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北京

2022-08-28

第一篇:五年级传统文化北京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北京的孩子逛北京》教案

人教标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北京的孩子

逛北京》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北京城市的美好风光,民俗文化,增进爱国之情。

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京腔京韵,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聆听音乐,感受歌曲中的“京味”与北京城市的变化。

2“京味”从何而来?引导孩子从“旋律、歌词儿化音”中去发现、并模唱会成为难点。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中国气息浓厚的作品,京味儿十足,歌词都是和实际北京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了北京的孩子对自己城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谈话导入

从北京奥运会主题开始谈起,引导到感慨北京的变化真大这个话题上。(教师播放XX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做一个事先的准备,收集有关北京的人文古迹与现代文明建筑,师生共同交流。例如:故宫、长城、天安门、水立方、鸟巢等,对于北京城的孩子则可以强调自主交流。

教师简单介绍北京: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北京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42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名)。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传统文化有:庙宇、胡同、四合院、中轴线、城池、京剧、燕京八景等。(教师播放故乡的北京视频。)

教师总结:祖国的心脏是北京,北京城以其独特的文化与位置名扬海外。今天的音乐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名叫《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二、歌曲学习

初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音频)

师:请同学们打开本,对照歌词再次聆听歌曲,留意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点和人文?并做好记录。

师生交流。

用富有特色的北京话朗读歌词,体会京腔京韵。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针对南方教师与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着重抓住儿化音来进行练习,例如:胡同儿、动物园儿、一份儿等。还可以在学生朗读地基础上加上打击乐器来伴奏,以增强音乐的“动感”。

3二度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

师:请大家再次聆听歌曲,边听边哼唱歌曲的旋律,留意旋律有何特点,跟我们以往听到的儿童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演唱、教师伴奏、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带有着浓郁的“京腔、京韵”的旋律特点,将祖国的国粹“京剧”的音调运用在歌曲的创作上,加上这又是一首描写北京新城的歌曲,更增添了这首歌曲的地域特点与民族性,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让我们对伟大祖国又有了一份热爱之情!

4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动画,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富有“京味”特色的感觉尝试演唱吗?

三、巩固与拓展

看歌词,欣赏《故乡是北京》音频。

(歌词)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

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

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

唱不够那红墙碧瓦的太和殿。

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

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不说那高耸的大厦,旋转的厅。

电子街的机房,夜市上的灯。

唱不够那新潮欢涌王府井。

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

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勾起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四、堂小结

北国风光无限好,音乐作品皆动听!还有更多的音乐作品,我们今后会慢慢学习和欣赏。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北京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读懂文内容,从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4认识“隙、宗、朽”3个生字,正确书写“票、效、诸”等9个生字。重点理解“陶醉、诱惑、包容、改造、歧视、汇集”等词语的意思,自选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喜爱之情的。

教学准备

班班通

教学过程

第1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

1播放侯宝林相声《北京话》片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学说几句北京话,激起学生兴趣,揭示题。

[通过相声和老师的模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北京话的兴趣,引入新的学习。]

二、初读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接读文,注意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字音:活泼、沮丧、哄堂大笑、痕迹)

3快速浏览文,想一想文的主要内容,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通读顺是理解的前提,必须踏踏实实地落实好;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的情感。]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学习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学生用符号勾画。

[培养自学能力,增加个性体验,为合作交流学习打下基础。]

2汇报点拨:

(1)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2)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让学生充分读,充分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通过品词,品句,体会作者表达的对北京喜爱的情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2~3自然段。

1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自读勾画相关句子,简单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

2班级汇报,相机重点指导: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相机了解破折号在这里起到转折强调作用。)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于是便像被一列火车甩在半道上一样沮丧。”(重点理解“沮丧”的意思。指名读,小组读句子,体会人物失望的心情。从这失望之中,更能看出对学习北京话的渴望,也可看出北京话是如此的有魅力。)

(3)学生汇报到作者学说北京话的地方,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反问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4)出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听觉中的北京……北京话是不朽的。”

重点理解:“深远、广博、传承”等词语的含义。

()讨论: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中,可以结合自己对北京话的了解来说,不拘泥于文。)

3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表达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句子。

[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实际为标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落实有感情朗读。]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学生说到文中的句子相机指导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明确作者运用了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方法和叙述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梳理写作方法,落实写作积累。语文学习密联系生活,拉近学情与文本的距离。]

第2时

一、回顾全文

1.出示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句子。指名配乐朗读。

2[回顾全文,加深理解,培养朗读能力。]

二、识字、积累

1重点指导:“效、隙、痕、朽”的书写。

2摘抄喜爱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出示关于破折号几种作用的说明,让学生分别选择文中带破折号的句子,对照说明,说说破折号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文,并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认识。

2后作业:

学说几句北京话,在班会中展示。

五、《国学经典》教学

内容:《诗经•干旄》

诵读全诗。

2解释诗意。

3学生背诵

教学反思:

第三篇: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了解在介绍井水特点时采用了先概括再用生活片断具体说明的方法。

3、有感情地读课文,感悟井水的清、甜、凉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3-8自然段,知道作者通过写哪些事突出井水的什么特点,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感悟前人劳动能给后人带来欢乐和好处。

教学难点:

揣摩井水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感悟前人劳动能给后人带来欢乐和好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井的外形:

1、师:我们学习25课:井。 初学课文,理解这口井是什么样的。

2、学生说井的外形。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出井的样子。

师:古人造字多有意思呀!这个井字就像是一口水井,这样的字就是象形字。

3、这口井就在“我”家屋后菜园里,它是一口小小的水井,它还是什么样的水井?(古老)

二、理解井的古老:

1、师:你从哪看出水井的古老?

出示句子: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它的年龄。

(1)“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井的历史古老) (2)理解:“一道道”、“深深”。 (3)朗读。读出井的古老。

三、知道井水的特点,感悟带给我的甜美欢乐。 过渡:这口古井里的水有什么特点?(清、甜、凉)

1

(一)小组交流

师:课前我们围绕井水的三个特点进行了画批,各组进行交流。 要求每组选择井水的一个特点准备与全班交流。

(二)小组汇报: 井水清:

出示句子:“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水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

(1)小组交流,其他组补充。 (2)重点理解:“痴痴地”

A:什么意思?对什么这么着迷?(傻傻的,着迷的) B:说明什么?(说明映在井水里的星星非常吸引人。) C:通过神态描写,写出我们喜欢看井水里的星星。

(3)师:这件事发生在作者小时候,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也没有各种玩具,你们想想作者在数星星时是什么心情?

(4)朗读:

A:自己读读,你能体会到这种乐趣吗? B:指明读。

(5)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井水的清写具体的呢?(作者先在段首概括地写了清的特点,再通过兄妹俩在井台边数星星的生活片段具体说明井水的清。)

井水甜: (1)小组汇报。 (2)重点分析:

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3)反复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写在书上。 (4)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收获后的喜悦。

师:打水时的快乐,收获后的喜悦都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甜美和欢乐,每次想起,都会想起屋后菜园里那口古老的水井。

井水凉:

出示句子: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1)最后一组汇报读出体会,评读。

2

(2)可口的味道指什么?

(3)谁有过这种体验?带着这种体验读读。

(4)比较: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换成: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可口的味道呀! 师:放在前面更加强调了那可口的味道令作者终身难忘。

(4)假如你就是作者,在你18岁的时候,你想起这种味道,你怎样读这句?当你60岁的时候,你再想起这种味道,你怎样读这句?

(三)感悟前人劳动能给后人带来欢乐和好处

过渡:令我们难忘的仅仅是那种可口的味道吗?还有什么?(还有那口古老的小小的水井,还有我们在井边留下的无数甜美和欢乐。)

1、师:常言道“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常想—— 出示句子: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 (1)师:你想用什么情感来读?我们要赞美感激谁? (2)回顾全文,了解写法:

作者重点写了什么?(井水的特点及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为什么前面还要写井水的古老?

四、作业: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先概括后具体) 如:妈妈真辛苦。XX真可爱。

第四篇: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 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学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二、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三、激情导入:

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1.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1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

16、17自然段,用( )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6.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猴王出世 1作者简介素材 北京版

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1582) 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景凄凉。

上一篇: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下一篇:文明礼仪小标兵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