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论文

2022-04-21

摘要:道德认知是法官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是职业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进行职业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从需要论、灌输论、环境论和实践论等理论出发,探讨法官个体道德需要、道德灌输、道德环境和道德实践对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影响,以期从各个层面多重途径来提升法官职业道德认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论文 篇1:

由司法腐败谈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摘 要:当代中国出现司法腐败的道德动因是受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的,并且整个法律职业环境的不良以及部分司法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司法意识腐败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此种情况近些年来有加剧的趋势。因此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人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科学的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养的学科体系、强化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和改进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方法等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应被尽快提上日程。

关键词:司法腐败 道德 法律人 职业伦理

所谓司法腐败,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是警官、检察官、法官,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职权,违反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以非正当手段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司法腐败是司法权的非责任化和权利化,是对合法利益的非法剥夺,是对社会公共权力的蹂躏,更是对法律的凌辱,它必然引起社会的混乱,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它是最大的、最严重的腐败。司法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使得公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信任危机"。 司法公正是司法腐败的道德治理之魂。究其产生的道德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圈,亲密程度不同,情感深浅不一,则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不同。因此,当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发生矛盾时,人們一般会先顾及亲情义务,并依据亲情的疏密来权衡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所承担的比重。若法律人把这种私人交往关系原则扩展到公共关系领域,并以此厘定是非,进而作为利益和后果配置的依据就有丧失公正的危险。显然,缺乏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和统一伦理标准的传统伦理观和行为方式,抑制人们平等观念和普遍性公平意识的生长,表现在司法领域的人情关系、人际私情向司法公正宣示着的严峻挑战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不无关系。

2.司法职业道德环境不良。从司法职业环境角度考察,造成司法腐败的因素众多,诸如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立法上的疏漏、重叠与冲突,制度上自由裁量权过大、党政干预司法、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从现实上讲,司法职业道德环境不良以及深刻影响和支配着司法人员司法行为的内在职业道德自律力量的软化是造成司法腐败的重要原因,并且这二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观念都深受司法环境的影响。司法职业道德环境对司法主体的行为具有双重影响,即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和氛围,激励司法主体选择合法与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发生,并对恶行有所抑制;反之则有助于恶行的发生,而对善行有所抑制和排斥。司法职业道德环境还会对司法行为后果的善恶影响起到强化与抑制的作用,即它具有明显的价值指向性,在具体的司法行为场中,它表现为相同性质的行为主体的行为后果相适或相悖的两极。

3.部分司法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司法意识腐败。我国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政治可靠、道德素质高、战斗力强、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但是,当前司法领域中腐败现象的发展蔓延说明司法队伍本身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从主体身上找寻司法腐败的根源。从根本上说,遏制司法腐败当然依赖于社会的大环境和司法职业道德小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司法体制的健全,但与司法主体的个人素质紧密相关。事实上,处理每个案件的司法人员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在该案件中正义能否实现和实现到什么程度。司法人员道德素质的低劣,道德品质上的贪婪、自私和无耻,使得其司法意识走向腐败,最终导致其司法行为走向腐败。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原则 。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主体的特殊性 ,即指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所规范的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人员;还有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相对于其他职业伦理道德来说,具有更强的约束性,违反法律职业伦理道德需要承担更深层次的责任。总之,凡以法律为职业的人莫不以追求法的公平价值实现为己任的,这是法律职业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立法如果不能通过具备良好素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甚至广大行政执法人员适用和执行于社会生活,落实于每一个具体的司法和执法行为之中,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法律职业者担负着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解决纷争、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司法的最终目的是使法律得到严格遵守,司法正义得以完全实现,作为司法活动行为者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因为法律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法律职业人的素质。

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今天,法治虽不能等同于法律人之治,但法律人之守护正义,持受公德良心,实乃法治的核心要素。做为一个法律职业者来说,他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质。首先是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这决定着法律职业者适用法律的正确与否,以及是正确处理案件的根本保障。法律人还应具备的一个更重要的素质则是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理性。法律人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理性的高低、多少将直接影响正义实现程度的大小和好坏。法律是以公正为最终的和永恒的价值为追求目标的,因而法律职业也始终以追求公平、正义这一最高伦理价值为目的。法律人的这种伦理品格无论在个案还是在某些法律的整体实施上都会产生极大指向作用。相较而言,法律人的职业伦理在实现社会正义,促进法律公正实施方面比法律人操持律法的技术理性更为重要。

所以法律职业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自身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

首先,法律职业者要忠于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之一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法律职业人员的权力和权利来自于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 其次,法律职业者要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要忠于法律。这是法律职业人员贯彻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原则和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确立对法律不可动摇的信仰。法律信仰直接决定法律人的执法动机和价值目标,也决定了法律人的人格建构。法律人对法律信仰的忠诚,就会使道德行为变得神圣起来,就可以提升现实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

第三,法律职业者要严明纪律、保守秘密。严格的纪律要求是法律人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保障。而保守秘密是法律职业比较特殊的一点。法律职业者应该保守在案件处理中所接触和涉及到的国家秘密、审判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等。如果法律职业者不遵守此项规定,不但会给国家、社会和当事人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也会严重损害法律职业严肃公正的形象。

第四,法律职业人员应当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和声誉 。

第五,法律职业人员要恪尽职守、勤勉尽责。这是对法律职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

第六,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就是要求法律职业人员做到遵纪守法、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秉公执法、取信于民,维护法律职业人员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要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除了要有健全的立法体系外,更重要的还需要社会中的法律职业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自身内在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观念的构筑。当所有的法律职业者依照相应职业伦理规范开展法律活动时,一个井然有序又富于效率的法律职业伦理秩序就会生成。当所有的立法体系和执法人员都具备了高素质、高道德水准时,那么一个国家的司法进程必然将有质的提高,且一个标准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也终将实现。

作者:赵雪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论文 篇2:

试论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

摘要:道德认知是法官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是职业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进行职业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从需要论、灌输论、环境论和实践论等理论出发,探讨法官个体道德需要、道德灌输、道德环境和道德实践对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影响,以期从各个层面多重途径来提升法官职业道德认知。

关键词:法官道德认知;道德需要;道德灌输;道德实践;道德环境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一个从道德刺激到道德新知的形成过程。法官职业道德认知是指法官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法官职业道德认知是认知者、被认知者以及道德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也是法官个体对社会道德刺激加以综合认知的过程,这些共同构成了法官道德行为的基础。

一、道德需要是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内在动因

(一)道德需要是人的高层次需要

需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当有机体的生存体内物质和能量,动态平衡被打破,物质或能量代谢失去平衡之后产生一种心理状态及反映。由此可见,需要不是人的特权,而是一切有机体的共性特征。但人的需要有别于其他动物,其表现在除了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还有更广泛,更高的精神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需要层次曾做过很好的说明。做为需要的代表人物,马斯洛以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满足为基础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在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又分化出新的精神需要,形成需要的体系。

高层次的需要是物质发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已经得到满足是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发展,对需要的发展做了科学的判断。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人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满足不断增长需要的,“需要以及得到满足的需要及其满足方求所不断引起新的需要”,是人在活动中最根本的动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源泉。

道德需要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维持社会道德状态稳定,维持社会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需要。当一个人没有解决吃穿问题时,对他进行审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教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二)法官职业道德需要

在法官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需要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行为的直接动力。道德行为应主要归因于道德需要,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真正的道德行为。人类创造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和限制自己,而是为了发展和肯定自己。道德具有约束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激励作用。它不是社会用来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不是同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质相对的异己力量,而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探索、确证、完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本质上与人的创造精神,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致的,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推动力。

道德需要是法官职业道德认识的出发点,有了道德需要,才会有道德认识发生。道德认识的发生与人的道德需要紧密联系,这种需要不是低级的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是高级的社会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需要层次也不同。当今中国,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社会需要一个公正的规则,需要法律来维护秩序,需要道德约束法官,法官只有服务服从于社会需要,才能实现个人需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法官职业道德认识才会提升到一个与社会需要相符合的高度。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道德需要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恩格斯说过:“人的行动,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当人们意识到某种需要时,其需要会以某种行为而表达出来,道德需要最终指向人的行为目标并渗透于行为过程。法官职业道德也是如此,法官道德需要的层次不同,满足其道德需要的行为方式也不同。当法官个体道德需要停留在他律阶段时,法官内心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表现在行为上就会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而当法官道德需要提升到自律阶段时,需要行为动力源自法官内在的价值观,法官便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灌输是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主要渠道

(一)道德灌输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就初步表达了“灌输论”的思想,卡尔·考茨基根据时代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在与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进行了发挥,使“灌输论”初步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系统阐述是由列宁完成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从列宁的阐述可以看出,灌输的实质就是把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灌输从目的到内容都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列宁的灌输论主要包括灌输的必要性和方法问题。

法官职业道德的形成并不是自发的,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道德教育灌输。教育灌输是培养个体道德需要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善,教化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只有通过教育灌输,法官才能认识自己所面对的社会关系以及调节这些社会关系所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法官职业道德灌输与认知

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灌输过程,是将法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准则意识转化为职业行为的过程,必须经过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达成。其中具备品德情感是前提,品德信念是核心,是把品德情感转化为品德行为的中介,品德意志是教育效果的体现,又反过来加强了品德情感与品德信念。

职业道德理论的灌输实际上是用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道德理论的灌输,使法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进行认知。职业道德认知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认知;其二,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认知;其三,对法官职业生活中美学原则的认知,从审美的角度理解能力和人格的完善,以克服单纯道德认知的片面性;其四,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认知。主要是使法官了解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正确方法,正确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参与职业道德建设。灌输对象,不仅对已经在审判岗位多年的法官需要不断地进行灌输,而且对新任审判人员而言,首先就要灌输,让他们掌握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不仅在业务培训中要进行灌输,而且在岗位培训中也要进行灌输。

三、道德环境是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生成源泉

(一)环境与道德认知养成的关系

关于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西方许多思想家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视角论述过,认为环境与人的思想与品行养成之间存在联系。试图从改善环境入手,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现代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推崇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给我一个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人的道德的影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实践,有其片面性和极端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环境对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心理和教育学家让·保罗·皮亚杰认为,环境对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个决定性作用又总是与“特殊的环境和气氛有关”。美国社会学家巴兰廷将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气氛”称为“道德环境”(value climate)。他认为,家庭环境、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对“道德环境”构成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于环境与道德的关系做了唯物与辩论的科学说明。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即人与环境是相互创造。一方面,环境制约规定着人的发展,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社会环境做出改变,进而创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环境对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同样,法官也是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执业,其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外在因素。法官在执业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法官的司法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包括面对当事人及代理人、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群体,包括法官职业群体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上各种环境通过法官的审判工作,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等形式,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渗透到法官的职业意识和品德意识中,影响其职业道德的层次,而法官在工作与生活中,有选择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和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并在其职业行为中体现出来。

四、道德实践是法官职业业道德认知的检验途径

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教育,职业道德的生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一)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在西方哲学中,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于实践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实践是专指有关人事的行为方式,是一个贯穿于生命始终的,自身即是目的的活动。罗吉尔·培根第一次将实践和道德行为相联系,认为人的活动都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在此意义上,理智也被称为“实践”。邓斯·司各脱则将实践看做是“道德的善”。康德反对实践概念的扩大化,明确了实践作为与人的道德生活相关的行为内涵。以上学者对于实践概念的具体解释不同,但对其内涵作了相同的规定,都认为实践是与人的活动相关的行为,实践行为是与人的社会行为活动、与人的社会性生存相关的概念。

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观,突出了实践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革命的实践”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其首先将实践与人的社会性特征联系在一起,将实践视为社会生活的存在方式。人通过实践展开了存在,并通过实践表现了人的社会存在。其次,实践也是社会和历史变革的力量,它不仅是从观念上对世界的把握,也是行动上对世界的改造。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即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在主体的自觉意识及主动参与之下的为我的认识,是能动的、实践的认识。因此,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一种能力的、实践的认识活动。

(二)法官职业道德实践与认知的关系

法官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直面实践,离开了实践的目的,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实践理性的目标是指导行为的实践之知,而不是理论的真理”。其次,法官关于道德的认识是在实践中的认识,是与法官的行为职务联系在一起的。法官的个体实践不同,道德认识就会不同。第三,道德认知要通过实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用实践来证明认识是正确,还应证明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虽然道德教育目标有时会提出高于现实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不可实现。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周文彰.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8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45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4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

[8]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27

责任编辑 卫玲

作者:杨云芳 杨云霞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论文 篇3:

浅析法官的职业道德

摘要:法官职业道德是避免法官职业活动受到腐蚀的防腐剂,是正当或优质高效履行司法职责的保障。法官的职业活动是行使裁判权,欲使法官正当地或优质高效地履行职责,需要各种保障,包括物质上的、财政上的、人力上的、素质上的等等。职业道德就是这些保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了职业道德的保障,裁判权才不会偏离轨道,人民的权利才能真正得以保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法官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司法职责;法官职业道德;司法效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道德不过是人们追求物质关系的产物,它依从于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条件,且具有阶级性。所谓法官职业道德,是指法官为确保其司法职责得到正当履行而必须具备的、法官职业所特有的道德要求和所应具备的司法道德品质。简言之,法官职业道德是避免法官职业活动受到腐蚀的防腐剂,是正当或优质高效履行司法职责的保障。法官的职业活动是行使裁判权,欲使法官正当地或优质高效地履行职责,需要各种保障,包括物质上的、财政上的、人力上的、素质上的等等。职业道德就是这些保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了职业道德的保障,裁判权才不会腐败,人民的权利才能真正得以保护。

一、法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

1.要忠实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忠于职守,勤勉敬业。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忠实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当成为法官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一名法官应该具有对法治勇于献身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审判事业,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业务上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忠实于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实践者和坚定的维护者。

2.要尊重客观事实与法律,坚持原则,独立审判。“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独立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超越或滥用职权。而忠实于法律要立足于忠实于事实。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因此,作为一名法官,必须养成独立的人格,审理每一起案件,在办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勇于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法律原则,实事求是,准确地作出裁判,忠实履行审判职责,这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

3.严肃执法,追求司法公正与效率,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人民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价值追求,是审判工作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公平——要求法官必须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切实保护双方的诉讼权利,不能有任何的亲疏厚薄,不能受个人好恶偏见和感情的影响。正义——要求审判活动必须追求科学文明,最后做出的裁判必须分清是非曲直,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惩治邪恶,制裁违法,维护正义。同时,努力加快办案节奏缩短办案周期,坚决杜绝超审限办案和久拖不决、久执不结等现象,使当事人能以最小的诉讼成本解决诉争议,实现合法权益。

4.文明司法,清正廉洁,保持司法廉洁与文明。古今中外对法官的清廉操守莫不提出极高的要求,法官的清廉可以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可以提高民众对司法及其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法官必须牢固树立廉洁执法的观念,增强法官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从思想深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的道德防线。

二、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的因素

1.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树立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法治”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展,在路线,政策和方针上确实实施了“依法治国”的战略,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的“人治”观念和思想仍很浓厚,仍然存在“长官”意识,权大于法的现象时而发生,权涉于法现象屡见不鲜。法官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相反,法官是处理和解决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的裁判者,在履行其审判职责过程中不能不受到社会各种权力、各种势力的影响和左右,在这种大环境下实施其职业道德准则有时难以做到。

2.社会现实的影响因素。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其宪法的地位未能落实,是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的根本的社会因素。我国宪法关于“一府两院”的法律和政治地位的规定是十分明确的,但长期以来未得到落实,从而导致法官难以形成对自己所从事的法官职业的自豪感。国家缺乏对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支持,我国法官由于没有这样的身份保障,往往受制于决定自己命运的机关和个人,难以产生对法官职业的崇高和庄严感。国家缺乏对法官高薪养廉的经济保障和相应的政治地位。

3.政治地位的影响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待遇和政治地位在社会上是很高的,当然对法官的素质要求也是极高的。国家为确保法官裁判公正、维护法律尊严、代表国家形象,对法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为防止腐败和以权谋私实行高薪养廉,在居住条件、工薪待遇、工作条件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只要法官安心地工作足以使其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充分的保障。

我们在讨论法院队伍建设和法官队伍建设时,如何保持队伍廉洁始终是一个重点话题。高薪不一定必然实现廉洁,但肯定有助于养廉。可以说,贫穷与愚昧是一对孪生姊妹,试想一个贫穷的法官,日日在为生计奔波忙碌,他手中有了特权之后会怎么办呢?是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还是先解决公正与廉洁问题,我想不言而喻。因此,解决法官的生活保障,是促使法官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国家能待以高薪,势必对法官保持司法廉洁与文明起到促进作用。

4.法官的专业人才地位长期得不到承认是是影响职业道德意识的又一因素。法学是一门专门科学,法官作为社会矛盾和纠纷的终局裁判者,应当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能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熟练的法律运用,调节社会关系。这样的人群显然应当是专门的人才群体。我们一直把法官视为政法干部,强调其行政性,而忽略其专门性的职业化。观念上误区的长期存在是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完善法官职业道德

1.法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因此,世界观的树立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人们处理事物的方法,从而对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巨大的影响。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列主义正确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法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法官素质存在个性和差异,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在冲击荡涤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而清贫的法官亦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不能游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如果法官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没有坚强的意志,则容易被不良思想腐蚀,在执法过程中误入歧途。因此,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否则难以恪守法官的职业道德。

2.法官应具备职业责任感和光荣感。作为法官,要热爱审判事业,忠于法律,具有极强的职业责任感和光荣感,把司法工作,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真正地做到敬业,这是对每一位法官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精辟地概括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忘我奋斗的崇高思想道德。人民法官务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思想的纯洁性,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为人民的公仆,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的法治事业,尽忠职守,毕生追求,无私奉献。清廉与公正应是人民法官具有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以廉立身,以廉立信,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自律、自重、自强不息。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环节,因此,司法公正是审判工作永恒的追求,是法官思想道德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法院作为昭示正义的殿堂,决定了人民法官必须以一腔浩然正气,在种种个人利益诱惑面前,铁面无私,秉持人间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强捍卫法律的尊严,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

3.法官应加强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法官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直接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现在要求晋升法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取资格证书,这为保证法官高素质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现实的法官队伍中,其文化素质较低的现象是历史的原因沉积下来的。文化素质的低劣直接影响了法官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较差的法官队伍能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廉洁吗?毋庸讳言,极少数法官素质低下,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屡见不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这与法官的自身修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法官,要不负人民的希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术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显而易见,法官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就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法官,也就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官的职业道德。

4.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官惩戒制度和对法官的奖励评价制度及激励措施也是影响法官职业道德因素之一。在任何社会,法官违纪犯罪的现象都难以避免。然而,当不廉洁、不公正、不遵守法官的职业道德的法官不能得到相应惩戒时,不仅会给其他法官的信念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使公众对法官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因此,为了保证法官队伍的执法公正,推动法官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必要建立法官惩戒制度,与此同时,对那些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尊严的法官亦应建立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以至使法官在精神上、经济上和社会地位的公众评价上得到国家、社会、人民的赞同认可,使法官真正成为捍卫法律尊严的守护神。

作者:丁 全

上一篇:水运工程合同管理论文下一篇:急诊护理危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