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现阶段全国都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政府的科学规划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虽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它依然对维护农村民主、农村公共利益、促进农村和谐与科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者分别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发表和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研究 研究现状 建议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而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仅成为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备受关注。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加以探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正确处理好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引领作用。

(一)关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不同类型的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这是学者们关注和探讨较多的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各种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谢祁的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并进而指出,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谢祁,2007)。刘海鹰的研究指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刘海鹰,2009)。对此,刘范一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城乡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在需求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刘范一,2006)。也有部分学者从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如: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吕海燕,2011)。

2.农村远程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挑战的需要。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功能研究:政治教育功能、技术培训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文化宣传功能、事务管理功能、党群连心功能;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张秉让,2008;邱永权,2008)。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政策的缺陷、经费的不足、师资的薄弱、管理的滞后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影响。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慨括。

1.农村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中国教育经费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5%,却担负着超过世界教育总规模1/5的教育任务,教育经费短缺始终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余梅芳,200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农村和城镇的教育经费差距也很大,这也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一个原因(张红涛,2011)。

2.农村人才总量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但能够提供社会服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各类人才相对匾乏,农村人才供给总量是不足的。全国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集中在农村,可想而知依靠农村自身提供的人才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和培训不足、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流、城市回流农村的人才较少,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多,这些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出现断层(刘传初,2010)。

3.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滞后。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我国得到的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我国农村教育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在教育功利化、知识学历化等传统思想影响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缺乏基本的认可度,生源严重匾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张红涛,2011)。

4.“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较,有着许多优势。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代化设施先进、又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是保守、落后、封建、贫穷的代名词。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城乡二元化结构,城市的种种优越深深地吸引着农村家长及学生,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上学走向城市,因此,农村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又是典型的二元制结构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反差以及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张红涛,2011;余梅芳,2008)。

(三)关于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的研究

1.完善农村教育投入及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的管理机制是“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县来说,教育投入的压力就非常大,县与县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别也就会悬殊。要解决农村教育投入分担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证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汤宇梅,2008)。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应以市场投入机制为主,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式;在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中引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教育信贷!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发展农村教育(刘文箐,2009)

2.把握农村教育的“为农服务”的方向。农村教育必须确立为农服务的办学思想,其一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意识,只有热爱农村才会想在农村有一番作为。其二调整农村教育内容,实行“三教统筹”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张红涛,2011)。

3.建立和健全农村人才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观念守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才机制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粗放,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差,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有健全人才机制,才能吸引专业人才,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献策献力(张颖,2012)。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近几年来,学者们不断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如果我们对其加以冷静的思考和审慎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关系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较为欠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要求、政策进行细细解读,并使其与农村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已有的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多数研究都能把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对研究的过程仔细分析后,笔者发现,其中的不少研究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或是简单罗列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和政策要求,而与农村教育的联系研究不够深入;或是只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大背景,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一笔带过。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农村教育的研究齐头并进,并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2.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缺乏足够的国际比较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数据来看,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对国外的农村教育建设实践缺乏足够的关注。事实上,许多外国的“新农村建设”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其在农村教育方面所做的实践并不乏可借鉴之处,如: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作为邻国的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的农村建设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我国的新农村的教育建设中,应注意借鉴前者的经验。

三、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后续研究的建议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提出什么要求?农村教育建设怎样才能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教育建设提供了什么政策保障?通过对诸如此类课题的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和出路,这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2.加强对国外农村教育的研究

因为不适应,就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新近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容置疑,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但是任何成功的教育模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创立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制度、法律构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简单地照搬是有问题的,需要对其细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红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2]汤宇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刘传初.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邱永权.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8(2).

[6]张秉让.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

[7]刘海鹰.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

[8]张颖.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17).

[9]吕海燕.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10]刘范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现代乡镇,2006(Z1).

[11]谢祁.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J].世纪桥,2007,(2).

[12]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刘娟,刘晓林,林杜娟.发展主义逻辑下的农村教育:述评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4]曾利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5]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纬阳市四所高校为例[D].华东科技大学,2011.

[16]谢方平.办好乡镇成教服务农村经济[J].中国农村教育,2011,(4).

[17]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8]莫利拉.新农村教育战略理论与战略选择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19]唐华生,唐炜.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价值、问题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0]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21]邹菊如,余建明.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农业考古,2006,(6).

作者:邓运发

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篇2:

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现阶段全国都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政府的科学规划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虽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它依然对维护农村民主、农村公共利益、促进农村和谐与科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规范参与制度、加强农民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完善法律保障的作用。

关键词: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民;作用

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通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标准。因此,公众参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衡量政治民主水平的作用。公众参与作为有效的参与手段,所发挥的作用又不局限于此,公众参与更多的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与决策的科学性。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而公众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保障公众参与的效力的有效发挥。

一、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作用

(一)公众参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民主化水平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享有建设国家和享受国家发展带来实惠是人民基本权利,这一权利的体现就是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新思路。它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主要在县乡进行,县乡政府拥有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1]。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一权利有效实施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程度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民主化水平的标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仅靠政府而没有作为农村利益主体农民的参与去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公众参与为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为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利益创造了条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建设好这一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二)公众参与维护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公共利益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也是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行为。在以往的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地位并不对等,公众参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给政府提出有效的建设意见,体现农民的权益,这种对等基础下的新农村建设更容易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对农民合法权益、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的必然选择。当下由于占地、拆迁等引发的纠纷不断,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群众缺乏对各类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模糊,使得部分规划行为是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幌子损害农民个人的利益[2]。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赋予公众去参与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和修改等各个环节,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影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平分配[3]。因此,公众参与是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和监督者。

(三)公众参与提高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主要有政府相关规划主管部门或者规划管理部门委托规划设计部门来完成,从而忽视了来自公众的参与。规划工作从准备到实施一般是由政府主导来完成,受到专业、所处角色、以及其它因素等限制,规划的科学性大打折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不仅涉及到技术、经济、行政和社会学等多门科学,还牵涉到多部门和多主体间的相互协作,这些工作是独立个体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公众参与给予智力上的支持。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可以通过公众参与,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参与规划方案的制定并监督规划工作的实施,从而有效避免规划工作中的失误,提升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四)公众参与促进了政府职能转换与农村和谐发展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农村政策制定,监督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过程,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广泛参与,既体现民意,又约束政府行为,更大限度的保证了农民的权益[4]。现代国家普遍认可的民主化、法治化行政,其主要表现方式就是政府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鼓励广大民众以个体或集体代表的形式有序的参与行政,从而使行政更好的发挥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公众参与客观上提出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需要这种参与让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

另一方面,农民的主体意识已得到普遍提高,有了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这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奠定了基础。农民意识到自己不单单是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享有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就会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过程中,关心农村发展,参与村务处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推动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影响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经济条件差成为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一般来说,公众参与与农民的经济水平成正相关,经济的发展为农民进行公众参与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经济发展会导致社会利益分配发生变化,从而在客观上促使农民采取公众参与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亨廷顿认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5]无论是政治参与还是其他内容的公众参与,离开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公众参与就不会得到良好发展,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有效作用。就目前我国农民的生活特点来看,广大农民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虽然农民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生活压力大经济负担沉重的问题依旧存在,使得农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经济生活上。加之农村居民医疗、教育负担大,留守居民多为老人儿童,公众参与效果十分不理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政治因素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公众参与的有效保障。但是就目前农村公众参与的现状来看在政治环境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制度保障不足。一个国家如果能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的、制度的、程序的保证,就是政治文明的表现[6]。我国为保障农村居民进行公众参与,建立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经过多年发展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基层民主自治结构不合理,参与多是走过场等。二是农民参与的组织机构和渠道单一。在城市居民的公众参与中,政治制度内有诸如工会的各类组织,也有政治制度外的各种协会,这些组织“它们既代表一部分群众向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表达意见,又常常反过来协助党和政府做自己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工作”[7]作用显著,而农村公众参与的组织却相对欠缺。三是农村公众参与缺乏制度化。现阶段中国公民的公众参与有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两种。非制度化参与是指正常制度之外的公众参与,广大农村居民大多认可非制度化参与,遇事直接找相关领导而非是寻找制度进行解决,从而引起了部分公众参与混乱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地方治理的混乱,不利于政治环境的构建,从而阻碍新农村建设。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参与主体的文化素质和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一方面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政治技能及接受政策和新鲜事物的能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大力投入,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和城市相比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为落后,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公众参与的良性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受到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使得我国居民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薄弱,影响了公众参与的发展。邓小平曾经说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8]这些封建文化集中表现为“官本位”“权利崇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参与心理,这些思想严重制约着广大民众进行公众参与的心理,在农村更为严重,农村居民对于社会公众参与的制度表面冷漠,这都与封建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实现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就地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9]。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民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寻找经济来源,农村留守着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实现公众参与需要农民在参与人数上予以保障,如何把农民留在农村成为关键,“就地城市化”的思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运用“就地城市化”已初显成效,如江苏省的华西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山东省的岜山村等。“就地城市化”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取得收益。另一方面,乡镇一级政府利用“就地城镇化”带来的收益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以减少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增加了,支出减少了,物质条件变好了,客观上拥有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必然会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完善参与政治体制,实现农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参与政治体制主要是指完善参与范围、参与机制、参与方式、保障机制等。完善的参与政治体制能够规范农民参与的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一方面完善的参与政治体制,能够促使政府部门、政府工作人员,在规范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政策,依法执行相关政策,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的产生,使新农村建设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另一方面,规范化的制度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民主权利;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提供更多便利,集中反应农民的心声;能够规范农民的参与行为、提高参与水平,避免非制度化参与带来的管理混乱,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序的运作环境。完善的政治体制对政府和农民都提出了要求,对参与行为都做了规范,为更好地保障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开展现代农民教育、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完成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要加速农民的现代化转换,增强民主意识,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化教育[10]。农民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是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参与意识是提高农民参与水平的基础要求。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现代化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开展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能力和对各项政策的接受能力;第二,开展农民民主意识、主动参与意识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民主参与、主动参与的意识;第三,对农民开展民主知识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参与的规则与步骤,促使农民在规范的前提下参与新农村建设;第四,学习专业农业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培养有技术、懂管理的现代农民;第五,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要把农村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

(四)加强法治建设,合法合理地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公民和社会群体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法律的保障与约束。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走法治之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众参与,一方面要维护农民参与的权益和农民参与的权威,让农民真正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去。另一方面,要让农民的参与在合理有序的的前提下进行,做到农民主体的合法参与和活动有序。公众参与的合法性让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方军.治道与治理.探讨公众参与县乡政府社会管理问题的两个维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2,(5):33-36.

〔2〕郑彦妮,蒋涤非.公众参与乡规划的实现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2013,(3):68-72.

〔3〕邹兵,范军,等.从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11,(8):91-96.

〔4〕叶郁.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7,(4):40-41.

〔5〕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3.

〔6〕魏福明,郑桂杉.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公民参与[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70-74.

〔7〕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10-121.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2.

〔9〕杨世松.农村就地城市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创新[J].经济师,2008,(5):60-62.

〔10〕谷满意.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2):97-10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丁仙

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篇3:

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指向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要遵循农村教育规律和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确保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孩子能就近“上好学”,其中之一是不要再盲目撤并乡镇初中学校集中到县城来办。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这也有利于农村教师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并发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要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统一,有赖于农村教师发展,发挥农村教师“一专多能”的主体性、自觉性与创造性。农村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教师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对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具有促进功能。

在面向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农村教师要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和传播科学文化,相应要强化农村教师的编制、待遇、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以充分发挥农村教师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功能。

强化新农村建设服务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其中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主体的普通中小学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教好农村学生,是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民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和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本质要求。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村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改革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与新需求。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进入了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基础性作用。

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旨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比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2年;全国现有文盲5465万多人,其中超过9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村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化肥的利用率都不到40%。现今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科学文化及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制约了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见,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以农为本”的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急需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农村教师之于农村,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组织力量。为此,农村教师首先要确立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农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一定的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来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应有功能。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进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把乡镇初中学校都集中到县城来办。这种所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布局调整,在教育综合改革中是缺失统筹兼顾的,是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错误做法,不适合我国农村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违背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同当前我国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的政策精神也不相符,且易引发农村社会矛盾。进而要看到,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事实上,农村和城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这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高度来认识,就是“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要遵循农村教育规律和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确保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孩子能就近“上好学”,其中之一是不要再盲目撤并乡镇初中学校集中到县城来办,相应的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这其中也有利于乡镇、村教师确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并发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语境中,新型农民有三个基本要义,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或者说,新型农民是指从事农业及其相应产业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具有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职业者。

早在2008年10月,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到广西钦州视察工作时说,今年世界粮食出现了灾荒,我们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他特别叮嘱当地农民要“多种水稻、种好水稻”。其中,“种好水稻”对于农民来说有着新意蕴,就是要“有文化、懂技术”,这是对“新型农民”的新诠释。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基于我国现时的学校教育体制,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培养人,依然集中反映在它的“双重任务”上: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进而,要审视农村中小学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即目前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未能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占相当比例,他们应当成为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中、初级人才,也就是有文化和有一定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村中小学校应着力为培养这一特殊的农村劳动后备力量铺垫基础,以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功能。相应要构建起农村中小学教育由主要立足于升学转到面向升学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并重的轨道上来,以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统一。

而要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统一,就有赖于农村教师的发展,发挥农村教师“一专多能”的主体性、自觉性与创造性。农村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人中要有意识地培养新型农民,以表明农村教师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对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具有促进功能。

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直接影响着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当前课程的多元取向导致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陷入“两难”困境,矛盾聚焦于“离农教育”,还是“务农教育”。对此,农村教师应坚持“务农教育”,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新型农民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摒弃那种“离农教育”的错误观念。

农村教师在课程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达到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时,应紧密联系新农村建设实际,从突出农村学校教育特色和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来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农村中学适当增加和渗透农村种养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占总课程内容及学时的比例可为5%至10%;在农村中学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改革,让农村教师为培养有文化和懂一定技术的新型农民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贵州省长顺县的乡镇中学从初一开始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主要内容包括种养植实用技术、家政、创业常识、小企业经营管理常识等。同时,采取初三分流,搞好职业教育,增强农村教育改革的吸引力,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教育,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提前分流,对其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至两项科技致富的本领,把“农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农村实用科技、社交礼仪、普通话培训等。没有升入中专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绿色证书”。

同时,要看到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大学毕业生矢志服务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就业和创业,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高级人才和新型农民的新生力量。农村教师为培养这一类新型农民,同样要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应当是传播、创新科学文化的先进代表和主导力量。这是因为在农村特别是在那些经济落后的村落中,农村教师是那里的文化精英,他们能将文化呈现给农民,也能使农民从文化的选择、传播中创新农村文化和铸就新农村精神。

然而,在我国的相当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育往往没有与周边的村庄和社区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甚至很多当地农民并不认识这个学校的教师,而学校的教师也没有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的愿望。长此以往,农村学校虽然是深入农村的国家机构,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嵌入”到农村社区和农民生活之中,且逐渐变成悬浮在农村地区的一座文化孤岛。如此状况,农村教师难以尽到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的功能。

为此,要深化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确立大农村教育观。把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中,主动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传播科学文化的客观需要,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特点,并遵循农村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去进行综合改革,在改革中加大发挥农村学校的社会及文化功能。其中,应把农村中小学校建成既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中心,又是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的中心,或称为农村社区的科学文化中心。

广西统计局网站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罗城县要搞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文化,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缺经费、缺人员、缺技术,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具有普遍性,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所以,应依托农村中小学校资源来建立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创造条件在村小学里建立村(社区)文化室,形成乡、村两级实用型、开放型的新农村农民文化科技培训体系。相应在新农村建设中重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人才、知识相对密集的资源优势,教师要积极向农民传播科学文化,有条件的教师应积极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更多地发挥农村教师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功能。

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要突出在思想道德文化和农业科技文化的传播上。

农村教师要向农民传播思想道德文化。当前,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教师要多发挥正能量,向农民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促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农村教师通过向农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提高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与接受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时下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赌博成风,这折射出当地农村先进文化和法制文化的缺失。对此,农村教师应有义务配合当地政府、村委会教育农民群众自觉抵制赌博习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化成为乡村主流文化。

农村教师要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文化。长期以来,我国在开展农民教育实践中,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文化有过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今,从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扫盲,进而发展为文化扫盲与农业科普培训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村推行“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教兴农”的战略,对农民开展农业推广科技培训与相继推进的“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和“丰收计划”相结合,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建设等举措,从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很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民增收,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技文化的功能也显现于其中。

例如,黑龙江省安达市实施农村教育改革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所有的乡镇中心校都配有专职的成职(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副校长,所有的乡镇中心校都有自己的示范田,乡镇中心校和教师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了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的功能,让农民得实惠。如青肯泡乡中心校有100多亩示范田,既是学生的学农基地,也是乡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在基地里推广种植的是无公害粮食,仅这一项,农民郭友家40亩地就额外增收5000元至7000元。安源乡的奶牛户,每年都要在乡、村两级成职联校里接受培训,科学化的饲养管理,使安达“奶牛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西省宁武县余庄乡硫磺沟小学教师李月娥,为了提高村民素质,在村小学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夜校。她买了360多本图书,请来了乡里的科技员,给村民们讲解科学种田的技术,向村民提供脱贫致富的信息。夜校成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心。在她的引导下,硫磺沟的村民一个个成了当地致富的“小能人”。几十年来,李月娥言传身教,造福一方新农村。村民们都说:“李老师对娃儿们可好哩,教书教得也可好哩,俺们全村人都很信服她,俺们村致富离不开李老师。”

上述几点关于要发挥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相应需要强化农村教师的编制、待遇、职责以及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教育部等部委计划在2014年印发我国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即将实施的这一新标准,尽管能解决多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低于城市和县镇的老大难问题,但还要看到对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主要为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编制实行倾斜政策亟待落实,并要加大对挤占、挪用、截留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进行治理的力度,以盘活教师编制存量用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依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且要落实好“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

此外,建议把农村教师从事一定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其工作职责及年度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唐松林,罗仲,尤彭兰.农村教师: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N].光明日报,2006-07-19(7)

[2]赵志英.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思路——渗透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3]凡勇昆,邬志辉.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J].教育研究,2013(7)

[4]郭萍.农村职教让农民得实惠[N].人民日报,2012-02-10(18)

[5]王晓光,高耀彬,李月娥:真爱就是最好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9-10(6)

作者:黄白

上一篇:监理过程中软件工程论文下一篇:思想教育下生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