。

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人口的关系问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问题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核心,而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此控制人口是发展中国家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还要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外国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的进入。通过国际组织加强在环境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制衡与合作,督促经济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并进行大肆挥霍的做法;在缔结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时,对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的歧视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并反对某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害出口”行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环境外交,试图以自己的实力影响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和协定,掌握国际环境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一致、统一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谈判中的力量,使各种国际环保协定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作者:赵 萌

上一篇: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透视论文下一篇:学生实践能力物理实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