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论文

2022-04-24

摘要融资租赁行业监管的统一,在有效扼制行业乱象的同时,使得租赁业务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中小型且资产端能力相对较弱的租赁公司规模或将面临收缩,而综合实力强的大型租赁公司有望吸引更多的资源倾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论文 篇1: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融资租赁的法律问题探析

【摘要】融资租赁这一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诞生出全新的营业模式,即互联网金融下的融资租赁。相较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下的融资租赁行业具有灵活性高、门槛低、效率高、覆盖面广等优点。自2015年至今已有16个省级政府部门出台促进融资租赁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融资租赁创新模式经营。但如今因为P2L模式、A2P模式、租金转让收益权等模式发展的不成熟,使得互联网金融与融资租赁融合中的法律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旨在参照央行发布的新版《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探析融资租赁伴随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下产生的“阵痛”。

【关键词】互联网;融资租赁;对接风险;隐患化解

一、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之“联姻”

(一)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态势

融资租赁是目前国际上五大金融业务之一。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环境趋严、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现阶段处于市场规模扩张但增速放缓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企业数量、注册资金和租赁合同余额增速均明显放缓,但整体盈利仍处于较好水平,融资和资本补充渠道亦逐步拓宽,资本仍保持充足水平。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租赁市场相比,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市场潜力。

为跟随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大势、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发挥融资租赁这一传统金融业的融资担保作用,央行等十部委在2015年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和产业链。”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推动创新经营模式。支持融资租赁公司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强与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商业模式。” 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融资租赁不仅限于政策支持,2019年11月29日,央行发布新《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以位阶更高的规章对“动产和权利担保”重新定义,认可融资租赁在内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参照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这使得融资租赁业务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发展更加透明化、更具安全性。

(二)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结合之必然性

1.传统融资租赁模式之局限

传统融资租赁具有门槛高、效率低的缺陷。融资租赁行业从建国初期诞生到现在,走的是一条审批到通过的路。最开始拥有融资租赁资质的机构或者公司都是在政策的支持下产生,市场自主性较低。而融资租赁机构也会因为资质审批过程的繁琐性以及对融资合作方资信审查的复杂性进而只想合作租赁价值大的大型企业,但特别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型企业往往得不到融资。传统的融资租赁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固定的行业之内,例如需要大型设备的工业、资金暂时性流转的建筑行业或者汽车行业等,资金提供方也主要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或者以融资租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公司,社会大众以及个人很少会涉及其中。这就使得融资租赁进入了一个怪圈,很多迫切需要融资的企业无法融资,融资租赁机构想要合作的融资对象又不需要融资。并且传统的融资租赁是通过人工审核,承租人对出租人的寻找、出租人对承租人资质的审查、融资流程的开展等都需要固定的时间才能实现融资租赁目的,这些繁杂的手续与冗长的程序就无可避免的造成融资租赁效率低下的后果。

2.“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之优势

互联网金融下的融资租赁门槛更低,同时兼顾效率。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得互联网全民融资变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和低成本的获取自己需要的融资租赁信息,而且在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之下,融资租赁相关当事方的资质审核由平台审核,免去了点对点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重复审核资质的麻烦,更实现了融资租赁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并且传统的人工审核已经很大程度的可以通过计算来完成,大数据以及个人信息的网络化都为计算机审核当事人资质提供了可能。审核的开展不拘于地点和时间,也无需现实的资源成本,所以实现了效率上质的飞跃。

二、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结合之运作类型分析

(一)P2L模式

P2L 模式( Person to leasing)即利用互联网中介平台、经销商、融资租赁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彼此间的合作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第一种是融资租赁企业同P2P平台之间的合作。P2P(peer to peer lending),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络借贷。现已发展成为将大量的小额资金汇集起来转而借代给有借贷需求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融资租赁企业同P2P平台间的合作主要是融资租赁企业委托平台向其募集资金,平台将租赁信息以借款标的形式对外展出,投资者通过P2P平台购买标的并将资金汇入第三方支付机构,P2P平台与相应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合作,将资金放于该处并指令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借款资金汇入自己合作的融资租赁企业,最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向投资者兑现投资收益。第二种是没有融资租赁企业介入的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即承租人直接向P2P平台提出融资要求,平台公布融资信息,投资者将资金支付给第三方支付机构,承租人也将承租租金及利息支付给第三方,最后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向投资者兑现投资收益。

(二)A2P模式

此模式也被称为租金债权转让模式(Asset to Peer),主要是融资租赁企业与投资人之间签订相应的债权转让合同,合同的内容与目的是将融资租赁企业所持有的对承租人的债权让渡与投资人,融资租赁企业退出债权债务关系,失去债权人身份转而由投資人继承。此时资金的运转流程是投资人通过P2P平台向第三方的支付机构支付资金,然后第三方的支付机构按照与融资租赁企业的约定向融资租赁企业支付资金,承租人的租金及利息支付向第三方支付机构缴纳,最终的投资利益是由第三方的支付机构向投资人兑现。

(三)租金收益权转让模式

此模式基于民法对财产权内容的规定,因为财产所有权得权能不限于占有,租金收益权的转让也是对财产所有权合法处理的表现。互联网金融下的融资租赁租金收益权转让指融资租赁企业将其未来对于承租人基于彼此融资租赁关系存在基础上所产生的债权租金收益权转让给P2P平台的投资人,此时的融资租赁企业并未退出融资租赁关系,故并不会失去自己的债权人身份,仅是在债权内容上的减少。而享有租金收益权的投资人也不会获得债权人身份,其也不享有出租金收取之外的其他权益。

(四)承租人作为借款人模式

1.委托租赁模式

委托租赁是指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出租人,根据委托人的书面委托,向委托人确定的承租人办理的融资租赁业务。具体做法为:投资者与融资租赁公司间签订委托租赁合同。出租人的融资不再像以往来源于融资租赁机构而是直接来源于投资者,融资租赁机构在收到每一期的租金后,扣除相应的佣金,再将租金和收益返还给投资人。

2.租赁贷款模式

在此模式中,融资租赁公司首先將设备出租给承租人后使其形成借款需求。融资租赁公司再将承租人的借款需求推荐至相关的网络借贷平台,由平台发布承租人借款需求,承租人所借款项通过网贷平台获取,或将该笔借款金额直接支付至融资租赁公司账户,用于承租人向融资租赁公司一次性支付租金。

三、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结合之法律“阵痛”

(一)“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之现存法律风险

1.债权份额化分割后向不特定多数人转让的效力问题

《证券法》第十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该条规定为公开发行的构成要件是:(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二)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二百人的。银监会有关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也有公开发行理财产品的监管规定。所以,向不特定多数人转让的债权份额是否属于上述公开发行的证券的范围是其合规性判断的核心问题。对此,目前证监会、最高法院均没有官方立场作肯定性的认定。基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实务中经营者均默认其有效并为大家所接受,但法律风险仍然存在,尤其是在该行为之后的,可能产生的本金债权与利息债权主从属性之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正在着手修订的证券法将借鉴美国1933年《证券法》有关证券的定义方法,未来可能将理财产品和投资合同等均纳入到公开发行监管的范围,届时,可以预计这种向不特定多数人公开销售的份额化投资产品有可能将面临必要的监管。

2.为受让债权的投资人设定的担保机制的效力问题

关于租赁物出卖人的回购担保,虽然债权可以通过P2P平台实现向不特定多数人得转让,但是所有权却无法借鉴债权利用P2P平台以实现向不特定多数人转让的目的。如果债权的继受人不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而由融资租赁企业保留,租赁物取回权的行使前提即承租人没有按照约定履行支付租金的义务,转让债权后失去债权人身份的融资租赁企业就没有法律身份去行使取回权。

关于融资租赁公司所提供的保证。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债权转让方,对债权受让人所做出的可追索的承诺以及第三人对受让人所作的保证,是为受让人设立的担保,在法律关系的主体上具备可执行的基础。但融资租赁企业承诺做出的方式通常是网络上的公告,而非与相对人签署符合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合同,有的学者提出将融资租赁企业的网站公告看作网络金融平台发布的悬赏广告,当投资人按照平台发布的内容完成相应的投资行为,即符合悬赏广告合同的构成要件,便可借此直接确定回购承诺及担保承诺有效。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同,其并不符合《担保法》第13条有书面合同要件的规定,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网络上的以格式条款的形式与相关人一对一的签署保证。

3.涉刑法律风险

“自融”的法律风险。常见的方式是网络贷款公司在自己的或者为自己所控制的网络平台上进行虚假招标,虚构出相应的借款人与投资人签订借款合同,再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该笔资金转入网络贷款公司控制的账户。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融资租赁最容易涉嫌非法集资的业务模式有委托租赁、杠杆租赁、租赁基金和转租赁。因为上述融资租赁模式存在金融行为也存在贸易行为,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发生脱离“物”的买卖或者投资行为,导致资金没有用在实体经济的直接租赁上,从而产生了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

四、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对接的法律风险化解

(一) 继续完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

在央行发布新版《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前,“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的登记范围就比较宽泛,除应收账款外也在进行租赁、存货、保证金质押的登记。除建立专门的融资租赁登记平台,沿用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租赁统一登记平台是最效率的选择。但其中仍有部分规定有待商榷。从预防风险的角度,笔者认为,对应收账款真实性进行实质性审查,应当是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内在要求。金融机构针对应收账款审查建立一套完善的流程或规范,同时对相关业务人员加强培训,必要时应当向买方确认买卖关系、或者实地确认基础交易等。

(二)鼓励互联网融资租赁企业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目前的企业征信系统对融资租赁行业的互联网特殊业务模式的支持程度仍不完善,使得上报的部分关于融资租赁行业的征信信息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在互联网与融资租赁的积极对接下,联合租赁业务得以迅速发展,同一个租赁合同下存在多于一个联合承租人,多个联合承租人为同一个租赁合同承担均等的债务责任。为更真实地反应客户的还款能力,可以与其它征信体系进行合作,如阿里集团旗下的“芝麻信用”,将用户的还款数据、消费数据(反应购买力水平)等纳入评分体系,以弥补征信系统局限在银行、信托等传统金融体系内,对于小额贷款、民间借贷的信息采集并不完备的缺陷。

(三)建立跨区域、跨行业协同机制

结合近期最高法发布的九民纪要精神,涉及金融监管的事项,部门规章也可作为判断合同效力的强制性规定,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与实际相符合的监管政策,完善相关立法,使得一切非法的互联网融资租赁行为都能有法可依。除了出台准则性、指导性的意见,还要为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机制的建立提供法律基础。

(四)引入融资租赁保险机制

保险公司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以及相对较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虽然引入保险机制的成本要高于担保模式,但是引入保险机制可以增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独立性,使其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受惠于更多的群体。

作者简介:

邢雨晨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2019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王子建、徐虔:《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进入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载《银行家》2019年第11期。

张冠群:《论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融资租赁》,载《中国市场》2019年第8期。

杨浚珑:《互联网融资租赁P2L模式的法律风险及发展建议》,载《面向“一带一路”的律师法律服务——第八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2016年9月22日。

温婧:《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载《商业经济》2019年第9期。

王俞淞:《互联网融资租赁难点法律问题研究》,载《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2018年第1期。

李爱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监管》,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作者简介:邢雨晨,1996年3月14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烟台市,现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2019级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作者:邢雨晨

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论文 篇2:

统一监管下融资租赁业发展新态势

摘 要融资租赁行业监管的统一,在有效扼制行业乱象的同时,使得租赁业务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中小型且资产端能力相对较弱的租赁公司规模或将面临收缩,而综合实力强的大型租赁公司有望吸引更多的资源倾斜。统一监管不仅有助于解决管理制度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乏等问题,同时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统一监管之后,融资租赁公司应抓住机遇,回归本源,立足细分行业,更好地服务细分产业发展。

关键词统一监管;融资租赁
一、融资租赁行业统一监管的背景

(一)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回顾

融资租赁行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在发达国家率先发展。该行业产生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面临由战争年代向和平年代轉变、由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变的格局,科技革命兴起并使得各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和运用,科技进步与设备陈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美国在战后实行的是金融紧缩政策,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更新设备所需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不依赖于自有资金及借款的融资租赁就应运而生。 融资租赁在美国出现后,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扩展到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60 年代初扩展到了北欧的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亚洲国家,70 年代伴随着发达国家的资产输出,融资租赁传入南美地区,我国在80 年代从日本引入了融资租赁。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迅速发展期(1981 年~1987 年):1981 年,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的成立,揭开了我国现代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篇章。此后一段时期,融资租赁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行业整顿期(1988 年~1998 年):在经历了诞生初期的快速发展后,融资租赁业因制度问题导致严重欠租,在90 年代几近倾覆。这一时期的欠租问题非常严重,出租人起诉承租人的欠租违约事件却因法律上融资租赁的性质确定问题而遭败诉,导致许多的租赁公司破产、清算或者业务停滞。截至到2002 年,被批准的16 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已有4 家宣布破产或被特别清算; 36 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也有3 家分别进入破产程序或进行清算。

法制建设期(1999 年~2003年):全行业租金拖欠问题,促进我国完成了支持融资租赁四大支柱的建设。从1999年开始,我国陆续颁布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会计准则、行业监管等,完成了融资租赁法律框架的建设。

恢复活力期(2004 年至今):2004年底,商务部开放外商独资融资租赁,同年商务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批准9家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试点单位(中航租赁也是其中之一)。 2007年,银监会发布经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重新允许国内商业银行介入金融租赁,并陆续批准其所辖的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外资、内资、银行三方面加入融资租赁行业,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活力,由此融资租赁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二)融资租赁业统一监管的背景

在经历初创时期的高速发展、十年的清理整顿、法制环境得到优化后,我国融资租赁业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我国融资租赁公司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中国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商务部监管的外商投资租赁公司以及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监管的内资租赁公司。

1.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机构)

金融租赁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 商务部(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管机构)

外商投资租赁公司,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的形式设立从事租赁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

3. 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的监管机构)

2004年以来,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陆续下发了《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内资融资租赁试点监管工作的通知》、《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等监管办法,对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进行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但是,总体而言,这两种类型的公司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着明显的区别,直接决定了监管待遇的差别。

融资租赁公司与金融租赁公司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就机构性质而言,融资租赁公司是一般工商企业,金融租赁公司是金融机构;就业务性质而言,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除了资本金以外主要是银行借款,其与商业银行是一般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关系;金融租赁公司资金来源除资本金外,还能吸收股东存款、同业拆借、同业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资金来源广,其与商业银行属于金融同业的关系;就监管主体而言,融资租赁公司由地方政府监管,金融租赁公司是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银监法实施监管。

我国金融租赁、外资融资租赁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模式相似度很高,但在监管上存在合规性监管指标、风险管理差异,因此行业内一直有呼吁监管统一的声音。2018年5月14日,商务部公布《关于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典当行管理职责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商务部已将制定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职责划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自4月20日起,有关职责由银保监会履行。至此,市场呼唤已久的融资租赁统一监管终于来临。

统一监管下,可以有效避免融资租赁业务监管空白区域,提高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质量。对企业来说,在融资租赁业务开展范围、业务发展模式等方面将与金融租赁实现统一监管,在政策和指标上或实现统一,在风控、资金端等方面会更加细化和严格,长远来看有利于行业保持活力,健康发展。


二、统一监管下融资租赁企业的不利影响

统一监管在短期内将对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短期表现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统一监管下是否享有相同的财税政策尚不确定

目前金融机构在财税政策上享受的待遇,融资租赁公司并不享受,主要为以下三点:

1. 关于逾期90天利息的增值税政策

财税[2016]140号文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经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批准成立且经营金融保险业务的机构发放贷款后,自结息日起90天内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按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自结息日起90天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暂不缴纳增值税,待实际收到利息时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不适用于融资租赁公司,导致开展同类业务时,融资租赁公司缺少竞争优势,增加业务开展难度。

2. 金融机构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

下列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样不适用于融资租赁公司,导致融资租赁公司业务利润率低于竞争对手:

3. 关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企业所得税政策

财政部财税[2015] 9号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城乡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1)准予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

① 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

② 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同业拆出、应收融资租赁款等各项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产;

③ 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

(2)金融企业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算公式如下: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

金融企业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数额如为负数,应当相应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上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融资租赁企业并不能享受,导致企业税负高于竞争对手,降低企业现金流,不利于企业净资本的积累。

(二)数据报表更趋严格,监管要求提高

转监管之后,金融机构目前填报的1104报表,预计融资租赁公司也将填报。 “1104工程”的内容是,按照“职责分设、责权明晰、统一协调、运作高效”的思路,逐步实行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分离,合理配置非现场监管人力资源,进一步加强非现场监管力量,建立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有效协作机制。其报表体系的内容如下:

1104报表不是一套简单的统计报表,包含了许多金融业的业务精髓,涉猎面广泛。该报表填报要求较高,若存在数据错误问题,可能会有处罚措施。融资租赁公司对转监管后这项新增的报表填报工作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统一监管下融资租赁企业的机遇

(一)有利于行业整体风险的控制

由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因持有金融牌照而属于金融机构,由商务部监管的融资租赁公司则不属于金融机构,前者比后者享有更多金融方面的优势。

统一监管之后,融资方面会更加细化和严格,违规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有利于行业实现优胜劣汰。

(二)有利融资租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监管调整后,在银监会窗口指导下,更加严格的监管可能对融资租赁行业两级分化的影响将可能凸显,也会促进融资租赁企业的自身的转型。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会向直租、经营性租赁转型,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削弱资金功能,更加立足于产业,做产业金融,开展专业化经营,立足于飞机、船舶、汽车等流通性强的领域,在专业领域内开展融物为主业务(直租和经营性)。多小散弱的融资租赁公司则逐渐会被市场淘汰,部分租赁公司受客户信用风险的发生,产生大量坏账,最终破产倒闭,租赁公司大跃进会受到抑制,行业整体转向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

(三)新监管形势下,融资租赁企业的机遇

“转监管”背景下,融资租赁公司需要立足真实租赁,转变盈利模式,提升资产经营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转监管可能带来的关于融资方面的利好,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发展。

从融资方面来看,融资租赁公司与金融租赁有相同的监管标准,有望提高杠杆倍数(目前金融租赁公司资本净额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8%,而融资租赁公司风险资产一般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开展同业拆借、吸收股东存款、接入征信系统、办理抵质押、发行金融债券等,有利于融资租赁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业务方面来看,银保监会关注较多的是租赁物的合规性。很多融資租赁公司开展的业务以地方政府平台为主,因此租赁物的合规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转监管之后融资租赁公司更需要回归本源,立足细分行业,向直接租赁、经营性租赁转型,更好地服务细分产业发展。融资租赁公司不应只依赖银行借款利率与租赁利率之间的利差,而应通过对租赁资产的投资、经营获取利润,打破依靠利差生存的现状,培育经营资产的核心竞争力。向直租、经营性租赁转型,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削弱资金功能,更加立足于产业,做产业金融开展专业化经营,立足于飞机、设备等流通性强的领域,在专业领域内开展融物为主业务。

从财税政策方面来看,目前金融机构享受的财税政策,融资租赁公司并不享受其待遇。后续就实施细则无论如何出台,如果两者没有同样的权利不可能受到同样的监管,监管的内容以及监管要求还是会有所差异。融资租赁公司需要探索、研究、落实内部对信息系统、业务模式、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调整,提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融资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审稿:谢海洋 编辑:董璐)

作者:沈丽芳 裴荣荣

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论文 篇3:

“十四五”时期融资租赁如何回归本源

融资租赁业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实物信用和金融信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目前国际上提供租赁服务的普遍模式。融资租赁业的本源是提供以租赁物为核心的资金增值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本文论述了“十四五”时期融资租赁回归本源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的内外部实现路径。

作为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兼顾实现贸易与技术更新目标的新型金融业态,融资租赁业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实物信用和金融信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目前国际上提供租赁服务的普遍模式。融资租赁凭借其在改善资产结构、促进销售以及融资手段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迅速发展,与银行信贷、证券并列,成为三大融资工具之一。

追根溯源,何为本源?

从全球融资租赁业发源“寻本源”:围绕技术迭代和设备更新的投资需求产生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用,融资租赁演变到今天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传统租赁发展阶段、近代设备租赁发展阶段、现代融资租赁发展阶段。根据文献研究,現代融资租赁模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2年,全球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联合金融公司成立,标志着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开始。全球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萌芽期、快速发展期、平稳增长期/停滞发展期、调整发展期等周期。从其发展规律可以归纳出,各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伴随实体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密不可分。例如,20世纪50年代,融资租赁在美国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一方面受紧财政和紧缩货币的宏观环境影响,但另一方面与企业为了维持有利竞争地位、利用新技术进行设备更新的旺盛投资需求直接相关。同时,在与计算机相关的办公设备市场化初期,也是融资租赁业飞速发展的阶段,大型计算机厂商如IBM等,通过与租赁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产品推广。相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西欧、日本等经济体和国家。从全球融资租赁的行业占比变动也可看出,不同时期占比较高的租赁物先后集中在机械设备、汽车、船舶、飞机等重资产。发达国家的信贷、财税、法制等与融资租赁业发展相关的制度完善也是围绕促进租赁为实体经济服务来逐步优化。信贷方面,日本政府出台《租赁信用保险制度》,将融资租赁涉及的企业主体纳入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若发生违约行为,则由政府代偿中小型企业应付租金的50%,以此政策鼓励融资租赁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业务。财税方面,美日等国家把加速折旧作为支持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也有效拉动了设备投资。法律方面,对租赁参与人权利的保护和国际统一租赁公约的形成也是服务于促进产业和贸易的发展。

从我国行业监管视角“探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2017年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和四条原则。其中,回归本源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优化结构、市场导向与深化改革相呼应,指明了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强化监管是做好防控金融风险的核心内容。在此精神指引下,融资租赁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要积极发挥“金融毛细血管”功能,起到扩大普惠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监管职能划归银保监会后,融资租赁企业要进一步“扬其所长”,通过独特的业务模式,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从代表顶层监管思路的《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表述也可看出,“鼓励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设备进出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的根本要求。

从融资租赁业发展实际“思本源”:构建以租赁物为核心的融资服务模式

我国融资租赁业经过40年的发展,特别是过去15年的快速增长,目前行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二,2020年末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已达6万亿元。但根据世界租赁年鉴(WCG)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融资租赁业市场渗透率仅为7.8%,显著低于成熟租赁市场20%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其与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税收、会计等政策环境尚未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融资租赁业之租赁服务未能发挥原有特色,未能切实满足企业有效投资需求,与一般信贷服务边界模糊且竞争效率较低相关。据不完全统计,融资租赁业务中回租占比超过80%,对租赁物的要求多限于“形式要件”的合规,大量的交易结构设计弱化了对租赁物本身的要求,以考虑满足承租人的融资需求为重。在这一过程中,虚构租赁物、低值高买、重复登记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融资租赁业企业的良性竞争。所以,为促进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投资需求,要始终围绕租赁物这一核心要素。一方面围绕租赁物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价值挖掘,实现融资服务的增值;另一方面通过租赁物进行风险缓释和化解,强化对租赁物的选择、管理和控制。

从租赁起源的历程、监管规范的进程及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以看出,融资租赁业的本源为提供以租赁物为核心的资金增值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立足当前,为何回归本源?

第一,从目标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避免金融“脱实向虚”。“十四五”时期,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挑战,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融资租赁的交易载体是租赁物,构建的是一种从金融资本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再到资金偿还的运行模式,与实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融资需求直接相连。这种运行模式不同于银行的单纯货币信贷行为,通过直接对接企业的设备投资需求,避免了资金空转和过度融资,进一步遏制了金融的“脱实向虚”。

第二,从问题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有助于缓解金融体系供需结构化问题,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资租赁是以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为目标的定制化金融产品。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产品种类,而且在解决金融体系结构化问题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一方面,融资租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特征,可以帮助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和风险管理压力,有助于解决信贷“短资金”与企业投入产出“长周期”间的期限错配问题。另一方面,融资租赁以租赁物为交易结构的核心,通过设备等资产作为信用保障基础,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和自身风险较大等瓶颈,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设备投资的融资难问题。最后,不同于银行信贷偏重担保强弱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融资租赁交易中的出租人重点关注承租人使用设备产生的现金流以及违约时租赁资产的取回和处置,这一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为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与间接融资风险管控间的矛盾与冲突贡献新的思路。

第三,从需求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是行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助于行业整体服务能级的提升。自“十二五”末以来,融资租赁行业的规模增速逐渐放缓,进入增速换挡阶段,从两位数增速下滑至零左右。根据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等机构编写的《2020年中国租赁业发展报告》,2020年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自200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中低速增长已成为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新常态。伴随融资租赁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分化趋势也更为明显,头部融资租赁企业在市场拓展、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更为突出,聚焦专业化赛道和细分领域的融资租赁企业也将打造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位于行业中部的80%企业来说,加快回归本源一方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整体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融资租赁企业需要立足本源,找准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进行业务模式创新,立足于租赁物的全生命周期,著眼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性融资需求,通过提供定制化综合型金融服务,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四,从结果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是行业监管要求的全面落实,有助于行业整体规范化发展。当前,融资租赁业已构建形成“银保监会制定规则+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执行监管规则+行业自律为补充”的总体监管框架,各省市也陆续出台地方版监管办法,并通过查处异常经营企业、设置准入“白名单”和“黑名单”等方式引导行业“减量增质”。除了监管办法规定的核心监管指标外,天津、上海等地通过监管评级方式,对融资租赁企业的法人治理、业务运行、内控管理、合规经营、风险暴露等设置具体评级指标,进行分级分类监管,也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监管的精细化程度。随着行业监管架构的逐步完善,融资租赁行业将进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如何回归本源?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尚须内外协同发力。

坚守本源,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融资租赁企业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守本源、防风险为发展主线,以专业化和特色化为业务发展方向,放大“融资+融物”的独特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具体来说,要把好“三关”:一是“业务关”。积极作为、主动创新,顺应产业升级大方向,致力回归租赁本源,构建以租赁物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提升直租、经营性租赁等业务占比,形成“产业+金融”并行的发展模式。二是“风险关”。永葆敬畏之心,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事前风险识别与评估、事中风险预警与跟踪、事后风险监督与处置等各环节的风险敏锐度,加强风险评估、法律管理、内部控制、稽核审计等多条线合作,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三是“运营关”。围绕租赁物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能,以专业化的租赁资产管理水平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搭建资产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流程、优化管理制度等方式,对租赁资产的运营状态和安全性、价值波动和再处置能力进行多维度的高质、高效管理。

致力创新,提升租赁服务水平

融资租赁企业要转变理念,通过创新发展带动服务增值。

一是推动业务创新,丰富产品类型,提升服务水平。融资租赁企业要创新租赁服务模式和交易结构,积极探索开展新业务模式,例如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绿色租赁等。同时,要结合产业创新发展方向不断拓展新业务领域。随着“两新一重”绿色低碳等重要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数据中心、绿色产业等细分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这些领域大部分都涉及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前期需要投入许多设备,行业的现金流特征与融资租赁模式特点非常匹配。

二是推动管理创新,丰富管理手段和工具,提升发展水平。聚焦专业化领域,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供集资金融通、经营咨询、资产管理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服务。同时,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根据租赁物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曲线和租赁期内的现金流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交易结构,充分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管理、压力测试等风险工具作用,严格防范控制经营风险。

三是推动技术创新,加快融入数字化转型,提升发展能级。融资租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与数字化转型发生共振。要利用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挖掘出产业链、供应链、租赁物的价值,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更便捷、经济、有效地进行资金融通、资产流转、风险管控,服务企业融资融物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发展能级。

四是推动人才创新,打造专业化团队,夯实企业发展基础。高水平的管理创新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创新实践。企业要注重加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实践培训,一方面拓宽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各种高技术人才渠道,聘请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在实践中的交流和学习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培训,借助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科学分析决策,提升人员专业水平。

立足双循环,积极参与扩大开放

“十四五”时期,融资租赁行业正呈现出行业提质趋势显著、开放力度逐步加大的发展态势,具备了支持双循环的良好基础。从“引进来”看,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借助对外开放政策机遇,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积极主动地采取租赁资产证券化、发行信托产品与公司债券、引入保险资金、通过自贸区引入境外资金等手段来融通资金。从“走出去”看,融资租赁业务可借助物权控制风险、跨境税务筹划、设备跨境灵活转让等优势,积极助力企业“走出去”,发挥高水平开放纽带作用。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等区域投资,更好进行要素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布局。

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进财税、海关、投融资、外汇管理等政策制度创新。完善行业发展的配套服务,鼓励发展“租赁+咨询”“租赁+经纪”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注重培育租赁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基金和信用评级公司等专业机构的良好发展环境。通过“硬件”升级和“软件”优化,为融资租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史平武为中建投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本文编辑/秦婷)

作者:史平武

上一篇: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论文下一篇:我国金融机构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