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角度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022-09-27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这也决定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等学校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师生关系和谐是根本。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高校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

1 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过程中, 通过互相作用形成的稳定、协调的关系, 它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来看, 至少表现出三个特点。

1.1 爱生尊师, 相互配合

师生在交往中建立起的道德关系应该表现为尊师爱生。爱是教育的灵魂,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 宽容包涵学生的错误与过失, 学生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学生信任教师, 理解教师的工作, 教师才能更主动、积极、自觉地实施教育和管理。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 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充分信任教师既是传授知识, 释疑解惑的良师, 也是分享快乐, 分担忧愁的挚友。这样, 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共同推进教学的开展。

1.2 民主平等, 和谐亲密

高校不仅要传承人类文明, 更应创造人类文明, 进行思想、知识、技术等个方面的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批判性思维, 敢于挑战权威, 开拓创新。教师和学生只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社会角色不同, 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和谐亲密则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理融洽度。

1.3 教学相长, 共享共创

教学相长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影响力, 不仅教师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 如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等对学生施以影响, 而且学生的独特精神, 如活跃的思维, 丰富的创造力等同样会影响教师。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 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生成, 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2]。

2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上是比较自然、稳定的,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2.1 教育公正性缺失, 师生关系功利化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侵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校园这一被人津津乐道的最后“净土”也染上了铜臭味[3]。少数教师对学生存在多方面的不公平做法, 如在评优评先、选拔干部、发展党员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上夹杂进太多的非工作因素及个人情感因素, 师生关系被染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色彩, 把师生间神圣的交往变成了肮脏的“交易”, 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利益和感情, 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 降低了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 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的精神实质。

2.2 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师生关系机械化

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处理方法等, 也有利于教师把研究成果吸收补充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但是高校以育为本, 教学仍然是其第一要务。当前, 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 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津贴等级评定, 都把科研放在首位, 设立硬指标, 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其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无暇考虑学生的需求。即使上课, 教师也经常表现为“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 师生间只是一种单向的被动授受关系, 而非“我-你”的互动关系, 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很少交流的机械化状态。

2.3 教师重教书轻育人, 师生关系冷漠化

虽然高校一直强调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 但目前教师只重教书, 不重育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客观上看, 高校扩招后合班上课, 教师经常面对上百名学生, 减少了教师与单个学生接触的机会。加上高校教学、德育、学生管理等分工较细, 致使教师只把教书作为自己的责任, 认为思想教育、学生管理是分管学生工作教师的事[1]。师生间在学术与生活方面的交流很少, 教学相长的氛围难以形成。因此, 师生间感情生疏, 关系平淡, 课堂上尚为师生, 课后便形如陌路。

2.4 课堂教学重形式轻质量, 师生关系自由化

高校学生一般处于18~24岁的年龄段, 已经是成年人。因此, 高校师生间的关系不仅是纯粹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具有了更多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 师生双方具有相互选择、认可、接纳的自由和权利。一些教师首次上课就开宗明义地讲, 上课可以不听讲, 允许做其他事情, 但不要讲话, 甚至准许学生不来上课。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滋长了学生自由散漫的行为, 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一种“自由主义”的态势。造成学生平时不注意课堂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和老师拉关系、套近乎, 从而形成了一种非道德的私人关系, 这正是师生间自由交往的结果。

3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高校教师应注意的方面

和谐师生关系的存续, 固然受到来自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学校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更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关系。其中, 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 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以构建一种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3.1 加强自我修养,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由传统社会到信息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些变化,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传授知识的能力、加强师德修养、增强自身素质, 把自己打造成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3.2 处理好教研关系, 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高校教师应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搞科研固然不行, 脱离教学搞科研更应避免。诚然, 教师依据其知识背景、个人兴趣等确定科研课题, 从其个人角度看, 并无不妥。但从学生的角度看, 一个脱离教学搞科研的教师与一个不从事科研活动只搞教学的教师没有什么区别。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其承担的教学任务一般不存在根本冲突, 二者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当然, 最好的办法是要求有关部门安排教学任务时, 尽量使之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4]。

3.3 尊重学生差异, 主动与学生沟通

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弘扬个性, 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课程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教师还应主动加强与学生联系和沟通, 在师生关系处理上尽可能利用网络资源, 比如Q Q, BBS, 或E-mail, 这样可以避免师生面对面交谈的尴尬, 学生能够说出难以用言语表达的话, 倾向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3.4 加强学风建设,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建设良好的学风, 首要的是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和学习过程管理, 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另外, 还应注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合作精神。现在部分大学生对教师缺乏基本的礼貌, 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老师, 甚至藐视、仇视老师。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总之,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缔造, 而教师的努力是举足轻重的, 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方法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 并以此为桥梁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全面的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文阐述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分析了高校扩招和市场机制冲击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问题, 并从教师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周立.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 :99~100.

[2] 全国十二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 赵昆艳.高校扩招后的师生关系新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7) :151~154.

[4] 邓伟秀.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1) :41~44.

上一篇:CASIOfx-4800p可程式计算器在全站仪道路施工测量中的辅助作用下一篇: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