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2024-06-19

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共6篇)

篇1: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2011946074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中得影响和意义,指出传统道德在如今社会群体中得缺失和压力,进一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全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道德在社会的缺失和如何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并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最后提出应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 传统道德 继承 弘扬 缺失 重塑

引言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中得道德激荡,应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作用,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在道德主体中完善自身。

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及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3)(4)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6)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谦虚自律,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需要。

(2)在需求。

(3)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

二、道德的市场色彩—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社会更是将一切理想的存在变成实体性存在,利益取代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自我的快乐扩大,使自己资产增值,是人们第一关心的问题,而人的道德心又与人的行为动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现代的人们更习惯于视道德为一种个人与他人或社会的特殊交换,相信只

有利益不会撒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信任关系被货币信任所取代。这种道德利益交换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着个人及社会道德的生成,使道德带有明显的自我功利色彩。

在道德交换中,道德成本也是人们所计较的,虽然这个行为是人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当违反道德成本过低,而遵守道德的成本太高时,人们选择的往往是成本低的不道德。

举个例子,就拿厦门的公交系统来说吧!厦门的公交无论是在上下班还是其他时间通常都是非常拥挤的,而挤公交这是让所有的人都头疼的一件事,公交文明在厦门以及全国都很难实现。现在假如有一个很反感乘公交挤车的人最后也加入了挤公交的行列,是因为在挤车的那一霎那间他得大脑中形成了关于要不要挤车的成本计算:如果不挤上这趟车,下一趟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如果上班迟到了扣除的奖金加上受到上司的批评,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等等。这样一计算,排队等车的成本或代价太高,于是,几乎不费成本的挤公交成了他的选择,道德轻而易举地抛之脑后。中国人挤公交不是因为中国人有挤公交的偏好,而是排队的道德成本太大了,而道德成本远远高于不道德成本,这是制度的错而不是道德的错,制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道德是市场的。类似于挤公交这样的道德成本计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道德的代价总是大于不道德成本,所以造成社会见义勇为行为的稀缺。

三、传统道德常遭蹂躏—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欺凌

当代社会不仅仅出现了反道德,更有甚者,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更可怕,可悲的现象,那就是道德蹂躏。对此,人类常常自我安慰地解释说这些现象都是社会变迁的的产物,中国人对这种道德蹂躏的现象,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将其归之于西方文化的产

物,并且以一种道德优势的态度来批判这种异己文化,但是这种态度有太强的政治色彩或者说狭隘的民族自我情感。传统时代,人们评价人的标准是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道德意义非常浓厚,但是儒家耗时几千年所构筑的庞大而厚重的君子小人文化体系,却经不起现代经济的一阵轻风。当道德不再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当我们不在以君子,小人,好人,坏人来看人而以穷人,富人,当官的,老百姓来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道德的权威性就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开始消失了。

例如,当代中国存在着这样一部分强势群体,他们用道德来约束别人,让别人遵守道德以保证他们的平静而尊贵的生活不被打扰。从河北“李刚案”中不难看出,的确中国现阶段存在着这一部分特权阶级。他们以自己的强势身份蹂躏着弱势群体。对于那些身处社会强势之人而言,道德很少有实在的用途,与他们手中握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相比,道德的价值微乎其微,钱与权就可以保证一切,甚至可以把不道德变成道德,使道德永远站在自己的一边。中国的红十字会管理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郭美美,中国红十字会身陷一场史无前例的质疑之中。它旗下一个名为“商红会”的机构,冉冉升起,成为今夏最为耀眼的名词之一。让我们回归慈善的本原。《魏书·崔光传》有云,“ 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简言之,慈善,是不附加任何要求的事情,让人的心灵安享愉悦与满足。而《大美百科全书》释义“慈善事业”为,“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而如果不是这样呢?如若这一福祉,实际上是被极少数人所占据的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红十字会所接受的善款流向一直被认为是公开透明度不够。公众的怒火与质疑再一次倾情爆发,其原因乃是:有些打着“红十字”招牌的慈善公益活动,是否已经或正在成为某些组织与个人让渡利益的渠道?郭美美的背后,是谁?还有多少个郭美美未浮出水面?真相依然有待澄清。商红会是否在其公益支出中踏足商业关联交易,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值得等待。而在郭美美事件中,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恰恰证明了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薄弱,到了何等地步!

四、当传统道德面对法律时

德与法的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得一个剪不断理还乱得问题,只要人类性善性恶地问题没有解决,这恐怕将永远是个问题。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孟子的“桃英难题”及荀子的“故非礼,是无法也”不难看出,儒家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种种探讨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普遍存在德善法恶倾向,看出道德在法律面前的强势地位。而法家的观点却认为“一人心”,认为人心都是恶地,几乎没有自觉为善德可能,这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法家的法律理论完全抛弃了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表现出另一种不正常。相对于中国的德与法理论的混乱,西方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整体上稍微清晰于中国,因为西人的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人性恶地基础上的。西方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死,除了具有践行法律精神意义之外,还回答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德与法对人类来说孰轻孰重的问题。苏格拉底是道德的代身,如果他执意要选择道德,视道德为上的话,他应该逃出来,以证明道德的胜利。然而如果他这么做的话,他又触犯了法律,而触犯法律的人肯定又是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就不应该逃出来,只应该留在牢里等待死亡,结果苏格拉底只有死路一条。

当代中国就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从过去网上流传的“彭宇案”再到现在的“小悦悦案件”中不难看出社会现在存在着道德的畸形。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小悦悦的遭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我特别害怕看到两类新闻,一类是强权对弱者的肆意欺凌,一类是众人面对生命的苦苦挣扎漠然视之。现在的情况似乎是:人们对生命是越来越冷酷了,生命遭致不幸的表现方式也因之而远不止这两类了。我不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因素导致了我们如此的铁石心肠?我也不知道弘扬我们一向号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哪一部分可以稍许软化这样的心肠?”小悦悦的遭遇似乎更为极端,她才两岁呀!很多人说那18个路人冷漠,但我想他们更多的或许是害怕,怕被冤枉,怕跟政府部门特别是警察打交道,怕无穷无尽的麻烦„„陈贤妹阿姨说:“我一个捡垃圾的怕什么呢?”陈阿姨的不怕,以及当时有人劝她不要多事,都反证出那18个路人更多的是怕。之所以说他们不是冷漠,是因为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存

在几乎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最大功效就是培养了我们的这种道德感:人应该做个有德之人,社会应该是个有道德的社会。这形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最主要的特质,我甚至认为这也是我们异于他族的最显著之处。因此,在小悦悦事件中,我认为是害怕战胜了我们的道德感。谴责他们怯弱其实没有什么道理,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尝不是如此;更毫无意义,因为这丝毫无改于小悦悦的遭遇,而且这样的事也必定还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我们应该追问的是: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以致看见在地上挣扎、抽搐的小悦悦都赶紧绕开走掉,甚至陈阿姨去救助的时候都还劝她不要多事?这种神秘的力量,你到底是谁?来自何处?是个什么面目?以什么手段叫我们的生命和人格变得如此萎缩卑微、毫无尊严?在这个事件中,小悦悦一家固然遭受巨恸,而我们也未尝得以保全——只要你的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大家其实都受了伤,小悦悦被撞、被碾、在地上挣扎抽搐的这一幕会长久地留在我们心里,像一根针一样不断地刺痛我们的灵魂,令我们寝食难安。有没有可能有一个社会组织,让大家坐在一起,彼此诉说,彼此慰藉,彼此疗伤?但根本的拯救,还是要找出那个令我们害怕的神秘力量,消解它,根除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再害怕,我们心底的道德感才会焕发力量和光辉,小悦悦这样的遭遇才可望避免,生命的尊严才有望回归,而我们,也可以终于活得像个人样。这样的拯救,除了我们自己,别无他人。

携老扶幼,中国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不仅仅需要继承更因该将其发扬光大。道德与法律的界线分不清,更因为善与恶地界线分不清。

五、传统道德的复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义论与功力论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此前的功利论,道德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德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

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欢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等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力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天。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得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段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只是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这就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

义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六、道德的追索

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一大特点,是故道德必有目的。道德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们对此常常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做出道德行为,或者说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伦理学家们做出种种回答。有的说事上帝的要求,有的说事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说为别人也为自己,或者说有道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当今在社会转型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有的说,现在上下都搞钱,还讲什么良心;有的说道德值几个钱一斤;许多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一切以钱为标准,什么道德什么人关心人都是过时的东西;一些人认为邻里冷漠,互不来往也是历史的进步;有人还认为,各个人都管自己,个人好了,社会也就好起来,道德是不必要的。

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究竟为了什么呢?这个道德目的的问题,的确必须首先要搞清楚。道德当然有社会目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是统治的手段,其目的在于维系其统治。与此同时也有人民的道德,它一方面对抗统治阶级的道德,一方面维系下层社会,使各个个人生活安全,在消灭阶级以后,全社会的道德则是维系整个社会的需要,是人们之间必须合作互助的需要。

就道德的实质而言,更重要的是道德的自我目的,通常人们从自身出发,对做出道德行为自然有其各不相同的目的,一个较多的理由是,不这样做,人们就会批评我。有的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交换思想为指导,以小恩小惠待人,以取得回报为

目的,有的以获得别人尊敬为目的。比较好的目的是做个高尚的人,必要时也能做出自我牺牲;也有的从自己身份考虑,作为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理应遵纪守法,奉行道德。这些当然都不错,从某种意义上,正室社会的需要,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但是从道德的本来意义,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这样还是不够的。

道德的目的在于自身,其他都是外在目的,不是道德本身的目的,道德目的从本质上看不是功利性德,不是外在目的的工具。20世纪初英国伦理学家衣布拉纳雷反对功利主义,主张道德本身是目的而非手段。他说:“道德包含着“本身为一目的”的意义,道德即涵蕴有事性要做,也涵蕴为我所做。”就道德的特性而言,衣布拉纳雷的这一说法是合理的,做出道德行为当然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但同时也使自己道德意识增强,日益成为有道德的人,所以每次道德行为的本身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自我完善,宗白华说道德的真精神在于“仁”,在于恕,在于人格的优美。他引《世说新语》所载:“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正如宗白华所说:“不是由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德重视。”这才是真道德。

这里如果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道德的具体目的中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或终极目的在起作用。这一终极目的成为他得行为推动力,成他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这一终极目的通常称为道德理想,或成为一个怎样的有道德的人。

究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理想?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虽然提出“一种完善的道德学也许至少包括这种理想的领域”,但他只提出“合理的”这种概念,至多说到“如果一个人是十分有理性的,而且充分了解他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一切,大概会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很遗憾,仍然十分抽象,没有做出一个确切而明了的答案。

道德的终极目的或道德理想是与人生目的密切联系的,因为道德即处世待人的思想和态度。总是发生于待人接物的关系中,不同的人生目的就有不同处世待人态度,就会实行不同的道德。如果深入考虑,在道德的本来意义上,道德的本质与人生目的

都是密切联系的。道德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创造本质自由精神的实现,决定了道德存在及其作用。

道德在深层次上是实现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潜能,体现基于人的特性的追求,因此道德的终极目的必然追溯至人生目的。人在道德生活中追求行为目的,以至最高的道德目的,必然上升到人生目的,就发生了至善范畴的深化,至善范畴也就是包含了深刻的人生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道德目的要归于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道德的归宿,因而人生目的是伦理学得最高范畴。

结论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舍取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中国当代公民的道德水平,通过批判和审视,全新定义公民的道德准则。文章最后还提出当代大学生如何追索传统道德新要求的建议,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的成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

参考文献

(1)(2)(3)(4)(5)(6)(7)(8)(9)《道德的悖论》 李湘云 《道德选择研究》 王敬华 《新民周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金羊网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 《道德的哲学真义》 王育殊 《论语》 孔子 《孟子》 孟子

(10)《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研究》 李玉洁(11)《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谢善元(译)

篇2: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

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是经历史传承,影响深远的。演讲中,易中天老师强调“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那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影响吗?

前几年曾听到一句话“中国人一个人一条龙,一群人一堆虫”,说中国人个人主义,不会团队合作,就像中国人乒乓球,体操这样的单人项目,赛绩很好,但像足球,篮球这样多人合作的运动,赛绩很差;也有人说过中国的80后,90后都是垮掉的一代,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无法撑起中国的未来······很多言论都表示对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担忧。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西方文化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西方提前消费的观念使得中国很多人变成了“房奴”,“车奴”,“卡奴”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体现出其他国家,民族的痕迹。在这种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人还保留了多少中国传统的思想?

一个国家,民族若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被彻底的消灭,“思想上的统治才是真的统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它本质上是消亡的。保留自己文化的精髓,学习他人的文化才会发展的更好。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刻进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中国风”。大学生是中国一股新鲜的血液,他们向往潮流,追求标新立异,行为、思想都很大程度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思想的最核心内容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仍深深影响着几千年后的中国大学生。“孝、悌”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在中国人眼中血缘是人与人这间一根特殊而重要的纽带,父母养育孩子,孩子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不这样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孩子与父母的一生是紧密相连的。在西方,孩子一般被父母养到成年,就开始过自己的生活,很少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他们与父母的羁绊没有像中国人那般深。

中国人讲究孝顺父母,新时代的大学生虽然极力最求自己的生活,但“孝”是刻在骨子上的。曾帮助老师做过一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小调查,统计数据时发现,不论男生、女生都有很大比例的人选择“孝顺父母”,大学生的眼中孝顺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回家乡寻找工作,其中可能有“根”文化的影响,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建设家乡,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家乡有父母。在大学生的眼中,赡养父母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乌鸦反哺的故事人人尽知,“孝、悌”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手中将继续传递!儒家代表人物孔老夫子宣扬“中庸”,讲究谦卑、礼让,这种不激进的思想仍活跃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美国人喜欢演讲,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将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出来,时常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看到美国人因为某种不满而上街游行,宣泄、表达自己的意见;各种影视作品中看到,美国等西方的国家,大学生是“离经叛道”的,他们打架斗殴,极力宣扬着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风芒,时常表达自己的要求、不满,是十足的“出头鸟”。而这样的情形很少可以在中国的大学校园看到,中国的大学校园是非常平静的,没有游行,没有暴力······中国大学生习惯了“忍”,他们不善于激烈的表达自己想法和情绪。大学生,血气方刚的年纪,却很少发生激烈的冲突,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很少发生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人的豁达仍影响着今天的大学生们,面对事情,不乐于争先,这种“让”,“忍”的文化深深影响着新时代的大学生。

儒家这些思想的核心是群体意识,“孝、悌”,孝顺父母是是家族关系的维系,中庸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大学生的群体意识是非常强的。大学刚入学时,每个人都会参加“老乡会”,一桌子来自同一个省的人,相互自我介绍,同食一桌菜,一顿饭拉近了一群本不相干的人,使大学有了“亲学长”,“亲学姐”;大学刚入学时,寝室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不熟悉,为了接下来四年的相处,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寝室聚餐,大家每人点一盘菜,凑成一桌,桌上吃喝、畅聊,为同伴夹他喜欢的菜肴,不自觉地每个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大学刚入学,同专业的人互不认识,为了扩大人脉,聚餐又成了最佳的选择,吃喝间相互介绍,很快每个人都成了认识的人,都成为朋友;高中时代是大多数学子最难忘的时光,高中的同学与自己一起坚守过最苦的日子,进入大学,即和高中同伴分开,为了补回因距离产生的感情变淡,寒暑假

各一次的同学聚会成了必然,半年的不见面,使得同学聚会分外热闹,聚餐后即使又是分离,感情却不会淡薄的厉害······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对餐桌的热衷,更无法理解中国人同食一盘菜的习惯。东西方文化成长于不同的文明之下,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群体意识。

篇3: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但是大学生接触到的作品良莠不齐, 不一定都是优秀的, 也会掺杂一些非主流的影片资源, 因此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既可以产生积极健康的正面影响, 也可以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优秀的影视作品像一道精神大餐, 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独特的内化作用。还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认真地思考, 他们反感父母和老师的说教式的教育, 有时候表现的非常叛逆。而影视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的让大学生领悟其中的道德底蕴,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观念, 使他们的道德水平无形中得以提升。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胜于老师对他们长期苦口婆心的教导。优秀影视作品能感染大学生, 在充分享受电影的美感的同时, 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走向, 使他们能从人生的实际出发, 清醒的对待生活, 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健全自己的人格。

1、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在我国的影视发展史上,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作了不少反映时代精神优秀影视片,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 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 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 有利于青年学生汲取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吸收人品修养、理想信念、立身处世、精神支柱等方面的财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或者网络等渠道观看影视作品, 获取更多的信息, 更加了解社会, 关注社会, 热爱社会。一些中外历史题材的视频, 如纪录片《百年中国》、《大国崛起》等, 解读中外历史, 让大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从而能够客观地、理性地看看待中外差距。大学生通过这些影视作品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的国情, 更加客观的看待中国的现状以及国家的政策, 更加坚定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2、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健康向上的影视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很多挫折, 有的可能家庭有变故, 有的可能自身有残疾, 有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从而自卑, 也有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干什么而茫然、消极。许多大学生都面临人际关系、毕业找工作难等压力,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正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优秀的影视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如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 主人公布拉德·科恩从小患有妥瑞氏症, 他的头经常不由自主的突然抽动同时嘴里发出像狗叫似的声音, 他经常被学校的校长、老师、同学认为是故意捣乱, 不得不转学, 即使这样, 他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 完成了大学学业, 取得了学士学位, 他的梦想是成为人们眼里妥瑞氏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 经历了一次次的面试失败, 仍然是凭借着他不放弃的精神, 最终他如愿以偿, 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从孩子们的内心出发, 让他们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 最终被孩子们的家长所接受, 他也得到了年度最佳教师奖。这些励志的影片不仅让观看者感动, 更多的是给大学生以启发和指引, 让他们明白在面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 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

3、影视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优秀的影视作品里所展现的优秀人物和精彩的故事情节, 都会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潜移默化中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提供了正确的导向。比如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颁奖盛典, 每年举办一次, 表彰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优秀人物, 有的在各自行业具有杰出贡献, 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的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如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有的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 如用自己的肾为母亲换肾的田世国等等, 让大学生观看他们的事迹, 在这些榜样的事迹和语言中受感动, 他们或同情, 或佩服, 由此来激励自己, 以他们为榜样,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学习他们。

4、影视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讲诚信, 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当前, 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 但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 如在考试时候出现作弊行为, 写论文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 毕业求职时弄虚作假等等。通过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 大学生从中体会到诚信的意义, 不诚信导致的不良后果, 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例如观看电影《信义兄弟》, 《信义兄弟》的原型是201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孙水林、孙东林兄弟, 孙水林驾车带着妻儿和26万元现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 同时给农民工们发放工钱, 路上发生重大车祸一家五口遇难。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新年不欠旧年账, 今生不欠来生债”,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信守承诺, 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大学生看了他们的事迹后, 能认识到这些人物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宏功伟业, 他们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榜样, 他们所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 能学习他们, 仿效他们, 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

5、影视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的意识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 还要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大学生通过观看优秀的法制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法律讲堂》等等, 还有许多社会上比较关注的案件能直接看到庭审直播, 比如薄熙来案、李天一案等等, 大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 对于不守法导致的后果与教训是惨痛的有深刻的体会, 从而努力做到遵纪守法。课堂上学习的一些法律知识大多是理论性的, 只有通过观看这些法律节目, 才能使大学生把法律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总之, 影视文化将社会道德要求形象化、艺术化, 使学生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接受, 对道德的内化有独特的作用。影视文化以典型的形象去激励富于情感的青年学生, 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产生审美意识, 从而领悟其中道德蕴意。促进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伦理等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定型, 人生阅历少, 其思想意识还不完全成熟。有的影视作品会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就很容易腐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青春偶像剧, 男女主角大多都是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 他们住豪华别墅, 出门开高级轿车, 衣着时髦, 生活奢华, 这些无形中把大学生带入了一个虚幻世界, 勾起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欲望, 使大学生漠视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曲折, 忽视自己的具体条件和现实环境, 好高骛远, 缺乏务实的精神, 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肤浅化理解。有些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追逐金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还有一些媚俗的娱乐节目与选秀节目, 选秀的标准只重视外表, 忽视选手的内在修养, 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和误导, 形成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这些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负面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2、影响了大学生的婚恋观

影视文化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婚恋道德观, 出现了婚恋道德的西方化倾向。有些国内外影片里有色情、不健康的情节, 影响着大学生辨别美丑、真伪、善恶的标准, 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 在作品中把娱乐理解为庸俗化和刺激化, 如作品中的角色穿着暴露, 有床戏, 有婚外恋等等, 再加上网络的日益发达, 网络的监管还不完善, 大学生能够轻易的从网上看到一些成人电影, 这些都会污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腐蚀着他们的心灵, 导致大学生中国传统的婚恋道德观念的逐渐淡化, 婚恋观念出现偏差, 如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婚前性行为、不肯承担家庭责任等等。

3、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行为方式

有一些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 用不健康的甚至暴力的表演来污染大学生的灵魂。大学生们如果长期接触充满暴力色彩的影视作品, 思想和行为会变得倾向于暴力。大学生打架斗殴、虐待动物、欺负同学甚至杀同学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些暴力行为的出现或多或少受到暴力影视的影响, 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在实施暴力行为时完全模仿影视中的做法。

2001年10月, 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大力倡导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大学生人才的质量, 进而影响国家、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完善大学生公民的道德品质, 从而推动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 促进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但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欠佳, 道德教育大多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此时影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 以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的优势, 融纪实、即时、直观等于一身, 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 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运用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选择。高校要充分利用影视教育资源, 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吸收影视文化的积极因素, 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 使影视文化的道德教育作用发挥的更好。高校要重视影视文化在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中的教育作用, 把影视文化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整体中去, 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影视文化体系, 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有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摘要:影视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校不可或缺的部分, 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此运用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选择。由于影视作品的良莠不齐,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既会产生积极健康的正面影响, 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 高校要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吸收影视文化的积极因素, 充分利用影视教育资源, 重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教育功能, 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有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道德建设,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娟窈.影视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1.

[2]雍德宽.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界, 2002 (1) :50-51.

[3]裴志国.重视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声屏世界, 2013 (3) :60.

[4]李星贵.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07 (20) :121-122.

[5]杨万江.论影视文化的德育效应[J].求索, 2003 (5) :82-84.

[6]任庆格.浅谈影视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小说评论, 2013 (S1) :228-230.

篇4:浅析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28-01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重道德、尚礼仪。主要关注的是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

人之所以能够驾驭万物,在于人类具有万物所不具备的人文。人民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我们在《孟子》中学到人和禽兽不同。主要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的四端。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忘了人之本。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多数人身上得不到体现。人既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要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而这种精神我想就是我们古代优秀文化中所强调的人文精神。

道德建设成为现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重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儒家文化中,主张道德至上。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认为一草一木也是具有德之品性的。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在传统文化中人民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道德成为他们在追求快乐路途中的绊脚石,更有甚者对于传统道德嗤之以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进而滋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我们要知道有道德的生活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有道德的社会才是成熟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蕴涵着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文化中所存在的一些负面的,落后的思想。比如民贵君轻、政治制度家庭化等。在儒家文化中所体现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最好的例子。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提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害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批判,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1]

二、继承发展、提高素养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国学不仅仅在于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更多在于从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当中汲取精髓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完善道德修养。

1.继承和、发扬、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明都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学习母语一样,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其实,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例如忠孝仁义的价值观早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如何安身立命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做人。

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首先要保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具有民主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优秀的文化需要经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而当代大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体,能否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与当代大学生紧密相关。

2.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首先,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节俭朴素的品德。墨子就提出过“节用”命题,并极力提倡节俭朴素,反对浪费。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再次感到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其次,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有许多治学格言,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露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必要的。最后,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孔子就曾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背景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传统文化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才能够真正读懂的,体会的。但如今正处于象牙塔中的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等将来我们走入社会时,恐怕很难完全领悟传统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智慧结晶,今天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理解做准备的。现在我们的学习好似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经历时间和阅历的丰富和积累,我们所吞下去的知识将会被慢慢消化,让我们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真正理解优秀文化的过程,并不是短短的几节课而是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作者简介:吴冰,女(1991.3)满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哲学。

篇5: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摘要】:在中国社会里,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受到传统文化的很深影响。中国传统女子受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而足球是集对抗、快速、多变、个人魅力与集体合作的完美结合于一体的典型的体育竞赛项目,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因此传统文化影响了当代女大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激情,因而也影响了我国女子足球运动的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女大学生传统文化影响足球女性文化

【正文】:足球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运动,风靡世界,在中国也不例外,虽然我们中国人把足球踢得那么烂,但是全民对足球的喜爱却日趋渐增,这点在各高校开设足球课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来。并且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女子足球班,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女子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当代女大学生,虽然从小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对那些传统的文化知道的不多,了解的也不深,但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对女子的浸润影视不容忽视的,她们的骨子里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这些思想的侵蚀。

传统文化中对女子的教育是“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奴化思想,在社会中也没有地位,“女子出生既不得人欢喜,及其既长,又处处受人歧视。”这句话很好的体现出了当时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虽然这些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叫嚣中差不多销声匿迹,但是依然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反应到体育上呈现的特点是:重文轻武,重“静”轻“动”; 重规范、制度,轻集体合作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中庸,重和谐,轻竞争,这些对女子更胜。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社会里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古代的女子未出阁前几乎是不出房门的,即所谓的“躲绣房”。成婚后更是上不得厅堂,只是做个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连见外人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更别说出去参加什么社会活动。走路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还得接受残忍的酷刑“裹脚”,连跑步都是失德,这些传统思想对女子的影响深刻至今。

随着全球化的蔓延,早就在中国呼喊了千百遍的男女平等又增添了新的有力筹码,并且在这几年互联网的零距离信息互递效果催动下,中国女人,在越来越突出其坚韧的性格强项同时,更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坚硬个性特征。也可以理解为采纳了男人的个性优点,并很默契的结合成一个完全适应现代社会节奏的人生理念。如果说以前的中国女人非常感情化,柔情似水,那么现在的女人们则是具备知性和理性的感情个性。而且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很明显,各个领域的女性职业化就是其见证之一。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而在现代的舞台上无论如何多姿多彩的各种女性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精致。当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加深了自我个性的认识后,原本就细腻的女性特征更促使中国女性倾向于生活中各方面的自我精致要求。从化妆到服饰,从网络写作到现实工作,中国女性不再是只

对传统的完美和经典追求,而是更注重每个细小部位的精美雅致。并且随着女人们的社会成分逐日加重,这个特点也在进一步的扩大,构造出中国女性精致化的大趋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现代化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而在面对这个我们自身制造出来的物欲横流的多元化社会时,心理压力精神压力无疑首当其冲的对性格敏感的女性产生影响。当然现代中国的女性经受了长期的半开放式的人文教育,似乎学会了很聪明的去面对这些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荷产物,很多女人不再诚实不再真实了,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谁都不想活的太累,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拿出那份宝贵的真精致的个性出来。在现实至上的多元化社会面前,虚幻,是个很好的感情保护伞。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同时中国女性渐渐懂得善待自己,追求体现自我价值和丰富自身内涵的鲜明个性。并不一定要坚强的性格,独一无二的个性来诠释了现代女性的风格。糅合自然情致和中国文化精神相信中国女性与中国男性一起在新到来的时代中生生不息,延续中国文明悠久历史的伟大品德,并闪耀出新时代中国独特的女性特性。

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中国女大学生,虽然她们呼吁男女平等,巾帼不让须眉,但是天生的体质的差别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让她们依然怯于涉足足球。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不再是校园里男子汉的专有项目,而且受到女大学生的青睐,尽管女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观念产生了较大变化,可是她们依然大都停留在观赏阶段,真正的参与实践和亲身体会的还很少。所以很多高校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我的学校,虽然说采取的是自愿的形式,但是我们都没得选,80%都是被迫选足球课的。我想这是学校为了响应社会的趋势,鼓励女学生积极参与这门运动,不得已而为之的吧。这本来就无可厚非,在我看来,这是学校的无奈也是国家的悲哀。这说明封建社会的那些束缚人的糟粕文化还在继续荼毒着我国女子,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也不例外。

篇6: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2010级中文1班

课题组成员:李显龙 田宇 陈名扬 李丹

【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浪潮下,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如何,他们对待而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冲击下的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抱有如何的期望。课题组采用抽样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前沿思潮,分析并批判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传统文化接受状态,并作出了属于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社会思潮

一 课题解剖

目标与方法

课题初阶目标: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课题高阶目标:分析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的应用现状并作出分析与解决之道。对象和方法:中国在校大学生,此处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为抽样调查对象。

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文化”是符号,代表着共同的语言要素、行为要素、价值评价要素和心理认知要素。“传统文化”是历史共同体在长时段(布罗代尔)的社会综合发展(饮食起居、居住条件、气候风土、婚丧人伦、宗教仪式、权利语言等)下阶段呈现,是可以长期保留并辩证进步(层累效应),是长期影响共同体存在和体验方式。也可发生断层(突变)。如果我们再一次确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逐日衰退,再一次确证了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后工业文明下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紊乱的体系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出再一次确证性的技术机制和文化心理层面的建设与自主行动意见,以达到预防、解除或减轻忧患,营造新型危机共同话语的作用,保证最后一根稻草的遗存。

二、课题背景和进阶意义

课程背景简述

哲学背景现代主义所代表的技术理性、权利机制令世界多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之中,出卖剩余价值的大多数成为“单向度的人”。而在后现代解构主义对宏观叙事的全面反动下,元话语的丧失,导致的团体的缩小与话语交流的障碍,越来越令这个多元的世间困惑。政治背景作为全球第二经济总值的中国,面临着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世界大潮中如何界定自己身份的问题。

社会背景作为传统民族国家的公民,特别是代表着国家主治人群更新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在如此的世界发展趋势中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

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的认知与行效在技术生活现代化的世间是如何一个情况,以及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课题进阶意义

当代哲学思想界语言学和文化转向;当代历史学界受年鉴学派影响更加关注长时段下的社会生活(社会史研究)和历史的文学性(阐释);当代文学界受波德莱尔、乔伊斯、卡夫卡、索绪尔、萨特、罗兰·巴特、德里达、利奥塔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F·詹姆逊、萨义德影响下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的转向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反映了自工业革命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1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从保守向多元开放)2人的存在危机:自二战来伦理道德统一规范和价值评价准则的丧失(宗教语言落寞,政治话语的团体性)导致的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对犹太人的屠杀,中日战争,性道德的共产,南北国家的差距,PX事件)。

在了解目前全球学生和我国学生总态的直观和理论层面的基础上(前辈的研究和经验),我们小组以第一师范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实证主义的数据的量化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在而今还遗存着多少影响,我们还应不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意识,在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如何加强自主体用做出思考。

三、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调查阶段)

制作调查问卷200份,分发各年级(大一至大三)各系部(中文系、教科系、外语系、数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信工部、思政部),然后收集整理数据(收回171张问卷),并作出了如下分析结果。

调研数据结果和分析如下:

●数据

1性别:21人为男生,其余150人为女生。因为一师男女分布问题,所以可能会存在调查误差(那么请忽视之)。

▲分析:比例大概与吾校男女比例接近。在吾校有一定代表。

●数据

2所在年级:91人为大一,30人为大二,50人为大三。

▲分析:限制于调查对象的选择,大一和大三占主导。

●数据

3专业类别:理科类30人,文科类120人,21人为艺术类。

▲分析:比例基本符合吾校学科分类。

●数据

4家庭所在地:城市77人,乡镇28人,农村66人。

▲分析:比例可能倾向城镇,可能与我校实际有些出入。

●数据

5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 很少49人B 了解一点78人C很多6人D 模模糊糊38人。

▲分析:从此点看出,对于传统文化,大多数同学还是了解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极差性,即另外一面来说,也有87名同学对传统文化表示模糊或很少。那么,我们文化传承上是否出了问题了呢?让我们接下来看。

●数据6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作用:

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85B一般般37C 可有可无5D 有消极作用44E 其他 0

▲分析:将近过半的同学肯定传统文化,但也竟有37位同学表示一般般,而且44名认为有

消极作用,还有5名同学大胆表露了其对于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看法。不得不令人幽思。请继续。

●数据7

四大名著阅读情况:

A 只读过一部46B读过两部69C 读过三部7D都读过12E都没读过37

▲分析:很庆幸的是有12位同学都读过四部名著,只有37名同学都没读过,那么也是呈现很严重的“极差”(即分化严重)局面。

●数据8

是否有必要学习国学:

A应该84B 不应该0C 没必要0D 不清楚87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应该的同学84名,不清楚的同学居然有87位,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实的啊!

●数据9

傣族传统节日回答正确率100℅

▲分析:对于傣族节日而言,看来旅游宣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数据10

京剧历史正确率21℅

▲分析:从此项结果我们认为,京剧的普及率实在是低呀,我们认为,京剧若是作为真正的国粹,恐怕还有很长一段宣传推广的道路(似乎成为了特殊一部分群体的爱好?)。●数据11

中国节日回答正确率56℅

▲分析:对于传统节日的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清明节、端午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认知、认同,但由于多元化及传统形式的缺乏(古艺人的数量等),故还是很尖锐的矛盾。

●数据1

2是否有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活: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57

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9

1C说不清23D 其他

▲分析:这个结果又道出了大家的真实想法,大多数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快完了,但也有近60名廉洁清正之士表达了坚决捍卫传统文化之决心。

●数据1

3百花王正确回答律34℅

▲分析:相比较日本有其独立之国花“櫻”,我国并未有真正统一之国花,以至于同学们都找不到“国家象征”。(问题实在是严重呀)

●数据1

4“耄”年龄指涉正确回答率45℅

▲分析:说明了国学教育在中学的一定程度的落后性。另外,根据最近热门讨论的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问题,实在是让吾人中文学子汗颜背痛呀!

●数据1

5对传统文化未来:

A 很乐观12B比较乐观6C 不乐观98D 不清楚55

▲分析: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全球视野的分析,受到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冲击下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绝大多数群体了),已经“觉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大多数人并不是想要全盘西化,在他们的内心也种着祖辈文化的光明,可是由于自然的破坏,为物质金钱的洗脑,以及对于宗教的误判,可惜呀可惜呀。故,吾等调研小组认为,传统文化,保还是不保,决战在此夕!

四、调研数据问题说明

由于性别比例失衡,而且2受团体精英程度话语视野分化影响,不能与各高校参看,仅代表我校情况,似不能代表全国大学生情况。而且3还存在民族问题,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非汉化民族存在差异,如藏族、维吾尔(以西南民族和西北民族为主),我校不在西藏和新疆等非非汉化地区招生,故不存在此调研落差(客观分析结果)。

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所调研的对象是否代表了知识水平各个层次的同学,因为受到地域、家庭和学业成绩影响,也会造成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重大差异。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农村和城镇比例还算差异不太大(程度不好界定),但对于同学知识层次的选择,无法控制此项目(技术难度较大),故此抽样的定量的调研具有高度模糊性。

即使如此,我们的数据也可以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五、调研后的集体反思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苑举正教授2013年4月19日在湖师大讲演提到当代社会四大危机:政治危机:误解公民意识而导致泛政治道德体制。社会危机:缺乏社会福利理想所导致的虚无个人主义危机。经济危机:沉溺于追求不断成长所导致的数字的盲目危机。文化危机:迷惘于外来文化所导致的丧失主体危机。

无一不验证我们小组所做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之结果。虚无个人主义的危机,盲目的自信与自信的丧失,主体的危机与极端的客观化(标准化),都是我们心灵和人生发展的杀手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恩富同志在《正确对待七大思潮,自主创新社会科学》中罗列出目前我国存在的七种社会思想类型,分别是1新自由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左派、4折衷马克思主义、5传统马克思主义、6复古主义和7创新马克思主义。

根据此项分析,我们应当结合复古主义的有力因子,以防备各种社会思潮的全面侵略。

本小组认为,作为炎黄子孙的吾侪同窗是应该继承我们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背离之、唾弃之、忽视漠视之。

痛心的是,一路走来总会看到许多触目惊心的调研结果,还有很多表面上光鲜而内在特别伪劣的现代建筑,这些都是跟目前的世界危机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不得已的现象,国家的现代化、全球的一体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吧。可就算是必然,面对这悠久历史酝酿的传统文化,也希望能用尊重祖辈的感恩态度去开发。站在老鹰飞翔、各种昆虫生息、四季风光和人们生活协调的祖国土地上,难道不该更谦虚地建设未来吗?我们不禁感到忧心与愤怒。

作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全球危机影响下的我们也是可爱可怜的,泛政治话语全领域监控媒体下自主运行的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自觉(《云图》)。受价值认同危机影响下的我们被强制性地设置在社会与学术研究的某一个领域(一切行业的专业化)。那么虚无主义的我们(《白象似的群山》),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境遇下,如何把握跨国界的文化传播(传播素材:影音和新闻语,心理期待与反叛意识),如何处理国际意识(INTERNATIONAL VIEW)和民族意识(NATIONALISM)的冲突呢?如何在如此复杂多元的境遇下解决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主义的肆虐”(孙正聿教授语)呢?如何在没有统一知识场,众声喧哗(巴赫金),严刻的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和“解魅”的影响下,重新把握神圣的传统要义,复归文化内心和自由世界的绝妙交响呢?

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各界分析,我们有以下几条建议:

对于我们自己:

●正确对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危机,疏明去蔽寻找内心的真我,而寻找真我的最佳途径就是回到古典的中国!

“后现代主义的是处于问题的最后部分,而不是解决办法的最后部分。”(伊格尔顿)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阿那克西曼德)

●认清目前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的交锋特征,平常心看待世界斗争,吸收古哲智慧,为了理想和兴趣而工作、学习。

对于国家社会:

●重新创造社会公共道德话语平台,积极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结合优势,改正执政坏脾气,回归仁政。

●社会媒介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引导扩充,加强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传统技人的行业化,重新规划语汇建构。

●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扩充神圣仪式的文化作用,引导社会传统价值自信和互相尊重。●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数立国家神圣意识,梳理建构民族象征符号。

● 精心基础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评判语系的选择,注重传统文化的修身作用。

最后引用钱穆先生一段以做结尾:

“今日者,清社虽屋,厉阶未去,言政则一以西国为准绳,不问其与我国情政俗相洽否也。扞格而难通,则激而主「全盘西化」,以尽变故常为快。至于风俗之流失,人心之陷溺,官方士习之日污日下,则以为自古而固然,不以厝怀。言学则仍守故纸丛碎为博实。苟有唱风教、崇师化、辨心术、核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宋明,则侧目却步,指为非类,其不诋诃而揶揄之,为贤矣!”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参考资料】

1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供货合同下一篇:仓储部收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