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之光线分析

2022-08-26

第一篇:视听语言之光线分析

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追忆似水年华——《情书》视听

语言分析

岩井俊二的处女作《情书》一上映便迅速引起轰动,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岩井的作品。它具有典型的日系风格,画面似乎总是高光、过曝,使得颜色褪去了一部分色彩,显得清新淡雅。《情书》正是这样一部纯净的有关纯爱、有关死亡、有关追忆的电影。 博子在参加未婚夫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的悼念祭奠时,偶然抄下他中学纪念册上以前的地址。本来是不抱期望地寄了一封信过去,寥寥数字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居然收到回信,而且落款正是“藤井树”的名字。于是辗转周折了几番,终于明白,对方是和男树中学同班同名同姓的女孩。两个女子通过书信,女藤井树(以下简称女树)将封存在记忆深处的有关男树的“美好”回忆一一倾诉,也让博子得以了解未婚夫不为她所知道的一面。

由中山美惠分饰博子和女树这两个虽然相貌相似性格却相距甚远的角色,这就为影片设置了障碍,博子和女树不能够相见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故事结构和导演的设计巧妙地避免了二人相撞。博子与女树的通信往来,女树对男树的回忆刻画,加之影片三重线索插叙展开的叙事手法,共同构成了这一稳固而奇妙的三角关系。片中博子专程到小樽想要见一见女树未果,导演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在喧闹的路口,博子轻声呼唤了一句“藤井小姐”,已经骑车驶过的女树停下转身回头,此时镜头固定几秒,在所有观众都以为她们就此相见时,镜头切到全景,人潮扑拥过来,将博子淹没。女树没有看见博子,博子却清楚地看到了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女树,从而得知了男树选择自己的真正原因。她也怨恨过,但是到了最后,博子冲着埋葬着男树的远山一遍一遍撕心裂肺地大喊“你好吗?我很好!”时,一切都释然了,她不再念念不忘,不再怨恨,放下了一切对过往的怀恋,真正地与之告别。

整部电影就是一场对逝去时光的祭奠——逝去的故人、逝去的青春、逝去的朦胧的爱情。但是就日本的传统文化来讲,美好的事物中也总隐藏着幽怨和死亡的气息。日本有着“春日的樱花婀娜多姿,但其根下总埋着尸骨”的典故。该片虽如一首散文诗一般优美,但其中也处处藏匿着死亡的气息。男树的祭奠典礼、女树的感冒、女树父亲的过世、冻死在冰雪中的蜻蜓、旧屋搬迁、抢救女树等等这一系列传达着死亡讯息的符号贯穿着影片始终。几乎在岩井俊二的所有影片中,他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剥开死亡的面纱,《莉莉周》中的斗殴,《梦旅人》中的意外和手枪。影片中,博子和女树都笼罩在死亡中。尤其要讲的是女树在医院看病的场景。她靠在座位上睡着了,依稀听到护士在叫“藤井树”的名字。走廊的尽头突然被照亮,一辆无人推扶的病床从拐角处驶来,画面快速剪辑了两三次,病车越来越近,女树看到上面躺着的是正在被抢救的父亲,她与父亲站在走廊的两端,此时导演运用了补偿镜头(希区柯克镜头),摄影机一边后退一边使用快速向前变焦镜头,画面突然变形,楼道空间被拉长,树奔跑起来,镜头跟随在她身后,左上右下地来回摇摆,时不时切换她的侧脸与背影,当女树推开抢救室的门,画面突然切换到少女藤井树与少年藤井树的那次告别和中学开学时点名的情景。她梦中见到的人都已逝去,她的那段青春记忆也已逝去,现在她开始慢慢回想起来。然而死去父亲的妹夫忘记大哥的忌日,少女藤井树在父亲的葬礼日轻快地在雪地上滑冰,在忌中见到前来还书的男树露出灿烂的笑容……在这部影片中,岩井俊二将对死亡的写照处理的十分唯美,哀而不伤。

电视台出身的岩井俊二在电影的拍摄上也诸多沿用了拍摄电视的手法,如现场报道式的跟拍、多机位跳切。从传统上来讲,为了创造电影画幅内,角色之间、场景之间的立体感与空间感,进行角色的走位调度,纵深构图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比如轨道的安排、变焦镜头的细微调整,以及灯光的精巧摆放,都是所谓现场调度所必须明确的工序。但是岩井俊二另辟蹊径,并不想一味的使用业已成熟的方案,而是大量地使用广角镜头,大量地进行非正常的多主光源布光,大量地进行机位的灵活变换,以一种高效省时省力,但是同时能带来一种莫名的临场感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影片中,导演使用浅景深镜头对中山美惠的表演进行诠释,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人物。在构图上,既可以看到符合标准构图原则的稳定画面,也可以看到故意打破平衡的画面。人与景物相呼相应,景物的及时出现总能填补人物语言的短暂缺失,使得画面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在色调的运用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讲述博子的这条线索时,画面是冷色调,到处充斥着漫无边际的皑皑白雪。影片的开始,一个长镜头,博子从雪地里起身,从离画面很近一直走到山下看不到人影,画面只有雪白和青黑两种色彩,博子的着装也以冷色系为主。直到秋叶先生向博子示爱的场景,才出现了桔红的火光;在讲述女树这一线索时,由于是冬季的小樽,处处被大雪覆盖,色调仍然偏冷,但好过博子;只有在回忆少年时期的画面,犹如宫崎骏的动画片一样色彩鲜艳。此时,配乐也由哀婉的钢琴曲转变成活泼轻快的小提琴曲。导演用暖色调描摹回忆,用冷色调书写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引导观众对这段回忆更加关注,其对于往昔的留恋和追忆可见一斑。

在用光方面,岩井俊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高光、逆光拍摄,这种在其他摄影师看来是自杀的行为,却成为他招牌式的电影风格。这样的手法,在《情书》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中均有体现。从摄影角度来看,所谓逆光摄影,是一种有别于正常摄影的技法,因为它所描绘的最终成品并不是人眼正常情况下能够识别的。一般来说,逆光摄影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剪影,因为往往背景曝光级数高于前景,背景正常曝光,缺少光线的前景就会漆黑一片。而正常的肉眼观察是看不见这一现象的,因为人眼会自动调节,保证注视区域的亮度信息完整。岩井俊二所使用的逆光技巧,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统一提高曝光量,从而能够看清人物的面孔,同时让人物的轮廓融化在稍微曝光过度的背景中。这个是接近肉眼观察的效果,而且是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状况。一般电影会在电影布光上下很大功夫,通过4到5个角度的光线,塑造起在美术上十分正确的人物形象,但也因此丧失了真实性。而逆光,可以很好的充当主光源,同时淡化背景因素,突出演员的存在,真实性也大大增强。不矫揉造作,体现淳朴的美感,岩井的电影普遍存在这种倾向。同时,逆光是一种十分内敛的手段,这对于表现片中主角的心绪来说非常合适——男树深沉内敛的性格,最终也没有告白;女树朦胧的好感却也不了了之;博子压抑的情感寄托。我注意到,《情书》中所有存在窗户、门等会透光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光线效果,是由于高光太过充足而导致的,人物经过也因此而被虚化,轮廓若隐若现变得不那么真实。最经典的一个画面是,男树靠在窗边看书,身旁白色的窗帘随风舞动,男孩在窗帘旁若隐若现。此时,光线从窗外打进来,男孩处于逆光的位置。若是普通拍摄,男孩的面目将会暗淡不清,导演于是做了补光的处理,使男孩的面孔足够清晰而又与窗帘的高光部分形成对比,出现局部光斑的效果,亦真亦梦。女树不经意地抬起头,注视着沉默的少年,朦胧的情愫暗暗铺开。

影片的最后,女学生们将夹着画有少女藤井树的借书卡的书送到女树手里,书名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女树曾经翻看过借书卡,遗憾的是她没有发现背面的秘密。那本书是少年藤井树交给她手里,那次是他俩最后一次相见。女树拿着借书卡,明白了一切,一时间百转千回。之前进行的一场关于过去的回忆,她以为那是属于博子的,其实那是属于她自己的。

第二篇:电影《风声》的视听语言分析

《风声》是一部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的心理战和酷刑的谍战片。 该影片的视听语言风格鲜明,电影从镜头语言、画面剪辑、和声效配合上竭力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精彩的悬疑故事,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本文结合影片中的片段,从镜头、景别、声音、光、色彩、字幕等方面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

一、镜头与景别的表达

在影片中,镜头不仅充当观众的眼睛,告诉观众故事的情节与发展,还在参与形成影片表达风格上贡献不小的力量。

(一)长镜头的运用

在电影开头,运用特技模拟了一个50多秒的长镜头:起始画面是在黑云密布的高空,继而穿破层层黑云,掠过盘旋在空中的战机的机翼,继续往下探,出现了群山与河流相间的黑色地貌,山是黑色的,因而水的颜色就成为亮色,这些河流的形状和分布组成了两个字的形状——风声。至此,电影片名出现。但是此长镜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朝低处延伸,越过山巅,伸向群山环抱的城区,以远远的出现在夜空的烟花为镜头的结束画面。下一个镜头是在地面上以仰拍角度出现的烟花,来完成转场。

这个长镜头的运用,很好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从阴霾的天空拨开层层黑云,来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乌层密布的城市,为影片奠定了阴暗压抑的基调。

(二)中近景居多,刻画人物形象 在本片中,中景、近景的景别居多。《风声》中景别的选择,不仅出于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需要,也限于拍摄场地的环境制约。影片绝大部分是在一个封闭的裘庄里拍摄,因此它所着力呈现的是一个封闭、压抑的形态,在室内,中近景镜头成了摄像师的首选。并且,因为故事情节围绕捉鬼而展开,猜测推理也是剧中人物的表演内容。细微的动作、人物内心与面部表情都需要具体的表达,因此中景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就需要被频繁使用。

二、画面的表现虚实结合

(一)写实性画面形成视觉冲击效果

《风声》里,武田长为了逼迫地下党老鬼的出现,对怀疑对象进行严刑拷打,血腥的场面更能衬托出日本军官武田长的狠毒与邪恶,情报工作的危险与残酷,以及地下党的坚贞不屈。因此刑法逼供的血腥场面在影片中多有出现。大量运用对刑具和被拷打者的局部特写,真实的再现了受刑场面。譬如对六爷的针灸设备的特写,和受到酷刑的吴志国那因巨痛而扭曲的脸、血肉模糊的伤口、凸暴的青筋、充满血泪的双眼„„这些写实性的画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的表现出汉奸的丑恶嘴脸与吴治国的铮铮铁骨。

(二)写意性画面引发联想

《风声》中在处理白小年的时候,仅仅是一个钉椅的全景加一个刀锉的特写,一个昏暗裘堡的铁门的拉镜头在白小年撕心裂肺的呼喊中结束了。这里的“虚”指的是电影里没有白小年直接受刑的画面,而是通过声效与空画面引起观众的联想与想象。没有血腥的镜头反而更恐怖,利用声音和极具思维拓展空间的空镜头激发的是观众因想象而引发的感官冲击,从而造成观众心理恐怖感的弥散。

三、声音的运用

(一)用音乐渲染剧情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符号。它是乐器之荟萃,声音之精华。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在电影中渲染、烘托剧情。 在遭到武田的怀疑后,李宁玉经过昏暗的走廊,来到了幽暗、诡秘的密室里接受武田的检查。李宁玉表情凝重,徐缓的钢琴配乐响起,渲染了不安的气氛,随着一声沉重的关门声,李宁玉身体一颤,钢琴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接下来的危险遭遇和人物内心的恐惧。

(二)独白连贯画面,形成叙事段落

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手法。 影片最后,响起了顾小梦的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画面配合的是坐在车里的吴志国流下一行孤泪,然后硬切到俯拍的大远景:轿车行驶在路上,镜头摇向路边的山头,再通过叠化,出现李宁玉和顾晓梦在裘庄时的画面:李宁玉在阳台上抽烟,回头望向坐在屋里为自己缝补旗袍的顾晓梦,这时顾晓梦抬头看向镜头,即回望李宁玉,目光温柔而坚定。

在这个段落的镜头中,顾晓梦的独白一直在进行,画面却从故事的结尾回到故事的中间——顾晓梦把这段话缝进旗袍的时候。这个段落是倒叙的结构,通过独白声音的连续性把画面连贯成一个段落。是观众形成的视听感受:顾晓梦早已做好了为革命赴死的准备,虽然到了故事的结尾这段告白才为人所知,但是通过画面的逆转,通过吴志国的眼泪,以及最后顾晓梦看向镜头(或是看向李宁玉的目光)的画面,却像是顾晓梦亲口说给李宁玉和吴志国以及看电影的观众一样。

这是顾晓梦临死前的告白,她把这些话用摩斯电码缝在李宁玉的旗袍上。这段告白以独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十分震撼人心。顾晓梦剖白了心迹,也透过这段话点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四、其他视听语言的运用

(一)光的运用:光线具有营造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影片的开头,餐馆暗杀的那场戏中,即将被暗杀的汪伪政府官员与他要拉拢的范老先生,坐在桌子的两侧。使用的是内反拍的机位,镜头里的光是顶光,从两个人的头顶照射下来,两人的眼睛都被眉骨的阴影遮蔽在黑暗里。这里一点都没有饭局上融洽和谐的气氛,而是通过光影衬托出两人冷峻的面目表情,也预示着两人内心的遥远距离甚至是对立的立场。也为这场暗杀铺垫了紧张的气氛。

(二)冷色调烘托恐怖氛围

故事发生在作为设为圈套、揪出老鬼的地点的西郊百草堂城堡,是充满杀戮之气的地放,裘庄古堡内部本身就阴冷黑暗。影片通篇运用蓝黑灰等色彩,奠定了阴沉、压抑的基调 。

(三)字幕形成段落结构,把握叙事节奏

在电影《风声》中,字幕在开篇就出现了。在影片当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用电报转场的特技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都配有字幕(老鬼内心的独白)。字幕介绍故事背景,并贯穿整个电影,成为故事情节进展的段落分界。每当剧情有新的发展,就会出现一句字幕。这些字幕使剧情环环相扣,形成了紧凑的节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第三篇:《魔法灰姑娘》视听语言分析

张素

(常州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本文从镜头、场面调度、剪辑技巧、电影声音四个角度对影视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联系影视的自身特点来阐释它的艺术形式的性质以及它给人创造出的细腻完美的视听效果,感受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真人童话,以此彰显影视视听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

关键词:视听语言 镜头 场面调度 剪辑技巧 电影声音

《魔法灰姑娘》,影片根据1998年纽伯利儿童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奇幻色彩,影片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莎士比亚戏剧创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重新演绎出一个另类搞笑的浪漫喜剧。影片主要讲述小女孩艾拉刚出生就被仙女露丝达施以终身“服从”的魔法,一切都源自这个魔法,虽然表面上艾拉听从别人命令但是内心已经练就一颗勇敢,敢于抗争的心,直到母亲死后,继母和姐姐的到来更是让她深受痛苦之中,艾拉不甘于作别人的傀儡,于是便踏上破解魔法的旅行„„故事结构虽然单一,但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之下,有很多有趣的变化元素,充满了人性、权利、各类生灵的平等、魔法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而且影片突破传统的公主(安妮·海瑟薇饰)形象,在爱情和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下自行破解了魔法,相信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镜头

镜头是构成视听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镜头是指摄影机连续不断的一次拍摄。从视点上分析,《魔法灰姑娘》画面颇有童话色彩,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迪士尼的创作特色,但是还是看到导演汤米·奥海文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个人创新,抛开现代城市所给人们带来的浮华和枯燥,影片开始就给人一种穿梭感,让人完全融入另一个世界。一切的感情色彩都从视听语言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空间上分析,影片开始的空中拍摄暗示着即将有冒险的神奇旅行,通过俯视的大全景拍摄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人们基本的生活概况,接着通过艾拉被施魔法和抗争魔法的过程,对平民生活空间的简单描述,展现了一种家庭生活气息、西方古典浓郁装饰风味、大自然所带来的田园风光等等。影片中的主人公长大仅通过一个特写镜头,即艾拉戴上死去妈妈项链的过程,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另外展现另一个冒险空间的是用一本由人变成的魔法书,巧妙地将空间与空间之间联系在一起,让人映象深刻的画面不胜枚举,影片大量运用全景进行空间的转换,其中展现精灵的热情与无奈;巨人镇的田园与欺压;城堡的巍峨气势、令人向往;郊外的哥特神秘气息……从人物上分析,夸张的人物造型,富有复古风的服装、建筑,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背景颜色的丰富多彩,这些都给影片人物塑造增色不少。艾拉的清新甜美,善良勇敢与母女仨人的恶毒庸俗的强烈对比,在对精灵、巨人、食人怪的塑造上则是选择戏剧性极强的场景,王子叔叔的塑造上,利用迪士尼动画惯用的方法,用动物来增加趣味点和象征意味。在镜头的摄影方面,有很多细节值得去推敲,静止摄法中,艾拉受魔法控制,跃起停在半空中的画面,夸张了魔法的力量和主人公的无奈;王子叔叔举起王冠的画面,也是戏剧性的夸张幽默地表现他的愚蠢和可笑。

以上是对影片在镜头运用上的分析,镜头的内容是什么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表现和选择什么样的造型元素,又是怎样将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的,而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二、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的目的在于把剧情的涵义和情感内容传达给观众。导演如何把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统一的运用在一起并能产生丰富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

在此片中剧情跳跃虽然给观众一种急促的感觉,但是戏剧中心人物还是很明确的,影片中有这么一出戏:先是父亲对于自己另娶妻的想法说出之后,场景紧接着切换到房子外面,即继母三人的到来,继母从马车上下来,她便是此时的戏剧人物中心,给观众一个初步印象。接着是父亲从房间出来迎接,中心人物进行了转换,在继母对于自己孩子的介绍之后,艾拉从房间中走出,这种巧合是为了使中心人物的明确和故事的戏剧性发展,画面中的人物情绪变化从他们的对话、表情、动作和这种演员的场面调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了不让场景变得混乱,镜头场面调度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继母与父亲的对话中,镜头采用小景深,这样更利于对观众的视角的把握。另外,影片中常常会有运动的场面,要使观众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这些都要依赖镜头的场面调度,在《魔法灰姑娘》中,艾拉被侍卫当作小偷的戏中,通过摄影机位的不断变化,景别的切换,人物运动的节奏,以及最有力的表演瞬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连贯紧张的画面。影片中的精彩的打斗画面、戏剧舞蹈表演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影片中还利用其它的场面调度的技巧。比如,平面场面调度和对比性场面调度,艾拉受巨人所托的歌舞表演,主要运用横移拍摄,这里是平面场面调度;导演所创造出巨人镇的气氛则是与人类生活圈的对比,这样便增加艺术的反差和对比度,使得情节更加鲜明和生动。还有艾拉参加舞会时穿着仙女为她变得白色礼服的画面,不仅通过服装让她成为观众的焦点,而且夸张的动作也使中心人物更加确立,这里同样采用平面场面调动和对比性的色调。

毋庸置疑,导演通过自己的独特的创作模式来使剧情更加合理和深刻,他明确的表达方式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本片看完之后会给你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这就是导演目的所在。

三、剪辑技巧

“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而成的。”—普多夫金。 我们可以总结出剪辑在电影创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剪辑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修整、补充的过程,剪辑师和导演为了更好地把效果呈现给观众,就必须把拍摄和剪辑联系在一起。大量有力的画面都是由精心挑选剪辑而成。

影片中艾拉和精灵(斯兰恩)进入精灵镇的戏中,把各个分镜头有节奏而又流畅的剪辑在一起,并且能产生逻辑性和趣味性,让大众享受到整个过程和当时的情调气氛。随着精灵大妈的一声“visitors!”,画面随即出现房屋的灯火通明,一下子氛围由平静变的活跃起来,然后以主人公的行踪来串联各个舞蹈画面,我们可是深切的体会到演员的情绪强度和整个音乐的感召力,虽然那个时空是假定的,但是由于合理的方向感和逻辑性,再创造的时空就可以使其艺术性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当然,剪辑并不只是为了串联和流畅,整个影片必须是统一的,那么这就要求剪辑要有自己的风格,在这部影片中它的主题、内容、形式、结构都达到完整的统一,诠释了一个美好的喜剧画面

四、电影声音

视听语言是画面和声音的综合艺术,自有声电影以来声音艺术创作也是整个影片创作的重要方面。《魔法灰姑娘》中运用了旁白、对白、动效、电影音乐,并且和画面有机地结合,使之融为一体,创造出具有

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影片。

在《魔法灰姑娘》中,旁白部分主要分布在开头和结尾,通过总领的旁白介绍了故事情节要素和引领观众的所要关注的话语。还有一个出现在荧幕上的旁白人物,他的旁白又更细致的说明电影的立意,以及制造了悬疑的感觉,在电影的最后他同样幽默地点名了立意,“假如跟着心灵同行,将与歌声到达彼岸”。

对白部分,它除了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习惯,还可以为下面的故事发展做铺垫。影片中艾拉的母亲临死时说的话和艾拉战胜魔咒的事件有联系;艾拉寻找仙女的过程中,魔书让她意识到仙女可能会出现任何地方,这与仙女后来出现在郊外有很大联系,就不会让观众感到意外和奇怪了。

在动效的运用上,我觉得是本电影的一大亮点,充满智慧和幽默。魔法驱动的声音贯穿整部影片,每当下达一个命令之后,就会出现魔法的声音,它暗示着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魔法被破除之后,命令后的声效消失也就意味着魔法的彻底克服。其他的还有动作上的声音夸张和应用,恶毒叔叔命令艾拉做的一系列动作中,音响的同步使情节更加深化。

影片中出现多首好听又富有情调的音乐,其中walking on sunshine和strange magic用来渲染气氛、描绘、剧作功能和连贯作用。而somebody to love和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是主题音乐旋律,其中加入和声、尖叫声、人们欢笑声、鼓掌、拍打声等音响性声音元素,组合成欢愉浪漫热闹的氛围。整部影片中音乐占了很大的篇幅,它大大增强了影片场面的真实感,再加上影片大量运用群众表演,更突显主题和整体表现力。

五、结论

统观整部影片,镜头、场面调度、剪辑技巧、电影声音都集中体现编导者的思想、创造力和表现力。在完整统一的基础下,进行一系列的变化丰富,影片运用多变的镜头表现、古典浪漫的画面、欢快愉悦幽默的音乐,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随着电影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回归到设计的文化本性,在好莱坞,迪士尼等大型电影公司力量的辐射下,我们还要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0

第四篇: 电影《中国合伙人》视听语言分析

新义方编导阿伟 咨询交流【742827793】

电影《中国合伙人》自2013年5月17日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5亿,得到观众极力追捧,引发强烈的观影热潮。该影片由陈可辛执导,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下燕京大学毕业生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为改变命运,一起为梦想打拼,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故事。 视听语言是“指影视作品中以画面和声音为质料所创造的视听形象,并由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进行感知的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所构成的表述系统。”(刘迅:《从视听语言的形式美感谈起——影视文化的表层解读》,载《理论界}2005年7期)视听语言是影像艺术的重要载体与介质,它完成了影像艺术的情节叙事、人物塑造、揭示主题等重要功能。影片能够唤起观众的强烈观影体验与审美渴求是借助了视听语言的逼真传达才得以实现的。下面将对该片的视听语言进行三方面的分析:

一、镜头语言的变换运用

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提到:“一部电影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影像各方面的质量。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影机的焦点。要产生符合要求的精确影像就需要选择精确的镜头。决定选择什么镜头,是把影像转移到胶片上的关键因素。”(《电影元素》,李·R波布克克著,伍涵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157页)镜头语言的变换运用对于影片基调、细节、质感的把握,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十分重要。《中国合伙人》中采用的不同镜头语言的变换运用来表现人物和叙说故事。在《中国合伙人》开头部分,成东青站在万人会场中演讲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直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新梦想”公司的发展盛况,拉近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 特写镜头是电影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是电影区别于戏剧的主要标志。《中国合伙人》中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三人在不同时期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特写将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现出来,展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例如孟晓骏机场送别,三人依依不舍的痛哭的面部特写,深入解读友情,彰显人物真性情。影片善于运用包含深意的镜头语言进行叙事。例如玻璃在《中国合伙人》中有多次出现,模糊不定的玻璃反射既没有镜面的直接暴力,又能巧妙地进行构图和隐喻。影片中打乒乓球的镜头处理的极为巧妙,前景一直是玻璃,右侧一直是王阳,镜头和对白都采用了交叉剪辑的表现手法,让两个人的场景有了三个人的对抗,模糊的背影一来一去的球路,让我们看到了友情与现实的博弈与碰撞。在孟晓骏与成东青提及公司上市时,成东青终于对好友孟晓骏说出了不,这时镜头微微平移,一道细细浅浅的白色光线在前景的玻璃上逐渐变宽变大,将两人分在两侧,暗喻两人的隔阂已经出现了。影片中的镜头语言变换运用替代了叙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光影色彩的巧妙运用 “光的亮度和光调也是影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塑造成为受众的审美对象刻意追求或独具匠心的亮度处理和光调变化,在利用光影给人的不同心理效应来渲染情绪氛围方面和借助于蒙太奇的形式构成原理来实现某种隐喻或象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意义,也是凸现于形式层面的外在构成。”(刘迅:《从视听语言的形式美感谈起——影视文化的表层解读》,载《理论界))2005年7期)例如,《中国合伙人》中当成东青在船上向苏梅表白的时候,光线很暗,等他们相好时,在长廊里,阳光明媚。光影的对比作用十分明显,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符合影片的叙事和情景塑造。

色彩在电影中担负着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加吸引力的作用。“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电视艺术美学》,高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281页)《中国合伙人》在色彩运用上十分巧妙,具有强烈的时代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的运用很符合当时的背景,前半部分对8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刻画,主要是一种泛着淡黄的暖色调,这种怀旧的暖色调勾起了观众对大学生活的集体回忆,画面唯美淡雅清新,阳光中夹带着淡淡的忧伤,很有青春的感觉。后半部分进人21世纪则采用彩色的背景,画面明亮,与前面形成色彩对比的同时,也彰显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快速。

三、声音元素的契合运用 声音是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视觉画面一起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塑造。(茹惠:《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分类及作用》,载《电影评介>>2008年21期)《中国合伙人》中运用恰到好处、符合情感的人物语言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音乐来完成叙事、交代时空、刻画空间、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真实感。

影片中的人物语言,处处都彰显着鲜明的人物风格,将人物真实的心理传达给观众。例如:王阳婚礼上有一番对白:“千万不要跟丈母娘;千万不要跟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上床;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这是当时人物真实的心理表白,把长久以来积压的内心情感倾吐出来,让银幕内外的人都能直观地了解其情感处境,同时不失幽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还有经典的对白语句,例如:“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皱纹不要刻在你心上。你还很年轻,可以走很远”。“有些事情只有停下来才能看清楚,总有些更重要的事情赋予我们打败恐惧的勇气”等等,既感人又励志。

影片音乐的运用达到了与画面的完美契合。音乐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苏芮的《一样的月光》、beyond的《光辉岁月》、齐秦的《外面的世界》、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等经典歌曲结合剧情不时响起,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宣泄情感,缅怀青春。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嗓音里吼出的躁动的青春仿佛就是成东青、王阳、孟晓骏三个年轻人改变命运,实现中国式梦想的序曲。齐秦的《外面的世界》的那一句歌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把孟晓骏的“美国梦”的精彩与无奈、王阳因美国女孩而放弃出国的选择、成东青的一无所有的状态通过歌词展示得一览无遗。王阳失恋后,《海阔天空》更是成为影片的一大催泪点。影片片末,伴着罗大佑《光阴的故事》的响起,柳传志、马云、张朝阳、王石等成功人士出现在银幕上,使虚构的故事一下:子有了些时代意义和现实落点。总之,影片中契合的音乐用于诠释那个年代的故事,同时音乐的运用贴近影片的剧情,听到这些经典音乐,更容易勾起人们对电影的共鸣,给观众以听觉震撼力。

《中国合伙人》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导演的一部接地气的、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梦想、友谊和改变的故事的电影。这部电影能使任何有过理想、青春、热血的人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产生巨大的共鸣。影片中电影的视听语言巧妙运用将观众从一种经过艺术处理的影像时空逻辑上过渡到现实的成长与改变中,让我们再次真切领悟到青春与梦想的存在。总之,《中国合伙人》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为影片的叙事和主题表达增色的同时也为华语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第五篇:对商业电影《全城热恋》的视听语言分析

1.视听语言的概念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的调度的方法和音乐运用的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

2.《全城热恋》中光线和色彩色调

“光线(lighting)作为摄影艺术的灵魂,是电影重要的书写工具。不同光源、光线角度、光线性质塑造同一物体的造型效果不同,物体呈现的特征也不同。光线是表达情绪、营造气氛的重要手段。光线效果和影调是影片形成视觉风格的造型元素。”

然而,在说到光线的运用中,不得不说到色彩色调的运用,因为光本来就带有色彩,他们是难以分割的。“影视创作利用人对色彩的情绪反应来选择符合剧情、场景气氛、人物心情需要建立画面的主色和重点色。”“暖色调代表不安、暴力、刺激、温暖、活力,又常常使影像有突出、前进的感觉。冷色调代表安静、孤独、隐蔽、后退、收缩的视觉联想。”

《全城热恋》整片以“热”贯穿,“热”字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字眼,既代表感情的温度,同时也是城市的气候。虽然是夏天拍摄夏天的感觉,但是在光照上,明显有对光线进行加强的处理,配合演员身上抹的油和不断地喷水,造成一种非常炎热的感觉,而且整个画面光线都有些泛白略带些金黄色。给影片带来了一种明显的影调。在拍摄晚上的场景时,人工光的成分变得很明显,泛着蓝色。光对人物有塑造形体和强调表现内容的作用。影片在00:11的时候,刘若英坐在病房打吊针,很多病人都坐在各自的病椅上,此时已是黄昏。屋内比较暗,然而,从侧面的窗户那就打了一束金黄的光,集中照在刘若英一个人的脸上,不仅体现了她脸上的层次,也表现了她的皮肤质感,塑造了人物形象,而且突出了表现的主体。观众可以在灰暗的屋子里一眼看到主人公,集中了注意力而不会去注意旁边那些无关紧要的表现元素——群众演员。

而在色彩色调上,《全城热恋》里对它的把握也是很有特色的。影片表现了两个时空的5段爱情故事,每个故事各具特点,无论是处在哪个爱情阶段的人,看了之后,都会有一份自己的领悟。在表现过去时空的那段爱情故事时,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整个画面笼罩着一层黄色色调,给人一种与其他几个现在时空的故事形成了对比和区别。暖暖的色调不仅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还有一种温暖,温馨的感受,也从故事表达上,预示着这是一个美满的结局。而在大S与谢霆锋那段爱情故事里,基本上都是蓝色的色调,虽然与故事内容大部分是晚上有关,但是我觉得它主要也是给人一种悲伤的气息。整体的蓝色调给人一种莫名的忧郁,虽然其中充满了幽默和调皮,这也预示着这是一个悲剧结局的故事。影片中色彩色调在表达情节渲染气氛表现情绪上有很巧妙的运用。

3.对《全城热恋》中蒙太奇的运用分析

在《全城热恋》中成功地出现了多种蒙太奇的运用,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欣赏。叙事蒙太奇跟表现蒙太奇中较常运用的手法都有所体现,整部影片以天气的炎热中的“热”字来影射恋爱中的“热”,用这一外向的意向把恋爱具体化、生动化。

3.1.开篇中平行式蒙太奇和交叉式蒙太奇的灵活运用

平行式蒙太奇就好比小说中的“话分两头”的叙述方法。开篇就是几组独立的情节,分别将几段即将上演的爱情分别独立的呈现给观众,没有具体的某一位或两位主人公,而是一群主人公。让故事情节在几个爱情片段相互交织中表现出来,丰富了故事情节。这几组独立的没有交叉的爱情故事就是平行蒙太奇成功运用的比较好的例子之一。

而表现每一段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各自生活的部分就是运用的交叉式蒙太奇的手法,交叉式蒙太奇的主要特点是把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或三种动作线交叉剪辑,以此造成悬念,使剧情逐步趋于紧张,推向高潮。

3.2积累式蒙太奇的成功运用

“积累式蒙太奇是利用从内容到性质上相同的一些类型的画面,而在这一类画面里所表现的主体是不同的,按照动作或造型特征,取其不同的长度组接起来,构成一种紧张的场面,造成预想的气氛和节奏。或是将几个主体形象相似的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造成一种效果积累。它具有渲染气氛、强调情节的作用。”

片中在01:04分的时候响起了一首很宁静悠长又带有一丝伤感的英文歌曲,然后相继出现了所有主人公的在燥热的白天过去之后,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思念着对方的镜头。有的叹气、有的凝视远方、有的扇着扇子痴痴地盯着手机、有的看着乌龟发呆等等一组类似镜头,虽然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却都表达了事情发展当时各对恋人对彼此的想念,与当时的情节相映衬,恋人们的感情发展都到了一个瓶颈,大家心里的情绪复杂、苦涩。通过这些镜头的积累,产生了一种与燥热的夏天相反的舒缓节奏。强调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气氛。

3. 3其他蒙太奇在影片中的运用

心理式蒙太奇又叫“情绪式蒙太奇”或“过去与未来式蒙太奇”,即给人物的心理活动作画面造型,可以直接生动的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经常用来叙述过去的事件或未来的想象。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在影片中的成分不是特别突出,主要在片尾的部分有所体现。

隐喻蒙太奇又叫“象征式蒙太奇”,即通过镜头和画面的连接,将不同的形象加以并列,或以甲比乙,或以此喻彼,从而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的作用。画面的比喻是在上、下两幅画面的冲击中产生的。片中也用到,就是小女孩生命消失,墙壁上出现蝴蝶飞走的影子。虽然没有直接拍摄小女孩的死,但是蝴蝶的飞走,就给观众预示了一个小小生命的消失,带来一种伤感。

4.《全城热恋》视听中商业性特点分析

4.1商业电影

艺术电影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现力为主,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而商业电影则以商业考虑为主,追求最大票房价值,因而在影片中充满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不过,商业电影同样注重影片的商业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注重精良制作与丰满的故事情节,是艺术与商品二元属性的融合。我们应当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看成人类文化长廊中的两枝奇葩,用正确的眼光去衡量它们、欣赏它们。

4.2《全城热恋》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享受

在画面效果上,该片打造了一种比较唯美的效果。色调,灯光加各种美妙的视觉元素,给观众一种激动人心的享受。影片中每个主人公在光线造型上都塑造得很细致,通过自然光打底加人工光的修饰还有柔光以及后期的处理,使得每个主人公都非常鲜活漂亮,各具魅力,焕发着光彩。人物的肤质、面部层次、灵动的眼睛,还有场景的柔美、温馨、炎热但又不让人觉得刺眼的夏日表现等等都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还有不少明星养眼,不少桥段搞笑,不少场景让你记忆犹新。其中张学友、刘若英、谢霆锋、大S、徐若瑄、吴彦祖、井柏然、杨颖等等靓丽的明星,凸显了该片的商业性,确实可以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尤为明显的是大S,短发造型以及坏坏的黑烟圈眼影,演绎不良少女纹身、飚车、游夜泳等等这些元素,和之前她饰演的一些长发淑女的角色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是能调起观众兴趣,吸引大众眼球的因素。 4.3影片节奏和叙事引人入胜

4.3.1影片的节奏把握

总体感觉是影片以快节奏的蒙太奇手法来体现高温炙烤下的躁动和激情,就像现在微博的速食文化能够为更多人所接受一样,几段热恋也在快速切换的时间和空间的镜头中展开,精心雕琢的影像,简短利落的对话,朴素真挚的细节,轻松幽默的动画,浓烈跳跃的色彩,巧妙而得体地呈现出一幕幕爱的奇迹。让观众在不断地奔驰而过的跳跃和切换中体会到爱的暖流正在缓缓地凝聚和流动,在寒冷的冬夜里温柔地抚慰一对对恋人的心。

影片也有柔情舒缓的时刻,当刘若英和张学友在局促的小屋里享受期盼已久的凉爽的时刻,它慢下来,两人手拉手娓娓而谈,破旧的藤椅好像浪漫花园里的秋千轻轻摇荡。其实,摄影师的故事也是调节气氛的一曲略带悲情柔板华尔兹。

4.3.2影片的叙事商业性特点

从叙事上来说,《全城热恋》一共有六个小单元,有四个是一对一的异性恋纯爱故事,一个是伤害与弥补外加意外收获的爱情故事。它的叙事支点是爱情,让观者品砸爱情的五味杂陈。影片里设置了一些有趣的小细节,例如某段爱情发生的时间、张学友和徐若瑄故事的交叉点、谢霆锋与吴彦祖故事的交叉点等等,这些足够巧妙又不落俗套的小细节让整部影片可供回味的地方多了许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里某位六年没演戏的大牌的出现,因此看到那里的时候和全场的观众一起在惊呼,乐趣也不少。

之所以说本片意外且惊喜,意外是指本片的质量令人意外,惊喜则是指本片的故事在俗套中依然坚持了一些与众不同的风格。像谢霆锋的段落和张学友的段落,都没有交代他们的爱情结局,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还有井柏然和杨颖这一段,把最大的悬念放在最后,而且是观众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这些叙事的表现都让观众在观看期间不会感觉乏味,从而体现了它强烈的商业效果。

上一篇:三问大讨论发言材料下一篇:师徒结对子仪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