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25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延安市农业为研究对象,概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发展方向,分析延安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提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论文 篇1:

绿色扶贫为农村发展“造血”

【摘要】当前,全面推广落实“绿色扶贫”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障碍,需要扶贫工作者和贫困地区群众创新理念,转变认识,引入新的方法。既要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绿色生态理念,也要立足维护“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体系。通过绿色生态项目创新开发挖掘其中的巨大经济价值,力促“绿色扶贫”工作全面发展。

【关键词】绿色扶贫 生态农业 绿水青山

当前,在扶贫工作领域,应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而出现的“绿色扶贫”模式为当前扶贫攻坚工作面临的诸多困境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相比于传统扶贫,“绿色扶贫”强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打破传统扶贫经济发展模式的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内部循环体系,摒弃扶贫攻坚工作仅仅注重眼前效益、自身利益需求的割裂思维,转而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效益,准确把握致贫点,变劣势为优势,践行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更具内生动力和外部互联性的新型发展模式。它以自然环境规律为基础,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和谐体系,因而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输血型”扶贫的更加科学、更具效益的“造血型”扶贫模式。

“绿色扶贫”模式推广面临一些现实障碍

我国贫困人口众多,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些贫困农村地区往往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发展能力欠缺,给扶贫工作、尤其是更具长效性和前瞻性的“绿色扶贫”工作推广施行带来一定困难。传统扶贫理念下,扶贫工作通过资本资源和政策的倾向性配置、科技手段的全面引入和应用来引领贫困地区经济走向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进而能够在较短时期内有力地提升贫困地区经济生产效率,增大土地产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依赖资源、政策和技术投入的“输血型”扶贫工作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生产模式的极大提升,使农业从主要依靠人工劳作模式转向工业化模式,这一方面给贫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带来量的变化,见效快,绩效高,因而能够获得贫困地区群众、扶贫工作者的青睐并一度被奉为圭臬;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给更具长远效益和内生动力,但是见效慢、投入大、工作更为复杂多元的“造血型”“绿色扶贫”模式的推广落实带来一定障碍。尤其一些贫困地区群众急于脱贫、一些扶贫工作者急于要绩效,意识形态上的沟壑致使“绿色扶贫”进展缓慢。除此之外,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使得“绿色扶贫“工作推进乏力,一些扶贫工作者工作方法欠缺科学性和创新性,“绿色”发展能力不足,工作手段单一僵化;贫困地区的群众更是囿于自身知识能力局限而无法落实跟进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绿色扶贫”工作一度遭遇思想和现实的双重困境,传统粗放型和资源依赖型扶贫模式依然成为主流,这也给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永续脱贫带来隐患。

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绿色生态理念并付诸实践

“绿色扶贫”工作的着力点也应立足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传统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改变传统扶贫攻坚工作中单纯追求眼前效益的短视思维定式,也要配套改革扶贫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促成扶贫工作者、贫困群众等主体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型。只有树立牢固的绿色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思维,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在扶贫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厘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取舍关系,才能够更大限度、更长时间地充分挖掘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潜在价值,激发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的内生活力,进而也才能够确保扶贫工作由原来的“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从而为扶贫攻坚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具体到实践层面,要对贫困地区的困难点、绿色生态优势资源做出精准把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对农业经济相关主体如农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等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所蕴藏的“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都能够切实体会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进而能够认可和践行“绿色扶贫”之路。跟进构建专门的“绿色扶贫”管理组织也显得尤为必要,政府管理机构应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将绿色生态内涵同农民的生产生活、“三农”工作进行有机结合、长效结合,达成共识,共同推进绿色扶贫工作的有序、健康、长效发展。

积极实施“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绿色扶贫”工作走出困境、全面发展推进就要契合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旨,在农村贫困地区大力实施和全面推进绿色农业战略和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具体应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其一,要注重扶贫资源投入开发的可持续性,尤其要重点关注贫困地区的不可再生资源、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珍惜土地、水文等自然资源,爱护“绿水青山”,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化利用和可循环利用;要强化资源成本意识,计算资源成本并合理规划资源消耗水平,争取优先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削减和降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其二,要注重自然资源的维护、保养和修复,引入科学农业种养殖技术和方法,增强自然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循环利用能力,如有必要则应该着手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确保生态资源具备必要的活力和内生价值,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修复工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工程等。

水土资源等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最为倚重的优势资源、长效资源,而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带来自然资源的巨大损失,也意味着扶贫攻坚工作的失效。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实施“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是“绿色扶贫”工作取得突破和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

以绿色生态项目创新开发,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绿色扶贫”工作在坚持维护生态和谐原则的基础上,也必然要立足“扶贫”和“减贫脱贫”,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这是扶贫工作的直接目标,也是绿色扶贫工作的发展目标。为此,应该通过积极创新構建贫困地区的绿色生态项目来全面深入地向“绿色”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向资源要价值,即立足“绿水青山”创新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如绿色粮食、绿色养殖等,以及创新开发绿色生态服务产品,如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产品等,由此以绿色生态产品和项目科学有序挖掘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附加价值,引领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里的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进一步推进。其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项目。生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石油农业”而言,相比于“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更具长效性,更具附加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更加适合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绿色扶贫”工作所涉及的生态农业发展就要多种粮食品种和经济作物并举,农、林、牧、副、渔五大分支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对接第二、第三产业,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激发传统农业活力。其二,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但相应的原始风光和生态资源较为富足,善加开发利用,“绿水青山”也会具备“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通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赋予自然生态资源以人文特色,利用最原始和纯正的“农耕文化”优势打造乡村游、生态游、全域游的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内生的“造血型”模式取得扶贫工作的全面胜利。

(作者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东盟域内非法移民治理研究”(项目编号: 17XJCGJW001)成果】

【参考文献】

①曹康康:《 “绿色扶贫”的理论意蕴、建构困境及其消解路径》,《理论导刊》,2017年第6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

作者:陈松涛

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论文 篇2: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延安市农业为研究对象,概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发展方向,分析延安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提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实现我国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高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即以延安市的农业生产为对象,进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究。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概述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科学技术手段和经济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力,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手段、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资源环境、服务社会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不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规划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我国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实现我国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智能农业发展。将高新智能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智能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高新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在作物的智能化培育、远程诊断、节水灌溉及农业信息化等方面。高新智能化技术包括智能化监控技术、生态信息无线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第二,精细农业发展。將地理信息、定位、遥感等空间信息管理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对农作物的养护工作定位、定时、定量管理。根据土壤和作物的具体情况精细化操作,精准完成田间管理工作,以全面提高产出,优化农作物产品,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生态农业发展。将现代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结构来提升各种生长机能,并实现自我抵御病虫害,提高土壤环境适应能力等,最终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果实色泽、味道、营养价值的提升也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第四,工厂农业发展。自动化控制、流水线生产的工厂化农业,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标识之一。各类自动化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实现了作物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操作,根据环境及作物的状况进行自动化调节,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高效率、高产出。

二、延安市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为丘陵沟壑地形,是我国陕北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市内共有1个宝塔区、吴旗、子长、甘泉等12个县、112个乡镇。全市共占地3.7×1 010m2,其中耕地2.4×109m2。延安市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延安市属暖温带,年平均气温9.9℃,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农作物和农副产品生长。延安市常见的气候灾害包括给干旱、冰雹、连阴雨、低温霜冻等。第二,延安市境内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因资源利用方式传统、落后,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较大。第三,延安市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洪涝灾害频繁。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较差。第四,延安市传统农业产品大豆、红枣、苹果、猪等已发展成为特色产业。但由于农业发展制度不完善,农业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投入不够,农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三、延安市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一)优势特色农业建设

延安市农业发展应以优势特色农业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延安市传统农业以形成了以大豆、苹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农业现代化发展应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进行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的形成势必有其生产和发展的优势,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适宜农产品的生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管护技术已发展成熟、特色农产品的售卖市场已基本形成。传统特色农业已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市场积累,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可以以特色农业为试点,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实施现代化建设,采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引进现代化农业管理方法等,建设现代化的优势特色农业。优势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初见成效后,再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并在延安市其他农产品的农业建设上推广使用。

(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

农业高效设施的使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效的农业设备设施可以有效提高延安市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延安市可以根据市内各区域的生产特点引入高效的农业生产设备设施,使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以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要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人力资源建设和技术服务的支持。第一,高效设施的人力资源建设。延安市实现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不能仅仅只将高效农业生产设备设施引入,还要进行高效设施的人才队伍培养,以确保高效农业设施的有效运行。政府可以聘请农业设备设施专家进行设施使用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设施的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维修保养技术等,培训参与面应尽可能地覆盖到延安市的每个可以使用到该项技术的乡村。使用技术的普及教育,是推行农业高效设施使用,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基础。第二,高效设施的技术服务支持。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还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持,为延安市广大农民运用高新农业技术和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服务的提供可以是请专家、技术人员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设备维修维护等,还可以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发布高效农业设施的相关使用技巧、技术特点等。最新的农业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宣传是推进延安市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农业生产技术最新的发展状况和优秀技术成果,及时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遵循减量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降低农业废弃物排放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以高利用、低排放、零污染的生产模式创造高经济产出的现代化农业。第一,多产业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根据延安市气候、资源特点,将各个产业相互结合起来,变废为宝,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建立多产业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例如,农作物收获后废弃的茎秆可用于生猪养殖,生猪的尿粪可用于生产沼气,沼气可用于农户烧水、做饭、照明等,沼渣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生态循环模式的实施,减少了农作物生产、生猪养殖和农户生活的各种经济投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第二,与红色旅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红色旅游是延安旅游行业的特色和亮点,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延安市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旅游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建立红色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依托红色旅游开发,创建形式多样的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农家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态农业体验融为一体,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教育的同时,体验生态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品尝生态农作物产品,享受红色的生态之旅。

(四)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延安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建设旱作节水的现代化农业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优化农作物生物特性。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遗传技术等手段优化农作物的生物特性,提高生物的抗旱和耐旱性能,研发出更适应干旱环境生长的农作物。根据农作物对干旱抵抗方式和能力强弱的不同,可将优化的农作物分为三种类型——避旱性、抗旱性和耐旱性。避旱性农作物是利用生物技术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使作物最需要水的生长期避开延安市的干旱期,从而减少旱期的作物损失。抗旱性农作物根系发达,能长时间保存体内水分以抵抗干旱。耐旱性农作物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即使气候干燥、水分较少,作物依然能够正常生长。第二,实施土壤保水、节水措施。采用自动化的节水灌溉技术,自动识别土壤湿度,根据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进行节水灌溉,使用于灌溉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提高延安市水资源的利用率。覆膜种植技术是有效的土壤保水措施,利用地膜覆盖机在播种、镇压后的土壤上覆盖地膜,农作物出苗后,在地膜上扎出洞口让农作物从洞口穿出后正常生长,待农作物进入中后期的成长阶段后人工揭膜。覆膜种植技术可以有效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还能抑制作物周边杂草的生长,保水、保肥效果明显。向土壤注射抗旱保水剂,可以迅速吸收土壤中的多余水分并存储起来,在干旱时期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延安市应根据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特点选择适合的土壤保水、节水措施,实现灌溉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将高新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智能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和工厂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延安市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发展速度缓慢。延安市农业发展途径包括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旱作节水農业,延安市只有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生态、节水的农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作者:侯娟娟

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论文 篇3:

关于生态产业文明的思考

生态文明具体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系统。包括生态意识文明(思想观念)、生态行为文明(行为方式)、生态制度文明(社会制度)和生态产业文明(物质生产)四个层次。笔者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是建设生态产业文明。而要实现生态产业文明,就是要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

一、对传统文明的反思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对农业文明的反思

迄今为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农业文明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公然”对抗的阶段。人类在追逐物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地扩展、开发、占有、“征服”自然。由于过度垦殖、肆意放牧以及滥砍滥伐等人为的破坏,改变了许多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性质,改变了生物圈的面貌,使地球生态系统失衡,失去生命支撑能力,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落甚至覆灭。所以,农业文明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次重大冲击。

(二) 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四百多年的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社会生产力,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推进到工业化时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特别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全球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巨大的地区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口剧增、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难民危机、地区冲突、国际恐怖主义等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状况与质量。更为严峻的是,上述危机并不孤立地表现出来,而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性表现出来。工业文明的根本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考虑自然再生产的因素,也不考虑经济活动和消费后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违背了生态规律,导致了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经济的再生产也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局面。危机的根本就在于工业文明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掠夺的基础上的。

(三)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警示都昭示着: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如不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纳入到人类的自觉实践之中,并使之尽快得以改善的话,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因此,把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到人类实践的自觉规划之中,使其在与人类实践的其他领域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结构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第四领域”,也就是自然而且是必然的了。一种新的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的诞生就是不可避免和历史的必然。

20世纪60年代,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揭开了全球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索历程。在“里约会议”的影响下,我国1994年开始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措施,1995年“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2],直到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二、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及生态产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对传统经济的反思

1.传统经济的一个缺陷在于低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大自然,森林、湿地、河流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产品,而且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服务,同时服务比产品更有价值。1997年,一个由13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功能做出了价值评估。这项研究涵盖了生态系统提供的范围广泛的服务,具体包括基因资源、洪水控制、授粉、水源的提供以及对土壤侵蚀的控制等。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膛目结舌:“自然提供的服务和经济价值总计约为每年3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全球每年的总产值。”[3]由于忽略了自然的价值,所以人们并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经济成本之中,如燃煤发电,只计算了建造发电厂、开采和运输煤炭、向用户输送电力的成本,而没有计算燃烧煤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候的破坏所造成的风暴灾害、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创纪录的热浪,也没有计算酸雨对淡水湖和森林的破坏,或者由于空气污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费用。因此,燃煤发电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大大低估了它们的成本。

2.传统经济的另一个缺陷在于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古典经济学中有着一个重大的缺陷,它们全都忽略了资源损耗的问题,而仅仅是在处理不同的竞争方之间的资源分配这个第二位的问题。它们至关重要的缺陷在于把地球上的资源视为像资金一样——是可以转变为利润来源的资产配置,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地球上的资源不仅仅是稀少的,而且也是有限的。”[4]20世纪以来,由于矿物能源和动力机械的结合,使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盲目地开发矿产资源严重危害了土壤和植物,现代机械化农业和林业取得成功的代价是毁灭了地球上大到危险比例的土壤面积,并改变了地球上的气候,对于几乎所有各种生物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

物质生产是要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任何文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的物质生产就是进行文明的生态产业建设,所以,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生态产业包括以下四类。

1.生态工业。生态工业以非生物为对象,是生态经济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学科基础是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就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功能,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等之间,资源、主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上下衔接、协同共生的相互关系,依据生产链加环增值、增效或减耗和生产链延长增值原理,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工业链网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工业的基本原则是减少资源的用量、循环使用资源、废弃资源重新利用。最高目标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甚至为零排放。

2.生态农业。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由美国土壤学W.Albreche1970年提出,中国1981年首次提出)是在农业经济和农村环境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引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的理念和宗旨是:在洁净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生产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

3.生态服务业。生态服务业,即指生态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是一个特殊的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经济部门,与自然界有直接联系。生态旅游(ecotourism,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提出,中国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9月首次以文件形式确认)是指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自然性与广泛性、保护性与可持续性、地域性与多样性、计划性与参与性、实践性与科学性等特点。[6]

4.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生态经济的一个特殊区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种朝阳产业。环保产业是指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提供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提供环境监测、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企业。与此相对应,形成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型、污染治理型和环境服务型五类环保产业。

三、我国生态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生态工业

1.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还是传统工业占优势,传统工业的缺陷表现在六个方面:①把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作为获取利润的手段,还属于典型的“产品经济”。主要致力于生产和销售产品实体而相对忽视提供功能和服务,高度重视交换价值而相对忽视使用价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②工业由采掘业和加工业(冶炼业、制造业)两大部门所组成。采掘业主要开采不可更新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等,为加工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能源产品。加工业则将采掘业提供的原材料和初级能源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为各行各业以及家庭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品。③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行为短期化。将垃圾及其他废弃物视为无用的、等待处置的物品,许多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原材料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变成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打破了自然界的物质平衡: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取太多,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另一方面,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环境,破坏环境容量功能和自维持性功能,造成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乃至退化。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表现为明显的高开采、高耗费、高排放特征。④对工艺技术和产品只强调经济效益。只要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艺技术一律引进吸收;只要是市场所需的工业产品一律放行。⑤过分强调工业的专业化、区域化、企业产品单一化。生产周期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而且是区际封闭式发展,系统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最终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同类工矿企业林立,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系统超载,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工业废弃物大量、集中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如各种矿区等。⑥在传统工业这种线性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开采和提取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然后又把各种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系和土壤之中,地球被当作一个庞大的“阴沟洞”或“垃圾箱”。因此,传统工业实质上就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垃圾的单项性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2.对策建议:①提倡“功能经济”,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购买产品本身,强化企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企业既要重视产品的交换价值更要重视其使用价值,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看重生态效益、环境保护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者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前提下,一是通过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甚至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取最大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在获取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功能时,实现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小化;二是通过加强产品维护保养、主要部件升级、功能阶梯使用以及产品专卖和旧货交易市场等手段,尽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以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减少资源的流动规模,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和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三是在适当时机将产品回收进行再加工,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由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部门组成的生态工业系统。其资源生产部门(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即植物)以可更新资源和永续资源逐渐替代不可更新资源为目标进行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不同程度的加工生产部门(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即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顶级食肉动物)以生产过程无浪费、无污染为目标,将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原料和能源进行多层次的加工转换成人们生活所需的工业品;还原生产部门(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者即食腐动物、寄生生物、腐解生物)将消费过的工业品、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再资源化,或转化为再生产品,或作无害化处理。使整个工业生态链高效、良性循环,做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进化。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目标出发,以工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设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园区。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每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各种工矿企业相互依存,形成共生的网状生态工业链,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而且我们要建立炯然不同于传统工业园的生态工业园:第一,生态工业园通过园区工业系统内物质封闭循环、物质量化和能源脱碳等方法实现生态重组(指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和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和调整工业园区的工业活动,使之尽可能对地球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干扰最少,并推动社会财富目的实现),而传统工业园只是在一定空间内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第二,生态工业园成员间的合作动力源于园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废物的交换、信息的交流、管理的配合实现企业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传统工业园仅因其吸聚作用将成员“集聚”起来,其合作动力源于集聚经济效益,难于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增进。第三,运转机制不同。生态工业园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方式来支持其网络流动,每一成员均是网络的节点,物质、能量、信息在各节点之间按照一定的经济和生态规则流动,可实现互惠互利、共生共荣。而传统工业园却不能实现网络流动。④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技术引进和生产的产品方面不仅要有技术、市场和经济的严格要求,而且还要有生态环境保护的限制。限定只有那些对生态环境不具有较大危害性,而且符合市场原则、绿色环保型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才能引进、生产,并进入流通。⑤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系统不仅要经常引进和吸收周围环境的先进技术、人才、新材料、新能源等,而且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应该在整个工业生态系统中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转换。一方面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合理开采可更新资源,以确保资源的自然恢复更新;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共生原理和生产链延长增值原理、生产链加环增值、增效或减耗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原理,集聚多个不同种类的相关工业企业,通过不同生态工艺之间、产品与资源之间、废弃物与资源的耦合关系,尽量延伸工业产业加工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和主副产品,减少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既获得产品最大限度增值,又保护生态和环境,实现工业产品“摇篮——坟墓——摇篮”的良性循环,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布局多样化。⑥倡导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相似(资源开采者、加工制造者、废弃物还原者)、功能相近,企业和项目之间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共生关系,系统内不同企业和项目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据此建立一种以物质和能量闭环流动为特征的、能够自动进行反馈调节的、相对封闭的循环经济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即在生态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

(二)生态农业

1.存在问题。我国的生态农业实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些发展优势: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二是发展层次低、规模小;三是技术支持滞后;四是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足;五是理论基础尚不完备。

2.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和要求。21世纪我国应把有机农业作为生态农业的一个特殊类型来处理,并且随着入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产品要进入并满足世界市场对高品质无害化农产品的需求,还要审时度势,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一是从有限的市场经济转向全面市场经济。二是从单纯的产量观转向品牌效益观。三是从过分依赖传统经验转向现代科技支撑。四是从普通的生态农业转向高效生态农业。

(三)生态旅游业

1.存在问题。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的初级水平,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主要问题有:[7]①“生态旅游”成为标签,被泛化和滥用。②只顾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③缺乏科学规划。④缺乏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2.对策建议。①具体措施:一是要重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更要实现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使“生态旅游”名符其实。二是本着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生态旅游区进行科学规划,要兼顾经济利益、生态和社会效益,防止盲目无序开发。三是尽快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生态环保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②重点开发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一是长白山天池、云南腾冲火山群遗址、海南琼州海底村庄等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二是石林、峰林、溶洞、四大名山、桂林山水等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三是长江三峡、福州温泉、青海湖、黄果树瀑布等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四是贵州“南山雨霁”、大理“下关风”、松花江“树挂”、林海雪原等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五是内蒙古大草原、大兴安岭、四川卧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生物生态旅游资源。③重点开发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一是万里长城、丽江古城、秦始皇兵马俑、烈士陵园等历史人造遗迹旅游资源;二是庙宇佛塔、敦煌莫高窟、傣族泼水节、碑林石刻、壁毯玉雕等人造文化遗产生态旅游资源。[8]

(四)生态环保产业

1.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猛,但还存在很多问题:①政策、法规和制度层面: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环境损失外部化问题仍未解决;促进环保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扶植政策不力;环境执法监督乏力,掩盖了环保产业市场需求。[9]②环保产业自身发展层面:环保产业规模经济水平较低;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尤其是环境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③环保技术层面:我国环保高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④环保市场层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环保市场竞争激烈。

2.对策建议。①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尽快形成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明确污染者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切实解决环境损失外部化问题;国家要在投融资、信贷、税费科技等方面向环保产业倾斜,加大对环保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引导潜在环保产业市场向有效需求转化。②大力发展各类环保产业,扩大环保产业的总量规模,调整环保产品结构,促进全国环保产业平衡发展。一是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二是发展以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活动为主的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三是发展为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提供各种污染处理工艺的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这三种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四是以政府为主体,发展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五是发展为城市污水处埋、城市垃圾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工程或活动,提供与环境分析、监测、评价和保护等方面有关的服务,环保技术与工程服务,环境研究与开发,环境培训与教育,环境核算与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服务的环境服务型环保产业。③清理整顿环保市场。取缔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建立环保产业标准体系,抵制不正当竞争;以自主创新为主,推进环境技术进步,改变我国在国际环保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徐春.《生态文明蕴含的价值融合》,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4日.

[2] 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载《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

[3] [美]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4]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5] 胡钢,王文军.《论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载《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2期.

[6]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 王晓珍,罗家豪.《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实现》,载《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 梁歆梧,陈玉雪.《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对策》,载《黑龙江对外贸易》2006年第9期.

[9] 赵英才等.《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载《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作者系甘肃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刘伯霞

上一篇:环境保护政府规制效用论文下一篇:捐资办学思想实践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