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检查行政执法论文

2022-04-20

档案检查行政执法论文 篇1:

《档案检查工作办法》的主要内容、实践价值及相关问题思考

摘要:2021年1月1日《档案检查工作办法》实施以来,对我国档案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档案检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本文在介绍和评析《档案检查工作办法》的基础上,说明了其主要特点和实践价值,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该办法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检查 档案监督检查 一主多元 档案治理

2020年12月11日,國家档案局为统筹规范档案检查工作,推动档案工作有效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印发了《档案检查工作办法的通知》(档发〔2020〕5号)(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办法》的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的建设和安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介绍和解读《办法》的主要内容,阐述《办法》的实践意义,从思想上助力《办法》的深入实施与落实。同时,本文还对《办法》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办法》的主要特点和实践价值

(一)《办法》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办法》主要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看出《办法》的主要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思想的明确性

《办法》以《档案法》为依据,充分体现了“依法治档”的精神,并确立了以统筹规范检查工作,推动档案工作有效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期档案检查工作的目标。《档案法》第六章“监督检查”明确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可以对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档案库房、设施、设备配置使用情况,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情况,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情况,档案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情况,对所属单位等的档案工作监督和指导情况等进行检查。《办法》的总则部分充分体现了新《档案法》的规范要求,做到了有法可依。档案事业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不适应,与“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等战略目标之间的差距,是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实现依法治档,规范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使档案事业的发展更好地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开展档案检查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和加强档案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各单位在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消除制约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安全隐患,就成为新时期我国档案主管部门应当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

2.内容规定的完备性和程序设计的规范性

《办法》对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档案检查的法律法规依据、适用范围和对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程序、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相关方的权责和义务、检查的内容和方式、组织实施的制度要求和方式方法、督促整改的要求和方式、责任追究的情形和方式、一般与特殊情况的处置及实施时间等,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办法》还提供了《中央国家机关档案检查评价标准》《中央企业档案检查评价标准》等两个包含细化检查和评级标准的附件,为省级以下档案主管部门建立档案检查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办法》明确了档案检查的程序要求。《办法》的程序设计充分体现了既听取受检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又切实开展实地检查;既明确指出受检单位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又汇总检查情况,填写档案检查情况登记表;既向受检单位通报检查意见,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同时还明确了受检单位及其成员有监督档案检查人员,举报、检举检查人员滥用权力,以及档案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的义务和工作期限。环环相扣,机制健全,为有效预防和避免档案检查工作的隐患提供了制度规范条件。《办法》把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程序合规、内容结构完整、措施设计科学、注重实效。

3.制度规范的刚性与可操作性

《办法》依法依规提出的各项规定要求,不仅明确了档案主管部门的责任、工作措施、义务要求,明确了受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义务与提出异议、揭发检举等方面权利,而且对发现问题、违法违纪的行为类型、行为人应当承担的制度责任、惩戒措施等也做了刚性规定。《办法》对《档案法》的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四十五条、四十六条、四十七条的细化规定,为有效杜绝档案检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堵塞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漏洞,切实保证档案检查工作能够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引领和警示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自觉遵纪守法,有效提升我国档案检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档案法》的原则性、纲领性规定相比,《办法》的各项规定和措施要求,更具有可操作性。《办法》的内容规定既考虑到了档案检查中会遇到的一般情形和问题,又较为充分地考虑到了特殊情形和问题;既提出了对一般情形和问题的处置要求,又明确了对情形和特殊问题的处置要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杜绝档案检查工作中“一刀切”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操作性更强的手段、措施、方式和方法。《办法》对档案检查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时间,也提出了明确的期限要求,从制度设计层面为杜绝工作拖延、玩忽职守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规范。

(二)《办法》的实践价值

《办法》的实践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是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实现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新《档案法》的实施,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但一部法律不可能解決档案工作面临的所有问题和矛盾,一些原则性和纲领性的法律规定尚需强有力的、科学的档案工作章则制度来予以补充、细化和完善。《办法》的适时出台,为有效落实和推动《档案法》所要求的“监督检查”的各项规定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思想和行为制度规范,是我国开展档案检查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工具。档案工作治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站位高、科学实用的档案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在实践层面,为我国档案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标杆和样板,是各档案主管部门强化监督检查职能,增强履责意识,保证档案事业发展整体安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第二,《办法》是明确档案检查工作定位的重要依据。档案检查工作是档案主管部门依法对受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遵守档案工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党和国家的政令、决定等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规范行为方式与准则。在开展档案检查工作时,档案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和掌握所在地的行政检查、行政执法工作实际情况,注意遵循有关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统一规定和要求,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做到合法合规地开展档案检查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各级党委开展的督导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展的监督检查,分别属于监督行政、行政监督的范畴,与档案检查在层级、性质、对象、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应区别对待,避免重复检查。因此,《办法》在“附则”中明确要求,如果将档案检查纳入统一部署或其他依法依规开展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时,应当按照相应规定执行。这为将档案检查纳入相关工作一并开展和明确档案检查的边界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依据。

第三,《办法》为依法、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档案检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新《档案法》明确了档案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开展档案检查的权力;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档案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档案工作的六种情况进行档案检查的权力;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档案检查的安全保密前提和工作方式;明确了受检单位和个人配合档案检查的义务,明确了各社会组织在发现本单位存在档案安全隐患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消除档案安全隐患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各社会组织在发生档案损毁、信息泄露等情形时,应当及时向档案主管部门的报告义务;赋予了档案主管部门在发现档案安全隐患时,有责令相关单位进行限期整改,消除档案安全隐患的权力;赋予了社会组织和个人发现档案违法行为时,向档案主管部门和有关机关举报的权利;规定了接到举报后,档案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的义务;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当遵循的禁止事项,即档案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不得利用职权牟取利益,不得泄露履职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这些法律规定是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检查工作的重要依据。此外,档案行政法规、档案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都是开展新时期档案检查工作的重要依据。《办法》的内容规定,既体现了对已有法律法规及相关档案工作规范的遵循,同时又创造性地细化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置需要。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介绍及评述

就《办法》的整体结构而言,《办法》包括7章30条,以及两个附件和两个“检查评价清单”。内容包括:总则、工作职责、检查内容和方式、组织实施、督促整改、责任追究与附则。

(一)“总则”部分

《办法》的总则部分,明确了制定《办法》的目的和依据,适用对象,受检对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义务,档案检查工作应坚持的工作原则、程序和主要要求。

制定《办法》的目的是:统筹规范检查工作,推动档案工作有效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法》的制定依据是新《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这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依法治档的时代主旋律,同时也体现了与新《档案法》所强调的档案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要求相衔接的法律实施要求。

《办法》的适用对象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各单位应把遵守档案工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作为开展档案工作的基本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法治价值。《办法》的第二条明确规定要对各单位遵守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这是新时期在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实践中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

《办法》对受检对象的义务性要求是:各单位应接受和配合档案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档案检查工作。“党要管档”是我国新时期加强党对档案工作领导的政治要求,也是从根本上确保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的档案主管部门,应按照这一根本性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档案检查工作,各单位有义务积极配合、主动接受档案主管部门组织的档案检查,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予以落实。

《办法》对档案检查应坚持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档案主管部门组织档案检查应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性的规定中,“依法”检查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档案检查工作只有不折不扣地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思路,才能避免检查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和工作的主观性与盲目性。新《档案法》及相关的档案工作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等。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既是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档案检查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在此项工作过程中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保证。

《办法》对开展档案检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工作实效。开展档案检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切实发现各单位存在的档案工作问题,尤其是关系到档案资源安全的问题,并为日后整改确立任务对象、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等提供依据。发现各单位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是档案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档案检查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只有找到了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为档案主管部门分析问题成因、督促整改、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提供符合实际的依据。若想有效避免档案检查工作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就应在揭露问题方面不遮掩、不武断,实事求是地依法公开在检查工作中发现的相关单位在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工作安排、资源配置、制度规范、标准程序、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安全管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明确阻碍和制约各单位档案工作科学发展、规范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主要障碍、欠缺条件,是通过档案检查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办法》明确了开展档案检查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办法》规定:档案检查应不断增强科学性,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检查效率和质量。所谓档案检查的科学性是指档案检查活动必须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科学的检查工作程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开展工作。科学性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的。档案主管部门应通过不断总结档案检查工作的经验,深入研究发现的问题,并上升为理性认识。档案检查工作的科学性应具备:合法合规的价值取向,科学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清楚,信息搜集的全面、准确,论证充分、分析恰当、结构完整、措施得当、责任要求具体的工作方案,严整的工作程序,反馈及时的工作结果。同时,档案主管部门在组织开展档案检查工作时,还应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档案检查工作的效率,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具体要求应包括: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简化被检查对象的工作负担,统一制度、统一制表,列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清单,明确相关问题的整改建议措施和手段,消除繁文缛节、主观抽象的形式主义做法,避免数据重复收集,充分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和资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戒除“听听汇报、打打分数”的官僚作风,将主要精力花在发现问题和矛盾方面。

(二)“工作责任”部分

《办法》的第二章明确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应当承担的工作责任和具体实施要求。工作责任包括四项内容,即:(1)建章立制责任,负责制定档案检查规章制度和检查评价标准。(2)開展档案检查的责任,就是依法、公开、公正、公平地组织开展档案检查工作。(3)组织人员培训,就是对参与检查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以利做到统一思想、统一制度、统一行动。(4)指导责任,对本行政区域内档案检查工作给予指导。实施要求是:(1)建立起检查人员名录库,主要由档案主管部门人员组成,可吸收部分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和档案专家辅助工作。档案检查人员应取得档案主管部门出具的资格证明,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2)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名录库应纳入全部需要监督检查的单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3)按照分级原则对纳入检查对象名录库的单位进行检查,确实需要跨级检查的,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坚决维护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检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三)“检查内容、方式”部分

《办法》的第三章明确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档案检查的内容和方式。档案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六项,即(1)档案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2)档案库房、设施设备配备使用情况。(3)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情况;(4)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情况。(5)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情况。(6)对所属单位等的档案工作监督和指导情况。这六项档案检查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档案管理业务、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充分实施这些方面的档案检查,可以有效地避免档案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挂一漏万,也可以为实现档案检查的科学工作目标创造条件。《办法》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建立检查评价标准的方式和质量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应根据检查内容建立检查评价标准,明确检查项目和评价方法;档案检查评价标准的质量应符合“客观、规范、科学,符合工作实际”的要求。为此,《办法》根据档案主管部门的档案检查内容编制了两个附件,即《中央国家机关档案检查评价标准》(附件1)和《中央企业档案检查评价标准》(附件2)。《办法》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检查的方式、检查事项、适用要求、频次。档案检查的方式包括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两种方式。综合检查应包括所有检查项目,检查周期为5年。专项检查可根据所选择的检查项目,按照工作安排来进行。对存在档案管理安全隐患、出现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档案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档案专项检查。对于同一年度同一单位的档案检查,原则上不超过一次。

(四)“组织实施”部分

《办法》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档案检查的方式、制度要求。首先,档案检查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其次,档案检查对象和参与检查的人员应随机抽取;再次,档案检查应坚持相关人员回避制度,凡是与检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办法》规定了受检查单位配合档案检查的责任义务。其中包括:(1)各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前向档案主管部门报送所有检查项目的自我检查情况。(2)开展专项检查时,相关单位应按规定时间报送指定检查项目的自我检查情况。

《办法》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开展档案检查的告知义务。包括:(1)一般情况下,应提前30个工作日向受检单位发出书面通知。(2)特殊情况下,可于检查当日进行口头通知,并由检查人员将书面通知交予受检单位。

《办法》规定了档案检查的基本工作程序。即:(1)听取受检单位的档案工作情况汇报。(2)查阅有关资料、询问情况,进行实地检查。(3)指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4)汇总检查情况,填写档案检查情况登记表。(5)向受检单位通报检查意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办法》规定了档案检查结果的评价等级和原则性的评价等级设置要求。其中档案综合检查结果的评价等次为4级,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专项检查结果的评价等次为2级,包括合格、不合格或直接评定风险数量。地方档案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档案检查结果的等次。《办法》还对4种不合格特殊情形,做出了明确规定。这4种情形包括:(1)不按要求报送自我检查情况的。(2)不配合档案现场检查而造成检查工作无法开展的。(3)检查周期内或近5年发生档案安全事故的。(4)检查周期内或近5年发生档案违法违纪行为的。

《办法》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在档案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和档案违法违纪行为等情形的处置要求。包括:(1)责令采取补救措施。(2)需要整改的,明确整改内容和期限。(3)存在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行为的,提出处理建议。

《办法》规定了档案检查结果的公布要求和工作材料的归档要求。为体现依法、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精神,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以档案检查为抓手,总结经验和教训,有效促进和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办法》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应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整理归档检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五)“督促整改”部分

《办法》的第五章对档案检查中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受检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1)按档案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整改措施,按期整改落实。(2)对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依纪进行处理,并向档案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有关情况。(3)对检查意见、复查意见存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向组织检查的档案主管部门提出。档案主管部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1)提出整改要求,明确整改期限。(2)督促和指导受检单位的档案整改工作。(3)检查工作中发现受检单位存在档案安全隐患或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适时组织复查,并于复查后10个工作日内,向受检单位出具复查意见。(4)对受检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接到异议报告后20个工作日内,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并向受检单位出具处理意见。(5)积极协助、协调受检单位解决档案检查中发现的需要档案主管部门解决或协调解决的问题。

(六)“责任追究”部分

《办法》的第六章对档案检查工作中存在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受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档案检查人员等行为主体,应当承担的制度责任、处罚情形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1.受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在档案检查工作中发现受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述4种情形之一者,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应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处理。这4种情形包括:(1)存在档案安全隐患,不采取补救措施或发生档案安全事故,不按规定报告的。(2)包庇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行为,或对检举揭发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人打击报复的。(3)拒不配合,弄虚作假,隐匿、销毁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逃避、妨碍档案检查的。(4)无故拖延整改或拒不整改的。

2.档案检查人员

为了有效推进档案检查工作,《办法》对检查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也做出了明确的处理规定。凡是具有以下4种情形之一者,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者,应当依纪依法处理或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处理。这4种情形是:(1)不按规定程序开展档案检查的。(2)泄露检查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3)接受受检单位和人员馈赠或者贿赂的。(4)未依法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档案检查人员如若缺乏底线意识法纪意识,不仅会影响档案检查工作的依法依规开展,而且会严重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质量。为此,《办法》还赋予了受检单位向档案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举报检查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权利,并规定了档案主管部门应在接到举报后30个工作日内,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出具调查处理意见。

(七)“附则”部分

《办法》对档案检查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规定了其他依法依规开展监督检查考核工作的情形,明确了档案检查要按照相应规定执行的要求。同时,规定了《办法》的实施日期。
三、对进一步完善《办法》内容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根据档案治理理论和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经验,现对进一步完善《办法》的内容规定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档案检查工作应当体现“一主多元”的现代档案治理理念

目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随着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办公厅(室)承担了档案行政管理的部分主要职能,业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如有的省委办公厅中从事档案管理职能的人员只有四五个人,多的也不过十几个人。而市、地、县一级党委办公厅(室)中从事档案管理业务的人员也数量有限。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实施档案检查工作,必然需要这些机构和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成本,也会影响其他档案职能业务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根据现代档案治理理论,采取“一主多元”的协作方式,才能将档案检查工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所谓“一主多元”,就是由各级档案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在档案检查的组织体制创新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沿用传统的“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和思路。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发挥档案主管部门的主导优势,调动各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档案检查工作;有利于“结贤借力、集思广益”,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整个社会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一支熟悉档案检查工作制度和相关档案工作业务理论的档案治理工作团队;有利于使各单位的参与人员和档案专家熟悉规则、明确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新方向,提高法律责任意识和能力。从整体上增强整个社会的档案工作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价值意识,保证档案资源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提升国家档案治理能力,才是开展档案检查的真正目的。所以,《办法》在今后进一步的完善工作中,应在创新档案检查工作模式、改进档案检查工作组织方式、提升档案治理意识、增强多方协作意识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二)档案检查工作应当突出问题清单导向,进一步明晰档案检查工作的评价标准

《办法》依据问题导向的基本工作思路,编制了《中央国家机关档案检查评价标准》《中央企业档案检查评价标准》,为省级以下档案主管部门建立检查评价标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对于将档案检查工作落实到位,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在档案检查评价标准呈现方式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方面,尚存在改进空间。如《中央企业档案检查评价标准》中,未能对企业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的评价标准予以分类呈现,而是选择了按评价项目综合呈现的方式。虽然也可以起到指导和规范档案检查工作的作用,但对实施单位来讲,就显得较为零乱。建议有关部门在改进《办法》评价标准的工作中,注意突出风险等级这一主线,并按风险类型将与之相关的检查事项描述清楚。

通过问题清单式的档案检查,不仅可以让企业明晰企业档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事项及风险等级,还可以为档案主管部门及时汇总档案检查情况,分析相关数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档案管理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20- 06- 20)[2021- 02- 18].https:// www.saac.gov.cn/daj/falv/dazc_list.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档案检查工作办法[EB/OL].(2020- 12- 11)[2021- 03- 20].https://www. saac.gov.cn/daj/gfxwj/dazc_list.shtml.

[4]丁德胜.《档案检查工作办法》解读[J].中国档案.2021(4),22-2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作者:王英玮 黄峰

档案检查行政执法论文 篇2:

东城区档案局制发2020年档案行政执法检查通报(16则)

东城区档案局制发2020年档案行政执法检查通报前不久,区档案局向区属各单位制发了《2020年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情况的通报》,提出五点工作要求:一是开展室藏档案清查工作,实现账物相符、数据清楚、存放有序、增减有据的目标;二是及时修订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三是加强各门类档案收集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四是提升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及时编制各类编研材料;五是履行《东城区档案工作交接规定》,保证档案工作的规范性与延续性。(杨柳)

朝阳区档案局定制档案法宣传材料向全区发放为进一步做好新修订档案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朝阳区委办公室(区档案局)定制印刷了1000本印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原文的“2021年工作小秘书”宣传材料,于年初发放至全区各立档单位。宣传材料本着创新理念、着力宣传、辅助工作、实用性强的原则进行设计,突出了工作实用性和宣传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档案法治思维,在全区营造了档案法宣传的浓厚氛围。(王旸)

丰台区档案局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相关专家学者就丰台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座谈交流,充分征求意见建议,探讨未来五年档案事业发展趋势及方向。与会专家对《丰台区“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就规划的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规划编制工作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丰台区档案局)

门头沟区档案馆启动2021年档案接收工作近日,区档案馆下发了《门头沟区档案史志馆关于开展2021年档案接收移交工作的通知》,启动了2021年档案接收工作,依法接收区域内立档单位的到期档案。2021年共有区国资委、区财政局、区医院等32家单位列入档案接收计划,接收形成时间为2009年至2011年的各门类档案,包括文书檔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和重大活动档案。(果蕾)

西城区档案馆积极规划2021年各项工作区档案馆制定2021年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责任书,细化责任分工,明确责任范围,以贯彻实施新修订档案法和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抓手,践行红墙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系统观念,真抓实干,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提质量,以新馆建设之力推动解决档案容量增长、满足服务需求、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的问题;以数字档案馆建设逐步推进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实现从传统载体向数字档案转型升级。(宋杨)

海淀区档案馆召开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升级项目初验评审会会议指出,数字档案馆建设是被列入海淀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工作,每一个建设细节都要严格把控,真正做到建设完善、用到实处。在接下来的试运行阶段,要做好系统建设的改进和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档案工作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海淀档案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黄冬)

石景山区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近日,区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实现主体结构完工。区档案馆新馆将与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建设,总用地面积约20 30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4 937平方米,设计理念秉持以人为本,造型立意体现“石景山之窗”的人文特色,是石景山区近几年来由区政府投资建设的最大项目。(石景山区档案馆)

房山区档案馆提前筹划建党百年庆祝工作区档案馆计划在2021年开展两个项目。一是推出《房山区革命历史档案专题展》,该展览以档案文献为基础,利用多媒体技术、场景还原、实物展示、文献复制件等手段展示房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此展已被列入全区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二是编研《百名党员风采录》,通过记录为房山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故事,反映房山区在党的领导下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房山区档案馆)

通州区档案馆统筹疫情防控和利用工作扎实推进利用服务2020年,区档案馆疫情防控与服务利用工作“两手抓”“两不误”,全年共接待利用者4034人次,利用档案5023卷(件)次,开具各种证明6562份,复印档案资料6598件23 752页,在棚户区改造、农村土地承包、小客车家庭摇号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持续发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社会建设。(梁鋆)

昌平区档案馆助力北四村腾退动迁工作顺利开展近日,为解决昌平区北四村拆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居民顺利腾退,区档案馆帮助村民调取共150余件土地房产档案。由于集中查档人数多,查档量较大,在做好馆内查档防控疫情同时,区档案馆快速高效开展工作,用最短的时间,帮助村民紧急查档,助力该村腾退工作顺利展开,为村民腾退、顺利动迁提供了重要保障。(王皓冉)

平谷区档案馆近五万件档案已通过市区两级审批区档案馆自成立开放鉴定科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完成馆藏1987—1988年档案的开放鉴定审查和报批工作,共计审查130余个全宗的档案4.9万余件。为使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更加规范,确保档案依法开放,区档案馆严格执行档案开放鉴定审查手续和流程。在完成初审、复审、征求档案形成单位意见等手续后,分别对开放和拟延期开放档案逐级上报区档案局和市档案局进行审批,现已通过市区两级审核批准。(崔月红)

密云区档案馆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演练近日,区档案馆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演练采取消防检查、消防安全知识宣讲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由专业消防人员带领有关人员对档案库房、机房、展厅等重点场所进行消防检查,更换消防水带;随后围绕防火检查、报警处理、灭火设施使用等内容进行现场演示;最后,机关干部职工轮流进行了实操演练。通过此次消防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为我馆档案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屏障。(密云区档案馆)

顺义区档案馆一行到访海淀区档案馆考察交流新馆建设等情况前不久,区档案馆一行到访海淀区档案馆,全面考察交流了新馆建设、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情况,并参观了“海淀印迹”“海淀文萃”“海淀特藏”主题展览,实地考察了智能“八防”中控室、档案利用大厅、信息化机房及档案库房等功能性用房。随后,双方就如何优化新馆建设方案、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统筹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顺义区档案馆)

大兴区档案馆积极做好全区档案利用效果实例的收集和汇编工作为提高档案利用效果实例的编写质量和利用价值,区档案馆注重加强对全区各立档单位的沟通指导,针对档案利用效果实例编写要素过于简单、叙述不完整、实例不够典型生动的单位,利用电话、微信、QQ等形式进行回访,共同研究、探讨利用实例的编写要领和利用范围,提高档案利用效果实例编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杨辉)

怀柔区档案馆全面启动2020年度档案事业统计调查工作为确保档案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区档案馆采取专人负责制,各科室配合做好相关统计调查工作。对基层单位采取线上指导方式,帮助各单位档案工作人员正确理解各项统计指标含义和计算方法,确保档案统计年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采取先审核后上报的形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完成。(胡乃琪)

延庆区档案局、区档案馆主动服务全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近日,区档案局、区档案馆组织业务人员主动到区农业农村局、八达岭特区办事处、野鸭湖管理处等涉及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单位,指导各单位建立机构改革档案处置方案,帮助涉改单位梳理了档案的归属与流向,对档案业务人员进行了档案收集与整理培训,明确了档案移交时间与程序,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为做好机构改革过程中档案处置工作奠定了基础。(王晓洁)

档案检查行政执法论文 篇3:

论档案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摘 要:档案行政执法属行政执法。档案行政执法的主要作用与功能是将档案法律法规文本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转化为公民与法人的档案行为规范。它包括制定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对档案法律解释、调整档案法律关系保障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查处档案违法现象保障档案法律实现等。

关键词:档案法制;依法治档;档案行政执法;功能;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档案行政执法实践的深入,使得诸如对档案行政执法涵义理解偏窄、对档案行政执法的作用与功能缺乏认知等问题凸显出来了,有必要给予讨论与澄清,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使档案行政执法实践取得更多更加有效的成果。本文仅对此做一些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1 档案行政执法涵义

档案行政执法属行政执法,故行政执法的涵义也适用于档案行政执法。从法理学上讲,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1]简单地讲,广义的执法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的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而狭义的执法则不包括广义理解中的司法机关活动。对于狭义的执法,习惯上称之为“行政执法”。

所谓“档案行政执法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适用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和规章,使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和规章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施的活动”,[2]其实质就是国家将档案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中所规定的关于档案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文字条款,通过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变为法人(国家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处理档案事务时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简单讲,档案行政执法就是将档案法律法规文本转化为公民与法人的档案事务行为规范的行政行为活动。

2 档案行政执法的主要作用与功能

档案行政执法的主要作用与功能是将档案法律法规文本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转化为公民与法人的档案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定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将档案法律及相关法律中有档案事务的法律文本所规定的原则性条款具体化,然后再通过直接实施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使档案法律及相关法律中有档案事务的法律文本的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档案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这是档案行政执法的第一要务。

档案行政法规和档案行政规章,相对于档案法律而言是执行性的,是为执行档案法律而将档案法律与其他法律中涉及档案事务的原则性条款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制定档案行政法规和档案行政规章的行为属于广义档案行政执法的范畴。但是,制定档案行政法规和档案行政规章相对于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档案行政行为,又具有立法的性质,它是为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档案行政行为确立准则、规范的。因此,制定档案行政法规和档案行政规章的执法行为又属于广义档案立法的范畴,可以称之为“档案行政立法”。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则是为执行档案法规(包括档案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档案法规)、档案行政规章和最终执行档案法律而将档案行政法规、档案行政规章,或直接将档案法律与其他法律中涉及档案事务的原则性条款具体化;具体档案行政行为则是直接执行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档案行政规章和其他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所确立的准则、规范,使这些准则、规范在法人及公民个人实际涉及档案的具体事务中得到实现。因此,制定其他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和具体档案行政行为均属于一般档案行政执法的范畴,具体档案行政行为则属于较狭义的档案行政执法范畴。

“行政执法是有层级的。要将具有高度普遍性、抽象性、原则性的法律规范适用于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特定人、特定事,必须有一个将法律规范具体化、特定化的过程。”[3]这个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各个层级制定本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来实现的。1987年《档案法》颁布后,1990年由国务院制定颁布了《档案法实施办法》;此后,国务院的各相关部委、直属机构则根据《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条例、办法或《档案法实施细则》,如1994年由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电影艺术档案管理规定》、1997年由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各省级人大根据《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条例、办法或实施细则,如1995年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上海市档案条例》、1997年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2002年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则根据国务院的实施办法和本省人大制定的本省档案管理条例或实施细则制定各种实施性、解释性的规范性文件,如198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广东省档案馆开放档案实施细则》、2006年洛阳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洛阳市档案管理规定》、2002年汕头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汕头市名人档案管理办法》等。之后,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甚至乡镇人民政府都可以根据上级政府和本级人大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实施性、解释性的规范性文件,如,1998年11月由丹东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丹东市档案管理办法》、2012年9月由修武县人民政府颁布的《修武县档案管理办法》、2011年11月由达县葫芦乡人民政府颁布的《达县葫芦乡人民政府档案室档案管理办法》,等等。

在这个将档案法律规范具体化、特定化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无所作为,只抱怨档案法律法规不具可操作性,却又不结合本级本辖区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如大多数省都未遵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要求,划定非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范围,也要防止规范性文件过多过滥。对于下级档案行政机关来说,如果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已经很具体,本地、本级、本部门又没有特殊的情况与问题要再加以特别的规定,就没有必要另行制定新的档案规范性文件。为执行档案法律或某一个涉及档案事务的法律,各级政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各相应主管部门都制定档案规范性文件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2.2 解释档案法律。对档案法律进行解释也是档案行政执法。它与制定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方面,我们是可以通过制定普适性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来对档案法律进行解释。但是,在实际的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我们往往面对的是大量的不同单位、不同环境、不同主客观情况、不同时间空间、不同事由的个案,不可能全部通过事先制定普适性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来解释,多数情况下是当面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档案行政相对人说明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的理由。这种当面口头或书面说明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理由的形式就是针对个案的对档案法律的解释。口头方式多用于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等档案行政执法行为,书面方式多用于档案行政许可、档案行政强制与档案行政处罚等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不仅具有解释档案法律的功能,还具有保障档案法律实现的其他许多功能,比如,发布档案行政命令,制定档案行政规范,规定档案行政措施,等等。因此,进行档案法律解释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一项独立的方法和途径,不能也不应该与制定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相混淆。

作为档案行政执法方法与途径的法律解释不同于《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解释”。《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解释”具有立法性质,只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法律的规定需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是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再就是《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解释”权仅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其他国家机关中,只有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4]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一般行政执法机关,是没有法律解释权的。因此,这里所说的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在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所谓解释档案法律,只是在不同的个案中对所适用档案法律的个别解释。是在将档案法律条文适用于不同的个案时,对相应档案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的诠释。这种解释档案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解释,它不仅存在于档案行政执法当中,也存在于其他行政执法行为当中。“任何行政机关,只要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必须进行一定的法律解释。任何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只要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必然享有一定的法律解释权。”[5]

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和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在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对档案法律解释,不只是对《档案法》的解释,而是包括对所有其所执行的涉及档案事务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解释。档案行政执法者在档案行政执法时适用什么法律法规,就必须解释什么法律法规。在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这种解释有时是书面的,如档案行政整改通知书等。但多数情况下是以口头方式下达的: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在告知档案行政相对人其档案行政执法行为法律根据的同时,向档案行政相对人说明和解释相应档案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相应行为的理由。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在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所进行的这种法律解释,就其本质上讲,实际是在做档案行政执法的说服工作。目的是使档案行政相对人相信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合法、合规、正当、准确的。在《档案法》普及程度不高,社会档案意识相对薄弱的当下,档案行政执法者在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进行这种解释或说服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档案法律法规无论如何周延具体,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总是与现实情况有一定距离的。

2.3 调整档案法律关系保障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所谓档案法律关系,即由档案法律负责调整的人们之间的档案事务关系。这种档案事务关系,是以现行档案法律所规定的人们的档案事务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且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档案行政执法就是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措施,通过档案行政执法来调整各种档案法律关系以保障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在调整档案法律关系保障档案行政相对人利益方面的档案行政执法主要方式是档案行政处理,其主要形式有档案行政许可、档案行政确认、档案行政裁决等。

例如档案行政许可,档案行政许可是立法者为了保障非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正常流动秩序,保障国家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而设定的条件,规定只有符合条件者才能流动,不符合条件者则不能流动的制度。要保证设定的条件的实现,则必须通过档案行政执法者的审批行为(即档案行政许可行为)。必须通过档案行政执法者的审查、审核等方式核实、认定;必须通过档案行政执法者的审批过程、步骤和顺序来实现。从档案行政许可设定现状来看,现有的行政许可项目是由《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地方性法规设定的。2004年9月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保留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明确了三项由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设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档案行政许可项目,如《档案法》第十六条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七条设定了对出卖、转让、赠送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的审批。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设立的档案行政许可项目。

2.4 查处档案违法现象保障档案法律实现。查处档案违法现象是为了保证档案法律的实现而设定的保障机制。在多数情况下,这种保障机制是通过直接适用档案法律规定,对档案行政相对人作出相应的档案行政执法行为而保证档案立法目标的实现。查处档案违法现象的档案行政执法主要形式有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档案行政强制和档案行政处罚等。

最能被基层档案工作者认同的档案行政执法行为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档案行政处罚。也就是常说的最窄意义的档案行政执法。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档案行政处罚作为档案法律实现的保障机制,其功能与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有递进的关系。首先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对档案行政相对人履行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遵守档案行政行为确定要求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掌握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具体情况。如果是有轻微的档案违法行为,一般是通过下达档案行政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进行处理。通过下达档案行政整改通知书促使其履行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要求或达到与其履行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要求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状态,改正其档案违法行为。如果是下达档案行政整改通知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仍不整改的或档案违法行为较重的,就要采取档案行政处罚。档案行政处罚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要求的档案行政相对人给予的档案法律制裁,为使其日后不再违反档案法律法规,也使其他有相应档案违法意向的档案行政相对人引以为戒,不再有相应的档案违法行为。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档案行政处罚虽然具体功能、作用有些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作用是相同的,均是保障档案法律法规的实现,将档案法律法规从文本规定变为公民与法人的实际档案行为规范的方法与途径。

3 结语

档案行政许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档案行政处罚等都是档案行政执法的方法,它们既不是档案行政执法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档案行政执法的全部作用和功能。因此,“只有对行政执法的功能和作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加强、改进和完善行政执法的自觉,并找到和确立加强、改进和完善行政执法的正确途径”。[6]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2013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依法行政下的档案行政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R—1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7.

[2]潘玉民.论档案行政执法与档案普法的关系[J].档案学通讯,2003(3):18~20.

[3][5][6]姜明安.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58~167.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42~47条。

(作者单位:开封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3-06-18)

作者:吴雁平

上一篇:内部评级银行风险论文下一篇:探析企业营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