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原因探究

2023-03-03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它蕴含两层意思:一、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类具有自我意识,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认识的类而与自在状态的自然割裂开来,不再是自发的依靠在自然的躯体上,作被动适应,其本身已经成了实践活动的主体;二、人是实践活动的客体,人类已经由最初的猿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而变为认识自己,把本身当作一个主要的认识世界,认识对象、实践客体。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内涵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是指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参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阻碍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积极探讨高职学生主体性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和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群体,既有一般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认知不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完全持“实用主义”的观点,而忽视自身价值理性的培养[1]。其主体性缺失的表现为:

(一)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学习方面,缺乏研究精神,陷入被动应付学习的局面。老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少会与老师进行互动研讨,对老师所授内容基本不会提出质疑,“学术”、“学问”概念在学生观念中淡薄。并且在课堂之外学生也很少会主动去研究专业知识问题。二是在文化素养方面,缺少主动提升要求。高职学校生源来源决定了学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加之高职学校课程体系中文化素养类课程较少,所以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学生自己主动要求提升的意愿不强,像阅读、自习这样的学习习惯在高职学生中很少见。学习的主动性在高职学生身上很难体现出来,他们习惯于老师的教条,缺乏主动探索[2]。

(二)对待生活缺少理性思考

高职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对人、对事缺乏理性思考。主要表现在:

(1)违反校纪校规,高职学生违纪比例很高,比如不遵守教学秩序,迟到、旷课或上课睡觉讲话,不遵守宿舍管理条例等。

(2)缺少公民道德素养,对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许多学生都缺乏深刻思考,把自己游离于这些价值理性之外,认为这是政治教条,与自己无关,所以在接人待物时常常表现出自以为是的“个性”,比如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不配合老师管理,对抗老师的善意劝导和督促等[3]。

学生主体性缺失给高职教育教学造成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挫伤了老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大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但是现在高职教学中,学生任由老师唱“独角戏”,不能与老师形成良性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扼杀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创造性。高职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少对问题的理性分析、把握和决断能力,对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他们不会质疑书本或老师,认为是自己听不懂,于是干脆就不听;或者即使认为自己思考的是对的,也会质疑其正确性,但又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胆量。这样,学生的创造智慧就被扼杀在摇篮中[4]。

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显著特点是知识水平总体偏低,也正因如此,他们没有考上理想的本科院校。所以学生带着大学的梦想进入高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进一步表现为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严重,分析深层次原因,主要为:

(一)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高职学生心理状况与本科类院校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主体性的发挥,主要表现为:

(1)大学新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离开家庭的庇护,面对集体生活,缺乏独立在外生活的经验,内心会感到特别伤感,对校园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和动力。

(2)对高职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感到迷茫。高职学生认为在专业理论上不如本科,动手能力不及中专,这种矛盾心理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不愿意主动去学。

(3)青春期带来的烦恼、人际关系、感情问题以及学习困难等,使学生不能专注学习。

(4)家庭状况导致的学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或单亲家庭、孤儿等,影响了学生自信的确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动性。

(5)网络成瘾。在高职学生中网络成瘾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学生把网络游戏当做是解压工具、逃避现实的途径,把网络代替课堂、网吧代替校园,逃避学习生活[5]。

(二)高职培养方式与学生实际受教能力冲突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立足于大学教育形式,遵循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落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企业行业发展快速,专业技术技能发展迅速,而高职院校很多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最新的专业技术技能学生不能从老师课堂上了解到,这就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二,教学形式枯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高职院校教师习惯于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忽视了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的互动,也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能动地探索未知世界时对自我世界的反思和对外在世界的改造。由于只有被动接受没有主动探索,缺少“教”“学”双方基本的互动与反馈机制,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学生则习惯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过分强调教师主导性的教学形式很难挖掘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索学习和互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建构及其蕴涵的创新性价值,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使学生的兴趣和综合素质受到抑制。第三,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强调组织管理的统一和顺从。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依据统一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安排统一的考试、规定统一的答案,以分数论好坏,这使得学生主体的内部差异被忽视,学生个性优势被忽略。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高职学生主体性发展,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着学生自我价值理念

西方社会思潮与多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与冲击越来越大。当前,“90后”为主体的高职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见识广博、信息量大、维权意识强、交友面窄(多以舍友为主),生活积极自信但抗挫能力弱等;他们思维活跃,在人际信任、政治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的观念上与前几代不同;他们在社会政治观上,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因此,高职学生在思想活动中的独立性、选择性、易变性与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对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选择渠道更多。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思想道德滑坡等负面现象,使高职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难度加大。

所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研究学生主体性缺失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主体性意识、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提供理论基础,以此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突出,学生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待生活缺少理性思考。究其原因一是受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影响;二是学校培养模式与学生实际能力的冲突;三是学生受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研究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对策,重塑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重新获得主体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

参考文献

[1] 马娜.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研究的对策[J].职成教育研究,2010,(07):111-112.

[2] 赵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85-186.

[3] 王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82-82.

[4] 夏清佼,刘朋.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科学导报,2014,(21):123-124.

[5] 段振良.主体性的实质及其表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4):1-3.

上一篇:一种光伏及建筑电缆用阻燃耐候型硅烷交联绝缘料的研究下一篇: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