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源思考论文

2022-04-16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整合是指在国家审计项目中,为了弥补国家审计力量有限、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专业化要求等不足,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聘请社会审计资源中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造价师和其他行业专家等的形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审计资源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 篇1:

优化整合政府投资审计资源的思考

【摘要】目前政府审计资源尤其是政府投资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科学整合审计资源是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审计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从内部进行整合,以求得资源的内涵发展;其次要加强外部整合,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审计以外的审计力量;同时还要将整合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相对独立存在、独立发挥作用的诸多要素凝聚成一个整体。本文通过审计机关创新破难,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建立适当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调整内部关系,在审计成本最小化条件下获得了审计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成效,为优化整合投资审计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政府投资 审计 资源整合

一、引言

所谓审计资源,就是审计组织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审计法律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科技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环境资源。整合审计资源,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而从现实的运行来看,一方面由于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目标基本上与委托者的要求一致,即审计目标受制于委托者;内部审计机构受部门单位法人管理,审计行为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限制;而国家审计很大程度上是违纪审计,是强制性的。三者之间的具体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环境、审计准则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三者之间联系较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审计成果共享较少,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由于体制原因,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严重不足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专业人员多、专业水准高与审计任务不饱和的矛盾也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这二对矛盾难以调和,其实不然,这二对矛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因我国的体制造成的,只要打破体制的条条框框,创新破难,将内外部各项审计资源科学、合理地整合,即能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二、政府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种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失地农民拆迁安置房等等由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数量大,资金量大。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在办理竣工验收时,必须提交项目竣工审计报告,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均应接受国家审计。

(一)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

1.整合社会相关专业个体人力资源。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一项严谨的、复杂的、内涵丰富的学科,涉及财务财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计算机技术、法律法规等,而工程造价又分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市政道路、园林绿化、仿古建筑等。要较好地完成建设项目审计,必须要汇集众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的聪明才智。审计机关不可能招聘众多专业人员,因此为破解这一难题,成立工程审计专家库,而专家库成员面向社会征招,通过层层选拔、考核,将全市各专业中专业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员纳入专家库。在具体的建设项目审计时,由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担任审计组长、组员,负责工程财务、建设管理、绩效评价等审计工作,按工程的性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不同的、适合本工程各专业特点的人员充实审计组,负责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力量各尽其才,各负其责,较好地完成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整合社会审计资源。

随着政府投资建设力度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型基础设施等关乎民生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量兴建,而当地党委政府、上级审计机关均都明确要求对民生工程进行跟踪审计。新形势、新要求,我局积极应变,在整合社会专业人员个体资源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资源。

一是先后出台了《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协审单位考核办法》《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协审人员考核办法》《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复核管理办法》等,先在政策层面理顺关系;二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取信誉高、业绩好、专业强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及工程造价审计。

(二)审计组织资源整合

1.投资审计项目滚动式计划管理。

建立政府投资审计项目数据库,将属于国家审计范围的审计项目列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信息,对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滚动式计划管理。

2.明确审计权限,实行分类管理。

2003年《湖州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细则》出台后,由于审计权限的界限不太明确,许多建设单位自行将应纳入国家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不论项目投资额大小)造价审计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这一行为存在弊端,社会中介机构只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而工程投资、建设程序、工程管理、绩效评价等诸多环节鲜少问津,造成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因未竣工决算审计而无法竣工验收,再次将该项目报送国家审计,造成因重复审计浪费审计资源。针对这一弊端,我局经研究并报市政府同意后,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国家审计、建设单位组织审计、建设单位委托审计的具体权限,建设单位一方面可在审计权限范围之内委托经审计机关招标确定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只将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报审计局备案,审计局对审核后的报告可直接采用,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将审计权限范围之外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直接报送审计机关,由审计机关竣工决算审计,避免了重复审计而导致的审计资源浪费。

(三)审计信息资源整合

审计信息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资源,主要涉及信息来源渠道的发掘、信息的积累、信息的自我利用、信息的对外传导,等等。另一方面是技术资源。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推广。目前投资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运用工程审计的专用软件,而运用外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分析资源尚在起步阶段。

三、政府投资审计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尤其是市、县组基层审计机关负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职责的内设处室——固定资产投资处普遍面临竣工决算审计任务繁重、专业人员少、专业不齐全的矛盾。

(一)国家审计内部资源未充分利用和发挥

国家审计内部各专业处室分工较明确,各处室按各自的项目计划基本独立完成审计项目,处室之间沟通较少;各地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人员忙于各自的审计项目,与其他地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人员交流探讨较少;投资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技术水平提高较慢,国家审计内部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未充分利用和发挥。

(二)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投资审计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投资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复杂性与人员水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虽然各级审计机关也出台制度和办法加强管理,但这些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待考证,且部分审计机关尚未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三)内部审计资源在投资审计中运用较少

近年来,大部分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内部审计,未涉及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较多的建设单位虽然建立了内审部门,但绝大部分内审部门仅仅是做了一些内部审计组织或联络工作,未开展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或内部把关。

(四)投资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由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本身信息化程度不高,许多资料只有纸质而没有电子稿或数据,且资料比较散(如工程联系单、验收记录等),手工记账仍然存在,因此投资审计信息化运用在所有专业审计中一直处于较弱的状态。

(五)部门之间资源共享不通畅

一直以来,国家审计在偏面强调审计独立性的同时,弱化了与其他部分、单位的正常工作联系,由此也导致与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共享不太通畅。

四、政府投资审计资源优化整合的对策

随着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及社会对政府公共资金的关注度的升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有体制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审计的资源是很难完成的,而目前整合投资审计资源的过程,在挖掘内部自身潜力、利用外部资源方面虽然作了一些尝试,但还有许多资源未能整合,而且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提出一些设想,只为抛砖引玉。

(一)扩大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广度

1.整合行业主管部门资源“为我所用”。

建设、交通、水利等诸多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投资审计在各行业投资项目审计中,应寻求法律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审计信息资源“为我所用”。

2.追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环节,寻求资源共享。

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须经过发改部门审批立项、概算评审和初步设计批复、招标控制价审核和备案、招投标、施工合同备案、重大变更备案(部分地区实行),因此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发改、财政、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联网,实时掌握政府投资项目各环节动态和数据,在具体项目审计时随时利用信息数据,可节约大量的审计资源。

(二)挖掘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深度

强化审计组织资源整合,实行“大兵团作战”。深挖审计机关内部资源,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审计可打破处室界限,引入“大兵团作战”理念,将投资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农业审计、环保审计等各专业审计相结合。

深化信息资源运用,基本实现 “无纸化”。现代社会已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最能体现节约审计资源的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投资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在审计署审计工程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增加了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操作平台,平台建立后,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待审情况、审计实施情况时时更新,动态掌握。二是探索开发投资专版的应用推广。投资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造价的审核。对工程造价的审核认定繁琐而专业,通过投资专版的开发应用,采集本地区工程造价领域相关的信息资源,逐步积累本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造价原始数据,按照同类型、同业主、同施工单位等在单位造价、材料价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比较,形成分析数据,供审计部门参考,确保投资审计质量。

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各司其责。近几年来,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单位内部审计指导和培训力度,各单位内许多员工经培训、考试,取得了审计执业资格。在此基础上,许多单位(包括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运而生,审计机关可与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通力合作,明确各自职责,将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由内部审计自行完成,将属于国家审计的项目先由内部审计初审把关后再报送国家审计。

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挖掘潜力。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审计人员如不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则很难适应现代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对一线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与高校联合,充分利用高校的理论知识及审计机关的实务经验,进行课题研讨,提高审计的理论水平。

(三)实现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规范化

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均在不同程度整合社会个体专业审计资源和社会中介审计资源,但具体做法各不相同,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如果没有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措施配套跟上,将使审计机关处于“险境”。因此在上级审计机关已有的规范基础上,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过程的规范,如对审计过程中组织方与被组织方的责任界定、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果的复核和考核等。

五、结语

唯有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才能使审计事业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使国家审计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S].2006.

[2] 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S].1999.

[3] 湖州市人民政府.湖州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细则[S].2003.

作者:陈翾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 篇2: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整合是指在国家审计项目中,为了弥补国家审计力量有限、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专业化要求等不足,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聘请社会审计资源中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造价师和其他行业专家等的形式。目前,随着我国审计地位的提高,国家审计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国家审计力量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在许多重大审计项目中采取了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专家纳入审计组的方式,按照国家审计的统一要求开展审计工作,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社会审计资源与国家审计人员优势互补,较好地完成了审计工作。2006年审计署颁布《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以来,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目标、任务等存在差异,这两种审计力量的资源整合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做出大量的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国家审计资源与社会审计资源的特点分析

国家审计的特点是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把握能力较强,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审计成果层次较高,但是,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深度、审计质量、审计范围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家审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国家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提高一时难以适应审计事业的发展要求,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做到宏观把握与微观任务的统一。

社会审计资源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工作细致,业务素质较高,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和注册造价师等专业化人才较多,具备较丰富的审计经验,工作细致,对被审计对象较熟悉,但是,从国家审计角度来看,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社会审计地位的特殊性,对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把握存在不足,审计工作质量要求、政治素质、审计纪律等与国家审计还存在一定差距。

资源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对现有的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各项资源得到发展和完善,各要素之间相互调整并加以重新组合,达到协调统一,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资源整合是现代审计的必要形式,为了能够促进两种资源有效整合,就需要准确把握这两种资源的特点,找到结合点,最终达到审计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为了能够使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发挥审计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合力”,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署于2004年发布《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对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审计实施各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国家审计的工作指南。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都严格执行该规定,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线索后,对事实描述、证据收据、问题定性等都需要严格按照质量控制办法来实施。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证据和问题定性的把握与国家审计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在审计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快发现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落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问题表述不清、要素不全、定性不准,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表面,有时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能政策法规层面对问题进行反映,使发现的问题难以在审计报告中反映,更难形成高层次的信息,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对社会审计力量的审计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这就要求国家审计人员首先要熟悉国家审计的质量要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审计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其取证、底稿等要定期进行复核,发现不足之处尽早完善。

(二)审计效率

社会审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都具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往往会按照以往的审计方法和思路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对各项审计资料的审核十分细致,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线索,但对于把握总体的能力不强,对于被审计对象有时会缺乏必要的分析,会造成审计方向不够准确。国家审计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把握总体是前提,突出重点是手段,只有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才能准确的突出重点,提高审计效率。这就需要国家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的能力,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对社会审计人员指引正确的审计方向,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的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使审计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审计纪律

审计纪律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高压线,在本文中主要指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对于国家审计人员,由于普遍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学习,思想政治觉悟普遍较高,遵守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的自觉性较强,但是社会审计人员由于社会背景和工作性质不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国家审计人员来讲就少得多,遵守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的自觉性往往没有国家审计人员强。为了能够将国家审计资源和社会审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合力,避免审计风险,就需要对两种审计资源提出相同的审计纪律要求,这是做好两种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要将社会审计人员纳入国家审计项目中来,就需要树立审计组为整体的观念,要使社会审计人员意识到遵守审计纪律的重要性,必要时要建立约束机制,使审计纪律执行情况与社会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挂钩,对于违反审计纪律的社会审计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必要时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想法

要使国家审计资源与社会审计资源有效整合,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上三个关键环节,但要在审计项目中具体实施,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审前培训

审前培训是做好国家审计资源和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由于工作经历、专业背景等与国家审计不同,社会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项目中对国家审计的各项要求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在开展审前培训时对审计方案、审计目标、步骤方法、法律法规、纪律要求等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完善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每个人都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明确审计目标和各项要求;二是要将社会审计人员的各项观念与国家审计人员相统一,要使审计组每位成员都树立整体观念,充分认识到审计组是一个整体,全体人员是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建立审计过程中的动态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

审计实施过程中,社会审计人员的优势在审计初期通过扎实细致地审查有关审计资料,会发现一些审计问题线索,在社会审计过程中,社会审计人员往往发现某些违规行为后就不再深入调查,而这些审计线索对于国家审计来讲往往只是深层次问题的表象,要满足国家审计要求,还需要对这些审计线索进行深入分析,审查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是不是存在体制上和制度上的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只有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进行了密切合作、紧密衔接,才能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动态的沟通和协调,充分掌握审计实施过程中每个人发现的问题线索和掌握的有关情况,并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提出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要集中审计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三)建立审计资源整合后评估机制

审计项目结束后,对审计资源整合效果的后评估也非常重要。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目前审计过程中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资源整合模式,只有在审计过程中加以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这就是后评估的主要目标。审计项目资源整合后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计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审计人员能力发挥是否充分;三是审计组内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的协作效果如何。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评估,对资源整合过程中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研究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审计项目资源整合工作积累经验。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后评估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审计资源整合水平不断提高。

(四)建立社会审计资源库

审计项目现场结束以后,外聘的社会审计人员将会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再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机会往往不多,为了能够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将资源整合的优势延续到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去,需要建立社会审计资源库。社会审计资源库要以审计资源整合后评估为基础,将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专家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对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专业特长、审计成果、审计纪律执行情况、优缺点分析等进行总结,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审计资源库,以利于在以后的审计项目中继续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作为国家审计机关,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审计资源库,在保护社会审计人员隐私的基础上,要设立专门的人员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和完善。

总之,要找到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我国审计事业不断发展,还需要我们在审计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作者单位: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

作者:刘玉波 桑海林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 篇3:

关于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主体的思考

一、战略人力资源审计的界定

目前业界对人力资源审计的定义还不很一致,但存在基本共识。这里引用杨伟国的定义:战略人力资源审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学交叉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是指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与技术明确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从而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二、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主体的分类

人力资源审计的主体分为两类:外部审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主体。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人力资源审计可分为外部审计(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等)和内部审计,其对浪费和无效率的关注不亚于对舞弊行为的关注。外部审计是指一个独立组织的外部机构或人员(包括该组织的上级机构或控股机构)对该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独立审计,目的是改善资源管理,保证人力资源体系能为公司战略目标做出贡献,维护外部委托人的利益。内部审计是指一个独立组织(由其内部成立的审计委员会、部门或个人)对其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审计,目的是帮助受托人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改进决策,改善业绩,提高经营获利能力。由于审计所处的立场不同,不能断定二者的优劣性,应根据特定情形来确定由哪类主体审计。

三、人力资源外部审计主体与内部审计主体的比较分析

(一)从独立性和客观性上看

人力资源外部审计主体最主要的特点是独立性和客观性,既包括管理审计师的精神独立,也包括管理审计师与受审计组织之间没有重要的财务利益关系。而内部审计主体是组织内部成员,隶属于受审计组织,独立性较低,存在着对现行政策和程序进行辩护的风险,可能因自身或他人利益而无法做出均衡的评估,且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可能因种种障碍难于执行,为管理审计师客观、综合地评价企业业绩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从成本效益的关系上看

成本费用是制约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聘用外部审计主体,无疑需要花费一定的审计费用。同样,公司开展人力资源内部审计也必须设置相应的内审部门,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无论这些人员配置是长期还是短期的,都会使公司在内审上有所花费。这些费用可能会大于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收益,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审计前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合理确定最优方案。

(三)从素质和能力上看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财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及业务等多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审计人员应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独立性和公正、客观的态度,遵守保密义务。外部审计主体通常拥有相关领域的审计人才和专家,在专业能力上多强于内部审计人员,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审人员大多对财务审计较内行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熟悉,这种较为单一的知识面使其难以快速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点,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公司应考虑进行道德训练和制定职业道德制度,以便报告可疑的活动和事件,最小化风险。

(四)从审计时间上看

人力资源外部审计定期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综合检查、分析和评估,比如一年一次或半年一次,以优化资源利用,但许多问题是日渐累积的后果,外部审计并不能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及时发挥作用。而人力资源内部审计是面向控制的,非常注重信息的及时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和重大损失,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

(五)从熟悉程度和保密性上看

外部审计主体想在短时间内非常深入地了解和把握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很困难的,内审人员更熟悉公司的经营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系统的运作。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敏感性及提供数据时的担忧,公司的某些重要信息特别是机密信息不会完全对外公布,这样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更有资源和信息的优势,比如建立在研究与数据分析之上的对个别人力资源问题的评价,和涉及到薪酬等敏感信息的评价。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应当尊重其所获取信息的价值和所有权,未经适当授权不能披露这些信息,除非法律或职业责任要求那样做。

四、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主体的发展方向

考虑到中国的现状,很多企业都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战略规划。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中国都刚刚开始,不是很受重视,且现阶段国内并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审计人员资格认证,滞后了我国人力资源审计工作的发展,因此,不论是战略人力资源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总体水平都有待于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Michael P. Cangemi, Tommie Singleton.管理审计职能:公司审计部门程序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大公.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探讨[J].同煤科技,2003.

(作者简介:何薇(1986-),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张建莹,女,河南南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8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

作者:何薇 张建莹

上一篇:国际经济协调论文下一篇:国内服务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