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校教育生物化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生物化学是醫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在遵循中等教育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创新,注重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卫生学校教育生物化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卫生学校教育生物化学论文 篇1:

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难记,使得教与学都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师,我们根据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该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努力提高生化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服务。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能力素质

[作者简介]李宜川(1960-),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胡灵卫(1979-),女,河南周口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河南商丘47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化学PBL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wjlx11031)和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结合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教高[2009]999号)的研究成果。

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与医学的其他基础课程相比,生化课程由于其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难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缺乏联系等,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缺乏兴趣和信心,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生化学习的效果,也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根据医学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本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发展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更新快、内容多,要使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且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因此,在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我们在保证授课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侧重,分别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做到“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纲”,力求将生物化学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真正落实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基础与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1.在理论教学方面,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临床病例,如由糖尿病中“三多一少”的症状来引出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比喻记忆法。如在介绍蛋白质合成过程时,我们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比喻为某产品的生产流水线,其中20种氨基酸比作原料,rRNA是制造产品的车间,tRNA是运送20种氨基酸的传送带,mRNA是制造产品的图纸,使教学过程变得既形象又生动。(3)比较归纳法。如将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异同进行比较整合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些连续性实验项目:如从动物的胰脏中制备胰蛋白酶原、进行胰蛋白酶原激活条件的研究、胰蛋白酶的含量与活性的测定等。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及能力。

3.加强了网络教学方面的改革。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视野、多形态地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信息,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讨论,交流及协作学习、在线答疑及辅导、在线测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促进了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弥补了课堂教学师生间因角色定位、个性心理差异等造成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困惑,使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解决了单纯课堂教学所不能顾及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位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得到教研室同行专家通过才能正式走上讲台。第二,实施“青蓝工程”。指定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言传身教,进行督促和指导。第三,要求青年教师开展业务学习,写读书笔记、教学心得等。同时,新进教师必须从事一年以上的实验室教学工作,熟悉实验教学,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考核。第四,严格“青蓝工程”导师听课制度,并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青年教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五,为使生物化学的教学能与临床紧密结合,我们还注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室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师资格证”,还要争取取得“医师资格证”或“药师资格证”。

通过以上措施的具体实施,我们教研室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课堂上更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很关心知识的临床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将生化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如在讲解氨基酸的特殊代谢时联系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尿黑酸症等的发病机理。通过结合临床内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灵活应用于临床问题的分析中,让学生通过生物化学理论与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联系,进一步体会生化理论与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我们学校每年的教职工体检和学生体检时,抽调学生参与血液生化的检测,如血糖、血脂、尿酸、转氨酶、血浆蛋白、免疫物质的测定等。我们还根据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执业能力要求,编写了《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书》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卷》,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我们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从事基本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适应了当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疗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

[2]周静华,万顺康.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2009(22).

[3]鄢雯,霍春月,张丽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

[4]李冬妹,黄瑾,潘泽民.深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农垦医学,2009(31).

[5]王廷杰,张悦红,王惠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

作者:李宜川 胡灵卫

卫生学校教育生物化学论文 篇2:

中专卫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摘 要]:生物化学是醫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在遵循中等教育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创新,注重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在生物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等医学教育来讲,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遵循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原则,分别研究阐释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命体细胞结构中生物大分子的构成、特性与功能;二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三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信息传递的调控原理。这些知识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但又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同时,中专卫校学生在生物学方面基础薄弱,对于微观世界的物质理解力有限,会造成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难度大,有畏难心理,从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后续课程的信心。所以针对中专学生的这种特点,为切实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充分研读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实现教学目的。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具有一支责任心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当前生物化学教研室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了解学科最新知识及发展动态;又掌握丰富了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中青年教师在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逻辑性较差。鉴于此,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到高等学校进行短期培训,强化其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主动邀请学校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听课,将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临床实践经验及生动的案例传授给中、青年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形成良好的教学交流研讨制度,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集体研讨,推选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观摩,组织集体备课等,对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交流并推广。

多年来,中青年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认真准确地分析掌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力求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灵活,教学手段多样,对教学和科研问题主动积极地研讨和切磋,逐渐在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认识,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并以此为平台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交流,使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不断改革、完善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课程。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猛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涌现并迅速的在实践中应用,使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宏观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很难适应现代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因而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断地与时俱进。授课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还要拓展知识面,大量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更新,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练驾驭教材内容,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结构脉络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知识点前后联系顺畅、易懂,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比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爆发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病毒性流行病,要求从事临床和基础教学的教师要及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将这些事件和变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发展和更新,应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生物化学在课程上内容多、知识点碎,微观的生物大分子的理化特性和代谢相互联系紧密,但难以理解;临床上各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理难以理解和记忆,因而造成学生对内容理解上的混乱,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中、青年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式和图表式教学,简化内容,将复杂的内容归纳、整理、分门别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点,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构;在讲解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启发学生去创新性思维,敢于去尝试解决新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讨寻求答案。例如在白血病的教学中,重点阐述产生白血病的原因,并将目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表达等问题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激发兴趣,感受知识海洋的博大精深,进而主动思考探究,这样会使学生感觉条理性强,就比较容易记忆。

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积极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例如结合新时代特点,要有较高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能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将课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易于掌握。

比如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它是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根本,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其结构,学生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认识它的空间构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还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教师、教研室、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过程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要注重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是中专卫校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是其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能力,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的整体优化和筛选整合。按照中等卫生学校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开展相应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专业实验技能、独立思考及创新设计性实验等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建立涵盖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实验教学体系:(1)基本技能实验是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基本实验,主要选择实际手工操作的实验方法,目的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如临床生化检测基本技术等(2)综合性实验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目前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试剂盒广泛应用的情况下,通过对乳酸脱氢酶(LD)测定试剂盒进行方法学评价实验等(3)创新设计性实验,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如疑似糖尿病病例、各种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病例等,由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病例,学生分为为实验小组单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老师加以点评和指导,确定和实施实验方案,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并撰写实验小论文。

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综合科学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不断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方法,并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制定实验考核内容,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考试与评价体系。除了基本技能考核外,將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总之,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不断引进新理念,吸纳新知识,借鉴新标准,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生化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推进“新课堂教育实验”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方式,在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手段和改革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生物化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2]刘成玉,王元松.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27,(12):86-89

[3]郑启芳,冯清,李桂玲,等.“三优、一减、二指导”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1,9( 3):137-138

作者:刘小梅

卫生学校教育生物化学论文 篇3: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生物化学微课教学设计

【摘 要】论述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和微课的含义,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优化的支架式教学法并结合信息化的“微课”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

【关键词】生物化学 支架式教学 微课 教学研究

一、理论基础

(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选择

使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药剂、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用”:《生物化学》(第2版),主编:车龙浩,2009年3月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运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生物化学微课教学设计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不好,对后继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将很难衔接和推进。

(三)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差异,在学生学习“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这个教学内容时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内开展教学设计,其实学生的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可见学生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本次教学内容的“微课”设计,时间为12分钟,组成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和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操作练习演示、教学反思、效果评价、课堂小结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三、研究过程

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以本人工作单位梧州市卫生学校为例)药剂专业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通过引入支架式教学法,并结合“微课”进行教学设计(见表1)。

四、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反思及改进设想

(一)教学设计理念

这次课把“支架式教学法”“微课”“理—实”一体化教学三者合一进行教学设计。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学科,是药理学、病理学以及后继学习的临床学科的医学基础课程,酶学的内容是生物化学三大物质代谢内容的基础,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与药物的代谢、新药的研发以及各种内科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这些内容枯燥难懂,也很难讲授,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因此,本次课的教学设计运用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法”并结合制作为微课形式进行理论讲授,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点后,在下节课接着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进行实验内容的验证,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及改进设想

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其内容广泛、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复杂,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生物化学教学一直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微课”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究“支架式教学法”,并结合新的信息资源“微课”开展教学设计,以及将它们应用到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案中,用直观的方式把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点展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有些内容可以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掌握学习方法并且理清学习的内容。为此,我们争取将之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并在其他学科中推广应用。

五、思考

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持续力、理解教学的能力。

对教师来说,掌握了优化的教学设计, 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着力发现和培养增强学生的“智力强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感,让“智力强项”和“优化的学习模式”推动其他学科发展。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了解自已的“优势智能”, 扬长避短,对生物化学的学习抓住“看准、读顺、想透、写熟和链住五个基本环节”,使“优势智能”得到发展并带动其他智能发展,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可以增强中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自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孔锴.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6(2)

[2]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基础导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5-4-11)

【作者简介】莫小卫(1969- ),女,广西梧州市人,高级讲师,研究生,教育硕士,梧州市卫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研究。

(责编 卢建龙)

作者:莫小卫

上一篇:无效合同法律效果研究论文下一篇:我国水利发展道路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