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及当代意义

2023-02-06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论述,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文化建设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建设革命文化及地位的思想

关于文化的作用。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了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 一方面依赖和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 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在各个社会普遍发挥着作用。“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 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1]

延安时期, 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文化现状后指出当时中国社会有两种文化, 即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 这两种文化是当时中国文化阵地的反动力量。

关于革命文化的作用。毛泽东对革命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 认为只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 才能使革命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实践活动做出贡献。

毛泽东认为新文化从本质上来说, 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的是新政治、新经济的文化, 并且是为其服务的。而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促进了民族精神力量的提升和增强, 从而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提升和增强, 就不可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 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 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的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 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3]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调动一切因素和力量为当时的战争服务。

毛泽东强调, 在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文武两个战线, 即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一切敌人, 不只要依靠拿枪的军队, 更要有自己的文化军队, 这是团结革命力量、战胜所有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4]。只有充分发挥文化战线的启发、团结和凝聚作用, 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指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现实实践相结合, 从而不断在理论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结合, 正确揭示了世界上客观事物运行的普遍规律, 突出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前景,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 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5], 这里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而且强调通过宣传进一步在群众中得到普及。

第二,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一九四一年总结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6]

毛泽东对教条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教条主义给革命带来了严重危害,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7]”提倡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的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时, 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必须具有中国本土的民族特色和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的表达方式, 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 从而形成中国的特性, 才能够切实可行的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毛泽东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种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 形成创新性的理论成果。“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 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 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8]

毛泽东在谈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 一定要和教条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他说, “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9]

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显示出它的活力和巨大的作用。毛泽东不仅理论创作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而且在实践运用中也以身作则, 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凝练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三、关于革命文化的性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依据当时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提出了建设革命新文化即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思想。

中华民族新文化是与当时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0]

新民主主义文化建立的基础和根基—民族文化。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一味崇尚西方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相对立, 毛泽东指出, 新文化必须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主张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它既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又吸收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中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 主张客观真理, 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11]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反映社会时代特征和进步潮流的先进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在实践中不断普及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和接受的文化。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文化虽然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但还不是社会主义文化, 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

四、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目的—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毛泽东从文化状况以及战争实际出发, 指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和弘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战胜敌人的勇气并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他在分析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文化政策指出“关于文化教育政策, 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12]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认为, 文化宣传是要让人民认识到战争的前途, 增强胜利的信心。所以,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目的。

毛泽东对缺乏和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悲观主义的批判。抗战初期, 毛泽东在分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时指出, 敌人的政策, 最可怕的是精神文化上的摧残, 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个体意识甚至做人的尊严, 不允许中国人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在国内悲观情绪蔓延的情况下, 毛泽东认为民族失败主义是投降主义的根源之所在, 是民族悲观主义, 因此, 中国共产党及其党的人民军队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民众指出战胜胜利的前景, 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认清国内的失败和困难只是暂时性的, 只要坚持不懈的与一切敌人进行抗争, 最后的胜利仍旧属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

毛泽东在批判投降主义的过程中, 通过对国际环境和中日双方发展趋势的分析, 提出胜利是中国的, 号召、鼓励广大民众要树立民族自信心, 鼓起勇气同一切野蛮的侵略行为做斗争。

毛泽东通过分析战争的性质, 鼓励人民用革命的战争反对野蛮的侵略战争, 他认为中华民族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 中国一定要视死如归地扎根于自己国家的土地上, 坚决不让日本等侵略者达到肆意妄为的侵略目的。

为了夺取抗战胜利, 维护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 提高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高度发扬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坚决抗战到底, 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 反对妥协投降。在批判亡国论的同时, 毛泽东指出了文化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他说:“使一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们得到充足的论据去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的人们, 巩固其抗战的信心。”[13]随着抗战的节节胜利和文化宣传工作的深入, “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现在是极大的增强了。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 实现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基本要求的时机, 已经到来了。”[14]

毛泽东在展望解放战争的前景时, 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文化有着坚定的自信, 提出了文化复兴, 他说我党和人民军队在残酷的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胜利, 其原因在于我党和人民军队, 也包括千千万万支持中国革命的民众从一开始就将复兴和正在复兴的中国文化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中, 从这种精神层面上来说, 远远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和基本内容。

五、毛泽东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思想

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强大生命力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吸收。

毛泽东反对排外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认为这两种做法会使文化丧失活力, 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既是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态度, 也是发展新文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第一, 关于外国文化。外国文化是建设新中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毛泽东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合理的因素, 中国与外国要相互交流, 文化是在相互吸收、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在对待外国文化上, 提出了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方针。他用非常形象比喻来说明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中国要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 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一切外国的东西,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 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 送进唾液胃液肠液, 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 然后排泄其糟粕, 吸收其精华, 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的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 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 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15]只有对外国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才能为革命文化提供有益的营养。一概排外和盲目引进都是错误的。

第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毛泽东对此首先进行肯定。传统文化是建设和发展革命新文化发展的立足点, 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但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和糟粕。在精华与糟粕共存时, 正确的做法是“在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的兼容并蓄。”[16]民族新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的继承之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采取辩证的态度,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对于中国古代文化, 同样既不能一概排斥, 与不能盲目搬用, 而要批判的接受它, 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17]

第三, 根据中国实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华, 弃其糟粕。“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 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 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 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

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 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18]

六、当代意义

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文化的作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革命文化的性质、文化建设的目标以及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等思想, 对今天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文化建设中, 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发挥其对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保证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

先进的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 要积极吸收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 正如习近平所说的“立足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加强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出灿烂的光辉和永久的魅力。

摘要: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确立和成熟的时期, 也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全方位形成时期。这一时期, 毛泽东通过对旧文化的批判, 提出要建立革命新文化的思想, 并对新文化的作用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革命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目的的文化。在建设新文化时要正确处理好与中国古代文化、外国文化的关系, 在继承其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革命新文化,指导思想,继承和吸收,意义

参考文献

[1] [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109-110.

[2] [3][5][9][10][11][12][21][13][15][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75.

[4] [6][7][8][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

上一篇:探索和思考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法律机制下一篇: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