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特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多了,要求高了,管理难了”的新挑战时,除了要做好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必须要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承担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还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从容面对一切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已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很多帮助。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个人意见和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JYWA2012-005)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54z009)的研究成果。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研究包括理论与应用两大方面,既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当中的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哲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两者在某些层面上的融合以及实现二者统一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思索与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想法,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做一些理论上的补充。

一、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是产生思想的前提,具备正常的感觉、知觉、思维、意识才能有思想的产生;思想又是心理升华后的产物,个体接受外界的事物,综合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思,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离开了心理这一前提和基础,人类世界就不会存在思想,但是,如果心理止步不前,不能进一步上升到思想的层面,就只会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内涵。

由于心理与思想之间存在着统一的关系,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 人的发展既包括身体发展也包括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每人个都是从一个对周围世界茫然无知的生物个体成长为一名社会成员,在此其间,必须学习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这期间既需要健康的状态和坚定的意志,也需要培养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品德。心理和思想的共同作用满足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向人们传递生产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和修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生活中的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心理学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心理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品格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和前提。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引导他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减少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在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面前,会应用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相反的遇到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会导致心理状态的不正常,产生心理危机,并且将各种危机日积月累,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思想。

2.心理学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学原理。我国的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上的发展已基本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生理上的功能和特点,但是心理发育介于成熟与不成熟、稳定与不稳定之间,个体的情感、情绪、性格、人格、需求等各方的发展参差不齐,所以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一,假如教育者在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心理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学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注的是通过理性的、演绎的、思辨的方法来探讨现实的实质或根本实质,研究倾向是静态的。而其教育过程是动态的,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心理活动和接受程度如何,只能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由此看来,这些方法大部分都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最适合的方法。

4.心理学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一批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改造世界能力较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学生要想能够从容面对以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自我调节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等,并且具有在困难中磨砺品格、坚强不屈的能力,这些精神和能力如果内化为个人人素质的一部分,这个人就具有了积极的心理能量。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可以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三、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1.创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一切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做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迫切需要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高校心理环境主要由校风、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交往、校园文化等因素共同组成,其本身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同化力。如果心理环境是宽松的、积极的、开放的,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面临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少。

2.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校学生面临的压力和烦恼逐渐增多,如果不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可能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重影响。所以,高校都要积极开设心理咨询室,由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开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走出痛苦的心理情境,重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困难和压力,避免和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综上所述,关于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研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摆脱负面情绪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力,重视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共同发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品质,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中即将遇到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杜丹.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2]麻娟.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太原:中北大学,2010.

[3]薛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编辑:秦俊嫄)

作者:刘秀荣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心理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特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多了,要求高了,管理难了”的新挑战时,除了要做好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必须要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将心理学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更加有效的开展教育工作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也随着学生群体的特点变化和时代发展而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岗位职责之一,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心理学技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干预手段和工具,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将心理学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性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必然需求

当今大学生群体由于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原因,呈现出受挫能力较差、自尊心极强的特点,个别同学甚至无法适应集体生活,难以良好的处理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日益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新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虽然在年龄上大部分人已是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还仍未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转变和过渡,所以,在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他们情绪波动较大、比较容易冲动或是抑郁,从而有可能导致不良甚至极端行为的发生。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引起心理情绪和情感波动的时代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故此,在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的适当的应用心理学技术有着其现实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责的必然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其主体是学校各级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文件还指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是要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二是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三是要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合理需求;四是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可以看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已不仅仅是日常活动的组织管理、评奖评优、公寓管理、党团建设、就业服务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还包括了针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引导。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这一层面上说,将心理学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已是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岗位职责的必然需求。

二、心理学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探索

(一)心理学技术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通常为教育者喋喋不休,口沫横飞,而被教育者垂首而立,沉默以对,其实,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不能达成“育人”的目标。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心理学中的“尊重、热情、共情、积极关注”的技能。

尊重就是教育者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被教育者平等,把被教育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尊重意味着教育者首先要无条件的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接纳被教育者;尊重还意味着平等,不因差异而侧目相视,更不因个人好恶而区别对待;尊重还意味着礼貌,即使批评也应文明有礼;尊重更意味信任和真诚,消除被教育者的心理隔阂,打通沟通的渠道;尊重还意味着保护隐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去掌控学生动向,但在挖掘信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被教育者的个人隐私,如此才可在与人过程中得人心而不是伤人心。

热情是很好的拉近人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切忌刻板严肃,一脸公事公办的样子。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向被教育者传达热情的信号,使他们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对主动找上门来的被教育者更是要体现出自己的热情,表明自己对他们的主动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掌握主动权。

共情指体验对方内心世界并取得反馈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共情这一技能,主要是应用于一对一单独谈话过程中,这时,被教育者通常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或是直接担任求助者的角色。这时,教育者使用共情技术,能够使被教育者感觉自己是被理解的,从而打开心扉,将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反馈出来,使得教育者掌握问题的实质,而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接下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关注在心理学上的含义为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将积极关注的心理学技术应用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使被教育者积极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此形成对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激励作用,是影响学生良性成长的一个有效方法。但积极关注并不是盲目乐观,应立足实事求是,辩证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弱化被教育者消极、灰暗、负性的一面,发掘其积极、光明、正面的一面。

(二)心理学技术在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和某些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以此帮助被教育者发现和认识自身的问题所在,并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中情况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个体心理咨询极为相似,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将个体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与此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使得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在针对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可以利用接纳、同感、回馈、澄清、复述、场面构成、感情反射等咨询技术,根据“一热二情(倾)三亲四抚五导”的辅导程序开展教育活动,即首先要热情,要让被教育者感觉到自己是被欢迎的、是被接纳的;二是共情抑或同感,在这一过程之前,教育者还应很好的运用倾听技术,让被教育者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之后,由教育者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适度的共情,解除被教育者的防备心理,获得信任,以便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三是亲切,要让被教育者感觉到你是乐于倾听的,在这一过程中,恰当的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对被教育者进行回馈是很好的表达自己的亲切的方式;四是安抚,当被教育者叙述结束之后,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叙述激动抑或是沉闷,此时,教育者要安抚被教育者的情绪,进行合理的情感反射;最后是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可通过澄清问题、复述关键点、场面构成等技术来帮助被教育者理清自己问题的实质,从而与被教育者一道制定出合理的执行方案,落实到行为的改变上来。

(三)心理学技术在团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在大学生中,通常会出现某一团体出现一个共同的问题的情况,这时,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针对这一类人的共同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心理学中,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机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的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所以这一方式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爱国教育、集体荣辱感教育、是非价值判断等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团体辅导员的过程中,有助于形成一种“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群体影响,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教育、相互启发,通过团体成员的共同探讨、相互合作,有助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将心理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对大学生群体新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开始由以往的说教形式转变为润物无声的春风化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心态上完成这一转变,还要在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上追求新突破,开创新途径,研究新方法。所以,将心理学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崗位职责的发展趋势。

作者:李晓冉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研究

摘要:A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地位逐渐加大。各个行业对其理念均有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在中国教育中极具特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借助积极心理学三大支柱,阐述其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带来新的理论借鉴,望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更加顺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情绪 人格 组织

“积极”(positive)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um”,原本是指“具有建设性的”或者“潜在的”的意思。在中国文字里,它的意思大概包含两个方面:1、肯定或正面。例如,郭沫若先生在《洪波曲》第五章写到:“从积极方面来说,歌咏可以团结自己的力量。”2、进取、主动或热心。例如老舍先生在《茶馆》第三幕写到:“你呀, 小丁宝 ,不够积极!”而当代心理学中的“积极”,则是取“正向的”或“主动的”之意。实际上,积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时代的首创,在漫漫的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都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这样做着。

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在世界闻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使积极心理学为世人所熟知。与消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因素上面,提倡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主张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品质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过上幸福的生活。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然性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本性,再者因为积极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8年,在墨西哥举行的“艾库玛尔会议”,最终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内容: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情绪体验,是人对各种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常常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人格一词,现在学界也存在严重分歧,且它是外来词汇,这里不做系统解释。现代心理学流行的方法是通过“特质”维度对人格进行描述。特质则是指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倾向。积极的社会组织范围很广,涉及到国家、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

以上是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简单介绍。下面谈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情况。沟通本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详见《左传?哀公九年》;后用以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见。传播学把沟通定位为信息交流。比如拉氏韦尔认为,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以达到什么效果。梅瑞悠则认为:沟通是发讯者(sender)传送有意的讯息给接受者(receiver),并能从收受者获得期望的反应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在一定的教育沟通情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共同的客体(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介,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运用非强迫方式而实施的一种以建构受教育者完满精神世界为目标的主体间的关于思想道德信息以及观念、知识、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活动。有效的沟通能使双方在认知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引起共鸣,思想上实现升华,达到其他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又是一个沟通过程。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

下面我们从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出些借鉴: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法上,注重积极情绪体验

心理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表明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暂时的情景。如积极、沮丧、高兴等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在接受外界输入的内容时,其自身所处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的效果。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影响沟通的心理主要有逆反心理、徘徊心理、轻视心理、自卑心理、防范心理、抵触心理等等。仔细研究可知,这些都是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严重地影响沟通的进行,需要通过有效的调适来防止和逐渐克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关系上,注重倾听,尊重人格

伏尔泰曾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倾听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对沟通的主体来讲,最主要的、最困难的就是倾听。倾听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媒介接收和理解对方思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要积极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如知觉、态度、感情等,融入到倾听过程中去。“倾听”与“听”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倾听”需要有情感的投入,而“听”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 在情感沟通过程中,语言沟通固然很重要,但是肢体语言例如手势、表情等,同样具有交流信息和传情达意的作用。所谓肢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沟通主体恰到好处的眉峰一皱、手势一举、身体一转,都是给对方的绝妙语言,从而拉近彼此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更加顺畅。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环境上,充分利用各种组织系统

从国家层面讲,应加大投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队伍,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谈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学校层面讲,应创造灵活的沟通渠道,例如充分利用电子邮件、飞信、微信等软件,还应多方位开设课程,形式自由;从家庭层面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尽早让孩子了解国家大事,时事。应让子女多看一些有益于思想道德的电视节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是灵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过去的青年人已有很大不同,为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教育者就要与其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以真诚的感情、真诚的言语走入学生的心灵,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知识,架起师生间互相悦纳的稳固的桥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95

[2]任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心理学大辞典[M] 林崇德、杨治良、 黄希庭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谷佳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6)

[5]肖述剑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J] 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6(8)

[6]邓劲松.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优化[J]-文教资料2010(6)

[7]余斐. 传播学的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 (11)

[8]王娟.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的综述[J] 思想教育研究2006(8)

作者:胡慧敏

上一篇:高职毕业生心理问题倾向论文下一篇:施工质量中建筑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