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2024-07-01

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共8篇)

篇1: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利用影视素材,增强德育教学实效

区钊海

[摘要] 影视素材在德育教学中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影响力。本文从影视素材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论述其对当代中小学生的深刻影响,恰当地使用影视素材有利于德育教师更好地完成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 关键词] 影视素材

德育教学

作用

随着“课改”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教育条件的改善,中小学生的德育课教育传统方法正面临新的挑战,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德育课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却具有独特的优势。影视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促使观念的变革,推动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往往比一般的文字作品更形象,比一般的表演更生动。空洞的说教和大话套话,学生不仅不愿听,而且很反感,而好的艺术作品形象地诠释人生与做人的道理,惩恶扬善,寓教于乐,易于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正如鲁迅所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所以,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

(一)影视素材及特征

影视素材是指以电影和电视为载体的多媒体综合性文化,包括一切的视频素材,可以是电影、电视,也可以是一段短暂的视频。与传统文化相比,影视文化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质无与伦比的优势。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视听直接、形象而生动。影视文化以其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来反映生话、记录事态、传播信息,让学生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二是艺术形式多样。影视素材运用现代光电技术,兼容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特性,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形态之中,使其在运动的影像中,得到更突出的发挥。同时,影视还包括了如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科技片、故事片、系列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多种式样。影视文化的兼容性使它成为综合性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的文化载体。三是传播快捷而广泛。影视文化及时、快速而同步传播,而且已经极其广泛地介入家庭之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话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第四,内容丰富而影响深远。影视文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既能给人以娱乐,让人身心愉悦轻松,又能警醒世人,让人反思省悟。

(二)影视教学的作用

第一、影视素材是进行道德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处在信息时代,在电影、电视、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今天的学生的生活中,影视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远远大于书本对学生的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决定于影视在今天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则源于影视文化优

于书本,即语言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影视素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相对于书本而言,其教学效果自然是远非原来单纯概念,文化教育可以与之比肩和媲美的了。

1、利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培养国家有用人才的重要环节。由于影视作品能够直观通过影视语言,将比较抽象的口号化解为具体的内容,因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在讲述第13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章节,关于“八荣、八耻”的内容,如果单一讲述,让学生会觉得空洞,很索然无味。而跃然于银幕的具体人物言行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可学习效仿的榜样。我剪取了影片《今天我休息》中马天民事迹,就“以小见大”,折射出公民道德素养与时代发展同步提高的思想闪光。对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引导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觉悟。

2、有利于开展国情教育。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历史。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全国上下发生了飞速的变化。借助影视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全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和弘扬志存高远的主人翁境界,以便更好担负起复兴中华的社会责任。如讲述第5课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章节,我播放了《云下的日子》这一影片,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的小康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我把影片分成三部分,并结合课文的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看影片,说体会,谈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更为深刻,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国只是总体小康,并不是全面小康,我播放了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视频,结合中山为期五年的全民修身活动,结合实际,更易于突破教学难点。

3、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离不开相应的法制教育。由于影视教育本身具有的动态影像特点,较其他的教育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应当用好这一教育资源。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要开设和办好未成年人专栏或专题节目……让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抵御犯罪的能力。”运用影视节目承担法制教育任务,是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如在如讲述第3课的《依法纳税》这一章节时,播放名人“刘晓庆偷税入狱事件”的视频,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偷税的严重后果,进入社会工作后,自觉纳税,做一个遵法守纪的好公民。

4、有利于开展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因知识的局限、社会经历欠缺,目前不少青少年学生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缺乏分析能力,或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以至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利用影视教育耳濡目染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开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取得认同,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如在如讲述第1课的《消费和消费观》这一章节时,播放电影中《一个都不能少》的一

段视频,体会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珍惜现在的拥有,杜绝攀比的行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值得思考的空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处于心智发展期的青少年学生,在接受正面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渴望得到教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利用摄录像设备已经普及的有利条件,及时将学生成长历程的片断记录下来,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发现亮点,肯定进步,体现“皮格马里翁效应”,就较容易使教育成效得到巩固,延伸合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的人生发展轨迹。如在讲述第9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播放我们东凤理工学校学生会民主选举的视频,从而增强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在讲述第10课《公尽快政治性义务》时,播放学生在政府欢送班上同学参军拍摄的视频,让学生从身边的同学中,增强公民的责任感、义务感的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第二、影视素材有效地开发了德育课程资料。《新课标》指出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改变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影视素材有效地开发了德育课程资源,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学生上好德育课的兴趣,增强了我校学生在各种场合的素养,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

品的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取其精华合理利用。

(三)面临的难题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是德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德育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德育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师如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德育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只有主动的面对新情况新环境,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德育教学和影视文化的发展必能相辅相成,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必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总之,影视教育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一个有效载体,生动形象、类型多样的影视素材把抽象、枯燥及不易被人接受的德育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引起心灵的震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滋养学生心灵的良好效果。因此,恰当合理地使用影视素材,有利于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学生乐学、好学。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现状、前景的分析与思考[D].贵州社会科学.2006.05 [2] ⑤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2004.05.14 [3] 蒋东玲,候英.大学校园中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06 [4]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导言》

篇2: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应试教育、德育意识、德育评价、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江泽民同志也曾讲“以德治国”,强调“德”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根本标志,当前职业教育环境下,学校大都注重“智”的培养而忽视“德”的塑造,造成了当前未成年人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严重失衡,特别是相对薄弱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尤其突出。所以如何增强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头等大事,我身处农村职业教育第一线,我认为学校学生“德育”教学,即“育德”教学,在此浅谈自己的几点见解,希望与同仁们共勉: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增强德育教学的紧迫性

首先,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大多有两个:一是培养实际操作及技能型人才,二是培养学生参加高考,向高级学校升学深造,这也是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和生命力。然而基于该目标下的德育课却被学校及主管领导严重忽视。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指标和增加生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重在培养他们的实验实习技能上,或者面向升学压力,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一心一意抓学生分数,中职学校几乎很少开设或者甚至不开德育课程(德育课不在考试科目范围),忽略了德育的培养,没有提高和培养德育的意识。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都是在中学阶段成绩稍差,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多数是些学习困难中下等层次的学生,因为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观念陈旧而多是首选普通高中,只有实在是没办法了才选择职业学校,使得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初级学段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扭曲了的道德认知和叛逆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在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总以个人为中心,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况且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思想道德不大稳定,其情感、价值、态度不成熟的时期,难以管理和教育。

基于以上因素,一般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大力倡导新形势下的德育工程,更多的注重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二.如何实现德育课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其一,健全德育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和评价制度,提高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德育意识,更新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认识,开设并加大政治思想教育课的力度,创设宽松的“育德”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既要顾及学生“智育”的提高,又要联系实际,加强“德育”的塑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是学校管理的决策者,是我们教育一线教师的指南针,一旦有了这样一个坚强的后盾,那么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才有施展才华的平台。

认真做好德育教学的总结和评价工作,完善德育工作的激励和奖惩制度,主管领导严格抓好落实、做好德育监督和检查工作,这也是整个德育工作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德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德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德育教学的质量;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好的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在各项综合评价中给予肯定或奖励,并大力宣传和发扬,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效调动教师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作为任课一线的教师及其班主任,特别是德育课教师,要把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时常牢记培养德育意识,增强“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的观念,探索创新。传统观念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情,自己只做好本科目的教学常规工作即可,其实不然,单纯的、机械的传授和复制书本知识,这中条件下培养出的学生,对于其在今后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品格养成并无益处,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足以形象的揭示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性质及作用,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要把思想道德的培养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时常使道德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

其三,我们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身教”,对学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人们把教师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形象就充分阐释了教师“以身作则、师高为范”的表率和榜样作用。教师的群体形象和言行,是一种无声的育人环境,将对学生昌盛深刻影响。为此,我十分注重自己生活中的言行,尽量做好每件事情。同时在班上

还开展一些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从中闻其声、观其行、明其理,陶冶其美的情操。平时,我在教室里从不乱扔乱放,每次上课,我都要观察教室周围地面是否有垃圾和碎纸屑教室里有了纸屑,若有,我总是不声不响地捡起扔进垃圾箱,并整理好讲台。下课时抹净黑板和讲台后才离开教室;遇到卫生大扫除,哪里最脏最不好弄,我就打扫那里;从不说废话和脏话,教学中我恪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身教”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塑造学生,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的建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师要真诚和蔼、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去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处理问题时要平等、宽容并给以充足的诉说机会;教师要用真情感染、人格熏陶,行为示范去影响学生,在情境交融的学习活动中,方能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其四,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运用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开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观看视频录像、设置心理专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另外,要充分调动学校学生会和团组织的先锋作用,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发挥学生组织积极性。学校及任课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有关理想、信念、方向等方面的教育,或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诸如:勤工俭学、美化校园、我为学校添光彩等活动,邀请老革命党员做专题讲座,以及结合国家时事和节日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和才艺,熏陶他们的高尚情操,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树立先进的榜样和典型,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亲身经历与体验,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同,真正的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素质。

我从事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班主任工作多年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摸索,努力学习先进的德育经验,深刻认识到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了解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急待改善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

篇3: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一、德育课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部分教师在职业学校工作兴趣不浓, 有些教师甚至都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德育课教学, 调查发现将近有26%左右的教师不喜欢德育课的教学工作, 32%的教师认为德育课是副科, 不重要。10%左右的教师认为不太有或没有信心上好德育课, 只有28%左右的教师能做到认真上课。特别是面对学困生, 他们的情绪更加糟糕, 有的认为是对牛弹琴, 劳而无功, 普遍认为教这些学生缺乏成就感, 很多教师认为在职业学校社会地位低, 有低人一头的感觉。他们对教学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致教学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信心不足, 厌教现象较普遍, 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落后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仍然是以灌输为主、以书本为主、以说理为主、以教室为主、以黑板为主、以粉笔为主, 学生仍然是以背为主、以听为主、以考为主, 使德育课的功能大打折扣。

二、与时俱进树立新理念

让德育课走出困境, 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关键在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只有树立新理念, 才能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德育课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1. 善待学生, 注重用积极视角对待和评价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文化成绩、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双学困生”的比重较大。但也要看到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差”是非智力原因, 导致他们“差”的原因有社会的、家庭的、学校教育等客观原因。事实上这些学生并非一无是处, 他们也有好多特点和优点, 作为中职校德育课教师应从积极的视角, 以积极的价值取向,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对待和评价学生。既要清晰地看到职校生“学困生恒在”, 也应该看到“学困生同样也有精彩人生”, 应树立职校生也可爱、也可教、也可改的观念, 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和善待他们, 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精神, 对自己充满希望, 让他们的心灵散发出春天般的活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 给予他们鼓励和赏识, 进行因材施教, 因长施教, 扬长避短。我们的德育课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来引领学生张扬个性, 展示自我, 树立自信, 给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从而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2. 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德育主体的培养。

“以人为本”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 教学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发展, 发掘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欲望,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次, 要把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真正使教育成为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三是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因此, 德育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高、大、空”, 而要“精、密、实”, 注重态度目标、情感目标的生成效应。德育课教师应多走进学生, 多采纳学生的共同意见, 增强教学内容时代感、故事性和趣味性。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 引导学生主动养成德行, 重视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在方法、方式上, 要根据中职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变重结论、重灌输的说教为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 能动地参与品德形成过程;同时加强中职学生的自我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主实践, 主动地发展自我, 实现自身个性发展。

3. 回归生活, 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与生活是盐和汤的关系, 人的成长需要道德 (盐) , 但不能通过单一的、孤立的道德教育 (专门吃盐) 来满足需要, 而必须将道德教育融于生活 (汤) 中才能起作用。因此, 道德教育必然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以生活为本源, 以学生的整个生活环境为背景, 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 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 构建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讲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知识点时, 可以先让同学们观察身边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现象, 把这些事例列举出来, 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列举了自己家乡的小作坊、小化工厂乱排, 城市垃圾乱放等事例, 还列举了寝室里水龙头不关, 教室里大白天还开着灯, 粉笔满地扔, 食堂餐桌上到处都是剩饭剩菜, 等等, 气氛非常活跃。此时, 教师可引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概念及其要求。先让学生感触了社会生活中的不足, 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时, 他们认识清晰, 理解透彻, 知识与运用能同时把握。接着可顺势提醒同学们:要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及时关灯、关水龙头、捡垃圾等。即让德育课回归生活,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 使学生在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进行探索和思考, 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并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使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得富有道德性, 对德育课感到情切、可信、有用、愉快, 促使中职德育课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

4. 超越知识, 注重走向职业与人生经验。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其教学重心, 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也要体现职业化。中职德育课应努力寻找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 使其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互相沟通衔接, 基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用职业生涯的引领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认识职业”中, 可以设计一次“走近职业”调查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群, 根据自身条件初步选择理想职业, 采访一个未来的同行从业者, 了解行业和职业的入职要求、工作条件、工作要求、道德规范等情况, 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进行小组交流与展示。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职业礼仪”教学中, 开展名为“神秘顾客体验服务”活动, 要求学生在对本地肯德基和麦当劳、甜心饼店等企业的服务者的职业礼仪表现进行评价和比较, 记录在体验反馈表, 在课堂上交流调查情况, 分享调查活动体会和收获。学生在活动中从从业者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表情、态度等方面做出评价, 通过比较, 有利于学生明确自我完善的努力方向, 并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因此, 德育课教学内容应超越德育知识的传授, 强化中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做”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中职德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5. 革新方法, 坚持“三贴近”原则下教学方式的创新。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新教材的编写也明显强调了“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三贴近”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原则, 而且也是教学中要贯彻的原则。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现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 研究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首先, 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专业实际, 由过去的重知识目标走向重情感态度目标和运用目标。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第三, 课程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转变,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如:案例教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演讲, 辩论或知识竞赛法, “请进来”法 (邀请优秀毕业生或社会成功人士来讲课) 等。第四, 教学质量评价上由过去的随意性、单向性、静态性、片面性、终结性评价向双向的、动态的、多元的、过程的、规范的评价转变。第五,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充分挖掘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和社会主流价值教育资源。同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发校本教材等。

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要深入推进其进程, 关键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只有抓住这一关键环节, 我们的教学改革就能指日可待, 中职德育课才有充分的活力和达到应有的功效。

摘要:中职德育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举足轻重, 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篇4: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一、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精髓

英语具有人文学科性质,同样可以弘扬人文精神。无论是汉语英语课都有其工具性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又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负载着人类文化,包含着人文精神。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凝聚着那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现代语言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提升学生的人生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学生的理性人格。对于学生来讲,还可以帮助他们为实现他们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做准备。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有育人要求和行动,这种育人指的是要通过语言教学启迪学生的聪明才智,诱发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使其精神受到熏陶,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语言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语言使人具有人性,语言活动是人的生命的一种方式。

二、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提升英语教师德育素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我国英语教育教学和语文教育教学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但二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共性。二者都属于语言,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二者都是重要的科目。从中国英语教育史来看,我国早期的英语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但由于历史原因,这种精神没有发扬光大,并且由于我国后来英语教学几乎一直强调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它的人文精神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现在到了强化英语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时候了。

要强化英语教育的人文性首先要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语言是工具,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人赖以生存的内在工具,语言的运用是和思想的形成与表达同步发生的。语言体现人性,体现人的意志、观点和情感,体现人的认知能力和做事能力,实际上就是体现人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就是“人”本身。语言学习与人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培养只能同步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语言知识教学、语言能力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是最好的德育方式。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抛弃人文也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抽掉了人文精神,必然会导致只强调语言文字而看不到使用语言的人,继而只会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使学生对课文中包含的丰富思想和情理毫无感悟(也没工夫感悟),教学过程只能变成玩弄文字的游戏,英语课变成了无病呻吟、滑稽可笑的怪胎。因此,一定要使英语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

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仅仅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也会在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

三、借鉴语文教学方法,确保英语教师学科教学德育实效

就语言教学理念和方法而言,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古典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方法,传统语文教学不仅注重“默读”,而且强调“诵读”,讲究“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英语也是一个道理,现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一般都局限在做试卷上的阅读题。实际上,在国内学习英语,很难自发习得,在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下学习外语,必须要把读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以后。许国璋先生曾说过,不读500本英文小说就不能算学过英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义先生说的好,“得阅读者得天下”。有诸多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比如书虫系列、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妙语连篇等等,只是材料的选择原则一定是有知识性、趣味性,要分级,难易适度,教师又有适当组织和检测。

阅读是利用已有知识理解读物内容,是一种心智活动。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学生要么能学到知识,要么能获得感动,阅读的这种作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国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传统就是重视“读写结合”。训练写作的传统方法是仿写。当然,现在的学生还做不到仿写较难的文章,但这个方法仍然可以使用,那就是让学生仿写教科书上的短文,最初只要求学生替换一些词,使其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后通过写作“唤起学生的思想和想象”。阅读活动是对人世、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写作是对人世、生活和生命个体的情感表达。英语教师通过具体的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会使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变得有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 注重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实际上也就是注意了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尽力避免贴标签似的将教学内涵的育人价值、潜在的价值外显化,生搬硬套,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重心。

篇5: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指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高耗低效。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工作中的具体操作:

一、在具体实施德育工作时要构建目标系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重从基础性、可操作性两个方面论述初中阶段德育要达到的目标;

二、选择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通过学科育人、情感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集体育人等方面的阐述,使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多方渗透;

三、建立管理体制。正确的评价导向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的动力,建立管理体制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工作、目标、体制

学校德育工作高耗低效。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德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难度加大了;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在德育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机制的运行等方面还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近年来,我校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把德育工作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可以调控和评估的一项工作,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一、构建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系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打好基础为着眼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摆到中心位置上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方向一致、层次清楚、上下衔接、明确具体的目标系统,并把目标按照层次和序列进行划分,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据明确的目标运行。在制定目标时,注重体现以下原则。

1、注重体现基础性

初中阶段都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 要着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目标定位在“社会要求每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做到的”层面上,这并不是降低德育要求,恰恰是激励学生经过追求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剖析以往养成教育的众多误区:教师将养成教育仅仅看成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只看到训练之前的学生行为和训练后的学生行为,他们关心的是“外化”部分。更多的是认为养成教育是要求学生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只要学生学会“这么说”、“这么做”就行了,至于学生愿不愿意这么说,这么做,在什么时间、地点会这么说、这么做或不会这么说、这么做,说与做的质量高不高、能力强不强,有没有形成习惯则少有人过问。这种不管学生意愿,不解决学生外在行为规范与学生认识差异之间的矛盾,只抓表,不治本,只追求一时一地某一方面达到硬性规定的要求,不考虑科学训练,养成良好习惯的做法,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道德形式主义”,即使部分学生于外在约束下遵守道德规范,由于没有成为自己真正的内在需要,一旦脱离实际,就会离开正确的道德轨道。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保证《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位,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为目标,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几个方面制定适合我校学生的德育目标序列,并力求突出其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采取低起点、小步子,抓早、抓实、抓小的方法,找准突破口,每个时期突出一个重点,逐个突破。

在抓爱国主义教育的养成训练中,我们首先从继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入手,使学生知道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的文明礼仪有哪些,具体实施《礼仪常规三十条》,让学生从爱老师、爱学校、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等一步步做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注重体现可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科学化之路,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于笼统、求全。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首先,目标要适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层次”、“弥性目标”。在具体班级操作时,要求教师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共同要求;又不忘对个别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并适时给“差生”“吃小灶”。在制定适度目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降低或抬高要求;二是要全面兼顾,防止偏废。

其次,要眼中有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个别差异,调动主体积极性,从而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

第三,方法要科学。注意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学生、课型、时间、地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二、选择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

当前,德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呆板陈旧。不考虑学生实际,只凭主观愿望,使学生处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被动地位;二是华而不实。采用突击搞活动、办展览、造声势的办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改革德育方法必须从摒弃形式主义和成人化入手。在德育工作中,辩证地处理好强化与淡化的关系。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要淡化教育的痕迹,淡化教育者的教育形象,让学生感到教育可信、可接受。在选择教育方法时,我们首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德育民主,听取学生意见,根据学生的现状选择德育方法,增强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和对德育方法的认同感,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是坚持正面说理教育,发挥榜样作用。在说理时做到观点鲜明,事实充分,有吸引力、感染力,并允许和提倡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即使是不正确的,要求教师仍采取平等的方式循循善诱,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在榜样的选择上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典型,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起来更容易。第三,在整体性要求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教育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既注意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又能使其产生互补作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科育人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应高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同时,要求文科抓结合,理科抓渗透,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德育学科分计划。教学教研时,把学和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渗透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评价上,把能否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融于一炉,作为备课、听课、评课的重要内容。在评选表彰优秀教师、职称评价时,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作为必要条件。

2、情感育人

在德育实践中,只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动机,重视道德观念的内化,就能取得德育的整体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的爱国行为。要求师生在交往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真情,在感受爱中培养爱。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视、教育影片,欣赏爱国主义歌曲等。

3、活动育人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育人。成立校园之声有线广播电台,播送校园新闻,表彰好人好事,充当德育的“喉舌”;设置宣传橱窗,展示学生的文笔和丰采,讴歌时代精神。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争做文明学生”大型系列活动;各班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礼仪常规》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4、环境育人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对校舍的绿化、美化都做好规划。从校门口的题词到教学楼顶上的校训,教学大楼内更是一本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每间教室内都有国旗、班训、名人名言、爱国人士的头像,教学楼的外墙上有“三个面向”、伟人像等。学生们处身于此,极易产生强烈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和欲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此外,校园里近二百米的围墙上,精心地绘制了艺术体操、体育项目的图案,宛如一条“艺术长廊”,意在引导学生们强身、健美、热爱生活。校园的绿化采用“园林式”结构,占可绿化面积的95%,让鲜花和绿色布满校园。每到春、夏,燕子归来,蝴蝶翻飞,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鸟儿都来“光临”校园,与师生们共享美好的生活,校园便是学生们美丽的家园、生活的乐园,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无声的教育,感受美的熏陶。

5、集体育人

构建网络,形成合力,由单渠道平面式教育转化为多渠道立体式教育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沟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育人作用。由此,我们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开办“流动家长学校”,每年的三月、九月,由学校组织教师送教到学生家庭,宣传德育重要意义,取得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德育管理体制

首先,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提高对德育意义的认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并定期对德育过程和成果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在评价时,主要采取:

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平时表现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三、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家庭评价相结合;

四、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其次,明确领导的职责和分工,设置合理的德育机构,把德育工作的成效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进、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成立政教处,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班主任的选择上,注意选择责任心强,有德育经验的老师,把基层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教师的评价上,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德育工作不过关的年末不评优、不评先,取消效益奖金。第三,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优化社会育人环境,针对学校独生子女多的特点,我们从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生活能力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精神入手,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抓好这方面的工作。针对家长怕麻烦,怕耽误时间,我们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17条》、《中学生礼仪常规》印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有明确的检查尺度。通过这些方法,促进了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克服了懒惰、依赖思想,并从学校生活中理解了父母,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促进了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篇6: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二0一三年是学校教育质量年,只有一手抓好德育工作,一手抓好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德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把下一代培养成具有怎样思想觉悟的人。目前,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面对学校育人的新任务,我校树立起“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确立了“培养会做人、会生活、会求知、会健体、会创新的一代新人”的德育目标。健全德育管理网络,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不断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在学校德育创新的实践中,做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张伯苓先生说过:“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在以德治校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美育的陶冶功能,努力营造一个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经过近10年建设,我校校舍设计新颖,周围绿树环抱、花簇似锦,蕴含深邃的艺术造型雕塑点缀其间;课室里宽敞明亮,悬挂着庄严的国旗;电脑室、语音室、电教室、图书室、音乐室等现代化设施,功能齐全;宽敞的餐厅带礼堂,整洁又明亮;大厅走廊,还设置了警示语和宣传牌,处处洋溢着静谧、高雅的气氛。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室、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张贴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内容,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我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我们制定了《文明办公室评选制度》,由德育处牵头,每月不定期对办公室进行一次等级评选。对评出来的文明办公室授牌表彰。通过评比,办公室的环境更光亮了,老师们的言行更文雅了,教师的奉献精神更强了。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我校还成立了田径队、毽球队、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小提琴队、美术书法组、小作家协会等10多个兴趣小组。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陶冶人格、培养个性、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规范学生行为要体现“细”

“全面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由于我校学生多为住宿生,所以我们把住宿生的教育、引导当作养成教育的重点。为加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将养成教育的内容序列化,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每周抓住一个重点。低年级主要进行《小学生礼仪》教育,中年级主要进行《中小学生守则》教育,高年级进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为让养成教育切实收到实效,“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将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化,浓缩为《河溶小学养成教育十好标准》,即“上好课”、“说好话”、“行好礼”、“走好路”、“写好字”、“护好墙”、“站好队”、“做好操”、“吃好饭”、“睡好觉”,对学生特别是住宿学生全天的学习、生活提出具体标准,由少先队每天对“十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一日一公布,表扬先进,带动全体。一月一评比,评出“文明班”、“文明寝室”,颁发流动红旗。评出“五星级学生”、“优秀住宿生”、“优秀寝室长”,颁发奖状和奖品。学生的道德养成非一日之功,我们从细微处入手,在学校开展了“做文明学生”系列活动——“弯弯腰”捡起校园一片纸,“伸伸手”扶起摔倒的同学……使学生在做这些小事时逐渐获得道德体验,从小培养社会公德。现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映入你眼帘的是幽雅的育人环境,井然的教学秩序,文明的师生谈吐,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开展德育活动要体现“实”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的开展德育活动,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校住宿生有五百多名,其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一直是学校和老师们关爱的重点。让留守学生学习上轻松,身体上健康,生活上安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每逢元旦,我们都会提前召开留守学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学校领导与他们交流沟通,为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担忧,以便让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得更加舒心。每逢三月八日,我们都会组织部分留守学生拨打亲情电话,为他们的母亲送去一份节日的祝贺,也进一步增进了学校和家长的感情。我们为部分留守学生办好读书证,让他们节假日到文化中心户看书,丰富他们节假日生活,陶治他们情操,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每逢四月中旬,我们会在四、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风筝比赛。同学们玩的开心,赛得有劲,一个个虽然跑得满头大汗,但是他们没有一个叫累的;今年是奥运年,我们在三月份举行了以“迎奥运,明礼仪”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演讲比赛当天虽然下着蒙蒙细雨,几百名师生仍井然有序地坐在露天场地上,参赛的选手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聆听的观众聚精会神、深受启发。到演讲结束时,学生们都既记住了奥运知识,又受到了礼仪教育;为筹备好六一庆祝活动,全体教师出谋出力,全体学生热情参与。六一前夕,评出22名五好学生和22名“优秀家长”,给他们照相,并在文化栏里开辟专刊,展示五好学生和优秀家长风采,向学校、社会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六一庆祝大会上,邀请政府、镇直单位领导、优秀家长到校与师生同乐,展示了精彩粉呈的文艺节目,扩大了社会影响,密切了同社会和家长的联系。

四、做好学生评价要体现“新”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师道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评价学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弹性,少一些刚性;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少一些天性的压抑。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过程随机化,、抓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出现的最佳教育时机,适时积极地开展评价。上下楼梯走得好的班级,课间操时在广播中进行表扬;拾金不昧的好学生,公布在学校的表扬栏里;主动关水龙头的同学,让他在升旗仪式上亮亮相……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以褒奖为主,一次成功的发言,一个创新的举动,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即使批评也应是表扬似的批评,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还专门为“三生”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除记录他们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长联系电话以外,还收集了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最欣赏的书画创作、最拿手的泥塑、最开心的作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期末总结表彰时,我们除了奖励“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外,还重点奖励那些特长生和进步大的学生。我们将这些学生命名为“学习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绘画之星”、“科技之星”、“进步之星”、“诚信之星”、“文明之星”。各班受表彰的面达到百分之五十。当有些平时难得荣誉光顾的“差生”从老师手中接过金光闪闪的奖状时,他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有的甚至欢喜得热泪盈眶。“重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我们今后评价、表彰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篇7:打造德育品牌,增强教育实效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实效

我校坚持德育为首,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好每个月的班主任工作例会,与班主任们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工作热情。大队部不断完善班主任考核机制,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学校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学期末认真考核并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为赢得社会、家庭的配合,学校还积极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各班主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好家访工作,定期沟通,使家长能随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为提高少先队员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我校少先队把少先队干部的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月培训一次小干部,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各班还正在开展“平等型班级”的研究,班级内实行班干轮流制,“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此举培养了孩子们的服务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能力。

二、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处处皆育人,为使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砖都能“说话”,我校除定期更换橱窗内容外,发挥学生才能,尊重他们的意见,以队员们为主体精心设计了体育文化墙,从资料收集到编写撰稿,从图案选择到标语设计,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书法、绘画、设计等相关方面的能力,文化墙的设计得到了区委领导、教育局领导及各校辅导员们的高度赞赏。此外,重视班级黑板报的育人功能。我们认真做到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评比,“师恩难忘”,“廉洁文化进校园”,“红领巾心向党 争四好添光荣”,“喜迎十八大”,“庆元旦 迎新年”,“春天来了”……各中队板报内容丰富多彩,提炼了队员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他们的眼界。而每周四的 “七色光”广播台则成了孩子们的一顿精神大餐,队员们自导自播的《新闻袋袋裤》《佳作擂台赛》《祝福音乐台》等丰富多彩的节目,给校园增添了生机与乐趣,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三、抓实常规管理,加强检查督促

历年来我校一直以队员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专门制定了《樊川小学学生守则》,以新颖多样的形式(背守则、知识竞赛等)让学生牢记守则内容,掌握精神实质,知道如何付诸行动。“争章夺卡”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大队部把雏鹰争章与争做文明美德少年结合起来,一周一评选,队员们做到守规范,即可获得一枚“美

德少年”奖章,凡是获得五枚奖章就能获得一张“文明美德少年”银卡,获得五枚银卡,就能获得一张“文明美德少年”金卡。此外,还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评比,对优胜班级,以小红旗的形式予以肯定、表扬。利用周一的晨会及时公布评比结果,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活动中,队员们积极性高,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安全意识等良好品行正在悄然养成。

四、把握时代脉搏,开展特色活动

篇8: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一、德育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在当今条件下职业学校很少有学生喜欢理论性很强的书本知识,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抱怨学生不愿意听课, 不愿意做作业, 我们要更新思路, 改革教学方法, 少说理论, 多讲应用, 不是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 而是我们的教学来适应学生。海尔总裁张瑞敏是我国善于用管理哲学经营企业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 他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 可以说,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同样, 一个德育课教师没有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德育课教学工作是做不好的。德育课除了传授学生德育理论外, 更重要的是要起到育人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新理念, 注重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独立完善的人格和个性。育人是学校的主旋律。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丰富思想的, 不能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教育, 这样会束缚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限制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空间, 极易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和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 要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环境, 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等予以关注和思考, 充分尊重学生对当今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权利,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思维, 鼓励学生超脱奔放、不落旧俗、勇于探索和创新, 并向传统思想和观念挑战。

二、德育教学内容应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德育课教学中, 必须给学生讲授好德育理论,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只有学好这些理论, 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才能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远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思想保证。对于这些理论必须讲好讲透, 当然教学时,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的魅力来自于指导实践并获得成功,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应归功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现实问题中, 有党和国家重大的国策和战略, 以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要把德育理论的教学有机地渗入到思想教育中来, 鼓励学生的思维在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学会从不同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确立以实现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研究理论的方法, 解决的现实问题越多, 理论就运用得越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只有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进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例如, 当前中国现实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 学生担心会导致两极分化和社会不稳定, 这就要引导学生看大局, 看主流, 看发展趋势, 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应该承认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贫富差距, 甚至贫富差距悬殊。然而, 这是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的差别, 党和国家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缩小贫富差距, 着力解决贫困阶层问题, 使比较富裕的中间阶层人群逐渐扩大。

三、德育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力求生动活泼

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 采取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推出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讲究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说教式课堂讲授方式, 采取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时, 应在扣紧教材的基础上, 适当补充、联系实际, 合理发挥, 使得课堂教学有新意、有激情、有创新。当今社会, 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非常强烈, 对教师高高在上的“一言堂”、“我讲你听”的老一套已有厌倦感。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讨论、辩论、演讲等,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 可选择一些学生普遍关心并具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 设计出讨论题、辩论题、演讲题, 例如:“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出路”、“平均主义与共同富裕”、“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政治文明建设”、“三个代表与教育创新”等, 要求学生依据理论,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讨论、辩论或演讲。让学生事先准备, 要求学生不是凭感觉发表一通议论, 而是要摆事实讲道理, 做到有理有据。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辩论或演讲, 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来分析和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才可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认识、明辨是非的目的。

四、德育课教学工作应力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 自我意识在觉醒, 伦理观念开始确立, 道德评价能力在发展, 对现实问题的关心, 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非常强烈, 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单纯依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受到预期效果的, 必须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在课余时间尽量与学生接触, 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个别教育,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循循善诱, 使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可与学生开展交友谈心活动, 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情况, 关心他们的成长,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良师益友的关系, 尽量为学生排忧解难, 帮助学生解决好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校园里的集体温暖和真挚的师生感情与同志之爱, 这样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德育教学工作应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

现代教育媒体, 冲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计算机网络系统所具有的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画面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 启迪思维,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开展德育教学, 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功能, 让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信息, 学习理论, 从而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在开放性学习环境和现实情境中, 主动探索、研究, 以增强德育教学的活力。在校园网上可开设理论学习指南、社会实践、时势教育、生活指导、就业形式、心理咨询、勤工俭学、网络对话、共同讨论等板块,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 注重德育教学的时代性、生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在增强德育教学网站的教育性的基础上, 还可以增加服务性、娱乐性等内容, 通过健康轻松的娱乐和开张正当的服务, 吸引学生对正面教育的兴趣, 拉近对学生开展正面教育的距离, 提高德育教育网站的点击率, 增强德育教学的时效性。

总之, 现在的职业教育学生是很讲现实的, 现实又总是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关心时事、关心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前途命运, 是学生的共同点, 许多思想问题由此而产生。德育课教学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正是当前改革开放和及其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和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德育素质选择的难度也日益增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 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必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把他们造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他们的人生和事业既符合社会价值目标又符合个人价值的取向。

摘要:提高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效果,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力求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教学形式多样且有时代特色, 真正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上一篇:社团小组两难面试题目下一篇: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