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德育实效探究论文

2022-04-19

增强德育实效探究论文 篇1:

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可造之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收获预期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应该创造和谐班集体,强化学生的德育观念,教师在平时也要以身作则,创新实践教育活动,还要注重优化评价方案,这都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

引言:

德育是高中生教育的核心。德育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在高中阶段,更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三观。学生三观的形成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方向。现在高中生可能确实是有很多关于德育方面的知识储备,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并且能够让这些观念在自身生活学习中产生影响的却寥寥无几。所以高中教师需要探索增强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策略,革新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点滴言行。

一、创造和谐班集体,强化德育理念

高中的课堂就是一个小的社交圈,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班级中能够与人相处好,才能保证学生进入更大的社会中之后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创造和谐的班集体并不是要求老师在其中做和事佬,在学生有任何冲突或者小纠纷时就去帮学生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班级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做到既不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又能够解决问题,这样才算是和谐的班集体[1]。例如,学生之间因为在交流一道题目时产生了冲突,大家不需要非要争论出对错,而是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也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取长补短,找到对方思路中的独特之处,和自己的结合对比,共同想出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够增进友谊,也能够化解冲突。可能在以往学生的理念中,德育观念只是体现在利益得失的情况下的,如诚实守信、见利忘义等,在日常和同学的相处中无法体现。其实不然,德育观念更多的就是体现在和人的相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能够看得到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德育观念。通过和谐班集体的要求,能让学生对德育理念的运用有新的理解和看法。

二、提升教师自身德育素质,以身作则

在对高中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也不能置身于外,要注意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以身作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德育理念,通过教师平时处理问题、和学生交流中,让学生看到该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烂熟于心的一些德育观念,能让学生更有效率地运用自己的能力,改变当前只会说不会做的状态。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也做不到,那么很难服众,学生也不会乖乖去执行老师提出的要求,老师的德育观念能够影响到学生,除了平时的教学,老师还频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更了解学生,加上班会中老师的发言,更容易看出老师的德育观念,所以老师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质,学生也能见贤思齐,慢慢被教师潜移默化[2]。在平时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中,大部分教师都一直要求学生做出改变,很少有教师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以身作则的能力,老师的这一举动创新了以往的德育教学,和学生共同进步,能让学生走得更快。

三、创新实践教育活动,践行良好德育品质

德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在设计德育实践活动方案时,学校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育条件,努力为高中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高中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实践活动形式众多,主题班会活动、学校德育宣传周活动、德育主题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故事会、墙报展览、德育征文等,都属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而公益宣传活动、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活动涉及面更为广泛,已经与现实社会接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3]。学校要统筹规划,形成完善的活动体系,为学生参与活动、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例如在关于“理想”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中,学校领导可以责成政教处具体组织,教导处、总务处、团委协办,校长办公室监督管理。活动开展之后,由于组织严密,各个环节比较顺利,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增,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教益当然是丰厚的,其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都将会发生积极的改变。

四、优化评价方案,建立网络交互平台

设计德育管理评价方案时,学校需要对传统评价制度进行深入评估,对照新课改精神,进行多元创新尝试,以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传统德育评价制度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严重忽视过程性评价。学生思想有个体差异,认知基础、成长悟性、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用一根标尺进行衡量当然是不合理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進行因材施教,这才是德育管理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对德育工作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置交互评价平台,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有机会进行网络交互活动,畅所欲言,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4]

结束语:

总之,高中是学生的生长期,德育教育工作对高中生至关重要。在新时期,为了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的德育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学生、学校及家庭方面的各方努力,才能全面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喜.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8(09):24-24.

[2]郑细疆.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下),2017(24):230.

[3]钟水浩,邹董杰.新课改背景之下高中老师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6(54):188-189.

[4]曾繁焦,张茜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老师德育工作开展理念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26):78-79.

作者:黄梅

增强德育实效探究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校本开发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思考

摘 要:在全面推行课改考改的今天,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呼吁追溯教育的本源,重申教育的真理,回归教育的初心!在前期关于新形势下促进课程开发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及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实施、评价反馈”三个阶段的过程研究基础上,以基于核心素养下德育校本开发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思考为主旨,探讨剖析思政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全过程的突破性和策略性,提出以崇尚人文理念为特征的新德育,并进一步提出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新型德育模式,以期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德育课程开发;高中;思政教育;实效性

所谓德育的真理,应是最正确、最浅显却又是最不应当遗忘的教育初衷。那么,我们应怎样开发德育校本化与思政教育实践性深度融合的真理呢?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德育课程开发,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已成为高中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亟待探究的重点课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校本开发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意义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凸显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要求的思政教育与德育校本开发的实践,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在立德树人实现过程中更能内化于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校本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和价值所在,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各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年轻的文萃中学深刻认识到,高中学段是学生思想发展与身体成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学校构建符合新形势发展需求且师生互动的思政课堂模式和学校参与的德育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校本开发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思考

(一)注重德育过程体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包含知识、能力、可持续发展等诸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的道德素养的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必须由以往的单向灌输转化为主体参与式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亲历体验及由体验而获得的真切感悟。要常反思:学校开展了多少学生作为主体自觉参与的教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如何?体验感又怎样?活动过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如何?德育过程应该是人格自醒的过程。德育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管理,才是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会,通过学生会积极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尤其是学生管理条例和校规校纪等的制定,切记不要让学生围着老师转,可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挑选出典型案例进行课程编写,随时更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學习需求的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倾听时代的声音,坚持校本开发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把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德育的全过程,做有文化的教育,上有风景、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思政课,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综合素养。

(二)立足思政课堂创新,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德育工作始于师德、立于思政课创新。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则是教育之魂,要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就要转变教师角色,提高师德修养,发挥思政课堂教学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延伸到研学旅行中,抓住课堂主渠道,使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用知识成就理想,运用生活经验与智慧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应用政治视野牵引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需求和个性差异,科学合理地采用议题式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传授与素养提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合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积极主动地成长成人,使教学过程既是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人格塑造和素养涵养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延伸思政课堂,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明德知礼,通过集体活动与社区服务、法制教育讲坛、传统革命教育等增强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三)构建课程支撑体系,发挥关键课程作用

为克服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实现高中德育有效性,更好地体现学校德育特色,文萃中学确定了高中三年一体化的德育目标校本体系:高一以培养合格的高中生为目标,开展“适应性”主题教育;高二以培养人格成熟的高中生为目标,开展以“陶冶情操”为主题的“发展性”教育;高三以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为目标,开展以“健全人格、超越自我”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这一德育体系构建下,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组织体系,发挥思政课在德育中的关键课程作用。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思政课堂模式,把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内涵式发展作为改革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应用常识以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组织丰富多元的趣味性活动,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辩论会”“时政分析”“小法庭”等各类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政治学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德育素养,让思政课活起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从而促进学生与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依托实践研学活动,促进学生内涵发展

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学校德育只有把思政课堂与实践研学活动统一起来,将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德育课程内涵发展,充分挖掘德育资源,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实效性,助力素质教育。因此,现代德育工作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课堂或校园,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广阔舞台上通过亲身体验、冲突体验等方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应走出误区,转变观念,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不断获得道德的发展。文萃中学自建校以来,一是通过创办校刊《萃园》、校报《文萃中学报》、学刊《文萃学苑》及创建文萃书画社等,为师生学习、交流和展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二是通过邀请县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开展文萃公益讲坛,引领学生思想、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位。三是通过社团文化涵养学生的各种兴趣与素养,目前学校开展的社团涉及人文、科技、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5大类,共56个社团,发挥了学生特长,张扬了学生个性,锻炼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是通过研学旅行这门行走的课程,让学生用双脚丈量历史,用双眼探寻文明,用双耳倾听故事,用内心感悟情怀,用大脑思维差距,用经历和思考装满行囊。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应当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形成以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课程计划评价与课程结果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评价模式。在此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成为适应性学习专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和学的多元方式,以形成更好地指导和塑造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发展的新途径。同时要将自己视为变革者,既不要给学生贴标签,也不要对学生抱有低期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一步反映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发展现状,实现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良性结合,全面分析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造强有力的素质教育平台,文萃中学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以课程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以“自主多元、知能并重”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打造适应不同个体良性发展的课程文化和活动文化,并逐步完善以“奠基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型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拓展型课程、着眼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究型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三维一体”课程体系,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静宁本土教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把校本课程建设与基础学科教学、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不断拓宽学生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发展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

总之,高中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成为高中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亟待探究的重点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德育理念,立足学生生活和学校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践行德育知识的德育新途径引导德育工作,在思政教育中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尝试把实践性、创造性的研学活动运用到德育工作中,讓学生在实践性的研学活动中体验成长、塑造人格、锤炼品质,必将会开创具有学校特色、注重学生全面成长的德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海.高中政治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2):20-23.

[2]晋杰.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研究[J].教育,2016(11):95-96.

[3]彭志红.新形势下课程开发与德育实效性的分析和探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5):124-128.

[4]庄义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4):31-33.

[5]倪子杰.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课程开发与德育教学的策略[J].少年德育,2018(7):211-213.

注: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课程开发与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099)结题论文之二。

作者简介:闫向锋,甘肃省平凉市人,就职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

作者:闫向锋

增强德育实效探究论文 篇3:

整合乡土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摘 要】所谓德育实效性,即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德育的实施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更要领悟精神,因地制宜,整合乡土资源,把反映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德育课程中,把反映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德育课程中,把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德育课程中,通过“活动——主题——课程”三大策略,努力实现“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形式活动化——主题活动课程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整合资源;德育实效性;策略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一直紧跟形势,没有充分满足和反映中小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信息灵、思想活、观念新,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德育形式不断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农村小学更要领悟精神,因地制宜,整合乡土资源,把反映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德育课程中,把反映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德育课程中,把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德育课程中,通过“活动——主题——课程”三大策略,努力实现“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形式活动化——主题活动课程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内容主题化,提升德育实效性

社区资源是小学德育活动的基础与源泉。合理地加以利用,并使之主题化,有助于学生道德能力的迁移,传承古今美德,在实践中磨砺品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横江民生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充分利用街道家庭服务中心这一社区资源,在打造成校外教育基地的同时,引进社工資源,通过系列活动主题,让学生参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2011年12月28日,我校所在的沙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成立之初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沙头街辖内的长者、困难家庭、异地务工人员、残疾人等。2012年,我校与家庭服务中心青少年领域的社工建立教育联盟,在服务中心建立活动基地,通过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社会关爱中丰盈学生内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将社工引进学校,让社工协助学校德育管理和德育诊断,与德育处一起,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及生活方面会遇到的困难,商讨制定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对特殊学生或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小组帮扶或个案跟踪与辅导,协助学生、家长及老师解决难题,走出困境,提升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我校与街道家庭服务中心共开展了50多场活动,40多个案跟踪,8个小组活动,经过不断的实践沉淀了如下系列的教育主题(如表1):

整合校外资源,设计并开展主题化德育活动,不仅尊重了学生的现实需要,而且有效发挥了学生在系列活动中的参与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更具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形式活动化,提升德育实效性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都存在形式单一,重灌输、说教,轻活动、体验的弊端。为此,我校基于实际,创新德育形式,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修身、养性,提升德育实效性。

1. “小手拉大手”志愿探访活动,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活动主要探访对象为街道范围内残障人士,德育处组织学生志愿者家庭每学期开展两次活动,了解社区残障人士的生活近况,引导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使社区残障人士维持与社会的联系接触。

活动主要以探访及访谈的形式开展,学生志愿者与社工携带残障人士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前往活动对象家中进行探访。向残障人士送上社会的关怀和问候,了解残障人士身体、生活状况及需求,为残障人士建立服务档案,让残障人士了解社工的服务工作及掌握寻求社工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我校大队部还提出每年开展一次“跳蚤市场”活动,大队部自己确定活动主题“助困救贫,从我做起”。活动中,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看过的图书、用过的玩具,甚至是到商场买来的新玩具、零食到“市场”上来叫卖,然后将所得的款项捐献给“广东扶贫济困”慈善机构去帮助那些面临辍学急需帮助的省内贫困学生。

2. 走进家乡革命传统圣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学校只有组织学生开展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教育,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番禺有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史,更有着辉煌的近代战斗史。我校充分挖掘番禺的文明史、斗争史,开展“追寻革命足迹”系列考察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到离学校不远的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凭吊革命先烈,为烈士扫墓,激励学生继承先烈的遗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黄埔军校、农讲所、广州市十九路军陵园教育基地等,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参观学习和讲解员的讲解,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校外活动之中,用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感染学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3. 开展“崇文尚德”小军人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每年3月,学校都要组织小军人训练活动,其中“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未来军事发展的憧憬和畅想,增强了居安思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学唱军歌”活动,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放声高歌中领悟了集体力量的无穷和当代军人的风范;八项“基本队列”操练使学生从枯燥的动作中领悟了坚强意志、铁的纪律的形成关键于平日刻苦的磨炼;严格的“内务管理”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自主管理,等等。

4. 开展“走近经典,体验感恩”系列活动,搭建亲子沟通桥梁

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我校都有一项“亲子共读”读书展示会。在学年初期,学校提供相关书目供学生和家长选择,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商议,选择一本感恩主题的经典书目,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描述读书心得,感悟书中蕴含的道理,拉近学生和家长心灵的距离,并学会换位思考,促进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

三、主题活动课程化,提升德育实效性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原有的课程观被突破,新的 “大课程观”已建立,即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主题活动课程化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能有效补充德育学科课程以外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番禺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山青水绿,人杰地灵。充分挖掘地理和人文优势,将一个又一个的主题活动课程化,形成校本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

1. 构建名山胜水的《番禺地理》探究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我校毗邻素有番禺“氧吧”之称的大夫山森林公园,周边还有风景名胜莲花山公园,具有岭南风格的余荫山房、宝墨园、留耕堂,等等。通过“我为大夫山代言”“探秘岭南名园”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在欣赏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和岭南建筑的同时,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构建人杰地灵的《番禺历史》探究课程,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番禺新八大旅游美景之一的番禺博物馆和番禺区国家级档案馆,了解地方历史和文化,内生出对家乡历史及过去的崇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3. 构建《我爱我家》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我爱我家”是我校少先队重点打造的系列活动之一,组织学生参加“五社联动”公益生态园建设项目暨沙头街横江村文化保育基金揭牌仪式,认识横江村古祠堂, 组织50对家庭参与这次公益活动,通过亲子徒步游走于横江村的古祠堂,了解横江村的建村历史和七大姓氏祠堂的故事,并开展 “我爱我家”义卖活动,用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增强作为一个横江村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德育是一项持续、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从我校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學校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发整合乡土资源,为德育工作的顺序开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丰富的资源,构建以学生自我设计或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能有效地达成锻炼生学意志,丰富学生体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认知,促进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一系列德育目标。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创新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唐宗珊,原亮.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增强德育有效性[J].基础教育,2016,(11).

[2] 宋海峰.浅谈小学学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3).

[3] 古昌平.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增强德育的实效性[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 田仙菊,冯文全.关于提升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5,(6).

作者:石勇

上一篇: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论文下一篇:劳动争议分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