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

2022-04-18

【摘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倍受诟病,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考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德育实效性处于一个复杂性的社会背景之下,关涉其评判的方式、标准及目标等影响因子,有效地德育需要考虑学校德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学校德育的回归生命之本源以及开启理性的现实的实践的德育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考量

摘要: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是在中职学校普遍实施的,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考核的一种学生德育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很少有人对这种德育评价体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的考察。本文就该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办法及其对德育的反馈功能的实现等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

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概述

(一)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是对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考核的一种制度。其运行机制为: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并将班规与分数挂钩,学生违反某一班规扣相应分数,遵守特定的班规奖励相应分数。班干部负责登记学生的得分,并在学期末将每名学生得分进行统计,根据以此得来的分数评定学生的操行等级。

可见,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有四个特征:(1)该制度的考核对象是中职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2)考核的方法是实施“记分制”。即将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一定的分数相对应,违反(或遵守)某一细则扣除(或奖励)一定的分数,学生一个学期的得分为其德育分。(3)该制度参与和执行的主体是学生自身。班级的全体学生共同制定考核的“行为标准”,班干部负责登记学生的德育量化分。(4)该制度是一种学生品德评价制度。学校将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操行等级的依据。

(二)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功能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功能是指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本应具有的作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作为评价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制度,通过设定学生的行为准则,对违规行为进行统计,当学生的分数被扣到一定程度时,就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因此,该制度具有以下功能:

奖惩功能《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第六条规定:成绩考核包括学业成绩和操行两个方面……操行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考察评定。《规定》第八条:操行评定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操行评定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一次,毕业时进行全面鉴定。操行评定不合格者,学校按照有关条款处理。可见,《规定》实际赋予了中职学校根据学生的操行评定结果对学生实施相应惩处和奖励的权利。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细则》将“德育量化分90分以上”作为获得“综合奖学金”、“单科奖学金”、“文明学生奖学金”的必备条件。该校的《学生德育量化管理规定》第一条规定:学生每学期的德育量化总分为100分,每学期总分被扣10分以上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操行不能评为甲等……德育量化被扣15分者,给予警告处分;被扣20分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被扣25分者,给予记小过一次处分;被扣30分者,给予记大过一次处分;被扣35分者,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被扣40分以上者,劝其退学。可见,中职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本身就具有奖惩功能。

评价、引导、修正功能学生获得的德育量化分数是评价学生品德的依据。学生所得的德育量化分数高,说明学生遵守班规;得分低,则说明学生未很好地遵守班规。获得的评价不同,面对的结果也不同。得分高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各项奖学金,而得分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得到警告、记小过等处罚。该制度针对学生不同行为采取不同的对待措施,使学生做出不同的反应。该制度的奖励功能引导学生“趋利”,从而遵守行为规范。它的处罚功能引导学生“避害”,使学生尽量不违反班规。而该制度在对学生违规行为“扣分”的同时,也允许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维护班级利益等行为来获得加分,从而为违规学生提供“修正自己行为”的机会。可见,在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外在强制力的保障下,通过该制度的引导和修正功能,学生由被动遵守班规变为主动、自觉地遵守班规,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信息导向功能德育量化考核能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决策信息。由于班主任具有处罚学生的提议权,学生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会好很多。班主任仅凭自己的观察并不能了解班级的真实情况。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每星期都能提供每个学生的德育量化分,这使得班主任能够了解本班所有学生的具体表现,这就为班主任管理班级、采取相应措施及针对某些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运行状况,笔者对所在学校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严格执行确实能起到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德育量化考核的标准不统一为了便于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实施,我校专门制定了《学生德育量化管理规定》,对学生“加分”和“扣分”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但在实践中,不少班主任扩大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考核范围。他们一般是借鉴其他班级的班规,然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与全班学生一同制定本班的班规,以此作为本班德育量化考核的执行标准。因此,不同班级的执行标准不统一,但得到相同德育量化分的学生面临的奖惩标准是一致的,这可能会导致该制度执行的不公平。

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奖惩功能与其他功能没有得到均衡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班主任过分强调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奖惩功能,而忽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信息导向功能和引导、修正功能。学生的德育量化分很容易就被扣到很低,很快到了要对学生进行惩罚的地步。这样,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就被异化为对学生的一种外在强制力。而中职学生处于“心理逆反期”,一旦对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产生抗拒心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就很难再被学生自觉遵守和执行。

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各年级的作用不同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一年级执行得最好,二年级就渐渐不起作用了,到了三年级就几乎不被执行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同一个班级并没有得到持续执行,尤其是其惩罚功能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表现在:(1)学校由于某些原因未严格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影响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班主任从严肃班规、加强管理的角度,要求学校对严重违规、德育量化分被扣很多的学生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比如劝其退学。而学校往往从学校招生困难、人际关系等角度考虑,并不对学生采取相应惩罚措施。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班主任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积极性。(2)班主任在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过程中执行力度减弱。尽管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主体是班干部,但班主任所起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如果班主任不支持班干部登记学生的违反班规行为,班干部就很难执行下去,因为执行容易得罪人。班主任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积极性往往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基于某些原因决定不支持班干部登记或不处罚德育量化分数很低的学生。这就使得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惩罚功能得不到发挥。学生自然就不怕违纪被纪录了。这样,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某些班级就慢慢执行不下去了。(3)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主体——班干部,在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中存在不少问题。他们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某些学生的违反班规行为不登记或忘记登记。这些行为,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4)三年级的不少学生出去实习或者申请提前工作,一个班留下的学生不多,客观上无法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

德育量化考核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功能的发挥(1)班干部对违纪行为登记范围有限。班干部作为德育量化分的登记者,其更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班干部上课认真听讲时,无法顾及到其他学生的私下违规行为,如偷偷看小说、玩手机等。然而,学生在校时间有一半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局限性自然影响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功能发挥。(2)该制度考察学生的行为,而无法考察学生行为的动机。有的学生纯粹为了加分而参加各种活动,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确保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

学校要严格执行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惩罚措施由于学校在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时考虑了许多制度外的因素,该制度往往没有被严格执行,从而影响了运行效果。具体影响包括:(1)影响班主任贯彻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积极性。班主任提议处罚不守班规的学生时,学校不处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好做,在学生中的威信受损,班主任对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2)降低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如果学生违纪而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学生对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惩罚功能就不在乎,这将导致该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能考虑太多制度外的因素而影响该制度的严格执行。同时,中职学校也要制定统一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执行标准,以免出现不同班级的学生违纪程度不一样但却受到相同处罚的情形,以实现该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监督作用(1)建立执行程序,保证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对于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班干部执行不公,徇私枉法等问题,班主任可以设计一套好的执行程序来应对。具体做法是:先选择比较正直的班干部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学生违纪被登记时,违纪的学生要签名,以示确认。如果违纪的学生不服而不签名,执行德育量化登记的班干部要找两名相关负责的班干部进行确认并签名。如果班干部处理不了的,就上报给班主任。同时,执行违纪登记的班干部对全体学生负责,全体学生可以定期选举班干部来负责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2)重视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并采取措施。比如,开展主题班会解决突出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对学生品德的评价”就能反过来促进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对德育进行评价、边德育边评价、边评价边教育的”中职德育良性循环。(3)加强对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支持力度。班主任要加大德育量化分数在学生奖励中的比重。比如,有的班级规定德育分在各项奖学金评比中所占的比重为30%,而期末考试分仅占70%。从而,让学生更重视自己的平时表现。

建立中职学生德育评价的配套制度,克服量化考核制度的局限性(1)加强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沟通,让班主任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班主任对班级的情况了解难以全面,而班干部也无法全面地对同班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观察,但任课教师对学生上课的表现了如指掌。如果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管辖范围就能大大拓宽。一方面,任课教师要维持班级的秩序,对学生的严重违纪行为进行纠正。这就容易让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班干部观察到学生的表现。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及时将其了解到的学生表现反馈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采取相应措施。(2)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对于其严重违纪行为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学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学生在实习中的严重违纪行为要严惩,以此来解决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毕业班学生管理上的盲区。

参考文献:

[1]凌果.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等职业教育,2009,(1).

[2]陈云龙.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困惑与创新[J].21世纪,2009,(12).

[3]余东芳.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

[4]刘婕.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中的意义[J].中等职业教育,2009,(7).

[5]李忠.职业学校班主任应坚持三个“深入了解”[J].中等职业教育,2009,(2).

作者简介:

杨善铭(1977—),男,江西于都人,硕士,广东省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与研究。

作者:杨善铭 赖菊兰

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 篇2:

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再追析

【摘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倍受诟病,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考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德育实效性处于一个复杂性的社会背景之下,关涉其评判的方式、标准及目标等影响因子,有效地德育需要考虑学校德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学校德育的回归生命之本源以及开启理性的现实的实践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实效性 复杂性 生命

稍作文献梳理会发现关于德育的研究很多,有宏观方面的德育价值、德育功能、德育作用等等,微观层次的诸如德育内部则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途径、德育效果等等主题,其中关于德育实效性问题在其中占着较大的比例。关于德育实效一般而言都不甚满意,认为学校德育效果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一、“5+2=0”德育效果的诘问

5+2=0是理论界对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理论总结,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影响低下的明证,“所谓的5+2=0是一种主要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归因性言论,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学生即使在学校受到五天的正面道德教育,但是周末两天回到家,受社会和家庭的消極负面影响,所有的学校道德教育成果将被完全抵消,学生的道德水准不能得到丝毫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不但是低下,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1。且社会、学校、研究德育的理论界在基于实效性低下的基点上就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进行种种努力和探讨,“学校德育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德育自身出发的研究一般认为,学校德育低效的根源在于德育自身,这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而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内容过于陈旧而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途径单一而封闭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德育方法简单粗暴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2。不管是对德育效果的判断或对其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分析均折射出的德育效果之复杂与无奈。但德育的实效真如此的无效或低效甚至是无效是值得商榷的,稍作分析这种判断似乎也值得从多方面来继续考量。

二、“实效性低下”的疑惑与追问

(一)德育实效“5+2=0”的悖论

本研究恰恰想说的是5+2=0的说法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悖论,它反证着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也同时显现着学校德育的复杂性。5+2=0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学校的德育效果会被走出校外的负面影响消耗为0的,这是其一;其二是学校的影响是正面的是有效的;其三是学校和家庭、社会环境等与德育相关的因素是“不两立的”,是对立的。这内涵恰恰证明的是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努力。效果不是不存在,不是没有而是外界的负面的冲击力太强。学生所受的道德影响是很多的即“德育”承载者很多,如果从德育的承载者、从施加影响的施教方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德育只是作为其中诸多载体中的一个,一个行为甚至于一个问题行为的产生是诸多影响因子、综合作用之结果,其复杂性在于此种作用到底来自于哪里或者说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学校德育由学校承担。但是效果评价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虽说“一人做事一人当”,但因学校德育本身的复杂性,德育效果的审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效果的显露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上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效果不仅有时间性还有延时性的特征。5+2=0从社会复杂与多元的角度也反证了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评价的偏离,以单一性掩盖了事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证实着这种判断的不合理性,从此角度上来说也是一个假命题。

(二)德育效果评判标准的隐遁。但在当今的德育研究中,关于德育效果的评价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就是检测实效的一个重要体征:标准问题,实效评价的结果可以评定比为低效或差效,可是如何评价、评价的标准却被有意无意的“遗忘”。就如有些学者所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挑战,有些已经瓦解,但是,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不少情况下,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缺乏明确的标准”3,然而,其实效性如何低?其标准在什么地方却难以找到有力的令人信服的标准。众所周知,德育本身的复杂性,品德状况难以用科学量化的方式进行,很多的判断来自于主观臆测。其简单性往往掩盖了德育效果判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且大多数往往是把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即外在的“不好”当作尺度,德育实效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强行被挂钩、混为一谈。“产生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认识,主要是由对学校德育功能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德育功能泛化引起的,青少年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要向学校德育‘要个说法’……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造成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非一日之功,非一个系统之责”4,此种逻辑推理之价值预设是学校实施了德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非常的高尚任何学生不能够出现任何道德问题,它得具有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德育无效德育工作欠缺没有到位的之故。如以此为据,从宏观角度而言社会存在有警察、监狱、有坏人那么社会就有问题,从狭义角度来说学校内部的很多学科也同样存在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各学科都是低效或者无效?标准的单一甚至是隐遁却能推出如此明确且同一的标准,这无疑是一悖论,从此角度来谈,“德育实效低下”的判断该是一个假命题。

道德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无效、低效亦或有效的标准或评判方式是复杂的。比如德育实效性的显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并且实效判断和评估尤为艰难,事实上很多的说法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要求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走出学校时提高道德警惕性和选择性,为何要提高道德警惕?道德本身是真善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判断,其本身不存在伦理问题的,也就是说道德本身就是一个“善”的事业。道德的思想、道德的言语、道德的行为,道德是无需判断的,道德永远是正面的是有价值的存在。但5+2=0的前提给学校德育有效的任务暗含着判断的条件,要学校德育有效是需要条件的。理论的判断与真实行动的距离,德性的形成成为一种选择。但分清好坏是道德教育的事情,判断正误是智育的任务,“美德”本身是不存在质疑的,倒是通向“美德”的路径、达成的方式以及检测的依据和标准是不确定的。在某种程度上说“道德教育”是为人的美好生活奠基的活动,以促进“道德人”未来的美好生活服务,教学是生命相遇的场遇,以人性的唤醒为旨义。雅斯贝尔:教育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心灵敲击另一心灵。教育的起点为人的幸福人生奠基,德育教育的本义更是如此,但如果成功的道德教育不能为孩子们的未来美好生活服务,即现实的一个鲜明的状况是当我们培养出优秀的、合乎道德的人,走向社会时却面临着社会适应性问题,这也德育的尴尬。理论界解决的办法是提高道德的判断力,这只能证明一点,学校德育与外界的脱节。

三、复杂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实效性探寻

那么检查原因、寻求方法,于是德育要“回归生活”、德育要关注人的生命,注重于生命质量的提升。“道德虽不能说完全是生活的法则,但却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其本身就在生活之中,离开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离开生活的道德”5。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很关注学校与生活关系,他认为学校必须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校如果不能复制出典型的社会条件,将不能为学生迈入社会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做好准备,就必须使学校生活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6并且认为道德教育不能有两套标准,学校与现实生活必须要统一,“不能有两套道德行为准则,一套为校内生活,一套为校外生活”。7当学校与生活统一一致的时候,那么学生就不会面临走上社会的适应性问题了。

最后需理性地开启德育模式。200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7界国际教育大会就明确的指出,现有的正规中等教育的各种模式,都不能真正地适应21世纪初的现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们从这些模式中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被肢解成众多学科的知识王国,青少年不能從学校获得和加强解决道德问题和个人生存问题的能力,而高质量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团结起来、相互包容、共同构想和参与到多样性生活中。且不说在主智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教育对德育空间的挤压,暂且基于具有高效的德育实效性的前提假设下的隐忧:学校德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活动,所培养的人应该是与社会保持一致的为社会所期望的。可是悖论是:品德高尚的人进入社会还需要条件、还需要证明,还需要为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为提高警惕,提高判断力,在做好为社会服务准备,为何在走向社会之后还要提高警惕和判断力,结果反过来还在质疑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外围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元化,也即在提示学校德育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成功高效的道德教育可能给孩子们以后个体的生活带来不安,因为无法很好的溶入社会。那么学校道德教育意义性则无所归依,道德教育是以净化人的心灵,为人类生活的和谐带来福祉、心灵的安逸和平和。裴斯泰洛齐曾说“人类的内心得到满足,共同的人类本性得到力量和纯洁,人类的生存得到福泽——这些并非梦想!追求和寻找这些东西,无疑是人类的真正职业。至少我自己的心愿的归宿就在其中。我的全部本性驱使我投身于对它们的追索”8。道德的行为要为人类的生存带来福祉,思考“本性的纯洁和力量”还有“人类的福祉”,但道德的行为遭遇不道德的现实,或者说道德人遭遇不道德的外在的社会环境。那么此时此刻如何面对?这种困惑不是个人的,很多的德育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有觉察,于是提倡要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德育还要培养孩子们分析、分清善恶是非对错美丑的能力,但这往往还是不够的,分辨善恶对错、是非美丑可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还要在情境之中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一点才是最为困难的。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仅仅是提高了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就够了吗?这仅仅是在技巧、技能上的修改和更新,属于敲敲打打的修补根本没有涉及到问题的实质。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特质,善恶美丑真诚虚假等道德判断成为一种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它必然在生活中处处产生影响。这种心理情感一旦形成不会也不能轻易改变,情感领域的东西的形成固化没有三年也是五载才能修炼内化为德性沉淀,否则容易形成分裂性的人格或者导致道德的虚假。

真的追求、善的实现、真诚等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的。否则更多的时候将沦为真诚被视为简单、善良被视为懦弱、诚实被利用等等尴尬境遇。而这些素质往往还会让“道德的人”失去晋升的、发展的机会或者被别人一步步地侵吞自我的地盘和利益。当没有一个道德的外部环境的时候,处于责任和爱,做一个真实的现实人还是道德人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道德向善,但当善不能为道德人美好的生活服务,那么道德的意义和本质如何体现,公正、正义的位置何在,道德人与非道德人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在这两者之中应该还有一个缓冲阶段,那就是做一个现实的社会人。也就是说实效性完全到位,学校在学校中培养出很出色的“道德人”,那么道德的社会环境必然是一种必须的依托才可,问题真正的解决是要构建一个德性的社会,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平台的统一。道德的教育、学校实效性也要考虑这样的因素。当我们不能用两分法来做简单二元对立定位的时候,那么道德的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道德的人还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人,这是德育实效性判断需要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霖.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误区及其应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李刚,高静文. 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J].哲学研究,1997.3

[3]薛桂英.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实效性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8年10

[4]高德胜.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问题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期

[5]Dewey,J.Eth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M].Carbondale / Southern IllinoisUniversity Press,1972.

[6]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页

[7]刘铁芳.生命的价值与尊严:道德教化的价值目标[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年2月 第1期

[8][瑞士]裴斯泰洛齐:隐士的黄昏,见夏之莲等编: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马霖.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误区及其应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许锋华,杜时忠. 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李刚,高静文. 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J].哲学研究,1997.3

薛桂英.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实效性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8年10

高德胜.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问题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期

Dewey,J. Eth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M].Carbondale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2.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页

[瑞士]裴斯泰洛齐:隐士的黄昏,见夏之莲等编: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龙红霞 女 1976.06出生,湖南怀化人 铜仁学院 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学校德育改革

作者:龙红霞

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 篇3:

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摘 要】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其它方面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以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实践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对策

一、引言

《墨子》有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历史悠久。做好德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为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发展的初级阶段,此时德育工作的进展对一个人三观的养成意义重大,而初中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引领者、参与者、支持者责任重大。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1.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性不够,德育工作环境缺乏

长期以来,对于应试教育的过分强调使得德育工作一直处于次要的、被忽视的地位。尽管近年来相关教育部门大力强调德育重要性,推行各项政策措施拉动德育建设,德育工作依然未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加强德育工作必须转变现阶段的德育观念,使得德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是推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2.对德育工作推诿责任,分工不够明晰

从人的社会学属性来看,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这种环境包括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所以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理应做出相应的配合。其中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家长对学校老师的德育工作进行配合必然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当然,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那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将极大地提高。但是,现实却是家长往往推卸家庭德育的责任,以“相信学校,信任老师”的借口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可见在现阶段德育工作的进展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做到有机配合、有效协调。

3.德育工作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性

初中生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德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讲授,但是往往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课堂互动不足,而且课本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往往和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孔子有云“因材施教”,其实在德育工作中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德育工作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且有利于德育工作更好地深入人心。

4.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融合不足

如今德育课程已被列为独立的学科,拥有独立的考核衡量标准。但是这样单一的德育工作并不能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德育工作应当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其它学科的有效渗透将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而其它学科却很少将德育纳入衡量标准。

三、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班级、宿舍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而学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班级和宿舍或家庭。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由班主任带领为学生积极打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例如在笔者带领的班级中,我们制定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班规班约,通过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同时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建设文明班级以及优秀宿舍的活动。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参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得以有效的开展。反过来,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2.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

从教师的角度爱护学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交谈和交往中准确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机会。教师应该在掌握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使得教育工作具备更强的主动性和更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来进行诱发、通过选择正确的教育时机来进行引导、通过抓住心理因素来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被赞扬的心理需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学生情感的着手点可以是主动的抓住或者创造条件去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闪光点,激发自尊心和荣誉感,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进行心理感化。再比如在刚开学之初,处于新环境之下的学生都有对于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是学生进行努力的起点,在此时进行热情地关怀,积极地鼓励,真诚地帮助,通过谈心来接近他们,引导学生奋发努力。正确理解每一个学生是帮助他(她)的前提,理解了学生所处的背景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

3.刚柔并济,同时做好联系家长的桥梁工作

无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本身便具备一定的自制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利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流动红旗和每周之星等等多种宽松量化的方式来达到刚中有柔的目的。

同时联系家长也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联合家长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通过和家长沟通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生活家庭背景,个人志向等等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完美的互补。通过走访等实际形式来搭建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使学生成长的共同目标。

4.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并不是独立的,德育是综合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德育教育应当穿插于各个学科教学中。通过各个学科老师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得学生体会到德育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德育中去。班主任定期召开各个任课教师工作会议,对任课教师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使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例如,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讲授知识点、词汇、语法的内容,要通过课本内容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联系课本内容,旁征博引,用风趣难忘的方式传授德育内容。这种方式的德育工作效果往往优于单纯的德育课程。

5.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应定期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其次,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试想若是一个班主任其身不正,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学生遵守道德纪律呢?所以班主任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班主任要在德育工作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威信的建立源于学生的尊重,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就要尊重学生,奖惩分明,不偏不倚。

四、结束语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清晰的认识到青少年时期的德育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顺势引导、因材施教合理开展德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日趋密切,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限的知识或许并不能够支撑我们长远的发展,唯有道德是永恒的标杆。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莹莹.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开展班级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2]黄孝.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尝试[J].科技资讯,2012年26期

[3]王彦龙.浅谈中学德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2010年04期

作者:吴志锋

上一篇:现金反洗钱分析论文下一篇:抒情性声乐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