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区农药特色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探析

2022-09-11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化学、农药交叉科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农药、化工、检测、管理等部门从事农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为此, 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与综合治理技术和农药化学、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残留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 具备从事农药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无缝对接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同步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达到就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模式中, 学校和就业单位是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 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进入高校, 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 实现两个节点的无缝对接[1,2,3]。

该专业办学点在海南, 地处国家最南端。 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粮农作物种类繁多, 生物多样性广泛, 培养适合热区的农药人才尤为突出。 目前关于农药学人才培养经常报道[4], 但是要培养适合热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开展企业的一线工作, 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涉及普通的病、虫、草害, 而热带地区的病、虫害一年四季发生, 与普通的病、虫害既有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 如果按照常规方式开展教学, 势必忽视热带地区独特的病、虫危害, 导致学生与热区就业单位的脱节, 就业单位还得自己培训学生, 这样无形增加成本。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对该方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将热带地区的作物种类, 病、虫害发生与发展情况, 病、虫害的种类等增加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除了了解常规病、虫害的知识外, 还对热带地区的病、虫害有了新的认识, 这样学生在热区就业就能够直接上手, 达到一线人员的知识要求。

同时, 海南省建立国际旅游岛后, 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 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严格, 对农药的使用更加规范。 因此, 在开展农药学的教学时, 将绿色农药作为其核心, 所有例证和推导都以绿色农药为对象, 将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友好农药传授给学生;将高毒农药作为反面教材, 时刻提醒同学, 避免使用, 从而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农药。

在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上, 我们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以创新为目的, 建立研究型的实验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做法是: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机整合实验内容,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将热带地区的病虫草害灌穿在实验教学中。 做到课堂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实验与科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使实验课的内容既保留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结合传统的板书、挂图、标本, 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3D效果, 高性能摄影等技术衔接。 做到声、光、电等丰富的视觉效果, 从感性上认识了解病虫危害, 从理性上掌握其防治方法, 为进入社会学以致用, 达到无缝对接要求。

2编制热区特色教材

植物保护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全国各大农业院校都有开设。专业教材非常丰富, 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教材层出不穷。 现有全国通用的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教材都属于大众化、通用型教材。很多热带地区的作物、果树、病虫害等都未涉及到。然而, 海南属于热带地区, 该地区有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 有一年四季任意危害的病虫害, 内地居多教材涵盖的教学内容属于大宗作物, 如水稻、小麦、棉花等, 很多作物在海南分布较少, 为此编制适合热带地区的特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尤为重要。

为了有针对性开展热带地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院每年组织力量, 依托本专业师资, 针对热点和紧迫需要的原则, 编制热带特色教材。 学校和学院充分考虑教师出版经费短缺的问题, 每年资助部分教材出版。 经过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 现如今编制了多本特色教材, 基本涵盖了热带地区病虫草等方面的内容。具体编制的教材如下:热带果树病理学、热带植物细菌病害、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 热带作物昆虫学、 热带农田杂草生态与管理、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作物生态学、热带作物病虫草害名录、热带饲料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反季节瓜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冬季瓜菜安全用药技术、生物农药研究及品种介绍、农药学科群实验指导、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槟榔病虫害田间诊断图谱、橡胶树病虫害诊断图谱等。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 课程综合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能训练等, 共计29.5 周, 占据大学学习生活1/6 的时间。 为了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环节, 达到培养热区特色人才的要求, 我们详细规划了实践教学环节。

3.1 与制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 学院实行了学制“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在大学前3 年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 第4 年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 该制度于2007 年开始试点, 现如今推广到其他专业。 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 一方面, 将自身3 年的理论学习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 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企业实践活动, 独立开展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 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情况, 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 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

3.2 与企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进企业使实践教学活动与现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一致, 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专业科研训练、专业生产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训练的平台, 推动实践教学向集成化发展,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做研究、 做人做事的锻炼, 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验证和提高, 成长为即用型人才。

学院将本专业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毕业 (生产) 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平台延伸到企业, 发挥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优势, 分享企业人、财、物的资源优势, 推动实践教学向开放化、集成化、自主化发展。

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 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位于海口的相关企业, 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等, 开展药效试验和技术推广等内容;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队到海南其他企业, 如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三亚市南繁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调研, 改变了以往单一安排的实践形式, 推动了实践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学生参加实践更加积极主动, 选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实践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 从而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具有不同志向的学生, 使得这些学生选择就业面更加广泛, 与社会对接更加具有适应性。

与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从2006 年不足10 个, 发展至现如今30 余家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 这些单位有的是科研院所, 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 有的是农药企业, 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 有的是事业单位, 如农业厅海南出岛冬季瓜菜质检站等, 还有农业公司, 如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等。 学院与这些企业每年均通过院企研讨会、院企联欢晚会、院企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增进感情和促进合作。同时, 在项目上, 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 实现“学、研、产”相结合, 很多学生也参与其中。 这样实施后, 学生对企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且得到锻炼; 企业对学生有了初步认识, 在用人招聘时会给予优先考虑。

3.3 与就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对农药的热情和兴趣, 自新生入学开始, 学院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了企业的高管作为名誉班主任, 同时发放带企业标志的班服, 形成对帮活动。从2010 年9 月开始, 位于海南省的几家农资企业, 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 由企业总经理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学生创业导师, 企业高管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就业指导教师, 与结对班级不定期地开展培训、讲座、交流、模拟面试、素质拓展、参观学习等活动, 为大学生讲授办企业、做人做事、服务社会等经验和知识。

目前, 学院已经与企业达成了各种合作协议, 同时, 在企业挂牌, 作为实践育人单位。学生利用最后一年在企业带薪参加实习, 部分学生还在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验等, 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未毕业便被实习单位相中, 将其转为正式员工。将试用期提前到学生时代, 毕业后直接结业,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4开展小班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质量, 学院从2012~2013 学年第1 学期开始实施 《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学院理论和实验教学编班 (分组) 暂行规定》, 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 (方向) 修课的学生人数为编班原则, 实验教学分组以专业 (方向) 班级人数为分组原则。

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 (方向) 修课的学生人数确定分班。专业 (方向) 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 人以下的不分班;专业 (方向) 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 人以上的则分为二个班 (可结合专业方向的自然分班数分成一个大班和一个小班, 也可分成二个平衡班) 可安排二个教师同时在二个教室上课, 也可安排一个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开上课。

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减少因学生人数过多, 上课效果不理想, 学生逃课、代课等问题。 实行小班教学后, 学生到课率、听课效果明显改善, 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5开创特色的冬季小学期制

开展冬季小学期制是海南大学的特色。 学校利用海南冬季暖和的自然条件, 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也积极聘请知名学者为农药方向学生讲学。 近年学院外聘了中国科学院孙汉董院士,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左玉辉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长江学者王源超教授, 前来开展冬季小学期授课。

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学,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 了解他们的科研情况, 为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同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为考研深造做准备。

6无缝对接下的零距离就业

植物保护 (农药) 专业学生就业率一般在95%以上, 最高达到100%。 每年为了促进学生就业, 学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6.1 出台就业奖励办法

签约率是学校对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 学院根据签约率对各毕业班级实行一次性兑现奖励, 将奖金发放到班级, 作为班级的活动经费。 具体奖励标准依照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与奖励标准对照表 (表1) 进行。

备注:奖励金额=V*T;签约率= (劳动合同+协议书+升学录取通知书) /毕业班级或学位点的总人数。

如符合本科毕业生就业先进班级奖励的表彰条件, 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班级, 学院将降低一个档次奖励或取消奖励。

(1) 班级有2 个以上学生出现违约且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产生不良评价; (2) 班级在最后一学年当年出现1 人以上的违纪, 且受到学院或者学校的处理; (3) 所在班级有2 人次以上不按照学院要求进行毕业生产实习、 毕业论文答辩或回校注册。

6.2 提供各种升造机会

学校和学院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鼓励学生考研和出国。植物保护 (农药) 专业每年绩点在前5%的学生都有机会保送到国内211 或985 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生保送的学校有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

学院为了鼓励学生考研, 每年还定期举办考研助推班, 为有意愿读研的学生提供培训。 近年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在10~30%之间。 同时, 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有2 个博士点和6 个硕士点, 每年可以招收硕士和博士生70 人左右, 学院制定措施优先招生本学院专业学生。

本专业学生有很多出国 (境) 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学校与境外26 个国家和地区的94 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具体项目有:校际交换生、中外联合培养、境外实习和就业、短期赴境外交流及冬夏令营等。本学院学生根据自身能力, 积极参与出国 (境) 交流和学习。

6.3 建设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

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是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与农资行业的10 家知名企业合作举办的特色班级。该班级的目标是联合培养有志在农资行业发展的农资职业经理人, 主要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为学生授课, 打造未来的职业经理人。这是一项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院企合作, 培养农资行业的未来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工程。通过这种班级培养, 受训学生获得了农资部门一线人员的言传身教, 初步了解农资企业的运作模式, 管理经验。 为今后自身发展埋下伏笔;同时, 知名企业对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成长班学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员今后的成长过程中,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7结语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改革和实践探索, 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在热带地区的直接就业问题, 通过开展企业、学院、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无缝对接的就业。二是从教学内容上开展特色教材教学和绿色农药教学, 将绿色概念贯穿在该专业学生培养中, 为社会, 特别是海南冬季瓜菜的安全生产, 培养合格人才。

摘要:为了培养热区农药特色人才, 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编制热区特色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小班教学和冬季小学期制, 建立创新小组及零距离就业等措施来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农药,无缝对接,探析

参考文献

[1] 王建梁, 张业琴.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无缝对接的实现机制——澳大利亚学分转换模式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30 (3) :44-48.

[2] 黄春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共创“三赢”局面[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0) :30-32.

[3] 谭宏, 唐朝莉, 郭跃, 陶晶.高职院校“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模型[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 :93-95.

[4] 宋宝安, 赵德刚, 杨松, 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1 (1) :130-136.

上一篇:对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问题分析下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