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通过对恩施州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实地考察,探讨其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的基本成果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篇1:

淮安文物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

摘要:充分利用淮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淮安文物资源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淮安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整合利用的四大举措:建立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战略,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江苏淮安;文物;文化产业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抵制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有力支撑点。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文化旅游产业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资源被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部分,后者也被称为文化旅游资源。文物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亟待开发利用的富矿。淮安文化历经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较为丰厚的文物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夯实了了基础,提供了开阔的空间。近几年,漕运总督部院遗址的发掘,运河沿线人文景点的修复和重建,韩信遗迹的建设和相关旅游线路的开辟,有效地将文物发现、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标志着具有淮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如何充分利用淮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淮安文物资源的现状分析

淮安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淮扬菜之乡。至2009年底时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铸造和革命遗存等不可移动文物共1 762处,其中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1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9处,市级140处,县级46处。古遗址有400多处、古墓葬约400处、古建筑400多处、石刻和铸造约20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00多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50多座,有30多处文物景点对外开放。全市馆藏文物共有3万多件,在文广新局系统内的馆藏文物有25 658件,其他系统内约1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共2023件,其中一级珍贵文物50件,二级珍贵文物205件,三级珍贵文物1768件。这些文物资源,是淮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佐证,也是淮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淮安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对照淮安拥有的丰富文物资源,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资源的整合不到位。文化旅游景區建设规模较小、内容单薄、缺乏核心。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的缺乏,不能做大做强。还有旅游的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市区和各县区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规划。如:淮阴区的韩信资源与楚洲的韩信遗迹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连成“韩信旅游专线”。二是文物资源宣传的力度还不够。主要原因是缺乏淮安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包装,没有打出响亮旅游品牌。缺少在中央等大型媒体广告投入。目前,漕运文化探索线,运河沿线游,名人故居游,人类起源探秘游等等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三是文物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存在部门割据、多头管理、相互交叉、合力不强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区域,部门之间沟通难度较大。没有引入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人才,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经营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加快产业化步伐。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思路。四是旅游交通瓶颈没有完全消除。主要原因是没有机场、没有火车客运始发列车,来淮旅游者以汽车团、一日游居多。

2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多年来,淮安所取得的考古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不论是可移动文物的征集、拣选和抢救工作,还是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淮安的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取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文物大多具备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趣味性、知识性和多变性,能够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①文物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游客的好奇心。从古至今,人们对原始人如何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并因此流传着关于人类起源的种种神话和传说。我市的下草湾猿人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文化青莲岗遗址经过包装宣传后,当然也会引起人们的旅游兴趣。1983年,在盱眙县和泗洪县的交界处下草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所在地之一,考古学家们称之为化石宝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经过多次挖掘,发现了65种脊椎动物的化石,为研究非洲—南亚洲—中国—北美洲和欧洲—东亚间的动物起源、交流、进化、迁徙,乃至古气候和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江淮流域最早发现的文化遗存之一,距今已有5000~7000年的历史。1951年,因为第一次在淮安宋集乡的青莲岗发现,故命名为“青莲岗文化”。在青莲岗遗址发掘的文物中,有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砍伐用的石斧、加工谷物用的石盘,还有骨制的鱼鳔、石纺轮,器具上简单的雕痕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审美观念。1982年,在盱眙县发掘出了一批40件左右的窖藏文物,有金兽、金饼、马蹄金等国家一级文物,但为何埋葬在那?至今令专家和学者们不得所解。所有这些考古的成果,不仅对从科学上探讨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内外旅游者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这些考古成果中蕴藏着巨大的神秘性和趣味性。

②文物具有知识性,填补了游客的求知欲。文物中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2002年,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石灯、石础以及公署的建筑的地基,表现出公署当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完整、工艺之精美,令世人瞩目。大量的文人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明清时期淮安繁荣的漕运文化由此而被揭示。随着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沿运河的漕仓和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重视,也得到了维修和保护。沿运河的16处重要文物遗存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漕运文化遗存代表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大运河交通枢纽古末口遗址,历史悠久的河下古镇,漕运大关钞关遗址,漕仓遗址丰济仓,横跨运河的清江大闸等。对漕运文化的探索,对运河沿线文物的解读成为广大游客的殷切希望,打造运河沿线的旅游线路成为了人们所热衷的话题。

③文物具有多变性,满足了游客的各种文化需求。文物是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从远古时代到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环境,构成了留存下来的文物的差异性,从而构成了文物的多样性。从文物的类型来看,淮安的文物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等等,还有各种出土文物和流散民间的各种可移动文物。1978年发掘出的高庄战国墓出土了器物200多件,以青铜器为主,还有陶瓷器、玉石器、角器等。特别是一级文物一套大型车舆铜饰件,形体较大,文饰精美,工艺独特,充分显示出主人高贵的身份。墓里还出土了大量刻纹铜器,工艺精良,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宴席、狩猎、车马出行等场面,还有许多文物是描绘神人怪兽及宗教活动的场面。这些文物,对研究战国时期淮安的礼乐制度,文化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古代思想史、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这些发现对探索淮安的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重大价值,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淮安府衙,是运河沿线唯一遗留下来的封建社会府署,是全国幸存的几座府署之一,其大堂体量居全国同类官署之首,在全国文物界曾引起轰动。2004年,大堂和二堂得到了保护性的维修。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不满足于现状,都想知道遗址上还有哪些建筑,在当时都有哪些作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2007年,在府署遗址上,修缮了“六科”用房、仪门、戒石坊等建筑。现在的府衙古朴典雅,气势恢弘。通过多媒体视频,声光电的效果,蜡像显示和举行升堂表演等形式,生动再现当年堂审场景,向游客展示了古代的衙署文化。这一切对中外游客,特别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產业发展中的整合利用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已拉开帷幕。在聚焦全球目光的同时,也将给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带来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拓展一片广阔的合作空间,凝聚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作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新成员,我市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按照“资源共享,市场融通,产业互动,共赢发展”的目标,切实加强与各兄弟市的交流合作,力争在服务世博盛会中融入世博经济,在推进产业转移中提振地方实力,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①建立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强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特色定位研究,做好与周边城市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紧紧围绕名城、名人、名菜、名湖做文章,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一是打造“名城”旅游精品。深度开发“一府、两镇、四河”,将淮安打造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启动淮安府署三期工程,加快中国漕运博物馆建设,使之与漕运总督府、河道总督府、清晏园、文庙、慈云寺历史风貌区一道构成明清文化景点群。综合开发河下、码头两个古镇,形成各具明清、楚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里运河、大运河、盐河和古淮河“四河穿城”的优势,打造水上精品线路,彰显运河之都风采。

②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战略。打造“名人”旅游精品。突出周恩来、韩信、吴承恩和朱元璋四大世界级名人,带动枚乘、枚皋、梁红玉、关天培、刘鹗、周信芳等一批名人景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周恩来纪念景区档次,展示一代伟人风范。规划建设韩信军事乐园、美猴王主题公园,整修提升明祖陵帝陵文化景区,充分彰显淮安人杰地灵、名人荟萃的地域文化。这些旅游项目将引起游客的巨大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文物资源利用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包装宣传,,探索创作精品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大力打造本土文化旅游品牌。

③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共性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投资咨询、版权保护、信息咨询、商贸物流、质量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青年创业者提供公共服务,扶持成长型企业发展。着力构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网络。如以博里镇为核心,重点培育农民生产与销售、古董和艺术品交易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强对外交流,增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参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培育大型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吸引国内外文化传播集团落户淮安,增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对外合作和竞争 ④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旅游资源的文物还衍生了具有服务功能的附产品。淮安府署的升堂表演就是把现代的旅游者穿越时空带到了明清的悠悠历史中去,在现代中国与清朝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这就是文物的奇妙之处。而和明祖陵关系密切的明宫点心和悠久的淮扬菜系等,使旅游者呼吸到淮安古代文明气息的同时,还可以充当美食家一饱口福,故而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复制古字画、陶瓷、玉器等文物,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可获得经济效益。扶持旅游商品的创新研发,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推出一批体现特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旅游商品。总之,根据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制造不同品种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文物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文物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无穷尽的文化内涵资源,而文化旅游产业为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是创新性灵感的源泉,是产生无穷创意的宝库,是任何资金、资产投入无法相比的智力支持与支撑。悠久的文化活跃在现代产业的链条中,无尽的历史,无数的事件、人物,不断地再现、新编、重评,范围不仅涉及文化旅游产业,也将影响整个文化产业总体水平,形成对其它产业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淮安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淮安历史文化丛书[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作者:葛晓丽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篇2: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恩施州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实地考察,探讨其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的基本成果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侗族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枫香坡侗族风情寨

芭蕉侗族乡位于恩施市西南部,距州城10公里,209国道、恩咸省道贯穿全境,恩来恩黔高速公路和白果树服务区、互通正在建设中,迤逦清江沿乡而出。全乡国土面积303平方公里,全乡辖1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49个村民小组,6.7万人,有少数民族人口4.4万人,占全乡人口的65.9%,其中侗族人口2.3万人,占全乡人口的34%,是湖北省11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枫香坡侗寨旅游区位于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中心集镇,自2007年4月30日开业以来,每年接待国内、外各类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800万元,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3A景区。芭蕉主要有两大主题文化,一是富硒茶文化;二是侗族民俗文化,包括侗乡饮食文化。枫香坡侗寨旅游区主体文化是:侗文化、茶文化。

二、枫香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没有文化的旅游等于走路”,枫香坡从建设起就注重茶文化与侗文化的打造。一是通过茶文化长廊、侗文化长廊、侗文化馆及萨岁祠的建设,展示农耕文化,使游客在茶园山间游憩中解读丰富茶文化侗文化的深邃,给游客以图形文字的视觉冲击;二是通过培训农民艺术团,深入挖掘富含侗乡民俗文化的节目内容,枫香坡上至七旬老叟,下至八岁顽童,近60名群众都可以登台演出,农民上台演戏得收入几乎人人称赞,成为枫香坡旅游一大看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后,从贵州黎平请来2个侗戏老师,通过一个月的培训,编导出了一台更具侗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戏,而且枫香坡农民艺术团在负责人马苏娥的带领下,不断推出一个个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节目,使农民艺术团焕发出永久的活力。两年来,枫香坡农民艺术团为游客演出达200余场次,获得收入15万元,人平每场次可收入40元以上。

枫香坡侗寨陆续开办了“侗族人家”、“山里香”、“茶花山庄”等侗族农家乐饭庄,“花桥人家”又于今年4月30日开业,至此共有8家农家乐经营火爆,专业合作社认真组织农家乐业主参加旅游接待培训,组织农家乐到贵州、到周边县市考察研究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断提高农家乐接待质量和服务水平,获得游客一致好评。枫香坡侗寨农家乐现每个月需要在地税领取餐饮发票21万元,每月纳税在1万元以上,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人员有52人,每人月平均收入都在1千元以上。

今年以来,针对在近两年枫香坡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民参与旅游服务,基本上只是通过办农家乐、演戏获得旅游收入,受益面仍有很大局限性的现状,乡党委、乡政府组织乡财政所、乡经济发展办、乡有机茶办等部门形成工作专班,深入到高拱桥村,组织农民专业化分工。一是组织高拱桥中心集镇农户经营旅游商品,开办时令蔬菜销售市场,从事游客运输等服务;二是引导枫香坡农户与农家乐对接,建设观光茶园,发展蔬菜种植基地;三是向农户发包经营景区公共服务场所,使更多的农民从事旅游商品销售服务。同时,组织润邦茶业、富氏茶业到高拱桥设立茶叶销售专柜,逐步形成旅游特色商品销售市场。与此同时,枫香坡侗寨民族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在范家坝建设侗寨美食街,美食街主体工程现已基本完工,预计在今年十月黄金周开业。

(二)发展中的问题

1、侗族文化汉化淡化严重。由于芭蕉侗族乡地处恩施城郊,经济较为发达,加之当地侗族居民历史上又是贵州移民,因此侗族文化氛围不浓,也没有侗族的历史遗迹,要原汁原味的打造侗族山寨有一定难度。

2、旅游体系不完备。目前只有村民经营的农家乐,特色不足,比较单一;景区目前还无条件提供住宿,住宿接待尚属空白;行无导游,主要靠游客自己根据标识牌辨别;景区的购物市场和娱乐场所也十分缺乏,且设施不全。

3、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性不高。

4、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环境薄弱。一方面旅游特色产品开发滞后,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完善,与恩施乃至湖北省旅游中介服务组织衔接条件不成熟,限制旅游市场的拓展。

5、管理机制不科学。旅游新农村的基本模式是:政府+村委会+村民+业主,要形成产业带动、龙头拉动、服务联动、行政推动的发展格局。但枫香坡目前主要依靠乡政府,没有引进企业龙头,很难具有持久性。

6、人员素质不高。

三、枫香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完成《枫香坡侗寨休闲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内容,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着力塑造“恩施玉露茶,硒都侗乡坡”旅游形象,打造“侗族美食多,吃在枫香坡”理念,全面提升旅游品牌,与恩施旅游市场接轨。

枫香坡侗寨旅游区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景区自身项目建设增强景区魅力,并通过强有力的营销策略来打开市场;二是,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景区内涵,增加市场吸引力;三是,通过开发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亲水游乐项目,使旅游者在丰富的旅游活动中增加消费内容,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和重复光顾次数;四是,利用旅游产业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综合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恩施州一直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整个恩施的民族文化产业还在起步阶段,而枫香坡侗寨这一个在几乎没有原生态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型民族村寨,其未来的生命力值得省思。

参考文献

[1]谷中富.对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村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3(3).

作者简介

钟京红(1991—),女,湖北省随州人,中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作者:钟京红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作为我国战略建设工作之一的新农村建设,各地也积极摸索有效建设方法,而结合当地本土文化与旅游经济创造的文化旅游产业,则成为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角色。本文从新农村建设视角出发,着重分析农村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并提出若干条提升产业水平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更多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提升农村经济综合水平的工具,也是负责传递历史、文化的载体。而建立在农村基础条件的文化旅游产业,则是将农村经济、文化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产物,既可以让来自城市的游客体会到农村地区文化底蕴,也可以让农村居民在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所以有必要对这种新型旅游模式展开详细研讨。
一、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概念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理解为将农村自然风光、文化习俗作为旅游基础,由此推出的一种吸引城市游客的新型旅游模式。其是把农村地区的某些拥有旅游价值的资源当成核心角色,根据旅游需求不断对资源展开深度开发,并与旅游相关的食宿、交通等衍生产业不断融合,构成的一种综合产业[1]。因为这种核心资源拥有农村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广受来自城市的游客喜爱。同时,这种产业囊括旅游、饮食、住宿、出行等多个方面,并将文化资源合理融入产业经营中,可以促进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覆盖多方面的产业投入农村经济建设后,当地居民也不斷参加到旅游行业,既可以解决农村工作岗位问题,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又可以在传播文化内容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的产品与特色服务,让产业拥有长远发展基础。为让旅游产业拥有特色,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效果,各地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也在近些年逐渐摸索个性化产品与服务,让这一产业再次成为旅游市场关注重点。
二、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支柱型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所以,这种产业是通过实体物质传递文化、思想等精神,而精神则是利用产品、活动等实体内容扩大传播范围,达到精神传递的效果。而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点。

(一)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如果仅凭借第一产业是无法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打造新型经济增长内容,才能把发展重心逐渐朝第二、第三产业科学过渡[2]。而且,农村文化产业是一种建立在农村拥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整合旅游资源的一种新型产业开发模式,关系到内容创造、产品生产、模式营销等多个环节。若要让这种产业走向成熟,是需要把产业链所有环节、资源全面整合,通过取长补短方式,发挥经济优势,减少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传承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过去我国运行城乡二元发展模式,这让农村与城市在文化方面产生鸿沟,让农村许多文化丢失,无法继续传承。而在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当下,农村文化被城市文化再次冲击,导致前者自主性被继续弱化,逐渐丧失传承自主能力。我国当前文化产业消费主力集中于城市精英群体,这让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多局限于城市,文化题材多以表达城市美好生活为主,农民、农村内容相对较少。而随着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崛起,农村文化也拥有了逆向传播能力,可以通过游客的口述、媒体的传播等,让更多人承担起传播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让农村文化得以保留。而且,以文化生产视角思考,若要进一步开发农村文化旅游,也需要熟知当地文化资源,了解文化寓意,并根据时代发展糅合其他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拥有新鲜活力[3]。
三、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现存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模式,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凭借农村文化底蕴,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一环。而各地农村也感受到这一产业带来的丰厚意义,也开始投身产业建设中。但是,从客观角度思考,这一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经济基础薄弱造成设施落后

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诸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基本旅游需求[4]。对于游客,选择农村文化旅游主要目的是通过接触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感受与城市生活不同的另外一种新型生活模式,同时对农村文化、产品进行了解。但是,由于许多农村的基础经济实力并不强,许多基础设施未能达到标准要求,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如公共厕所、通信设施等都会影响旅游体验。其他还有餐饮卫生问题、服务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构成良性品牌效应的重要原因。

(二)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权衡有待改善

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利弊权衡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会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旅游资金,但是许多地区并未考虑到长期发展,造成部分地区的从业人员会把短期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会通过恶意降价方式,在同业之间展开恶性竞争[5]。例如,在同一地区内会出现数十家经营主体共同争夺游客资源,纷纷通过低价竞争获取资源。虽然从表面分析,这种低价方式可以为游客争取利益,但是经营主体为避免自己出现亏本情况,在降低旅游资源时,也会降低经营成本,进而侵犯顾客正常利益,对于地区性的文化旅游名声会造成影响,造成游客数量降低。而经营主体又会为了剩下的游客资源展开更为激烈的低价竞争,陷入恶性循环。

(三)文化生态较为脆弱

文化生态较为薄弱,这点在众多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中格外突出。若要真正在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就要将农村地区特色的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可是,多数地区的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把开发放在首位,而将保护放在次要位置。这种急功近利行为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部分主打文化资源的旅游景区,也因为过多商业化,对于自然风景完整性造成不可逆转破坏。这些行为都无法保证农村文化可以妥善保存,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四、提升农村旅游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政府部门指导

目前,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在发展中拥有一定秩序,但是多数情况都是混乱无序,对于产业未来成长极为不利。所以,政府部门要承担起重要角色,以统筹全局为第一步,以合理规划为第二步,并将引导与监管作为第三步,让更多从业人员文明参与到产业建设中。所以,政府部门需要针对当地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展开整理研究,做好科学定位,并针对产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内容,提升产品的可玩性与收藏价值。而且,政府部门也需要将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合规生产经营作为产业发展首要内容,并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当成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在技术上进行专业帮扶,从而让农村文化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合理将农村劳动力从原本单一务农,转变成参与到旅游业的新型就业方向,让众多经营者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建设的一员,为产业长期发展做好准备工作[6]。而且,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农村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角色,为游客创造优质旅游体验。尤其针对农村文化产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务必要进行全面监督,妥善处理。要保证文化产业合法发展、正当经营,严禁经营人员展开不正当竞争,从而积极引导经营者与当地政府实现双赢。

(二)加强文化产业建设

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市场上存在大量恶意竞争,也会有侵害版权一类影响他人正常利益的行为出现。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各级政府对文化市场以法律条文形式进行规划,针对文化资源要做好合法开发,确保版权保护可以覆盖每个行业,才能让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尤其文化旅游产业是将农村文化、当地自然资源作为核心卖点的大规模复合型产业,其既是新时代下的文化产业代表,也是衣食住行多个领域的集合体,能够保护这一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而当地政府部门则可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的同时,充分考虑文化旅游产业当前发展情况,将文化资源开发、主体经营所遇到各类问题,有针对性修订部分政策内容,并对政策空白条款合理填补。以这种方式不断填充法律法规体系,让文化产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农村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三)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深度开发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若要保持长期、高效发展,仅凭借现有的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难以维系旅游产业旺盛需求。所以,要将特色文化资源当成是重要资产,并对其展开深度摸索。要以农家乐这种模式为基础,深层次挖掘新型经营模式。并且,在开发的同时,要强化特色文化保护工作,让城市游客可以获得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在旅游开发中也要不断推出拥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内容,并让服务具备地区特点,尤其是一些可以让游客亲身参与到其中的产品,会让游客获得更深的印象。可以在开发产品中,以这个方向作为主要内容,既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活动之中,也要让产品具备当地特色,从而让游客可以根据自己需求与情况,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特色文化,充分满足其对于新鲜事物的体验需求。

(四)着重培养农村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虽然旅游产业需要通过优秀服务、独特经营模式等对游客产生足够吸引力,从而让地区旅游产生良好口碑。但是拥有一个完整的经营理念、优秀经营内容是旅游行业长久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农村文化旅游务必要将专业人员放在重要地位,重视人才的培養工作。这就要以从业人员的类型,展开相应的专业指导,将人才培养和旅游开发放在同一地位。政府部门可以对经营主体角色开展经营与管理相关培训,利用集中化学习方式,将现代经营与管理理念教授给经营主体,从而提高经营水平,推动经营主体提升管理综合能力。其次,针对从事旅游的服务人员,也要展开系统化职业培训,通过对其服务方法进行规范,稳定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其对游客的服务意识,从而为众多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质量。要对农民文化素养进行强化。通过提升文化教育素质,让游客可以从农民言语中体会到淳朴与热情,并让农民可以通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为游客留下美好形象。
五、结语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既是农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所以,各地政府需要对农村文化优势有细致了解,并深度挖掘其商业化亮点,让其在文化旅游中得到充分体现,才能让这一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稳定为农业经济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炜,陈瑞萍,周艳丽.基于信息化分析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0(5):51-53.

[2] 梁陶.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2):301-306.

[3] 陈敬芝.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发展[J].农业经济,2018(12):53-54.

[4] 王建华.“一带一路”倡议下青海省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研究: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0(1):108-114.

[5] 刘冬.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产业化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10):243-244.

[6] 幸艳云.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农家参谋,2019(4):27.

[7] 刘梦晓,陆引.“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规划策略研究:以龙海市东园镇埭美古村落为例[J].中外建筑,2019(10):92-95.

作者:孟菲

上一篇:传播异化现象管理论文下一篇:工务工程造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