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4

倡导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音乐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一股潮流。“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多元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点作为音乐教育的新的起点。”这一观点是国际教育在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信仰宣言中提出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究

【摘 要】本文尝试在利用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多元文化历史课程资源,釆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高中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以此为高中历史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元文化意识 多元文化教育

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征是“多元一体”,这意味着在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前提下,各民族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各民族的人平等、和谐相处,就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同时理解其他民族、地域的文化,从而学会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学会合作,在保持各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维护祖国的统一,共同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承担起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

一、多元文化概念

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代就存在多元文化状况,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同群体的交往必然会对交往对象产生影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同化”或“合一”,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差异,也就产生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20世纪20年代就己经出现,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的社会思潮。当时,“多元文化”指代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既存在着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也存在原住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即两种差异悬殊的文化并存;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它指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共同存在着,但各民族之间以及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特性有着较大的差异。此时的多元文化涵盖的内容比较狭隐,仅仅包涵了种族和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理论对多元文化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人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也逐渐发生变化,多元文化的含义开始扩大。后现代理论研究者认为多元文化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各个民族间的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存在差异,此外,这种差异还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年龄、性别、群体、宗教信仰等方面。此后,“多元文化”的含义开始由仅关注宏观层面一种族、民族差异,逐渐进展到涵盖微观层面一价值规范等差异,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文化”自身的含义相对应。综上所述,多元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群体之间,在价值规范、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多元文化具有多种内涵,它渗透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由于文化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和层次性,很难对文化下定义,因此对多元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综观学者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笔者较为认同西方学者们对多元文化的定义,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多元文化,人们在价值体系、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不只存在于民族之间,还存在于各社会阶层、性别、年龄、宗教等群体之间。

二、历史教材中多元文化的类型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长期发展和融合而形成的。文化是由一定的民族或群体创造、保存并传承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群体性,民族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

2、地域文化

“因地理区域中文化构成因素与结构关系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地理区域有时会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异。地域文化直接表现为不同地域间人们的语言、意识、情感、心理等的不同。”在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人们孕育出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这就构成了了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从空间位置和文化对整个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影响来看,世界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文化类型:古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玛雅文化、阿拉伯文化。

3、阶层文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的阶层是指阶级内部之间不同等级的群体,在古代社会,阶级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身份等级。今天我国学者更多使用“阶层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是为了有别于在政治上“划阶级、定成分”的做法。“阶级”或“阶层”在现代社会理论里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阶级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社会中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的对立,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定义的;阶层更多地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主要从社会经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特征。

4、年龄文化

这里所讲的年龄文化一般将不同的年龄阶段作为分类标准,把同处于一定年龄阶段将共享社会文化的人分为一个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从属于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的成员有着各自特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年龄文化一般可分为少年儿童文化、青年文化、中年文化和老年文化。?高中阶段的学生介于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之间,这个年龄群体的学生情绪化、理想化、自主性、独立性、进取性和叛逆性都较强,有着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本文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教材的特点,将教材中所反映的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视为同辈群体文化。

5 宗教文化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崇尚与禁忌等各方面的特点,千百年来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宗教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小说,都受到了基督教精神的影响。西方的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更有鲜明的基督教色调和风格,至今以其高超的审美价值所形成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前来观赏参访。

3 结语

总之,多元文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正是各种不同类型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相互影响,才形成了今天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所有文化都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何潇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学科互补 尝试多元的高中音乐教学

倡导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音乐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一股潮流。“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多元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点作为音乐教育的新的起点。”这一观点是国际教育在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信仰宣言中提出的。如今,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要求学生能够不断地加深对音乐与其他艺术、及非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以及世界与西方音乐等等。

在普通高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差,基本技能缺乏训练,思想上不重视音乐课学习;音乐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往往把音乐教材看得至高无上,课堂教学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不少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能上课。教学程式化、内容单一,脱离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广大高中学生音乐审美要求,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不愿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不愿上音乐课的局面。因此,利用高中教材中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教学氛围,是培养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高中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促使高中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

要让高中音乐教学体现多元文化,在课堂中,我不仅以音乐作品和其姊妹艺术为唯一的选择,还注重旁及文学、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厚重。在了解了高中新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后,我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教学内容和打破一般教学次序的办法,以人音版的高中音乐教材的各单元为主题,进行了一些尝试。

课例一:让政治为音乐做“嫁衣”

音乐教材内容: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政治教材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三《文化生活》

音乐教材的第一单元只有一节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安排也只允许教师用一节课时间把它讲完,而音乐与人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在教学要求上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欣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好像基本概念的成分很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单从书本的内容入手,在课上要讲述大量的理论知识,又要欣赏三首音乐作品,通过实践证明,按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的时间不够,而且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三的教材,整本书讲的就是《文化生活》,它的四个单元内容的标题分别是: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在这本教材中深刻阐述了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认识,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这中间当然少不了音乐文化,甚至讲到了音乐文化是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的。例如:在教材的第17页有这样一段话:

在生命的长河中,

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

总有一段情感让你刻骨铭心;

總有一段理想让你永不放弃;

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当我在课上让学生们翻出他们的政治教材,读出这段话时,学生们更深地感悟到了,音乐是人生的好伙伴,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然,我并没有在我的音乐课上去教政治课的内容,我只是引用了政治课的内容,甚至我有时将这节音乐课的内容等到政治老师正在教这些内容后再给学生讲这一节音乐课内容,让政治老师为音乐课做一次“嫁衣”。

课例二:让音乐为历史“充电”

音乐教材内容:第八至第十三单元——欧洲近现代音乐

历史教材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三第八单元——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在音乐教材中,第八到十三单元详细介绍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及爵士音乐各阶段的代表人物、音乐风格和音乐文化特征。一个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完全有能力将这一内容讲得生动而有条理。因为这一阶段的音乐作品众多,旋律优美,关于音乐家和作品的背景小故事也有不少。但是我觉得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光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涉猎更多的领域。

而在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八单元——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这一章节中正好实现了这种可能。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内容;十九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十九世纪以来重要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发展。虽然各个内容讲得都比较简单,但是它实现了语文、音乐、美术之间的联系,容易让学生产生“通感”。

例如:该历史教材单元的第一课文学的繁荣中讲到,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都先后被美国百老汇改编成了音乐剧,在全球久演不衰,不久前还在我国的上海、北京演出;还有第二课美术的辉煌中所讲到的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莫奈的作品,对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拉威尔的音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第三单元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这一单元中更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欧洲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课中还对当今的流行音乐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流行音乐的含义、发展过程、类型、评价等,介绍了一些流行的乐队,诸如“猫王”、“甲壳虫”等。

这些历史课的内容正好安排在高一的下半学期,和我们的音乐课教学几乎是同步的。我在授课时就利用了这些资源,在音乐课的这一内容接近尾声时对这一历史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他们经过再次的学习,不单对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上音乐课的我还不自觉地给历史课“充电”了一次。

课例三:让语文和音乐建立“专线”

音乐教材内容:第九单元的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语文教材内容:江苏版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选修三第一单元——江山多娇

音乐教材中,要求学生在聆听、感受、体验肖邦钢琴音乐中认识和了解肖邦,在这一节的课程内容中,教学要求详细介绍“钢琴诗人”肖邦的生平以及《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背景,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而江苏版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选修三第一单元中有一篇课文为《肖邦故园》,这是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和肖邦的爱国情怀。文中还有对肖邦音乐这样的描写:“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曲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这些话虽然出自一位文学家之口,但生在波兰的笔者肯定比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肖邦的音乐。

我在上这一章节内容时就采取了和语文教师协作的方式,在语文教师上这一内容的同时我在音乐课上介绍肖邦,这样的做法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音乐课上,老师少了很多文本的讲授,学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欣赏更多的肖邦音乐作品;语文老师也反映,听过肖邦音乐的学生们更能理解这部文学作品中的景语和情语,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在字里行间,时时产生共鸣。语文老师对我说:看来今后我们语文音乐要多建立些“单线”联系。

当然,在音乐课上,我们首先要“关注音乐”。以上的三个课例,只是我进行尝试的一部分,在高中的新课程教材中,能进行这样的尝试的课例还有很多,诸如:中国民歌和地理课的结合、很多用古诗词谱曲的音乐作品和语文课的配合等等。我觉得音乐与相关文化和姊妹艺术等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应该是有机的结合。所以,教师不但要使自己的知识面开阔,全面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还要能够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寻找结合点,在课堂里创设多元文化的教学氛围,以此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不仅自己的本专业上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能够对从事的音乐教学的把握轻松自如,还要对其他学科有所研究,并使之能恰当合理地融入音乐教学之中,更好地为实施新课程服务。■

作者:钱小强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我国是一个流淌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其中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在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教师有能力更有责任将历史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传递教授给高中生,并且也应当规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利思想,让高中生免受其侵袭,最终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作为教师,理应积极向高中生宣扬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但是它也具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腐蚀学生的思想,将学生引入歧途,因此,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警惕不良的传统文化玷污学生的心灵。以下笔者将结合传统文化的概述和内容,浅谈如何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传统文化,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传统文化的概述及内容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一种能够反映我国民族特色,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特性和风貌,其涵盖的范围特别广泛,涉及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诸多方面,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作为炎黄子孙,高中生理应溯本逐源,知晓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且在精研的基础上很好地发扬光大。但是,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对此我们应当本着一颗批判继承的心,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历史教材有效地传递给高中生。而对于一些不良的或过时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习俗应当积极抵制。如此,可以保证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做到恰当合理,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立足历史教材,挖掘有价值的史料

高中历史教材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根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当紧紧围绕历史教材进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也一样。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和发掘历史教材中一些具有传承价值的史料信息,将这些信息在详细讲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承接和弘扬。

例如,儒家的一些经典文化是我国早期乃至现在依旧适用的,如仁、义、礼、智、信等。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但是教师也应当知道,这都已成为历史,也就是说,已经成为不可再现的事物。那么想要有效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真相,就必须借助史料,结合历史教材,尽最大可能帮助高中生还原历史的真相,让高中生了解当初最真实的传统文化。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课,向学生很好地传递儒家经典文化。儒家的孔孟之道在我国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身为高中生,如果将来具有从政的理想,很有必要知晓孔子提出的“德治,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落到实处,让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进行下去。

2.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有效传递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在结合教材的情况下还应当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历史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大量的历史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记忆來掌握,因此,如果教师单纯地采用机械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下去。

例如,在教学第三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时,这一课涉及长城、秦兵马俑、西藏布达拉宫、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本节课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高中生在课前预习,并且搜集更多的有关我国历史遗留古迹的文献或者图片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观看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长城或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影像资料,以此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打造高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面貌。

綜上所述,对高中生开展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无论是在以前、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和发扬下去,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以上对策,立足历史教材,挖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以及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高中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琳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2]钟华.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作者:蒋小红

上一篇: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