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2022-04-25

[摘要]如今,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有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跟不上时代潮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家庭教育中其实蕴含着很多科学的、对当下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和发扬光大。如果能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其各自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能构建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篇1:

三问家庭农场中职专业建设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以来,家庭农场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进行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拥有较高水平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其显著特点是“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这种既能保留传统农业家庭经营优势,又可实现规模经营效益,同时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营方式,势必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长期坚持优先发展的经营组织形式。随着各地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当前我国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87.7万家。为新涌现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提供专门的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新课题。

一、为什么要开设家庭农场专业

1. 开设家庭农场专业是产业的强烈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作为四化短板的农业现代化却面临着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且我国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家庭农场作为传统专业大户的升级版、加强版,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传统农民并没有质的飞越。以2014年对浙江省衢州市近160名家庭农场经营者学历调查数据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层占46%,中专(高中)学历层次占39.9%,大专学历层次占14.1%。经营家庭农场需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生产技能的家庭农场从业者,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以下简称家庭农场专业),为家庭农场从业者提供参加系统化职业教育的机会,着力提高家庭农场从业者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家庭农场从业者队伍,夯实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微观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强烈需求。

2. 开设家庭农场专业是农民的真切渴求

从教育规律来看,受教育者最大的学习动力是自身具有强烈学习需求且对学习效果有既定的目标。家庭农场经营者面对的不是以往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而是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面对数倍于以前的生产规模,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雇工成本,增加经营效益。比如一些地区家庭农场通过学习引进“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节水、节地、节肥、省工、增产、增效、增收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学习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知识,获得国家政策扶持、规避市场风险,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基于自身产业的发展需要,农民学习家庭农场专业目标明确,因此开设家庭农场专业也是农民的真切渴求。

二、谁在开设家庭农场专业

1. 现有工作基础和进展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最高机构的教育部在各层次教育序列中并没有开设家庭农场专业,只在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方向。

目前只有部分院校做出了相关尝试,2013年安徽农业大学开设了“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通过实施分段培养,开展毕业后创业孵化,打造现代农业青年农场主队伍。培养对象是涉农专业优秀在校大学生,采用“一半时间在教室、一半时间在试验田”的培育模式,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市场营销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政策法规等理论课程,在试验田里实战选购农资、种植培育收获、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经过校内学习、校外实战的系统培训,为学生毕业后独立管理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当前该试验班的首批30名毕业生中有12名真正成为了家庭农场主。但此类尝试也仅局限于培养家庭农场潜在的从业者,不能满足量大面广的家庭农场从业者的学习需求。

2014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召开家庭农场专业论证会,系统论证了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同时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等具体环节;2015年正式开办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设置了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果树生产、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奶牛养殖、羊的养殖、家禽养殖等9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

2. 从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特点分析

家庭农场从业者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产业,不愿意也不可能离开产业去脱产学习,因而在培养方式上应当尽量满足他们学习时间和地域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观念相对陈旧、对市场了解不够是他们的短板,设置课程时应该更注重针对性。因此,尊重农民学习的时间地点安排,弥补农民的知识短板是需要在开设家庭农场专业过程中重点考虑的。

3. 能够胜任家庭农场专业教育机构的最佳选择

当前我国开设涉农中职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

农职院校是以全日制办学为主要方式,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的有围墙的学校。一方面,家庭农场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产业或工作岗位,而农业职业院校大多都在城市并且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办学,因此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农民不离家不离岗接受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农职院校培养对象以农业后继者为主,学生毕业后在一线务农的比例很低,学校投入和职业农民产出严重不对等。基于以上原因,农业职业院校并非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最佳选择。

农广校是具有五级办学体系的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首先,农广校倡导开放办学,推行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教育模式,利用固定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农民不离乡不离岗不脱产学习的需求;其次,农广校教学资源丰富,满足农民学习需求。农广校编制了大量的精品文字教材和多媒体教材,贯穿了农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可以满足不同产业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农广校有雄厚的师资团队,吸纳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土专家”参与教学,组建了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得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够满足家庭农场专业课程教学需求。综上所述,农广校的办学特色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是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最佳选择。

三、怎样建设家庭农场专业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通过明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式培养出高素质的家庭农场从业者,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明确专业定位

开设专业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发展为路径,通过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形成产业经济发展和办学能力提高的良性互动。因此,一方面,家庭农场专业应当定位于服务家庭农场产业发展,为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知识素养、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家庭农场专业还应定位于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为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标尺,引领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2.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明确培养目标

家庭农场专业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熟悉农业产业政策法规,懂得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从业者。家庭农场从业者应通过专业学习,达到生产技能明显提升、经营管理明显改善、社会责任明显增强、职业道德明显规范的效果。

3.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要做到“三个对接”:与国家要求对接,与产业需要对接,与农民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中要体现“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现综合素质提高原则。为了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素质考虑开设综合素养课,让学生掌握文化生活、实用数理化、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知识,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要体现产业发展原则。为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掌握农业产业政策,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升产业规划能力,考虑设置农业通识课程模块。该模块开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农业产业政策、家庭农场建设与经营管理、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销售、现代农业创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农业产业通识知识,拓宽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产业发展能力。

第三要体现能力提升原则。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农业产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是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根本目标。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要通过设置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实现。一方面,专业技能课要以主导产业为基础,满足学生的产业需求。由于家庭农场产业类型繁多,涵盖了种植、养殖、林业、加工、服务等五大类型,其中种植类型又可以分为粮食作物、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等方向。为满足不同产业类型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尊重学生学习意愿,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以粮食作物方向为例,应当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开设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技术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课要解决农业生产农时季节和关键环节的实际问题。以小麦生产技术为例,要根据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田间管理技术,安排从种到收、从收到售的课程内容,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作者:刘凯

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篇2:

实现对传统家庭教育扬弃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

[摘要] 如今,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有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跟不上时代潮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家庭教育中其实蕴含着很多科学的、对当下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和发扬光大。如果能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其各自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能构建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伦理思想;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基石。如今,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层出不穷,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很显然,有些封闭传统的教育观与方法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已不合时宜。但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精髓,依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和发扬光大。如果能够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其各自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模式,那么,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能够出色地完成其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

一、继承传统精华,提升现代家庭教育

(一)启蒙教育,以德为本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古训阐明了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已逐渐弱化,人们对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智育期待冲淡了对德育的要求。面对如今社会上许多道德退化的现象,我们在无奈遗憾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对教育产生深思,尤其是家庭教育。而作为第一启蒙教育场所的家庭来说,传承“德育为本”的传统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作为家长应当明白,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是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在学习之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目标的首位。尽管各个历史时期的德育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以德教为本的原则不曾改变。由此可见,德育为本,既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历史规律,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尊老爱幼,家睦邻和

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观念至为深入,这些观念也是培育家庭和睦气氛的肥沃土壤。家庭成员之间和睦与否,关系家庭兴败福祸,因此,家庭和睦是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传统教育中这种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使儿童从本身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尊老敬长的情感,自然而贴切。尊老爱幼是一个家庭和睦的必要条件,尊老爱幼可简单地归结为“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孝”不仅在于供养,还在于尊敬;“慈”则是长者爱护幼小。孝慈思想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勤奋节俭,自强不息

对于当今很多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来说,“节俭”已经成了很陌生的一个词。父母长辈们宁可苦自己也不肯亏待孩子,这导致许多孩子很难体会甜蜜生活的来之不易,对生活中的享受觉得理所当然。这些孩子不能承受物质的挫折与艰苦,更不能承受精神的挫折与艰苦。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为人之道、治家之方、兴国之策,也是让一个人坚强面对困难的基础。坚强的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磨砺的结果,这是那些流于形式的“挫折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没有现实不断的磨炼,是不可能养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的,而这种高尚的人格才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代表,要使这种人格成为中华儿女普遍的追求,必须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培养。

(四)诚信克己、慎言向善

诚信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启蒙时期,他们的思想品德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通过正面教育、引导、训练,将诚信融入幼儿的生活,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融汇传统现代,创新现代家庭教育

(一)握拳变握手,共同创和谐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虽提倡尊老爱幼,六亲和睦,但这都是以家庭成员各自恪守自己的角色规范为前提的。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稍有不满就挥舞拳头。我们在传承祖先优良传统的同时,不妨将紧握的拳头展开,握住孩子的小手,将居高临下的俯视改成蹲下身的平视,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孩子们从各种开放渠道所接受的信息有时候远远超过了忙于工作的家长们,而且,孩子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和速度也明显高于家长,无论从心理角度还是从生理角度,孩子在信息的学习和运用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勇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必要时放低身段向孩子学习。在一个家庭中,在遵循长辈爱幼、晚辈尊老的同时,长幼同样可以是朋友关系。这样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孩子由被动甚至是被迫接受教育变为自动自觉地吸收各种知识,有利于促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激辞变激励,赏识促发展

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但我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却是主张从严教育,对孩子轻则批评重则体罚。即使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出色,也因为怕孩子自满而对赞美惜字如金。而且,由于遵循谦虚的美德,在外人面前更是疏于表现孩子的优点,总是尽力挑孩子的毛病。即使在现代家庭里,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不分场合、不计方式地数落孩子的过错,有时候甚至吹毛求疵,认为这样做才是真正从情感、思想、行为上给予孩子最大帮助,能使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得到身心全面发展。其实,这种肆意地责备、训斥、命令、强迫等行为令孩子特别反感,只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变得自卑而怯懦。因此,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最想依靠的亲人,部分家长亟需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将自认为是为孩子好的过激言辞咽下去,努力寻找孩子的优点,以发现闪光点为突破口,给孩子以鼓励和赏识,打造孩子自信、自尊的基石,使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挑战!当然,赏识并不排斥批评,只是我们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对孩子的错误给予具体的、委婉的、中肯的建议,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只是在某一时间、在某一件事情上的处理方法不对,而自身并非一无是处。严格要求孩子固然重要,而保护孩子的自尊更有必要,严中有宽,宽而有度,才能让孩子全面协调发展。

(三)服从变服气,与子共成长

传统家庭教育以培养服从、忠孝的思想为主要目标,用传统道德礼教来束缚、制约孩子的自由发展。现代教育提倡创造性教育,因此,一切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旧观念都有必要改革。从孩子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起,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必须依靠成人的努力,除了教育机构的系统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家庭一员,对家庭里的一切都有一份责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商讨和启发式的,这样孩子会自觉接受他们也认同的正确观念。当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有异议时,家长必须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确实是要求过分,就应当虚心向孩子认错。这样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相反,孩子会觉得自己和家长是平等的,会对家长更心悦诚服。如果家长所提的要求确实有理,那就要向孩子阐明理由,让孩子从内心真正接受并去执行。

其次,身教永远胜于言传。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作为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并将传统的身教言传以更民主的方式传承下去。要求孩子不看电视,自己就不能赖在电视机前;要求孩子讲诚信,自己就必须说话算数;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就不可以不求上进;要想让孩子对自己服气,就必须随时约束自己。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代,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成长。当要求孩子专心学习时,我们完全可以捧一本书坐在旁边,以专注的学习态度去影响孩子,既树立了榜样又使自己获得了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扬弃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糟粕,积极吸取精华部分,必然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将这种全新模式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必然能培养出全面协调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作者:蒋恒凤

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篇3:

“三位一体”立交桥式德育模式的探索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只有三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成一座桥梁,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的角色

学校教育是主体,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且不容忽视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调整和补充。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二、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相关措施

(1)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沟通桥梁。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是沟通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听取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设计更多、更好的家、校、社三结合的工作载体,如发放学校管理意见单、印制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时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优良的班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班风,抵制不健康舆论的消极作用,同时加强班主任间工作经验的交流,探讨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3)实行警校共建,争取社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学校与派出所实行警校共建,双方签订共建协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发挥好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在学校法制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制安全教育、预防毒品教育、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让学生在齐抓共管中健康成长。

(4)开辟社校共建,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学校通过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到校介绍先进事迹;组织学生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助残日捐款等,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环境日”“禁毒日”等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结合,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德育实践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三、提升“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路

(1)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合作意识。教育不能单纯地把它归为学校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主动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依赖。在教育过程中,三者之间应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统一思想,同步教育。为使教育网络切实地运转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此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2)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支撑点。学校要针对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3)学校要主动与学生所在社区取得联系,创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是社会百姓生活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区的组织作用,利用社区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平台。

(4)社区也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广泛联系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活动的反馈,也促使学校不断改进德育工作,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作者:梁林森

上一篇: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