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品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是我国依法依规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其具有典型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痛镇静等作用,作为临床诊疗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发挥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不规范地、不间断使用又极度容易产生依赖性、成瘾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会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甚至违法犯罪。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精神药品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精神药品管理论文 篇1: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简析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南京 210009)

2005年11月1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原《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自《条例》施行之日起废止。相对于老法规,新《条例》进行了较大改动,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更加严格、科学、全面,值得业内高度关注。本文对《条例》的关键内容作一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准确理解该《条例》,切实抓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 《条例》的总体框架

《条例》共分9章89条,笔者将《条例》划分为如下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在第一章总则中,主要对立法目的、立法依据、适用范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法定含义和主管部门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第二部分是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整个供应链的监管: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内容,主要针对监管的客体,即种植者、生产企业、研究机构、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规定了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从种植、实验研究、生产到经营、使用、储存和运输整个供应链的监管要求。

第三部分是审批程序和监督管理:第七章主要针对《条例》实施的主体,即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对这些行政主体的审批程序、审批时限、监管职责及其权限范围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第四部分是法律责任:第八章对违反该《条例》实施的主、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

第五部分是附则:第九章对实验研究的定义,罂粟壳的使用,生产含麻醉药品的复方制剂,军队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供应、使用,动物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专门说明。同时规定了该《条例》的实施日期。

2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定义

2.1 定义

在国务院发布的原《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中对两者的定义如下: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麻醉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类及卫生部指定的其他易成瘾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为了更加准确地定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减少歧义,新《条例》对之进行了重新定义:“本条例所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以下称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精神药品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

2.2 品种目录

麻醉药品目录共包括121个品种,包括其可能存在的盐和单方制剂。其中,我国生产及使用的品种有可待因、罂粟壳、阿片、吗啡等21个品种。

精神药品目录共包括130个品种,包括其可能存在的化学异构体及酯、醚。其中,第一类精神药品有52种,三唑仑、司可巴比妥、氯胺酮等6种系我国生产及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有77种,异戊巴比妥、咖啡因、去甲伪麻黄碱等24种系我国生产及使用。

3 主管机构及工作流程

3.1 主管机构

《条例》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会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对造成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行为进行查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公安机关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造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流人非法渠道的行为进行查处。”

3.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如下:

以上工作流程图中有几点需作如下说明:

从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生产以及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生产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初审,由SFDA批准;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生产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首次上市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必须首先经过SFDA审批,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方可生产。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全国性批发企业),应当经SFDA批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区域性批发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

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当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以下称印鉴卡)。医疗机构应当凭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4 《条例》的新特点

相对于原《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条例》按照“管得住、用得上”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基本原则,并设立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各项制度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4.1 定量种植、生产

《条例》规定,对种植和生产实行计划管理,相关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种植计划、生产计划进行种植和生产。

4.2 定点生产、经营

《条例》规定,SFDA根据医疗、国家储备和企业生产所需原料的需求总量,确定定点生产企业的数量、布局以及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定点批发企业的布局,并根据年度需求总量予以调整、公布。

4.3 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三级资格审批

《条例》规定,实验研究单位、生产企业以及全国性批发企业需经SFDA批准;区域性批发企业、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需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企业需经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医疗机构需经市级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对上述各项审批项目,《条例》还分别规定了详细的审批条件。

4.4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减少流通渠道

以往由于特殊药品的流通渠道太多,监管要做到追根溯源比较困难,而且丢失、被盗的药品被用作医疗以外用途的情况也大量存在。鉴于这种情况,新《条例》规定,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生产企业不能直接销售给医疗机构,而应当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销售给有该类药品经营资格的企业或者经批准的其他单位;全国性批发企业原则上只能把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销售给区域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原则上只能在本省范围内向

有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4.5 邮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必须出具证明

过去,邮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只需经营单位在包裹详情单上加盖“麻醉药品专用章”或“精神药品专用章”,凭盖有专用章的发票就可作为邮局办理邮寄的证明,这样的管理势必给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管带来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本次新《条例》特别规定,寄件人应当提交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准予邮寄证明,同时由省级邮政主管部门指定符合安全保障条件的邮政营业机构负责收寄。

4.6 专门处方资格和专用处方制度

《条例》规定,取得购用印鉴卡的医疗机构中只有经考核合格、取得专门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才能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处方保存3年,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2年。

4.7 保证合理用药需求

保证确需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患者获得药品,是《条例》的立法目的之一。为此,《条例》主要规定了以下四方面制度:

1.在严格规范购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流通渠道。主要体现在:区域性批发企业除从全国性批发企业购进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经批准还可以从定点生产企业直接购进;因地理位置特殊,区域性批发企业经批准可以向本省以外的医疗机构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2.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在制定出厂和批发价格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全国统一零售价格。

3.规定执业医师按照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义务。《条例》规定,执业医师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满足患者的合理用药需求;在医疗机构就诊的癌症疼痛患者和其他危重患者得不到麻醉药品或者第一类精神药品时,患者及其亲属可以向执业医师提出申请,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认为要求合理的,应当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药品。

4.取消了实行多年的对因镇痛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癌症患者的“麻醉药品专用卡”申办规定,使患者获得这类药品的手续大为简化。但同时规定,除个人合法购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外,禁止使用现金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交易。

4.8 运用网络技术,提高监管实效

《条例》规定,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监控信息网络,对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使用单位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进货、销售、库存、使用的数量以及流向实行实时监控,并与同级公安机关信息共享;尚未连接监控信息网络的相关单位,应当每月以电子信息、传真、书面等方式向药品监督管理、公安、卫生等部门报告;药品监督管理、卫生、公安等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管理信息并协助开展工作。可见,新《条例》强调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实行“网络化”管理,这样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减少某些不法分子的作案机会。

4.9 强化查处力度,杜绝麻、精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条例》主要规定了三方面制度:一是根据药物发生滥用的情况,及时调整麻醉药品目录和精神药品目录。《条例》规定,上市销售但尚未列人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或者第二类精神药品发生滥用,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SFDA会同公安部、卫生部应当及时将该药物列入目录或者将该第二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一类精神药品。二是对可能流入非法渠道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条例》规定,对已经发生滥用,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品种,SFDA将依法采取在一定期限内中止生产、经营、使用或者限定其使用范围和用途等措施;药品监督管理、卫生、公安部门有证据证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可能流入非法渠道时,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等必要的控制措施。三是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案件,由公安部门依法查处。《条例》规定,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从种植到使用各环节中出现药品流入非法渠道,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部门依法查处。

5 结语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同其它药品一样具有医疗和科学价值;另一方面,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生理作用使之具有易成瘾、易产生药物依赖的“毒性”。也就是说,这类药品使用得当可以治病救人,使用不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必须严格监管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我国十分重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立法和监管工作,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发展,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法规体系必将得到更好的健全和完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也必将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收稿日期:2005—12—28)

作者:陈 巧 马爱霞

精神药品管理论文 篇2:

加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实践

摘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是我国依法依规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其具有典型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痛镇静等作用,作为临床诊疗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发挥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不规范地、不间断使用又极度容易产生依赖性、成瘾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会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甚至违法犯罪。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需要高度重视麻精药品临床应用管理实践,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管理规定。并且认真梳理当前可能存在的隐患漏洞,制订完善进一步加强麻精药品管理的具体措施,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防止麻精药品从医疗机构流入非法渠道,从根本上保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安全使用和科学管理。

关键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加强管理

麻醉药品以及第一类精神药品在使用和管理中涉及多个环节,一旦管理松懈,这些药品就会流入市场,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危害。2020年09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通知》,其中第六条对麻醉药品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大麻精药品管理软硬件的投入力度,依托现代化院内物流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加强麻精药品全流程管理,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程闭环式可追溯管理。尚未实施的地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尽早实现印鉴卡信息化管理”[1]。这些都对加强麻精药品的管理实践,提出了指导思想与管理要求。

一、麻醉药品以及第一类精神药品存在的问题

麻醉药品及第一类精神药品在使用与管理会出现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管理制度不完善。根据国家管理规定,医疗机构以及有关单位对麻醉药品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五专管理,分别为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柜加锁、专人负责和专册登记。但依旧存在部分医疗机构很难做到这些要求,特别是某些基层单位,没有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来执行监督。比如在使用麻醉药品过程中.并未让专人负责[2]。(2)药物使用登记、处方不规范。医师开给患者的处方内容信息不完善,药物使用的名称、种类以及用量信息不明确,缺少如病情、患者年龄、身份证号和住院病历号等关键信息,都不利于麻醉药品及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追踪;处方书写不规范的问题,药物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地点不明确等问题以及未使用完的剩余量未得到及時处理,都会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3)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不到位。麻醉药物管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麻醉药物及第一类精神药品泛滥的危害性,造成管理意识松懈,缺乏积极性。药房管理人员对于领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患者的有关证件审核不严格.导致冒名领药的问题发生。部分医生的会开人情处方,另外,住院患者有时会两个共用一支杜冷丁,进而造成麻醉药品的过剩:癌症患者死后多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没有及时收回。存在着流人市场的危险,而且癌症患者用药剂量大,剩余药品量不小,分散于民间,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3]。

二、加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实践

2.1建立监督小组,实行三级管理

为严格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确保正常治疗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条例,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成立了由专人负责,涉及医疗管理、安保、药学等部门的麻醉药品监督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指定特定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且实行“三级管理”措施,一级为药库; 二级为药房; 三级为临床科室,如病区、手术室等。各部门需严格执行相应级别的基数管理,实施双人双签人员轮换管理,明确轮换周期,同时保持相对稳定[4]。

2.2落实医师资质及培训考核

医疗机构可以定期组织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相关知识培训与考核,对培训合格后的人员出具考核合格证明。定期加强用培训,增强医师的用药意识,规范此类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比如对于院外实施疼痛治疗的患者,尽量不用注射剂或者少用注射剂,要求相关人员更新用药观念,采取合理、科学的镇痛治疗方法,提高用药水平[5]。

2.3开设疼痛管理门诊

药学部门开设疼痛管理门诊,对患者的病例知情同意书等资料进行管理,对用药进行评估并做好随访。

2.4加强麻精监控视频建设

对存有麻精药品的位置、销毁残余量等位置进行视频监控,且保存时限为180天,做到时时进行动态监管,发现预警,及时核查,并将有关情况予以记录,实现特殊药品流向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实现“一针一片知流向”,做到麻精药品监控“无死角”“无盲区”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麻醉药品及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信息数据化和麻醉技术智能化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合理用药知识的不断培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可以彻底解决“麻醉药物管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湖北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办法[J]. 医药导报,2021,40(11):1475-1480.

[2]袁利艳,杨颜滋.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临床研究,2020,28(7):197-198.

[3]梅莉倩,王艺桦,张梅玲,等. PDCA循环改进病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7,17(2):136-139.

[4]张文洲,刘崇峰,张鲁明.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在基层医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及改进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10):164,167.

[5]余斯柳,苏倩. 某医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现状分析和改善[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22):107-108.

[6]王轶波,施芳红,李浩,等.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电子处方建设可行性分析[J]. 中国药业,2021,30(11):15-18.

作者:何鹏程

精神药品管理论文 篇3:

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管理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的药品。是需要特殊管理的药品。依据精神药品使人体产生的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精神药品。1996年1月卫生部公布的,《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共列入119种精神药品。其中第一类47种,第二类72种。第二类精神药品在临床使用较为普遍的有苯巴比妥片剂,地西泮片剂、针剂,氯硝西泮片剂,艾司唑仑片剂,阿普唑仑片剂,劳拉西泮片剂。主要有抗焦虑、抗忧郁、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的作用,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依赖性、耐受性、后遗效应和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发布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对第二类精神药品进行合理管理与使用。防止滥用、误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作者:李瑞平

上一篇:海洋石油勘探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