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2022-04-24

摘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界政府组成以来,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其弊端和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以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1:

中国新一轮改革的“383”路线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作为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呈现出一幅详尽而异彩纷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383”改革方案的

总体框架

所谓“383”改革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即市场、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同步改革配套。

八个重点改革领域:

1.以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为重点,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重塑监管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

3.以权利平等、放开准入、公平分享为重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4.以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为重点,推动金融体系改革。

5.以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6.以重新界定职能、国有资产资本化为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7.以改进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为重点,促进创新和绿色发展。

8.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383方案”许多提法“尺度很大”。核心特点是“制度创新”。

“383”改革路线图的

八个重点领域

★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为重点,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社会转型,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完善政府基本职能。减少贷款规模、土地指标、产能数量等行政性直接干预手段,主要运用货币、财税等总量手段改善宏观调控。调整市场监管重心,减少行业进入的前置性审批,加强质量、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一线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已明确要清理和减少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必须按期完成。对仍需审批的项目,规定审批时限,到期不批复视为同意。对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秘密的审批,在网上公布审批流程、条件和进度,接受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质询。建立审批事项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

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科学性。改进政府决策协调机制,将部门会签制度改为牵头部门负责制。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决策前应组织相关机构、智库等进行必要论证,有的要举行听证会;事中要有跟进评估、反馈调整;事后应组织包括第三方机构在内的有关方面评估政策效果,并公布评估结果。

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扩大各级政府在三公经费、转移支付等领域的公开内容,详细公布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建立人民银行、统计部门、审计部门向全国人大定期汇报制度,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的统计数据及其计算方法,应及时公开。完善地方政府定期向人大汇报工作机制,推行电视、网上直播等做法。

真正落实依法行政。引导、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行政诉讼手段,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选取“民告官”典型判例,进行适当宣传。鼓励公益诉讼,允许集体诉讼,以减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完善公职人员薪酬体系。建立廉洁年金制度,公职人员未犯重大错误或未发现腐败行为的退休后方可领取。规范岗位权责,减少政府官员自由裁量权,构建“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的防腐机制。率先从公共部门及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新提拔干部做起,加快官员公布个人财产进度。

★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

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重塑监管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放宽准入,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形成有效监管。

开放投资,探索适合国情的铁路运营模式。借鉴国际上“网运分离”、“区域竞争”、“干线公司+平行线竞争”等运营模式。铁路监管部门应制定并实施通路权开放等相关规则。

以形成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准入为突破口,推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政府有关部门不再直接规定成品油价格,改为在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临时性干预措施。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完善矿权出让和转让制度。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大用户直购电,建立实时竞争发电市场,开展“竞价上网”,形成以双边合同市场为主、实时竞争市场为辅的竞争性电力市场。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上网电价由发电市场竞争或发电企业与大用户双边合同确定;输配电价实行政府管制,形成直接反映电网企业效率的独立输配电价;居民和中小工商业销售电价仍实行政府指导价。

加快业务相互开放,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相互开放和相互进入。整合分散的监管职能,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再次重组电信企业,形成多家竞争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以利于有效竞争。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以权利平等、放开准入、公平分享为重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

提供平等保护土地产权的制度基础设施。以落实集体成员权时点和量化集体资产为核心,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房屋等资源确权、登记、颁证到每个农民。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现有土地权属基础上,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处置权、抵押权和转让权。

构建平等进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场。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权利平等、规则统一的公开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随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相应收缩政府征地范围,逐步减少直至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划拨供应。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架构下,对已经形成的“小产权房”,按照不同情况补缴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收入,妥善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对被政府征收土地,改原用途补偿为公平补偿,农民房屋按市价补偿,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国家土地基金制度。

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财产税制度。建立土地价值评估体系。将土地税收计征重点从流转环节转向保有环节,实施从价计征。率先对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土地和囤积土地征收土地增值税。

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和土地融资制度。改政府卖地为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政府以国有土地所有者身份获得土地权益,成立国有土地资产公司从事国有土地经营。改造国有土地储备机构,建立国有土地资产交易市场。明确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收益不得当期使用,其用途和绩效由人大审议监督。

建立以权属管理和用途管制为核心的现代土地管理体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刚性,依法落实用途管制。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建立统一地籍管理体系。逐步取消土地指标审批和年度计划管理。

★推动金融体系改革

以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为重点,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应当抓住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有利时机,建立一个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化解潜在金融风险;与财税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等相配合,形成协同效应。

深化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要。大幅降低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通过金股等国际通行的股权形式和有效监管,体现国家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力。鼓励能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兴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机构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进入小微金融领域,鼓励社会资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奠定基础。推动大额可转让存单(CD)的利率市场化,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扩大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规模,形成完整的市场化基准收益率曲线。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机制。

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此倒逼外汇市场、跨境投资、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本外币综合经营等领域的改革。

以适应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为重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幅度提高债券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实现场内外市场、银行间及交易所市场的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债券监管体系。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重点从发行环节实质审核转向信息披露。监管重点从行政性审批和保护金融机构,转向防控风险为本和保护金融消费者。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以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针对现存的政府事权不清、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债务风险突出等问题,应在维持宏观税负和中央财力集中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划部分事权建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为突破口,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收支结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中长期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以事权合理划分重新确定财力配置。合理确定中央事务、地方事务、中央与地方共同事务、中央委托事务、中央引导和鼓励性事务的边界,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边界。将基础养老金、司法体系、食品药品安全、边防、海域、跨地区流域管理等划为中央事权。按事权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

实施“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为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保障国民基本社会权益,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率提高,可设计并实施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责任的、低标准均等化的“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起步阶段该保障包的内容可包括:用名义账户制统一各类人群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医保参保补贴实现费随人走,人口跨行政区流动时补贴由上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实行按在校生人数均一定额投入;对全国低保对象按人头实行均一定额补贴。这些待遇都记录到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中,全体人民均可享受。社会保障卡具有补贴结算功能,并实现全国范围的可携带。这样就可形成与原有户籍制度双轨并行的新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展内容、提高水平,并最终取代户籍制度。

全面减并非税收入,市、区县政府每项非税收入征收均需要省级人大以上批准。

规范地方发债制度,防范债务风险。健全政府会计制度,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明确地方政府债务主体,提高地方融资活动透明度。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启动市政收益债发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入保险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基础性财税制度。在投入和服务程序上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按属地原则解决税源与征税地分离问题。把水、森林、地热等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税。将个人纳税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建立第三方公共支出绩效评估与监督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以重新界定职能、国有资产资本化为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定位不清、经营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职能定位、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改进运营模式和治理方式,以实现国家能力提升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

重新界定国有资产职能。按照提供广义公共产品、提升国家能力、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明确国有资产具有以下四项基本职能。第一类是社会保障职能,重点是为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减贫、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职能提供支持。第二类是提供非盈利性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中的普遍服务部分。第三类是促进战略性产业稳定、竞争和创新的职能,主要涉及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领域。第四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职能,主要涉及国防领域。

按照不同职能建立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基金。参照新加坡淡马锡资产管理公司模式,与上述国有资产职能分类相对应,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建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基金。根据不同职能的特性,分别制定各类基金的出资方式、经营目标和考核机制。社会保障类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非盈利性公共服务类基金通常会存在政策性亏损,应在成本控制、服务标准等方面提出要求。对促进战略性产业稳定、竞争和创新类基金,应提出在相关领域可考核的稳定供给、促进竞争和创新等政策性目标和相应的经营业绩指标。国家安全类基金应服务于已定的国防建设目标,并完成相应的经营业绩指标。

建立和完善出资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根据不同类别基金经营目标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出资方式,如社保类基金主要采取分散投资方式,其他类别基金可采取参股、控股以至独资等方式。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有进有出等方式,形成具备国际水准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国资委依据已定的经营目标和考核机制,对各类基金进行监督管理,并任免其负责人。国资委日常工作对国务院负责,定期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并接受质询和监督。从中长期看,应形成包括国有资本和财政资金在内的统一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盈余可充实国有资本,国有资本也可以弥补财政赤字。

★促进创新和绿色发展

以改进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为重点,促进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基础。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增强创新的内生动力。

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制定包括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鼓励社会监督在内的“一揽子”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假冒伪劣和非法仿制严重、环保等外部性监管不到位、企业热衷于寻找政策机会和“搞关系”而不愿创新的状况。宽容对待在信息通信、电子商务、新能源、电动汽车、金融等领域出现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为创新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

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创新资源聚集区。

推动大学改革,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逐步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探索建立由校董会、校长、监督机构组成的大学治理架构,让教育家办教育,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放宽办学限制,鼓励国外一流大学来华合作或独立办学,引进国际通行的教学和科研管理机制。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有战略地位的基础研究机构。支持集基础研究突破和实现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兴创新模式。

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财政资金应更多地用于激励研发人员。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力度,减少对企业点对点的资金支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的抵税规模应逐步超过财政科技经费规模。对有良好外部性的创新产品实行后补贴和需求侧支持。大幅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跨地区知识产权纠纷应由第三方法院裁决。

引入市场化的生态环保促进机制,实行更严格的环保制度。建立地区减排合作机制和各种排污权交易制度,形成市场化的减排激励。完善地区间生态补偿和生态支付制度。逐步提高矿产开发的环境补偿标准,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加快制定和出台《清洁空气法》。

★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富有吸引力的体制环境,提高我国整合国际资源、开拓外部市场的能力,促进国内改革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扩大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推动能源、电信、金融等基础行业对外开放,引入有竞争力的投资和经营者,带动国内竞争。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开放,引入新理念、机制和商业模式,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打造对高端产业与生产要素具有更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改革外资审批体制,开展准入前国民待遇与“非禁即入”的试点;统一内外资法律,强化法律法规的一致执行,形成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对外投资保护,保障海外利益,避免重复征税;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改善对外投资信息、法律、融资、保险等服务。

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增强高附加价值出口竞争力。以海关特殊监管区为基础开展自由贸易园区试点;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不同监管部门联合查验,降低收费;以暂定税率方式,推行结构性降低关税;在存在进口特许权领域放松进口权管制,引入更多竞争。

在政府机构与国际组织间建立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建立智库参与涉外经济决策的机制,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中的倡议能力。

世界瞩目万众期待的

中国新一轮改革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鲁桂华评论称:“细细读了几遍383方案,很全面,针对性也很强,刀刀见血。”

南京林业大学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孟祥远认为:383方案在农村房产和土地自由入市方面,旨在消除城乡二元。“虽然不会立马实施,但终将带来土地财政终结和房地产业的革命,远郊区的地王还有争抢的必要吗?”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对于小产权房的表述,和过去几年对于小产权房的呼吁差别并不大。“小产权房肯定会转正的,采取补缴一定的土地出让金或者税款等方式来转正也是大势所趋,肯定要推进。” 但也是一个很漫长的改革过程。“我预计未来两三年之内看不到小产权房大力的推进,也谈不上对于商品房的冲击。”

中国石化、广东石化分公司管理层在采访中普遍认为: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可能进一步被调整,窗口区间或更密集,与国际市场相接轨。

这样无疑将减少原有的利润空间,但对于长线发展来说,有利于规范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老百姓在油品上将面临更加宽泛的选择,降价空间也将更大了。

“如果真如383方案所言,我也想来石化行业分一杯羹。”某大型民营企业的杨老板对记者如是说。在此之前,他已经介入了页岩气行业,但认为:石油、天然气行业显然更有利润可图。

而他的朋友、另外一位老板则说:“油气价格放开之后,新能源的日子将更加好过,机会更多,我比较对新能源感兴趣。”

383改革方案中有关电信重组的内容,将是我国第五次电信重组。电信专家付亮认为:三网融合实质上已不必要,随着网络IP化趋势,对传统电信业替代作用明显,电信、广电业务皆可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他认为:目前监管机构繁多,光是互联网行业就有很多部门参与监管,主管部门应统一,且应管业务而非管企业。

《华尔街日报》刊登的著名经济学家、瑞士银行经济顾问乔治·马格努斯的署名文章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支持越来越强烈的有关实施经济政策新原则的呼声,其中可能包括让经济从依赖投资转向依赖消费和服务,从而实现再平衡,将城镇化作为下一个重要经济增长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

美国《侨报》文章说:外媒猜想三中全会将会在多领域将推新政,例如金融自由化;让地方政府来负担大部分社会性支出;给予农民更大的土地经营自主权;继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改革户籍制度等。

《纽约时报》的报道特别提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公开的“383方案”,认为这个方案所提出的设想惊人地直率且具体。但该报道也指出:这一改革方案只是众多研究人员提供的多个方案之一,不应被解读为政府的路线图。

(编辑:唐羽)

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界政府组成以来,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其弊端和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以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行政体制;问题;改革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虽历经多次改革,但其弊端和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越位”: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一些本应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事情,结果都由政府部门越俎代疱、包揽过多,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缺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功能等做得不够,对市场秩序的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关系不如人意。“错位”;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部门与部门。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关系不顺。事权不清。职能重叠交错,政府该放的权没有放下去。

行政越位、错位和缺位的主要原因:(1)行政法制不健全。表现在立法上,一些行政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制定,将部门权力的扩张法定化。部门利益法定化。甚至与市场主体如公营公司、政策性公司形成行政垄断。例如政府专营、行政准入限制、计划配置资源、部门保护等。现在清理的一些行政审批权限大多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作依据,如此依“法”行政与轉变政府职能,与行政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表现在执法上,一些行政部门在其位不谋其政或乱谋其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办事缺乏透明,吃拿卡要等不止之风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2)利益驱动。一些地方追逐局部利益,片面追求政绩。搞地区封锁、地方保护。一些行政部门争夺审批权、处罚权、强制权、收费权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利用政策、立法“争权夺利”。扩大审批权限;有的把审批等权力与利益挂钩。在简政放权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把精力主要集中于资源分配和行政审批上;有的以增设机构。扩大编制、机构升格等,来追求部门权力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的探讨

要实现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应在以下方面深化改革:

2.1 科学调整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职能要真正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切实解决“越位、错位、缺位”问题。通过转变职能。政府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把不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事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企业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无主管部门。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建立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解决政府一身二任的弊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凡是社会能管理的,政府不插手,真正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2)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职责权一致,上下政令畅通,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运转有序。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根本上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力减少审批事项,对那些不符合政企、政事分开、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坚决取消;凡是通过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事项,就由市场来解决;凡能通过核准和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实行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对依法保留和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团结必须审批的事项,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增强透明,提高效率。

2.2 强化公务员制度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取决于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要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开选拔、调任等“进口”方面的制度。贯彻落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确保选人用人质量和结构优化;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培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本领;完善退休、辞职、辞退等“出口”方面的制度,保持队伍的合理流动和动态平衡;建立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训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使公务员能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遵守纪律。廉洁从政。

2.3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深化机构改革,规范机构设置,使政府组织机构更加合理、科学、有效。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按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职能和政府组织框架。(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政府机构要“精”。编制要适量。层次要少,内设机构要综合设置,避免重复设置机构。要完善经济调节机构,撤销那些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话动,妨碍市场体系建立与完善的机构:调整规范社会管理机构,以解决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等问题;完善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功能,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鱼贵执行的机构,只管照章办事,其运作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基本没有变通的余地;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对市场实行有效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推进综合执法,改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权贵脱节的状况,建立综合精干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综合设置机构。撤并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充分利用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信息传导便捷的有利条件,精简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半径。(3)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整合乡镇。转变职能,压缩机构,精简人员,建立法治与服务型政府。四是全面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政务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4 强化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所有政府机构都要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轨道,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景、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按法律法规办事。要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修改和完善国务院和地方组织法,对各级政府职责权限、组织形式等问题作出详尽规定,使政府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减少以至消除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要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少数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团体利益。要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法规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半,使公务员自觉做到心中有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依据公开、统一的法律法规行使各项管理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健全政府公告制度,准确真实公布机关信息,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参与、监督、裁判和选择权。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追究向科室向岗位延伸,向具体工作人员延伸。强化监督约束。发挥审计、监察、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保证依法行政落在实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

作者:齐永立

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3: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选登)

五、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团结奋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十八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支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通过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发展活力。

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各级政府坚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要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要着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要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吸收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要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注重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要通过经济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为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的

矛盾和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增强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改革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使对外经贸活动既符合我国利益,又符合合作对象的利益,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要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数量扩展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同时,我国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增大,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转变。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

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引进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组织好国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要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稳定、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

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搞好境外投资的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完善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监管。重点支持能源资源企业走出去,努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给保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要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平衡有序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

上一篇:职业教育中心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