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方式

2022-09-11

1 师生行为方式的概念

1.1 行为方式

关于行为方式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建华等提出:“行为方式是一个物种同周围世界其他物种相互作用取得其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方式。”[1]计朝阳等说:“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造和发展人类自身。在这一双向过程中为了同自然和环境相适应或者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某种行为或形成一些方式叫做行为方式。”[2]顾美琴等则认为:“行为方式是构成文化体系的要素之一, 主要包括规范、规则和道德礼仪等, 是实现价值所必需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规范的文化。”[3]而韦慧兰等人指出:“行为方式指的是社会成员具体社会活动的选择, 这种选择上的行为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4]王天思认为:“正如思维方式是存在方式的内化, 行为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外化。人们不仅认识世界, 同时还在改造世界, 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又外化为行为方式。”[5]这些专家学者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诠释行为方式, 综合他们的论述,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完整和具体的概念:行为方式是指人类为了同自然界相适应,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具体选择的某种行为或形成的一些方式, 是实现价值的一种规范的文化。

1.2 师生行为方式和体育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方式

关于师生行为方式, 目前教育界也只是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个概念, 并没有对这个概念做出明确的解释。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参考了许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的观点, 同时参照了行为方式的定义的基础, 我们可以给师生行为方式做如下定义:师生行为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具体选择的某种行为或形成的一些方式。师生行为方式是构成教育体系的要素之一, 包括师生之间的规范、规则和道德礼仪等。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其中既包括教师的行为方式也包括学生的行为方式。两种行为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在不断地相互作用。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方式, 就是在体育教学这个特定的场景下, 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选择的某种行为或形成的一些方式。

2 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特性

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是行为方式在特定的体育教育情境中的一种独特体现。相对于一般的行为方式, 它必然有自己的特性。

2.1 教育性

教育性是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根本属性。体育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功能。如果脱离了这一目的师生行为方式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教育性体现在它本身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师生行为方式发生在体育教学的情境中, 既包含了接受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又包含了进行体育教育的意图和指向;另一方面师生行为方式中的师生双方不仅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而产生相互的影响, 而且有教师和学生的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方式不仅是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 而是和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紧密相联的。[6]

2.2 双向性

双向性是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性。没有“教师”就无所谓“学生”, 没有“学生”亦无所谓“教师”。以教学关系层面来看,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要求和主导作用必然要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和表现;教学信息的传递又必然以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作为判断效果的依据。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体育学习方式, 建立双方都能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共同信号和练习手段, 以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共同信号和练习手段、学生最容易掌握的练习方式进行交往。学生在练习时表现出的高超悟性和创造潜力会给教师以启迪;学生取得好成绩会给教师以鼓舞;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的技术技能给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增添新内容;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会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技能等。总之, 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教”, 但能够以自己的独特表现作用于教师, 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6]

2.3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行为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 而是离开了教室的限制, 在运动场、馆之中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身体经常处在运动之中, 因此, 使寓于其中的师生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征, 这种动态性特征, 可使师生教学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而且易使师生的教学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样, 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和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 都非常容易显现和暴露出来。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动态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师生行为方式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它体现了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

2.4 平等性

师生交往从其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代际交往。这种代际交往必须注意两代人在知识、技能、经验、语言、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能构成师生不平等的依据。师生关系理性的表现应当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成人与儿童的关系, 因此师生行为方式也应当表现出平等性。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从善意出发, 有与学生交往的愿望, 体察学生的情感和要求, 热情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只有这样, 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才能表现出平等局面, 才会产生心与心的沟通。[6]

3 师生行为方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3.1 师生行为方式对“教与学”积极性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行为方式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能唤起对知识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9]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示范准确、动作协调优美, 学生就会很快领会动作要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生动、活泼、多变的教法, 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了解学习结果, 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 学生则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回应教师。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使得师生双方都能以较高的积极性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去,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2 师生行为方式对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

体育教学气氛有别于其它教学气氛, 它是由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直接感受的心理环境所决定的。现代体育教学越来越强调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密切合作, 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能够使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与交流, 使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调节学生的心态, 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 创设新鲜活泼的情境,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自然也会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影响教师, 主动和教师交流, 融进情境中去。这样, 师生双方通过师生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创造融洽、民主、和谐和活跃的教学气氛。

3.3 师生行为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学效果是体育课成功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 也是师生双方共同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效果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师生行为方式在诸多因素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指的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表现为教师爱护学生, 学生尊敬教师的良好作风。在教学中体现为师生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 共同上好体育课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体育教学。由于学生是实施体育的对象, 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又是在室外操场上进行的, 场地大, 组织工作复杂, 师生之间直接接触多 (这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 。所以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对体育教学有积极意义, 它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最终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3.4 师生行为方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反映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身体健康的同时, 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青少年来说, 学校的教育是他们个性发展的最大塑造力量。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 既要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教育和美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行为方式可以把学生从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被动、服从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习惯, 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同时, 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 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

4 结语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出发, 厘清了师生行为方式以及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概念, 分析了师生行为方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对体育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方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行为方式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行为方式的概念以及教学中师生的特性出发, 厘清了师生行为方式以及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概念, 分析了师生行为方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对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师生,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 孙莉萍.行为方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3) :35.

[2] 顾美琴, 张凤丽.浅探体育的行为方式对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作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81.

[3] 计朝阳, 唐才昌.行为方式相关因素及干预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1999 (8) :34.

[4] 韦惠兰, 夏风, 张宏亮.甘肃省青年人口行为方式分析[J].南方人口, 2003 (3) :41.

[5] 王天思.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J].求实, 2003 (3) :32.

[6] [7][8]胡卓生.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体系和特性分析[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1) :95-96.

[9]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43-44.

[10] 转引自牟延帮浅谈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绥化师专学报, 2003 (2) :134.

上一篇:基于绿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方法探讨下一篇:绿色发展治理农村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