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批判管理研究对主流商科教育提出了质疑。批判管理研究是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西方主流商科教育进行了剖析,借助传统社会科学的批判学说、批判性思维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批判管理研究为主流管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篇1:

近十年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

【摘      要】教学组织形式是近十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对2004—2013年国内核心期刊上刊发的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论文从数据分析、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等维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与反思目前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学者更好地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关 键 词】近十年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教育质量

教学组织形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出现了诸多的弊端,因此迫切需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教学组织形式”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3年,搜索到的文献共计207篇,重复2篇,共计205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以后学者更好地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奠定基础。

一、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数据分析

图1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布图

(一)文献的年份分布分析

从折线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近10年来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总体状况。从2004年到2013年,国内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在教学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教学的需求,学者们在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教育对社会的需求。因此,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角度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涉及具体教学科目的研究比例小于宏观方面的研究,这表明在宏观方面的研究,诸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创新、发展和运用研究占多数。在具体的教学科目中如何组织教学形式,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学者关心的问题,具体的科目研究分布如下表所示。

如表2所示,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涉及具体的教学科目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科目是英语与体育,二者分别占27.2%和41.3%,其他科目所占比例在0~9%之间,而几乎很少有学者研究在政治、地理学科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学形式,其他科目主要指大学(高职)专业课程如播音艺术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宪法课程、自动化专业课程等高校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如何组织教学形式是学者研究较多的问题。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对象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通过对205篇文献的统计分析,指明研究对象的文章有61篇,约占总数的29.7%;不指明研究对象的有144篇,约占总数的70.3%。经过统计,如上图所示,在指明研究对象的文章中,涉及最多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包括高职生),约占文章总数的14.6%,对初中生、高中生(中职生)研究的比例基本相差不大,而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研究对象的则相对较少,这说明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的重点集中在大学课堂教学中。

表3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主题分布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主题分布

如表3所示,学者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的设计、组织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这表明学者更多地关注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科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组合,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学者也关注一些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协同教学、网络教学、分组选项自主学习、习明纳等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述评只有2篇,内容是关于成人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述评,并没有对近年来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这个空白。

二、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内容分析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内涵

有研究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进行研究,如符业清将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辨析。李荣、赵延明等都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完善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提升教学效率的路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基础

赵丽霞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影响最大。丁晓龙指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刘红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交往理论是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学者普遍认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从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四个维度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教学组织的不同形式

当今国内运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探索出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周延华、何基生提出了构建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即建构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冯友梅、王星研究了网络教学组织形式,认为在网络化的时代下,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王凤玉认为“习明纳”是我国高校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刘颖指出在综合课程中实施协同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对班级授课制的重要补充,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利弊,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和适用的区域,所以在教学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以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主体的前提下,辅助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四)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李彦峰、王庆国等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能兼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同步学习,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有些学校由于师资不足、教室少的原因,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可达50~60人,这种班级爆满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知识的灌输者,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这样的班级规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组合不合理。曾瑜、李彦峰、孟升等指出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是教师在选择和组合教学组织形式时,为了形式而形式,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形式,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蒋满秀、王青、赵秀萍等提出了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社会价值取向、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客观因素包括师生数量、学校物质资源、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时间。学者们一致认为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

(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

1. 限定班级规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参与程度等方面。如果班级容量过大,教师很难管理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学生因为没有教师的督促,很难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学的最终效果,而在我国现行的条件下,一般以45~50人一个班是最合适的人数。

2. 精心设计课堂空间。周少徵、罗鸿等认为我国人口众多,在实施个别化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学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课堂空间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编排座位,如对于讲授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纵横排列模式是一个有效的组织方式,如果教学需要学生的交流讨论,最好的座位编排方式可以是矩形、环形、马蹄形等。

3. 合理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国内部分学者分析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并探索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近30多种,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其适用对象、范围也有不同,如何从众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选择最恰当的组织形式,这需要教师首先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包括每个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教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从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进行优选。

4. 构建弹性教学组织形式。林自立、袁加兰等都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综合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作为教师应该全面系统地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师生作用的方式。只要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形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形式,教师都可以大胆尝试。

(六)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综观近十年国内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

1. 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灵活地运用各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发展。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组合,与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教学组织形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革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型向学型发展,以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研究角度多以宏观研究为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微观研究。学者感兴趣的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宏观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优化和发展,具体教学科目在实施时如何确保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性,虽然也是学者关心的问题,但是各科目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数量不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体育和英语教学上,对其他科目研究相对来说很少。特别指出的是,语文和数学作为与英语同等重要的科目,研究者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初中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其他科目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后续的研究者应多关注和研究语文、数学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形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化化、生物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目,在组织教学形式时应和其他科目区别对待,但学者对这些科目的研究极少,政治、历史、地理的研究相对来说更少,因此后期学者应加大对这些科目的研究。另外,学者在基于原有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弊端的情况下,探索出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缺乏对理论的验证,因此今后要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教学组织形式才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2. 研究对象广泛,但存在极不均衡的现象。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包括高职生为主,而中小学生受到的关注较少,不指明研究对象所占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学者认为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可以适用于不同级别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高职)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会因为教学对象级别的改变而产生不适合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学者要更多地探讨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选择和组合,才能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特别要关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优选问题。

3. 研究主题多样化,但是重理论轻反思。学者对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很少进行细致分析,只是一笔带过。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的空间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组织形式因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作为学者应该深入挖掘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各种影响因素的策略,改革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将是未来学者关注的主要领域。另外,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其适用的对象、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组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涉及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组合与运用的问题。基于当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弊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是必然的结果,学者不可盲目地照搬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其运用到本国的课堂实践中,应该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本土化。

(二)研究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每个研究者和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终身教育思想认为,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再也不能受用终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终身教育思想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以及不合理的限制和规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因此,随着时代的演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所取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是必然的选择,未来将形成一种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研究者应加强与广大一线教师的合作,深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研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采用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如何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注意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注重“理论—实践—总结—推广”的研究思路,不仅要学习国内教育教学理论,更要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知识,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同时要注重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司成勇.走向个别化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教育探索[J],2011(2).

[2]李彦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9(4).

[3]吕星宇,李嵬.发展差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应然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4]董建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课程与教材[J],2008(8).

[5]凌春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成人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6]方明生.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深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0).

[7]夏葳.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困境及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8]符业清.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区别辨析[J].教学经纬,2007(10).

[9]曾瑜.新课程道路上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1.

[10]董建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J].课程与教材,2008(8).

[11]李小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育改革成果[J].课改新视界,2008(131).

[12]梁靖云.关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13]刘红.学习共同体——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9(9).

[14]齐军.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回溯与当前反思[J].教学新思维,2011(3).

[15]赵廷瑞,张斌.教学组织形式的现实性选择——基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高考评价与学生发展[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

[16]李永刚,何云峰.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在机理与择用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17]齐嘉妍.有效性视角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2012.

作者:崔杨 段兆兵

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篇2:

批判管理研究对我国商科教育的启迪

摘要: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批判管理研究对主流商科教育提出了质疑。批判管理研究是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西方主流商科教育进行了剖析,借助传统社会科学的批判学说、批判性思维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批判管理研究为主流管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它所倡导的批判思维或批判性反思对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变革意义重大。

关键词:批判管理学;主流商科教育;质疑;反思

自1999年以来,英国一年举行两次批判管理学研究(CMS)会议和专题研讨会,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Management(AoM),)一年也举行两次批判管理研究会议。在美国管理学会下辖的批判管理研究(CMS)分会拥有近800名会员,是较大而且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分会。相关论文也纷纷成集出版,如:Fox,(1994);Parker,(2002);Perriton和Reynolds(2004);Zald(2002),Grey和Willmott(2005),Perriton,(2007)。Alvesson和Deetz(2000)提出了从事该研究和方法的指导方针。对管理教育学这一新流派命名为批判管理研究(CMS),或命名为批判管理教育学(CME,Perriton,2007),甚或称之为批判管理教育研究(CMES,Grey,2007)的争议也趋于一致。

虽然批判管理研究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和主流管理学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Gray(2007)认为如果各管理学院以开设批判管理学为主的话,商学院就会比现在少许多,规模也会小许多。

一、批判管理研究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对管理教育的意义产生了质疑,如Cheit(1985);Hayes和Abernathy(1980),Linder和 Smith(1992),Mintzberg和Gosling(2002),Porter和McKibbin(1988)及Pfeffer和Fong(2002)。他们认为管理教育,尤其是MBA,无助于职业成功。“商学院采用了不恰当的弄巧成拙的学术地位模式(pattern of academic Excellency)”(Bennis & O’Toole,2005:98),这种教育对管理实践会产生有害影响,使商学院毕业生缺乏道德敏感性,没有道德责任感(Ghoshal,2005:76)。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影响商学院最著名的思想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机构分析和交易成本原理紧密支撑着把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商业企业唯一目标的战略分析,企业和经理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管理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Gioia and Corley,2002),提高管理教育质量引起了教育家们的思考、研究。

Adler,Forbes和Willmott(2007)认为批判管理研究提供了一整套的应对主流管理理论的方法以便彻底变革管理实践。其核心内容就是对流行的各种管理形式和组织形式的道义合理性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持有深深的怀疑。批判管理研究使用批判一词不仅仅是对科学怀疑主义准则和批判性思维普遍价值的认可,而且是对资本主义,父权制,新帝国主义等分裂社会和毁灭环境的模式及结构所作的彻底析评。批判管理研究所关注的不是经理个人的失败,也不是某一组织的管理不善,而是从更广泛意义上对社会和经济体制造成的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环境破坏表现出的担忧。主流商科教育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应该把诸如,公平、社团、人类发展、生态平衡等目标纳入到经济活动管理内容中来。

分析批判管理研究认为主流管理学和管理实践偏爱社会精英,而对劳动大众和少数民族实行剥削、征服和边缘化(Alvesson,Bridgman & Willmott,2009)。国家通过把人旨在变为多产的、盈利的、沉默的工人这样的教育内容实现对他们的统治(Martin,2000)。马丁指出有用的知识应该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自主的、有反叛精神、敢于批判的公民的知识。批判管理研究认为通过反思、质疑现行的管理惯例,可能会创造出更好的规范、政策、观念和管理价值观。批判管理研究的精髓就是要评析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法和功能,揭露当代组织中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剥削,把雇员从痛苦和挫败感中解放出来(Akella,2008)。批判管理研究学者关注的是如何使管理教育培养出更好的经理,把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Perriton,2007)。批判管理研究是多元化的。从广义来讲批判管理研究是左倾的,吸收和扶植反映进步思想和社会运动的批判学说,也包含了传统的批判学说,表现形式多样化、务实,如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Adler,Forbes,& Willmott,2007)。

批判教育学家认为行政惯例支持的权利不平等歪曲了学习和交际。结果人们参与工作和社团管理的能力消失了,部分人的利益变为必然,因为价值观造就了部分人的特权。而批判性反思可以培养人们的参与能力,为他们提供通过了解和质询自己的社交社会而改变它的可能性。正如Fay(1987:89)所说“批判管理学是基于‘教育性的概念’,有别于传统的主流管理学教育,提供了人们能够清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这是人们随着不同的社会安排,变成完全不同于自我的第一步”。因此,从事管理教育的教师应该鼓励批判态度,崇尚客观主义的美德,关注事实,进行思考性的理解和怀疑性的探索和研究(Reed & Anthony,1992:608;Hollway,1991)。Perriton(2007:67)指出批判管理教育(CME)不仅仅是批评管理研究的分支而且从激进教育和成人教育中汲取了各种各样早于批评管理研究学的教育理论。

二、批判管理研究的特点

1. 对理论职业实践所表现出的假想和想当然的事件质疑

批判管理研究学者直视虚伪的合理化和客观性说法,揭露这些虚伪说法所掩盖的局部利益,为实现建立在公平民主之上的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而努力。批判性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被视为能对公认的造成特权不平等的追求经济扩张现象提出了挑战,对认为等级制度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臆断或者对社会上流行的对男、女角色、关系所作的界定和限制进行质疑(Reynolds,1999:172)。推翻诸如管理层与工人,男女社会关系倾向是批判管理研究的中心任务。主流管理假想肯定的是自然化。如,有些人就要充当管理者,或者通过教育和培训经理们就成了专家,由他们来做重要决定是合情合理的事。这样的行为模式既非天生的亦非永恒的。批判管理研究认为现行管理实践被制度化了,而其本身并不稳定。

多次获得世界成人教育文学奖的Stephen Brookfield指出,他的许多从事管理教育的同事对“管理”一词本能地持怀疑态度。认为该词充斥着含有泰罗式(Taylor-esque)之意(泰罗式的榨取工人血汗的劳动组织和工资制度),即培养、教育一些人去管理其他的人以便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确保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使人们不加质疑地接受资本主义思想要义。其要义包括自由市场运作实现所有人的最大利益,竞争不受约束,最终长期的成功是由赢利的大小来衡量等等。Baptiste(2001),Howell,Carter和Schied(2002),Mojab和Gorman(2003),以及Fenwick(2004)坚称:公司、政府机构、非赢利组织利用管理教育来取得最大化利润和生产力,维持思想意识控制。Stephen Brookfield认为成人教育其实质就是要培养民主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该教育应包含对资本主义和组织控制的批判。

2. 摈弃了工具主义。工具主义是主流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该主义认为工作场所里的社会关系价值从本质上来看是工具性的。根据主流管理学的观点,管理的任务是组织包括人力在内的诸生产因素,确保对他们使用的有效性和盈利性,既按照能否实现产出最大化来进行人力资源和机构安排研究(Adler,Forbes,and Willmott,2007)。工具主义评判行动的准则是有用即真理,成功证明手段合理,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批判管理研究解决的是管理者和组织运行能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批判管理研究的激进核心思想就是认为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因为被视为是社会流行的必然形式的推论造成的——在这种社会形式里,市场竞争迫使公司把雇员和环境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的工具来使用。工具主义也体现在商科教育上。主流商科教育认为管理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努力提高公司的富有竞争力的业绩,边缘化培养学生对公众利益和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努力。批判管理研究主张商科教育起码要提供更宽视角的质疑方法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了解、评价做生意和进行管理的实质、意义和效果(French & Grey,1996;Zald,2002)。反思是主要手段。反思是指能够识别作者的社会地位、所使用的语言和语言组织表达惯例是如何影响形成不同管理描述的能力(Adler,Forbes,and Willmott,2007)。

三、批判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长期是结构批判学者激进形式的主要理论来源,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批判管理研究中。马克思描述了一些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首先,市场协调本来就不稳定,公司间的竞争造成持续的生产过剩和危机趋势。其次,公司间的竞争和阶级冲突使公司扩大规模和劳动力被机械化所取代。这些趋势反过来会对盈利水平不断施压,进一步加剧危机趋势。最后,资本主义模式抵制变化,一旦市场机制占了上风,就会限制其他机制的功效,即使是能减轻危机趋势的机制也会被限制。市场关系的支配地位破坏了社区,限制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劳动过程论等原理被批判管理研究学者用来分析阶级结构,分析市场,批判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和思想意识(Adler,Forbes,and Willmott,2007)。

2. 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批判以实证主义认识论(positivist epistemology)推崇的权威们。实证主义认为知识反映的就是这个世界,鼓励人们把这个世界视为是合理的和必然的,使人们不对现实和其合理性做任何批判性甄别,进而阻止人们做试图改变它的尝试。批判理论学者认为实证主义流行甚广超越了科学的专业界限,以致于人们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不假思索地去接受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思想。

3. 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论。实用主义的影响主要来自杜威(John Dewey)。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和对公司权利的批判对体验学习、管理教育和道德规范研究具有重要影响(Kolb & Kolb,2005;Kayes,2002;Jacobs,2004)。另外,杜威提倡的社区义务和参与民主等理论在组织研究学和行政管理学中都有体现。

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69)定名的符号互动论对批评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否定了把社会结构预先设定的种种可变分析,揭示了社会结构具有偶然性,行动可以再现和改变这些结构影响。

4. 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试图从理论上说明西方社会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世界观,向更加灵活和混合型转变,反射出对已确立的权威越来越失望,无论是管理者、政府还是科学(Lyotard,1984;Hassard & Parker,1993;Calás & Smircich,1997;Kilduff & Mehra,1997)。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主义的典范就是官僚主义而且工具主义过于泛滥。

四、批判管理研究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批判管理研究是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西方主流商科教育进行了剖析,借助传统社会科学的批判学说、批判性思维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批判管理研究为主流管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特别是批判管理研究所倡导的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或批判性反思对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变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批判性反思或批判思维不是简单地对社会上现存的体制结构、思想意识、人文环境的发问和质疑,而是指发现问题和构建意义的能力,是创新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寻求真理的勇气,有开放的心态,有梳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信,求知欲强,能做出成熟的判断。掌握释义、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测的技能(McMillan,1987)。批判性思维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与探索的精神。

批判管理教学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教育法和体验学习。如: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Pedler,1997;Willmott,1997),或“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习者在自己管理的学习小组里,通过实际操作,共同协作来完成学习过程。斯蒂芬(Stephen)描述的有效参与团队学习的表现是:认真聆听其他成员发言,能阐述团队不同成员所做贡献的相互关系并对此表示出赞赏,巧妙地提问使队友畅所欲言,时不时地停顿下来,给予思考时间并且准备接受新观点、新信息。同时,对某些传统思想、常识能提出不同意见,而且也能把某些被忽视被怀疑的观点、传统包含进来。教师授课不以单独授课为主,可以由教师团队示范完成。这些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对传统管理学教学模式的一种否定,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Fox,S. “Debating Management LearningII”. Management Learning,1994,25(1):83-94.

[2]Parker,M. Against Management. Cambridge:Polity,2002.

[3]Perriton,L. & Reynolds,M. Critical. “Managemen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of Possibility to Pedagogy of Refusal?” Management Learning,2004,35(1):61-77.

[4]Zald,M. “Spinning Disciplines: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Organization,2002,9(3).

[5]Grey,C.,& Willmott,H.(Eds.). 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A Reade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6]Perriton,L. “Really Useful Knowledge. Critical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the UK and the U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23(1):66-83.

[7]Alvesson,M.,& Deetz,S. Doing Critical Management Research. London:Sage,2000.

[8]Christopher Grey. “Possibilities for critical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tudi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23):46-47.

[9]Cheit,E. “Business Schools and Their Critic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5,(27):43-62.

[10]Hayes,R.,& Abernathy,W. “Managing Our Way to Economic Declin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0,(58):67-77.

[11]Linder,J.,& Smith,H. “The Complex Case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ember/October,1992:16-33.

[12]Mintzberg,H.,& Gosling,J. “Educating Managers Beyond Bor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2,1(1):64-76.

[13]Porter,L.,& McKibbin,L.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Drift or Thrust into the 21 century. New York:McGraw-Hill,1988.

[14]Pfeffer,J.,& Fong,C. “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 Less Success than Meets the Eye”.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2,1(1):78-95.

[15]Bennis,W.G,and J. O’toole.“How Business Schools Lost Their Wa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83(5):96-104.

[16]Ghoshal Sumantra. “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4(1):75-91.

[17]Paul S. Adler,Linda C. Forbes & Hugh Willmott(2007). 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 Taylor & Francis Group,LLC

[18]Gioia,D.,& Corley,K.. Being Good versus Looking Good:Business School Rankings and thecircean transformation From substance to im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1,2002,(1):107-120.

[19]Mats Alvesson,Todd Bridgman,& Hugh Willmott. The Oxford Manage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9.

[20]Martin,I. “Reconstituting the agora:Towards an alternative politics of lifelong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by the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June 2-4,Vancouver [http://www.edst.educ.ubc.ca/aerc/2000/martini-final.pdf]

[21]Devi Akella. “Reflection on 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Journal of Management & Org Handbook of 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Oxford Handbooks in Business and anization,2008,14,(1):100-110.

[22]Fay,B. Critical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

[23]Reed,M. and P. Anthony. “Professionalizing Management and Managing Professionalization:British Management in the 198O''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2,29(Sept):591-613.

[24]Hollway,W. Work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London:Sage,1991.

[25]M. Reynolds. “Grasping the Nettle: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of a Critical Management Pedagogy”.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9):171-184.

[26]Baptiste,I. “Educating Lone Wolves: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2001,51(3):184-201.

[27]Howell,S. L.,Carter,V. K. & Schied,F. M. “Gender and Women’s Experience at Work:A Critical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dult Education,Quarterly,2002,52(2):112-127.

[28]Mojab,S.,& Gorman,R. “Women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Emancipation or exploit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2003,53(4):228-241.

[29]Fenwick,T. “Toward a Critical HR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2004,54(3):193-209.

[30]Robert French & Christopher Grey. Rethink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London:Sage,1996.

[31]Knolb 2005.

[32]Kayes,D. C.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Its Critics:Preserving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2,1,(2):137-149.

[32]Jacobs 2004.

[33]Alice Y. Kolb & David A. 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Bibliography. Experience Based Learning Systems,Inc. www.learningfromexperience.com,2005.

[34]Lyotard.J.F.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35]Jone Hassard & Martin Parker,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1993.

[36]Marta B. Calás & Linda Mary Smircich. Postmodern Management Theory,Ashgate/ Dartmouth,1997.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作者:王楠

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篇3:

研究性教学之研究问题的选择

摘 要 研究性教学以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独特优势正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选择,而决定研究性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则是教学中对研究问题的选择。在实际的教学中,研究问题的选择可以借鉴以下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由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教师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追踪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可以借助生动性的问题描述加强学生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所有这些研究问题选择的原则和策略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都可得到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市场营销课程 研究问题的选择

Research Topics Choice of Research Teaching

——Take Marke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ZHAO 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marketing course; choice of research topic

在高等教育中,随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明显地体现,各高校展开了对教学改革的各种尝试和探索,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主要选择。由于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等诸多方面都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越来越被高校教师接受并采用。研究性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供选择,但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学习是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那么如何选择研究的问题就成为研究性教学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就将结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1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与研究问题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最大的特征是使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来完成课程的学习,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决定了研究问题的选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不恰当的研究问题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1.1 研究的问题要以学生能力范围为限

以学生为中心来选择研究问题,要保证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选择范围要与学生的能力范围保持一致,不要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和已有的基础上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研究的问题要限定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有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完成解决问题的时间要可控;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学生能够方便接触到的,要考虑到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要控制所选问题的复杂程度,要选择在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之上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如果仅仅是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购买决策,时间要求就较短,如果要求学生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帮助企业制定战略决策,那么这个时间要求就要长一些。如果要求学生根据营销理论新的发展解释实际的营销现象或解决现实的问题,而这个前沿理论又需要查找并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在学生资料检索能力有限和英文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问题的研究就会受挫。如果是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消费者的数据并给出定量的偏好分析或其他方面的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统计学方法,这样的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一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响应。

1.2 研究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顺利地推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觉、主动、独立地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旦研究问题能够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学生不但可以按要求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甚至还有可能受问题的启发,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完成一些超出预期的工作。

对于管理学科内的诸多理论内容,一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结合点,研究问题的选择范围应该是非常广泛的,选择到既能够结合相应的课程知识和理论,又能够乐于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并不困难。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用案例辅助教学经常是研究性教学选用的主要方式,营销的案例可选择的空间非常大,找出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的案例也非常容易。例如,学生通常对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脑非常关注,让学生研究苹果公司的产品开发策略,研究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中企业营销战略的影响,研究微信产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研究移动终端游戏产品的客户体验,研究网络直销方式对传统渠道的冲击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旦将这些研究问题布置下去,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会非常高,而且,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熟悉也使得他们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往往能够给出一些独特的见解。同时,以这些问题的研究来理解和学会运用营销理论也是极其恰当的,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研究的问题要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相结合

尽管在研究性教学中,选择研究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问题能辅助学习理论即可,但问题还应体现出“新”的特点。这个“新”的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本身应该是最近发生的,因为这样能够保证问题是学生熟悉的,易于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二是问题最好能够体现出理论的新发展,因为管理领域的理论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如果理论本身不能解释或解决当前正在发生的问题,那么就说明它已不适用了,需要新的发展。

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来说,新的营销现象、营销案例、营销问题层出不穷,没有固定的策略和方法可供遵循,这就要求在营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必须选择新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有一些经典的营销案例可以解释教材上已有的一些理论,但在变化的营销环境和不断出现的新的营销问题面前,研究和分析新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能够易于被学生接受。比如,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异常活跃并且具有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传统的营销渠道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且,学生中相当大比例的购物都是在网上完成的,以此问题来学习营销渠道,既可以针对新的渠道销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也可以借此对比了解传统渠道的特点和局限。

2 研究问题选择的策略和方法

在研究性教学中,明确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研究问题选择的原则后,还需要针对具体研究问题的选择掌握一些策略和方法。研究问题必须明确,不能是一个宏观的范围,必须指出具体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背景、研究的重点、一些辅助性的引导都需要提供给学生,否则学生在研究问题时无从着手。这也就要求教师对选定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为问题的选择进行充分的准备。以下一些策略和方法供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在推进研究性教学时参考。

2.1 师生共同商讨确定研究主题

虽然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性的角色,但由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决定要为哪些教学内容选定研究问题,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应该是研究主题的确定者,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主题与所要传授的理论和知识的吻合。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确定研究主题的方式,为了使研究问题的选择不超过学生的能力,也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由师生共同商讨确定研究的主题,也就是说,研究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应该由师生共同决定。

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来说,诸如微信的使用、游戏产品的体验、新媒体的应用、手机产品的比较等实践性问题,学生往往比老师知道和了解得还多,而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时多数也都是实践的“前沿”。这些问题非常契合营销中的相关理论,将他们引入课堂,作为研究性教学的研究问题而选用是非常合适的。那么在学生本身对此就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由师生共同讨论,最终由教师选定更具体和明确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2.2 教师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追踪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要保证研究问题的“新鲜度”,使它能够代表新的经济管理现象或新产生的问题,并且能够体现理论的新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像企业一样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理论的发展可关注学术性的期刊杂志等,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能够捕捉和跟踪实践的发展,这可通过持续关注经济新闻信息、企业或产品的信息来实现。对于在经济管理学科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应该养成通过个人构建的信息系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除了经济信息和新闻信息之外,学术研究的期刊杂志、专业性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或者和企业人员交流等其他渠道也是获取实践信息重要来源。

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来说,进行研究性教学除了一定程度上要关注营销理论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营销实践的发展,要对企业的具体信息、产品的最新信息、市场环境变化的信息等保持敏锐的意识,将从外部获取的各种信息与自身内在的知识相结合,从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比如,现在大家普遍都在使用3G的智能手机,而对于曾经具有辉煌业绩的手机品牌诺基亚来说,被微软并购的这一事件我们很容易就通过关注新闻信息知晓了,那么为什么诺基亚会被微软并购,是自身战略的问题还是环境变化的影响?微软为什么要并购诺基亚,其在产品开发上的策略是什么,基于什么样的现实而制定的这样的策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非常值得思考,由此事件可以设定出很多具体的研究问题,针对营销课程的不同章节内容分别展开研究和讨论。再比如,如果教师参加了一个企业和研究机构举行的有关新媒体与营销关系的论坛,那么对于企业采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的现状、困惑和问题就了如指掌了,而基于此,再结合一些个人的分析和思考,给学生布置这一方面的明确的研究问题也就不困难了。

2.3 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生动性的表述

如果仅仅向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而学生在对前因后果不慎清楚的情况下,尽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一些信息,但可能并不完善,分析问题时就有可能比较片面,而对研究背景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大多数情况下,在研究性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的研究问题中除了少量综合性的复杂问题,更多的是为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的比较单一的小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使学生掌握课程中相应的理论和方法,那么在每一个小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介绍清楚相关背景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企业的多种营销活动往往是环环相扣的,很难单一地分开进行研究,它们依从于企业的整个营销战略和发展战略,也受制于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将这些营销背景介绍清楚实际上并不容易,特别是仅仅采用文字的介绍可能给学生印象并不深刻,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多媒体视频的帮助,而这些资料则更多地依赖教师平时的积累。比如不久前某电视台播放了一期访谈节目,内容是讨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革命,视频中展示了通信技术的变革,指出了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关注了移动互联产业中的企业,提及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多个方面的信息综合在了一起,从中可以选择多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而无论选择哪个问题,其他的方面均成为该问题的研究背景。大量的统计数据、真实的应用演示、知名专家的解读、专业人士的参与等都使得这一背景资料极具吸引力,无论选择哪一个问题,问题的表述都是非常生动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和准确了。

此文为上海海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性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 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3] 李清刚.研究性教学初探[J].教育导刊,2010(1).

[4] 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

作者:赵明

上一篇: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