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路径下小学体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必须充分体现“体育”和“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专业体育到专业体育教师的发展诉求的转化,是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体育教师的核心目标,也是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化路径下小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化路径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1:

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分析

摘 要: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体育教学,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中学和小学生活,因此,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应加以高度重视。以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强化体育意识提供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优化路径

核心素养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的成长规律及学习特点为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

在中小学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简单重复且相互割裂的情况,如,学生在得到某学段技能及身体素质培养后,各方面能力不足以达到下一阶段学习所具备的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运动技能;在小学阶段训练的运动项目无法在中学的学习中得到强化、巩固等。因此,各学段课程的目标要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主线,建立逻辑清晰、序列性强、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二、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优化路径

1.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依据中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基础,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优化中应突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既要做到相对独立,又要有一个整体的衔接过程。小学阶段以基本运动、体操、田径、游戏、韵律操、舞蹈等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配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身体素质练习、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小球类等内容;中学阶段主要以体操、球类、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操、舞蹈等归为辅助内容,另配有选修部分,如游泳、滑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由此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现了其中的差别性、阶段性与延续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有层次、有计划地完成,将各内容从易到难分层学习,从而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重复或缺少等现象。如,小球类(篮球)在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设定中,要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原地左右手拍球、运球、投微型篮筐等技术动作;进入七年级后,设定的教学内容以了解篮球的基础知识及熟悉球性为主,使学生掌握篮球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持球方法,并要求学生会用顺时、逆时、胯下绕球等方法熟悉球性;到八九年级后从认知方面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从技能上要掌握“一大、二小、三高跳”的上篮动作,了解动作的内涵;从情感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协作等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发展技能。这种连贯性、独立性、整体性、衔接性的课程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2.课程计划的一体化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小学与小学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的课程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对教材的控制自由度偏高。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更侧重于寓教于乐,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玩游戏、跳舞,体育活动相对来说较少;而中学教师则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加之体育作为中考的内容,目的性非常强,上课死板,忽视学生的想法,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等。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课程计划的一体化设计时,可将小学高段和中学低段的部分课程计划一起执行。如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并将田径中的耐久跑、跳远的助跑及踏跳、双杠等列为教学计划的重要范畴,以便锻炼学生的跑、跳、投等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为之后的中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检验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两大主要目标。其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提高需要改进的方面。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统一的评分标准,致使这样的评价无法真实反映师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当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及计划进行一体化后,应对教学评价进行一体化的规定,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反馈,为之后的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各阶段的篮球教学中,可将整个篮球教学进行分层、分段,将评价标准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然后对不同层或不同段进行整体评价,由此,学生就会根据评价的结果来确定自我训练应该达到的目标。

三、結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体育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教师既要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情况,又要掌握其心理活动。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体育目标,加强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设计,从而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其对各项技能技术的兴趣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娟.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9):13-14.

[2]姜勇,徐光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97-103.

作者:庄静洁

优化路径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2:

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

摘要: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必须充分体现“体育”和“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专业体育到专业体育教师的发展诉求的转化,是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体育教师的核心目标,也是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分析职后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育价值的客观体现,并就当前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现状给予辩证分析,总结其中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优化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三重路径,以期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引言

《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等均为职后教育的重点。而体育作为一门特征比较鲜明的学科,有着一套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相关理论。体育教师虽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累积大量经验,但是如何结合理论知识体系不断强化类似经验的教学成果,才是职后教育的延伸重点。为了增强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专业发展效果,契合时代发展和教育体质革新的本质诉求,本文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路径,希望对体育教师的培养能够起到借鉴作用,并优化当前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养效果,现做如下分析。

一、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必要性

体育专业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更加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从知识体系角度分析,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断催生出全新的体育科目,其技术性、训练性、互动规律、运动模式等等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当体育教师从专业体育院校毕业之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而后的諸多理论知识体系并不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一方面,竞技体育项目比赛规制改革后,运动项目的技术性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化。体育教师虽然具备运动经验,但是其比赛要求的变动也会造成教学误区,如果无法消解教学误区与盲点,实质上也很难发挥出体育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发展的迭代速度较快,诸如瑜伽、普拉提、健美操、跆拳道等民间普适度极高的运动项目成为全民健身推广的诸多路径。当体育文化产生多元发展的倾向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也需要不断拓宽,才能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提供更为专业性的训练指导。因此,学科维度的衍生和发展同样要求体育教师在人职后不断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更强的教育内容。基于以上两点潜在因素,体育教师的入职后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是加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必然诉求。

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中的职后教育价值

1.教学指导能力

体育教师并非专业运动员,需要具备运动技能、体育技巧、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加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往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分布更多地倾向于各大体校,虽然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在职后教学过程中逐步累积,但其教学指导能力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指导学生科学的训练,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终身体育训练目标,均为体育教师与专业运动员的本质差异。因此,教学指导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指标,更加是硬性指标。

2.教研探究能力

体育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流程后,总结出教育规律,归纳出更为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指导能力之后,更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及专业性的个体案例。这些案例或以统计学规律衍生,或以特殊情况存在,如何辨析其中的本质因素和教学机制的关系,成为专业体育教师的深层专业发展要求。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能力之上必然需要更高的教研探究能力,才能契合教研事业的发展需求。那么涉及到教研能力则不仅需要体育知识和教学知识,更加需要多学科辅助性知识支持,才能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体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诸如运动医学是降低运动损伤的必要知识体系,统计学是总结学生运动规律的必要辅助学科,因此跨界学科在体育教师深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领域时产生了辅助性支持,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对于职后教育的需求表现。

3.教改革新能力

在具备了教学指导能力之后体育教师专业度有所提升,是职后教育的第一重教育价值。在具备了教研探究能力之后,体育教师的专业度再次提升,仍然是职后教育的教育价值表现。但是更为深入的专业能力体现,则表现在教学改革的创新能力方面。当体育教师具备了教学指导能力之后,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当具备了教研探究能力之后可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而专业体育教师的发展诉求,更加倾向于体育教师不断提出具体的体育教学更新方案,令体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不断消除教学弊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与普适度。那么总结出全新的教学范式,才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终极远景。基于此,职后教育不仅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加以培养,同时需要提升体育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是更为关键的在于增强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方能构建更为专业的体育教育师资团队,不断支持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三、限制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效果与质量的本质因素

1.多元模块化供给方式的弊端

目前针对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系统出现了多元模块的供给方式,其教育形式倾向于针对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育政策等诸多方面。其中的培训内容存在拼接性质,并未突出体育专业教师的系统性规划,知识碎片化的特征较为突出。虽然讲解类似知识点有助于拓宽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宏观视野,但是并不利于体育教育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内敛。无限扩增的知识点实质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弊端,以至于体育教师构建教学路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因此,模块化的教培系统仅能从不同方向给予体育教师建议,而并非系统化的教学能力指引。其体育教育的边界过于模糊、职后培训课程在纵向与横向的知识点链接不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教育知识点交叉重复,因此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逻辑主线,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后的知识整合受到限制。

2.脱离现场化实施方法的陋习

当前对于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模式并未深入教学情景,属于脱离了现场化情景的体育教育解读。这种培训模式无异于让体育教师接受第二次本科教育,无异于接受了更多的理论知识灌输。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便是实践内容颇多,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均需要表现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之中。那么在缺乏教学现场化的情景指引时,诸多培训内容实质上已经脱离了体育教学一线。仅以专家讲座为指导方向,具有单方面知识传授的特征,对于体育教育的指导性并不如此。类似情况容易让体育教师难以琢磨理论知识体系如何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因此体育教师也陷入了一种被动培训的困境中。改变自身的教学风格而不注重教学情况的适应性,脱离职业场景构思教学方案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3.“体”“教”内容分离化的狭隘

针对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必须注重两点客观存在的内容维度,分别为“体育”和“教育”。第一层面是体育知识的凝练,第二层面是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后才能构建出第三维度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观。而目前的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所表现出的情况是“体”“教”内容分离化的特征。并未深入融合“体”“教”两项培训内容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即便体育教学在不同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其教育形式也需要兼顾“体育”与“教育”的双重制约条件,否则体育教育体系的结构实质上也会尤为涣散。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如何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其职后教育的培养目标均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因此,“体”“教”内容分离化之后的狭隘性是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中亟待突破的限制因素。

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优化策略

1.补充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系统性体系架构

诸多培训内容的合并与融入,必须规避多元模块化供给方式的弊端。在职后教育培训系统中需要架构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为实践教学指导,以及體教融合提供具体的指导思路。其系统规划的体系架构必须符合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才能在培训效果上达到预期的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一方面,需要横向拓展不同体育项目知识点在实践教学路径中的相关性,以训练科目到技术指导,再到教学指导路径的知识转化机制作为横向链接不同体育项目的核心知识结构,增强培训内容模块化之间的内敛性。另一方面,需要纵向延伸体育教育同其他辅助学科的关键知识点嫁接,但是仍然需要以体育教学路径为主线,细致探究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路径,系统规划具体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创新性构思。从横向扩增到纵向延伸,多重知识点丰富之后必须归于体育教学主体路径,才能真正架构起完整的职后培训主线,支持体育教师完成从理论知识体系到实践应用的多维方向整合,提升其教学指导能力。

2.积极开发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场化情景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场化情景,是建立在具体教学情景中的培养思路。这一培训路径的构建必须契合各地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在教学情景之中讲解体育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教师整合理论知识体系的应用维度,明确自身教学风格或者方式的适应度与契合度。这种从主观认知到实践参考的职后教育路径,实质上与体育教师职前培训体系并不相同。体育教师需要总结出具体的教育问题,并带入职后教育中,积极探讨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情景之下如何解决类似问题。这就涉及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探究能力,是从实际教学角度提出具体教学问题,还是从主观臆断角度遐想解决思路,这也是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因此,在特定的体育教育现场化情景之下讲解教学思路,反而更加契合体育教师的职业需求与特征,是支持体育教师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向实际教学方向转移的职后教育构建思路。一方面,在职后教育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当地高校或中小学作为实践教学培训地点,以实践性更强,指导路径更为清晰的现场情景再现为培训路径,进而增强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实践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职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也要最大限度地开发虚拟化现场情景的培训方案。以体育教师个人制作的PPT展现特殊教学问题,将具体的培训指导延伸至情景化问题之中,指导体育教师掌握具体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将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视频内容中呈现出具体的体育教学情景,引导体育教师思考其中涉及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而从真实的情景化现场中提炼体育教育问题,在虚拟化的现场情景中讲解问题解决路径,支持体育教师理解和掌握客观的教学规律,具备更强的教研探究能力。

3.不断融合体育碎片知识并在教育体系中呈现

“体育”同“教育”内容的深入融合是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重点,其倾向性必须充分表现在体育专业发展的本质诉求中。由于以往缺乏“体”“教”内容充分融合的经验,针对多元化体育项目的知识点有待开发,针对竞技体育项目革新之后的教学方法有待商榷,故而体育知识本身呈现出动态化或碎片化的知识体系结构。这种知识体系在职后教育中应当与时俱进随时开发,而无法直接引用于整体培训计划的规制中。因此,职后教育的核心系统中需要不断融人全新的知识点,却不能脱离预设的教育主线。需要通过不断呈现出全新的知识点,从而丰富职后教育的可拓展性,以及实现与时代接轨的教育路径延伸。与此同时,需要不断深入融合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点,从教育维度中探索创新性体育知识点的渗透路径,在补充体育知识的同时必须附加科学的教学主导路径,才能约束全新知识点结构与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诉求的相互融合,形成更为细化的培训内容补充,指导教师如何运用新知识点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和训练方法。立足于实践应用角度开发全新的职后教育培训课程,并非剔除无法解释的体育知识点盲区,而是为这一盲区寻找教学指导方向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指导体育教师理解全新教育维度的实施路径,方能从教改革新能力的体育专业发展角度支持体育师资力量的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尊重体育教育的本质诉求,以体育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教研探究能力、教改革新能力为主要培养路径,从而强化体育教育事业的整体师资力量,促进体育教育的整体教师队伍发展。一方面,需要补充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系统性体系架构,从局部到整体完善职后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发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场化情景,在特定的现场化体育教学情景之中讲解教学方法的适用维度。除此之外,需要不断融合体育碎片知识并在教育体系中呈现,以便令体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且成为体育教师可以充分掌握的教学资源。

作者:崔振宇

优化路径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3: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奖名单

特等奖(10篇)

自然游戏场:幼儿园户外资源困境及破解路径

曹长红 东海县幼儿园

“看见”寓言故事的戏剧基因

丁素芬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面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教学之走向:教育与深度

方长明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基于SOLO理论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及其启示

顾丽娟 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蒋成荣 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

推理品质:唤醒理性的规则意识

孙 欣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临近概念”:让概念学习从模糊走向精确

王佳栋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培养儿童音乐审美力:在“自然”与“使然”的融合中生长

杨 慧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核心素养”视角下儿童写话微课程构建的研究

杨明慧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大概念:数学慢教育教学生成的正属性

朱桂凤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凤凰校区

一等奖(190篇)

培养会话式语篇建构能力的阅读教学实践

卞金华 高邮市南海中学

支架问题,让微日记不“微”

曹 冰 宜兴市阳羡小学

基于“尺规”视角重构“创作”的课堂

曹 坤 连云港市锦屏中心小学

里深寸广: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曹燕琴 宜兴市城北小学

“苹果思维”:刷新儿童劳技学习的思维触点

陈 晨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图文互动:借力多模态提升文本识读能力

陈翠平 东海县第二中学

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点”的建构与实施

陈广东 淮安市实验小学

“他者之他者”: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陈 克 宜兴市实验小学

“G5一体化”超前对接行动:跨越区段的“无线通”教学

陈李娟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给儿童超越“五分钟”时空的诗性养育

陈 林 宝应县城南小学

化零为整

——译林新版《英语》板块间情境整合的方法

陈 群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幸福感指向:“学导课堂”范式研究的树形探源

陈士才 宝应县实验小学

非正式教育

——基于儿童立场的另一种表达

陈 伟 闵 欣 宜兴市城北小学

“多模态”数学教学:催生学生“集成思维”的教学革命

陈小彬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聚焦于“行”有效拓展

陈 燕 郭建明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学科思想:化学“量问题”教学的缺位与建构

成桂荣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让课程更适合儿童

——以《春夏秋冬》田园班本课程的审议为例

成际梅 宝应县氾水镇韦镇幼儿园

诗意作文:从“功利写作”到“真我表达”的新路径

戴玉会 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

批判阅读: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苇”

邓黎莉 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

“人地协调观”,还高中地理以生态教学

丁 强 东海县第二中学

知识的“口感”:小学英语“尚美悦读”校本课程的“三适”探究

杜廷云 李 文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不完全归纳:让學生在密集的脑力付出中“发现”

方国伟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主问题设计:英语探究阅读教学的支点

冯光君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校园非主流文化”:儿童生命成长中绕不开的“沼泽地”

冯 敏 东海县海陵路小学

引文化长河,解文言文教学“死结”

冯素芳 东海县第二中学

起始表达:做“无用事”,求“有意味”

符丹清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单元话题读写结合课例研究

高春萍 宜兴市官林中学

指向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指导行为有效性的思考

高 红 睢宁县菁华学校

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超级推手

高会洲 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项目学习:基于儿童需求的课堂重构

高召琴 淮安市实验小学

“自我”建设重塑“班魂”

葛艳青 淮安市实验小学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宫文胜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数学:一种数学文化的启蒙

龚本玉 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

整体视域:促进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顾 洁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万卷书中有神游:思维可视化

顾 敏 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

信息过载时代背景下儿童项目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顾士伟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让学习变得可见:基于“主题情境探究”的初中物理教学

顾晓芳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新”读

杭燕楠 常州市博爱小学

让每位学生成为有“问题”的人

郝素宏 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关联语用:搭建英语“义·法·用”一体的语言坐标

何 花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形”“意”兼备: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改编、创生与实践

衡 萍 宝应县实验小学

“遇见”言语品质“欲见”语文能力的持续增值侯 静 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

戏剧化阅读:儿童深层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胡 娟 淮安市清江浦实验小学

给儿童数学学习以需要的帮助

胡 芸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

意识的觉醒与素养的孕育

黄红成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数学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追求

纪梅花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主题统整活动课:让高阶“思维力”的培养落地生根

江 姝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用“哲学绘本”唤醒天生的哲学家

江 艳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数学人物,学生素养提升的班本表达

江 宇 淮安市实验小学

驾“云”远航助力成长

姜乃军 寶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班级简报:点石成金的教育魔棒

蒋建国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参与:一种理论到实践的成功

蒋七耀 宜兴外国语学校

体育课改的“4M”路径

——小学体育课改的校本化思考与实践

蒋伟宇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学无边界:让数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

金 颜 常熟市实验小学

“牧式表达”:让儿童与语文深度遇见

居佳华 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

让儿童学会美术的表达

孔德静 句容市实验小学

理解:学习之窍道

乐京科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视觉思维:触动儿童聪明的“看”

李 渤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无序之序:重新解构教学的规定性

李步良 宝应县实验小学

趣玩:幼儿“自成长”真正发生

李 思 东海县幼儿园

改善“对话关系”: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的应然之道

李苏蒙 东海县第二幼儿园

聚与融:“数学机动课时”彰显核心素养的纵横路径

李 侠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无师自通:一个值得关注的学生群落

李夏云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诗画教学:幼儿版画教学的美妙邂逅

李学侠 东海县第三幼儿园

“霾”怨天气不如更新模式

李 悦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

教师读书会:书香校园建设之灵魂所在

李 云 单 敏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追问”的现状调查与策略思考

李忠贵 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

寻找“缺失”:让物理学习思维“三步曲”在实验教学中真实发生

梁守霞 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

从“工程思维”到“儿童工程思维”

林骏科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数学表示:让思维在具象与抽象中穿越

刘国文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摹写:儿童绘画创造力培育的应然路径

刘怀芹 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从“塑人”到“树人”的摆渡

刘 佳 宜兴市潘汉年实验小学

研听共生:基于PCA模式伪听课现象匡正

刘瑞玲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互联网+”,为习作推开另一扇门

刘小伟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关注数学课堂上的表述能力

刘 旭 东海县实验小学

“负”的方法:数学教育走向“似是而非”的哲学启示

刘永万 淮安市实验小学

阅读评测视阈下小学生关键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性研究

刘咏春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有序: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生长的着力点

刘子嫄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数学实验:具身认知视野关照下的学习方式

卢 琴 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学校文化:“走心”方能走远

陆永虎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互联网+”视野下,语文教学的多感初体验

马 进 蒋君华 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儿童把握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浅谈音乐教学中美的思维历练

马晓菲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FTF评价:从“泛化”走向“精准”

马玉春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悦读: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牧歌

毛珊凤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

印象表达:从“意会”到“言传”的旅行

毛 燕 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

智慧数学:我的课堂教学主张与创新实践

孟庆甲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

童心星卡:从结果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

潘 磊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

评价,让成长看得见

潘 能 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让每个孩子成为数学家

——“独立前置研究”的实践探索

庞舒勤 扬州市梅岭小学

活动数学: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孵化器

彭永新 严 华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替代性解释:让数学教学从期待转向突破

戚 颖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猜想:儿童应有的阅读姿态

祁明艳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学校教育场境中知识管理的内涵意蕴与实践建构

钱爱芙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主题活动式教学打造魅力“新课堂”

钱国义 常州市金坛区河头小学

回归语境:语文阅读教学的密钥

桑小敏 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区域体育活动情景化创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邵利娟 东海县幼儿园

历史空间:初中生历史认知的新维度

邵 青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前概念:引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调整

沈 青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守护三种舞台:学校管理中的爱与诗意

沈寿鸿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定制式主题教研:指向师生生命成长的质量

沈学梅 宝应县实验幼儿园

基于辩证统一哲学思想的语文课堂实践研究

盛瑞芬 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

传统“言意之道”视域下的课程内容构建与实践

宋 飞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辩证思考

宋少辉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从“拔苗助长”走向“自然生长”:科学核心素养视野下儿童具身体验探索

苏粉霞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认知反刍:数学活动后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

孙克浩 东海县石梁河中学

语篇交际:高中语法教学的一剂良方

孙 艳 东海县第二中学

“互联网+思维”的语文阅读学与教的突围与重构

孙晔隽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牧学,人在课中央

孙永明 莫法娟 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萌芽:唤醒种子的信仰

邰文宇 宝应县实验幼儿园

呵养·传染·启悟:谈小学生语感进阶性培养中的知性引悟

譚瑜萍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汤建英 钱阳辉 宜兴市阳羡小学

真诚无距离:书法课堂互动应该具备的境界

唐军林 东海县实验小学

传统节日文化微课程:英语教学也有“中国味”

田 磊 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核心素养视野下学生法治教育的哲学批判

王爱兵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多元活动:小学美术社团成长的“序参量”

王红燕 周红叶 淮安市实验小学

众筹阅读:创新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

王金涛 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

“错误”与“悟错”:解密小学数学学习的计算黑匣

王 岚 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

痕迹元素:儿童美术创作中的意象表达

王美欢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故事元素:童话语篇教学的应然视角

王娜娜 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角色游戏:回归幼儿礼仪教育的“原点”

王 倩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后问题”情结的教学沉思与实践

王强国 宝应县实验小学

序列化写作:言语生命走向生长的应然选择

王学进 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

数学审美:超越数学思维的教学智慧

王 银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问学共生:让科学启蒙教育沁润童心

王永青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情感因素:让沟通从“心”开始

王 政 宝应县实验小学

当PBL与儿童相遇

——基于“核心问题”的数学学习

魏 芳 常熟市石梅小学

网络集约分享式阅读助力儿童概述力形成的策略研究

魏善春 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

刮目相“看”: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另向度

魏晓宇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建构“陶冶场”,让历史教学情意升腾

吴宝树 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

诗舞飞扬,在“轻悦读”中慢成长

吴 静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诗词类音乐教学:玩味形神共塑的“音乐意象”吴泞含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

阅读障碍儿童心理训练与语文学习的桥接之路

吴 倩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言思共振:让思维能力在逻辑性对话中生长

吴 颖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合而不同 不同而和

——基于“和融”文化的校本化实践的思考

吴永平 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

用“易课”撬动“未来”

——关于课堂教学变革的哲学思辨

奚亚英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朝向儿童核心素养:音乐教学设计“再出发”

谢 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微认知资源:儿童语文可视化微实践及班本开发策略研究

谢林伯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区域游戏自主性缺失的“师源性过度”透视及教学求解

熊方玲 东海县幼儿园

核心素养教育:从“功利主义”走向“生命美学”

熊福建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基于核心素养的低年级儿童汉字文化寻根之旅

徐海鸥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在英语微写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徐建刚 常熟市周行学校小学部

融入“思维绘画”的儿童民间美术创作的实践探索

徐 磊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从“团体游”到“自助行”:以Logo程序微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徐士杰 宝应县实验小学

从“直觉猜测”到“理性判断”,培养儿童数学预见力

许冰彬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團

基于“大英语”教学观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课例研究

薛绍文 江苏省宝应中学

完形修复:指向数学素养的核心区域

薛仕扣 淮安市实验小学

以文学文:从语言图式的“独舞”到“华尔兹”

郇克会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再出发:数学认知结构的解构与建构

荀步章 宝应县实验小学

班级文化的SPARK表达:探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着陆的力量

颜小琴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动机:“生长式”自习的隐性观照

杨 静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支架”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功能探析

杨 靓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GDS导航:方识量表“庐山真面目”

杨素霞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RIPE:基于项目的高中英语project教学范式探索

杨晓宇 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

场景思维:构建一种儿童“自我连接”的学习场杨友平 宜兴市阳羡小学

返本归元:基于“母题”与“子题”互化演变的探索

杨宇超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个性化推送:勾画远程培训的未来格局

姚彩霞 东海县实验小学

PBL让口语交际“活”起来

姚君丹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话“适宜”,谈“改造”,悟“成长”

叶艳秋 宝应县机关幼教中心第三幼儿园

聚焦“敏感因子”,捕捉生态课堂的“确定性”

殷郡伟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基于责任素养培育的班级文化创建思考

殷玉龙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至大有外:“时间是持续的象征”

——一种道德体验方式的集体陈述和特殊抒写

俞剑锋 宜兴市实验小学

定制课程:让儿童在艺术的世界中遇见最美的自己

俞亚萍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动态设计: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袁 飞 宜兴市南漕小学

模拟实验:基于“体验表达”的重构实践

翟小梅 东海县安峰初级中学

让学程因可视而精彩

——可视化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 超 南通高新区小学

曲“境”通“幼”:幼儿园室内环境设置的路径透析

张海婷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精准知识开发:习作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

张宏军 吴 勇 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

思考素养:让数学教学从“应对高考”走向“原质原位”

张建桥 江苏省白塔高级中学

教学语力的凝聚、传递与抵达

张 雷 灌云县实验小学

从“语言范式”走向“言语自由”

张礼霞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指向素养:“千篇”不可“一律”

张 敏 淮安市实验小学

让数学之“根”深“植”于活动经验之中

张明俊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从“存在”到“归属”,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班级生活

张情情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Storytime为例谈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

张 未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小学数学学习力课堂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张学俊 王丹玲 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整合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体验整体感

掌 健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浅谈日常活动中课程“生长故事”

赵冬梅 淮安市清河新区幼儿园

SOLO理论视阈下学生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测评与提升

赵 芳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让小学中段学生成为美术课堂的“抓捕者”

赵晗君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小孩子”的“大数学”:提高幼儿数学活动自主性的策略探究

周红梅 宝应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适合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课程供给的“选择”开始

周如俊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阅读教学中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周希梅 东海县第二中学

“真阅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指向

周小娟 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

给儿童最美的精神遇见

——小学“阅读+”校本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周旭红 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

种下一部实景版的“绿色诗经”

朱国忠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育人模式转型视阈下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探索

朱 健 江苏省宝应中学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学体验性教学

朱孔庭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研究让思维真正发生的实践与分析

诸 蕾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儿童“第七感”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庄惠芬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嚼味”一种文化的自觉

——以“部编本”教材识字教学为例

壮亚芬 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

二等奖(252篇)

由“浅表性思维”到“顿悟思维”

卜 骥 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以下略)

音乐,语文课堂的美丽邂逅

蔡卫芬 溧阳市横涧小学

三等奖(547篇)

深度数学:让算理走向自觉

白学笃 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

(以下略)

引导动手实践,升华数学素养

柏广芹 刘红霞 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

杰出水手奖(32名)

陈 晨 陈 伟 陈小彬 邓黎莉 高 红 江 姝 蒋成荣 刘 佳 马 进 彭永新 钱爱芙 孙 艳 王美欢 魏 芳 吴 静 徐 磊 颜小琴 杨 慧 杨 静 杨晓宇 俞亚萍 袁 飞 张 雷 掌 健 赵 芳 方长明 陈士才 刘怀芹 荀步章 张宏军 周如俊 殷郡伟

年度新人奖(10名)

吴 倩 张海婷 杨宇超 刘子嫄 赵晗君 李苏蒙 林骏科 刘小伟 谢林伯 张情情

感动人物奖(10名)

陈士才 戴咏芳 李 艳 刘 玮 毛珊凤 潘文彬 沈益亮 唐玉辉 许家豪 张志伟

先进集体奖(15名)

宝应县教育局 东海县教育局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连云港市教育局

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 宜兴市教育局

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 淮安市教育局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常熟市教育局 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

淮安市清江浦区教育局 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

优秀团队奖(22名)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宝应县实验小学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淮安市实验小学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宝应中学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东海县实验小学 东海县幼儿园

东海县第二中学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州市吴江区盛澤实验小学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宜兴市阳羡小学

上一篇:音乐教学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