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2024-04-28

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8个生字,认读4个字。

情感目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能力目标:

1.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感变化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课前准备:刘伯承生前的资料及图片。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你怎样理解“军神”的呢?(板书:军神)因为什么称赞他为“军神”?

二、品读手述前的几个自然段,体会他的坚强和勇敢。1.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

划出沃克医生情绪、神态变化的句子,说一说每次变化都因为什么? 2.学生有感情的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了解人物的内心。3.通过找句子、读课文、品析人物的语言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品格。

三、合作学习手术中的两个自然段,探究交流,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1.快速读课文,说说手术中沃克医生是什么样子?刘伯承是什么样子?(请同学叙述)2.通过找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刘伯承手术时忍着剧烈的疼痛。3.学生朗读体会刘伯承手术中“一声不吭”的钢铁意志。4.小结归纳:

我们刚才通过朗读、对话、交流,读懂了课文,刘伯承手术时承受难以忍受的疼痛;手术中“一声不吭”表现出超人的坚毅;虽经剧痛的折磨,但手术后还说出手术中的刀数。真是了不起的军神啊!

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把题目读一读——军神

四、通过品读手术后的对话,体会刘伯承手术中的超常意志。1.三人一个小组,读人物的对话,体会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2.请同学总结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是“军神” 3.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 4.你想对沃克医生说什么? 5.出示课文句子:

“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指导朗读,感受刘伯承的由衷敬佩。

你对这番由衷赞叹怎么理解呢?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把题目读一读——军神

五、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军神带给我们的力量。板书设计:军神 手术前:拒绝麻醉

沃克医生----刘伯承手术中:一声不吭了不起的军神 手术后:数出刀数

课后小结:简介了人物的背景,使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理解课文时,不仅可以采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结合时代背景的方法进行理解。

篇2: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8个字、词,认读三个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

情感目标: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8个字、词,认读三个字。朗读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能说出那些带有“蝉”字的诗句或词语? 1.你在哪见过蝉?

2.你读过哪些介绍“蝉”的文章或书籍? 3.你对蝉有哪些了解?介绍给大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互读课文,你从法布尔的文章中对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蝉的? 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课后小结:进行课外补充,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对学生理解课文十分有帮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产

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的特点的?分别从哪几个自然段中找到的?

二、细读课文,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默读2-7自然段,完成表格。

要说明的问题 怎样说明的 自己的感受 内容 说明方法 蝉非 常喜 欢音

乐 为了所热爱的音乐做出了牺牲 举出具体事例 把蝉的生理特点写成是为了所热爱的音乐所作出的牺牲,给人以震撼。

兴高采烈的不停演唱,强迫他人去听。推想和观察 作者认真观察,反映出一名昆虫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把蝉当作朋友来写,展现了作家的人文情怀。

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作家对蝉的喜爱之情?画出来。

读找的句子,思考作家用了什么表现方式来表达对蝉的喜爱的。运用上面的方法自学8-14自然段“蝉是没有听觉的”。整体回顾全文,感受文章特点,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找出文中的拟人句。

篇3: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执教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张旭超

指导和评析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贾秋林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堂课是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是第四课时。在前三课时中, 学生分别学习了询问天气、表达着装和描述四季气候特点等的功能句型以及天气类 (sunny, warm, cool, cold, hot,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服装类 (raincoat, jacket, sweater, gloves) 和季节类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的词汇。基于上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 通过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这个主题, 以及“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in Beijing?What shall we wear in each season?Where can we go in each season?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话题的谈论,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四季, 体会四季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不同季节的情感, 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的北京。

(二) 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小组创作比较感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四季和衣服名称, 以及不同季节天气的特点等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 且受教材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历限制, 在四季风景的思考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注意每个活动的示范和“小台阶”的搭建, 降低活动难度, 引导学生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 本堂课教师运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操作简易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手段

1. 教学方式

本堂课从一个主题入手, 谈论与其相关的不同话题,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指认季节树、描述季节的天气特点、为季节选择合适的衣服、将北京的不同季节介绍给外国朋友等。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听、说、做、读、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激活、运用语言, 在互动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综合语言素养。

3. 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演示文稿 (内有视频、图片、文字描述) 、板贴图片、板贴字卡、胶棒、单词卡片、学习任务单。

(四)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季节、天气、服装和活动类词汇。

2.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和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3. 能够通过小组互助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查找信息、自学英语知识的能力, 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 通过唱歌、欣赏视频、制作季节树、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等活动, 感受北京的四季之美, 加深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以及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二、教学过程

Step 1:复现单元主题

上课前,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 歌词如下: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学生跟唱, 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T:Do you know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Seasons.

T:Yes!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Beijing.And we will talk about it in these five parts.

教师呈现本堂课主题, 并通过PPT展示与主题相关的五个话题 (见图1) 。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活本课核心主题;通过话题呈现,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Step 2:激活运用已知词汇及重点句型

Activity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在教室摆放4棵季节树 (见图2~3) , 结合PPT中的第一个话题向学生提问: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Beijing and what are they?

S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Now!Look!There are four tree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spring tree?

S:The first one.

T:Yes!And which one is summer (autumn/winter) tree?

S:The second (third/fourth) one.

Activity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呈现PPT中的第二个话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four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T: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s:...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将天气类词卡贴在相应的季节树上 (见图4~7) 。

Activity 3:Talk about the clothes.

1.复习衣服类词汇

教师通过PPT呈现衣服类词汇:jacket, T-shirt, shirt, overcoat, raincoat, vest, sweater, dress, skirt, cap, hat, shorts, trousers, gloves, slippers, sandals, sneakers, boots, sunglasses, 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

T:Let’s read together!

2.将衣服类词汇和季节相匹配

(1) 教师呈现第三个话题:What shall we wear in the four seasons?

(2) 教师以夏天所穿衣服为例引导学生将衣服按季节分类 (见图8) 。

(3) 教师布置任务:给季节寻找合适的衣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

T:We can wear...in spring?How about other seasons?What shall we wear in other three seasons?Now it is your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Task1on your study paper.

学生任务单见图9。

(4) 小组展示

每组任选一个季节, 小组成员将学习单上所选择的衣服粘贴在对应的季节树上, 并用简单的句型介绍:“In summer we can wear...”

介绍完毕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见图10~11) 。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 教师重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用季节、天气、衣服等话题激活学生已知的词汇和功能句型, 并通过分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为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的活动做好准备。小组活动在反馈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能力。

Step 3: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four seasons.

Activity 1:Enjoy a video.

1.教师询问学生:We all live in Beijing.Where can you go in Beijing in summer?

2.教师呈现活动任务:I will show you a video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I have two questions for you:Where can we go in four seasons?What shall we do there?

3.教师播放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欣赏并了解北京四季的不同景色。

4.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Are they beautiful?Where can we go in Beijing in summer/autumn/winter?What can we do there?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唤醒学生对北京四季之美的认识并整体感知、理解语言, 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地点和活动信息。学生结合前几个活动逐渐建构起对四季中天气、着装、景点、活动等的系统认识。

Step 4:介绍北京的四季景色

Activity 1:呈现任务, 理解情景

1.教师创设情景:Oh!My We Chat is ringing!Who is speaking and what does he want to do?Let’s listen!

教师播放Mike的微信留言:Hello, Bob.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I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month.I will go there for study.But I reall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eijing.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Beijing.For example, which season is it in Beijing?How’s the weather?Is Beijing beautiful?Where shall I visit in Beijing?What shall I do?Can you help me?

播放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帮助Mike解决问题。

2.师生共同谈论Mike的留言信息, 如“What happened to Mike?What does Mike want to know?”等。

3.教师提供语言框架, 学生以补充所缺关键信息的方式完成回复Mike的信息。

Activity 2: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1.教师继续呈现任务:Now, there are three other friends will come to Beijing.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they need.

2.教师播放Lily, Charlie, Tina三个朋友的微信留言, 学生仔细倾听。明确这三个小朋友也想来北京参观, 他们也想了解北京不同季节的特点。

3.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季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和短语、词汇完成对这个季节的介绍以及对Lily/Charlie/Tina的回复。

Hello, __________.

Welcome to Beijing in_________.

It’s a_________season in Beijing.

It’s_________and_________.

You can wear_______.

You can go to_______.

You can_______there.

Have a______trip!

(beautiful, great, interesting, good, wonderful, nice...)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完成任务单Task 2, 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给朋友回微信的情景既真实又有时代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验帮助别人的美好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支撑, 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现能力。在听微信留言、微信书写回复、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四季之美,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Step 4:Homework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仿照任务2, 选择一个季节, 向朋友介绍北京的天气、着装、饮食、主要活动等。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授课教师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 使学生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本堂课的主题学习内容。同时四季树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让英语课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下, 理解知识更为简单, 语言的运用更为自如。

授课教师还将教学内容自如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视频, 学生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鲜明转化。简易操作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大胆展示了设计, 熟练地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堂课中, 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用, 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演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场景。

除上述优点之外,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如授课教师的语速偏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等。

专家点评

本堂课采用活动驱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 借助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信息可视化, 内容情景化

本堂课, 张旭超老师以树为载体, 将四季“搬”进了课堂, 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的主题环境。依托四季树的背景, 将谈论的天气、着装等词汇分类粘贴在不同的季节树上, 取代了以往呆板的板书, 突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季节树营造了语言表达的物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主题突出, 话题完整

本堂课的主题是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围绕这一主题, 张老师设计了五个话题, 包括四季的名称、天气、着装、特色的景点和活动等。五个话题层层递进, 不同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突出了本堂课的主题。

3.注重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篇4: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篇5: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 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学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二、学习新课。理解爸爸的话。

三、激情导入:

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1.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4.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6.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辨析课后第3题。

篇6: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枫桥夜泊》(20)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

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 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学习《望庐山瀑布》(20)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习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

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篇7: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学会8个生字,认读3个字。

情感目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准确地理解并写出两个句子的意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京剧吗?

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以唱、念、左、打、舞表演为中心,具有北京特色的戏曲剧种,因为它诞生在北京,所以称之为京剧。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选自传京剧《赤桑镇》中包拯劝慰嫂娘吴妙贞时的一段。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看注释,了解字词的音、形、义。蒙:受 嫂:注意笔顺

冤:不要把树丿写成两笔 徇:读4声,依从 赃、脏组词

找每一个生字的形进字 利用生字练习组词 2.谁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3.读课文看住时,说说课文意思。

三、同桌说说每句的意思。你对剧中人物的看法?

四、了解有关京剧的知识。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包拯秉公执铥、不徇私情的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京剧《赤桑镇选段》,结合戏词说说你对剧中人物的印象。了解本课内容的背景。

二、读一读课文。

三、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你觉得包拯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那句感受到的? 1.包拯是怎样说服嫂娘的? 你怎样理解“金石言”?

嫂娘的哪些话被包拯看做是“金石言”而永不忘? 2.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包拯的品行?

五、结合对人物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金石言/永不忘/铭记心旁。

前辈的/忠良臣/人人敬仰,哪有个/徇私情/卖法贪赃? 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杀赃官/除恶霸/申雪冤枉。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样,责己宽/责人严/怎算得/国家栋梁? 小包勉/犯王法/岂能轻放,弟若徇私/上欺君/下压民/败坏纪纲/我难对嫂娘!

六、谁来读读。

篇8: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9: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篇10: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军神。请大家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军神。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知道这里的军神指的是谁?

3、(出示课件:画像)解说:同学们,他就是青年时期的刘伯承将军。在1916年的护国战争中,他作为川东支队的将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突然,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的背后打来,从颅顶打入,从右眼飞出。由于失血过多,昏迷了过去。后来情况怎么样呢?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现在老师想听大家读课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1-10)自然段谁愿意读?(11-17)自然段、(18-最后)。大家注意:一是看他们能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是想一想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过渡:刘伯承眼睛伤势很重却拒绝使用麻醉剂,坚持做完手术,真令人感动。

三、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你最受感动的段落标画出来。

2、汇报。师板书(7、8、9、10)(12-15)(16、17)(18-22)A、就诊

1、一生读(7、8、9、10)师板书:愣住

从容镇定

2、“愣住”沃克医生为什么愣住了?

“从容镇定”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角色读: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老师读叙述和沃克医生的话,你们读刘伯承的话,看能不能让在座的各位老师感受到病人的“从容镇定”和他的坚强。(相机指导)

B、手术前

1、自由读(12-15)节。看这一部分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师总结:他的伤势很重,手术时却拒绝使用麻醉剂。(相机板书:伤重,不用麻醉剂)

2、你从哪看出他的伤势重,需要做大手术呢?谁能读出伤势重(14节)伤势这么重他却不用麻醉剂,麻醉剂是干什么用的你们知道吗?

3、如果是我们大家,要把坏死的眼珠摘除下来,还要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却不用麻醉剂,手术中你会怎么样呢?

C、手术中

1、自由读16、17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看一看刘伯承在手术中表现得怎么样?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相机板书:居然 抓破 一声不吭)

2、“居然”什么意思?这里什么出乎我们的意料?同学们现在都使劲抓一抓自己的衣服看能不能抓破?我们都不能抓破,他却把崭新的白垫单抓破了,你从“居然 抓破”体会到了什么?这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是怎么忍受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3、(放录像)解说:手术开始了,沃克对病人说……可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此时,每割一刀疼痛都可想而知,他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手术长达三个小时,他被割了72刀!同学们,你们亲眼目睹了这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定有许多话想说,现在就把你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吧!

4、(15、16节)自由读——检查指导读——范读配乐——想不想超过老师,自由练读——一声配乐读

过渡:手术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沃克惊呆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D、手术后

1、一生读(18——22节),读后提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72刀)

2、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一部分同学读沃克医生的话,一部分同学读刘伯承的话(老师相机指导)

3、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任凭医生割了一刀又一刀,剧烈的疼痛并没有使他晕倒过去,他一直都在清醒地数着刀数:67……68……69……70……71……72……他被割了72刀,竟一声不吭。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沃克医生,此时你会对这位病人说些什么呢?

4、此时,沃克惊呆了,他大声嚷道:(出示课件:军神)齐读——板书

——找三生读——让我们发出由衷地赞叹(齐读)

5、总结:同学们,军神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被割了72刀竟一声不吭,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但愿军神那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永远激励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板书: 军神

愣住

从容镇定

伤重

不用麻醉剂

居然 抓破

一声不吭

篇11: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在实践活动中实际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无论直尺还是卷尺都很难直接度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把较远的距离分成若干段,用尺量出各段的实际长度,相加得到两地间的距离。为此,先要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测量长度。实践活动《实际测量》着重引导学生测定这样的一条直线。教材呈现了三名学生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情境,两名男孩各把一根标杆竖直插在A点和B点,一名女孩在A、B之间的C点和D点依次插标杆。只要四根竖直的标杆插的地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B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分成AC、CD、DB三段度量,戴帽的男孩正在观察并指挥调整,利用四根标杆在A、B之间测定一条直线。教材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图,体会图中的三人分别在做什么,尤其是戴帽子的男孩是怎样判断四根标杆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在操场上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

上一篇:杨志军入党个人自传下一篇:红丝带品牌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