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前,创业是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之一,而且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来鼓励创新、鼓励创业。但是基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大学生创业的风险较大,所以很多大学生对于创业都是望而却步,而且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也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创业的顺利进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论文 篇1:

留守经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效研究

[摘  要]本研究以“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基本信息调研问卷、人际信任量表(IT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90项症状清单(SCL-90),以及简版父母教养方式(S-EMBU)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缓解该类大学生消极心理状况的机制。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中,非独生子女在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维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症狀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其他(睡眠等)等方面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症状总分、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关键词]留守经历  大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

项目:本研究得到《陕西省留守经历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干预机制探索》项目的资助(立项号:2017P006)。

引  言

“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凸显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群体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对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则较少。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成因分析,以及在政策水平上,探究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缺乏从实证角度探索缓解留守经历对于大学生消极心理状况的机制。

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干预机制进行探索。采用自编基本信息调研问卷、人际信任量表(IT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90项症状清单(SCL-90)、简版父母教养方式(S-EMBU),从人口学变量、人际关系、情绪、心理健康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探索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总结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据此选定符合其心理需求的主题,制定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通过连续性的团体辅导干预,探索缓解留守经历对于大学生消极心理状况的机制,为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科技大学为采样单位,选取有留守经历且有一定困扰(主要集中于情绪困扰和人际困扰)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组成数量相等、各方面因素匹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主,实验组21名,其中文科学生5名、理科学生6名、工科学生10名,男生8名、女生13名;对照组42名,其中理科学生1名、工科学生41名,男生27名、女生15名。

2.研究工具

自编基本信息调研问卷:考察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变量以及留守经历情况。

人际信任量表(ITS):考察研究对象的人际交往现状。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包含正性情绪、负性情绪两个维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

90项症状清单(SCL-90):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及其他(睡眠及饮食情况)等10个因子,考察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简版父母教养方式(S-EMBU):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每部分各21个条目,题目相同且都包含情感温暖、拒绝、过度保护三个维度结构,考察研究对象的父母教养方式情况。

3.研究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同的前测问卷调查,以考察研究对象总体的心理健康基线水平。实验组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为期四周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包含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对应该类学生群体的主要困扰),以针对性解决实验组学生们的心理困扰。与此同时,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四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们做相同的后测问卷调查,以验证本研究实验干预方法的有效性。

对实验组主要运用团体活动、热身运动、分组讨论、行为训练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心理辅导,主题是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时长为四周,每周两课时。活动过程除采取量表测查的结果评估外,还采取了小组分享、主观评估等过程性评估方法。全部测查评估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人口学变量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1)性别、是否有留守经历、年级、科类、长期生活社区类型、留守时年龄、外出人、留守时长、照顾人、父母回家频率等因子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差异不显著;是否有留守经历、年级、科类、留守时年龄、外出人、留守时长、父母回家频率等因子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差异不显著。

(2)是否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在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维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3)性别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方面上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是否独生子女在症状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其他等方面差异显著,均表现为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长期生活社区类型在人际信任症状总分上差异显著,多重比较显示大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显著高于乡镇、农村;留守时期照顾人在强迫上差异显著,多重比较显示自我监护者显著高于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者。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主要是进行实证研究,此后的研究可进行更加精确和大范围的数据调查,以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2.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差异显著性的结果分析

(1)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①在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的前测躯体化、前测强迫症状、前测抑郁、前测焦虑、前测敌对、前测恐怖、前测偏执、前测其他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②在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的人际信任症状总分(p<0.05)、正性情绪(p<0.01)、负性情绪(p<0.01)、症状总分(p<0.05)、人际关系敏感(p<0.05)、精神病性(p<0.0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实验组正性情绪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为了学生实际收益考虑,本研究实验组中心理约谈筛出的有心理困扰的留守经历大学生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组、对照组的比较。

(2)团体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①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人际信任症状总分、负性情绪、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其他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正性情绪(p<0.01)、症状总分(p<0.05)、抑郁(p<0.0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正性情绪低于对照组,症状总分、抑郁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也是由于本研究实验组中通过心理访谈筛出的有心理困扰的留守经历大学生相对较多,即使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所缓解,但由于消极心理状态的基线水平高于对照组,所以造成数据比较的偏差。

(3)团体辅导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

团体辅导干预后,对照组的正性情绪、症状总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方面均显著降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多集中于工科班级,可能本身参与本实验的对照组、群体集中到了一起,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指导其完成实验,四周后再次集合,群体集会可能使他们的某些轻微困扰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缓解,有待进一步探索。

(4)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组内比较

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负性情绪、症状总分、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均显著降低(见表1)。这表明本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在缓解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困扰方面效果显著。

表1  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组内比较的差异性检验

分析与讨论

1.留守经历大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状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的非独生子女更易受到母亲的过度保护和父亲的拒绝,其在症状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其他等方面上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与刘振红、刘霞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非独生子女SCL-90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是保护因素(P=0.007),父母拒绝否认是危险因素。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存在较多心理困扰,可能由于其在家庭中往往被不同程度地忽视,父亲的拒绝和否认,可能使其产生敌对、攻击、愤怒等负性情绪。

父母若能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理解和支持,可缓解其不良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需注重引导和鼓励兄弟姐妹间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培养健康人际交往技能,温暖融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家庭因素至关重要。该类群体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正尝试探索如何适应社会、规划未来以实现自我价值,家庭成员间的关心、理解、有效沟通所建构的温暖支持性家庭氛围提供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安全感和勇气,激发其内在潜能,积极应对困难和挫折,对于该类群体的心理健康成长作用显著。

2.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克服负性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维度效果显著,对其他维度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以实证研究验证了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留守经历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有效性。

从团体动力学角度分析,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参与者在人际互动中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适应与发展,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早年经历和后天经验形成的心理困扰多表现为情绪和人际等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提供其安全释放自身情绪、探索人际互动模式、走出原有认知定势,生成新体验,并将新技能迁移至日常生活,提升其社会功能的机会。此后的研究可以据此深入,以进一步探索留守经历大学生消极心理状况的有效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42-149.

[2]刘振红,苏便苓,李拥军,等.农村高中独生女与非独生女个性与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36-338.

[3]张驰,许英美,陈斯琪,等.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102-1107.

[4]劉霞,张跃兵,张国华.家庭因素对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0):1536-1539.

[5]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3):227-233.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作者:杜佳玉 董雪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论文 篇2: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影响研究

摘 要:目前,创业是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之一,而且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来鼓励创新、鼓励创业。但是基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大学生创业的风险较大,所以很多大学生对于创业都是望而却步,而且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也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创业的顺利进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文章就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具体辅导的内容,促进高校创业教育。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创业;教育

近些年,我国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很多高校也都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例如,加大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鼓励在校学生创业,甚至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为学生创业以及创新课题提供场所。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与技能的讲解以及具体的创业指导等方面,而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没有被纳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开拓其创新创业精神才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内容。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形式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与辅导,它主要是通过团体内的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作用,促使个体在游戏、工作等团体交往活动中进行观察、学习、总结,不断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进行改正,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心理辅导形式已经形成了体系。

二、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相比于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较少,创业持续时间短。因为大学生难以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所以创业投资资金较少。而且,有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持续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平均持续时间为13个月,而最大值也仅仅为60个月。受很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持续时间不太长,很多项目在刚起步阶段就夭折了。

另外,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成功的平均次数都较少。这说明大学生创业还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创业成功率低也可能是限制大学生产生创业想法的一个原因。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创业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1.调动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现在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师只是讲解一些创业知识和基本的理论,学生则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一些效应法则,以及一些创业的经验,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团体活动中,通过情境设定,使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而且活动的内容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团体心理辅导中各个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形成一个在特定情境下的社交团体。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通过经验分享获得来自其他人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将不断地刺激团体成员新想法的产生,而且各个成员之间可以互相鼓励。另外,提出有价值想法的成就感也会增强成员的自信心。而在团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锻炼了每位成员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的能力。而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等品质都是大学生创业中重要的心理素质体现。

3.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创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选择,同时选择创业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敢拼搏的精神。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若这种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排解,学生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创业的成功。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舒缓紧张的心情,调节情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而且团体像一个大家庭,可以使成员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1.创业意识的辅导

创业意识是指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个人思想意识倾向,其主要包括创业目的、兴趣以及创业方向等。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创业者,其创业意识在其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其创业成败。在创业意识的辅导上,团体心理辅导意在提升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其创业动机。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要逐层深入:首先,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活动中让学生说出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以及自己参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希望收到的效果;其次,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形式进行分析,总结进行创业需要具备的个人素质;最后,学生要提出自己的创业构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对策。在此过程中,辅导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并在需要时适当地调动气氛,营造和谐开放的活动氛围。

2.创业自信的辅导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对于社会经验尚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创业过程更是充满了挑战。所以,大学生在创业的团体辅导中应该树立面对困难的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创业团体心理辅导应该以增强学生信心为出发点,使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和劣势。具体的活动形式中应该设计学生自我评估的环节,每个成员应该欣赏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长处,并且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问题,进行自我调整。整个过程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会给创业过程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学会挖掘自身潜能,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改正自身不利于创业的缺点,学会在困境中调节自己的情绪。

3.创新能力的辅导

创新精神是创业的灵魂所在,要想创业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创业精神,提出有创新性的发展想法,使创新项目推陈出新,拥有不竭的前进动力。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辅导与培训,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敢于打破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实现思维的灵活。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锻炼其创新能力。首先让学生大胆提出创业想法,学生思维不必受到任何限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进一步以实物激发学生的创业想法,由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业想法,对学生的创业想法进行可行性方面的评价与指导,不可简单地否定其设想。

五、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在大学生创业难的社会现实下,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各大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該积极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建珠,程 灵.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与训练——创业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1):112-118.

[2]杨 姹.新背景下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4):171-172.

[3]吴 芳,陈 营,谷建松.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J].科技风,2012(13):209.

[4]臧 凯,李 英.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81-82.

[5]王 雪,卜秀梅,崔仁善,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7(9):1411-1414.

作者:于瑛琦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现象学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贫困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效果研究

摘  要 为了探讨基于现象学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促进作用,选取贫困大学生124名,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组织团体聚会。干预前后分别完成艾森克情绪稳定测验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结果表明,干预组在自卑感、抑郁、自主性、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效能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基于现象学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现象学;团体心理辅导;自我成长;自我效能感

Effect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ased on Phenome-nology on Self-Grow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SUN Jing, YIN Xunbao, LIU Wuyi, WANG Lin

Key words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phenomenology;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lf-growth; self-efficacy

1 前言

貧困大学生是指在校期间学杂费支付困难或生活费得不到基本保障的高校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据统计,贫困大学生占在校学生的比例为20%~30%[1]。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焦虑、自卑、敏感、孤僻、嫉妒和盲目攀比等心理和人格特征[2],与人交往时会不安和紧张,故常常保持防御状态,形成消极的社会交往模式[3]。而家境贫困、自身内倾型性格、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与社会支持的不到位使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缺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4]。这些不良心理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大学阶段,学生开始独立生活,成长过程中需要应对各种问题,包括情绪情感、学业、人际交往、生活态度、就业选择等方面,需要提高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种能力来促进适应和自我成长。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焦虑、抑郁有预测作用——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并与自尊、生活满意度、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良好水平、学业水平等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可见,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提高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有积极的意义。一般而言,贫困大学生因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物质条件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5]。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转折点,面临各种问题和困惑的贫困大学生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团体情境下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交互作用,促进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学习、分享等过程,接纳自我、了解他人,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改善认知和态度,学习新的认知行为方式[6]。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自尊,降低焦虑和羞怯水平,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信心,促进人格品质的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发现,团体辅导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7]和促进就业[8]。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等因子得分显著下降,自信心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得以改善[9],还有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逆商、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10]。可见,团体心理辅导不仅适用于解决问题,同样适用于个体的成长。

基于现象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格式塔心理咨询为理论指导,通过觉察、关注此时此地、聚焦团体动力,促进团体成员的自我接纳、自我欣赏和自我整合,有助于自我探索、接纳自我,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应对方式,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预防或者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较大的群体,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关注人群,其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高校育人和国家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基于现象学的格式塔心理咨询技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期提高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2 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自我成长训练营”为主题,在高校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的大学生,通过联系学工老师,从报名学生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124名(男生33人,女生91人),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2名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42名;对照组62名学生,其中男生13名,女生49名。干预组无效问卷人数三人,未能坚持参加全部六次干预人数六人;对照组无效问卷人数六人,团体聚会缺席四人。实际参与统计人数105人(男生27人,女生78人),其中干预组55人(男生18人,女生37人),對照组50人(男生九人,女生41人)。

3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1)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该量表为有七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30个项目,共由210个项目所构成。七个分量表分别从自卑感、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和自罪感七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2)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该量表包含三个不同层次自我效能感的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个题目,涉及努力感、天资、环境、目标达成感和自我预期等五个方面,测量非特定领域的最广泛的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2个项目,测量学业领域中关于一般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效能感量表共九个项目,测量个体对学习中的各种自我调节行为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程序  研究采用2(组别:干预组、对照组)×2(测试时间: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和参与实验的学生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使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量表和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随后对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辅导时间为2019年11—12月,共进行六次,每次2.5小时(固定于每周四或周五下午)。团体领导者接受过格式塔心理咨询技术系统培训,两位助手均为参加过相关培训的硕士研究生。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期间,对照组进行团体聚会,以排除聚会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研究者对两组被试实施后测。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基于现象学及格式塔心理咨询技术,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希望达到的目标有:营造安全、温暖的氛围,促使团体成员之间的包容与支持;增进团体成员的自我觉察能力,并促进其自我探索;协助成员获得自我支持的力量,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与人格的完善。六次团体心理辅导的详细内容见表1。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主要进行描述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平α=0.05。

4 结果

情绪稳定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各因子得分  干预前124名贫困大学生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各因子的平均分为:自卑感(17.43±4.27),抑郁(17.78±5.06),焦虑(9.75±4.80),强迫(10.20±4.39),自主性(18.05±4.11),疑病性(6.76±4.11),自罪感(8.69±4.46)(模型图见图1)。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各因子平均分为:一般自我效能感(36.06±5.05),学业自我效能感(44.47±6.60),自我调节效能感(33.81±5.32)。

干预前两组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的得分差异  团体心理辅导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各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组同质,详见表2。

干预后两组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的得分差异  团体心理辅导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在自卑(t=2.22,P<0.05)、抑郁性(t=2.38,P<0.05)、自主性(t=2.53,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t=2.86,P<0.05)、自我调节效能感(t=3.13,P<0.01)维度上得分显著比对照组得分高,且统计学差异显著,详见表3。

对照组干预前后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的得分差异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对照组干预前后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得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对照组在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不显著,详见表4。

干预组干预前后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的得分差异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组干预前后情绪稳定性和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得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干预组在自卑(t=2.56,P<0.05)、抑郁性(t=2.30,P<0.05)、自主性(t=2.50,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t=3.75,P<0.01)、自我调节效能感(t=2.94,P<0.05)维度上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且统计学差异显著,详见表5。

5 讨论

贫困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感、抑郁、自主性处于中轴线左边位置,强迫、疑病性和自罪感在中轴线附近,焦虑在中轴线的右边位置,表明贫困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卑、抑郁和依赖性问题;贫困大学生综合自我效能感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最高,调节自我效能感最低。经过六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干预组在情绪稳定测验中的自卑感、抑郁、自主性维度以及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中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干预后,干预组在情绪稳定测验中的自卑感、抑郁、自主性维度以及综合自我效能感测验中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基于现象学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自我成长。

贫困大学生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可能体现于心理上。对贫困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策略上,研究建议将团体辅导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这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韧性以及养成良好心理品质有积极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多种心理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11],即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本研究从自卑感、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和自罪感七个方面来评价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在自卑、抑郁性和自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团体辅导之前,在这三个维度上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团体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12]。

鉴于贫困大学生相对较自卑、敏感、缺乏人际信任,故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尤其注重营造尊重、接纳、信任的安全氛围,使团体成员减少心理负担,能够更加开放地进行自我暴露和情绪宣泄,增加人際信任。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将具有相似感受和经历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提供一个可以深入自我觉察、多维度观察他人的平台,使其更加深刻和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团体间的支持和赞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协助学生建立信心,克服自卑。在分享中,大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困扰并非是自身独有的,团体中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接纳都会增加认同感,从而降低自卑和抑郁水平。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被试在焦虑、强迫性、疑病症、自罪感维度上,不仅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差异,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这四个维度的得分较低,从而相应的心理问题并不显著。

自我效能感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某些负面心理相关,比如过度的自尊,持久的焦虑、抑郁,自卑和依赖心理,并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也可以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13]。相关研究证明,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自我效能感[14]、创新和创业自我效能感[15],从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其成长。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大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有了显著提高。干预组通过增强自我觉察的训练,提高了被试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能力,而且对体验感悟的分享贯穿团体辅导的始终,从而可以使辅导的影响深刻和久远。同时,通过观察和学习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可以使其改变固有思维,以积极的心态理解当下的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团体成员重新树立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差[16]。

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其改善归因方式,提高内部动机,从而促进自我成长。

本研究为促进贫困大学生自我成长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促进了方法的创新以及提高实效性。研究中干预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干预前后以及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的整体学业成绩较好,成绩在班级前30%的被试较多(占干预组总被试人数的42%),班级后30%的被试较少(占干预组总被试的3%)。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较个体咨询,影响更加广泛,效率更高,更具感染力。基于现象学的团体辅导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对促进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一令.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50-51.

[2]董晓绒.社会工作:破解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78-81.

[3]赵玲玲.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J].成才之路,2020(2):8-9.

[4]聂法良,毛常明.贫困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7(4):93-95.

[5]王娟,张仲华,王枫,等.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37-139.

[6]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J].江苏教育,2016(40):77.

[7]郭芳,史华红,郭郁.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促进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2):66-68.

[8]符涛,段梦帆.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67-68.

[9]尹晨祖,赵玉芳,梁芳美.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有效性研究[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7(2):69-83.

[10]开治中,宁乙静.贫困大学生团体咨询模块设计及有效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11):1729-1733.

[11]开治中,傅文芳,戚振兴,等.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症状和人际关系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5):767-770.

[12]吴桂坤.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21):158-159.

[13]李旸.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报告: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8-133.

[14]傅瑜弘.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2):78-79.

[15]曾露莹,洪华媚,程族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J].教育现代化,

2017(49):65-67.

[16]傅蕾.内部归因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基于开放教育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6):93-102.

*项目来源:2019年度山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XL19ZD07)。

作者:孙静、尹训宝、刘妩怡,潍坊医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危机干预;王琳,潍坊医学院检验学系学工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61053)。

作者:孙静 尹训宝 刘妩怡 王琳

上一篇:高职信息化集成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室刷卡控制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