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市场社会学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对当前体育旅游认识上存在的诸多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我国对体育旅游的定位过“杂”,对体育旅游的分类过“乱”,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归属过“泛”现象较为突出。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感性化明显及缺乏探究精神。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旅游市场社会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旅游市场社会学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述评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角度,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历程、概念界定、研究热点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今后体育旅游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体育旅游研究历程回顾

体育旅游现象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举办就已经出现了,而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直到1966年才出现,是Anthony为英国健身休闲顾问委员会撰写“体育与旅游”一文,但是学者们普遍认同Glyptis对欧洲5国体育和旅游之间关系的研究出现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理论研究的开始。由于战争等因素,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较晚,直到1989年我国学者王仕平才在《旅游学刊》上发表第一篇体育旅游文献,随后我国于1990年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才逐渐展开,因此也有学者认为1991年刘杰发表的《论体育旅游》才算是国内第一篇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文献。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因而早期的体育旅游理论研究并未形成体系。从学术发展趋势曲线可以看出体育旅游的研究自2008年开始得到广泛关注,2018年达到顶点,接下来几年仍然保持较高的关注度。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体育旅游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于2003年开始在天津体育学院等多所体育院校设立并招生,进行办学和人才培养,且体育旅游于2018年首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新增目录中出现,正式成为教育部的目录专业。

2 我国体育旅游学术概念

体育旅游是旅游学与体育学交融产生的一门社会文化科学新学科,而體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也是由“体育”和“旅游”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组成,因此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的不同认知即源于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到底是旅游学还是体育学。

从旅游学本质看,体育旅游被定义为休闲活动,关注的是旅游者的游历认知和体验,最终在心理与精神层面得到满足。例如,李婷(2017)认为体育旅游首先是一种旅游活动,具备了旅游的基本构成要素;谭白英、邹蓉(2002)认为:“体育旅游是以非营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王丽霞和于善旭(2006)认为,一些活动诸如徒步、登山等不以旅游为主要内容和目的,而是为了在异地环境中达到体育目的和运动效果的,且以体育活动的成功与否为满意的评价标准,并由体育行业和体育组织、体育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组织管理的,具有一些旅游形式的体育活动应作为一种体育活动较为恰当。

从体育学本质看,体育旅游有更明确的休闲与健康促进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2016)对体育旅游的界定是“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业态”;徐勇(2016)认为体育旅游就是以观看、欣赏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与定义看,旅游学关注活动过程的体验,而体育学的关注体育的运动行为;旅游活动参与目的关注休闲性,而体育运动关注目的性,总的来说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属于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更具专业性。

3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热点

3.1 对体育旅游者的研究

体育旅游者是体育旅游的主体,也是体育旅游得以进行的关键,因此体育旅游的一切活动均需要围绕体育旅游者开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也体现了上述观点,对体育旅游者的理论研究从条件、特征、类型、网络关注度等不同角度入手,依托体育旅游者多元因素提出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化策略。

不少学者的研究中指出个体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确定为旅游者。李婷等人(2017)利用主客观条件,包含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充足的时间、身体健康状况、运动竞技能力等来判断个体是否为体育旅游者;戴光全(2006)提出动机是衡量个体是否为体育旅游者的另一重要指标,该研究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旅游活动参与动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体育活动参与者与体育旅游者的动机有很多相似性,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体育旅游者的特征。我国学者关于体育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成果五花八门,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决策行为、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行为特征研究等,其中比较多的是参与特征与行为特征,研究多以某区域特定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不同区域内体育旅游者特征各具特色。对体育旅游者分类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根据体育旅游资源类型、过境国界、年龄阶段、参与程度、观赏距离等分成多个层次类型。

3.2 对体育旅游政策的研究

体育旅游政策是指导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的重要文件,是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但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旅游政策的研究文献数量不足,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整体或某一区域不同方向发展政策的解读,并提出体育旅游的发展要遵循政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不断完善我国政策内容。我国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部分文献提到了构建体育旅游研究体系的内容,但并未得出有效结论。目前研究对体育旅游体系研究比较清晰地是王洋(2019)的硕士论文,他将我国体育旅游政策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空白期(1949-2007)、发展期(2005-2015)、明确期(2016-至今),并对我国体育旅游政策进行了数理分析,填补了理论层面的空白。随后王永琴、安爽(2020)以体育旅游政策外部结构、政策工具和政策主题特征构建了三维分析框架,对现行体育旅游政策进行了定量分析,在王洋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期和明确期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并提出目前体育旅游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赛事、体育旅游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体育旅游安全四大方面。

3.3 对体育旅游产品分类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分类也是各抒己见,在已有成果中比较常见的是“二三四五六”分类法。一些学者根据旅游者是否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曾博伟(2018)以旅游者参与体育的程度为依据,将体育旅游产品划分为三大类:体育场馆参观游、体育比赛观赛游和运动休闲旅游(即户外运动);根据体育旅游的形式,一些学者将体育旅游分为四类:度假型、娱乐休闲型、民俗型、观光型;还有一些学者在四分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将体育旅游划分为五种类型:观赏型、民俗型、刺激型、休闲型、竞技型;以体育旅游形式划分最多可分为六类:观光型、度假型、健身娱乐型、竞赛型、拓展型、极限型。以上5种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均存在不足,二分法过于笼统,三分法并未完全涵盖体育旅游所有产品;其次在产品分类种存在太多矛盾之处,由于体育旅游项目的界定不是绝对的,各类型之间会存在并行的情况,难以断定归属,如“休闲”和“健身”,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产品之间也存在交集,赵志荣的研究很清晰的总结了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我国对体育旅游的定位过杂,对体育旅游的分类过乱,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归属过泛。

3.4 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所有因素的总和,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我国学者的积极探讨。我国学者普遍认同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类,具体可划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有六个基本特征,即广泛多样性、不可移动性、环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费性、塑损两面性和被动外向型,因此2000年至今关于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论文、课题中多是带有地域特色的“某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可见我国学者在具体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的具体化利用、因地制宜已达成共识。但是一些学者也提出我国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开发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市场,着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現状,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环境保护、资源类型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制约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研究中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给予建议和策略,提出的具体措施缺乏实践参考。

3.5 对体育旅游市场的研究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体育旅游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每年以30%到40%的增长速度壮大,且各区域内体育旅游市场均以区域特色为主要产品,差异化程度高,对于体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表明,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我国是体育旅游初级产品大国,但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初级产品,对高端市场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但我国高端消费市场尚未成熟,消费者的需求已然成为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引擎。其次是缺乏专业化人才和服务。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在体育市场人才培养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重理论脱离实践,未能将课堂与市场有效结合,学者们广泛认同人才与市场达到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衔接模式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方案。

4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综上所述,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和解决的,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1)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

从研究方法看,体育旅游相关研究运用最多的是文献资料法,部分研究缺乏实践的检验,需要在田野调查等方法的辅助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2)增加量化分析研究

目前体育旅游相关研究以文字性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缺少量化分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观点的说服力。为了清晰地体现我国体育旅游的客观现实,后续研究应加强量化分析研究。

(3)填补理论研究空白

目前的研究成果远远赶不上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有非常详细的划分标准,但很多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如代表不同体育旅游消费者群组的细分市场,相关研究中比较多的是对老年人、大学生群组的研究,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全面,还反映了研究视域单一,成果应用性低的问题。

作者简介:吕然(1995.07—),女,河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讯作者:杨长明(1984—),男,副教授,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吕然 杨长明

体育旅游市场社会学分析论文 篇2:

体育旅游认识上的“杂”“乱”“泛”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对当前体育旅游认识上存在的诸多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我国对体育旅游的定位过“杂”,对体育旅游的分类过“乱”,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归属过“泛”现象较为突出。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感性化明显及缺乏探究精神。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旅游概念;体育旅游项目

“Diversified”, “disordered” and “inundated” phenomena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tourism and analysis of their causes

ZHAO Zhi-r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concept of sports tourism;project of sports lourism

什么是体育旅游?如何定位?在众多的旅游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哪些属于体育旅游?如何分类?当前,对体育旅游的认识存在“杂”、“乱”、“泛”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体育旅游认识中“杂”、“乱”、“泛”现象

1.1体育旅游认识之“杂”

对体育旅游认识之“杂”,一是表现在对体育旅游的定位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有人认为体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有人认为体育旅游的性质既是一种经济事业,又是一种文化事业,属于经济-文化事业[2];还有人认为体育旅游是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二是表现在体育旅游项目命名杂。如“滑雪”,除“滑雪”外,还有“高山滑雪”、“跳台滑雪”[3]、“某某滑雪场”[4]等多种表述;如“马拉松”,有的称为“马拉松”,[5]有的是“马拉松旅游线路”,还有的是“某某地马拉松赛”等。

1.2体育旅游认识之“乱”

对体育旅游认识之“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指分类混乱,缺乏一致性依据,表现出分类逻辑不够清晰,更缺乏系统性。不同的研究者对体育旅游的分类有所不同,有的将其划分为2种:参与性、观赏性[6];有的划分为3种:运动型、观赏型、兼备型[7];有的划分为5种: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旅游、刺激体育旅游、竞技体育旅游[8];还有的划分为8种:休闲娱乐游、惊奇探险游、赛事观摩游、项目培训游、产品商务游、民间传统游、活动参与游、健身度假游[9]等。目前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持有不同的观点,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方式。

二是指概念上的任意置换。例如“体育旅游业”与“体育旅游”不分。如《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初探》[4]一文中,有一个小标题是“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但行文中的表述却成了“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接着又列举了我国部分省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并表述为“这些都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为体育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上标题和行文中的从“体育旅游”到“体育旅游业”再到“体育旅游”,存在不统一的表述。

又如“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项目”置换现象。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项目究竟是什么关系?是“=”是“≈”还是“≠”?就漂流、攀岩、登山而言,为什么一些研究称之为“体育旅游产品”,而有些研究称之为“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旅游项目与体育旅游资源也出现区分不清现象,有时候谈论的是体育旅游项目却反复在行文中表述的是体育旅游资源;有些讲的是体育旅游资源,却表述的是体育旅游项目。如“吉林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山东潍坊风筝节;贵州国际皮划艇漂流赛;北京十渡风景区名胜区建立的中国第一家蹦极跳台等”,这些“场、节、赛、台”等究竟应该是资源还是项目?目前的研究中大都归类到体育旅游项目之中。

1.3体育旅游认识之“泛”

对体育旅游认识之“泛”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指概念的界定不一,很多研究者都是从个人对体育旅游内涵的解读进行界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认为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为达到返璞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等多种目的于户外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10];有的认为体育旅游是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发挥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在旅游中从事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11];有的认为体育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玩过程中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经济活动[12];有的认为体育旅游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13]。以上举例的几种体育旅游概念的最终定位为身体活动方式、交流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二是指体育旅游项目归属,外延过大,超越了其本质属性。甚至出现凡是与体育有关的旅游活动都归纳到了体育旅游项目之中。体育旅游项目的外延过大,边界不清问题,严重制约着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正确认识。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或专项旅游,它必定有与其它旅游形式的最本质区别所在。如有人将“参观著名大学校园”也列为体育旅游项目,实在有些牵强。

三是把体育旅游项目与体育项目相混淆,反映出将体育旅游概念扩大化现象。将武术、游泳、台球、足球、网球、柔道、跆拳道等纳入体育旅游项目,实际上是研究者无形中把体育旅游项目范围扩大了。如果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被称作为体育旅游项目的话,体育旅游与体育还会有本质的区别吗?其实,人们平日所参加的体育项目并非都是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旅游项目必须首先具备旅游的特征。

四是把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的附加性体育活动也当作体育旅游。至于在普通旅游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体育健身行为只能视为旅游过程中的一次健身活动,它具有两重性,是一种偶然性的参与,有的并非专门奔体育而去的专项旅游。如旅游景点景区有附加的荡秋千设备,游客可以旅游之余荡荡秋千;有的还有保龄球场,利用旅游之余打打保龄球等。这些算不上体育旅游。

2产生“杂”、“乱”、“泛”现象的原因

对体育旅游的认识存在较为明显的“杂”、“乱”、“泛”现象,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感性化。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结果是摸着什么就认为象是什么模样。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也存在跟着感觉走的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目前还主要停留在感性阶段,把凡是与体育有点联系的旅游都称为体育旅游,以及凡是与旅游有点联系的体育也都称为体育旅游,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不客观的。

2)认识上的主观性。

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大众体育消费》[14]一文中有这样一种认识:“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消费,而且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认识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一种定位。如果说“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消费”,本身就应该加上一个限定词,即在“体育相关产业”前面加上“部分”,这样才显得更加客观些。而对于能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显得言过其实了。况且,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判断它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显得过于主观。

3)认识上探究性缺乏。

目前人们对体育旅游缺乏深入探究精神。如对体育旅游的分类,有的不加思索地套用了旅游的分类方式,如将体育旅游分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体育旅游”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风景区体育文化旅游”。即便是加上“体育”二字也并非是客观的分类方式。另外,在分类研究中出现的“××型”与“××性”分类混用现象,都是缺乏探究精神的表现。

对体育旅游的认识总体上出现有杂、乱、泛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反映出过于感性化的认识现象突出,尚未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而且,有时表现出过于主观,就研究者而言,缺乏一种深入探究的精神[15]。基于此,体育旅游的研究以及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韩鲁安. 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40-42.

[2] 曹缔训. 体育旅游初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8(1):6-9.

[3] 夏洪海. 打造冰雪:谈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J]. 冰雪运动,2000(4):82-84.

[4] 黄燕飞.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初探[J]. 体育文史,2001(2):18-19.

[5] 张鲲. 关于我国开展体育旅游的市场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07-609.

[6] 黄贵. 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J]. 湖北体育科技,2001(3):8-9.

[7] 刘杰. 论体育旅游[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1(1):23-26.

[8] 杨吉春. 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5-17.

[9] 宗体. 体育旅游燃气新渴望[J]. 体育博览,2004(8):38-39.

[10] 孟凡运. 南京东郊风景区体育休闲、娱乐、旅游产业的开发前景与构想[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13(3):20-23.

[11] 狄彩萍. 对体育旅游理论的初步探讨[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6-7,35.

[12] 张金桥. 关于体育旅游的若干思考[J]. 辽宁体育科技,2004(5):14-15.

[13] 陈瑜. 体验经济与体育旅游的新发展[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88-490.

[14] 朱国军. 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大体育消费[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3):19-20.

[15]于素梅. 探索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N]. 经济日报,2010-07-19.

作者:赵志荣

体育旅游市场社会学分析论文 篇3:

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和开发支持系统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两大类型。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又分为地貌类资源和水体类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又分为民俗风情类和赛事、场馆建筑类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支持系统有政府政策支持;旅游经济环境支持;旅游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体育旅游资源支持;体育旅游客源支持、体育旅游人才支持等。影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全社会对体育旅游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参与性;体育旅游法规、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开发支持系统;影响因素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upport System about Exploitation and Catagory of

China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DENG Feng-lian1, YU Su-Mei2, LIU Xiao-fang1

(1. P.E Department, Nanyang Normal College, 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

2. P.E Department, Zhoukou Normal College, Zhoukou 475001, Henan China)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catagory; exploitation support system; influential factors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既包括旅游地资源、客源等实体性资源,也包括文化、服务等无形性资源。体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一个大类,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是一种把体育旅游活动作为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自然与社会的实体物。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开发的条件,是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基础,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范性的分类,可以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

1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开发与市场细分

1.1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1992年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将旅游资源分为6大类、68种基本类型,地文景观类(含12种基本类型)、水域风光类(含6种基本类型)、生物景观类(含5种基本类型)、古迹建筑类(含33种基本类型)、消闲求知健身类(含10种基本类型)、购物类(含4种基本类型)[1]。2003年5月1日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包括两个大类、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2]。有学者按照旅游资源在时空中存在的方式划分为永久性旅游资源和可消耗性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的不同形式而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工旅游资源;按照游客的旅游动机不同而划分为心理精神方面旅游资源和经济方面旅游资源等等[3]。无论人们对旅游资源如何分类,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领域将不断地拓展,旅游资源体系将是一个永恒发展的概念。

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参照众多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观点,并根据旅游资源性质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两大类型。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者吸引物的各种资源。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又分为地貌类资源和水体类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者吸引物的各种资源[4]。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分为民俗风情类和赛事、场馆建筑类等(图1)。

1.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细分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5]其实质是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因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就是把现实的或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通过深层次的开发,变成能够吸引和满足旅游者体育旅游需求的产品,给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对市场进行定位。体育旅游市场分类,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体育旅游资源性质分为:大众性体育旅游资源、专业性体育旅游资源、刺激性体育旅游资源、民族性体育旅游资源等。其中大众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休闲体育旅游:钓鱼、骑马、潜水、打高尔夫球等;健身体育旅游:登山、跳舞、打篮球、打保龄球、打乒乓球、打网球、打羽毛球、健美、健身活动等;体育观战旅游:观看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体育赛事旅游等。专业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体育赛事旅游:专业运动员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所进行的旅游活动等。竞技体育旅游:各种身怀绝技的运动员或旅游者参加竞技项目所引起的旅游活动,如滑翔、帆船、冲浪、滑雪等。刺激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冒险体育旅游:蹦极、漂流、攀岩等各种探险类体育旅。民族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各种民间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等体育旅游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有时是可以重叠的。二是根据体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类:根据游客不同年龄,如中老年人、青年人、青少年等开发不同项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根据消费者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不同,划分为豪华型、标准型和经济型。豪华型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比较高,一般追求舒适、服务高档、消费能力强、水平高的体育旅游活动;标准型在器材装备方面注重精简实用,并不在乎是否名牌,对服务和环境方面要求不高,不追求奢侈消费;经济型器材设备简陋,追求经济实惠;根据旅游者参与性质不同,划分为观赏型和参与型。观赏型是以游览观光为主,如观赏大型体育赛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参与型主要是一些体育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的体育活动项目[6];根据体育旅游者性别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男性适宜项目和女性适宜项目等。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而且这个支持系统要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协同性。通过对专家和旅游管理开发机构的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本文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 政府政策支持系统 国家政策支持系统是国家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促进,它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开发环境,并引导体育旅游开发的方向。目前国家基本上形成了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政府政策支持系统,如199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江苏太湖、三亚亚龙湾等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这些度假区的建立,启动了中国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带动了滑雪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兴起,使中国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进入了深层次的开发阶段。1996年国家旅游局适时地推出了96中国休闲度假旅游活动,2001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罗列了146项体育旅游产品,将体育旅游分为专项旅游路线和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划定了82条路线。中国各地在2001年举办了100多个体育赛事或体育旅游节。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批准在全国建设16个“体育圈”的项目,如“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等。这些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2 旅游经济环境支持系统 旅游经济环境支持系统是指旅游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主要是指投资、劳动力、物产和物资供应及基础设施等条件。旅游资金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资金是否充裕,财力是否雄厚,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以及开发的可能性。体育旅游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发生、发展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开发的主要动机。因此,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区域性经济基础,即经济承载力,以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2.3 旅游社会文化环境支持系统 旅游社会文化环境支持系统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政治局势、政策法令、社会治安、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卫生保健状况、地方开放程度及风俗习惯等。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是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旅游是一种文化冲突活动,游客带来的异地文化不可避免的会与旅游地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一旦这种冲突发展到双方,尤其是当地居民无法容忍的程度,即表明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已经不适应现有的接待规模,更不允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和社会承载力是决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2.4 体育旅游资源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变资源为产品,提升资源的价值。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名山、大川、名湖、瀑布、峡谷、草原、水域等构成了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山岳体育旅游资源、“四滑”体育旅游资源和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等都是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分析各地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2.5 体育旅游客源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为了盈利,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必须使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和资源条件。我国加入WTO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加大,推动了国外入境旅游人数的上升,客源市场丰富。

2.6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和专业的教练、导游等,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中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不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胜地。另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以后,必须经过精心策划、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体育旅游市场。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也是极其缺乏的。因此,今后要加强校企联合,社会学、体育学、旅游学、市场学等学科要加快培养体育旅游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3 影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社会办”的大环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体育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形成个人或私企、外企投资的优惠策略和健全的法律保障,导致很多投资商不敢大胆投资。

3.2 全社会对体育旅游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我国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使人们对体育旅游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误认为体育旅游必然是参加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活动,一定是比赛性质的、以决胜负的运动项目或是冒险运动为主,存在很大危险性或不安全因素的;或者认为是只有体能好、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能参加,使很多人望而怯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一定的宣传策略和技巧,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活动的意识。

3.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可以使体育旅游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体现出各地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升资源的价值。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缺乏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导致各地的体育旅游项目出现雷同现象,体现不出特色性。很多地方出现一哄而上、甚至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这样既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政府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体育旅游潜藏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效益。没有统筹计划,大量资源雷同,造成异地客源市场不足;二是各地体育旅游开发者市场调查不够,定价太高,有效需求不足,如高尔夫球和网球运动,都属于“贵族运动”,相对于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来讲,价格偏高,有效供给不足。

3.4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参与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更希望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健与乐的结合。目前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观赏性远远大于参与性。如2001年开展了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举行了很多体育旅游活动,而在全部体育旅游活动中,可供游客自由参与消费的仅有35%,使大多数人处于旅游观光的位置,使“体育健身游”变成了“观光游”。其原因是,我国对体育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中在体育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方面,而对于能够满足消费者参与需求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却因资金问题而不能实现,比如能供众多人参与娱乐的大型场馆设施的开放、修建,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等。因此,出现了供求之间的矛盾,使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后劲。

3.5 体育旅游法规、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没有安全就没有客源,安全保障包括体育旅游地、体育旅游设施、体育旅游场地、交通、住宿、服务等。从体育旅游活动的特点看,有些项目是带有一定刺激性和挑战性的,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正是体育旅游的魅力所在。但是,如攀岩、蹦极、探险等,确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2004年10月,在陵川凤凰谷景区举办的全国攀岩邀请赛中,两位河南选手不幸坠落导致死亡等[7]。我国部分冰雪运动、漂流、冒险运动、民族体育项目场地、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措施相对滞后,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对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提出标准,保证安全,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与控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必须要对市场进行细分,要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同时,在立足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要开辟潜在的市场,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而且这个支持系统要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协同性。这不仅需要体育旅游管理者的积极策划、运作,更要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特别需要经济学家、旅游学家、体育学家和政府管理机构的介入。

4) 影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不到位、缺乏宏观调控、参与性不强、安全保障滞后等。

4.2 建议 1) 要分类、有序的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并做好市场细分,满足不同的需求。要开辟多元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意向和力量,鼓励企业冠名、赞助或经营,积极引进外资,拓展海内外投资空间,逐步形成以“政府办”为主导、“社会办”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格局。

2)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突出各地特色和文化优势,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严格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

3) 多种渠道培养体育旅游人才。通过高校旅游专业或社会学、管理学专业、体育学专业,开设体育旅游专业课程,增设体育旅游开发和营销专业知识;通过体育旅游管理机构和体育产业部门开办各种培训班,培训体育旅游开发和营销专业紧缺人才;通过体育学院和旅游学院联合办学、双向合作,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培养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4) 加大促销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各旅行社应该设计出有宣传力度的体育旅游产品形象,提出有竞争力的宣传口号,利用各种场合和渠道建立专门体育旅游的旅行社或在旅行社内设置体育旅游专营部,推出新颖、有特色的,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成全社会关注健康、热爱生命的社会氛围,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M].比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1-20.

[2] 卢媛,卫海燕.咸阳市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53.

[3] 陈立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构筑[J].体育科技,2002(4):1-4.

[4] 王桂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学,2003(4):12-15.

[5] 甘枝茂.马耀峰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320.

[6] 王红英.21世纪初我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15-18.

[7] 刘凤香.论体育旅游安全体系的构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3):52.第31卷 第8期

作者:邓凤莲 于素梅 刘笑舫

上一篇:培养学生兴趣的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应对能力提升的网络舆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