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是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3年度教改项目“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2)的研究成果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高职财会专业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教学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实训室的建设均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对于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的研究不是很多。而生产性实训室恰恰是高职财会专业生产性实践教学中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也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文章试图通过对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的研究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为高职财会专业生产性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途径和借鉴。

【关键词】 高职财会专业; 工学结合; 生产性; 实训室建设

工学结合是近两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反映了高职业院校办学方向、教学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

寻求有效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提高财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的重点和难点;探讨建立高职财会专业生产性实践教学中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也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

加强会计生产性实践教学,构建相对独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在构建适合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需要、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上,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以实际情况为本,实践教学层次化的原则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教学规律和技能层次来安排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以合理、可行的原则编制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教学全程化的原则

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从业之本,执业之基。这一能力的培养包括理论知识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两方面。操作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的支撑,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基本技能到综合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采用递进的方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实践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

(三)以实际应用为先,实践教学角色化的原则

学以致用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层次化的构建

根据“四段递进式”职业能力培养设计过程,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进行相应能力的训练:

1.基于职业认知的基础能力训练。一是通过校外企业真实环境进行职业认知训练:从第一学期后半学期开始组织学生轮流到会计师事务所认知实习一周;二是通过校内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的模拟环境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训练,主要有会计书写技能、珠算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点钞及假钞识别技能等;三是通过文化基础课程和课外专业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人际沟通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

2.基于核心课程的专项能力训练。在专项技能实训室的模拟环境下,通过核心课程的训练项目进行专项能力训练。核心课程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六门,分别形成六个专项能力,即登账制证能力、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能力、税费计算与申报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成本计算与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

3.基于会计岗位的岗位能力训练。在校内分岗位实训室的模拟环境下进行会计岗位能力训练。共分为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材料物资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报税岗位、资本核算岗位、总账报表等八个岗位。同时按相应岗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能力训练(如到实训基地进行纳税申报岗位的实训等)。

4.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和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等真实环境顶岗实习进行职业能力训练;通过指导、上岗培训、顶岗工作、职业能力展示和毕业设计来训练综合能力。

在“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会计职业成长规律,探索使学生职业能力从“职业认知”基本技能向“专项能力”、“岗位能力”,最后到“综合能力”逐级递进的“递进式”层次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全面化的构建

根据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作了以下的安排(如图1、表1):

(三)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科学化的构建

实践教学考评系统科学化,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无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既要注重结果考核,更要注重过程考核,从而为学生进行下一目标的学习提供可以参考的评判标准,确定当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合格,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否则还应对那些没有通过的项目进行重修。这样以考促学,以评促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生产性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方法

在高职院校内建立财会专业教学的生产性仿真实训基地,追求财会专业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谋求在学校内部以及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方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学生的仿真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会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二是有助于学生对企业全过程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训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处理好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业务之间的关系;三是有助于提高财会教师的专业技能,使专业教师及时把握财政、税务以及会计核算准则制度方面变化的要求;四是有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保持紧密联系。

经过调研和实践,笔者提出采用以下方式具体实施高职财会实践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申请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真实企业——丽水佳信会计服务部,开展真实的代理记账、企业审计、验资或评估等经济业务。二是从熟悉的企业中定期扫描、拍摄经济业务的附件(隐藏企业的账号等需要保密的信息),建立附件贮存库,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熟悉各项经济业务应具有原始附件的种类、格式、颜色、经办的手续等真实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真实内容让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仿真实际操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实训需要很多企业结果,又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训等情况。

可见,这种生产性仿真实训所提供的凭证、账表、软件、票据,操作办公用品、日常用品、设备齐全,做到尽可能贴近实际的仿真情况或者是真实的情况。但是,在这种生产性仿真实训过程中,对于代理记账等业务取得是关键,本文采用授权制方式授权会计专业教研室联系会计代理记账公司。会计教研室在制定计划基础上安排教师负责联系代理记账公司。本文采用三种方法寻找会计代理记账公司:一是上网搜索本区域的会计代理记账公司;二是在电话号码簿上寻找会计代理记账公司;三是专程到本区域的主管财政部门了解会计代理记账公司的单位分布;四是利用原来的毕业生资源,根据已经毕业的学生所在单位的实训情况,联系其业务介绍到“丽水佳信会计服务”。在取得了近20家代理记账公司的电话号码等初步情况后,逐个电话联系,表达我们的愿望和思路。约定代理记账公司来校实地了解和座谈,在有意来校设点的代理记账公司中选择规模比较大、代理记账业务比较多又具有较强责任意识的两家公司作为日后生产性实训的典型例子;然后由学生单独完成经济业务,对所有财会学生进行轮番实训,这样就可以解决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单位少而学生多、难以落实的具体情况。记账公司核算会计业务形成的会计凭证和账册又随时可以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核算实例,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操作,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是开展仿真实训的成本较高(每一个的经济业务均需要重新仿真),为此也采用另一种仿真实训的模式,选用厦门网中网的财会实训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完全的仿真实训,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实训成本。

采用该软件进行实训的主要好处有:1.能使学生直观、系统、全面认识会计业务及会计核算程序,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各岗位的业务分工和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增强了学生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3.学生材料消耗较小,会计实训成本降低。

通过会计实训软件的操作,既能使学生对会计业务相关凭证有良好的感性认识,也能使学生对会计操作过程建立起完整流程概念,起到了良好的实训效果。会计实践基地建设应该是数量和质量并重。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实习及实训的需要;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会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和校外实训基地。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建立长期稳定和提供多岗位的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实习基地可利用会计专业教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各位成员联系有意向的单位,同时可以试着开拓其他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不同专业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专业教师可以联系以往毕业生等多渠道多方法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分阶段性顶岗实习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阶段性顶岗实习利用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让每一个单位留有固定岗位给学生进行轮流顶岗实训,实习结束后还需要学生进行总结与相互交流经验,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与巩固。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应考虑到学生就业情况,将实习和就业结合在一起,岗位可以由学校联系提供。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拿报酬,有的话也只是一点象征性的补贴。这样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学到了真实的东西,为就业提供了方便,而对于企业来说减少了支出,也有利于实训基地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可谓是双赢的策略。当然,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而进行提前就业。

总之,为适应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应始终坚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以能为主、以用为先”的主体思想为宗旨,努力构建科学、成熟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2] 银样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05(4).

[3] 刘方乐.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5(2).

[4] 滕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06(14).

[5] 刘会卿.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6.

[6] 黄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经济,2009(10):77-78.

[7] 周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8-41.

[8] 周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2009(11):144-145.

[9] 刘彤,王巧云,包惠群,陈向红,胡生夕.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规范的研究[J].会计之友(下),2007(3):92-95.

作者:季光伟 叶慧丹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研究

[摘 要] 本文是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3年度教改项目“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2)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在对我院会计专业2014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最近两年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指导实践,对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和思路,旨在进一步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质量。

[关键词] 高职 ;毕业论文质量;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7. 118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不可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需要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与研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并且可以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尽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目前高职领域来看,毕业论文应用多流于形式,还没能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监督、审查和控制体系,论文质量也有待提高,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笔者结合近两年来自身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经验,通过问卷及访谈等形式调研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1 我院会计专业概况

会计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有着20多年的专业办学经历,目前有全日制班级13个,历年来培养了财会专业学生共计4 000多名。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70%的毕业学生能在毕业后初次就业时找到专业对口的会计类岗位工作,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企业中担任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主管、总经理等职位。会计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名,其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8名,双师型教师多名。另外还聘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称校外兼职教师,整支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强。

2 我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流程

我院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安排的总体时间为5周,一般是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安排1周、第二学期安排4周时间完成。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为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讲座及前期指导,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目的、方法、要求、时间进度的控制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专业教研室会根据每位学生的选题指定相应的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之后,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利用该阶段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材料,通过指导老师的交流初步拟定论文框架及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即毕业论文的正式撰写阶段,学生需要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通过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最终完成论文的写作并进入答辩阶段。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由两部分组成:①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进度、资料搜集情况、最终定稿情况进行成绩的评定,占论文总成绩的70%;②论文答辩小组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评定,填写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审意见表,占论文总成绩的30%。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论文选题与培养目标不符

会计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教师提出、学生选定,或学生与教师共同拟定。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选题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或者选题太过于理论化,撰写这种宏观层面的学术型、理论型论文, 不仅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而且也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一定的距离;再者,有些同学虽然意识到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但在选题时欠缺考虑,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学生在后期的写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

3.2 学生自身素质较低,对论文写作的认识不足

根据调查情况显示,学生在校期间有关论文写作的课程开设得相当少,或者由于教学资源等原因,有部分学生在选修该类课程时遇到人员达到上限的现象。因此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缺乏最基本的写作素养,以及对论文选题、论文结构等方面都缺乏了解。另外,由于学生缺乏资料查阅、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只会利用一些简单的搜索工具,如百度、google 等,其他的论文资料搜索工具都鲜有人知,这些都给学生论文写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的不知道正确的论文格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不合规范的情形,把毕业论文(设计)写成实习总结、实习心得的学生比比皆是。

由于迫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学生一旦进入实习阶段,在找工作、找实习单位、签约就业单位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忙着参加各种招聘会,因此对教学内容之一的毕业论文(设计)并不重视,而是采取了无限期拖延的态度。更有甚者,最终临时抱佛脚,将他人的文章直接拷贝,换上自己的姓名。

3.3 教师指导力度不够,过于形式化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任务也愈来愈艰巨,有的老师甚至要承担20名以上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专业老师日常的教学及科研任务都比较繁重,由于时间及精力的限制,导致了教师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也停留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指导老师认为学生在校3年,其他课程的考核均通过了,这是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应尽可能让学生顺利毕业,因此对学生要求并不严格,对待毕业论文的指导自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4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4.1 注重论文选题的质量控制

从论文选题多样性及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可以从教师拟定论文选题的形式,过渡为学生根据自已专业特长自行拟题、教师审核的形式。只要论文选题与本专业知识有关,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都可以进行。这样做,既能使学生选到感兴趣的选题,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写作工作,又有利于论文选题的创新性,保证“一人一题”。

4.2 调整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写作素质

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设计)时无从下手的现象,体现出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对相关课程设置上的缺失。在今后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注重开设相关论文写作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了解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开设有关文献检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这些技能将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技术保障。

4.3 建立论文过程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查体系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安排时间,基本上都被安排在校外实习的最后一个学年,因此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必须对论文的指导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我院为了更加规范地对毕业生的论文及实习情况进行监控,引入了专门的毕业综合实践平台。该平台的使用,在方便指导老师与学生联系的同时,还使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及控制更加过程化。教师可在平台上看到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及实习就业信息,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实习工作岗位相结合,使学生实习和论文写作两不误,二者兼得,并对学生的论文加以指导。同时,该系统的引入使用,加强了学院督导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的考核,有利于在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做好检查。

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笔者建议可打破传统的指导老师、答辩小组评分形式。在制定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组成专门的论文质量评价小组,该小组可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进行最终的评定,以确保论文的质量。

5 结束语

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经过研究和分析我院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现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通过我们长期不断的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诸培新,代伟.高教大众化下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0(7).

[2]刘福成, 刘冬华. 企业实践对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

证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2(7).

[3]朱小辉.高职高专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成人教育,2012(12).

作者:吴节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五年制高职专本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宏观角度,关系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实现;从中观而言,关系学校的建设和长远发展;从微观上看,又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前途。因此,如何顺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要求,打通高职本专科人才培养渠道,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以会计专业为例,结合多年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经验,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年制高职本专科衔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构建框架,以期望对业内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一体化衔接;培养模式;总体架构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8.084

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一味追求“高大上”,而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至出现了一方面社会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一方面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怪现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结构中,学术型大学比重过大,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比重过小的现状,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

当前,会计专业在各类高校中普遍开设,且招生规模也不小,但会计专业特别是普通地方本科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太乐观,也出现了上述的“怪现象”,以致某些省份教育厅已经开始限制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申报。因此,如何顺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要求,打通高职本专科会计人才培养渠道,改革和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 当前会计专业在高职专科和普通地方本科培养人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高职专科

1.1.1 偏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培养

高职专科会计专业重视“才”的培养,即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人文素养、道德情操、职业素质等“德”方面的培养还十分欠缺,以致学生一次就业率虽然较高,而工作时间偏短,频繁跳槽者居多。

1.1.2 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专一、复合度不强

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经济、管理、金融方面涉及甚少,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既会做账,又懂管理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做会计,做其他就得从头来学,就业面窄,学生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1.2 普通地方本科

1.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缺失

普通地方本科很多是在国家扩招时成立的,由于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没有很好地考虑自身特色,会计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在日常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依旧照搬或部分照搬老牌重点本科大學,不重视实质性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缺乏自身特色,高校之间的同质化日益严重。

1.2.2 与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存在比较劣势

985、211等重点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和生源优质,学生会计学科知识扎实,而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与社会联系紧密,需求广泛,学生动手能力强;因此这两部分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相对较高。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与重点大学相比,在学科知识上缺乏优势;与高职高专的学生相比,在动手能力上略逊一筹,其就业期望值又相对较高,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造成就业紧张。

2 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培养人才的概念和必要性

2.1 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有关管理制度的保障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定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内容和课程体系),再通过培养途径的有效实施(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从而对培养对象的效果进行评价的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高职专本一体化衔接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要求,调整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从而在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有效衔接。

2.2 必要性

2.2.1 国家政策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我国《现代职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也提到要构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重点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因此,做好高职会计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就可抓住这一契机,打通专本科层次的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会计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2.2 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现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和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需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迅速相互传递。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递对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工作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

2.2.3 就业压力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会计人才需求调研,会计人员不仅要会做基本的账,还要会做较复杂的账,并且要懂得一定的资金运营、纳税筹划、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这些需求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培养中都不能完全满足,以至于这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下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和长远建设。所以,必须深入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3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架构设想

3.1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当地,面向本省,辐射全国,培养能适应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既具有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税收和财务管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毕业后能成为大中型企业会计骨干或小型企业会计主管及会计骨干的生产、管理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培养规格

本专业在培养规格上突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会计人才。即培养生产、管理一线能吃苦受累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忠诚度的、具有娴熟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会计人才。

3.3 培养方案

3.3.1 学制

采取五年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专科三年,本科两年。具体而言:专科三年中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部分人文课程,第三年进行综合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专科考核合格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第四年在校内学习提高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经济、管理、人文课程,第五年即最后一年进行就业指导、第二轮的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从而完成五年制的学业内容。如图1所示。

3.3.2 课程体系

建设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长远职业发展需要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方面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人文课。如思政、语言、法律、历史、哲学、艺术、礼仪等,语言和思政课程为必修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修。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由易至难,分别在第一、二、四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20%。

(2)专业课。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每门课程里都设有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其中基础课和核心课为必修课程,拓展课为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在专科阶段完成,并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挂钩。核心课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与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紧密挂钩,选修课与职业拓展能力联系,并涉猎金融、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专科阶段课程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可较本科阶段稍低一些。这类课程在第一、二、四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50%。

(3)职业素质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忠诚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这类课程不必拘泥授课形式,不分校内校外,每学年都应开设,寒暑假也可利用,主要以拓展训练为主,逐渐增加难度,可单独开设,也可融入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作为该课程考核依据之一,其中单独开设的学时大约占总學时的10%。

(4)综合能力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主要是指专科阶段的校内综合实训和专本科两轮的校外实习,以及专科阶段的实习报告和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这类课程在第三、五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20%。

3.3.3 教材体系

教材应为课程服务,需体现会计职业和专业方面最新前沿知识,需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可自编讲义。

3.3.4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一方面要注意专本科知识和技术的难易度的过渡和衔接,另一方面要偏重传授与会计职业和行业紧密相关的、最新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会计知识和技术。同时,还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内涵,并充分运用于校内外的学习工作之中。

3.4 培养途径

3.4.1 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适当选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做研一体化、边讲边练、边练边研、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切忌教师上课“演独角戏”,而是让学生成为上课的“主角”,教师充当“导演”或“配角”。

3.4.2 教学方法和手段

会计知识如果仅凭教师单纯讲授,会显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创造或利用各种条件,以学生为主导,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任务导向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研究讨论教学、小组学习教学等,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5 培养评价

3.5.1 一般课程考核评价

每门课程考核应本着知识、技能、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学生某一方面的会计职业能力高低,不一定要采取闭卷的考试形式。

3.5.2 综合能力课考核评价

校内实训课程侧重考核学生会计知识运用的综合实践能力,校外实习课程侧重考核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校外实习需会计行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实习之后,学生还应根据实习感悟,密切联系地方企业关心的会计应用技术,提炼归纳成专科阶段的实习报告或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并进行相应的汇报或答辩。汇报、答辩必需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求校外专家必须对毕业设计的应用性给出科学评价。

3.5.3 会计职业证书和会计职业学位

专科阶段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可获得免修2-3门课程的资格。本科阶段毕业时必须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同时设置会计职业学位,要求只有通过全国会计初级职称考试所有课程方可拿到会计职业学位。

3.6 培养保障

(1)指挥组织上,分别指派一名行业专家和学校会计专业核心教师共同牵头,由若干会计行业能手和会计骨干教师成立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领导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2)条件保障上,加强会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结合会计教学和企业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和实践研究;有条件可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项基金。

(3)监督评价上,应适当增加社会第三方评价意见,并作为会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评价依据之一。如用人企业评价、学生家长评价、会计职业教育专家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周灌中.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5,(12).

[2]何静.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衔接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01).

[3]邓海涛.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探讨[J].广西教育,2014,(07).

[4]白玉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宜宾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J].宜宾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国燕萍

上一篇: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自由法治与法治自由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